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正確服藥:先抗菌再調整菌群平衡
腹瀉是腸道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腹瀉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異常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主要由胃腸道疾病導致。
一般將每天大便次數多於3次,大便的性狀發生改變的稱為腹瀉,可見於急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食物中毒、感染性腹瀉、細菌性痢疾、霍亂等疾病。治療腹瀉一定要根據病因來選擇藥物,醫生往往會讓患者化驗大便,只有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給葯,方可有效。臨床上治療腹瀉的藥物有許多種,以下做一簡單介紹。
黏膜保護收澀劑
這是一種純收澀止瀉藥,屬於胃腸黏膜保護劑,可以直接起到止瀉防止腸道滲出的作用,如蒙脫石類的思密達等。這類藥物口服後主要停留在胃腸道,不吸收入血,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等患者也可以放心使用。
口服補液鹽
口服補液鹽(ORS)是感染疾病科給腹瀉患者最多的一種藥物,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求腸道門診對腹瀉患者的處方率為100%(高血糖患者除外)。因為ORS是最符合人體脫水後的補液成分,比腹瀉後單純喝水更容易被機體吸收。腹瀉造成的主要危害是脫水,嚴重時會引起低血容量休克。因此,對於大量嚴重腹瀉在未明確致病原因的患者,立即給予ORS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微生態類製劑
微生態類常用藥有雙歧桿菌三聯(培菲康、金雙歧),枯草桿菌二聯(美常安),地衣芽孢桿菌(整腸生)等。這類藥物是通過補充腸道的正常寄生菌競爭性地對抗致病菌來治療腹瀉的,對腸道菌群紊亂的腹瀉患者效果尤其明顯。對急性感染性腹瀉等也可以配合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在應用這類藥物時需要與抗生素類藥物分開服用,以免抗生素對活菌的干擾,互相抵消作用。另外,活菌類的微生態製劑需要冷藏保存。
抗菌藥物
應用抗生素之前必須由醫生診斷是細菌感染性胃腸道疾病,比如細菌性痢疾或感染性腹瀉等,否則不能應用。
喹諾酮類:是目前最常用的腸道抗菌藥物,有諾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這類藥物對骨骼生長可能會有一些影響,所以最好在18歲以上的成人使用。老年人肝、腎功能低下者應慎用。○氨基糖苷類:代表藥物有慶大黴素和依替米星。這類藥物的副作用是可能會對第八對聽神經有損害。
頭孢類:為廣譜抗生素,一般使用三代頭孢,有頭孢克肟、頭孢咪唑、頭孢曲松和頭孢丙烯等,尤其對桿菌效果療效更明顯。頭孢類相對來說比較安全,如果對青黴素過敏或頭孢過敏者,則不能應用。抗生素在腸道門診中醫生很少處方,只有明確是細菌感染才能使用。濫用抗生素反而會導致菌群失調性腹瀉。
中成藥
中醫辨證論治是祖國醫學的特點,有經驗的中醫師根據舌脈癥候處方往往可以起到療效。常用的健脾養胃止瀉的中成藥有參苓白朮散、葛根芩連顆粒、楓寥腸胃康等,也可以服用中藥湯劑治療。
正確的服藥方法
以上幾類藥物單獨應用時比較簡單,只需要按照具體的藥物說明書服用即可。但是如果需要兩種或者兩種以上合用的話,是比較有講究的,也是下面要重點說明的。
1.當需要抗菌藥物與微生態製劑合用時,應先服用抗菌藥物再輔助給予微生態製劑,以幫助恢復菌群的平衡。而且兩種藥物之間至少要間隔2小時。
2.當吸附劑與微生態製劑合用時,需要先服用吸附劑類藥物,將胃腸道內的有害細菌吸附掉後,再服用微生態類製劑,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兩種藥物至少間隔1小時。
3.當需要以上三類藥物一起應用時,抗菌藥物需要最先服用,以達到殺滅病原菌的作用,其次,微生態類藥物需要最後服用,才能發揮其療效。吸附劑類藥物需要在兩種藥物之間服用,而且與每種藥物之間均需要間隔1小時。
4.長期或劇烈腹瀉時候,體內的水、鹽的代謝容易發生紊亂,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在針對病因治療的同時,還應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以調節不平衡狀態。
推薦閱讀:
※教你如何調整胰島素劑量
※太極拳腰脊中正的作用及調整方法
※馮礦偉 頂背離成立會調整幾天
※調整垂釣水深
※2015年如何調整辦公室風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