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必聽交響曲及簡介

十大必聽交響曲及簡介01.海頓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 一、海頓          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海頓素有「交響曲之父」之美名,不僅因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響曲,更因為他是真正將古典主義美學中對結構美的追求內化到交響曲形式的第一人。古典主義美學講究對稱,重視比例的合理性,強調音樂素材在功能上的「語言化」(人人皆可經接觸而理解);而「海頓老爹」(貝多芬稱呼海頓為 Papa Haydn)硬是將這些音樂知性的一面以洗鍊而意趣橫生的方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驚愕》交響曲便是一個很棒的例子。  海頓:第九+四交響曲(驚愕)HAYDN:Symp--lonie No .94"The Surprise"海頓的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 G大調,Hob. 1. 94,作於1791年。其曲名是因為第二樂章突然出現全合奏,加上定音鼓的強奏。英國用感情名詞「驚愕」;德國則稱為擊鼓(Puakenschlag )。共4八樂章:1.G大調,序奏為如歌的慢板,由弦樂回答木管以三度平行的問句始,低音弦反覆應答動機,小提琴則以上行半音階增加緊張度。主部為活潑的快板,奏鳴曲式。第一主題為僅兩個動機構成的極單純的樂句,而第二主題以只有4小節沒有旋律的切分節奏音型始,再由這個節奏音型中除去切分因素,在其上方由第一小提琴及長笛表現音形化音型。發展部的發展以第一主題動機為重心,以D大調呈示主題旋律,巧妙地完成轉調,並有強烈的和聲變化。再轉入B小調,進入主題再現。終結部很龐大而充分顯示出海頓的架構才能。2.行板,r,v大調,單純的C大調旋律,8小節各重複兩次,第二次重複後,主和弦突然以主體管弦樂強奏出現。然後是它的4個變奏,最後再接12小節強奏的尾聲。其第三變奏以16分音符的旋律開始,後半有長笛與雙簧管隔六度的優美助奏。這個樂章的中間插入小調部分,使樂章構成3段體。3.小步舞曲.很快的快板,G大調,小步舞曲部分以二段體構成,後半部的技巧已非常出神入化。一面重複單純的動機,一面呈現由屬調開始而回到同調並經過巧妙對比的和聲。中段白8小節與19小節二段體構成。4,終曲,很快的快板,G大調,奏鳴曲式。第一主題以二段體構成,主題節奏輕快,同樣由兩部分構成。第二主題也是兩部分,在輕快節奏下,i_2小節的旋律加13小節小結尾。發展部以C音齊奏回復為原調,第一主題發展後以B小調結束,又回復G大調,第一主題再現時變成G小調。 這首交響曲的版大可選:1.多拉蒂指揮匈牙利愛樂樂團版,Decca, CD編號452 256一2(93,94,97,100,103,104號交響曲,廉價小雙張),(企鵝)評介三星。2.科林。戴維斯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版,Philips, CD編號442 614一2(93,94,97,99--101號,廉價小雙張),(企鵝》評介三星帶花。J.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版,DG, CD編號423 883一2(94,101號交響曲,金版),(企鵝》評介三星保留一星。4.奎坎(Kuijken)指揮小樂隊版,HM/BMG, CD編號0547277275(93一95號交響曲),《企鵝》評介三星。5.萊帕德指揮蘇格蘭室內樂團版,Erato, CD編號X509 91933一2(94,98,101,104號交向曲),《企鵝)評介三星6.約夫姆指揮倫敦愛樂樂團版,DG, CI)編號423883一2(94,101號交響曲),(企鵝》評介三星。另外,比徹姆指揮皇家愛樂樂團有1958年早期立體聲錄音,EMI, CMS7 64309一2(93一98號交響曲,兩張),《企鵝》評介三星,而克納佩茨布希(Knappertsbusch )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有1941年歷史錄音,PREI, CD編號90121(這張唱片上還有布拉姆斯的《第三交響曲》)。  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 驚愕交響曲作於1791年,初演於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為「驚愕」,是得名於作品的第二樂章。據說海頓寫此曲的目的是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廂中的對音樂不懂裝懂,而又附庸風雅的貴婦人們。他故意在第二樂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後突然加入一個全樂隊合奏的很強的屬七和弦。實際演出中,當樂隊演奏到那段旋律時,那些貴婦人們果然從睡夢中驚醒,以為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齣劇場,這部交響曲因此而成名,於是後人也就給此曲冠以「驚愕」的標題。 這部交響曲是海頓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一,與海頓的其他幾部交響曲被認為是古典交響樂的豐碑,樂曲中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民間歌舞氣息和明快歡樂的情緒。作品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G大調,序奏為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鳴曲式。樂章始終以第一主題貫穿整體,其清澈的動機連接與圍繞同一主題發展的結構,可以說是成熟時期海頓的代表性作曲手法。第二樂章,行板,C大調,2/4拍子。即著名的「驚愕」的樂章。平緩的旋律之後突然出現一個樂隊的強音,之後又進入平緩的旋律。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甚快板,G大調,3/4拍子。曲調詼諧,音樂富有活力。第四節章,終曲,急板,G大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主題具有鮮明的歌謠風味,略帶有感傷的情調。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1809)出生於羅勞的車匠家庭,因嗓音甜美,八歲時被維也納聖斯蒂大教堂接納為唱詩班歌童。1791年海頓去倫敦,一年中寫了歌劇1部、交響曲6部和其它作品20部,他的音樂備受歡迎。他出席威斯敏斯特的亨德爾音樂節,成為牛津大學名譽音樂博士。在80年代期間,他的音樂在表現力方面己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布局和結構方面也獲得和聲與對位因素的平衡,這是古典風格的兩大特點。同時,他保留了他的音樂所獨有的生氣勃勃、熱情和幽默。其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以結構緊密(整個樂章往往由一個單一主題發展而成)、色彩豐潤以及和聲和節奏的活力而著稱,是日後所說的古典風格的基礎。海頓不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公開獨奏家;他的主要手段是樂隊,他為樂隊寫作時,靈感涌注,下筆有神。 海頓的主要作品是交響樂,共104部交響曲,被譽為「交響樂之父」。其它管弦樂作品有三部鍵盤協奏曲,3部小提琴協奏曲、兩部大提琴協奏曲、兩部圓號協奏曲、1部小號協奏曲、五部為兩架帶管輪擦提琴寫的協奏曲,為小提琴、大提琴、雙簧管、大管與樂隊而寫的《交響協奏曲》。戲劇作品約18部歌劇和4部木偶歌劇。清唱劇和教堂音樂有8部清唱劇和康塔塔、兩部獨唱康塔塔、12首彌撒曲、兩首感恩贊及3首聖母經、1首聖母悼歌。室內樂: 84首弦樂四重奏,31首鋼琴三重奏,105首《嬉遊曲》(由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演畜),約56首弦樂三重奏及為各種樂器寫的嬉遊曲、遣興曲、夜曲。鍵盤音樂有52首奏鳴曲,5套變奏曲,1首幻想曲。歌曲:47首歌曲,377首蘇格蘭與威爾士曲調改編曲。代表作:第四十五、九十四交響曲、F大調弦樂小夜曲、清唱劇《創世紀》。02.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誠然二、莫扎特          最佳版:莫扎特第36-41交響曲柏林愛樂樂團伯姆DG, 447 416-2 (大師版) (雙片) 已收版:馬克拉斯Charles Markerres, Prague Charnber Orchestra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誠然,莫扎特最為人熟知的當屬他的歌劇,他也曾多次表白,自己的最愛是歌劇。可是不要忘了,他也寫了四十一首的交響曲呢!人們總愛提莫扎特如何如何天才。我這裡卻想提醒您注意他音樂中深刻的人性描寫。在這首交響曲當中,我們會發現,原來天才也可以是善感的。大師偶爾也具備了悲天憫人的胸懷。   莫扎特的「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 這是莫扎特最後的三大交響曲之一,是他的交響曲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完成於1788年,整部交響曲熱情洋溢,有著充滿感情化的樂思。這首交響曲雖然仍能聽出巴洛克音樂的痕迹,但還是促使當時的音樂向前邁進了一步,當它在十九世紀初於萊比錫演奏之際,曾受到「戰慄」或「沉緩」等字眼的評語。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很快的快板,g小調,2/2拍子,開頭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滿優美哀愁的第一主題,這段主題非常出名,後來經常被改編為輕音樂曲單獨演奏。第二樂章:行板,降E大調,6/8拍子,奏鳴曲形式。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小調,3/4拍子,具有第一樂章那種哀愁感的民謠風味。第四樂章:甚快板,g小調,2/2拍子,奏鳴曲形式,樂章充滿令人產生亢奮的狂熱情緒,但仍有抑鬱的色彩。 這部作品從旋律與和聲兩方面來看,都達到了最高水平。整個樂曲不用小號和鼓,大概在這種帶有強烈宿命色彩、幾乎是厭世的作品中小號和鼓確實沒有地位吧。儘管如此,音樂卻絲毫不使人感到沮喪,四個樂章洋洋洒洒,旋律發人深思,每聽一次都能得到新的體會。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扎特是一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茲堡一個宮廷樂師家裡。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傑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他的音樂創作即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後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一生狂妄不羈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麼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於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可以這麼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在那裡,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僕,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僕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終於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並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並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像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生什麼,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可憐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儘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儘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當然,想要完整的評論莫扎特的音樂,絕非這區區近千字能夠表達的。 而想要真正地體會莫扎特,最主要地還是去聽他的作品,而他的千餘部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脫俗的經典之作。03.貝多芬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三、貝多芬      貝多芬第五 第七交響曲維也納愛樂樂團克萊伯DG, 447 400-2 (大師版) 已收版:柏林愛樂樂團卡拉揚 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磴、磴、磴、磴...」四聲一出,天地為之色變。音樂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命運主題」更具震撼力和權威性的單一素材了。貝多芬在這首作品中,向世人展現嚴謹而有機的( organic)「動機創作」,驚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嘆為觀止的知性美。而由第三樂章末了接入第四樂章的過程更是希臘哲人塞內加稱之為「穿過黑暗,奔向光明」的奮鬥精神的最佳腳註。 全曲分四個樂章:1、朝氣蓬勃的快板,其中的格言主題, 就是「命運的敲門」,命運與凶兆始終在激烈地搏鬥。2、行 板,是貝多芬對命運的沉思,是雙主題的一連串變奏。其中第 一主題由大提琴和中提琴表達那種平靜的溫柔,第二主題接近 於英雄的進行曲與頌歌。3、快板,諧謔曲,兩種對立的衝突 重新展開,這是英雄與命運的最後搏鬥。這個樂章的結尾,整 個樂隊似乎精疲力盡地倒在一個不穩定的長音上,鼓聲在激動 不安的背景上就像心臟的緩慢跳動,而弦樂則像微弱的呼吸, 隨著不安定氣氛的漸強使你感覺有太陽在準備著衝破烏雲。突 然,樂隊一下子鼓起精神,就昂首闊步地邁進了末樂章。4、 快板,出現眾多主題的強大的威力在輝煌燦爛中持續長達幾十 小節,結尾是歡樂而輝煌的一片光明。 貝多芬第五、第七交響曲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也就是膾炙人口的「命運交響曲」。全曲分為四個樂章:1、朝氣蓬勃的快板,其中的主題是「命運的敲門」。2、行板,雙主題連續的變奏是命運在敲門。3、快板,兩種對立重新展開,象徵著英雄與命運的最後搏鬥。4、快板,眾多主題呈現輝煌場面,結尾一片光明。貝多芬《第七交響曲》被稱為「舞蹈性的交響曲」,蕭伯納曾說第四樂章那狂歡般的節奏和氣氛,連黑人最具狂歡性的舞蹈都不能比擬。而感人肺腑的第二樂章則使「貝七」成為貝多芬最偉大的作品。 