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寫作系列指導:第九講 凡制於文,先布其位

日本的遍照金剛在《文鏡秘府論》這樣寫道:「凡制於文,先布其位。猶夫行陣之有次,階梯之有依也。」大意就是:寫文章時,在立意既定的前提下,首先就要考慮敘寫的次序和全文的布局。怎樣開頭,怎樣轉接,怎樣過渡,怎樣結尾,最好能夠成竹在胸。只有這樣,寫起來才能像行軍布陣一樣,從容不迫,有條不紊;能像攀登階梯一樣,逐層升高,有所遵循。

汪琬的《答陳靄公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後之作者,惟知其字而不知句,知句而不知篇。於是有開而無合,有呼而無應,有後前而無操縱頓挫,不散則亂。譬如驅烏合之市人,而思制勝於天下,其不立敗者幾希。」就是說:有些作者只注意遣詞造句,而不注意謀篇布局。於是他們的文章不是有分析而無綜合,就是有伏筆而無照應。因之疏漏百出,不是鬆散,就是混亂。不管布局,就像驅遣烏合之眾去作戰一樣,只能失敗;即或有成功的,那也是偶然的。

於此,足見結構在記敘文寫作中的重要性。

那麼,老師閱卷時對結構的等次是怎麼評定的呢?

通常分為四個等次:一等是結構嚴謹,二等是結構完整,三等是結構基本完整,四等是結構混亂。

所謂完整,意味著構成文章的各個局部應該結合成一個完美統一的整體;構成文章整體的各個局部要相對齊備,不可殘缺;各個部分在文章結構中所佔的地位要適當。而在布局謀篇上不完整的具體表現為文章的各個局部不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文章的各個局部不太相對齊備,有的部分殘缺;有關部分在文章結構中所佔的地位不太恰當。

所謂嚴謹,是在完整的基礎上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它意味著和諧自然,上下文之間要脈絡通暢,承接自然,過渡得當,層次井然,全文渾然一體;各部分之間有嚴密的邏輯關係,不得出現矛盾或無關的現象;有曲折變化,呈波瀾起伏之態,正如朱熹所說「文須錯綜見意,曲折生態」。 而在布局謀篇上不嚴謹的具體表現為不太和諧,不太自然,上下文之間脈絡不太通暢,過渡有些生硬;各部分之間邏輯關係不太嚴密,有重複、矛盾或無關的現象;平鋪直敘而無曲折變化。

之所以會出現不完整、不嚴謹的情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訓練不力,缺乏結構意識。有的學生沒有「打草稿意識」。平時作文不打草稿,考試作文也不打草稿,往往「一氣呵成」。在這種情況下,哪有時間考慮文章的層次結構呢?沒有時間考慮結構層次,結構混亂也就隨之而生。有的學生沒有「層次意識」,他們寫作文,段落層次分不清,眉毛鬍子一把抓。不能按照時空、邏輯順序,編故事與寫小說分不清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學生缺乏「過渡意識」,幾段文字油水分離,彼此生硬地「拼裝」在一起。

二是固守程式,缺乏創新意識。有些老師為了班級整體寫作水平有保障,往往運用一些寫作程式來要求學生,閱卷時也按照程式來確定優劣。學生長期接受模式化的訓練,不知道靈活變通,作文結構僵化成「新八股」。諸如運用排比段結構全篇,在文章結尾都喜歡發一通議論,等等。

如何解決結構問題?

