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始派:黃元吉內丹思想研究(一)

余強軍

黃元吉將陽生與「孔顏之樂」、貞女烈士之捨生取義、私慾褪盡之靈光獨耀融會貫通,這一思想顛覆了認為只有深山靜坐才能觸發陽生的狹隘丹道觀念……

緒 論

芸芸眾生,茫茫世界,無論入世或者出世的學問,一切的宗教、哲學和科學,其最高之宗旨,都是為了探尋宇宙與生命的真理。中國道教的內丹學,為求長生不死的果實,破解宇宙天地生化的奧秘,依據現有身心而薰修,試圖超越現實物質世界的束縛,成就出神入化的神仙,建立起大羅金仙的無限至美的境界,以期精神與肉體永恆的存在。相比於世界各大宗教,這是最具中國氣魄的生命探索現象,蘊含著中國人獨特的生命哲學。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豪邁信念,即便是印度之瑜伽、佛教之密宗,也難以望其項背。

道包天地

內丹學是相對於早期外丹術而言的。秦漢的方士嘗試將賤金屬化成貴金屬,可以視為外丹術之源頭。陳國符先生說:「我國的金丹術和黃白朮,可追溯至戰國時代燕齊方士之神仙傳說與求神仙仙藥。蓋戰國時代先有神仙傳說與求神仙奇葯,及前漢始有金丹術與黃白朮之發端也。」煉丹術是一種模擬宇宙反演自然之道的操作體系,人為地在丹鼎內模仿天道運行法則、萬物生成的法則,把自然界中的二儀、三才、四時、八節、八風、二十四氣都囊括匯聚在丹鼎中,丹鼎由此獲得了天地造化的樞紐,實現了由自然大宇宙到丹鼎小宇宙的轉化,從而為長生藥物的生成提供了演化的基礎。丹家認為這樣生成的丹藥濃縮了天地精氣,一旦服食,等同於攝入了大量的自然精華,「采天地精華、聚日月靈氣」,達到「與天地共長久、與日月同光輝」的長生不死的境地。道教之內丹當然是相對於外丹術而言。但我們不能斷定地說內丹一定在外丹之後。實際上,可能在上古時代類似內丹之內養的功夫已經萌芽,如《莊子·在宥篇》和《黃帝內經》記載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傳說已初見內丹學之端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黃帝曰:余問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些已經觸及生命奧秘的言論已見內丹學思想雛形。

正位居體,黃裳元吉。

「內丹」一詞的最早出處,據現有文獻記載,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515-577)之《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我今入山修習苦行,懺悔破戒障道重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懺悔。為護法故求長壽命,不願升天及余趣,願諸賢聖佐助我,得好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及饑渴,常得經行修諸禪,願得深山寂靜處,足神丹藥修此願,籍外丹力修內丹,欲安眾生先自安,己身有縛能解他縛。」胡孚琛先生在《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考證此說成立。使得「內丹」概念在道徒中得以廣泛傳播,隋代蘇玄朗功不可沒。蘇玄朗號青霞子,於隋開皇年間(581——600)來羅浮山,《羅浮山志》曰:「隋開皇中,來居羅浮」,「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內丹矣。」就系統的內丹理論而言,《周易參同契》之後出現的天地大爐鼎,精氣神為上品三藥物這樣的觀念,無疑這是借外丹言內丹之淵藪。

此外,要準確斷定內丹術的起源,丹田學說的提出是一關鍵。李零認為,丹田之稱謂,最早見於《抱朴子·地真》,這個名稱的出現早於慧思和蘇玄朗,它們才是內丹術形成之真正標誌。

仙人跨鶴去

要完整地定義內丹學是較為困難的。胡孚琛先生說:「內丹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一種融道教宇宙觀、人生哲學、人體科學為一體的理論體系和行為模式。」「內丹學的特點,以道教哲學的宇宙論和人體生成論、天人感應原理和陰陽五行學說為支柱;以祖國醫學的氣血、經絡、穴位和臟腑學說為基礎;以人體的精、氣、神為修鍊對象;以太極、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六位、七政、八卦、九宮、十干、十二支、二十四氣等符號來描述修鍊過程;以意守三丹田、通任督二脈、追求人體的和諧有序為入手功夫;以達到人和宇宙本性的契合,合道的一體化為最高目的,內丹學是傳統文化中參天地、同日月、契造化的大道,是中國學者數千年來探究宇宙自然法則和人的生命科學的智慧結晶。」

