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心法與心的種類、前五識的定義
心法的種類、心的種類、前五識的定義
主講:JK
講一個問題:如何獲得佛法的利益
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是為了看到真相,如果持有傲慢、懷疑、負面的心理狀態,則十分不利於證悟,不利於對真理的體驗。所以,謙虛、恭敬是認知真理必要的態度。
先不說證悟真理,僅僅就學習理論而言,也是需要謙虛和恭敬的態度的,同樣地禪修實踐也必須要對禪師有足夠的信心,足夠的恭敬心,才能從他那裡獲得利益。所以,佛教是比較重視學習態度的。
我們學習和修行的內容,都是佛陀這個導師教授的;我們學習和修行的內容本身,就是「佛法」;佛陀去世後,繼承和傳播佛法的主體,是僧團;所以,我們要對這三者,有恭敬的心,有感恩的心。
沒有佛陀,我們今天是不可能學習到獲取真理、得到解脫的方法的。因此,在學習佛法理論、讀誦經典,甚至修行內觀之前,請先讀誦下面給出的禮敬文:
世尊、遠離塵垢、斷盡無明煩惱的阿羅漢, 自證成正等正覺,我禮敬佛陀、世尊。
法, 世尊已善妙及詳盡解說,我禮敬法。世尊之追隨者, 良好修行於道的僧伽,我禮敬僧伽 。(念誦三遍)我們這個世界,在佛陀沒有出世之前,是不存在解脫的道路的,沒有人了解如何解脫,這世界就好像一片黑暗一樣。
佛陀出現之後,他看到了生命的真相,並向世人宣講了看到真相的方法,也就是熄滅苦的方法。於是,這個黑暗的世界,就好像被一盞明燈照亮了一樣。
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有幸出生在還有佛法存在的時代,還能夠聆聽佛陀的教法,走向獲得永恆安樂的道路,所以,我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恭敬的心,聆聽佛陀教導的佛法。
先提問第一個問題:
1 什麼叫作「緣起」?
任何一個事物的產生和存在,都必須依賴其它事物(做為條件),這就叫作「緣起」。
這世界有沒有不依賴其它事物,可以完全自己單獨存在的東西呢?根本沒有,因為無論怎麼找,也找不到這種事物。這世界上,不過就是物質和精神兩種東西,無論哪種物質和精神,都是依賴其他事物存在的,所以,它們都是緣起的。我們找不到不是緣起的色法或心法,這就叫作「緣起」。2 這世界上,有沒有哪種色法或心法,是沒有原因就產生的?
沒有。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原因,不存在無緣無故就能出生的東西。
大家之所以耐心的來聽我講課,是因為你們想獲得苦的熄滅,獲得永恆的安樂。那麼,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得看到身體色法和精神心法的真相,對不對?
嗯,如果我們不看到真相,「無明」這個苦因是不會自己消失的,既然我們想看到色法和心法的真相,我們就得了解這兩個事物。
今天,我們要了解一下,心法有哪些種類。
一、心法的種類:心和心所
這世界上,有無量無數的物質種類。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心理現象,也是非常的多。有人說,「世界上什麼最複雜?是人的心」。這就說明,精神現象不是一個東西,而是很多東西。
我們要講的,是心法,它們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現象。精神現象有很多種類,比如,貪、嗔、痴就是三種精神現象,三種心法。
心法,分為「主要和次要」兩個種類。為什麼將它們分為主要和次要的呢?因為其中幾個主要的心法,就像國王一樣;而剩下那些次要的心法,就像國王的大臣、下屬一樣;那些次要的心理現象,不能自己單獨活動,它們必須跟隨那些主要的心法來活動。
我們把這幾個主要的心法,叫作「心」;把剩下的次要的心法,叫作「心所」。因為這幾個主要的心法,像國王一樣,所以叫作「心」。那麼,「心所「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古代的大臣歸誰所有?這些大臣歸中國國王所有。所以,次要的心法歸主要的心所擁有,簡稱為「心所法」。心所法:歸「心」所擁有的那些精神現象。
然後,我們看看「心」到底是哪些東西?能看的那個東西,不是色法的眼睛,而是心法的「眼識」,「眼識」屬於心。能看的是眼識,能聽的是耳識,能思考的是意識。凡是叫什麼「識」的,都是心。必須是心產生了,然後心所才跟著產生,心所這些東西,沒有自主性。憂傷和意識,一個心所、一個心,兩個東西必須是同時產生存在的,不能單獨發生活動。
二、 心的種類:
眼識是第一種心,耳識是第二種心,……所以,心只有六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心理現象有很多種,但是,只有這六種是心,其它的全是心所法。
要想觀察一個色法或心法,就得知道它的特徵,就得知道它不同於其它事物的地方。所以,接下來,我們試著給六個識,六個心,下定義。三 前五識的定義(特徵)
眼識的作用是能看。其實,眼識看的對象是「顏色」,眼識只能看到顏色,然後,由意識來把眼識看到的顏色,想像成「形狀」,然後,意識再給這些顏色和形狀,加上名稱,比如「手機」。
眼識的認知是直覺的,它只能看到顏色,不知道那個東西是「手機」,它看到了那些黑色、白色、藍色後呢,意識給這些顏色進行歸納和定義,產生一個概念「手機」。眼識是不能認識概念的,它不能進行抽象的認知。
我們來給眼識定義:能夠看到顏色的心,叫作眼識。
那麼,耳識的認識對象是什麼?
耳識聽到的對象是聲音。能夠聽到聲音的心,叫作耳識。
那麼,鼻識、舌識如何定義?
能夠嗅到氣味的心,叫作鼻識。
能夠嘗到味道的心,叫作舌識。
身識的認識對象有點不好講,身識的對象叫作「觸處」,是一種色法,下節課再說。
大家一起合掌,我們一起迴向:
願以此功德,永離諸愚人,隨彼善知識,得證般涅槃。(念誦三遍)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