這張唱片的演奏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卡洛斯.克萊伯對樂譜有深刻的洞察力,對作品的理解極為獨到。在這張唱片里,小克萊伯那精確與優美的結合絕對是完美的,氣勢、力度、情感和節奏恰倒好處的把握,成為當代指揮家們夢寐以求的境界。 小克萊伯與DG的合作到1981年,自此他不再與任何唱片公司有合約性合作。1992年以後他再沒有新的錄音上市,因此早前錄製的少數幾張唱片,就成了樂迷們視同珍寶的收藏了。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Ludwig-van Beethoven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被稱為樂聖。他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為止。他的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扎特的風格,但後來發展了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形式,充滿戲劇性的情節和情感上的活力,最後又自然地達到一種接近現代主義地音樂格調。他的作品,特別是中期作品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和對現狀的不滿。但在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誠摯和鄉土味的純樸。貝多芬是最富於獨創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家喻戶曉的作品有:9部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5首鋼琴協奏曲,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協奏曲,《科里奧蘭》、《萊奧諾拉》等序曲,以及其他合唱曲、舞台作品、室內樂、鋼琴曲歌曲等。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揚,瘦小精明,在莫扎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扎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後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後來創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此後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瀰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扎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患了耳疾。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裡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崙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德里奧」。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作品成為不朽的傑作。 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一八零九年拿破崙攻佔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在戰火瀰漫的日子裡,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 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並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自法國革命後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拿破崙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他再次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蒙受失聰的折磨,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瓦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 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後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莊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 由於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護養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過程與事後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總之他無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樂聖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沉,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据。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莊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第九號交響曲」的「歡樂頌」合唱部分的唱詞是采自席勒的詩「歡樂頌」。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愿。「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完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 這是貝多芬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他患了肝病,病情益漸嚴重。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貝多芬的餘生已經不多,單是一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根據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瑟爾教堂...... 代表作品: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 C大調第5交響曲《命運》 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 A大調第7交響曲 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 序曲《愛格蒙特》 序曲《柯利奧蘭》 降E大調第5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C大調第9弦樂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號 c小調第8鋼琴奏鳴曲《悲愴》 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 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 F大調第2號浪漫曲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最佳版本維也納交響樂團克萊伯指揮簡評:1983年第一位、1987年被擠落第二位、此回再度奪回王座,小克菜伯此版贓力依然不衰,以22點的優異表現,遙遙領先第二位的福特文格勒版(6點),報了1987年的一箭之仇。小克萊伯一氣呵成的速度感,令聽者渾身爽快,此曲的詮釋完全得到乃父真傳,而且青出於藍更勝於藍。靈動的節奏運籌,更是本版得以久聽不輟的關鍵。 ——《日本唱片藝術名曲名盤300》 這是克萊伯驚世駭俗之作。克萊伯/維也納愛樂的「命運」,自1975年以來,被全世界愛樂人仕供奉為最有性格的偉大演奏。刺激性、詩意、動態起伏、布局無一不臻完美境界。第七也含有相同的特質,爆炸性之強勁達到暴力之邊緣,急激的衝刺不在表面光輝上散發,內心深處的暗涌狂潮,卻帶啞灰色。送葬進行曲是出悲劇,終章勝利的熱舞節奏也是帶憤怒性的。歷史上好少第七的唱碟演得如此激動震撼,我們禁不住一次復一次地被克萊伯鮮烈的創意所震懾。 ——《HIFI音響》指揮家簡介:Carlos Kleiber卡洛斯;克萊伯德國指揮家。1930年7月3日出生於柏林。父親是著名指揮家埃里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早年隨家庭遷居阿根廷,並在那裡成長。由於老克萊伯並不希望兒子成為音樂家,小克萊伯20歲才開始學習指揮。1954年在波茨坦(Potsdam)首次登台指揮演出輕歌劇,1956年在杜塞爾多夫指揮德國歌劇。隨後的8年任職於蘇黎世歌劇院。1966年與斯圖加特沃坦伯格國家歌劇院簽約。1968年起擔任慕尼黑歌劇院客席指揮。1974年首次在拜羅伊特音樂節指揮《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獲得巨大成功,從此躋身世界一流指揮家的行列。克萊伯為人不事張揚,一向不接受長期聘任,演出活動和錄音也不多,他不像卡拉揚那樣廣泛,一生只鑽研少數曲目,但依然得到極高的評價。他擅長浪漫樂派歌劇,如韋伯的《自由射手》、瓦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比才的《卡門》、威爾第的《奧賽羅》、《茶花女》、約翰?;施特勞斯的《蝙蝠》、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等,以剛柔兼優的指揮風格得到很高評價。音樂會方面則往往根據的興趣而有所選擇,曲目較少,偏愛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作品。他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錄製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被認為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經典之作。此碟就是被認為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經典之作的維也納愛樂樂團錄製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絕對是極品!!04貝多芬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歡樂頌四、貝多芬     最佳版: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拜羅伊特節日合唱團,樂團富特文格勒EMI, 7 69801-2 (1951年) 已收版:柏林愛樂樂團卡拉揚 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歡樂頌》——歷來為音樂美學家爭論的中心主題之一便是:音樂該不該有意義?它是否必須具備意義?聽過貝多芬第九的人,相信都會同意,這個問題已然得到解答。事實擺在眼前:就是有這樣的音樂,她能夠提升個人乃至群體,使他們謙卑、寬恕。不再孜孜於己利。柏拉圖認為音樂應具備倫理上的功能,貝多芬做到了。而且別忘了,此時的貝多芬已是全聾的「殘疾人」,卻獻給全人類如此無私無我、樂觀奮進的理想國之音!請向貝多芬脫帽致敬!貝多芬,d小調 第九號交響曲 《合唱》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範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範,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鬥爭意志,並堅信這個鬥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從作品的醞釀到完成,第九交響曲傾盡了貝多芬數十年的心血,是其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全曲從頭至尾的演奏時間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但並無任何冗長拖沓之感。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片段1 )。第二樂章,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4拍子,龐大的詼諧曲式。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響樂中第二樂章為慢板的傳統。這一樂章的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奧地利民間舞曲的特徵(片段2 ),但其中還帶有不安的情緒。 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片段3 )。第四樂章,急板,D大調,4/4拍。在主題"歡樂頌"開始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整個樂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歡樂頌"主題(片段 4 ),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整個交響曲的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貝多芬:歡樂頌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在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S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意境深邃、氣勢磅礴,其終曲音樂的藝術感染力超過了原詩。但應該指出,席勒的"歡樂頌"本身也是一件藝術作品;它有著嚴整的形式。每行都用四步揚抑格(一重一輕)詩律寫出,非常有規則的。這樣的節奏給人以莊嚴和生氣勃勃的感覺。每節前八行用 a b a b c d c d的交叉韻,後四行合唱部分用 a b b a的套韻。全詩共分八節,各十二行;每一節又分成兩部分,前半八行,後半是合唱——四行。最後一節席勒在往後的集子中刪去不收,原因是詩人自己也看出了它藝術上的缺點。全詩到第七節實際上已達高潮,但熱情奔放的青年詩人,感情象脫田野馬,收勒不住.還要向前奔跑,故寫出了一些過頭的敗足的比喻。 這樣收尾反而減弱了全詩的效果。 歡樂啊,美麗神奇的火花, 來自極樂世界的女兒。 天國之女啊,我們如醉如狂, 路進了你神聖的殿堂。 被時尚無情分開的一切, 你的魔力又把它們重新連結。 你溫柔的翅膀飛翔到哪裡, 那裡的一切人們都結成兄弟。 (合唱) 億萬生民,互相擁抱吧! 