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 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Философия Китая) 在公元前兩千年與一千年之間,正當中國原始公社之道崩潰的時候,出現了自發的唯物主義的世界覌。古代中國人認為萬物皆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構成,而五行的共同基礎則是類似空氣或以太的物質實體——氣。以後出現了老子關於道的學說,即關於萬物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性的學說,哲學原始的唯物主義思想就成了嚴整的哲學體系的基礎。傳說老子的哲學學派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和5世紀之間。這一學派反對貴族的專橫。老子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老子的基本思想是:自然界和人類的生活都循著一定的途徑——道——演進,不受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干預。根據道(規律),世界上一切都在運動和變化,萬物在變化的過程中必然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老子說,在無限的變化過程中,新生的東西從來都戰勝舊的東西。同時他認為人不應當干預事物發展的自然過程。老子號召人們走向消極,教導人們不要前進,而要恢復原始的生活方式。老子的學說雖然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在全部中國哲學和文化的歷史上卻起了重大的作用。老子的主要功績在於他用自然的道與「天命」對立,臆測出作為現實本身的實質的世界普遍規律的存在。老子的後繼者是有名的唯物主義者楊朱(公元前4世紀),他否定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兵反對祖先崇拜。楊朱的學說中最注重的是人。他提出了個性自由的思想——「為我」,亦即一切都是為了人。老子-楊朱的唯物主義學說眼中地打擊了各種唯心主義學派,尤其是儒家。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479),他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他提出了許多合理的私學,尤其是在人格教育的問題上。但是,孔子的學說整個說來是帶有保守性質的。的反對古代中國生活中的一切新東西,而主張恢復過時的舊社會制度,企圖使舊的傳統制度的宗教儀式永世長存,他把人分為「君子」和「小人」。孔子認為「小人」應俯首聽命於「君子」。為此目的,他制定了一種以「仁」即「人道」的概念為基礎的倫理學說。孔子是相信「天命」的。 墨翟(墨子)(公元前479~381)尖銳地批判了孔子的學說。他斷言,孔子所提出的「人道」思想是反對平民的。為了反對孔子的「人道」,墨翟提出了「兼愛」的思想。按照折中思想,所有的人生來都是平等的,而且應該互相幫助。他極力反對各諸侯國家之間的戰爭,主張給人民以和平生活的條件。墨翟在批判儒家時斷言:先定的命運是沒有的,人的命運由他自己決定,即看他如何在生活中實現那表現「天命」的「兼愛」原則。整個說來,墨翟的學說帶有唯心主義的性質,但在他的學說中,尤其是在他的認識論中,包含有許多唯物主義的成分。 墨翟的門徒——「墨家」,向前發展了自己老師的倫理觀點和哲學觀點,使之擺脫了神秘主義的外殼——「天命」。他們在古代中國最先從素樸唯物主義的立場出訪研討了認識論和邏輯學。從墨家的觀點來看,認識有三個組成部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我們知識的實踐意義。他們提出了關於「辯」的概念(「爭論」、「對話」、「辯證法」),「辯」的任務在於「明是非」。墨家研究了這樣一些邏輯的認識方法,如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類比,比較等等。他們認為,我們的判斷和概念應該以事物為基礎,並且應該和現實相符合。 公元前4世紀至3世紀,孔子的門徒孟子,以及唯心地解釋老子關於道的學說的莊子等,都是唯物主義的死敵。屬於唯心主義陣營的還有否認事物和運動的實在性的詭辯家惠施和公孫龍。 古代中國的唯物主義在反對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的鬥爭中向前發展了。當時傑出的唯物主義者是荀子(公元前298~238),他是古代儒家中進步思潮的主要代表。 