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術攝影」的畫意詩情 連載—1

攝影術在中國早期的傳播與西方國家相類似,照相館攝影師是中國早期攝影發展的中堅力量。攝影術剛傳入中國後近五十年主要作為匠人手藝出現,師徒相承。由於經濟條件、技術條件和攝影師本身所處地位的局限,從業者未能有意識地把攝影作為一種社會記錄工具或藝術創作手段。早期外國攝影師在中國開設的照相館除了拍攝人像外,還攝製出售風景照片,一些國內照相館攝影師也仿效攝製風景照片貼冊出售,這些影集在市場的熱銷進一步激發了攝影師拍攝風景照片的熱情。  1908年,商務印書館引入照相銅鋅版印刷工藝,首先以銅版精印出版了《中國名勝》、《中國風景》系列風光影集和彩色風景明信片。這些風景名勝影集的出版,激發了一些知識分子的的旅遊及拍攝熱情,湧現出一批以風光攝影見長的業餘攝影家。風光攝影作品的流傳,對於廣大民眾認識祖國河山,提高審美鑒賞能力,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些中國風景名勝系列影集的攝製出版,使攝影在記錄之外,具有了藝術欣賞的品格,它與中國傳統的山水文化相契合,藝術特性逐漸明晰起來,同時,由於攝影技術的改進和小型鏡箱的流行,《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技法普及讀物的傳播,攝影藝術開始萌芽。  到了1919年,北京大學的攝影愛好者在黃振玉(黃堅)和陳萬里倡議下,在校內舉辦了第一次攝影作品展覽,揭開了中國藝術攝影發展的帷幕。20世紀二三十年代,湧現出一批以城市知識階層為主體的熱衷於攝影的業餘愛好者,產生了光社、華社、景社、美社、黑白影社等攝影社團,他們中許多成員都是文化、教育、出版、美術等各界名流,這些經過新文化運動洗禮的一批文化藝術界精英階層按照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和藝術傳統開始了對攝影藝術創作方法和理論的探索之旅,他們借鑒文人畫的寫意手法,運用攝影來創造「中國畫意」的獨特韻味,走過了一條與攝影藝術在西方的早期發展相類似的仿畫派攝影之路,於是,有了源自西方的新興的攝影藝術在中國這一時期的繁榮和發展。  風景:中國攝影藝術的萌芽  中國風景攝影始於西方攝影師的觀看視野,外國觀眾是這些風景的真正消費對象。第一批來華的商業攝影師和旅行攝影家拍攝了大量關於中國各地風景和異域風情的照片,在當地和國外進行商業銷售。十九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幾乎所有在中國經營照相館的外國攝影師,都會拍攝系列風景照出售。而同時期的中國攝影師,也有阿芳照相館、同興照相館、寶記照相館等少數幾家會拍攝風景照出售。早期的風景攝影集中在旅遊勝地或各地的代表性景點,與旅遊相關聯,注重自然景觀的寫實表現,尊重攝影的紀實和審美特性,與後來的詩意風光有很大差別。

  1879年,福州同興照相館拍攝的武夷山風景。圖片來源於泰瑞·貝內特《中國攝影史:中國攝影師1844-1879》  清末民初,更多中國人開辦的照相館開始出售各種風景照片,如上海時報館新址落成時出版的《時報館紀念冊》上登載一整頁的寶記廣告:「精美攝影專家寶記,始創在民國紀元前二十三年。下列為本館的特薦:新式大號照相,已攝有長五十四寸闊十寸之上海碼頭全埠風景及西湖全圖三種,最合辦公室與家庭之裝璜。明信片像、幻影趣味像、身外身像、郵票式像,饋贈親友最為相宜。"這則廣告也說明了當時有人用風景照片作為辦公室與家庭裝飾,成為供人們觀賞的字畫之外的又一藝術品陳設。另外他們還攝製了風光照片冊,形式就如現在的相冊,加工得很精緻,並把用大尺寸的玻璃板直接曬印的照片粘貼在上面,這類照片冊還有不少保存至今,近年來的影像拍賣中就出現過不少這類照片冊。

  191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名勝》,中國攝影家協會收藏。

  1910年,商務印書館出初版,1912年三版的《中國名勝》版權頁。  這類風光題材的照片冊,多以介紹祖國名山大川,名勝古迹為主,其中《泰山曲阜各景全圖》、《西湖風景》、《浙江西湖勝景》等風景攝影貼冊,頗受好評。《西湖風景》於宣統二年(1910年)送農工商部主辦的「第一次南洋勸業會」展出陳列,獲金牌獎。隨著印刷工藝的發展,清末開始出版風景名勝影集,如1899年,在北京開辦照相館的山本贊七郎出版了《北京名勝》,書中收錄了36幅他拍攝的北京名勝,凹版印刷。這些影集的印行或出版,進一步激發了攝影家的創作熱情,湧現出一些以風光攝影見長的業餘攝影家。在教育家黃炎培,以及張元濟、蔣維喬、袁希濤等出版界著名人士的倡導下,商務印書館攝製出版風光名勝影集,一時成為熱潮。

