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偉大母親」這4個字背後被犧牲掉的女性嗎?
來自專欄雅君的好用分享
今天是母親節,網上鋪天蓋地的文章在歌頌「母親偉大無私」,宣揚母親為了家庭奉獻了一切。
但我忍不住很想問一句,為什麼要讓母親奉獻一切呢?是她自願的?還是她迫不得已?
要知道,在現實中,「偉大」往往是「犧牲」、「勞累」、「痛苦」、「缺乏應有回報」的近義詞。
今天這篇推送,我想和你聊一聊,我們是不是借「母愛偉大」之名,讓母親們承擔了不可承受之重?以及我們真的想要關愛母親,該怎麼做。
01
女人一定要當媽媽嗎?
在成為母親這個問題上,一個經常被人們視而不見的真相是:不是每個女人都想要孩子,都渴望當媽。
那些沒有生育意願的女性,往往會被指責為「自私幼稚」、「不負責任」,遭到各方壓力。
那些督促女性生孩子的人不知道有沒有想過:
如果一個女性原本不打算、不想要生育,卻因為種種原因還是生了,那她自身和她的孩子會不會遇到什麼困境?這個世上,會不會因此多了不快樂的媽媽和不被愛的孩子?
這個問題,已經有科學家做過研究。
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一篇名為《女性一定要為人母嗎?》的文章,就介紹了密歇根大學人口研究員Jennifer Barber所做的研究結果:
「是否要小孩的意願決定性地影響了家長對孩子的感覺以及孩子如何被對待,有時這種影響程度讓人恐懼。」
研究發現:「那些「非計劃」內的孩子(父母原本完全不想要,或者覺得現在還不是要孩子的合適時機)得到的來自父母的養育照顧要比那些父母原本就想要的、計劃中的孩子要少……非計劃中的孩子基本上得不到兒童應得到的情緒和認知上的支持。」
「研究者Barber指出,這可能是由於父母壓力大、對不希望出生的孩子明顯缺乏耐……計劃外的嬰兒除了情感上會被忽視,其健康情況、死亡率、母親產後抑鬱情況也會受到影響,有時甚至會遭受到虐待。」
我認為,一個女性,因為沒有生育意願而不生孩子,這不是不負責任,而是負責任的表現。
生育是女性的權利,而非義務。這個基本常識,很多人不知道,或者說知道,但完全接受不了。
在他們眼裡,不生孩子的女性是不完整的、低價值或沒有價值,甚至是瘋子、怪物。
他們不尊重女性的生育意願,也不在乎那個非女性真心想要而是迫於壓力生下的孩子,以後能否得到充分的愛,健康成長。
他們只認一個道理:你是女人,你就該生。你不生,就是錯。
02
「完美母親」期待
那些不想生育、不想做母親的女性,會面臨壓力。
那願意生育的女性,是不是境遇就很好呢?
似乎也不是特別理想。我之前在《反感春晚小品的你,要更努力才能不把世界讓給你討厭的人》這篇里寫過:
我們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是完美的生育者和照顧者。但實際上,生育過程一帆風順者有,但遠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多。
如果你去詢問女性親友,你會發現生育過程中有過流產等波折的女人比你以為的要多。但很少有人會去說,於是很少有人知道,生育中的波折和兇險。
那些願意站出來分享自己真實但並不順利的生育經歷的人,可能還會被指責說,「你是在嚇唬年輕女孩。」
於是很多在生育過程中遇到問題的女性,往往以為,「只有我有問題」。卻不知道,「不是只有我這樣,我也未必有問題,我很可能只是遇到了那個不幸的概率。」
當女性把「做完美生育和撫養者」、「做無私而偉大的媽媽」的社會規訓內化為自我要求時,一旦達不到標準,就會焦慮痛苦。
卻少有反思,這種社會規訓背後是否存在性別壓迫?
之所以我說有性別壓迫,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太關注女性在孕育和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有的過錯,卻不會以同樣標準苛責男性。舉個簡單例子:高齡產婦對胎兒健康的影響常常被人提及,卻少有人討論高齡男性的精子質量對胎兒健康的影響,雖然後者同樣真實存在。
03
1%的無痛分娩率
在中國,關於生育有個數字,讓我特別特別難過。
那個數字是無痛分娩的比例:1%。
「儘管相關技術 20 年前就已經成熟,中國年均 2000 萬名產婦中,迄今累計只有約 1 萬名享受到了無痛分娩,比例不到 1%。」這是丁香醫生寫的文章里引用的2004年新華網報道中的數據。
文中寫到:「根據北大醫院的調查,全國『只有約 10 家醫院全天提供無痛分娩服務,其他醫院或放棄或只對個別關係戶提供服務』。」
為什麼無痛分娩技術沒有普及?除了經濟發展原因之外,是不是也因為,在很多人觀念中,女人生孩子疼是正常的,不是什麼大事,沒必要投入資源去改善女性生育條件。
我們習慣了這樣的敘事:「她忍受巨大的疼痛生下孩子,真是了不起的媽媽。」
問題是,如果你覺得生育無比神聖,那為什麼不能讓從事這麼偉大事業的人,痛得少一點呢?
