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玩?買的玩具孩子不愛玩怎麼辦?

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玩?買的玩具孩子不愛玩怎麼辦?

文/悠悠媽 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本文於2018年1月30日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

我每次推薦完一種玩法或者一個玩具,總會收到一些諸如「多大可以開始玩呀?」,「孩子不愛玩怎麼辦?」之類的問題,今天悠悠媽想和大家聊一聊如何引導孩子玩。

我們來看看兩個有代表性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是由關注我已久的兩位讀者提出的,和我聊起天來就像朋友一樣。

1.

問題1:關於你推薦的從1歲開始的數學啟蒙遊戲,如果我在孩子3歲之前沒有做過類似遊戲或引導,可以直接進行適合3歲後的遊戲或引導嗎?還是需要從最簡單的適合低齡的遊戲開始,循序漸進?

我的回答:我們要先試一試孩子的水平,找到孩子目前的水平後再循序漸進。剛開始玩任何遊戲,都有一個試探的過程,從任一難度開始試探都可以。若發現對孩子來說太簡單,就加快進度,甚至直接跳過去。若發現太難,就降低難度,從更簡單的玩起。至於孩子目前的水平在哪裡,無法僅根據年齡這一單一因素來判斷,必須讓孩子親自試過才知道。

網路博主推薦的遊戲,一般都會有一個適合年齡,如1歲+、2歲+等等。很多家長覺得,「啊,你推薦的1歲+的遊戲,我的寶寶1歲3個月了都還不會玩,她是不是認知發展落後了?」

事實上,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這些文章里所寫的適合年齡一般都是超前的,畢竟有挑戰才有進步嘛。也就是說1歲+的遊戲,可以從1歲開始玩,但不代表孩子剛滿1歲就能立即上手玩得很好。所有遊戲的推薦年齡都只是參考,並非考察指標。家長要做的心理準備是:從引導著開始玩,到能玩得熟練之間,是有一個過程的,這是正常現象。

沒有玩過的遊戲第一次玩不會玩很正常,那我就稍加引導。

如果孩子有回應,就繼續引導協助孩子一步步完成——這相當於給孩子腳下墊了一塊磚,讓TA夠一夠達到更高的目標。

如果孩子還不能理解玩法,我會想辦法降低難度和簡化步驟,一點點試,直到降低到孩子可以理解和參與的程度——這相當於在給孩子台階下,讓TA不至於對這個遊戲失去信心和興趣。

任何一個遊戲或玩具的玩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本繪本也不是只有一種讀法,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孩子的當前水平來調整。一個遊戲適合的年齡段可以非常廣,取決於大人如何和孩子一起玩。(具體例子可戳《開團| 2~6歲都能玩的數數桌游,英國原裝進口,玩中培養數學思維!返團「購物清單」,新增玩法!》)

對於降低了難度孩子還是不想玩的遊戲,我會索性把這個遊戲收起來,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試試。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孩子當時不喜歡玩的東西,過一段時間後又變得喜歡玩了——因為孩子的興趣點是在不斷變化的。

類似的問題還有,孩子多大能帶去電影院看電影?這也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人而異。除去音量過大和電子屏幕對嬰兒的影響以外,是否帶去電影院看電影最應該考慮的是孩子是否具備了看電影的能力水平?也就是說:孩子能否坐得住一部電影的時間(至少90分鐘)?

不知道答案的話,就在家裡試試放一部電影給孩子看,TA能堅持看完嗎?悠悠目前在家裡從來沒有看完過一部完整的電影,每次看到一半她就走神跑去玩別的東西了,所以我現在不會帶她去電影院。

2.

問題2:你推薦的一歲就可以玩的數學啟蒙遊戲疊疊杯和套環,我娃拿起來就甩,不知道是不是我教的方式不正確?我丫頭就是節奏感超級強,我念個童謠腦袋都要晃起來,吃飯吃嗨了手也要在桌子上敲敲敲哎。

我的回答:那就準備一些甩的遊戲給寶寶玩,比如扔球和撕紙。我們在提供合適的玩具給孩子時,也要尊重孩子自己決定玩法的權利。很多時候,我們買了一套很好的益智玩具,興緻勃勃地想培養孩子這思維那思維,結果孩子不按常理出牌,而是自己發展出了一套新玩法——比如問題2中的寶寶喜歡甩疊杯和疊環,這說明她當下對「甩」這個動作更感興趣。

這時我們沒必要硬要孩子按照我們的預設玩法去玩,強扭的瓜不甜,還掃了孩子的興。最好的教育是順水推舟,寶寶對什麼感興趣就去設計適合TA當前感興趣的遊戲。至於其它方面,暫時緩一緩也不會耽誤什麼,幹嘛非要在寶寶不感興趣的那個時間點去教?