把這一吻送給全世界』 弟兄們,在那繁星密布的上蒼, 定有位慈父居住在彼方。 誰如果有這樣的幸運, 做好一位朋友的朋友; 誰如果贏得一位溫存的妻子, 就讓他一同來歡呼! 是呵,在這寰球之內, 至少也要有一人能稱上知己, 不然,他只能離開這個同盟, 躲到一邊去向隅哭這。 〔合唱) 居住在塵寰的眾生, 請珍惜這人所共懷的感情。 這感情把你們向群星帶領, 那裡寶座上坐著玄妙的神靈。 在大自然的乳房上, 萬物吮吸著歡樂。 人不分好壞善惡, 都循著玫瑰香蹤將歡樂求索。 歡樂餉我以親吻和酵酒, 也殆我以生死與共的朋友。 它使蟲豸都感到快樂舒暢, 何況那守護在上帝之前的天使。 (合唱) 億萬生民,下跪吧 世人啊,你可感到造物主的存在? 到繁星密布的窖蒼去尋找, 他就住在那重天九霄。 在永恆的大自然里, 歡樂是強勁的發條, 在宏大的宇宙之鐘里, 是歡樂,在推動著萋旋跳。它催含苞的鮮花怒放, 它使艷陽普照穹蒼。 甚至望遠鏡都看不到的地方, 它也在使天體轉動不息。 (合唱) 弟兄們,快樂地, 在征途上高歌猛進! 象那恆星在魂麗的太空飛奔, 象那英雄爭勝利而一往無前。 從閃爍著真理光輝的鏡子里, 歡樂向真理探索者含笑相迎。 通過那崎嶇險阻的山徑, 歡樂將受難者引上道德的峰頂。 在那陽光燦爛的信仰之顛, 人們看見歡樂的大旗在飄揚。就是透過棺柩的裂縫, 也看到歡樂和天使在一起歌唱。 (合唱) 億萬生民,鼓起勇氣去忍受苦難吧! 為了爭取更好的世界去受難! 在繁星密布的上蒼, 偉大的上帝將給我們報償。 我們對神靈無以抵償, 與神靈為伍,這才是美事。 讓憂慮和貧窮來臨, 歡樂的人們依然歡欣。 忘卻一切憎恨和怨仇, 寬恕我們的死敵, 不要讓他懊喪, 不要逼他哭泣。 (合唱) 把我們的賬本統統燒光! 和全世界實行和解 兄弟們——在群星密布的上界, 上帝的審判將和我們一樣寬宏大量。 歡樂在酒懷裡翻湧, 喝了這金色的萄酒漿, 食人者會變得溫柔慈祥, 絕望者能獲得英雄的勇氣。 弟兄們,從你們的座位上離開 將斟滿的酒杯傳遞; 讓酒沫飛濺天空, 把這杯酒獻給善良的神靈 I 〔合唱) 渦動的群星在將他誇耀, 天使的頌歌在將他贊吟。 把這杯田向善良的神靈奉敬, 他居住在星辰密布的天庭。 在深重的苦難里堅定勇敢, 聽到無事者的哭聲就趕快去投救, 永遠堅守立下的誓言,對朋友和敵人都用真理相待, 在王座前也要保持丈夫氣概, 弟兄們,為此可以拋棄生命財產, 給有功者戴上花冠, 讓騙於們滅亡垮台。 (合唱) 讓這神聖的集體更加團結, 憑看這金色的美酒起誓: 我們永遠忠於盟約, 有最商審判者作見證。 從暴君的鐵鏈中獲救, 對惡徒也要寬宥, 讓臨終者懷有希望, 讓死囚們得到釋放! 死者也應該復活! 弟兄們,唱吧!一起唱吧! 讓一切有罪的人獲得寬恕, 地獄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 (合唱) 讓離別成為愉快的時光! 讓死亡成為香夢甜睡! 弟兄們,要使冥王口中的判詞, 變得溫和慈悲。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貝多芬(1770-1827)是維也納樂派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他出生於波恩,父親是個宮廷樂團的男高間歌手,母親是個廚娘。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四歲即開始讓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希望把他培養成「莫扎特第二」。貝多芬十一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三歲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 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與海頓的音樂中成長,以致開始創作時風格也酷似兩位前輩。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係備受痛苦。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思想意識給他許多啟發,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深深地打動了他,使他初步確定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他曾在自已的札記中寫道:「自由!!!能有什麼東西比它更是人們所需要的呢?」「我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會背棄真理!」「在藝術界里,如同在一切偉大的創造里一樣自由前進就是目標。」這就是貝多芬創作的誓言,他的創作實現了這些誓言,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實現了他的「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走向勝利」革命英雄主義理想。這集中地表現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等作品裡,特別是《第九交響曲》宣告了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類的團結友愛。 樂聖貝多芬是最富於獨創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 合唱曲有兩部彌撒(C大調和D大調)、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第九交響曲》等。 戲劇作品有歌劇《菲德里奧》、戲劇配樂《愛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廢墟》、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內樂有七重奏、鋼琴和管樂五重奏、弦樂五重奏、弦樂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賦格曲》、弦樂三重奏四首,長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鋼琴三重奏六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鳴曲十首,大提琴奏鳴曲五首和圓號奏鳴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等。歌曲有聲樂套曲《致遠方愛人》,女高聲和樂隊場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聲樂與鋼琴曲等。 從樂派歸屬來說,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後期明顯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該歸為浪漫派。 其代表作: 第三、五、六、七、九交響曲(Op.55、67、68、92、125), 序曲《愛格蒙特》(Op.84) 序曲《林利奧蘭》(Op.62)、 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Op.73)、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 C大調第九弦樂四重奏第三號(Op.59-3)、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 #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Op.27-2)、 F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春天》(Op.24)、 F大調第二浪漫曲(Op.50)。05.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細心的您五、勃拉姆斯    最佳版:勃拉姆斯 舒曼第一交響曲 第一交響曲柏林愛樂樂團卡拉揚DG, 447 408-2 (大師版) 已收版:Karl Bohm指揮 Wiener Philharmoniker 417 443-2 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勃拉姆斯雖然只寫了四首交響曲,但仍被稱為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號交響曲》被世人稱為《第十號交響曲》。所謂「第十號」乃是指本曲續接於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之後,成為第十首著名交響曲之意。樂曲中充滿鬥爭、煩惱、苦悶、失意、喜悅等人間七情六慾的交織,是遍歷人世滄桑者最偉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給世人的精神至寶。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中引用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歡樂頌」的曲調,不負其《第十號交響曲》之美名。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時間(1855-1876),完成時,勃拉姆斯已經四十三歲。本交響曲的寫作之所以耗時長久,並不是因為作曲者忙於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態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來就很嚴謹,在交響曲創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寫便寫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並駕齊驅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風範。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寫出了這首能和貝多芬交響曲相提並論的,登峰造極光芒萬丈的巨作。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調,6/8拍子。序奏以強音開始,表現出恐怖緊張的氣氛。給人以悲劇序幕的感覺,其主題貫穿於整個樂章。而主部主題始終以一種勝利昂揚的姿態凌駕於樂隊陰沉的背景之上。第二樂章:持續的行板,E大調,3/4拍子,帶有類似第一樂章的寂寥陰暗的悲劇色彩。但它並不流於感傷,反而給人以高雅、與眾不同的脫俗之感。第三樂章:溫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調,2/4拍子。根據貝多芬以來的傳統,一般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都是活潑的詼諧曲,而勃拉姆斯卻不採用此種手法,並避免襲用古老而傳統的小步舞曲,自創新風格寫成了典雅的樂曲。在本樂章中,可以深深體會到勃拉姆斯那淳樸心靈的寄託所在,然而旋律間同樣蕩漾著淡逸的寂寞感。第四樂章:不快而燦爛的快板,C大調,4/4拍子。勃拉姆斯在最後的樂章中,終於唱出了勝利的凱歌。但它不像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英雄性」的終樂章那樣,直率地表現出沸騰的歡呼,而是在欣喜之餘,還沉湎於回顧與冥想之中。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1897)在60年代以前的早期作品中,已具有樂觀、倔強、勇猛、有力等特點。七十至八十年代,是他創作成熟和繁盛時期。俾斯麥統一德國後,他投身到最能密切接觸聽眾的交響樂創作中去。在這個時期,他寫了4部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海頓主題變責曲》和2首序曲等。他晚年(1889-1897)創作又顯著衰退,只限於一些經文歌和室內樂作品,反映出一種孤獨和失望的哀訴情調。 勃拉姆斯的音樂既反映出他德國北部故鄉的樸實無華,又反映出維也納的嫵媚動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現出了這兩個方面。他出自對人類善良的信念和對德國人民的愛,緊緊依靠德國古典音樂大師——自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傳統,創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紀末德國音樂中開始出現的一些頹廢現象相對抗的包羅萬象的作品來。這正是他創作的主要歷史功績所在。在德國音樂中,人們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姓名的第一個字母總稱為「三B』,原因概在於此。 勃拉姆斯繼承貝多芬交響樂的傳統,以深刻的人道主義和熱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出發,著力表現時代精神風貌和鬥爭生活,作品成為貝多芬之後西歐交響音樂的傑出典範。難怪人們把他的第一交響曲稱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記敘說:「在我背後不斷地聽到巨人(指貝多芬)的腳步聲。」勃拉姆斯寫作交響曲並不追求色彩和光輝的表現,但他的樂隊表現卻格外精緻而富有表情。 勃拍姆斯的主要作品有: (1)管弦樂曲:小夜曲2首,交響曲4部,鋼琴協奏曲2首,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聖安東尼眾讚歌主題變奏曲》、《學院節慶序曲》、《悲劇序曲》。 (2)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里納爾多》、《狂想曲》(女獨、男合及樂隊),《命運之歌》,《勝利之歌》。 (3)室內樂:弦樂六重奏2首,弦樂五重奏2首,弦樂四重奏3首,單簧管五重奏,鋼琴五重奏,鋼琴四重奏3首,鋼琴三重奏三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圓號、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鳴曲3首,大提琴奏鳴曲3首,單簧管奏鳴曲2首。 (4)鋼琴獨奏曲:奏鳴曲3首,變奏曲:(a)舒曼主題,(b)自作主題,(c)匈牙利主題,(d)帕格尼厄主題(兩套);《亨德爾主題變奏與賦格曲》;狂想曲3首;間奏曲;隨想曲;敘事曲。 (5)鋼琴二重奏:變奏曲: (a)舒曼主題,(b)海頓主題(兩架鋼琴);兩架鋼琴的奏鳴曲(即鋼琴五重奏);《愛之歌圓舞曲》;《親愛之歌圓舞曲》,《匈牙利舞曲》。 (6)管風琴曲:眾讚歌前奏曲11首。 (7)歌曲:獨唱歌曲近二百首,二重唱,民歌改編曲。 代表作:第一、三交響曲(Op.68、90),小提琴協奏曲,#c小調鋼琴連彈曲《匈牙利舞曲》第5號。 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細心的您,或許已經注意到,走筆至此,我是循著傳承在走的。一八二四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九號交響曲,古典主義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顛峰。然而,同樣由貝多芬所催生的音樂上的浪漫思潮,亦早已如星火燎原般地席捲歐陸。一八三零年,伯遼茲的《幻想交響曲》首演,正式將「標題音樂」推上檯面,時隔「貝九」不過六年時光。接下來的三十年,浪漫美學瀰漫歐洲,「貝九」則被視為人類精神文明的極致,是無法被超越的;它取得了一種神聖的地位,成了圖騰。   