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06-27
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是用以認識和解釋物質世界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宇宙觀,是構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戰國至秦漢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中國古代哲學得以長足發展,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盛行於天文、地理、曆法、政治、經濟、兵法、農業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並且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中醫學運用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關於宇宙物質性和運動變化的思維模式,歸納總結醫學知識及臨床實踐經驗,構建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從而認識人類生命的發生,闡釋人體形態結構及功能活動,辨析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機理,制定養生和診治的規律和原則。第一節 氣一元論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範疇。古代哲學家認為,氣是存在於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由此形成 「氣一元論」的思想。一、氣的哲學概念與氣一元論氣一元論,簡稱「氣論」,是古人認識和闡釋物質世界的構成及其運動變化規律的宇宙觀。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觀察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抽象概括出了氣的概念,並賦予其豐富的內涵,用於說明宇宙的本體、萬物的起源、演化和各種自然現象,建立了以氣為本原的宇宙觀。(一)氣概念的形成「氣」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最初是表示具體事物的概念。《說文解字》說:「氣,雲氣也,象形。」「氣」指雲氣,是一種可見的客觀實在。古人通過對自然界的雲氣、霧氣、風氣、冷暖之氣,生活中的煙氣、蒸氣、水氣和人體的呼吸之氣等客觀現象的觀察與思考,逐漸產生了氣是一種客觀存在、萬物皆有氣的認識。春秋戰國時期,氣作為哲學概念逐漸形成。氣是存在於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氣精細無形無象,微不易察,但卻是客觀的實在。《管子》認為 「精」是極其精微的氣,所以叫 「精氣」。氣無形而生有形,是構成萬物之本原,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充滿整個空間。宇宙間包括生命在內的天地萬物都是由氣生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管子·內業》)。大至整個宇宙,也可以是最微小的物質。在天成為列星,在地生成五穀,天地之精氣合而為人。氣以不同物質形式存在。氣處於彌散而運動狀態,充塞於無垠的宇宙空間,至精無形,細不易察,故稱其 「無形」;氣處於凝聚的狀態,形成各種事物,有著具體性狀,即 《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謂 「氣合而有形」。有形和無形是氣的聚合和彌散的不同狀態,無形之氣凝聚而成有質之形,形消質散又復歸於無形之氣。以氣為本原,自然界 「無形之物」與 「有形之體」之間處於不斷的轉化之中。(二)氣的哲學概念中國古代哲學關於氣的基本概念:氣是一種極其細微的物質,是構成世界的物質本原。氣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範疇,其本義,是客觀的、具有運動性的物質存在;其泛義,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包括精神現象,均可稱之為氣。氣是宇宙本體和萬物之原,人們用氣來解釋各種現象。如 《管子·心術下》:「一氣能變曰精」「精也者,氣之精者也」(《管子·內業》)。精或精氣是極其精微的、能夠運動變化的氣。氣充塞於天地之間,是化生自然萬物的基本物質,人的形體及精神智慧也是精氣的產物,如 《易傳·繫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表明精氣化生和構成萬物的觀點。莊子提出萬物皆為一氣之變化,提出 「通天下一氣耳」,並以氣之聚散說明人的生死,「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莊子·知北游》)。氣在這裡成為萬物統一的基礎,萬物的存亡、生命的起源和本質不外乎氣之聚散。先秦儒家孟子提出 「浩然之氣」的概念,認為 「氣」兼有生命與道德、物質與精神的特點。《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善言氣者,必彰於物。」氣與物是一個統一體,由於其極其細微,故謂之 「無形」,但並非氣不存在,只不過肉眼難辨而已。氣的存在,可通過其運動變化及其產生的物質而表現出來。《素問·六節藏象論》說:「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由於氣的運動變化,產生世界多種多樣的有形物質,因而命名為不同的名稱。(三)氣一元論氣一元論,是研究氣的內涵及其運動,並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古代哲學思想。精氣學說是氣一元論的早期概念。精的概念,首見於 《老子·二十一章》:「道之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謂道,即氣,氣是物質,精是氣的精華。精、精氣、氣的內涵基本相同。精氣學說以氣 (精氣)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宇宙萬物生成的共同物質基礎,形成了氣一元論的雛形。《管子》《易傳·繫辭上》《呂氏春秋》《淮南子》及 《論衡》也有精或精氣的記敘。成書於這一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 《內經》,正是精氣學說風靡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的時代,因此,中醫學理論體系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著精氣學說的思想。兩漢時期,「元氣」為萬物本原的思想興起,精氣學說逐漸為元氣學說所同化。