就內丹學的修鍊實踐來看,對身心發生的卓越功效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它可以改造修道者的人生觀,促使修道者在行為上與道相合,從而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其二是它能變化人的氣質,控制人自身的情緒。其三是修習丹道可以清洗自己隱藏下來的心靈創傷,重新發現和認識「自我」,從而使自己的心靈獲得解脫,達到開悟的境界。其四是丹道可開發出人體生命潛能,激發人腦的深層智慧。內丹學實際上是一套凝鍊常意識、凈化潛意識、開發無意識的心理程序。其五是可以改善人體素質,祛病健身,激發人體青春活力。其六是內丹功法可以使人延年益壽進而超越人體生命的界限。

人隱深山曰「仙」

系統嚴格的內丹學體系的建立肇始於鍾呂之內丹理論,後世各家丹道流派皆以此為圭臬。依據內丹學的歷史脈絡,歷代著名的內丹學家對拓展內丹學的理論體系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茲略舉核心丹道著作:崔希范著《入葯鏡》、譚峭之《化書》、宋初之陳摶、張伯端著《悟真篇》,該著作可以比肩於魏伯陽之《參同契》、陳楠之《翠虛篇》、白玉蟾之《海瓊白真人集》。陰陽雙修派翁葆光著《悟真篇注釋》、全真道祖師王重陽之《五篇靈文》和丘處機著《大丹直指》、元代李道純之《中和集》、張三丰之《張三丰全集》、陸西星著《方壺外史》、明後葉伍守陽之《天仙正理直論》、柳華陽之《慧命經》、清初閔一得之《古書隱樓藏書》、劉一明之《道書十二種》以及傅金銓著《道書十七種》、清中葉雙修派代表人物李西月著《圓嶠內篇》等。

近三年來研讀《道藏》丹道著作最大的感受是丹經何以製造了如此繁多而又艱澀隱晦的名相呢?譬如,丹田之異名在《道藏》中竟然就有三十九種之多。在梳理的過程中稍不留神,就會陷入迷途。許多人終其一生,也難以窺其堂奧,除卻內丹家所謂的法緣外,重大的原因就是被丹經雲遮霧繞的術語所困擾。傅金銓在《悟真四注》說:「丹經有微言,有顯言;有正言,有疑似之言;有比喻之言,有影射之言,有旁敲側擊之言。有丹理、有口訣。似神龍隱現,出沒不測,東露一鱗,西露一爪,所以讀者必須細心尋求也。」

一心化大千

據丹家的說法,丹道術語之隱晦其中的可能原因是:第一,自古丹家對內丹學極為隱秘,嚴格挑選弟子,經過嚴格考驗後,方才口授心傳,很少著錄成文,即便著成文字的,也大多比名喻象,隱約其詞。丹家特別擔心天機泄露之可怕的後果,使得丹經晦澀如同天書。即如《周易參同契》之「寫情著竹帛,又恐泄天機」的躊躇心情。其實,我個人以為,以丹道內在的精神而言,本著濟世利人的襟懷,當不憚於擔「泄天機」之「罪過」。第二,丹家在修鍊過程中各自的身心體驗有別。李道純在提及玄關異名之多時解釋說:「始識玄關之中,我人皆忘,鬼神莫測,渾渾沌沌,兀兀騰騰,此之玄妙,變化萬端,不可名狀,無怪其名者多也。」因為不可名狀而強名之,才出現了萬千的名狀。此外,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丹經良莠不分,千年以來某些道士沿襲不良習性,宗派彼此封閉,標榜清高,甚至隨意捏造,子虛烏有。真乃不度人而迷人,非覺世而惑世。

道家包含道教

道教內丹學介於科學和宗教之間,李約瑟博士肯定了道教道家包含著「原始的」科學。內丹學誕生在中國思想文化的宏大背景下,如同中國文化氣質的諸多方面一樣,屬於實踐體驗性的文化型態。但是內丹學包含著真正的科學元素,其中相當的部分可以還原化約為範式。譬如,內丹修養的初步次第在每個人身上是可以重複驗證的,如同藥物的生化反應在每一個體上會有統計學上的共同區間。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身心、臟腑、經絡的反應是共同的。實際上,歷代丹家已經不自覺地對丹道的部分術語做出了歸納。西方科學之所以有今天驕人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嚴格規範科學概念與符號的使用。科學的概念、定律、定理、公式、原理和學說,皆是為了使得混亂的現象界得到秩序和簡約化的處理。一個成熟的學科必須建立起精緻的表述體系,假如內丹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建立起如科學研究之範式,一定會使學人減去諸多無益的猜測和費心的考證,聚會精神來探索更要緊的地方。