年輕的勃拉姆斯,具備非凡的才華,紮實的對位訓練,從小就被古典精神的捍衛者視為貝多芬的接班人,慫恿他寫作交響曲的聲音令年輕的勃拉姆斯耳根未曾有過一刻清靜。勃拉姆斯的鋼琴室中,牆上懸掛著貝多芬的半身像。勃拉姆斯如此承受著壓力:你能想像,背後總是傳來巨人的足音的壓力嗎?終於,在他四十三歲那年,他做到了。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誕生。寫作這首曲子,都是懷著朝聖般的心情的,過程中更是數度落淚。您能想像倚天劍、屠龍刀是如何成型的嗎?粹煉、粹煉、再粹煉,最後再加上鑄者自己的鮮血,直至斧鑿痕迹盡失,取而代之的,是生命的純粹光輝。    勃拉姆斯雖然只寫了四首交響曲,但仍被稱為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號交響曲》被世人稱為《第十號交響曲》。所謂「第十號」乃是指本曲續接於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之後,成為第十首著名交響曲之意。樂曲中充滿鬥爭、煩惱、苦悶、失意、喜悅等人間七情六慾的交織,是遍歷人世滄桑者最偉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給世人的精神至寶。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中引用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歡樂頌」的曲調,不負其《第十號交響曲》之美名。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時間(1855-1876),完成時,勃拉姆斯已經四十三歲。本交響曲的寫作之所以耗時長久,並不是因為作曲者忙於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態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來就很嚴謹,在交響曲創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寫便寫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並駕齊驅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風範。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寫出了這首能和貝多芬交響曲相提並論的,登峰造極光芒萬丈的巨作。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調,6/8拍子。序奏以強音開始,表現出恐怖緊張的氣氛。給人以悲劇序幕的感覺,其主題貫穿於整個樂章。而主部主題始終以一種勝利昂揚的姿態凌駕於樂隊陰沉的背景之上。第二樂章:持續的行板,E大調,3/4拍子,帶有類似第一樂章的寂寥陰暗的悲劇色彩。但它並不流於感傷,反而給人以高雅、與眾不同的脫俗之感。第三樂章:溫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調,2/4拍子。根據貝多芬以來的傳統,一般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都是活潑的詼諧曲,而勃拉姆斯卻不採用此種手法,並避免襲用古老而傳統的小步舞曲,自創新風格寫成了典雅的樂曲。在本樂章中,可以深深體會到勃拉姆斯那淳樸心靈的寄託所在,然而旋律間同樣蕩漾著淡逸的寂寞感。第四樂章:不快而燦爛的快板,C大調,4/4拍子。勃拉姆斯在最後的樂章中,終於唱出了勝利的凱歌。但它不像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英雄性」的終樂章那樣,直率地表現出沸騰的歡呼,而是在欣喜之餘,還沉湎於回顧與冥想之中。 從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看勃拉姆斯的個人音樂風格在這裡我們發現了傳統的魅力、孤獨的詩意、憂鬱的光澤、懷舊的甜美和黑森林的故事。勃拉姆斯激起了人們對古典的永久懷念。 ——《勃拉姆斯的音樂精神》第二交響曲通常被稱為勃拉姆斯的《田園》。靜謐、安寧的氣氛貫穿了全曲,與被稱為勃拉姆斯的《命運》的第一交響曲相比,雖然《第二》在個別地方仍能聽到《第一》那悲劇性的遙遠的回聲,但是它總的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寧靜致遠、清新明朗的田園畫卷。勃拉姆斯僅僅用了4個月就在依山傍水的奧地利華瑟湖邊寫下了《第二》,充滿了驚人的靈感,這在勃拉姆斯的創作過程中是不多見的。當時(1877年),勃拉姆斯來到安適、寧靜的小鎮貝爾察赫度假,身心得到極大的放鬆,再加上統一後的德國局勢安定,因此心情格外舒暢,難怪他「下筆如有神」了。第二交響曲為D大調,共分四個樂章。它的第一樂章是一個奏鳴曲式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樂章。整個樂章充滿了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有人形象地喻其為美妙的「落日餘輝」,由此可以想像音樂中燦爛又不失溫和、明朗又不失抒情的情緒。 音樂從倍大提琴悠遠的低吟開始,輕柔、舒緩,似乎就此為整個樂章奠定了感情的基調。開頭的那三個音「D-#C-D」組成了全曲的基本動機,後面重要的主題和音樂發展都是從這個基本素材演化而來。緊接著,主部的第一主題隨著圓號和大管奏出了一個基於D大調主和弦的優雅柔和的樂句開始了,音響醇厚平和,充滿了古典的情趣,隨後木管加以應答。這個主部主題正是夕陽落霞的完美寫照,絢爛的光芒若隱若現——弦樂聲部若有若無的音調恰似輕舞在漫天的幻想之中,讓人不禁神往。一連串屬功能的分解和弦(包括7級和弦、重屬導七)把音樂引向與神秘交織的恍惚思緒中,彷彿想到了從前,那是不是第一交響曲的遙遠回聲呢? 很快,小提琴演奏了由三音動機演化而來的旋律把思緒重新拉回到了田園,在管樂的襯托下較先前更為明亮,好象一抹金色迅速划過天際,帶來了耀眼的美麗。長笛迅速呼應,通過摸進把音樂帶入了更內省和簡樸的副部主題。這中間的過渡略有激昂,一系列七和弦的連接使調性在一連串的不穩定後到達了屬調(A大調),副部主題不知不覺地開始了。副部主題是一支追憶似水年華的歌,管樂靜止了,只有弦樂在那裡以二重唱的形式淺吟低唱著。六級和弦的音響給樂句帶來了憂鬱的氣息,是那麼地為人熟知,而大提琴的音色又隱伏了陣陣力度。這是一種願望的力度,充滿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卻是那麼柔軟,那麼發自肺腑。 結束部開始處的節奏短促而有力,符點連接使音樂產生了很大的動力,隨後弦樂的節奏越來越密集,而管樂幾個八度的疊置與之形成對比,為音樂憑添幾分英勇的氣概,就在這樣的威武中,展開部到來。 展開部中隨處可見的便是樂章開頭的三音動機,他們變幻成各種各樣的面目,把音樂撕裂又縫合。摸進變化的手法被運用在各個聲部,整個情緒從呈示部中的恬靜向激動、震蕩衝去。單簧管和雙簧管、大號和圓號分別交錯演奏三音動機,變化半音和不協和音交織出各種音響色彩,頻繁的轉調、離調變幻出明暗而呈示部中耀眼的過渡段音調時不時地飄落在重重的矛盾中,好象撥雲見日,但卻來得美妙,去得也迅疾。 最後,在再現之前,木管又幽幽地吹起了主部主題的音調,在隔了長長的一段展開部後,重新聽來,竟不覺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恍惚,好象是重拾昔日的甜美,但更象是夢魘過後的清晨。陽光再次普照下來,清新的感覺重新升起來,田園又回到了眼前,只是這一次,彷彿來得更為安寧,更為坦然。它引導了再現部的到來。 再現部中,呈示部的主要音調一一重現,調性也回到了主調上。勃拉姆斯把最後的美定格在了永恆的自然,充滿了難以忘懷的古雅。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尾聲中圓號那段氣息深長綿延不覺的旋律。它使整個樂章的情懷提高到了新的世界,好象置身事外,又好象永遠擺脫不了。 雖然以上對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的分析十分簡略,但我們從中仍能看到勃拉姆斯在創作上的一些重要特點。 1、 具有古典主義式的均衡 勃拉姆斯的主要創作年代是在50年代到90年代,在這個時期,歐洲浪漫主義已經發展到了高峰,李斯特、瓦格納在那個年代如日中天,他們所謂的音樂哲學觀已經滲透到了歐洲的每一個角落。每個人都試想把浪漫主義作為一把刀,切割在古典的面上,「他們把碎片重新熔化,按他們的趣味進行設計」,表現在交響曲的結構上也是如此。他們熱心於交響樂隊的編製、音色、和形式的改革和發展,致力於用浪漫主義的張揚來構築交響曲這座大廈。當時已很少有人還遵循著貝多芬時代的曲式原則,重建交響曲年代的古典思維方式。而惟有勃拉姆斯在做著這一切。 從第二交響曲中的第一樂章中,我們看到勃拉姆斯在奏鳴曲式的結構上,完全按照貝多芬時代的規則,不論調性還是連接部,都是重建了古典主義的典範。樂隊編製也基本保持了舒伯特時代的形式,而絕沒有象當時的其他一些交響曲作曲家那樣無限制地擴大。2、 動機延伸 勃拉姆斯是動機發展大師,他有把一個很小動機發展開來並貫穿全曲的能力。這一點我們在第二交響曲中看到了很好的例子。樂曲一開始主部主題的三音動機貫穿了第一樂章,在發展部、尾聲中更是有集中的體現。他們發展變化地表現在各個聲部和樂器的音色上,表現了勃拉姆斯在動機發展創作中的深思熟慮。3、 旋律悠長勃拉姆斯的旋律很有特點,它們通常很悠長,但又不同於俄羅斯人式的,而是具有自己獨特旋律風格的。在第二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中,主部主題、副部主題都是比較典型的。主部主題有兩大句,前一句是8小節,後一句是摸進,但結構大大擴充到14小節。和俄羅斯人(如拉赫瑪尼諾夫)不可分句的長旋律不同的是,雖然勃拉姆斯的旋律也往往是不對稱的,但是如果要再劃分短句也是可以的。如把主部主題仔細劃分可寫作(4+4)+(4+10),由此也可以看出勃拉姆斯在旋律的創作上並不是無節制的,而仍然保持了謹慎、含蓄的抒情。再看副部主題也可分為兩句(4+6),這個主題是帶有民歌氣質的,氣息連貫,但並不拖沓冗長,而是在柔和中隱藏了一份隱隱的渴望。 4、 配器樸實 在第二交響曲中,我們常常看到某些段落的配器極其簡潔,雖然同樣是抒情,勃拉姆斯 則完全屏棄當時流行的伯遼茲式的描繪性管弦樂法,而是遵從著古典的配器原則,使音樂顯得更為內省和節制。 勃拉姆斯追尋著前朝大師的足跡,尋覓著與自己心靈更為契合的表現手段,沿著古典巨匠的足印走過來。他緩緩走來,成為德國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後一人」。勃拉姆斯F大調第三交響曲 勃拉姆斯的這部交響曲重又回到戲劇性鬥爭的形象中來,它同《第一交響曲》一樣,擁有不少悲壯的篇頁,但這裡的形象分明一開始就具有英雄性的因素。因此,當時著名的維也納音樂評論家漢斯立克和擔任首次演出的指揮,都把這部作品稱為"英雄」交響曲。不過,這個說法不盡確切,因為這裡並沒有貝多芬交響曲中那種巨大的鬥爭畫面;而且,這部作品的結構重心,從一個主題的充分發展轉為一組主題本身的陳述,從音樂素材的逐步發展轉為各種不同情緒的輪番交替,所有這些手法都更接近於浪漫樂派。這部作品本身存在的這些不同特點,使人們有可能對它作出各種不同的解釋,例如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就把它稱為一首「森林的牧歌」。這部交響曲使用的樂隊還是一般的雙管編製,只補充一隻低音大管而已。06.柴可夫斯基b小調第六號交響曲-悲愴六、柴可夫斯基       最好版:柴可夫斯基第四 五 六交響曲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穆拉文斯基DG, 419 745-2 (雙片) 已收版: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Delos DCD 3016 b小調第六號交響曲《悲愴》——如果說,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散發的是生命最純粹的光輝,柴科夫斯基的《悲愴》所揭露的便是死亡最純粹的質地。此曲完成後僅僅一周,老柴便即撒手人世。其實,對於生命即將結束的惶恐並非此曲主旨。中國人稱:「哀莫大於心死」。內心的絕望、孤寂,和落寞才是「悲愴」令聽者莫不為之掬淚。如此深沉的慟,卻又美得如此凄迷!看樣子對於得不到的東西憧憬、渴慕,確然是人類揮之不去的咒詛呢! 第六號交響曲「悲愴」賴偉峰 柴可夫斯基雖然不像巴哈、貝多芬、莫札特等人有著「音樂之父」、「樂聖」、「音樂神童」般的響亮封號,但是他的「胡桃鉗」、「天鵝湖」、「睡美人」三大芭蕾,以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卻深受世人所喜愛,甚至連廣告廠商都經常拿他的音樂來當電視、廣播配樂。優美的旋律、浪漫的情愫,無疑是柴可夫斯基音樂受歡迎的兩大元素。 不過,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法之後,您會發現他的六首交響曲在創作的方式上,與他極受歡迎的管弦樂曲或是芭蕾音樂有相當大的不同。雖然同樣是以整個管弦樂團為對象,音樂中同樣充滿優美旋律與浪漫情愫,他的交響曲顯然更多了幾分樂念構思的完備性。在他六首完成的交響曲中,前三首的份量又顯然比不上後三首,而其中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無疑是顛峰之作,不僅針對交響曲的形式有創新之舉,內容上更是受到交響樂迷喜愛,同時此曲還牽涉到其「死亡之謎」。 創作背景 我們都知道柴可夫斯基具備驚人的旋律創作能力,他作品中的動人旋律每位愛樂者多少都能哼上幾句。但是這位出生於俄羅斯的作曲家,卻受到伊索寓言中的蝙蝠般的兩面性評價,成為一位同時受到俄國與西歐影響的作曲大師。一般人認為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充滿了俄羅斯的情愫,有著西方音樂家所缺乏的豪放能量,但是他的俄羅斯同胞音樂家,卻認為他受到西方風格影響很深,作品「不怎麼」俄羅斯。這樣的特質以現今的角度來看,不啻為一項優勢,讓他的音樂能具備全球接受的共通性。 此外,柴可夫斯基雖然身處音樂流派的浪漫時期,同時被貼上「國民樂派」健將的標籤,但是您知道他最心儀的作曲家是誰嗎?莫札特!怎樣,想像不到吧!猛然一想,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似乎感覺不到莫札特的影響啊?然而仔細深思後,的確可以察覺「莫札特風」在他作品中的發酵程度,它讓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種精鏈簡潔、平易近人的特質。他這種「有點俄羅斯、又有點西歐」的風格,是否同時印證在交響曲的創作上呢?我們必須了解到「交響曲」這玩意是俄羅斯人從德國人身上移植過來的,當時由安東魯賓斯坦開啟先河,不過聰明的柴可夫斯基更將其發揚光大,他懂得掌握德國已經發展成熟的完備形式,同時融入本土前輩葛令卡以降的俄羅斯民族情懷,消化咀嚼出自己的交響風格,成為俄羅斯交響曲風轉變的第一人。他的第一、二、三號交響曲就充滿這種「德國為體,俄國民族風為用」的特色,因此民族色彩相當濃厚,光從「冬之夢」、「小俄羅斯」、「波蘭」此等標題可見一班。而創作第四、五、六號交響曲時他更是信心倍增,個人風格更為凸顯。柴可夫斯基在講究結構的交響曲創作中,融入了濃厚的敘事性(與德奧派強調交響曲的絕對性相當不同),因此有人戲稱他的交響曲為交響詩。但是,如果仔細深入柴可夫斯基交響曲的內涵,就會理解他所想寫的的確是充滿性格與劇情性的嚴格交響曲,而不是結構較為鬆散的交響詩。因此,也有學者認為他的「曼富里交響曲」不應與他的六首交響曲相提並論,因為無論體裁或是配器兩者都有明顯的區隔。 柴可夫斯基在1888年第四、五號交響成功之後,在樂壇地位如日中天。興奮之餘讓他開始構思另一首激昂雄壯的交響曲。1891年柴可夫斯基到美國旅行,1892年寫下後來未完成的降E大調交響曲,此曲還改寫成單樂章的降E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後人將兩個作品整合成為現在我們所稱的第七號交響曲。