  1914年,中國名勝第一種《黃山》第一集。中國攝影家協會資料室收藏。  商務印書館在庚戌年(1910年)編撰《中國名勝》(銅版)、《中國風景》(銅版)第一集後數次重印,大獲成功,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後來又出版《北京宮苑名勝》(珂羅版)、《西湖名勝》(珂羅版)、《西湖風景畫》(銅版,1915)、《上海風景》(珂羅版)、《直隸名勝》(珂羅版)和《中國風景》第二集(銅版,1917年)風光影集,還用單色和三色印刷了風景明信片。從1914年開始,用珂羅版精印了「中國名勝」攝影叢書,到1926年共出版了《黃山》(1914)、《廬山》(1915)、《普陀山》(1915)、《西湖》(1915-1920三集)、《避暑山莊》(1915)、《泰山》(1915)、《衡山》(1916)、《孔林》(第八種)、《虞山》(1915)、《雁盪山》(1917-1918四集)、《天台山》(1917二集)、《恆山》(1919)、《五台山》(1919)、《西山》(1920,二集)、《盤山》(1920,二集)、《大房山》(1921,二集)、《華山》(1922)、《武夷山》(1922)、《天目山》(1923)、《雲台山》(1924)《莫干山》(1924)、《嶗山》(1926)等22種。大部分只有1集,而有的多至4集,均採用中英兩種文字說明,便於世界範圍內流通,對於推介中國風光和旅遊起到重要作用。

  1922年,中國名勝第十八種《武夷山》,個人收藏。  「中國名勝」攝影叢刊的編纂者主要有黃炎培、張元濟、蔣維喬、呂頤壽、袁希濤、庄俞等,書後版權頁對這套書的介紹中提到這些照片都是他們在旅行時特別拍攝。由於拍攝時間和其他條件限制,各集編纂者也會請當地攝影師拍攝其中部分照片,筆者手上收集的這套叢書中的其中幾本的弁言中都有提到。同時,這套叢書也薈萃了其它攝影家的創作成果,比如,中國名勝第十種《雁盪山》、第十八種《武夷山》是蔣希召拍攝的。1916年夏,蔣希召在上海《時事新報》時,攝製了一批雁盪山風景照片。時任海門統捐局局長的蔣冶協助其兄將照片編成《雁盪名勝》攝影集一冊,交商務印書館出版。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張元濟的館事日記中記載:「陳叔通代借到《雁盪名勝》一冊,系蔣叔南(蔣希召,字叔南)之物。蔣住《時事新報》。翌日又托叔翁轉商版權如何酬報。十四日送於夢翁,並將叔翁原信附去。後商定,以一百元購入版權,另送書五十部。」日記的時間是1916年8月12日。1918年,《雁盪山》還出版了第二集、第三集。本系列攝影叢刊深受社會各界歡迎,以後多次重印,在風光介紹之外,還有詳盡的旅遊指南,不僅推介了全國各地風景名勝,還激發了人們對攝影的熱愛,對於後來二三十年代後旅遊風光攝影的盛行起到一定的啟迪和推動作用。

  1928年,袁希濤(左三)與蔣維喬(左二)、周子美(右1)遊覽九華山、黃山歸來後在照相館拍攝的合影,上海圖書館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商務印書館的《中國名勝》還作為北洋政府農商部組織的「中華民國游美實業團」的禮品被帶往美國。1915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成功,準備於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在舊金山舉辦世界博覽會,也稱「美國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The 1915 Panama 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1914年3月,向中國政府發出了邀請。北洋政府對此十分重視,認為巴拿馬博覽會是20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萬國博覽會,舊金山為華僑聚居之地,應藉機向華僑介紹中國各地的物產,同時也是中國實業界派出赴美考察實業團觀摩學習的好機會,因此將此事作為中國走向國際舞台的一件大事。為了參加美國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當年上海總商會和北洋政府農商部聯袂編輯印製了一批推介中國的小冊子作為巴拿馬世博會的中國贈品,其中就有商務印書館的《中國名勝》。黃炎培應邀做為隨行記者參加了「游美實業團」,訪問了美國二十五座城市的五十二所各級各類學校,廣泛接觸美國教育界、工商界人士。《中國名勝》隨之走向美國。同年,又加印作為「第二次遠東運動會」紀念品發行,對於推介中國風光和推動旅遊起到重要作用。