展望未來內丹學的發展,如何與時代科學精神和話語體系對接,基礎性的工作就是嚴正規範內丹學的表述體系。吸收當代重大科技人文成果,克服自身的封閉與保守,以便順利進

清代光緒年間,著名內丹學家黃元吉先生著《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和《道門語要》,其丹道思想一掃傳統丹經艱澀隱晦之痼弊,別開平實曉暢之風格,以「玄關」為全書之軸心,圓活會通三家典籍,「泄千古丹經之所未泄、指千古道典之所未指」。蕭天石評價黃元吉著作「其要尤在融儒入道,而能鑿空無痕;因道弘儒,而能渾全一體。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風尚;養心養氣,足正萬世之人心。……以之為用,可以明心見性,可以入聖登真,可以明哲處世,可以治國平天下。……無論道家儒家,皆可奉為無上聖經,視作修聖修仙之不二法門也。」推崇之高,幾近冠於萬卷丹經。

心湖無波

第一節 黃元吉生平與著述

黃元吉,又名黃裳,字元吉,為清代著名養生學家、傳統內丹學一代宗師。《中華道教大詞典》之道教門派、人物載:「黃裳,字元吉。清末道士,內丹家。江西豐城人。道光、咸豐年間於樂育堂講授內丹法訣。」蕭天石在《樂育堂語錄》序中說:「先生原本博學鴻儒,深究經史,兼精佛乘……嗣以生死事大難得了證,復遍游天下名山,卒獲異人指授,終而入道。」關於黃元吉生平,不詳之處甚多。據目前掌握的材料可以肯定的是:第一,黃元吉是江西豐城人。在《樂育堂語錄》原序中有弟子記載:「先生自豐城應運而來,設帳於茲十有餘載,每於注《醒心經》、《求心經》、《道德經》之餘,輒與及門講究性命雙修之理、天人一貫之原,無一不闡發盡致。」在《道德經講義》之弟子序中說「始受業於豐城黃先生(號元吉)」。。第二,黃元吉設館授徒的活躍時段應該是清道光、咸豐年間。龍騰劍跋說「是書成於道咸年間」。《道德經講義》有黃元吉自序,時間是光緒十年(1884年)。

《樂育堂語錄》泄露千古之秘機,融北派南宗於一爐。

據《樂育堂語錄》「原跋」記載,黃元吉是元代人。蕭天石先生即認同此說。他在《樂育堂語錄》序(《道藏》精華第六集)說:「黃元吉其人,稽諸往史,系出生於元代,張三丰敘述師承時,亦曾舉列先生之名,並述其事。惟講授是書時,則適在前清道咸年間,聽道者不下數千人,或即為留形住世之儔歟?」在《樂育堂語錄》「原跋」稱黃元吉隱跡遁世,直至清代道咸之年才出山「聚徒講學」,並言在《張三丰全集》中列舉師承時有黃元吉。但是《張三丰全集》並沒有黃元吉之名。《樂育堂語錄》此跋可能系以訛傳訛。

黃元吉與張三丰同為隱仙法脈,則頗多蛛絲馬跡。著名內丹學者陳攖寧說:「道家南北兩派,各走極端,而實行皆有困難,其勢不能普及。惟陳希夷、邵康節一派,最便於學者,黃元吉先生所講,即是此派,亦即頓(按:陳攖寧道號『圓頓子』)所私淑,而且樂為介紹者。」此即暗示了黃元吉乃隱仙一派,《樂育堂語錄》透露的丹決確系純正的清凈法脈。

編著了《張三丰全集》的西派創始人李涵虛曾自言在峨眉山遇張三丰祖師「密付本音」。若將其所編的《張三丰全集道言淺近說》與《樂育堂語錄》一起參照,會發現諸多詞句極為近似。這是一個黃元吉師承的線索,更多文獻證據有待進一步的挖掘。黃元吉與張三丰曾經有過交流,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心遠地自偏

