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儒家正統
06-27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china.com.cn 時間: 2011-05-31 11:59 責任編輯: 蘇向東作為儒家的學者,孟子的最大成就在於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另外他還有許多創見。孔子有很多遺憾,因為他的思想並不能完整地被人了解。他死之後,儒家弟子分為八派,各有一套理論教育學生,但除了孟子和荀子幾家之外,並沒有在歷史上產生多大影響,無法在理論上把老師的思想發揚光大。直到孟子出現,才彌補了孔子的遺憾。孟子把《論語》里的零星材料構建成了完整的思想系統。他設法把孔子的人性論、修養論、教育主張、仁政理想等闡釋清楚,並做了很多發揮,建立了儒家的聖人觀、天命觀和歷史觀。其中特別突出的是他的人性論,下面以此為例,介紹孟子的儒家正統地位。《論語》里只有一句講到人性——「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後來變成「性相近,習相遠」,即《三字經》的第二句。《三字經》裡面有對有錯,第二句話完全正確,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就有問題了,孔子沒說過,孟子更沒有說過,是宋代學者解釋出來的。學歷史與學哲學的人都知道,對於古代的經典材料,有兩種解讀可能,第一種是照著說,第二種是接著說,比如講完《論語》,我再發揮一下,這樣思想才會進步。接著說是有風險的,因為是自己的解釋。孟子說「性善」,沒有說是「本善」還是「向善」,我現在接著說,是「向善」,很多人有疑問,那就看誰對資料比較熟悉。對於孟子的「性善」,朱熹可以接著說「性本善」,我為什麼不能接著說「性向善」呢?做學問要有平等心,這個平等心不但對朱熹有效,對孟子、對孔子都有效,否則就是盲目隨從儒家思想,就叫做權威,研究學術不能談權威。首先,孔子為什麼說「性相近」呢?因為人性不是本善,所以非說「性相近」不可。但朱熹註解《論語》的時候,在這句話上面動了一點手腳。朱熹根據程頤的說法(程頤比朱熹早了將近一百年,他們這一派叫做程朱學派),主張人性是本善,都是相同的。但是讀《論語》,是聽朱熹、程頤的話,還是聽孔子的話?當然是聽孔子的。根據《論語》里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將孟子的「性善」理解為「向善」,比「本善」更合理。人性向善,就可以「性相近」了,因為「向」代表力量,力量有強有弱。譬如我們坐在車上,看到老太太上來,有些人很敏感立刻讓座,說明他的人性能夠很直接地表現出來,有些人比較遲鈍,一定要自己的母親上車他才願意讓座,說明他的人性反應稍微慢一點。「習相遠」的「習」和後天的環境以及養成的生活習慣有關,讓人變得千差萬別,有人行善,有人為惡。文章來源: 中國網文化中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現代人讀懂儒家經典需要具備的學術史知識
※儒家經典100句——這些都不背,如何拿高分?
※司馬談和班固對儒家的評價之比較
※儒家修身養生之道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