當時1892年這首未完成的交響曲,又稱為「生活交響曲」。其每個樂章的內容各有所指:第一樂章「激情、信心」、第二樂章「愛」、第三樂章「失望」、第四樂章「死亡」,樂曲情緒以及結構與日後知名的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相似。換句話說,這首未完成的降E大調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實踐心中理念的「過渡作品」,第六號交響曲才是他完整呈現意念之作。 1892年12月到1893年間,柴可夫斯基旅行巴黎時就初步構想第六號交響曲,1893年2月4日以不到四天的時間迅速完成第一樂章,之後就先跳寫第三樂章,創作期間作曲家幾度情緒無法控制,激動落淚。同年的3月24日,當時居住在克林的柴可夫斯基完成全曲的初稿,6月19日開始進行配器的工作,到了8月19日(另有一說24日)完成全曲。而於10月16日(另有一說28日)由作曲家本人親自擔任指揮,在聖彼得堡舉行首演。這首c小調的第六號交響曲作品74,提獻給烏拉迪密爾達維多夫(V. Davidov),他是柴可夫斯基的外甥同時也是一家出版社的負責人。 寫作技法 第六號交響曲在交響曲形式上的創新之處不少,除了延續柴可夫斯基擅長的敘事性內容,此曲一開始他便強調是首標題性的交響曲。第一樂章以慢板開始,而且打破慣例不將慢板樂章擺在第二樂章,而挪到終樂章(第四樂章)成為前所未有創新之舉。此外,他讓終樂章成為此首交響曲中的安魂曲,讓這首作品擁有葬禮般的安靜結束,而不像一般交響曲以強大高潮作結。這樣創新的構想,他還曾一度猶豫打住,所幸藝術家自身的直覺與堅持,才讓我們有機會體驗這首交響曲與眾不同的語彙。「悲愴」之名由柴可夫斯基的弟弟摩德斯特(Modest)所取,原本此曲要取名為「悲劇(Tragic)」。後來摩德斯特靈光一現,認為「悲愴(Pathetique)」一詞似乎更貼切音樂的深沈內涵。在柴可夫斯基的六首交響曲編製上,與貝多芬時期並沒有太大出入,他適度地加入土巴號(低音號)以及敲擊樂器群,連當時已經相當盛行的低音豎笛與倍低音管都沒有使用。可是這兩種樂器他卻用在「曼富里」交響曲、「胡桃鉗」里,由此更可看出他對交響曲與音詩看法之不同。在交響曲上他不以擴充「軍備」為重點,反而希望聽眾多專註在音樂的內容。在管弦樂氣質上,雖說莫札特是柴可夫斯基的偶像,但他的交響曲卻帶有更多舒曼味道,不過與舒曼最大的不同在於,柴可夫斯基是一位管弦配器的高手,他不會將和聲色彩搞得跟舒曼一樣的沈重。 他曾經表示創作此曲時,樂念與配器是同時在腦海里產生的,因此這首作品可說臻於「筆隨意走」的圓融境界,是不可多得的傑作。雖然音樂內容主要以晦暗為基調,但柴可夫斯基依然清楚地掌握到聽者的感受,「我從不為抽象絕對創作」說明了這首作品具有深度卻絕不虛無,具備了親近聽眾、雅俗共賞的條件。 全曲為標準交響曲四樂章形式,第一樂章慢板-不很快的快板,b小調四四拍子、奏鳴曲式。低音提琴與低音管以其低沈陰暗的音色導入快速略帶緊張感的第一主題,隨後對應的弦樂群第二主題雖然甜美卻依然帶有一絲悲傷,呈式部以充滿著幻想的性格的慢板進行著。發展部瞬間轉入激烈的快板,兩大主題交織營造出張力,猶如人生逆境的苦戰。再現部以最強奏的和弦將音樂再轉回深層平靜,結尾有如柴可夫斯基的死因一般,令人充滿疑惑。 第二樂章溫雅的快板,D大調五四拍、三段體。此樂章在節奏上相當特殊,是俄羅斯民謠的典型節奏,五拍子的音樂進行快速且不安定,但是音樂的情緒卻依然陰暗低沈。主旋律由大提琴奏出,雖有舞蹈風味卻有不安的虛無感,中段定音鼓敲出單調節奏,新的主旋律則像哀歌般地凄涼奏出。尾段主題再次出現,但是低音大提琴卻持續不間段地拉奏著的D音,讓音樂情緒顯得相當耗弱。很少見到交響曲中的舞曲樂章竟表現得如此低調。 第三樂章甚活潑的快板,G大調四四拍,詼諧曲與進行曲混和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主要主題相當類似義大利南方的「塔朗特拉舞曲」,由此再次顯示柴可夫斯基音樂「歐化」的程度。第三樂章安排詼諧曲是從貝多芬時代開始的,柴可夫斯基依然遵行不逾,同時展現高超的寫作技巧巧妙地融合進行曲與舞曲的風格,讓此樂章成為此曲最令人亢奮的段落,不知情的聆聽者經常會在此樂章結束時鼓錯掌。此樂章同時考驗著指揮駕馭樂團的功力。 第四樂章哀傷的慢板,b小調三四拍,自由的三段體。此樂章正是全曲的「精神」所在,低音管吃重地吹奏出呻吟般的下行音形,力度從中強到中弱。之後速度加快進入行板的中段,弦樂群在法國號襯托下奏出中段的主題,堆砌出如泣如訴的高潮,不但音樂力度再度增強,敲擊樂器也適時加入,當鑼聲響起時三隻長號加上一支低音號的低沈銅管,將音樂帶向尾段。在沈重、無奈、無所掙扎的情緒下,此曲以前所未有的型態寂靜地終了,就像內心最深處的「悲愴」一般。 柴可夫斯基不只一次地公開表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是我自己最出色的作品。」光是形式的創新、內容的深刻就足以令人深愛不已,更何況此曲牽涉到柴可夫斯基之死的「神秘」話題。有人說他飲了不潔的水死於傷寒,也有人說他與皇室成員有斷袖之癖而被迫服下毒藥而亡。然而,不管死因為何,柴可夫斯基冥冥中似乎得到預感,猶如電影「預知死亡紀事」一般,在自己的「天鵝之歌」第六號交響曲中,加入安魂曲般、充滿死亡氣氛的終樂章。讓後人對他的「死因」除了討論的空間外,還多了想像緬懷的膜拜對象,這首「悲愴」交響曲無非是個圖騰。 錄音版本 提起我自己與「悲愴」的淵源,應該溯及十五年前,當時父親給我兩卷A版的錄音帶,分別是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以及柴可夫斯基這首「悲愴」,主要聽熱門音樂的我反覆聆聽之後,終於開始體會古典音樂之美。年少時聽的版本名稱早已不復記憶,所幸如今CD的版本如林,對發燒友來說有哪些經典版本可買才是最值得關心的事,現在就讓我們來瞧瞧吧! 在手邊準備的三十多版柴六裡面,這一回僅挑出適合搭配發燒友Hi-End級音響的幾版推薦,因此這一次入選的版本都可以購買,至於音樂性相當好但是音響性不佳的錄音只好先割愛了。在手邊五版卡拉揚的演出里,有兩版EMI、三版DG,其中最值得推薦的當然是他1976年的DG錄音,也可以說是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最完美的合作之一,無論是開端陰沈的鋪陳或是弦樂群的主旋律都是那麼完美經典,不至於像他其他幾回錄音有太過沈溺、或是太過衝鋒的狀況,本版是標準的「卡氏」美學,無論錄音演奏都是相當值得推薦的版本。尤其如果您是柴六的首次購買者,買這版1976年的錄音就對了!不過目前市面上買得到的好像是柴氏六首交響曲的全集版。雖然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樂愛樂的版評價相當高,但是對注重音質的發燒友來說我認為該版還不夠好,不論是1960年的立體聲的企鵝帶花版或是1956年的大花版,甚至是Teldec版在音質上都不予推薦。因此如果您想要聽過癮、狂飆的版本,個人極力推薦伯恩斯坦指揮紐愛的DG。此版演出有種「變態的美感」,令人感到無比的深沈悲痛,光是第一樂章就處理了二十二分鐘,讓聽者累積的能量完全集中在第三樂章爆發出來,而他三、四樂章的表現雖也有人說太過扭曲,但是如果您是血氣方剛或是三十五歲以下的樂迷,保證會愛死伯老此版,不過隨著年齡漸長就不敢保證了。目前的我正從過去愛極此版,蛻變成感覺漸漸淡去的尷尬時期,因此奉勸年輕氣盛者趁早聽聽此版。 這首作品當然得聽聽俄國指揮的表現,其中與柴可夫斯基相同具備歐洲經驗的指揮更為我所矚目。羅斯托波維契指揮華盛頓國立交響在Sony有一版「重回俄羅斯」的現場錄音,雖然紀念意義深遠但是全曲走來興奮意味太濃,沖淡了此曲悲愴的深度相當可惜。而阿胥肯納吉在此曲的表現不容忽視,他指揮愛樂管弦Decca的錄音已經推出2CD(4-6號)的版本,一開始低音管的聲音錄得結像力極好,雖然收錄在一起的四、五號是Wilkinson所灌錄,而第六號是John Dunkerley操刀,但是無論在音場表現或是音質音色的自然度上,六號都不輸四、五號。阿胥肯納吉以自身溫文儒雅的表現方式,將西歐的音樂品味帶進這首作品中,展現出純俄羅斯派無法散發的魅力。舞曲樂章的五拍子拍點清晰,情緒恰到好處既不過於輕鬆、也不會太過沈重。簡言之,此版的成就過於被低估! 史維塔諾夫年輕時指揮USSR交響在Melodiya 的錄音,不用說音質當然無法另發燒友滿意,但是他1993年在Pony Canyon 的錄音就顯得好多了,音質清麗、氛圍細節清晰,加上他純正俄系的風味,許多令人熟悉的樂段他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不讓音樂流於俗套。因此雖然他這版錄音並不容易買到,還是要推薦給有心人。如果說穆拉汶斯基是「鷹派」俄羅斯,那麼史維塔諾夫很顯然就是「鴿派」俄羅斯,與阿胥肯納及、泰密卡諾夫同屬走在新式聲響的主流派指揮,不會讓自己的意志力凌駕於樂曲之上。已屆耳順之年的泰密卡諾夫是當前俄派的中流砥柱,但是他與聖彼得堡愛樂在RCA的錄音卻表現出迥異於過去「老俄羅斯」的風格,而是與走在時代的尖端的「音色派」。泰密卡諾夫重視音色,卻不像卡拉揚一樣略帶沈溺,反而以充滿莫札特的簡潔制約來表現,呈現俄系指揮前所未聞的美學。此版正巧也是這個月「劉仁陽談唱片」的推薦片,錄音演奏無庸置疑。 普雷特涅夫年紀輕輕就帶著俄羅斯國立管弦分別在Virgin、DG各錄過一次,雖然其中還曾獲得三星帶花,但是我覺得兩版都過於秀氣、份量感不足,對於追求遼闊音場的發燒友來說,無法構成吸引力。同樣是三星帶花,楊頌斯的表現顯然傑出許多,從第一樂章低音管與低音弦合奏的和聲感就可以聽出,楊頌斯對這闕作品充滿了理解,奧斯陸愛樂的音色凝聚飽滿沒有絲毫北地的冷酷,兼具理智與感性的表情沒有幾個版本作得到。對於自認為自己是音樂派的人士絕對應該保有這版,除了它代表企鵝帶花的選片標準外,楊頌斯以充滿智性的方式詮釋此曲的確需要相當的勇氣,他並沒有忘記「悲愴」的主軸思想,但是也不讓音樂成為惆悵情緒的堆砌,而成為無病呻吟的表象演繹。第二樂章舞曲風輕快有節制,第三樂章快速有精神而且戰鬥力十足,光聽那弦樂的撥奏就勇氣倍增。不論比耐聽、比深度、比錄音,我個人認為楊頌斯版的確超越普雷特涅夫。 傑利比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的EMI版令人印象深刻,若無法破除過去對傑利比達克錄音的舊印象,勢必錯失此版。第一樂章柴老就花了二十五分鐘,慢雖然是其特點,但是如果府上音響夠好請仔細聽聽那弦樂群的質感,綿密而富有生命力。第二樂章銅管快速連音的吹奏一點都不拖泥帶水,簡潔有力、音粒飽實。他的演出有股「禪味」,由於樂團經過長時間排練因此默契良好,許多音樂的細節都處理得盡善盡美,是極具人文氣息得「悲愴」。聆聽者必須心平氣和,將俗物沈澱才能真正體驗本版之美。史托考夫斯基迷當然可以毫不考慮地選擇他與倫敦交響的RCA版,因為那就是標準的「怪老子」風格,不僅如此每位發燒友也應該擁有此版,因為錄音質感實在太逼真了。史托考夫斯基的詮釋不以凌厲為主要訴求,音樂沒有過多的稜角,而是著重在他最拿手的音色調配上,稍緩的速度更適合他發揮個人特質,對於習慣俄派凌厲風範的人絕對不習慣他的表現。因此年紀愈長、閱歷愈多的樂迷應該會對傑利比達克以及此版產生越多情感。 馬捷爾指揮維也納愛樂的Decca版,應該算是維也納愛樂在這首作品的代表作吧!無論是音樂表情、演奏力道、節奏的精準性,馬捷爾讓維也納愛樂的表現一點都不輸柏林愛樂,也不輸任何的俄系樂團,他們反而還更多了一分管弦合奏的細膩度。錄音師Gordon Parry的實力絕對不在Wilkinson、Parker之下,聽聽那第三樂章銅管雄渾而有迫力的吹奏,弦樂群如雲霄飛車般快速起伏的拉奏,就可以知道馬捷爾這位天才指揮的確有他一套,若不是老是與團員處不好,他的成就早不止於此,這套柴可夫斯基交響曲正是他優異指揮的見證。 「悲愴」的錄音實在太多,若非發燒到極點實在沒有必要版版購買,本文列出的幾版,是從三十幾個版本中過濾出來,幾乎張張經典,讀者可以依個人偏愛擇其一、二。 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錄音清單(依指揮家姓氏字母排序) 演奏者/唱片編號/(錄音年代)/得獎記錄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DG(1973)日本三百83第三名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DG Resonance 427 220-2阿巴多指揮倫敦交響DG (Double Series)437 401-2(1972)阿巴多指揮芝加哥交響CBS MK 42368/Sony SK 42368(1986/10)H. Abendroth指揮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Berlin CD BC 2071-2M. Abravanel指揮猶他交響Vox Box CDX 5004阿胥肯納吉指揮愛樂管弦Decca 425 586-2/2CD 443 844-2(1979)E. Batiz指揮倫敦愛樂管弦ASV ASQ 6091企鵝()伯恩斯坦指揮紐愛DG 419 604-2/LB Edition 431 046-2(1986/8)伯恩斯坦指揮紐愛Sony SMK 47635-2(1964)I. Blazhkov指揮基輔交響Analekta AN2-8901(1989)Victoria Bond指揮上海交響Protone NRPR 2205(Live上海音樂廳)畢契訶夫指揮皇家大會堂Philips 434 105-2/Solo 442 647-2(1987*)貝姆指揮倫敦交響DG 410 589-2日版(1978/12)坎泰利指揮NBC交響Arkadia Great Interpreters CDGI 762.2(1953Live)Albert Coates指揮柏林愛樂GSE Claremont 78 50 51(1938)傑利比達克指揮羅馬廣電管弦Arkadia CD 34002傑利比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EMI 7243 5 56523 2(1992/11)劉仁陽談唱片杜南尼指揮克里夫蘭管弦Telarc CD-80130Crommelynck二重奏(鋼琴四手聯彈)Claves CD 50-8805杜拉第指揮倫敦交響Mercury 434 353-2企鵝()杜特華指揮蒙特婁交響Decca 430 507-2/448 994-2A. Fischer指揮匈牙利國立管弦Capricio 10922A. Fischer指揮匈牙利國立管弦LaserLight 15 524弗立柴指揮RIAS交響DG Dokumente 445 409-2弗立柴指揮巴伐利亞廣播Orfeo CD-200891(1960/10Live)福特萬格勒指揮柏林愛樂Grammotono 2000 GRM 78558福特萬格勒指揮柏林愛樂Historical Performers HPS 14A. Gibson指揮新交響樂團Chesky CD65(1960)朱里尼指揮愛樂管弦EMI Seraphim CES5 68537-2企鵝Mark Gorenstein指揮俄羅斯交響Pope Music PM 10062(1955莫斯科音樂院)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Philips 442 061-2/426 797-2/日版24 bit PHCP-24041(1978/10)Hollreiser指揮Triestina愛樂Allegretto ACD8009殷巴爾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Denon CO-78924/CO-77715(1991/2)日本三百94第二名楊頌斯指揮奧斯陸愛樂管弦Chandos CHAN 8446(1984/1)企鵝,留聲機優良唱片指南傑出演奏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年輕卡拉揚,首度錄音第四集)Grammophon 2000 GRM 78653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DG Prasent 427 860-2(9164*)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DG 