在元代江西豐城,確有一位黃元吉(1271-1325),即凈明道第三代宗師,字希文,號中黃子,編著《凈明忠孝全書》。稽查豐城縣誌:「黃元吉年十二師玉隆宮王月航,後遇劉玉真盡得其教,人稱為中黃先生,一日與陳天和曰,今夜子時,吾還玉真之虛矣,明日用火凈吾骨,有風自南來者,吾報汝也,已而果然。」該縣誌修撰於清代嘉靖年間,此處應是元代黃元吉。二人同姓同名同籍貫,且都懷「中黃」功夫,無論如何,這也是道教史上一件趣事。道教人物絕少冒用前代宗師的名諱的,如此一來,元、清黃元吉同為一人,乃留形住世之神仙也就不足為怪了。

實際上,黃元吉亦是一化名。其系列著作暗含了「中黃直透」的無上丹決。坤卦:「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六五爻辭:「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黃元吉正是藉助該名隱然透出其丹法之精髓。孟子說,讀其書,吟其詩,不知其人可乎?然而,丹道之傳承神龍見首不見尾,不知其人亦可也。

黃元吉著作最初由門人筆錄其日常講解的內容,彙編成《樂育堂語錄》、《道德經講義》和《道門語要》三書。其著作首先在清代光緒年間由成都二仙庵以木刻本刊行,民國初年龍騰劍、江起鯤二先生以鉛印重版,於是流傳開來,並播及日本、泰國等地區。泰國贊化宮、復圓堂存有民國初年的鉛印版。《藏外道書》第25冊收有四卷本《樂育堂語錄》。

仙人集

《藏外道書》第26冊收錄了《道門語要》。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的《樂育堂語錄》。《藏外道書》第22冊收有前二卷的《道德經講義》。台灣著名學者蕭天石主編的《道藏精華》第4集收有完整的《黃元吉道德經精義》。1984年台灣《仙道》雜誌社連載了由李永霖、洪碩峰二人共同編審的《隱仙派丹訣指要》,將《樂育堂語錄》擇其精要、分門制類。199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了邱陵編注的《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該書是邱陵先生依據《樂育堂語錄》、《道德經講義》等進行了簡約的歸納。

1993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梅自強編著的《顛倒之術--養生內丹功九層十法真傳》。梅自強先生,四川榮縣人,自稱為黃元吉第四代學者,因政治運動影響,僅得部分法訣。書中對黃元吉「玄關」理論卻確有獨到之闡發。另有江西趙德正,得黃元吉全法全訣並且修鍊成功(根據資料披述乃是最後肉身羽化成就),不著文字,其丹法口傳廣西廖賢陽,後者效仿祖師,曾堅持六年普傳黃元吉丹法,後隱退閉關。

1997年湖北十堰市氣功科學研究會曾內部編印了一部《樂育堂語錄註解》,作者是孔德先生。此書是《武當》雜誌社副主編譚大江先生對《樂育堂語錄》全著嘗試白話文譯註,可以減輕不擅文言文閱讀者的障礙。

黃元吉祖師著作風靡海內外

譯文生動,但也有不少誤解原著的地方。陳攖寧先生曾根據《樂育堂語錄》和《道德經講義》,鉤玄取要,纂成《口訣勾玄錄》,2005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仙學養生全書》收錄了《口訣勾玄錄》全集。2009年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了胡孚琛先生的《丹道法訣十二講》,下卷附錄六收錄了《黃元吉丹訣》。胡孚琛先生去蕪存菁,條分縷析,將黃元吉內丹之精要和盤托出,免去了學人茫然摸索之苦。

寧波蔣門馬先生點校的《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2003年9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該書是迄今整理黃元吉著作較為完備的一部,點校精良,校勘錯誤最少。

另外黃元吉之原有《玄宗口訣》、《醒心經注》、《求心經注》一直未見流傳,據廖賢陽一脈所透露,尚有《玄宗口訣》手抄本,亦未公開出版。

在道教內丹學史上,因宗派傳承和修行方法的差異,陸續出現了南宗、北宗、東派、西派和中派。內丹之東、西、南、北各派,皆取自發源地區或者教團的流行區域。但是中派與其他各派不同的是,既沒有建立宗教團體,也沒有局限地區的傳播,只是將丹訣以「守中」或「中和」為要旨的丹家納入此派。蕭天石說:「道家玄宗,以南北東西四派最大,原無中派之立宗,然就其修丹訣法之異同而言,則又有判分中派之必要。」王沐說:「中派並非教團,亦非金丹內煉派系,乃後來內丹鍊師將接近中派學說及丹功功法,列在一起,稱曰中派,實際都是北派南派的改革者,自行著書立說並傳徒而已。」

