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高音的關鍵不是氣息,是共鳴!混聲並沒有那麼複雜

突破高音的關鍵不是氣息,是共鳴!混聲並沒有那麼複雜

來自專欄通俗易懂的唱歌原理

共鳴到底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跟我們小時候見到的一個物理小實驗一個意思。就是兩個音叉,一個音叉震動到一定頻率,另外一個音叉也自動跟著震動(百度找音叉共振實驗視頻)。或者根據我們自己的體驗,就是在空曠封閉的空間里,說話就會自帶混響效果,聲音會反射延遲和變大,如果反射距離短,會有合唱的效果,增加了音量。所以,你就明白,高位置共鳴,或者某個部分的共鳴不是玄學,不是讓這個部分自己主動發聲,而是聲音傳到那裡引起共振效果

前幾天我在跟別人在我回答的答案里,討論胸腔支點(胸口劍突為發聲點),他說你不能把胸部發聲點說給所有人,比如民族啊、女聲啊,如果只要胸腔共鳴,那就毀了。說胸腔不會發聲,是聲帶發聲。其實這裡有誤會,就是有些理論有點亂套,有些感覺說法在跟物理理論在混淆,就像有些老師告訴你,聲道要長,要把聲音拉長(長其實是整體歌唱的一個感受)。其實很多都是把感覺說出來,但初學者會迷惑。

(首先大致說下原理,就是特定頻率的聲音在特定大小的空間,會引起該空間的共振效果,你可以理解共鳴就是共振,名詞不懂可以百度。中低頻率的聲音跟打開的口腔內部大空間產生共振效果。高頻聲音與頭部小腔體產生共振效果。注意,大小是相對而言。你可以簡單理解為,聲音傳到這個腔體,被腔體四周的阻擋反射放大了,所以你能感受到震動和聲音的位置感。

舉例子來說,就是你在山谷里朝山谷大喊一聲,過一會你能聽到對面的聲音又反射回來,感覺好像那裡有人在喊,而等那一會就是由於反射距離長,而一般人的發聲體與共鳴空間距離沒那麼長,你哼鳴時,胸口主動向下擋氣,頭中就會立刻有共鳴的感受。你張開嘴,看下哼鳴時候舌根的狀態,舌根會拱起,搭建一個通道,讓聲音進入頭腔。所以,不要認為頭腔共鳴就是使勁往上唱,意識跟著音高上跑,而是持續的向下找氣息支撐,讓聲帶向下閉合好,讓氣息經過形成質量好的基礎音,保證通道通暢,自然聲音就有了高位置共鳴,更通透、立體、有穿透力。)

發現有很多東西如果不講明白會造成大家錯誤認知?認為某位置的共鳴就是某位置發出來的?剛才舉的物理實驗里的音叉的例子,再舉個你現在就可以做的例子,比如把手掌放在嘴巴兩側來擴大聲音,喊遠處的人,你有沒有發現手掌內部會有震動感,且聲音會有混響的意思,音量也會增大。你可以同樣音量對著錄音設備,加手掌不加手掌去體驗。

那手掌是是主動自己發聲么?那麼胸腔共鳴、頭腔共鳴他們是主動自己是發聲體發聲么?

其實物理原理很簡單,聲音是通過空氣在空間里輻射傳播,遇到物體會反射。而在腔體內反射面多,且出口方向一致且有聚攏放大作用,這樣就產生混響效果,增加了音量,就像你在房間里大喊,跟在廣場大喊,哪個效果好,音量大?我想這下你就知道為何,街頭歌手喜歡選地道或者相對封閉空間來賣唱了吧?

那麼我們想得到共鳴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共鳴位置,尤其是高位置共鳴,只需要明確發聲時首先要有胸口為支點向下拉聲帶主動擋氣搭氣的意識,然後找到你丹田支點,兩個力控制好體內氣息增加壓強,讓氣息被動與聲帶合理搭配,產生結實、有芯、健康的基音,並保持喉嚨內部打開通暢,讓聲音傳上去,就有了好的高位置共鳴。

共鳴空間的大小跟特定震動頻率的聲音,也是相匹配的。低頻震動匹配大空間,高頻震動匹配小空間。所以高音跟鼻腔和頭部其他腔體小空間會產生共振。低頻震動會跟口咽腔大空間產生共振。所以唱歌的時候,我們有意識的胸口支點向下用聲帶擋氣發聲,找氣息支持。然後打開喉嚨內部,通暢我們的聲音通道打開共鳴空間,只要聲帶穩定震動,聲音傳過去就自動產生該有的共鳴,那麼我們的共鳴腔就成了一個大的統一的共鳴腔,只要通暢有空間(打開喉嚨內部),那麼我們就有了混聲。

因為聲音的物理原理是什麼?是在有空氣的空間里輻射傳播,不跟隨主觀意識影響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胸口主動向下擋氣發聲,控制好胸口支點和丹田支點,平衡對抗穩住喉位,平衡對抗增加氣壓,讓氣息與聲帶的搭配(胸口劍突支點就是先下後上兩個力的對抗點),從而操控聲帶震動頻率。

另外就是打開通暢喉嚨。那麼共鳴就自然產生,跟著聲帶的震動頻率,聲音在空間里自由的共振,你就有了「混聲」。從嚴格意義上講,你平時發聲都是自帶共鳴和混聲的,只是不積極打開,會導致共鳴很小可以忽略。