415 095-2/Gold 439 020-2(1984/1)日本三百87、94第一名,企鵝()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DG 453 088-2/Collection 429 675-2/Galleria 419 486-2(1976/5)日本三百87第二名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EMI 4 83328 3(1971/9)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EMI The Vienna Years Edition CDM 566392(1948/11-1949/1)Rudolf Kempe指揮愛樂管弦Testament SBT 1104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EMI CDM 63838P. V. Kempen指揮皇家大會堂Philips The Early Years 438 310-2K. Koizumi指揮皇家愛樂RPO Records RPO 7004孔德拉辛莫斯科愛樂Golbe GLO 6009(1978Live)庫塞維茲基指揮波士頓交響Biddulph WHL 034-35庫塞維茲基指揮波士頓交響RCA monoGD 60920企鵝()O. Lenard指揮捷克交響Naxos 8.550097李頓指揮普茲茅斯交響樂團Virgin VC7 59239-2企鵝,留聲機優良唱片指南傑出演奏Rodolfo Lambias/鋼琴,Tove Loonskov/鋼琴Kontrapunkt KPT 32204(鋼琴四手連彈版) Fernando Lozano指揮墨西哥國立交響樂團Forlane FRL 16馬捷爾指揮維也納愛樂Decca 430 787-2(1963-64)馬捷爾指揮克里夫蘭管弦CBS MDK 44786O. Maga指揮Bochum交響樂團Vox Box CDX 5004Jahni Mardjani指揮喬治亞節慶管弦Infinity Digital QK 66728馬可維奇指揮倫敦交響Philips 426 848-2/Duo 438 335-2(1962/1)馬利納指揮聖馬丁學院樂團Capriccio CD 10385(1987*)馬舒指揮萊比錫布商Teldec 2292-45756-2/4509-95981-2孟根堡指揮大會堂管弦樂團Teldec 2292-43204-2/93673曼紐因指揮皇家愛樂管弦Tring TRP 011企鵝D. Mitropoulos指揮紐愛CBS MPK 45699蒙都指揮波士頓交響RCA Edition 09026-61901-2(1955/2)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樂愛樂DG 439 456-2/419 745-2(1960)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樂愛樂DG大花447 423-2(1956)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樂愛樂Erato 2292-45756-2(1982Live)留聲機優良唱片傑出演奏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RCA 09026-61563-2M. Munih指揮Liubljana交響Stradivari Classics SCD-6008慕提指揮愛樂管弦EMI CZS 767 314-2/Red Line 5 69843-2A. Nanut指揮Liubljana交響PMG CD-160228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Sony SBK 47657()/ CBS MYK 37768企鵝()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RCA Silver Seal09026-60908-2/ Victrola 7740-2-RV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Delos DCD 3016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Erato 4509-95796-2小澤征爾指揮巴黎管弦樂團Philips日版PHCP-9528(1974/2)普雷特涅夫指揮俄羅斯國立管弦Virgin VC7 59661-2(1991/3)企鵝帶花,留聲機良唱片指南傑出演奏普雷特涅夫指揮俄羅斯國立管弦(RNO)DG 453 450-2(1995/11)Polianski指揮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RSSO)Chandos CHAN 9356Alexander Rahbari指揮布魯塞爾BRTN交響Discover International DIS 920320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RCA 09026 61246-2企鵝三星()羅斯托波維契指揮倫敦愛樂EMI Edition CMS 565 709-2(1976/10)羅斯托波維契指揮華盛頓國立交響Sony SK 45836(1990/2Live)企鵝()羅傑德汶斯基指揮倫敦交響IMP Classics PCD 878羅傑德汶斯基指揮莫斯科電台管弦Intaglio INCD 7261(Live1966)桑德林指揮柏林交響Denon DEN 8085Hermann Scherchen指揮西北德愛樂Tahra TAH 112辛諾波里指揮愛樂管弦DG 429 740-2/Masters 445 601-2(1989/8)史拉特金指揮聖路易交響RCA Red Seal 09026-60438-2史托考夫斯基指揮好萊塢碗形交響Cala CAL CACD 506史托考夫斯基指揮好萊塢碗形交響Pearl PEA 9261史托考夫斯基指揮倫敦交響M&A MUA CD 944史托考夫斯基指揮倫敦交響RCA 09026-62602-2(1973/9)劉仁陽談唱片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Decca 417 708-2/430 442-2(1976/5)史拉特金指揮聖路易交響RCA 09026-60438-2V. de Stradelli指揮倫敦愛樂節慶交響Vivace 588Frantisek Stupka指揮捷克愛樂Surpaphon SUP 111909Svetlanov指揮USSR交響Mobile fidelity MFCD-892/Melodiya 74321 40066-2(1967)Svetlanov指揮USSR交響Vox Box CDX 5117Svetlanov指揮SSORF樂團Pony Canyon PCCL-00194(1993/6)T. Talich指揮捷克愛樂(1953-1955)Surpaphon SUP 11 0969泰密卡諾夫指揮聖彼得堡愛樂RCA 09026-61377-2(1992/4)劉仁陽談唱片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1940-44)M&A MUA 956托斯卡尼尼指揮費城管弦RCA mono GD 60312-2 RG企鵝()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RCA mono GD 60297-2 RG(1947)日本三百94第三名,企鵝()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1953)RCA日版BVCC-9930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1954)Melodram MEL 18014P. Urbanek指揮布拉格節慶管弦LaserLight 15821汪德指揮北德廣播交響樂團RCA 09026-61190-2(1991/12Live)A. Wit指揮波蘭國家廣播交響樂團Naxos 8.550782/8.504012(賴偉峰/編彙整理,如有缺失,歡迎來函補充更正。)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樂「悲愴」第六交響樂「悲愴」,B小調,OP.74,作於1893年。這部作品題獻給弗拉基米爾.達維多夫,它的標題是《悲愴》,悲愴的標題是柴可夫斯基弟弟的建議。 柴可夫斯基曾說明:「這部交響曲的構圖歸根結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衝動、自信、渴望行動,必須簡短(末樂章是『死亡』——崩潰的結果)。第二部分是『愛情』,第三部分是『失望 』。第四樂章結束時逐漸消失(也要簡短)。」 這部作品的四個樂章是:1.柔板,不太快的快板。緩慢的引子中,獨奏大管陰沉地吹出來後成為第一樂章主題的音型,在樂隊深處翻騰。速度加快時,這一主題被肢解,並從一種樂器轉到另一種樂器,越來越焦燥不安。激動漸漸消退後,第二主題進入。這一旋律象是痛苦時的甜蜜回憶。展開部曲折複雜,而有些神經質。最後升至一個強有力的高潮,樂章的結束在莊嚴肅穆的終止式上。2.優美的快板。這部作品沒有傳統的慢樂章,這是一首神秘又典雅的圓舞曲樂章。3.極活潑的快板。這個樂章開頭似乎是一堆印象。遠遠有進行曲的暗示。它越走越近,越來越響,冷對一切。在它的力量背後潛伏著恐懼。狂怒的高潮不是勝利,而是轟然坍圮。4.悲愴的柔板,行板。悲哀的這個末樂章幾乎是安魂曲,其中看不到永恆的安息,除了墳墓,什麼也沒有。弦樂的開始象是悲愴地哀嘆結局的黑暗、空洞。其中美妙的第二主題似是含情脈脈的告別。最後的高潮,似是品味深深的失望。高潮消退時響起喪鑼。最後以極暗的音色告終。 彼得.伊利奈.柴科夫斯基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彼得.伊利奈.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也是最早獲得廣泛世界聲譽的俄羅斯作曲家,他璀璨的藝術生涯和輝煌的藝術成就,在俄羅斯文化史和世界音樂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柴科夫斯基的創作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深深地反映了俄羅斯人民的痛苦和控訴。他的作品旋律親切坦蕩,氣勢磅礴,配器華麗生動,其旋律極為感人,有時催人淚下,有時熱情洋溢,反映了沙皇統治下知識分子的苦悶與無奈,因此總帶有一種孤獨的壓抑感。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很多,他本人認為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他的最佳作品。但是《黑桃皇后》也並不遜色,另外幾部歌劇以及他的歌曲、室內樂也同樣值得研究。他的主要作品有: (1)舞台作品:歌劇11部,包括《鐵匠瓦庫拉》(1876年修訂後改名《女靴》,1877年出版時改為《奧克桑內隨想曲》)、《奧爾良的少女》、《馬捷帕》、《女巫》、《黑桃皇后》、《約蘭達》;芭蕾舞劇3部:《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戲劇配樂《雪姑娘》和《哈姆雷特》。 (2)管弦樂曲:交響曲6部;《曼弗雷德交響曲》;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曲《暴風雨》和《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序曲《暴風雨》和《1812》;組曲3部;交響詩《命運》;交響敘事曲《司令官》;《義大利隨想曲》;《C大調弦樂小夜曲》。 (3)樂隊與獨奏樂器:鋼琴協奏曲3首;《鋼琴與樂隊幻想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與樂隊《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4)室內樂:弦樂四重奏3首;A小調鋼琴三重奏;弦樂六重奏《佛羅倫薩回憶》;小提琴與鋼琴曲《回憶珍貴的地方》。 (5)鋼琴曲:《升C小調奏鳴曲》;《四季》;《G大調奏鳴曲》;《兒童曲集》;《杜姆卡》。 (6)歌曲:九套歌曲,每套六首;歌曲七首;兒童歌曲十六首;歌曲十二首;法國歌曲六首;二重唱六首;尚有教堂音樂、康塔塔及其它合唱曲;著作有《實用和聲指南》;《和聲簡明手冊》;《1888年國外旅遊紀實》。 代表作:第六交響曲(悲愴)(Op.74);舞劇《睡美人》(Op.66);舞劇組曲《天鵝湖》(Op.20);《胡桃夾子》(Op.71);第一鋼琴協奏曲(Op.23);小提琴協奏曲(Op.35);《如歌的行板》-自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Op.2)。07.德沃夏克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自新大陸 七、德沃夏克          最佳版:德沃夏克第八,第九交響曲柏林愛樂樂團庫貝里克DG, 447 412-2 (大師版)已收版:Christoph Von Dohnanyi杜南依指揮, Cleveland Orchestra 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自新大陸》——許多大藝術家似乎或多或少都有一種自虐傾向。看看貝多芬、布拉姆斯、舒曼、柴科夫斯基、梵高、尼采。或許,經過情感的壓抑,工作上的自律,藝術本身的最美質地才會被擠壓出來?德沃夏克卻不是這麼回事。身為屠夫之子,長得又像拳師犬,德沃夏克開朗、樂觀、溫文、隨緣;他喜歡鴿子咕咕叫的聲音、喜歡「看火車頭移動」,偶爾還會喝個爛醉。  一八九二年,德沃夏克接受了美國紐約國家音樂院的邀請,到新大陸做起了旅行學者。三年下來,鄉愁小小,譜成了這首質樸、誠懇、優美兼粗獷的《自新大陸》交響曲。不過不要被標題誤導了!原文是 "From the New World",而非 "The New World"——它並不是描寫美國的寫景音樂,而是一封來自異鄉的濃郁家書!      偉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紀民族樂派交響曲的代表作,在整個音樂史上也是不容忽視的傑作。由於德沃夏克的交響曲深受古典樂派的影響,所以他的作品結構堅實、牢固。另外,由於德沃夏克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豐富、敏銳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發揮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傳統的古典交響樂那樣單純地發揮技法。這就是德沃夏克交響曲的特殊之處。 德沃夏克的管弦樂法,並不反映當時的潮流,雖然沒有華麗絢爛的色彩,卻顯得十分樸實可愛。正因為如此,他的管弦樂法遭到當時某些樂評家的誤解。實際上,德沃夏克的交響曲不但能充分發揮各種樂器的特性,而且在樂器的組合運用方面,更具有無窮的妙味。 1892年,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聘請德沃夏克出任該院院長,德沃夏克應邀赴美。這部《第九交響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國停留的將近三年期間內,大約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這部交響樂實際上是作者對於美國所在的「新大陸」所產生的印象的體現,曲中雖然有類似「黑人靈歌」與美洲「印第安民謠」的旋律出現,但德沃夏克並不是原封不動地將這些民謠歌曲作為主題題材,而是在自己的創作樂思中揉進這些民謠的精神而加以表現。