我們能不能把人當人,把生育的疼痛當一回事呢?去提高無痛分娩的普及率,讓想做母親的女性舒適一點、有尊嚴一點地生育呢?
04
因生育被懲罰?
有個老讀者跟我說過,單位知道她懷孕後,把她從核心部門調去了邊緣部門,發展前景和待遇都因此受到了影響。
她很難過,她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就因為我要當媽媽?所以我就該被踢出局了?」
她不是一個孤例。「我們覺得,有了孩子之後,你應該不會對工作上心,我們就不再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你,自然晉陞也和你無緣」是不少公司心照不宣的人事任用規則。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爸爸們很少遇到這樣的職場歧視。一個男人有了家庭、孩子,往往還會被認為是更有責任心、更能擔當,在職場中,得到更高評價。
05
回歸家庭就好了嗎?
有人說,既然職場對女性不友好,那女性還可以回歸家庭。這其實也是很多女性的真實選擇。
但問題是,那些為了照顧家庭離開職場的女性,如果遇到婚變,她們的權益能得到有力維護嗎?
你搜一搜民生新聞或是律師朋友們聊聊天,你就會知道,在婚姻破裂時,女性如果缺乏經濟能力,在爭取子女的監護權時會處於劣勢。她們在家庭中長期的無償勞動也未必能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
這會導致有些母親,雖然不想要低質量的婚姻,但考慮到離婚後,會拿不到孩子撫養權而只能繼續忍受糟糕的感情生活。
更悲慘的是,那些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2016年出台的《反家暴法》規定,公安機關接到家暴報案後,有調查取證、協助受害者就醫、鑒傷的義務。這意味著,公安機關不能再以「家事」為由不接受報案。
但這個法律是否得到了嚴格執行呢?如今,我們依然能不時能看到「女子被家暴男殺死」這類新聞報道。
06
什麼是真的對孩子好
說回育兒,相比爸爸,媽媽們更容易遇到嚴苛評判。
你很少看成功男性會因為不熟悉育兒技巧而被指責是個「不稱職的爸爸」。
但一個成功女性,如果在公眾面前,表現出她育兒時手忙腳亂的一面,往往會被批評是個「不合格的媽媽」。
我們喜歡詢問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生活」,卻很少去問男性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默認了女性就該多為家庭付出。
同樣的,我們也常常默認,照顧孩子就是媽媽的工作。但實際上,育兒是一個熟練工種,並不存在女人天生會照顧小孩子這回事。除了哺乳,女性在育兒上能做的所有事情,男性只要去練習都可以做到。
但總有人打著「這樣對孩子成長更好」的旗號,要求母親離開職場,回家專職育兒。
研究結果則有力的證明事實並非如此:「由母親專職照料的孩子和那些由母親和其他人同時照料的孩子在個體發展上並無不同。他們在認知水平、語言表達、社交能力、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以及母子感情方面都沒有什麼差距。」
真正對孩子更好的是:「當男性開始分擔家務、照料孩子時,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更好,患注意力不集中症、兒童精神疾病的概率更小,甚至更少生病。」這是社會學家 Michael Kimmel 在Ted演講中,告訴我們的研究結果。
07
媽媽也只有這一生啊
我希望每個想生孩子的女性,不用為了做母親,而吃那麼多苦。
希望她們能得到有尊嚴的醫療服務,不會因為生育,而在職場上受到或明或暗的懲罰。
而不想生孩子的女性,不用被家庭社會輿論逼著當媽。我希望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因為愛,而不是「家人逼我生。」
我希望媽媽們,在孩子之外,還有自己的生活。
關於這一點,何式凝在接受《正午故事》的訪談時,說的一段話,特別扎心:
「一個女人在婚姻中付出得太多了,自己什麼都沒有了。就是兒女吧,『兒女就是最大的成就』,但是他們長大以後又不理你了。又不聽你的,又看不起你。
我從師奶身上學到,你真是要有自己的興趣,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貓狗也好。不然的話,你回頭一看,一切都是奉獻,說是一定要說:我很驕傲,我的家庭……
當然了,這是你唯一有的嘛,你不說,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希望母親們在回顧這一生時,不用「一切都是奉獻」,不用為了孩子、家庭而犧牲掉自我。
因為媽媽們也只有這一生啊。
而要實現我上面說的這些,需要的不是「母親偉大」這一句口頭上的讚揚,而是整個社會能給母親們更切實的支持。
最後,祝天下的母親們:
在母親節,以及不是母親節的每一天里,都能擁有發自內心的快樂。
圖片來源:日劇《母親》和韓影《婚紗》
猜你喜歡
林奕含婚禮演講,讓我看到真正的勇氣誠實和高貴
《我的前半生》:即使在亦舒原著里,子君也很難說是獨立女性
母親節超全送禮清單|55種有愛之選
推薦閱讀:
※老婆1號7號染色體易位,封閉抗體成陰性。如果做第三代試管嬰兒(PGD),成功概率多大,花費多少?
※想要避免側切?你需要有好的助產士給你做會陰保護!
※實施促生育計劃見效 俄出現人口凈增長
※【提問】乳腺癌患者能不能生育?
※老婆因為懷孕後十天照了x光胸透,現在孕6周執意要流產,我很想要孩子,她很不想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