  作為「中華民國游美實業團」禮品的《中國名勝》畫冊。  這個時期出現的風景攝影還培養了一批旅遊風景攝影師和第一批攝影愛好者隊伍。1913年,上海「精武體育會」領導下的「精武體育會攝學部」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民間攝影團體。「精武會」提倡體魄精神共進,選用攝影作為提高會員精神修養的手段。攝學部曾組織會員到各地旅行攝影,從事攝影藝術的創作。

  1913年,精武體育會攝學部外出旅行攝影,每人手上都攜帶「旅行暗箱」。圖片來源於《精武十周年紀念》冊。  汪孟舒在《北京光社小記》中回顧了北京光社緣起於幾位好友於民國七年初「各於服務政學之餘引以為攝影同好,率於來複休沐之日,相約遊覽京畿名勝。……」一起旅遊拍攝中逐漸產生組成同好組織的想法,光社應運而生。光社發起人之一陳萬里在文章中回憶了光社社員的外出採風活動:每逢星期佳日,都會約上同好,背上反光鏡箱等攝影器材,徜徉於郊野山水間,獵取野外風光無數。採風回來後,直衝暗房,有人沖洗底片,有人放大照片,大家興緻勃勃,其樂無窮。即使在盛夏時節,關在封閉悶熱的暗房裡,也阻擋不了大家的熱情。廣州景社社員也常一同郊遊採風創作,「星期之暇,時作郊外之行,同人所獲,佳品頗多。」1931年5月5日,景社組織了五五旅行團,潘達微、劉體志、傅秉常、高奇峰、高劍父等共25人到桂林、陽朔旅行攝影。

  1923-1934年,劉體志,《灕江》。圖片來源於劉體志《美影集》,個人收藏。  遊歷山川風物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們的雅好,他們徜徉於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自然界中尋求創作靈感,乘物以游心,寄「意境」於「心境」,借景抒情,感物詠志,開創了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傳統。而當時的一些文藝界人士之所以對攝影產生興趣,與他們經常性地結伴遊覽山水有密切關係。早期光社、華社和景社等攝影團體中的攝影家以及他們身邊的文人朋友們,都是有遊山玩水的共同喜好。如光社的黃振玉、劉半農、錢景華以及華社的郎靜山、胡伯翔、朱壽仁以及陳萬里的好友顧頡剛、葉聖陶、俞平伯等。以山水為知己,在登山臨水間,要麼以筆寫景,詩意盎然;要麼以墨作畫,畫意溢然;而以相機為工具,則是攝取風光無數,呈現世間百態的「詩情畫意」。

  陳萬里的《山高路回》刊登於1946年11月號的《中國攝影》,是一幅寫實風光作品,山勢雄奇險峻,影紋清晰、影調豐富,頗有同時期西方直接攝影的味道,不同於其1930年代之前的寫意風光小品。黃建鵬收藏。  這些攝影家與文人朋友們,以遊山玩水的嗜好,彼此成為摯友,更是志同道者之人,從而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文化關係圈。這是一個在閑暇之餘共同寄情于山水的朋友關係圈,攝影家與畫家、文人們因共同的嗜好而結緣,他們之間的深入交往以及互動關係,給予攝影這一舶來品與民族傳統藝術表現方式結合的機會。他們從中國繪畫中尋求意境創作的構圖理法等,將山水畫的表現法則運用於攝影創作中。與文學藝術家一同遊覽山水名勝,則能從傳統詩文寫作中獲取更多的詩意化表現,促發更多的攝影創作靈感。在遊山玩水間,照相機是抒情工具,是攝影家們的「筆與墨」,將鏡頭對準了美妙世界,尋找自然與社會中的「詩情畫意」。他們自覺地將山水畫的趣味雅緻帶入影像中。」美術攝影」的風格特點正是這個群體在遊覽山水中進行風景攝影的創作中形成的。文人雅士結伴遊歷名山,攝取風光,寄情山水,陶冶心性,成為一種雅興。


推薦閱讀:

今天我做兩個視頻直播,一個免費,一個收費
論如何拍出一組高逼格的團隊照!
圖像調整工具完美打造水中女人的唯美畫卷
鏡間名錄 | 華為還是萊卡 華為P9
89%的人都會放棄的攝影打卡計劃,你是那個堅持到最後瓜分獎池的贏家嗎?

TAG:攝影 | 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