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100句——這些都不背,如何拿高分?
51、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懸空揣測,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52、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摘《論語》
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顯得高遠,越研鑽它越顯得堅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後面。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摘《論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54、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摘《論語》
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像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55、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麼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5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論語》
兩軍交戰,能夠俘虜對方軍隊的首領,君主卻不可強行的改變對方的志向。
5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摘《論語》
到了每年天氣最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樹柏樹是不凋謝的。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論語》
沒能事奉好人,怎麼能事奉鬼呢?
59、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摘《論語》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儘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6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摘《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
63、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論語》
雖然熟讀《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應對;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摘《論語》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論語》
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卻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6、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論語》
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難討好。不依正當途徑去討好,他不會高興;但是等到用人時,他會按照才幹去任命。小人很難服侍而容易討好。不依正當途徑去討好,他也會高興;但是等到用人時,他會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6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
68、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論語》
君子對說大話做小事或者說空話不做事的行為感到羞恥。
69、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論語》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70、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摘《論語》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71、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說錯了話。聰明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72、有殺身以成仁。——摘《論語》
(志士仁人)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使他的工具鋒利。
7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摘《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5、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摘《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摘《論語》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7、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摘《論語》
自己不願意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小不忍,則亂大謀。——摘《論語》
小處不忍耐,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7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摘《論語》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才真叫錯了。
8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摘《論語》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81、當仁不讓於師。——摘《論語》
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82、有教無類。——摘《論語》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83、道不同,不相為謀。——摘《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論語》
不擔憂財富不多,只擔憂財富分配不均,不擔憂人口稀少,只擔憂境內不安寧。……如遠方的人既然來了,就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8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論語》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引以為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成熟定,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要戒除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要戒除貪得無厭。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摘《論語》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的,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又次一等的,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自己的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誠;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遇到疑惑,要考慮是否向別人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89、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摘《論語》
人的本性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熏陶,便相互有了差別。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摘《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官職,那他就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
91、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摘《論語》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就不尊重你;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摘《論語》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
93、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摘《論語》
每天學習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東西,這就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9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論語》
博覽群書而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摘《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溫和可親,聽他講話則嚴肅不苟。
96、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摘《論語》
在大節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上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97、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摘《論語》
做官而有餘力的人就要學習,學習而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98、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摘《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99、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摘《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這樣做。
100、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摘《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說:「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布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小氣。
思維導圖讀書法、寫作法寒假課程報名還有1天截止,大家快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報名參加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這麼懷念周恩來
※湯一介:略論儒家的「以人為本,道行天下」
※儒家
※如何理解蕺山對白沙的這一段評述?「識趣近濂溪而窮理不逮,學術類康節而受用太早」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各位大師是否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