深度 | 中國田徑的普及之路

深度 | 中國田徑的普及之路

來自專欄愛燃燒 | 你身邊的中文跑步運動社區

文丨陳國強

昔日無人問津的田徑運動正在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中國田徑的普及之路初現曙光。

進入火熱的6月,上半年的世界田徑賽事也已漸入尾聲,作為沒有奧運會與室外世錦賽的田徑小年,中國田徑選手卻在競技賽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上海站、尤金站,國際田聯室內巡迴賽以及伯明翰室內田徑世錦賽上表現出色,室內男子60米亞洲紀錄屢屢告破,男子200米全國紀錄也被改寫;

在群眾體育層面,以馬拉松為代表的群眾性比賽在賽事數量和參與人次上繼續保持增長趨勢,多個周末休息日,國內的馬拉松和越野類跑步比賽超過30場。

那麼作為大部分運動競技項目基礎的田徑是否能夠借著當下火熱的勢頭在中國進一步普及,讓田徑真正成為人們樂於參與而不只是僅僅看個熱鬧的體育運動呢?

一、家庭

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家庭教育,在時間上,從學前到初中畢業(九年義務教育)這15年,是小孩最早受教育的一個時間段。在重要性上,家庭教育,特別是家庭的體育教育,許多大人都忽視了。

家庭的體育教育,就田徑而言,就是家長帶著小孩一起玩,或者,家庭送小孩去一些機構參與相關田徑的培訓活動。現在的一些路跑和越野賽事,也有了一些家庭跑和親子跑項目。

例如,2018上海半程馬拉松賽,賽前一天有親子跑;上周Nike與上馬組委會聯合舉辦的少兒跑今年已經是第三屆了。一些越野賽事,有6-14歲小孩參與的短距離項目。筆者4月在柳州IRONMAN鐵人三項比賽中,參與組織賽前一天的的「IRONMAN KIDS」比賽,3個小孩年齡組比賽其實就是500米和1000米的跑步活動。項目很簡單,但在吸引小孩參加和家庭親子方面,應該說作用很大,效果很好。

現在城市裡的小孩好多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輩帶小孩。因為隔了一代的原因,不少爺爺輩的老人可能更需要有一個家庭的體育教育的理念,讓小孩參與到各種包括田徑在內的體育活動中去,而不是過多地參與學業方面的補課。

二、學校

這裡的學校,主要包括大、中小學的學校教育。

現在網路很發達,經常會看到許多中學生跑800米等略長距離的項目就氣喘吁吁,甚至猝死的悲劇性新聞。當然,猝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我們的許多學生在中長跑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國外的美國和日本,一些數據和案例著實讓我們眼熱。

日本箱根接力,其實是關東地區大學生的一個10人約217公里的接力比賽,21支隊伍(20支大學隊和1支落選大學混編隊),收視率常年和日本的紅白歌會列前2名,影響力可見一斑。

日本還有全國高中馬拉松接力賽。根據《領跑者》雜誌2017年2月刊的報道,2017年1月15日,日本全國女子接力賽在風雪中舉行。該賽事是一個全程馬拉松的距離,需要9人參加接力,但必須有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和職業選手4個類別的人參與。

美國在小學和中學形成了一個遍布全國的田徑訓練和比賽的網路。至於大學階段,則形成了大學田徑競賽網路,主要分區域大學體育聯盟和全國性的NCAA總決賽兩個階段,在項目上主要分室外田徑、室內田徑和越野跑等三塊。

在學校體育方面,國外一般認為,學校體育教育有「三個階段」。通俗地說,第一階段是興趣培養;第二階段是技能掌握;第三階段是水平提高。

結合到田徑,就是早期讓學生喜歡田徑運動,而不是認為田徑非常枯燥。這就需要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第二階段就是掌握一定的不同項目的田徑技能,這樣才會在第三階段,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發育或體能提高,結合技能掌握,最終提高水平。

在當前我國的學校體系內,上好體育課,落實課外體育活動,真正保證每天有1小時的體育活動,並且做好體育保險,或許能讓學生享受田徑及體育運動的快樂。

三、社會

社會層面,一般指學生畢業,進入社會開始的階段。這個階段理論上有幾十年。推動我國田徑普及,可能要從組織、場地、人員、賽事等4個層面入手。

組織方面,需要加強俱樂部、跑團的建設。以馬拉松為例,許多選手參賽,通過跑團層面報名、參賽。據筆者的多次馬拉松賽事和越野賽調研結果,約70%的參賽者和朋友、俱樂部和跑團一起參賽。從這個層面說,中國田徑協會以及某些主辦方評選「十佳跑團」之類的活動,是值得肯定的。

場地方面,北京的奧林匹克公園,上海的45公里濱江步道等成為跑步愛好者的「跑步聖地」。杭州濱江區的濱江步道,2017、2018年舉辦2屆浙江省馬拉松接力賽。不少城市還在公園、小區等建設了步道、跑道。場地設施是基礎,如果能配套相關的設施,如換衣點,休息處,飲水點等,那就錦上添花了。

人員方面,是指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具體到田徑,就是田徑指導員的培訓和培養。如果有名人推動田徑運動,那是更好。現在國內不少馬拉松賽事請一些文娛、體育明星來領跑或站台,客觀上也是一種推動。不過在平時的訓練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名人或普通人參與進來。埃塞爾比亞的大埃跑(Great Ethiopian Run) 由格布雷西拉西耶(Haile Gebreselassie)2001年創辦,他曾獲得1996年和2000年奧運會的男子萬米冠軍。該賽事雖然只有10公里跑,但每屆比賽平均有4萬人參加。

競賽方面,就是舉辦賽事。2017年,我國馬拉松、越野賽等相關路跑賽事1102場,今年應該更多。

此外,我國還有鑽石聯賽上海站等賽事。2017年亞洲田徑大獎賽三站比賽分別在金華、嘉興、中國台北舉行。南京2020年將舉辦室內世界田徑錦標賽。不少城市還舉辦單項的挑戰賽,如三級跳遠、跳高、街頭撐桿跳高等,其實馬拉松就是單項的田徑比賽。

舉辦比賽還需要把觀眾融入其中。如鑽石聯賽上海站有業餘選手的接力賽;2017年亞洲田徑大獎賽金華站也吸引業餘選手參加,作為墊場賽,吸引觀眾很多。另外,2017全運會馬拉松群眾組的比賽以及目前「我要上奧運」活動,是很好的激勵業餘選手的舉措。

如果家庭、學校、社會「三駕馬車」跑起來,那麼我國田徑的普及和提高,就非常快了。


推薦閱讀:

潘多拉外星人的無雙表演,謝幕了,田徑終將回歸平庸

TAG:田徑比賽 | 體育 | 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