將此交響曲命名為「自新大陸」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譯為「新大陸」或「新世界」交響曲)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序奏,慢板,e小調,4/8拍子。此序奏部分頗為宏大,其主題與相繼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極其微妙的關係,擔負一種連貫全曲的特殊任務,甚至可稱之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樂章的引子部分由弦樂器、定音鼓和管樂器競相奏出強烈而熱情的節奏,暗喻了美國那緊張、忙碌的快節奏生活(片段1);樂章的主部主題(片段2)貫穿全曲的四個樂章,其特性與居住於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境內的馬札兒民族固有的民俗音樂具有共通的性質。這一特殊主題靠著巧妙發展,轉達了不同於以往音樂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強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當時背井離鄉,鄉愁蘊積,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時期耳熟能詳的民俗歌曲特質,以遣思鄉念國情懷。樂章中另一段優美的旋律(片段3)透露出濃濃的鄉愁,恰是作者這種心情的體現。第二樂章 最緩板,降D大調,4/4拍子,複合三段體。這一樂章是整部交響曲中最為有名的樂章,經常被提出來單獨演奏,其濃烈的鄉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處他鄉時,對祖國無限眷戀之情的體現。整個樂隊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區合奏出充滿哀傷氣氛的幾個和弦之後,由英國管獨奏出充滿奇異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題,弦樂以簡單的和弦作為伴奏(片段4),這就是本樂章的第一主題,此部分被譽為所有交響曲中最為動人的慢板樂章。事實上,也正因為有了這段旋律,這首交響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愛。這充滿無限鄉愁的美麗旋律,曾被後人填上歌詞,而改編成為一首名叫《戀故鄉》的歌曲,並在美國廣泛流傳、家喻戶曉。本樂章的第二主題由長笛和雙簧管交替奏出,旋律優美絕倫,在忽高忽低的情緒中流露出一種無言的凄涼(片段5),仍是作者思鄉之情的反映。本樂章的第三主題轉為明快而活潑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間舞蹈音樂的風格(片段6)。 第三樂章 諧謔曲,從「海華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得到啟發,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轉。音樂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輕快活潑,帶有跳躍的情緒(片段7);第二主題清麗、明快,富有五聲音階特色(片段8);兩個主題彼此應和、模仿。樂章的中間部分主題悠長婉轉,是典型的捷克民間音樂風格(片段9)。第四樂章 快板,奏鳴曲式。氣勢宏大而雄偉,這個總結性的樂章將前面樂章的主要主題一一再現,同時孕育出新的主題,彼此交織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發了作者想像中和家人聚首時的歡樂情景。樂章的主部主題由圓號和小號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壯(片段10);副部主題則是柔美、抒情性的旋律,由單簧管奏出。這一切經過發展之後,形成輝煌的結尾。德沃夏克: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自新大陸》 偉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紀民族樂派交響曲的代表作,在整個音樂史上也是不容忽視的傑作。由於德沃夏克的交響曲深受古典樂派的影響,所以他的作品結構堅實、牢固。另外,由於德沃夏克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豐富、敏銳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發揮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傳統的古典交響樂那樣單純地炫耀技巧。這就是德沃夏克交響曲的特殊之處。 德沃夏克的管弦樂法,並不反映當時的潮流,雖然沒有華麗絢爛的色彩,卻顯得十分樸實可愛。正因為如此,他的管弦樂法遭到當時某些樂評家的誤解。實際上,德沃夏克的交響曲不但能充分發揮各種樂器的特性,而且在樂器的組合運用方面,更具有無窮的妙趣。1892年,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聘請德沃夏克出任該院院長,德沃夏克應邀赴美。這部《第九交響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國停留的將近三年期間,大約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這部交響樂實際上是作者對於美國所在的「新大陸」所產生的印象的體現。曲中雖然有類似「黑人靈歌」與美洲「印第安民謠」的旋律出現,但德沃夏克並不是原封不動地將這些民謠歌曲作為主題題材,而是在自己的創作樂思中揉進這些民謠的精神而加以表現。將此交響曲命名為「自新大陸」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也有的版本譯為「新大陸」或「新世界」交響曲)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序奏,慢板,e小調,4/8拍子。此序奏部分頗為宏大,其主題與相繼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極其微妙的關係,擔負一種連貫全曲的特殊任務,甚至可稱之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樂章的引子部分由弦樂器、定音鼓和管樂器競相奏出強烈而熱情的節奏,暗喻了美國那緊張、忙碌的快節奏生活;樂章的主部主題貫穿全曲的四個樂章,其特性與居住於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境內的馬札兒民族固有的民俗音樂具有共通的性質。這一特殊主題靠著巧妙發展,轉達了不同於以往音樂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強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當時背井離鄉,鄉愁蘊積,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時期耳熟能詳的民俗歌曲特質,以遣思鄉念國情懷。樂章中另一段優美的旋律透露出濃濃的鄉愁,恰是作者這種心情的體現。第二樂章:最緩板,降D大調,4/4拍子,複合三段體。這一樂章是整部交響曲中最為有名的樂章,經常被提出來單獨演奏,其濃烈的鄉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處他鄉時,對祖國無限眷戀之情的體現。整個樂隊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區合奏出充滿哀傷氣氛的幾個和弦之後,由英國管獨奏出充滿奇異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題,弦樂以簡單的和弦作為伴奏,這就是本樂章的第一主題,此部分被譽為所有交響曲中最為動人的慢板樂章。事實上,也正因為有了這段旋律,這首交響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愛。這充滿無限鄉愁的美麗旋律,曾被後人填上歌詞,而改編成為一首名叫《戀故鄉》的歌曲,並在美國廣泛流傳、家喻戶曉。本樂章的第二主題由長笛和雙簧管交替奏出,旋律優美絕倫,在忽高忽低的情緒中流露出一種無言的凄涼,仍是作者思鄉之情的反映。本樂章的第三主題轉為明快而活潑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間舞蹈音樂的風格。第三樂章:諧謔曲,從「海華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得到啟發,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轉。音樂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輕快活潑,帶有跳躍的情緒;第二主題清麗、明快,富有五聲音階特色;兩個主題彼此應和、模仿。樂章的中間部分主題悠長婉轉,是典型的捷克民間音樂風格。第四樂章:快板,奏鳴曲式。氣勢宏大而雄偉,這個總結性的樂章將前面樂章的主要主題一一再現,同時孕育出新的主題,彼此交織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發了作者想像中和家人聚首時的歡樂情景。樂章的主部主題由圓號和小號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壯;副部主題則是柔美、抒情性的旋律,由單簧管奏出。這一切經過發展之後,形成輝煌的結尾。 安托寧.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德沃夏克(1841-1904)是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捷克歷代音樂家中,他的聲譽最高。 德沃夏克在音樂創作中,始終把民族性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樂都有一種自然的新鮮感,這種感覺往往掩蓋了構成樂曲的精湛技巧和構思一個主題所費的苦心思索,彷彿是天賜的旋律。對他一生影響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納的音樂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國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獲得的輝煌成功可以同亨德爾、海頓和門德爾松先後在英國得到的榮譽相媲美。為了表達對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國劍橋大學在1891年授予他音樂博士榮譽學位。在十九世紀末享受此禮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德沃夏克還是一位著名教育家,先後被聘為紐約音樂學院和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兼教授,培養出五十多位音樂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諾伐克(V.Novak,1870-1949)、蘇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亞的克里斯多夫(1875-1941)等。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 (1)交響曲九部,從第一部至第九部的正確編號分別為c小調、bB大凋、bE大凋、d小調、F大調、D大調、d小調、G大調,e小調。 (2)歌劇:《國王與礦工》、《頑固的農民》、《萬達》、《農民無賴》、《德米特里》、《雅各賓黨人》、《魔鬼與凱特》、《水仙女》、《阿爾米達》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後受到長久而廣泛的歡迎,不亞於斯美塔那的《被出賣的新娘》。 (3)合唱曲:《讚歌》、《聖母悼歌》、《幽靈的新娘》、《聖柳德米拉》、《D大調彌撒曲》、《安魂彌撒曲》,《感恩讚美詩》等。 (4)管弦樂曲:除上面9部交響曲外,尚有《交響變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歡節》),交響詩5首(包括《水妖》、《午時女巫》、《金紡車》、《野鴿》),《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協奏曲3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序曲3首(《在自然的王國里》、《狂歡節》、《奧賽羅》,合稱為「自然、生命和愛情三部曲」)。 (5)室內樂:鋼琴三重奏4首(最後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樂三重奏1首,鋼琴四重奏兩首,弦樂四重奏13首,鋼琴五重奏1首,弦樂五重奏兩首,弦樂六重奏一首。 此外,尚有歌曲、二重唱、鋼琴曲和鋼琴二重奏多首。在德沃夏克諸多作品中,最著名的有《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狂歡節序曲》、《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歌劇《水仙女》、《國王與礦工》等。 代表作:《第九交響曲(新世界)》(Op.95),《大提琴協奏曲》(Op.104),鋼琴曲《幽默曲》(Op.101-7)08.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八、馬勒       馬勒第二交響曲紐約愛樂樂團波恩斯坦DG, 423 395-2 (兩張)第二號交響曲《復活》——馬勒,唉!該怎麼說這個人呢?一個擁有無與倫比的意志力的指揮家,一個卯起勁來寫作時六親不認的痴狂作曲家,一個飽覽十九世紀末維也納的墮落、糜爛和虛矯的旁觀者,一個經歷許多至親的人死亡的悲傷的人,一個兼矛盾複雜的難以復加的憂心靈魂。馬勒「第二」的威力我可以作證。一九九九年八月的一天,我的一位師兄在薩爾茲堡聽了拉圖( Simon Rattle)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這首曲子。據說這一天也是他的藝術良知重生的日子。音樂進行到中樂章時,他被音樂重重地擊打、質詢;他知道自己努力得不夠,投入得不夠,丟掉的東西太少,渴望的力道太弱。他說當時深切的感受到平日里老師一再強調的藝術是沒得妥協的,而平庸( mediocricy)正是藝術的頭號殺手!當時他無法控制地嚎淘大哭了起來,帶著痛苦、自責、羞愧。更多的卻是被「敲醒」的喜樂和重生的興奮。末了,隔座的德國老先生緊握著他的手,同樣眼眶紅腫的說:「我知道!我知道!」事後我的那位師兄對我說:「瞧!音樂無國界,是你、我、他共同的語言。」    第2交響曲,C小調,作於1894年,因為末樂章使用德國詩人克洛普施托克的時作《復活》,而命名為《復活交響曲》。這部作品,1895年3月4日由理查.斯特勞斯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首演了前三樂章,1895年12月3日由馬勒自己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首演金曲。金曲包括5個樂章:1.莊嚴的快板,這一樂章的題名為「葬禮」,馬勒曾這樣解說:「如果你想知道的話,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響曲的主角,我能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個一生彷彿在潔凈無暇的鏡面中反映出來。