途徑有二:訓練思路的條理性,掌握行文的章法。前者著眼於文章的整體構思;後者著眼於文章的局部。

思路要有條理。記敘類文章根據其敘事特點,可按一般事物發展順序去順敘,也可運用倒敘、插敘、補敘,注意設置懸念,先抑後揚,伏筆照應等,使行文跌宕多姿,增強文章的可讀性;較複雜的記敘文還可以運用雙線並進的平敘(「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等傳統技法。

行文要有章法。可以撰述一個「題記」。(「題記」應該具有暗合文旨,意味深長,富有文采意蘊豐厚、情味綿長、語言精美的特點。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也可以自行雕琢。)可以擬設若干小標題。(就是把一個大的話題或意旨恰當切分。「小標題」必須體現行文脈絡,符合邏輯順序,語言形式整飭。)精心寫好開頭。(引用名言名句,巧用排比、設問、對比等修辭手法,巧用詩文顯詩意等都是常用技巧。)精心打造結尾。(可以照應開頭,結構圓合;可以篇末點題,畫龍點睛;可以抒發情懷,餘味無窮;可以蘊含哲理,發人深思。)

這裡要特別說說過渡問題。

記敘文往往是敘事寫人的,而之所以敘事寫人都是「為情而造文」的(所謂有感而發,有別於常遭貶斥的「為文而造情」)。因此,常見結構範式不外乎「一事一悟」、「多事一悟」(從幾件事情中提煉出共同的主題)、「一事多悟」(對事情的內蘊進行多向、深度挖掘)幾種。因而,「一事」的演繹過程,「多事」的銜接技巧都關乎過渡。文章哪些地方需要過渡?內容的轉換處需要過渡。表達方式的變換處需要過渡,如由敘轉議,由議轉敘;由敘議轉抒情等。敘述方式的變換處需要過渡,如由倒敘轉順敘,由順敘轉插敘,往往靠過渡來實現。怎樣過渡呢?過渡的方法一般有三種:用段落,用句子,用詞語。當然還可通過小標題或序數詞來實現過渡。

寫到這裡,我自然地想起了 吳伯簫先生的散文名篇《獵戶》。該文結構堪稱經典!它圍繞著「我們到紅石崖去訪問打豹英雄董昆」這條線索,為我們塑造了獵戶群像。在引出對尚二叔的回憶時,作者如此過渡:「我想:董昆是什麼樣子呢?可像家鄉的尚二叔?」在介紹「百中」老人時,作者如此過渡:「咱們先繞道去望望『百中』老人吧。」而董昆在千呼萬喚中終於登場:「這時候倒真巧了,我們在林牧場木柵欄門跟前,頂頭遇到一位彪形大漢。」真是大家手筆!

最後簡略說說分段問題,因為這也是結構的應有之義。

就閱卷的視覺美感而言,文章以四至五段為宜。記敘文當有起因、經過、結果三大部分,但過程部分適宜按進程切分成二至三段。各段意思要相對完整,各段字數要相對勻稱。

切記:從外在的形式上看,開頭部分太長的結構,主體部分駁雜且不加切分的三段式結構,一段到底的結構,頻頻分段的結構都不是理想的結構。

記敘文常見結構

(1).時序順進式

即選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片斷按時序進程進行描寫,其內容層次依次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或情節。

其模式如下:開頭(引出故事)→故事主體(對人物或事物主體進行細緻刻畫)→結尾(議論點題)。

(2).平列展開式

選取不同角度的幾個生活片斷或將同一內容的幾個側面在同一層面上平列展開,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其基本模式是:

材料①

開頭(引出材料)→主體 材料② →結尾(抒情、議論)

材料③

(3).對比映照式

選取有顯著差異的兩組內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對的兩個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進行反襯式組合。其基本模式為:

正面材料

開頭(引出材料)→ →結尾(抒情、議論)

反面材料

說明:行文時一定要寫出對比點,為議論、抒情做準備。至於先寫正面材料還是先寫反面材料則視作者的構思和材料特點而定。

(4).穿插回放式

即利用思維可以超越時空的特點,以某一物象為線索,將描寫的內容通過插入、回憶、倒放等方式串聯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操作的關鍵是選好串聯的物象,並圍繞一個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

其模式為:

開頭(交待物象,引出材料①)→發展(引出材料②)→高潮(引出材料③……)→結尾(抒情、議論)

(5)、時空互動式

「時空互動式」結構顧名思義,是指將時間和空間相互糅合在一起,以此來組織材料和編排內容的一種結構。這種結構的記敘文,其內容一般都是時間跨度較大,而空間轉移又比較頻繁的人事等。採用「時空互動式」,有利於對處於不同時段不同空間的人事等有條理地進行敘述。 