荀子說,天不秉賦意識,天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他提出了人不僅能認識事物並能掌握事物和適當地利益事物的思想。荀子的學說成了為爭取國家統一和歷史進步的法家的思想來源之一。法家學說的根本思想是:國家的立法應當成為消滅舊的、傳統的關係和改造古代中國社會的工具。這一學派的卓譽的代表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公元前3世紀)。公元前3世紀末,法家的社會政治理想實現了。統一的中國建立起來了。但是不久之後就爆發了奴隸、自由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起義。發生了連續不斷的戰爭。出現了所謂道教的新宗教,這種宗教驚人地歪曲了老子關於道的學說,硬把這位古代的無神論哲學家推崇為神。在董仲舒(公元前2世紀至1世紀)的學說里儒家也具有了神學的根據。 許多唯物主義者起來反對宗教神秘主義,其中王充(生於公園27年,約死於公元97年)占著卓譽的地位。王充認為宇宙是由永恆存在的物質實體——氣構成的,在宇宙中道作為現實本身發展的規律性而起著作用。王充把人看做自然的生物,它也是由物質實體——氣所構成的。王充揭穿了靈魂不死的無稽之談,他肯定地說:人的靈魂就是在身體內部氣血運行過程中所製造成的生命精氣。這種精氣隨著氣血運行的停止而消失。王充的學說是古代中國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 公元2世紀至6世紀,在古代中國社會的深刻危機的條件下,道教和佛教的宗教神秘主義蓬勃發展起來了。唯心主義哲學和宗教之間的界限消失了。出現了大批哲學家,他們閹割了道家學說中的唯物主義內容,而使它適應宗教的需要。他們之中最有名的道教思想家是葛洪(4世紀),他把哲學的道教看做是達到長生的方法。神秘化了的道教同儒家的唯心主義日益密切地結合起來了。佛教神學家們接連不斷地展開了關於靈魂本性、關於色和空的相互關係的爭論。在這個時期,有許多卓越的思想家——裴頠(3世紀)、鮑敬言(4世紀)、范縝(5~6世紀)及其他許多人,都起來反對神秘主義和唯心主義。 7世紀至9世紀,當封建主義繁榮時期,佛教在中國思想領域內佔了統治地位。佛教哲學滲入一切文化領域,儒家和道教被排擠到次要地位。戰鬥的唯物主義者呂才(7世紀)起來反對神秘主義和唯心主義。佛教內部的各教派之間進行了殘酷鬥爭,這個鬥爭類似中世紀歐洲的唯名論和實在論之間的鬥爭。結果佛教分裂為南北兩大派別。這種情況大大削弱了佛教徒的力量而幫助了他們敵人,首先是幫助了儒家奪回自己曾失去的陣地。某些儒家的哲學家在批判佛教經院哲學時提出了一系列以唯物主義傾向為基礎的原理。但是在以後一個時期,當儒家取得了對佛教徒的決定性勝利後,又開始發展其唯心主義哲學了。以朱熹(1130~1200)為首的所謂「正統派」就是儒家唯心主義發展的頂峰。朱熹認為世界是由兩個本原——非物質的理和物質的氣——組成的。理是理性的創造力,它使消極的物質——氣形成為具體的物,並支配著哲學具體的物。朱熹斷言:作為觀念本原的理構成人的肯定的品質——向善,而作為物質實體的氣則賦予人以否定的品質——服從感性的誘惑。朱熹認為,哲學家的任務在於用一切方法發揚人的善良品質和壓抑其惡的意圖。在封建制度的條件下,這就是說,勞動者應當毫無怨言地忍受一切困苦和馴服地順從占統治地位的貴族,而哲學貴族則對勞動者施行殘酷剝削和非人壓迫。朱熹的學說曾被公認為官方的正統思想,許多世紀以來,它在封建中國的思想領域內佔有壟斷地位。 但是「正統派」的左右都有敵人。反對它的左翼批評家是葉適(1150~1223)和陳亮(1143~1194),他們駁斥了朱熹的唯心主義,尤其是他的認識論中的先天論。葉適和陳亮號召學者拋棄無益的經院哲學而為人民的福利去做有益的事情。從右邊對「正統派」的批評是由陸九淵(1139~1192)開始的。他批評朱熹承認理與氣的客觀存在。以後,這種從右邊來的批評匯成了以王陽明(1472~1528)為代表的整個主觀唯心主義體系。王陽明斷言:意識以外是沒有物及其規律存在的,我的概念就是物。按照王陽明的見解,人的經驗只會把人引入迷途。一切有賴於我們的「自我」。根據這一論點,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其目的是挽救封建制度於危亡。王陽明及其為數頗多的信徒企圖使儒家反動思想復興,並使人民群眾脫離反對壓迫者的鬥爭。以後,王陽明學派成了和「正統派」並列的封建中國的主導思想派別之一。 但是,王陽明學派內部卻產生了各種派別,它們之間曾進行殘酷鬥爭。在這一鬥爭過程中,王陽明的某些信徒轉到了唯物主義立場上,並向儒家公開宣戰。在哲學反對儒家的哲學家中,李贄(1527~1602)占著顯著的地位。 17世紀,在封建主義危機深重和異族征服者侵入的條件下,中國社會先進人士廣泛地展開了反對唯心主義學說的鬥爭。領導這一鬥爭的是黃宗羲(1610~1696)和王船山(1619~1692)。