同時它又提出至關重要的問題:你生存的目的何在?你受苦是為了什麼?這是否全都只是一個可怖而巨大的惡作劇呢?我們全都必須以某種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而我的答覆就在最後樂章終。」2.莊嚴的行板。馬勒把第二與第三樂章當作跟在葬禮後得間奏,回憶和幻想。他說:「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參加了一個你所親近的人的葬禮,然後,也許在歸途中,你的腦海里突然浮現出一幅很久以前的歡樂時刻的畫面,就像一線明媚的陽光,沒有任何雲遮霧障,於是你可能把剛才發生的事幾乎忘掉,這就是第二樂章。」3.寧靜而流暢的諧謔曲,這個樂章運用了馬勒的歌曲《聖安東尼對魚兒說教》這首歌曲描寫帕圖亞的聖安東尼在湖岸上長時間耐心的向魚兒佈道,勸說它們改變貪饞的本性。魚兒愉快的聆聽佈道,但過後重又各自追逐自己的獵物果腹。這個樂章是幽默中帶有諷刺。馬勒這樣解說:「當你從懷念的白日夢中醒來而必須回到渾渾噩噩的現實生活中時,那無窮無盡的運動,無休無止的日常生活,沒有意義的喧囂奔忙,可能會使你感到不寒而慄,彷彿你在注視著燈光通明的舞廳中旋風般起舞的人群---而且是在外面的黑暗中看著他們,離開那麼遠,因此聽不到那裡的音樂。這時,人生似乎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個可怖的鬼城世界,對它,你將發出一聲憎惡的喊聲而退避三舍!這就是第三樂章。4.「原光」,非常莊重質樸地,這是末樂章的引子,由女低音獨唱。5.激動的諧謔曲,突然湧現的呼喊。這個樂章分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管弦樂,後半部分是和唱。馬勒解說,前半部分的開頭是「曠野中呼喊著的人聲,眾生的末日到了,最後的審判已經宣布,末日的最大恐懼已經到來。人世間偉大的與渺小的,帝王與乞丐,正直之士與不法之徒都一起走來。他們乞求憐憫與恩典的呼號送進我們的耳朵,當那永恆之靈逼近時,我們喪失了感覺。」當時,馬勒作曲到這兒,曾無法再往下深入,後來參加彪羅葬禮時,聽到了克洛普施托克的《復活頌》合唱,於是他接著就表達了「偉大的召喚,讓神來召喚一切人進入神聖的天地,使天地間沒有罪人也沒有正人君子,沒有偉大也沒有渺小,沒有懲罰也沒有獎賞 馬勒:c小調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c小調 第二號交響曲 《復活》 作品作於1890-1894年,與《第一號交響曲》比起來,要求管弦樂編製的規模更大,同時還要有聲樂部分。就是從這部作品以後,馬勒開始經常在交響曲中使用聲樂。其結構也不再是傳統的四樂章制,而是有五個樂章。這正是馬勒有走向龐大性傾向的最初的作品。然而,在這首《第二號交響曲》中,仍然有宛如《第一號交響曲》中那種真實的抒情性、愛好線條對位法、使用民謠風格旋律等馬勒所獨有的特徵。 這部作品被稱為《復活》是由於洛普斯托克的一首聖詩《復活》。作者與德國著名音樂家封.彪羅的關係非常好,曾將本曲草稿給彪羅過目,受到熱情鼓勵。1894年彪羅逝世,馬勒在參加他的葬禮時,「從風琴壇上傳來了克洛普托克《復活》的合唱。於是像是受到了電擊一樣,我受到了感動」。他就這樣根據《復活》,順利寫下了末樂章的的合唱部分。作品共分五個樂章:第一樂章:莊嚴肅穆的快板,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據馬勒自己所說,這一樂章表示的是 葬禮,是第一交響曲中英雄葬禮的延續。 第二樂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調,3/8拍子。作者標明「極為輕鬆地,絕不可急躁」。這個樂章馬勒這樣寫道:「過去的回憶……往日英雄生涯產生的純粹而毫無瑕疵的太陽的光線」。這一樂章猶如舒伯特的蘭特勒舞曲一樣快活而明朗。第三樂章:c小調,3/8拍子。「緩緩流動的」,三段體的詼譜曲。馬勒對這個樂章敘述如下:「當從第二樂章意猶未盡似的夢中醒來,再度回到生活的喧嘩中後,你們常常會覺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動著,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襲來。那就像是你們由外面黑暗的地方,以聽不見音樂的距離所看到的,十分光亮的 舞蹈場上的舞者們在搖晃舞動的情形一樣。人生不知不覺地出現在你們眼前,也與你們常常驚叫而忽然 跳將起來的惡夢很相似……」。 第四樂章 降D大調,4/4拍子,「極為莊嚴,但簡潔地」。馬勒對於這一樂章的敘述如下:「傳來了 單純信仰的豪邁的歌。我變得像神一樣,也許我將回到神的身邊。」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樂章表示悲劇的人生;第二樂章是獲得解放了的樸實的人生; 第三樂章則是描寫衝擊性的混亂中的人生,而人類在經歷了這些之後,死亡的憧憬便逼近過來,並且不停歇地進入第五樂章。 第五樂章:這一樂章是在全曲中,管弦樂編製最大的樂曲。馬勒寫到:「在荒野中傳來了如下的聲音:人生所有的末日業已來臨。……聖人與天上的人,合唱著如此歌詞,《復活吧,復活吧,你可能 被寬容》,然後出現神的榮耀。……愛的萬能的感情,促使我們走向幸福的極至。」 古斯塔夫.馬勒 Gustev Mahler馬勒(1860-1911)是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他的指揮和演奏具有一種非凡的力量,令人難以忘懷。馬勒的藝術思想源於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句名言:「當大地上還有別的生靈在受苦遭難,我又怎麼可能幸福呢?」馬勒曾說過,他的音樂都是據此而寫的。他企圖用音樂來說服那些過著庸俗生活和殘害人類的少數人,幻想使他們成為高尚的人,幻想著用音樂來創造一個平等博愛的美好世界。 馬勒的後期作品記述了一個浪漫主義音樂家的人道主義世界觀的幻滅--從病態的自我發展走向無盡的悲觀失望,走向悲劇性的譏諷、神秘和怪誕。 馬勒的音樂具有哲學性的宏偉構思,要求用巨大篇幅和龐大樂隊來表現。尤其是他將人聲和交響樂結合得如同水乳交融。他的十部交響曲中有四部加入了人聲;三套歌曲集也是用管弦樂伴奏;還有一部實質上是六樂章交響曲的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由此可見,馬勒發展並擴大了貝多芬創始的聲樂交響樂概念。同時也發展了柏遼茲創始的管弦樂歌曲套曲的概念。 馬勒的交響曲形象鮮明,主題素材來源於維也納民間風俗性音樂,樂隊寫作技法多樣且富色彩,具有吸引聽眾的特殊魅力。 代表作:《大地之歌》。09.西貝柳斯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九、西貝柳斯          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北歐人幾乎都有一種罕見的優美特質:安靜、內在沉穩、理性而開朗。是否和他們所處的嚴酷自然環境有關係我不知道,但從社會主義可以在北歐諸國行得通甚且繁榮安定,我們多少可以看出,北歐民族個體的私心是比較少的。西貝柳斯做為芬蘭音樂的代表,作品永遠忠實地呈現他心愛的土地的風貌和他心愛的同胞的內在質地。第二號交響曲是西貝柳斯的作品中除了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之外,比較容易切入的。空曠、冷冽、嚴峻固然是基本的氛圍,偶爾滲透進來的溫暖、赤誠、熱情,以及終樂章的磅礡,保證令您招架不住!  西貝柳斯:D大調第二交響曲(2001-10-03 09:27:09) D大調第二交響曲作於1900年到1902年之間,並由作者親自指揮初演,是西貝柳斯交響曲作品中最流行的一部。《第二號》交響曲不但繼承了先人的傳統,也明顯地體現出西貝柳斯的個性。作者本人稱這部作品描寫的是「芬蘭為政治自由而鬥爭」。而有人將這部作品稱為是西貝柳斯的《田園交響曲》,是因為這部作品有著很強烈的芬蘭風土氣息,和濃厚的北歐民謠色彩。西貝柳斯的許多作品中,有許多是直接將民謠改編為鋼琴曲或歌曲的,表現了他對芬蘭民謠的執迷。全曲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稍快板,D大調,6/4拍子,奏鳴曲形式。弦樂器以不很明確的旋律線條,奏出第一主題的伴奏,由單簧管和雙簧管吹出了民謠風格的旋律,樸實無華,洗鍊深沉。樂章表現出一種凄愴的田園情緒。第二樂章:行板,d小調,4/4拍子。低音提琴與大提琴強有力的撥奏伴奏下,大管奏出凄涼而悱惻纏綿的旋律,令人有如冰天雪地的芬蘭荒野之感覺。本樂章表現了芬蘭人民在殘暴的外族統治之下,精神上受到的壓抑。第三樂章:最急板,6/8拍子。這是在弦樂的節奏之上,輕快地展開詼諧曲風格的樂章。由弦樂奏出活潑的主題,然後木管作答。樂曲描繪了雪花飛舞的白茫茫景色,隱喻了芬蘭民族主義的覺醒。 第四樂章:中庸的快板,D大調。由弦樂奏出第一主題,長號與定音鼓則加上了頗富特色的節奏。 然後,第一主題呈示出其完整的形貌,這一主題是寬廣而充滿力量的旋律,有人評價它是「勝利的讚歌」。本樂章清晰地表明了作者堅信「芬蘭必將掙脫枷鎖」的理想。 西貝柳斯 Hameenlinna 芬蘭近代音樂作曲家西貝柳斯1865年12月8日生於漢寧利納,1957年9月20日逝於赫爾辛基附近的耶芬帕,享年92歲。芬蘭原屬瑞典領地,1809年俄瑞戰爭後再由瑞典割讓給俄國因此在整個19世紀中,這個北歐小國經歷過無數次激烈的文化變遷,這種情形在西貝柳斯的作品中都感受得到。 事實上,芬蘭豐富的神話和民謠遺產在西貝柳斯之前已有恩格利斯、湘茲等當地作曲家先後依之譜曲,但是到了西貝柳斯時才真正有系統的加以開發,並運用在他的交響詩作品裡,其中包括依芬蘭史詩「卡萊法拉」譜寫的「傳奇」(1892),以及志在激發民族意識,以反抗沙皇暴政的「芬蘭頌」( 1899/1900)等。 西貝柳斯於1889年取得獎學金前往柏林和維也納留學,1891年學成歸國後,即以「庫烈弗」交響曲和「傳奇」等依芬蘭史詩譜寫的撼世傑作,成為國際最著名的芬蘭民族音樂作曲家。其後他除了作曲之外,也曾一度任教於赫爾辛基音樂學院,然不久在出版商有限的年金資助下,於1926年停止所有公開的音樂活動,退隱於赫爾辛基郊區直至離世為止。西貝柳斯早年由於酗酒而導致健康情況嚴重受損,晚年的處境則因離群索居而益發孤獨凄涼,他遺世的作品在數量上和種類上都相當繁多,其中尤以七首交響曲,以及「我的祖國」(op92)「大地之歌」(op95)等洋溢芬蘭風彩的合唱曲最為膾炙人口。 1897年,國家給以年俸使他免除後顧之憂,1904年隱居耶爾文佩鄉下,專心創作。1926年起不再創作,第八交響曲醞釀雖久,但始終沒有問世。西貝柳斯的產量至此已相當豐碩,足以確立他作為一位大作曲家的聲望,雖然實際影響不如一度設想的那樣大。他的交響曲和交響詩很難說有什麼革新,但有一種緊張、果斷、獨特的性格。10.肖斯塔科維奇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革命 十、肖斯塔科維奇          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革命》與其說這首交響曲是一首極權政治底下的抗暴史詩,不如說是一位誠實的藝術家在鋪天蓋地的謠言中,消耗內在的自由生氣所寫出來的一部狂人日記。當中,我們嘗到了血、喝足了淚聽到震耳欲聾的控告和超現實的嘲諷,更感受到錐心的疼痛和幾近無助的吶喊,即使如此,稍縱即逝的樂觀和希望,卻不吝為我們開啟一扇可以窺見那奶與蜜質地的窗戶。反觀我們今日所處的狀況,「自由」早已成了天賦人權,許多的事情垂手可得。 肖斯塔科維奇: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革命》(2001-10-03 09:27:09) 交響曲《革命》創作於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寧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維奇本人稱這部作品是「一個蘇聯藝術家對於公正批評的實際的、創造性的回答。」這是由於1932年以來,隨著蘇聯加強整頓國內的體制,藝術受到 「社會主義寫實」教條路線的指導,結果連早已揚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亦受到蘇聯當局的批判。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這種情況下所完成的。 《第五交響曲》規模宏大,風格鮮明,具有「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擬為《命運交響曲》,或被評為「新貝多芬風格」的交響曲。雖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認為是「人性的設定」,但是樂曲並不設標題,而以純音樂構成。全曲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中板——從容的快板。這個大膽跳動的主題,令人聯想起貝多芬的大賦格曲主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八度奏出的主題陰沉而森嚴。第二樂章,稍快板。為傳統的詼諧曲樂章。低音弦樂展開了急促的主題,並由木管樂器對此句做應答,時而插入令人眩目的法國號樂句。第三樂章,最緩板。這是全曲中最純美的樂章。全部銅管樂器都不派用場,而是用弦樂器展示出柔和動人的旋律線。聲部的處理簡單明了,效果始終清新透明。室內樂般微妙的配器法體現了肖斯塔科維奇獨特的作曲風格。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這一樂章鼓樂長鳴,由小號,長號和大號在猛烈的定音鼓聲之後奏出一連串雷鳴般的迴旋曲迭句,有著火山爆發般的力度。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 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 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 前蘇聯重要的作曲家。生於彼得堡,十一歲開始創作,十三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1925年以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引起國內外的注目。一生創作 體裁廣泛,數量極多。1937年首演的《第五交響曲》顯露出自己的創作風格:旋律劍拔弩張,節奏繁衍多變,情緒強烈,創造大膽,富有哲理性。他的不少作品帶有某些現代派的特徵,曾引起爭議。他的主要作品《列寧格勒交響曲》、清唱劇《森林之歌》、《易北河西岸》等電影配樂、歌劇 《葉卡捷琳娜.伊茲梅洛娃》、舞劇《黃金時代》、聲樂套曲《猶太民間詩歌選》等都影響較大。1960年後成為前蘇聯作曲家協會領導人之一。 他共創作了十五部交響曲,其中第七交響曲、沉思冥想和熱情激動交相輝映的第十交響曲(1953)以及反映可歌可泣的1905年革命的第十一交響曲(1957),都是現代交響音樂的力作。第十三(根據葉甫圖申柯的詩寫的歌曲交響曲)、第十四(受有關死亡的詩歌啟迪而寫的交響曲)和第十五交響曲顯露出蘇聯音樂中少見的悲觀情調。 他的弦樂四重奏數量不亞於交響曲,也屬現代四重奏音樂優秀作品之列。此外,還創作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協奏曲,一首鋼琴五重奏和鋼琴三重奏,二重奏鳴曲和獨奏鋼琴曲(包括成套的前奏曲與賦格)。他在大部分創作中都以新的內容和活力豐富了傳統的古典形式。
推薦閱讀:

人生就是一部愛的交響曲
【值得珍藏的交響曲】柴科夫斯基《第二交響曲》
【男士特輯】| DIOR HOMME 夜色少年的交響曲
交響曲----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
舒曼(Schumann)交響曲全集Symphonies指揮:西諾波利(DG 版)

TAG:交響曲 | 十大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