(6)、逐層深入式

逐層深入的寫法符合人物性格形成、事件發生髮展的規律,所以,「逐層深入式」的結構也是記敘文常用的一種結構。這種結構比較容易掌握,因為只要我們能讓文章在內容前後上表現出某種「意思」的「遞進」便可以了。 

五、並列組合式

並列組合式的結構就是將有關「意思」相近的內容「並列組合」在一起,以達到充分揭示主旨目的的一種文章結構。如2005年江蘇南通一考生的中考滿分作文《感受四季·感悟芳香》就採用了這種結構模式,該文將春、夏、秋、冬四季的「感悟」並列在一起,還用「春之頌」、「夏之戀」、「秋之思」及「冬之盼」等四個小標題對其作了高度的概括,而小標題的形式也使全文在結構上顯得極為新穎別緻。

· 懸念的設置一般有三種方式。

· 第一種:一個懸念的提出、破譯、完成,往往是一個獨立事件的完滿收結,是對主題的一次較為完整的表現(如何為的散文《第二次考試》即屬此類)。此類懸念,不但是一種敘事方法,也是一種構思方法。因此,這類懸念從設置到完成,要有一定長度。就一篇作文來說,懸念不宜設置過多,一般有一兩個就行了,不要像好萊塢電影那樣,追求「五分鐘一個興奮點」。

· 第二種:在敘事的過程中不斷地製造懸念,使敘事本身追求一種懸念迭出、一波三折的藝術效果。

· 第三種:我們不妨把它稱作是懸而未決的懸念,它可以給讀者留下想像的餘地,使文章意味無窮。這種手法在時下的一些小小說中最常用。《邊城》的結尾。

· 本式的基本套路模式為:設置懸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2005高考浙江卷滿分作文:母親的鐵盒

這是在重病房外的過道區,吵鬧聲充斥著整個走廊,三個親兄妹在房外爭著遺產,而房內則躺著正在急救的母親。

母親沒有房產,沒有存款,但卻留著一個鐵盒,裡面必定存放著無價之寶,三兄妹爭的也就是這一鐵盒。

大哥身手敏捷,第一個搶到了鐵盒,打開看時,裡面並沒有金銀珠寶,有的只是寫有三兄妹名字的信封。

大哥打開了寫有自己名字的信封,裡面只有一張發黃的舊照片。那不就是大哥當年戴上紅領巾的照片嗎?大哥穿著樸素的衣服但很合體,他笑得是那麼燦爛。

二哥也急性打開自己的信封,裡面只有一個藥方。

記得小時候,二哥身子弱,常常會感冒發燒,母親常常摸著夜路,背著二哥去醫院,每次又拿貴重的藥方和背著早已睡熟的二哥回來。家裡窮,平時三兄妹的開支就已給母親增加了不少負擔,如今又要花那麼多的錢給二哥治病。

母親拖著勞累的身體,走街串巷地收購舊東西,揀破爛,為的只是能有多一點錢給二哥看病。母親原本烏黑的頭髮,如今早已花白;母親原本秀麗的面貌,如今早已布滿皺紋。但每次母親看到吃完葯熟睡的二哥,她總是那麼開心,嘴角露出難得一見的一絲笑容。

最後一封是小妹的。信封裡面是一張匯款單。

三妹很早就下海經商了,早年也賺了很多錢,但年輕就要為無知付出代價。三妹喜歡上一個男人,而那男人最後卻騙光了三妹的錢,還留下一大堆債務。三妹也因還不出錢而被抓進了警察局。

