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可能未來再也買不到銀行定期理財了
先說一個理財行業的重要的事。前兩天我朋友接到一個電話,是他銀行的客戶經理,催他儘快多買點定期的理財。就是大家常見的存150天,百分之多少的回報的那種。然後捏,朋友和我說完,我也了解了一下,新的資管新規確實給銀行一個2年的緩衝期。以後銀行的理財沒有固定期限,類似現在的基金,叫「凈值理財」。我是這麼理解的:
- 單位凈值可以波動,也就是可能你買入的凈值每份1元,出來的時候0.9元。你虧了,就不要找銀行,打破剛性兌付;
- 隨時贖回,這裡估計會有個T+N的期限,另外是有手續費的。基金都有基金管理費,銀行理財其實一直都有,只是以前你買個固定期限的,這些就沒有明細,已經從收益中扣除了;
- 非標類業務不是沒有,會是極其的少。政府類融資全部轉標準債,地產公司融資受限,這兩大非標業務來源斷了,非標的總量就會驟減。據某銀行小夥伴和菠菜說,以後非標即使做也是要穿透,而且期限對應(這條自行腦補到最近的PPP,此處不詳說);
- 小的金控集團徹底沒生意做了。金控集團的集團融資都是資產池,想凈值化搞成標準化資產,這些公司基本就會沒有業務。如果資產期限對應,投資收益根本不能覆蓋募資,也就是說你發新的還舊的這種生意沒有緩和餘地。給2年的時間就是讓你收拾行李回家的時間。實際在市場上根本用不了2年,到明年就基本找不到產品了。
簡單的總結一下,之前野蠻生長的「全牌照」金融控股集團,其實都是在內部加槓桿。再簡單的說,都是吃期限錯配的利差,信息不對稱嘛,割了韭菜韭菜自己也不覺得疼。我自己平時很對不起銀行的客戶經理,因為他們總在朋友圈發各種廣告,不是賣紀念幣就是金條,要麼就是秒殺各種理財……搞的我會誤以為銀行的客戶經理和微商差不多,所以我把他們都屏蔽了。這不能怪人家業務人員,這是考核機制在這裡。聽到這個消息,我其實挺開心的,有一種「早該這樣的心態」。
問題又來了,為什麼現在敢改了?還不是因為換了一朝,把之前不聽話的給治服了,聽話的給你時間退出?記得當年混金融街的時候,幾個哥們大噴混業經營缺乏業務人才,我當時就呵呵了,和他們說混業經營現在是掛羊頭賣狗肉。他們還不信,說我沒看清趨勢……不把灰色地帶都透明了,你混業了就是給他繼續撈錢的機會。
上述這些去槓桿的力度,其實不比股市波動小。很多盆友們問我最多的是如何看後市?同是金融自媒體圈的同業們在工作群和行業聯盟里討論得最多的也是後面的趨勢怎麼看?足見,整個市場漫布著焦慮和質疑的情緒。一會兒看的清,一會兒又看不清。但監管層所表示出的是意圖一直很明顯。周五大盤又又雙雙叒叕跌了,然而依舊看不出有「救市」動作。MSCI剛加入,我覺得不會這麼快有直接干預。之前我記得一直加入不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資在質疑我們的資本市場的規則,這兩天又看到外媒關於我國特色的窗口指導表示不能理解。這時候直接的干預正常市場交易恐怕不太可能。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周五雖然大盤是跌的,但滬深股通本身又是在流入。現在從技術面上看,就是在做「坑」,而這個過程中國ZF已經在著手應對金融風險(@王詩龍老師)。我對於下周的觀點:
- 下周可能還有一次跌但不會太深,這是目前指數技術面的需要。目前恐慌和割肉都是盲目的;
- 毛衣戰雖沒什麼大成果,但發表了一個態度,對農產品沒有爭議。聽說中興定下來了是罰17個億,而之前傳出來的是13個億……莫不是米國一算賬,不行,還差錢?
- 央媽表態了,周末說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範圍。這個意思是低信用級別的債券也給放款,我認為這是很高明的調節貨幣供應量,對於債市和股市以及實體經濟都是利好。其實對於像中興這樣大的企業,不太可能會倒,但對於中小企業一旦流動性少了,最先被殃及(繼續聯想PPP,不展開說了)。此處,還記得我周四文章6月的A股,不迷茫的觀點嗎?坐等央媽政策,已經來了(記得給菠菜點贊,寶寶說中了不容易啊);
- 接著上一條,這個月中旬美聯儲加息,央媽被動加息(具體形式不一定是直接動利率),但同時也會投放基礎貨幣,不會影響總體流動性。在這個預期下,銀行等金融類股票會迎來反彈,這些權重會帶領市場修復;
- 美股科技股反彈,很可能帶動A股科技股,本來也跌了一段時間了。大盤如果明天開盤繼續跌,形成超跌的話是個短線的買點。這時候我提醒周一要開會的小夥伴,可以安心上班,這種行情謹慎點沒壞處。還有些政策沒出現,相信在路上。
利空因素分析:
- 崔爺怒懟范爺引爆娛樂圈反腐,娛樂相關股票要遠離;
- PICC要回歸A股,這個體量很大,如果沒有實質性政策利好,對市場的衝擊很大;
- 不打毛衣戰是底線,但是美國人有底線嗎?他們隨時可能翻臉,整個一年都會在這種隱形下度過。6月15日要宣布具體的方案,我猜會有退讓,但不會有根本性變化,否則美國計程車司機都要罵了。
PS:菠菜曾經參股過一家小的演出經紀公司(我是小小小股東,而且已經早就退股了),我們當時做的是主旋律演出經紀。雖然不做藝人經紀,但也是略了解一些。今年爆出來的是明星大腕的陰陽合同,而大家想想,為什麼央視後來對於主持人參加商業活動有嚴格限制,為什麼要三令五申紀律?另外,那些商業大型演出,場場爆滿,你知道哪些票是賣的,哪些票是送的?只有演出商自己心裡知道。電影也是一樣,太多利益輸送了。
最後,送一句曾經圈子裡的話,婊子無情,戲子無義。
推薦閱讀:
※不同月收入有不同的理財方式
※做浮動收益產品你應該知道的事兒
※家庭理財如何系好安全帶? 抓住年底高息理財,保本理財產品收益和銀行比哪個高
※面對越來越「骨感」的互聯網理財收益,家庭25萬存款,如何在1年之內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