雪掩神山

元代著名內丹學者李道純、《性命圭旨》的著作者尹真人高弟以及龍門派第十一代道士閔一得並為道教內丹學中派的傑出人物,清末內丹學家黃元吉雖然是隱仙派法脈,但是也帶有中派特色。《參同契》云:「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李道純說:「聖人只以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黃元吉說:「若論吾道,始終只有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煉精化氣;終也守無形之中,以煉虛合道。」又說:「夫宗者君者,即人身之『中』也。堯舜授受心傳,無非『允執厥中』而已。」若僅以「中」一字來立宗立派會導致過分飄渺玄虛而無可把握之印象。實際上,中派丹道的機要之處在中黃直透和玄關一竅,尤其在玄關一竅。李道純直接闡明「中」即玄關。所以,蕭天石先生說:「丹道中派以玄關一著為最要。」關於中派一系的丹道要旨將在第二章論述玄關一竅時做詳盡的闡發。

何謂中黃直透?「中黃直透」的功夫在丹經中只有零星的記載,是丹道的大秘密、大天機。「中」表位置,「黃」表顏色。《凈明忠孝全書》卷三:「中天九宮之中,黃中太一之景,名曰天心,又稱為祖土,乃世間生化之所由,萬里之所都也。」《太上靈寶凈明中黃八柱經》:「是以中黃之道,適正為本。知本者,不反不側,不乖不偏,理上下,得四隅,知所以在,達所以存。知所在,故不失其方;達所存,故不遺其想。……中言其位,黃言其色。今黃天之炁,橫於胸臆,明其本意,不迷不忒,此之謂信。

厚德載物謂「大地」

何謂至信?信在其中,黃鐘之宮,中炁所兆,年穀以豐。」柳華陽《金仙證論·序煉丹一》:「立定天心之主宰。天心即中黃,居天之正中,一名天罡,一名斗杓,在天為天心,在人為真意,其氣藏於膽,以為性命之根源,內丹之葯,先閉舌下兩竅,內通膽中生氣,至喉舌之間,有微微苦味,是生氣流通,然後求為神丹也。」《悟真篇》:「先把乾坤為鼎器,次將烏兔葯來烹,臨驅二物歸黃道,怎得金丹不解生。」《參同契》:「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易·坤》六五爻辭:「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丹道「中黃直透」功夫核心在中脈。丹經認為中脈在人體中央正位,不前不後,下以坤土(色黃)為中心,得中黃之炁,稱為黃道。閔一得《泄天機》說:「丹家理氣,原有三道,曰赤、曰黑、曰黃。赤乃任脈,道在前,心氣所由之路。心色赤,故曰赤道……黑乃督脈,道在後,腎氣所由之路。腎氣黑,故曰黑道……原斯二道,精氣所由出,人物類以生存者,法故標曰人道。丹家、醫家詳述如此。黃乃黃中,道介赤黑中縫,位在脊前心後,而德統二氣為闔辟中主,境則極虛而寂,故所經駐,只容先天。凡夫仙胎之結之圓,皆在斯境,雖有三田之別,實則一貫,法故標曰仙道。」又說:「黃道循腎前臍後中縫直升,是由脊前心後中縫直透泥丸者。」

一夢越千年

黃道是內丹至秘的藥物運行的通道。張伯端《悟真篇·序》中曾提及:「夫金液還丹者,則難遇而易成。要須洞曉陰陽,深達造化,方能超二氣於黃道,會三性於元宮。」和「先把乾坤為鼎器,次將烏兔葯來烹。臨驅二物歸黃道,怎得金丹不解生。」在內丹黃道分布的三丹田分別對應著瑜伽、密宗中脈的七輪,依次是海底、下丹田(水輪、日輪),中丹田(火輪、風輪),上丹田(月輪)至百會頂輪。無論是丹道還是密宗皆認為,如果不能打通中脈,進入「四禪八定」或者達到丹道的「煉神還虛」直至出神入化的境界,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許多修習瑜伽和密宗的人士根本不知道道教內丹學應用中脈遠遠早於密宗和瑜伽的事實。