但就在審判前一天,三妹被釋放了,她欠下的十幾萬元的債都還清了。原來母親將幾十年的積蓄和賣房錢一起抵了債,如今母親只能住在一個木板搭起來的小屋子裡面。

三個人已經泣不成聲了。他們沖開了病房門,跪倒在病床前,他們哭喊著:「媽媽,我錯了!你快醒醒,你打我吧,你罵我吧!」

母親已閉上了眼睛,眼角留下的只有那一滴微笑著的淚珠。

一張照片,一張藥方還是一張匯款單,這時已不單單是母親留下的遺物了,更是一位平凡母親對子女們的愛。

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愛他們的子女,然而他們總是那麼默默地關心著我們。

千言萬語道不盡對父母的感謝,只能說一句:「爸,媽,謝謝你們!」

湖北省高考滿分作文--《哥,是撿來的嗎?》 2003-06-23

  哥,黝黑的皮膚,粗壯的胳膊像一頭健壯的牛;哥,粗聲粗氣,蓬亂的頭髮,像一匹任勞任怨的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隻拉磨的驢。都說哥是撿來的,因為哥像一個只要有飯吃就像牲畜一樣拚命幹活的家中唯一的勞力。

  風輕輕地划過身邊,傳來哥喘氣的聲音,麥浪中飄飛著哥的滴滴汗水,在陽光下,像一顆珍珠,飛起又沉入無邊的麥浪。

  哥真是撿來的嗎?在無邊的黑夜裡我問著依然閃爍的群星,也許它們知道哥是不是從娘肚子里出來的。哎!想起娘,想起我一問她哥是不是娘撿來的,她就偷偷抹淚的樣子,想起娘看著哥的那種心痛而又無奈的樣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撿的吧!群星無語,只有無邊的思索融化在無邊的黑暗裡。

  然而,終於有一天,一輛汽車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

  全村都愕然了,母親單薄的身軀像一張經不起揉捏的白紙一樣斜依在門檻上,銀髮中夾著幾根枯黃的頭髮任風胡亂地吹拂著。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顧一切地掙脫親生父母溫暖的手,沖向麥田,陽光下哥黝黑的臉上滾動著顆顆水珠,是淚?還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淚水在眼眶裡泛濫,卻再也無力叫出那個沉沉的「哥!」

  哥,傻笑著看著我,說:「回去多陪陪咱娘,她為你犧牲了不少。」

  娘,娘為我犧牲了不少,是的,娘犧牲了自己的親生兒子,為了我這個撿來的娃,為了我今天能坐在寬敞的教室里,娘把哥變成了家裡的一頭牲畜。

  無數個日子裡,娘給我端來一碗香噴噴的米飯,卻給哥塞了一個硬邦邦的窩窩頭,我對娘說:「這不公平!」娘只笑笑說:「你上學要營養。」

  原來,我現在才明白,我和哥的命運是娘一手安排的,到底是哥跟娘親,還是我跟娘親,娘為什麼要這樣做?此刻我方明白,原來這世上還有一種比母愛更偉大的東西。

  它像一股叮咚的泉水,滋養著我的心田,像一束溫暖的陽光,給我前進的力量,我多想問問娘,我比她的兒子更重要嗎?也許不必了,因為娘是這樣認為的,這是娘這個最最善良的人對事物的認知。

  【簡評】疑問句作題目,開篇就設下了懸念,引起人們對「哥」命運的關注。隨著情節的發展,「終於有一天,一輛汽車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長期的誤會才有答案,原來是「一種比母愛更偉大的東西」安排了這一切。母親超乎尋常的犧牲,深深震撼了我們。

  

記敘文的開頭方法:

一、開門見山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敘述法

《揮手之間》的開頭,交代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從青涼山望下去,見有不少人順著山上大路朝東門外飛機場走去。」

《記一次乒乓球賽》的開頭,交代了時間的人物、起因和時間。

(2)開門見山、揭示主題的點題法

《背影》一文的開頭寫到:「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白楊禮讚》一文開頭就說:「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

