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何其難。
來自專欄西西爸聊教育
聊到興趣班,我遇到不少家長的反應就是,怎麼確定我家孩子能夠感興趣的堅持下去呢?
在討論關於孩子學琴、學畫、學跳舞、學樂高等等。大家都會有些相同的說辭:「我們就抱著試試看,讓孩子有個愛好,喜不喜歡都隨他。」
但對於很多家長內心都有打鼓,雖然說是讓孩子隨便練一下的,但孩子不感興趣了怎麼辦呢?剛學沒多久還好,要是學了一段時間了呢?要是換了好多孩子孩子沒有任何一個想要堅持的呢?是強行逼著孩子學么?還是說,我們要學會怎麼判斷真孩子不是這塊料,不要做無謂的堅持?
那麼,說到這裡,我想要讓每個家長自己思考一下。興趣是什麼?這個事情是伴隨著愉悅和樂趣的。是有時間,我就想要去做一做的事情。每當提到這個事情,我可以滔滔不絕的說出其內在的關係,各種圈內才有的術語和黑話,這是我們人所特有的一種非功利性的,讓自己愉悅的方式。
我們想像一下:當球迷說起球的時候,當車迷說起車的時候,當手工迷說起他們的手工的時候,當攝影迷說起他們的器材的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什麼?是他們對這一事物所有的愛恨情仇。這裡面有他們特有的驕傲,他們為這個事物作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付出。在這之中獲得的各種期待的滿足和成長。這也是我經常說的那句,我們首先交流的是情緒,然後才是信息,才是知識。
那麼,我們反過來看看。你有沒有把這個情緒傳遞給孩子呢?還是只是把孩子放到一個,你也不知道的領域裡面,然後期待孩子給你一個結果?成為愛好了,那麼繼續,沒成為愛好,那麼,我們再找下一家?
這些不是我們少數家長,其實很多家長在孩子學畫畫,學跳舞,學這個,學那個的時候,自己可能對此都處於不知道孩子在學什麼,學到哪裡,是否是在長足的進步,還是停止不前的狀態。跳舞體型好只是一個副產品,舞蹈的歷史展開說說?舞蹈,舞台,音樂這內容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肢體的語言和情緒是怎麼表達的?不同的舞蹈為什麼會看上去不太?舞蹈的風格是怎麼來的?
同理:繪畫,樂高機器人,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這種對一項東西熱愛的情緒,這種榜樣的作用,有讓孩子感受到么?
一周興趣班可能就上那麼幾個小時,老師能夠帶來的影響和感動很有限。孩子興趣的給養不可能僅僅依靠老師就能健康發展的。事實上,我們也會發現,各種「世家」本質上都是源自於幾代人對於同一個事物的興趣和專註。其實本質上技藝可能會更新,替換。但驅動他們一代的去堅持做這個的,是一種情緒,一種感動的傳承。
所以,當孩子在教室,在場地上和老師在「學」某個興趣的時候,爸爸媽媽如果只是在邊上玩玩手機,或者忙著拍照。認為「這個是孩子應該去做好的事情」的時候。其實父母是在拿自己的實際的非語言內容明確的告訴了孩子:我對此不感興趣。那隻能說,如果孩子能夠喜歡上這個事情真的是個意外,孩子會放棄那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結果了。
像我自己原先學過一點設計。對於畫畫,其實一直是有情結的。我一直想把我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的畫畫的內容,去「推薦」給我女兒。這是一種情不自禁的驅使。我早早的就去美校了解他們學校教學的方式和內容,給孩子找她合適的學習課程。在課程中給她各種我能給予的支持,收藏了各種畫畫的帖子,視頻。日常會和她一起畫畫,當她不想畫的時候,我就會畫給她看。帶她去美術館,看到一個我知道的設計,我就會和她說各種來龍去脈。家裡會有買各種各樣的畫具,讓她感受不同材料畫畫的效果,同樣一個角色,用不同的表達方法怎麼畫出來。
因為我很喜歡,我把我這種喜歡去表達出來,去時時刻刻的在讓孩子感受到。要注意的是,這種不是逼迫,而是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的沉浸。就像爸媽媽媽每天需要出門上班這個事實一樣,爸爸喜歡畫畫,經常畫畫,知道很多關於畫畫的事情。這個,我覺得才是真正的打開愛好的方式。
也許,看到這裡有人會說,你這是作弊了,不是每個人都會畫畫啊。那我依舊可以再舉個例子。
我這個人原先人文類的書籍看得很少,我不太愛看小說,所以,語文類的內容,可以說是我的弱項。然而,很偶然的受妻子和朋友的影響下,我嘗試讀了一下如《城南舊事》《豆汁記》這樣的小說。然後就突然一發不可收。我才發現自己原先很是愚鈍,很多文章中可以有各種非常精美的情節和布局。很多時候看似毫無用處的一段文字白描,其實背後埋了很多作者的心思。而我每每能夠挖掘出這其中的精妙的時候,我就會和女兒分享。而後,我才理解,讀書的時候,那些閱讀理解背後都是哪些教育的意圖。即使我這方面起步如此的晚,但女兒還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讀書,去解文章中作者暗暗藏著的寓意,對她來說已經是一種很基礎的閱讀技能了。她經常會問:誒,這個作者為啥要寫這個茶杯上的花式呢?為啥突然要把這個人的手那麼仔細的描寫呢?這裡面幹嘛突然冒出一大段成語呢?而這無一例外的,的確都是名著作者各種寫作的技巧,當她能夠解這些了,作文裡面也就自然會這麼用了。進而,意外的獲得就是,她的語文,變成了一個愛好。而期末拿個免考,也算是意外的驚喜了。
其實即使到現在,我的語文和閱讀能力可能不能說很好,只是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的水準,大家看我寫這些文章的水平也可以知道,這方面,我也是和你們一樣,都是普通人,都是普通的父母。而這也是我一直想要強調的,作為父母,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我不是因為育兒而放棄了自己生活。而是因為只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發展自我,才能更好的育兒。因為我們很難去讓孩子完全按照我們的意思成長。我更認同Karl Jaspers的那句話: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們父母對孩子很多的工作,都是依靠間接的,持續的影響,往往才是最為有效和長久的。
推薦閱讀:
※你長大了想成為什麼? 答:孩子
※原來我們和林丹老婆一樣,一直在堅持和突破一件事!
※兒童教育專家談幼小銜接:啟蒙教育要遵循幼兒身心發育規律
※國外淘汰的教育方式,你卻還在用來管孩子?
※賈靜雯把女兒推到地上,這樣對孩子說「不」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