但是,南懷瑾先生指出,《黃帝內經》的「沖脈」和《黃庭內景經》的「中黃」,皆是中脈的觀念的發源,只是沒有像密宗和瑜伽那麼大張旗鼓的宣傳「中脈」而已。他認為,丹道打通「奇經八脈」之「沖氣以為和」以及《周易》描述的「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之境界,即可以證明內丹學在上古已經無疑的到達了「中脈」貫通的真景象。

有學者認為醫家所謂的「沖脈」並不是丹家所說的中脈。在《中華仙學》髯道人《論中黃直透》一文說:「中黃之道蓋在人身之正中,與沖脈風馬牛不相及,……乃先天三寶供由之道,又名黃中,實是仙道總理之處,……故又稱為玄關。」「沖脈為奇經八脈之一,與任脈並絡於人身軀殼之前面,偏於肌肉之間。」這些混淆涉及到了「沖」和「中」字的通假用法。胡孚琛先生認為,《老子》現行本「道,沖而用之」及「沖氣以為和」,應按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將「沖」字改為「中」字才對。

身化虹光為羽化

所以,依據南懷瑾和胡孚琛二先生意見,「沖脈」是即「中脈」。「中黃直透」是丹道最上一乘的頓法。其成就和結丹效率迨非尋常丹訣可以望其項背。張伯端在《悟真篇·後序》曾提及無為妙覺之道,乃最上一乘妙旨,可以頓超直入,決定無生。中黃正脈是純粹先天精炁的通道,在虛極靜篤中自然穿透,了性即刻了命。中黃一透,全身竅竅皆通,如莊子所謂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之意。陳攖寧先生曾告誡實際修鍊時絕不可以後天之意引氣沖脈,否則會患「闖黃」之病,導致人體自然氣機的極度紊亂。普通內丹精氣的能量首先沿任督二脈運行,但是中黃直透法是直走黃道,將炁直接打入中脈黃道,直上直下,精氣神一步化為光能。中黃一開,任督自開。在招攝先天一氣的過程中,伴隨巨大的「海潮音」和明亮的光團,如秋月的性體會很快出現,所謂「地下海潮天上月」的景象。

王沐先生認為黃元吉丹道實為中黃直透,不講開合,不用前後升降。在《樂育堂語錄》和《道德經講義》中,黃元吉並沒有對「中黃直透」法決做出系統的論述,只是稍微露出零星消息。他說:「清靜而修者,即煉虛一著……然非上等根器,不能語此。」「但只一正其元神,使之不知不覺,無思無慮,那清空一炁,浩浩蕩蕩,自然一呼一吸,上下往來……不過清心寡欲,主靜內觀……以我神煉此一個真汞……然此真汞,須有生髮之候。蓋心為五臟之中,中炁一升,五臟之炁隨升,中炁一降,五臟之炁隨降。其生也,由於真汞之動;其息也,由於真汞之靜。」黃元吉在這裡所言的「中炁」升降即是閔一得所說的「純由黃道升降」。

心隱洞穴苦煉心

此清凈之法完全進入「虛空陰陽」,順自然無為之道。坎離水火不用著意推動。如黃元吉所說只要一正元神,不知不覺,無思無慮,真汞之精自然生髮煅煉,身內五臟之氣自然隨「中炁」吞吐升降。由於不需煉己制心,完全從性功下手打出性光,所以對於修鍊者的心性要求極高,所謂上上根器者。對於已經破體和心地不純者,如風中之燭,難以把握。若有童身完好、性功精熟者,可當下承載,竅竅皆通而中黃直透。其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虛自然合道。此外,黃元吉在其著述中偶爾提及一刻(或時、或天)之內四步功夫(即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等)。這裡亦可能就是暗示著「中黃直透」。

我個人認為,黃元吉其實已經把他的「中黃直透」的真義隱含在了他的關於玄關一竅系列理論中,黃元吉丹道的精髓在於玄關,而他的玄關著重在明心見性上,中黃功夫的要領在於從內到外,從先天到後天,從虛到實,從上到下,從黃道開到任督開,其自始至終之根本要領在於煉性見性的功夫。胡孚琛先生曾經說,如果一個人能夠瞬間頓空寂滅萬緣,自虛空法界招攝能量,蓬萊就在柱杖前。可是如同禪宗,其覺悟智慧如天縱、心性湛凈如古井者,普天之下又有幾人可以像六祖慧能呢,本是涅槃妙心的微妙法門,又有幾人可以承載呢,所以千古的禪宗流於口頭禪。