如東漢時期著名哲學家王充的 「元氣學說」,將化生天地萬物本原的氣稱之為 「元氣」,認為 「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天地,合氣之自然也」(《論衡·談天》),「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同時代的中醫學著作 《難經》受到古代哲學的影響,第一次使用 「原 (元)氣」的概念,以此為人之生命的根本。後世關於氣的學說得到進一步發展,如宋·張載 《正蒙》等著作,提出 「太虛即氣」的學說,肯定氣是構成萬物的實體,氣的聚散變化,形成各種事物和現象。明清之際,方以智、顧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進一步發展氣一元論,使氣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範疇。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 《內經》汲取了氣一元論思想,把氣看作宇宙的本原,天地萬物皆以氣為始基。氣的聚合變化產生有形的萬物,人亦不例外,《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以氣說明生命的本質,以氣的運動變化闡釋人體生命活動,以及疾病的發生和診斷治療,從而構建中醫學氣的理論。其後,歷代醫家言必稱氣,如李東垣論 「胃氣」,汪機論 「營衛之氣」,喻昌論 「大氣」,吳又可論 「戾氣」,黃元御論 「中氣」等,使氣的理論不斷發展,廣泛應用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和臨床實踐。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一)氣是物質氣,最基本的特性就是物質性。充滿宇宙間的氣,是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易傳·繫辭上》說:「精氣為物。」天地山川、人禽草木、日月水火都是由物質的氣構成。如王充認為,宇宙是一個物質性的實體,是由物質性的元氣所構成,「萬物之生,皆稟元氣」 (《論衡·言毒》);人也是由元氣構成,如 《論衡·自然》:「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 「精氣」為物質基礎,「人未生,在元氣之中;既死,復歸元氣」「死而精氣滅」(《論衡·論死》)。中醫學將構成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各種物質,皆包含在氣的範疇。如 《靈樞·決氣》:「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中醫學用氣的物質性來說明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二)氣是萬物的本原氣一元論認為,氣是構成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的共同原始物質。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氣構成,氣的運動推動著宇宙萬物的發生髮展和變化。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如 《公羊傳解詁·隱公元年》:「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說明元氣為天地萬物的本原。《莊子·至樂》:「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故曰 「通天下一氣耳」 (《莊子·知北游》)。氣一元論經歷最初對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一種自然觀,在古代哲學中佔據主要地位。天地精氣化生為人。人與萬物同源於氣,但人類與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僅有生命,還有精神活動,是由 「精氣」,即氣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如 《管子·內業》:「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淮南子·精神訓》:「煩氣為蟲,精氣為人。」中醫學從氣是宇宙的本原,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物質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為氣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靈樞·天年》說:「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以母為基,以父為楯。」人的生命來源於父母之精氣,謂之 「先天之氣」。氣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設或人體一刻無氣、七日絕谷,則生命危殆。(三)氣的運動是萬物變化的根源氣的運動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為風雨,為雪霜,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 (《正蒙·太和》)。天地萬物生滅終始皆是氣之升降聚散運動的表現。氣不斷運動變化形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紛繁變化生生不息。氣的運動,稱為氣機。運動不息,流行不止,變化無窮,是氣的基本特性之一。升、降、出、入、聚、散是氣運動的基本形式。升與降、出與入、聚與散,既相互對立,又保持著協調平衡關係。如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聚與散也是氣的運動形式,宋·張載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正蒙·太和》)。古人以氣的聚散運動說明天地的形成。萬物的變化,人的生死也是氣聚散運動的結果。氣的變化,稱為氣化。氣的運動是宇宙產生各種變化的動力。萬物以氣為本原,萬物的生長衰亡、形態變化、盈虧虛實,皆是氣化的結果。張載 《正蒙·太和》云:「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太虛即氣,道即氣化。氣化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天地萬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咱也聊聊《道德經》——第二回 美之為美
※【思辨世界】霍布斯:哲學排除神學
※造物主會降臨嗎
※評《我的美女總裁老婆》
※序及序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