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識的成因談「去人慾、存天理」之合理性

從意識的成因談「去人慾、存天理」之合理性

「去人慾,存天理」,這是儒家格物致知要旨,目的是分析問題時能做到「中和」,能直達萬事萬物的本質之理。

先搞清楚幾個概念:

人慾是什麼?七情六慾屬於人的本能,本能是先天的,不是人慾,是天欲天能。人慾是基於七情六慾這個本能通過後天學習來的習性,或者叫習能,學習來的能力。其實人慾就是七情六慾的過和不及,喜怒哀樂如果做到「中和」,則屬於本能(良能天能),不是人慾。人慾還有一部分經常被忽略,就是後天學習來的認知(含科學知識),後天認知讓人形成「固執成見」,成見是知識,不是人慾,如果固執成見,才是欲,這個的危害比七情六慾過度還嚴重。人慾的定義為,在本能基礎上後天學習帶來的後天的能力,如嗜賭、嗜吃、易怒、易感、貪嗔痴、固執等等。

天理是什麼?是先天之理,是先天之知,是心學說的良知。既然是先天的就不是後天學習來的,是娘胎裡帶來的。可以把本能看成良能,把天理看作良知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的內心世界含有良能(本能)、良知(天理)、人慾(本能的後天習性)、知識(後天學習到的成見)。前兩種是先天的,後兩種是後天的。

意識是什麼?首先意識是一種本能,屬於良能,本能是無善無惡的先天之能,意識也是無善無惡的,是本能的發用流行。意識著於物(事)時,與此物相關的良知、人慾和知識成見全部一起呈現。意識把心和外部的事物建立了連接,意識必然著於事物,所以人在意識到外部事物時,必然受良知、人慾和知識成見的影響和左右。良知強大,則天理佔優勢,認識事物主要靠先天之理;人慾強大則認識事物主要靠感情慾望;知識強大則認識事物主要靠知識成見

認知外部事物的最優解: 良知(天理)主導下的知識的有效運用,去人慾、存天理、活用知識。

「去人慾、存天理」的現實案例:

1、為什麼經濟學家金融投資大師等普遍認為比特幣是騙局?

答: 狼教授巴菲特之流因為心裡裝滿了現代法幣理論經濟金融理論,他們誤認為這些就是貨幣的真理,所有違背這些理論的都是騙局。固執成見遮蔽了他們的心智,起到了主導地位。

2、為什麼中國ZF一直認為比特幣是無用之物,對實體經濟有害?

答:中國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是本質,也形成了集體認知,所有不利於集權、集資、集力的東東都是歪門邪道,這個成見雖然隨改革開放有所變化,但本質未變。眾所周知比特幣是無主之物,不受任何個人和組織控制,這就與社會主義「集中」一切的認知相左,都是固執成見惹的禍。

3、為什麼年輕人(90,00後)比較容易接受比特幣?

答:因為他們還沒被現有成法污染,易於接受理解新事物,所以比特幣是為90、00後準備的,他們錯過了房地產,這是他們打翻身仗的武器。這兒的年輕人可能要排除中國的年輕人,集中思維依然根植於中國年輕人的心裡,所以他們可能被這一成見左右,無法理解比特幣原理和精神。

4、為什麼中國人普遍仇富?

答:集體主義已經潛移默化大多數人的心智,成為成見:集體所有的都是好的,個人所有的都是壞的。這就是大陸人集體仇富思維的來源,多多少少每個人都有,這是70年集體主義給這個群體留下的群體烙印。看到報紙上某個富豪被抓,全民拍手稱快,落進下石是普遍的反應。這也是固執成見惹的貨。

5、「食色,性也!」是否正確?

答:我查遍《論語》未找到孔子說過這話,《孟子》的告子篇中告子說過「食色,性也」,也就是正統儒學並未明確「食色,性也」。《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命是令,是規矩,也就是「中和」,滿足「中和」這個規矩的食色才是性,也就是不能過和不及,胡吃海喝耍流氓不是性,是欲。基於人的本能的食色,是性,是本能,是先天的,是必須的。但如果過度,違背了中和之一天命規矩,則是後天的人慾,是必須利用「中和」去約束限制的。

6、為什麼英美的普通法系的陪審團成員全部是社會底層民眾?

英美普通法系,判案靠陪審團,陪審團成員都是由社會最底層人員組成(店員、退休工人、流浪漢等,退休知識份子偶爾經過篩選也可能成為陪審團成員,但非常少),很少找教授律師政客醫生做陪審團,原因就在我上面分析的「意識」的成因上,人的認知受良知、人慾和知識成見左右,底層人員慾望很少(吃喝拉撒睡就是全部)接近本能慾望,他們也不佔有知識,故成見很少。所以他們的認知主要靠的是先天之知,良知,而不是後天學習到的習性和知識,所以他們的認知基本做到「中和」,從而可以做陪審團,保證判案公平。比如山東哪個因為母親被侮辱殺死施暴者的兄弟,如果由這些陪審團判案,一定是無罪。因為他們會想,如果他自己媽媽被羞辱,他也會殺死施暴者,故無罪。中國法律是成法系,按法律條文由法官來判案,中國法官也會想到自己母親被羞辱自己會殺死對方,但其根深蹄固的法律修養一定認為殺人有罪,而且還擔心如果輕判會被認為是徇私枉法,權衡各種利弊,一定嚴格按法律判案。

7、為什麼孔子言必稱上古三皇五帝之治,馬克思也對上古之治讚賞有加?

儒家經典經常言必稱三皇五帝上古之治,馬克思也認為原始共產主義是值得學習的,都認為是國家治理最好的時期,原因就是上古之民不佔有知識,慾望也少,包括三皇五帝當權派也是如此,所有的知識都是《易》來的,易只講天理。所以無論政策還是政策的執行都很到位,所以大治。當然孔子關注的是心性之仁德,馬克思關注的是社會結構和財富分配方式。


推薦閱讀:

從下往上看--新皮層資料的讀後感 第八部分 BackPropagation--飄搖的指引
重新定義「習慣」,新增定義「遺慣」
大腦vs電腦
聊聊未來設計——清白篇「下」
孩子是否越早接觸音樂越好?— 是的!

TAG:儒學 | 心學 | 認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