月才天際半輪明

中黃功夫亦本來是平常法門,不是其陳義太高,而是對於心性的要求太高,丹經記載如此稀少除了憚於泄露天機外,更可能是自此下手鮮有成就者。所以,黃元吉不談中黃,而談玄關。中黃之炁通透的前提必須是玄關打開,若玄關不開,焉談中黃。所以黃元吉說:「但此步工法,自古神仙少有從此一著下手者。」黃元吉不厭其煩闡發玄關,其深義即在此。這只是筆者一管之見,有質於高明者。

實際上,將黃元吉丹道思想歸入中派更重要的理由即是他的「玄關」理論,黃元吉全部丹訣即以「玄關一竅」為軸心。在虛寂杳冥的玄關態,非陰非陽,即陰即陽,非虛非實,即虛即實,這樣的中道零點位正是諸子百家共同奉守之圭臬。此外,黃元吉在《樂育堂語錄》中指陳了千古丹經所未發的日用倫常之間的陽生活子時,這種居塵出塵,身在塵世而不被塵世所蔽,不離現實生活而超越現實生活,舉凡無不恰到好處、隨心所欲而無不中規中矩,在行住坐卧之間無處不陽生、無時不陽生,此岸即是彼岸。這樣的丹道陽生觀正折射了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氣質,依時而中,依中而行。陽生活子時本來是丹道景象,黃元吉將陽生與「孔顏之樂」、貞女烈士之捨生取義、私慾褪盡之靈光獨耀融會貫通,這一思想顛覆了認為只有深山靜坐才能觸發陽生的狹隘丹道觀念,其意義在丹道史上、乃至中國思想史上皆是非凡的。

第二節 關於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與結構

內丹學是中國獨特的生命哲學,丹家之修鍊總是要在自家身心上實實討出憑據,方才有可信的把握。

身在此山人不識

內丹學認為要認識生命就要進入到生命本身。自古內丹學家沒有理論立場的預設,不過分執著理論的局限,他們的理論來自於丹道境界的實踐體驗。「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在丹家眼裡,真師不是幾卷丹經,而是一位修行到家的過來人。對於學院派的內丹研究者而言,不可能隱遁山林去做出全盤的實證體驗,學人研究的依憑恰恰就是《道藏》之浩瀚的丹經,彼此會通發明。文章儘管是聖人之餘緒,但此餘緒已經影射了聖人真精神。三年來,對於黃元吉內丹學凡是關涉到超越神秘體驗的地方,就深入《道藏》名家丹經,前後的勘驗,細心琢磨,以經解經,諸多難關多可化解。

張伯端說「萬卷丹經理總同」,只要多讀丹經,凡隱晦不解的術語,前後串通,瞻前顧後,反覆考量,即可以窺見丹經真面目之一二。這是三年來研讀《道藏》的一個心得。胡孚琛先生說,依丹經狠力摸索,總能覺察到蛛絲馬跡。此言甚是。對於黃元吉文獻中特別涉及到的超越理解的環節,作者通讀了南懷瑾先生的所有相關著作,尤其是佛學內容。此外,還拜訪了甘肅、湖北、遼寧、北京等地有體驗心得的道觀道士。

神遊栩栩

視道家道教為一歷史文化現象,以一個相對中立的視野,對丹經的各個面相做出學院式的深度詮釋和完整的梳理仍然是最基礎的貢獻。本文藉助了西方哲學、文化人類學、宗教學、分子生物學、科學史、倫理學和精神分析學的理論和方法,結合傳統中國哲學、中國醫學、歷史文獻學、佛學和中國道教史的典籍,重新詮釋了黃元吉文本。伽達默爾說,文本的意義就是詮釋的意義,是一個永遠敞開的過程。但是任何詮釋者都是預設了視域和立場的。沒有視域,任何文本的理解都不可能。由於詮釋者自身理解的歷史性、人的歷史性,所以偏見是難以避免的。儘可能地超越自身的視域局限和文化模式的制約,才能儘可能的避免錯誤的成見、誤解與歪曲。