現在大致能明白么?你唱高音喉頭上擠,喉頭有擠壓和撕裂感是什麼原因了么?因為身體控制意識是錯誤的,是向上唱的,違背了喉頭低位置穩定,干擾了聲帶的閉合與振動狀態。你越往上唱,聲帶就越被拉扯,無法有效閉合,越氣息給的多,情況越糟糕。你聲帶狀況不好,震動無法穩定,基礎音就差,基礎音差,共鳴放大的音就差。

記住,我們不僅僅靠力量去加強聲音,最主要靠共鳴效果放大聲音。下面告訴大家如何運用共鳴。(最科學的唱法是用最小的力取到最好的共鳴效果來唱歌,謹記!這樣才能持久,我們不玩絕唱。)

剛才說基礎音差,共鳴放大出來的聲音就差。其實如果喉嚨打開不好打開位置不對,聲道不通暢,再加上擠壓喉嚨以及下巴,軟齶等口腔內部的這些組織器官都會不積極,都是緊張鎖緊的狀態,差的基礎音會進一步惡化,聲音出來乾癟、泛音單薄。所以我以前說,喉頭和聲帶才是唱歌的核心!!!謹記!!!如果沒有理解如何穩定喉頭和聲帶,保證聲帶的良好震動狀態,只懂共鳴也不行,唱歌是整體,所以根本做不好,其他也不可能做好。(告訴大家這些的目的是讓大家學會自己下去練習的時候知道如何指引自己從錯誤中走出來,或者起碼知道為什麼錯了,做任何練習策略的時候,都要知道如何規避絕對的錯誤。)

那麼如何打開喉嚨和通暢呢?首先打開的部位要正確,其次對通暢的理解要正確。

如果把鼻咽腔(頭腔)、口咽腔(口腔)、喉咽腔(胸腔)(實際上生物解剖上只有喉頭以上的這些共鳴空間,只要你抬起會厭(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後退咽壁、挺起軟齶,三個腔體就通了,就有了混聲。),把三個腔體當作三個房間,你只需要打開他們之間的兩個門,它們就組合成一個整體的大混音空間,不同頻率的聲音傳進去就有了各種音色的豐富共鳴(這就是混聲),你不需要努力向上找高位置共鳴,或者企圖控制聲音上去,而是打開喉嚨內部,胸口向下拉住聲帶往氣息上貼(不是壓喉),讓聲帶不受外力和過度緊張,穩定產生基音就好了。

打開的部位不是外嘴張很大,那是咬人不是打開喉嚨,根據剛才說的我們要做的是,打哈欠前期吸氣時的口腔內部擴張的狀態,打開的位置是口腔內部,而不是張大嘴。另外認真讀上邊那一段你就對通暢有了實質的了解,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打開喉嚨通暢通道就是 「微笑著打哈欠前期的口腔內部擴張狀態就對了,打開的大小根據需要來定。」始終要保持空腔內部深處的擴張感。

(對打開理解還不完全的,可以單獨看我的打開那篇,有圖文!)

我們要知道我們可控的是什麼,不可控的是什麼,練起來才有明確的大方向,然後細節上根據原理,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練。然後錄音聽聲音效果,結合生活本能動作去體會原理,然後制定適合自己的練聲動作,這樣才是有效的,才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發聲不是玄學,不是天賦,是動腦想原理,學科學知識,多實踐驗證理論和假設,然後再運用到聲樂藝術里的發聲技術,這才能叫科學。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什麼是原理,原理是客觀規律,是符合物理和生物客觀規律和自然規則的,是不變或者短期不變的。

而方法是告訴我們這麼做有效,所以搞清原理,驗證方法,不斷的思考和進取,只要你堅持,你積極的學習、思考、辯證、練習,你也可以唱的很好,不要問能不能練成誰誰誰,你可以成就更完美的自己,起碼讓你越來越滿意。加油、共勉!

(有些物理理論不是特別嚴謹,太嚴謹也會把人繞暈,但我的目的很簡單,讓你理解唱歌共鳴罷了,太專業的就有點跑題了,各位海涵。)

為了寫的詳細,我自己都有點難受了,瑣事纏身讓人無法靜心做事,總被打斷,其中有部分其實會重複了一些,思路不夠流暢,就是打斷後的兩部分,但感覺都會有幫助,所以強行接一起了,望見諒。

最後希望大家都少點煩惱,多點清凈。我會慢慢做一些修改,不讓熱愛唱歌的人太盲目,盡量讓你們少走彎路。修訂了三次還是打算提前發出來了,怕等的人太焦急,後期會逐步完善的更好,感謝有你們支持!

最後附送個練和按摩嗓子的小練習,(氣泡音 自己百度視頻就能找到示範)很多人白天不好找到氣泡音,早上起來容易找到,因為發聲習慣不好,發聲起點太高,聲帶太緊,不該用力地方用力。全身放鬆,尤其喉頭聲帶,感覺聲音起點和用力起點在胸口,輕輕用力,發腦子裡學會的氣泡音,多練,只要起點是胸口會越來越容易控制!慢慢練吧,均勻持續,大氣泡小氣泡,唱歌前後都能用。

很多文章我會提前發到我的微信公眾號的 CCSING2018,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實用混聲技巧 | 低音到高音的無縫連接怎麼實現?
《歐美流行聲樂技巧》三:聲區與混聲

TAG:混聲 | 唱歌技巧 | 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