黃宗羲是熱烈的愛國者和反對滿族征服者的勇敢無畏的戰士。在武裝反抗敵人失敗後,他就從事學術工作和宣傳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黃宗羲號召官員和士大夫不要為皇帝服務,而要為人民服務。黃宗羲從唯物主義立場去解決哲學的基本問題,他說:世界上發生的無窮變化中,只有物質實體(氣)是存在著的,這種物質實體充溢於整個空間。傑出的唯物主義者王船山發展了同樣的民主思想。他認為,被看做皇帝私產的土地實際上應當屬於人民。王船山揭穿了當時的神秘主義,全面地研討了關於物質的永恆性、物質的第一性、物質規律的客觀性等問題。他提出了「物體和運動的統一性」的理論。 18世紀,當清朝隆盛的時期,大學者和唯物主義哲學家戴震(1723~1777)起來反對占統治地位代謝,即所謂「正統派」。戴震說:在物質世界裡發生著不斷的變化過程,這種變化過程「生生不息」。這一切就是現實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規律——道。根據戴震的意見,為要認識這個規律,就必須具體分析事物、直至其最細微的部分。 在19世紀中葉,當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國家時,廣泛展開了農民運動——太平均起義(1851~1864)。太平軍起義(1851~1864)。太平軍起義的思想家和組織者洪秀全(1812~1864)以歐洲人傳入中國的基督教學說為掩蓋,企圖在太平軍創立的「太平天國」實行土地改革。太平天國革命雖被鎮壓下去,但太平天國的平等思想對於以後一個時期的農民運動卻具有重大的意義。19世紀末,在新的革命浪潮高漲的影響下,為了回答變本加厲的封建主義和殖民國家的壓迫,在中國產生了兩種政治思想派別,其綱領是主張通過不同的方法「革新」中國。一種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民主派,要求根本摧毀中國的封建官僚制度,推翻國內的滿清統治和建立共和制度;另一種是以康有為(1858~1927)為首的改良派,其任務是以某些「自上而下」的改革來削弱社會矛盾,並在保存封建君主制基礎的條件下恢復國家的實力。譚嗣同(1865~1898)是進步的改良主義思想家之一。他是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的。譚嗣同駁斥儒家的唯心主義,他認為各種事物都是由七十三種化學元素的不同配合構成的;而把它們聯合起來的基礎則是物體所固有的力量或能——「以太」。根據譚嗣同的學說,宇宙經常在變化,人類社會的歷史也與之相應地發展著。他肯定,人類社會在其發展中必然會達到那樣的時代,那時在全地球上「無國則畛域化,戰爭息……權謀棄」,那時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在社會上「貴賤平……貧富均」。譚嗣同的唯物主義學說中滲透著堅決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他的學說是改良派左翼在反抗滿清皇朝的鬥爭中的理論基礎。 孫中山(1866~1925)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最傑出的革命家。還在1911年中國革命的前夜,孫中山就已制定了中國革命者的政綱,列寧曾給予這個政綱以高度的評價。1912年列寧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一文中寫道:「戰鬥的、真實的民主主義滲透了孫中山綱領的每一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爭取民族獨立)、民權主義(建立共和制度)和民生主義(耕者有其田和節制資本)——體現了他的基本思想。孫中山的經濟綱領在客觀上為中國開闢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雖然他在主觀上認為由於中國封建落後,靠他的經濟綱領就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孫中山完全贊同達爾文關於世界起源的唯物主義理論,他提出了一系列關於認識論的唯物主義思想。但是在某些問題上(按智力情況把人們分為三類,關於所謂「生元」的活力論學說等等)他對唯心主義做了很多的讓步。孫中山的學說雖然有其矛盾性和資產階級的局限性,但卻是中國哲學上一個很大的進步。這一學說的特點就是:在革命鬥爭的過程中,它因擯棄其保守成分而不斷地豐富起來。「在他(孫中山)一生,他的三民主義只有發展而無棄置,孫先生從沒有棄置其主義於不顧的時候,他始終堅持了三民主義,並且發展了三民主義。」