實際上,作者特別是在藉助西方學術內容時,態度是非常謹慎的。丹經誕生在中國文化的獨特語境中,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流淌著一條脈絡和主線,其核心精神與西方學術內容之對接可能是困難的。我們可以說,內丹學精神對於西方文化有著巨大的啟示意義,但是不能反過來說,西方學術內容可以囊括解釋所有文化類型。依此,本文以《道藏》之核心丹經和中國哲學之核心典籍為基礎背景,對黃元吉丹道思想進行了創造性的詮釋。在方法論上,是一文獻學和詮釋學融合的研究過程。

一般丹道漸修的大致程式是:自煉己存誠下手,依次是築基培葯、坎離交媾、採藥歸鼎、周天火候、乾坤交媾、十月懷胎、移神換鼎、泥丸養慧、煉虛合道。黃元吉丹道文本是一語錄體,他沒有像一般丹經做按部就班地闡述,而是將其要旨散落在各個章節。黃元吉文本看似曉暢,但將其系統地梳理並非易事。

江西豐城,孕育兩位黃裳元吉。

據此在文章的結構安排上,筆者沒有按照慣常的丹道漸進的所謂三關(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次第來統籌篇章,而是抓住黃元吉丹道思想最關鍵之處來逐一展開,這樣處理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凸顯黃元吉丹道之精髓,從而把三

關次第融會在各個章節。譬如說,當論述黃元吉關於性命思想的時候,會同時涉及到三個次第;當論述築基時,會自然涉及到煉精化氣等,這樣的脈絡是非常清晰的。

本文具體的內容結構是:

緒論 介紹了黃元吉生平、著述與丹法要旨。

第一章 黃元吉丹道思想的基礎範疇。

本章論述了黃元吉建構其內丹思想的幾個基礎範疇,它們是真一之氣、陰陽、真意、太極、虛、陽生。這些範疇滲透在黃元吉丹道的各個環節。黃元吉正是藉助這些基礎範疇,得以順利演繹其丹道精義。實際上,這些範疇也正是內丹學理論的基礎,是讀者進入丹道思想的門戶。

第二章 論煉己與築基

煉己與築基是丹道的入手功夫。本章結合佛學、精神分析學和祖國醫學的理論,論述了煉己和築基在內丹修鍊中的價值和困難,特別是黃元吉強調了在塵世煉己對於丹道修養的重大意義,指出了如果煉己不純對於丹道後續修鍊的嚴重障礙和各種弊病。

悟道是入道之始

第三章 論玄關一竅

黃元吉認為玄關是修士第一要務,玄關竅可以了卻萬卷丹經。玄關於丹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玄關是虛實轉換的通道,是後天返還先天最靈妙的關竅,若玄關不能開啟,招攝先天一氣的能量無從談起。玄關理論是黃元吉丹道思想的軸心。本章依據黃元吉文本對其「玄關一竅」做出了全面細緻的梳理和論證,特別是玄關與明心見性的關係,黃元吉認為明心見性是丹道之本。本章還依據玄關與中道的關係,闡明了丹道中派之「守中」要旨。

第四章 論性命

內丹學即是性命學,內丹學之所以超越此前的方術,成為卓越的學問,就是在對性命的深刻認識和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本章論述了黃元吉丹道性命觀,包括性命雙修和性命修鍊的次第,以及在先天境界下性命合一的獨特景象。

第五章 論火候

丹道修鍊之機要就是「心息相依」,如何調理呼吸並由此引發先天胎息是丹道修鍊成功與否的關鍵。本章結合傳統內丹大家的火候理論,深入闡發了黃元吉火候思想,特別是以眉間性光呈露的月相圖來把握坎離交媾和乾坤交媾時藥物生髮的關鍵火候,以及河車運轉的時機。

為天地立心,乃學道人之大任。

第六章 論藥物

丹道歸根結底是為了煅煉出精氣神的能量,從而成就金丹。藥物理論是內丹學最核心的內容之一,本章闡述了黃元吉關於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以及陽神飛升的過程中藥物生髮的各個要領和景象,特別是指明了一般丹經語焉不詳或者故意隱晦之處。

結論

在結論部分,以一宏大的文化視野,闡述了內丹學精神以及新道學文化對於人類未來文化命脈的啟示意義。


推薦閱讀:

揭開「三孔」金銀幣設計與思想追尋之路
試析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心- 中國儒教網
道元禪師的佛性思想
建國以後國民思想的啟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有沒有標誌性的事件、事物或人?或者還未開始?
維摩經與禪宗思想

TAG:思想 | 道家 | 內丹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