問題2中的那位媽媽提到寶寶節奏感超強,聽童謠搖頭晃腦,連吃飯也要敲桌子,那麼趁熱打鐵給寶寶買一個可用來敲打的鼓,和一些鍛煉節奏感的打擊樂器(如沙錘和節拍棒)拿在手裡搖晃,就正好滿足了寶寶的興趣和當下發展需求。

每個孩子在每個年齡段感興趣的東西不一樣,因此每個孩子在不同方面的發展進度肯定也有先有後。

要知道,花在一項活動上的練習時間越多,成果肯定就更好。天天在家學認字的,當然認字多了;天天在家數數,練習加減法的,超過同齡人也不稀奇。還有天天玩樂高的、畫畫的、玩橡皮泥的、學英語的、拼圖的、刷題的等等,都會在某些方面展示出超出同齡人的水平。

有時候,我們看到別人家孩子好厲害啊,其實是只看到了人家厲害的一面,很可能是那個孩子花最多時間練習的一面。弱的一面別人沒展示出來呢。

比如,悠悠最喜歡運動,所以我周末經常帶她去游泳、騎車或者攀岩,她的運動能力和身體靈活度相比同齡人也更強。但是她花在畫畫上的時間相對少了,所以她畫畫比別人弱一些。

這是3歲7個月的悠悠昨天在家畫的。她爸爸說:「這是他見過的最恐怖的太陽...」,哈哈,還有我把日期也寫錯了......

不過,我不認為這種暫時的落後是固定不變的,也不能說明悠悠以後會不會喜歡畫畫。

我知道的是孩子當下對運動比對畫畫更感興趣,我應該支持她發展自己的興趣,在感興趣的活動中找到自信和快樂。揚長可以事半功倍,補短則是事倍功半。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鼓勵大家完全迴避和放棄孩子不感興趣的活動。平衡發展很重要!為了不要有太明顯的短板,對悠悠不喜歡的事,我也會經常提議我們一起玩,至少保證一定的接觸時間,達到平均水平就行。只是,選對時間點很重要,千萬別在孩子想做感興趣的事時,偏偏去要求TA做不感興趣的事!

3.

問題3:我給寶寶講繪本的時候,她總是把繪本搶過去自己看,如果我非要講給她聽,她就不聽了,我該怎麼做呢?到底是讓寶寶自己看好,還是我讀給她聽好?

看了前面兩個問題,相信大家對第3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其實沒有哪一種固定的方法更好,重點是順著寶寶的意願來,而不是強迫寶寶按照我們的方式去讀繪本。寶寶想自己看的時候就讓TA自己看,寶寶想聽我們講的時候,我們就講。

寶寶聽不進故事,卻對畫面上的小動物感興趣,那我們就順著寶寶一起聊畫面上的小動物。興趣是最寶貴的星星之火,我們只有保護了寶寶對繪本的興趣,才有機會在更長久的未來燎原,何必和孩子的興趣對著干?

玩具是死的,人是活的。陪玩不是我們教孩子怎麼玩,而是由孩子主導遊戲。大人要做的是認真觀察孩子的反饋,傾聽孩子的聲音,根據孩子的能力水平和興趣點去不斷設計遊戲和調整玩法。一流的教育者首先要做到的是學會觀察。

如果喜歡,歡迎轉發!謝謝支持!

作者簡介:悠悠媽,坐標德國,曾經的學霸,留過學,做過外企項目經理,現教育專欄作者,德國早教研究者與推廣人。有一個兩歲的混血女兒,愛混德國親子圈和幼兒園。創立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專註分享在德國學到的育兒知識、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女兒在德國的真實成長經歷。歡迎關注!

深諳中外教育差異,不教條,不追捧。相信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方式。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公眾號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中國父母是全世界最愛孩子的?德國丈夫給我上了一課
我的德國婆婆,好德國啊!
德國幼兒園什麼都不教,但孩子自己就會了,這就是混齡的神奇之處!

TAG:育兒 | 早教 | 德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