(毛澤東)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下,孫中山重新審查了自己的觀點,向前發展了三民主義學說,加進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項政治原則。孫中山是蘇聯的真誠的友人。人熱烈歡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稱之為「人類的大希望」。 孫中山死後,反動的國民黨上層分子捧出了孫中山學說中的反動的和保守的部分,並以他的名字為掩護而走上了背叛民族的道路。只有中國公認階級及其先進隊伍——共產黨才是孫中山的三項遺產的合法繼承者。中國共產黨批判了孫中山的小資產階級空想和保守觀點,同時又關切地保護和扶助了他的政治綱領和經濟綱領中的革命民主主義的內核。在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直接影響下,1919年在中國發生了強調的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五四運動」。領導這個運動的是中國第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它們在當時進行了反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思想的頑強鬥爭,揭穿了儒家及其他宗教哲學學說的反動本質,致命地批判了神秘主義者——新康德主義者張君勵、梁啟超等,揭露了實用主義者胡適及其同夥的叛徒作用。1921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在反對其思想敵人的鬥爭中,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殖民政策的社會歷史根源及帝國主義僕從——中國軍閥的叛徒作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家的主要哲學著作,如恩格斯的《反杜林論》、《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自然辯證法》,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斯大林的《論列寧主義基礎》及其他等書,都已經譯成中文。雖然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鎮壓,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作卻在全國廣泛地傳播開來了。1934年國民黨統治集團在反共鬥爭中組織了所謂「新生活運動」,其主要目的是恢復反動的儒家道德和鞏固國民黨反動派的法西斯獨裁。中國人民的兇惡敵人,反動的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門徒陳立夫從理論上「論證了」臭名昭彰的「新生活運動」。中國共產黨人揭露了國民黨統治集團的思想和政治的反動本質,展開了馬克思主要哲學的廣泛宣傳。毛澤東在那個時期的卓絕的哲學著作《實踐論》和《矛盾論》致命地打擊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是共產黨內部右傾和「左」傾集會主義的思想基礎。在毛澤東領導下的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粉碎了自己的思想敵人。制定了真正科學的戰略和策略。從而使中國人民戰勝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勢力,獲得了歷史性的勝利。 偉大的中國革命的勝利標誌著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勝利和資產階級哲學在中國的破產。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為人民中國廣大的先進知識分子和積極的政治活動家的財富。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反對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覌、堅持唯物主義科學的鬥爭中,廣泛地理應著蘇聯關於各種科學問題的著作。在中國正在積極地傳播巴甫洛夫關於高級神經活動的唯物主義學說和米丘林及蘇聯自然科學家其他代表的思想。
推薦閱讀:

23條穿衣小哲學
知識、話語和權力 福柯
饒宗頤之命|羽戈
存在、感知與意淫
哲學 |《哲學的快樂》

TAG:中國 | 哲學 | 中國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