(3)把事情的開頭作為文章開頭的自然起筆法

一篇題目是《記一堂生物課》的作文開頭是這樣的:「上課鈴聲響了,大家都走進了生物實驗室。」

二、非開門見山法

這裡所說的「非開門見山法」,並非無「門」,而是使用寫作技法(如議論、描寫、抒情、引用等)、修辭方法(如設問、比喻等)或其它的方法(如設置懸念等)把「門」裝飾的更美一些,使文章更添文采,進而更深刻、更生動地表現主題,更引人入勝。如:

(1)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的描寫法

《驛路梨花》的開頭描寫了自然環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遠迷茫的氣氛,對後文寫邊疆軍民助人為樂的感人事迹起了襯托的作用。

(2)深化主題的議論抒情法

課文《誰是最可愛的人》用了這種開頭方法。

(3)名言、警句、詩歌的引用法

《人民的勤務員》的開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是雷鋒日記中一段著名的話,以這段話開頭,對後文記述雷鋒的事迹,無疑是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4)引人入勝的提示法

《第二次考試》的開頭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讀者的注意,自然會使人想到:「這是為什麼?」急於從後文中尋找答案,因而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

(5)吸引讀者的設問法

有一篇作文的題目是《我的家鄉》,它的開頭是這樣的:「朋友,你到過我的家鄉嗎?你登過我家鄉的山、游過我家鄉的水、吃過我家鄉的肥鯉魚嗎?」

文章開頭的寫法是多種多樣的,這裡不過提示了其中常見的幾種。在寫作當中,有時並不能單一地使用某一種方法,而是幾種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麼方法開頭,要從文章的整體構思出發考慮,要從表現中心思想的需要出發,通篇安排整體設計,選擇最恰當的開頭方法。

幾種常用的結尾方法。

(1)自然順暢的結果交代法

聶華苓的《人,又少了一個》,寫了一個女乞討者三年前後的不同形象與神態,表現了人格的墮落這一深刻的主題。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評論與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記述了事件的經過。結尾寫道:「砰地一聲,大門被踢上了。那女人回過頭來,冷笑了一聲,然後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經不認得我了!」這一不加修飾的自然結尾,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思考餘地,令人回味無窮。例文《記一次乒乓球賽》使用的也是這種結尾方法。

(2)照應開頭的首尾呼應法

結尾要呼應開頭,這是記敘文的一般寫法,很多文章都體現了這一特點。郭沫若先生的《白鷺》一文開頭就說:「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結尾又說:「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裡的散文詩。」「白鷺是詩」,這一不尋常的比喻,特別是結尾具體化為「散文詩」,突出了白鷺的平凡而美好、樸素而高潔的特點,讚頌了白鷺的美。

(3)畫龍點睛的全文總結法

這種方法,一般是用議論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對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的結尾段就屬於這種類型,這段文字兼用議論與抒情的方式結束全文,最後一句話點題:「你一定會深深地愛我們的戰士,——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例文《春天的色彩》、《分房》的結尾也是這樣的。

有時,用來總結全文的還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詩句,這樣的結尾更是言簡意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驛路梨花》的末段「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話『驛路梨花處處開』。」

(4)含蓄深刻的啟發聯想法

魯迅先生的《故鄉》的結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話含蓄、深刻,一語雙關。啟發人們為創造新生活勇敢地開闢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體現了魯迅「韌」的戰鬥精神。例文《逝去的歲月》在結尾就做了這樣的嘗試。

(5)激勵讀者的感嘆法

有些文章結尾既不是總結中心,也不是啟發聯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達強烈的愛與憎。《白楊禮讚》的結尾就大聲疾呼道:「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讚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

詩情畫意的結尾。在結尾處展開想像,用描寫的手法向讀者展示一幅優美的圖畫,或用名言抒寫自己的情懷。

文章結尾與開頭一樣,方法也是靈活多樣的,而且沒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方法僅供參考,寫作時要根據內容與中心的需要恰當運用,不能生搬硬套。


推薦閱讀:

【聯都百家講壇第六講】贈聯的寫作方法和實例講解
專欄的定位與寫作的初衷
情景喜劇寫作指南
優秀的寫手都是不用筆的
純情蔡小馬

TAG:寫作 | 指導 | 記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