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西方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二十講》讀書筆記
《西方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二十講》讀書筆記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當代西方世界最有影響的社會思潮之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負載著大量有關急劇變化著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信息,跳動著這個特定時代的脈搏,也傾注著他們對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命運的關注。復旦大學陳學明和王鳳才合著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二十講》是一本對國外馬克思主義進行全景式描述並對其發展前景進行展望的見解深刻而獨特的專著。這部教材共有二十講,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講至第四講,將西方馬克思主義置於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現代西方哲學和後現代主義語境中進行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五講至第七講,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既有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本體論、辯證法的考察,又有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理論的分析;第三部分包括第八講至第十七講,闡述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研究;第四部分包括第十八講至第二十講,這裡展望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趨向。本書作者一改通常那種按照學派、人物、著作人手進行研究和寫作的方法,而是以問題為切入口,在錯綜複雜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中,緊緊抓住一個個確實有重大創見,並有著重大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的關鍵問題進行探討,展示了這一領域中最新的研究進展和研究成果。我用大半個月時間通讀了這本書,並對每一章節都做了讀書筆記,放在這裡,作為下一步思考的起點,同時也供網友批評指正。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事關國家和民族」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面臨著兩大突出的問題,一為「回到馬克思去」,即尋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精神」;二為「接著馬克思說」,即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當代的社會主義實踐。要完成這兩大任務,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對於「回到馬克思去」這一重大任務,西方馬克思主義具有「去蔽」的意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文本的求實態度使得我們能夠從「第二國際」排斥哲學和「第三國際」矮化哲學的泥潭中解脫出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用現代哲學的立場去解釋馬克思主義,是因為他們發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哲學特徵,啟發我們用新的眼光審視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又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它所批判的不是現代化,而是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形式,這又稱為當代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寶貴借鑒。批判不是最終目的,批判仍然是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否定資本主義,建設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馬克思主義要想成為時代精神,不求馬克思主義的「真精神」是不行的,不解決現實社會的問題也是不行的,在這個意義上說,西方馬克思主義,也只有西方馬克思主義,才是拯救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希望所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陳學明語出驚人,他說,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事關我們國家和民族」。我感覺這話說的有點過,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有「去蔽」的作用,這顯而易見,但是否定了蘇東模式的新模式就一定是真馬克思主義嗎?未經實踐檢驗的文人作品,能否承擔尋找馬克思主義「真精神」的重大任務?把馬克思主義復興繫於一幫脫離實踐的文人身上,「那可真有些大煞風景,令人憂心忡忡了」。
馬克思何以「終結哲學」?
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是西馬經典作家是在反思國際共產主義的挫折,反思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解釋路徑,反駁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的錯誤闡發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第二國家、第三國際的解釋路徑之所以錯誤,是因為他們都不約而同地用古典哲學的思維框架來解釋馬克思主義,故意忽略馬克思關於「終結哲學」的重要思想。實際上,馬克思之所以要終結哲學,他終結的是主客二分的舊的思維方式,它看到了實踐在主客二分及主客統一中的決定性作用。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繼承,絕對不是像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將主客顛倒過來那麼簡單,而是批判地接受了黑格爾的「絕對理念」。黑格爾「絕對理念」是主客二分及統一的基礎,也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馬克思所做的不是顛倒,而是「去蔽」,即去掉黑格爾哲學中神秘的形式。,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超越了古典哲學,而馬克思又超越了黑格爾。關於費爾巴哈,倒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的淵源不在馬克思而在恩格斯,恩格斯的思辨能力遠在馬克思之下,他把《提綱》附在《費爾巴哈論》之後,卻沒有認識到這兩篇文章的天壤之別,他繼承了費爾巴哈,開啟了列寧,也就是從這以後,馬克思種下了龍種,收穫著跳蚤。
現代西方哲學「不可避免地向後現代西方哲學發展」
近代西方哲學有三大特點:一是幾乎全部哲學家都認為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所有論述都由此展開;二是都崇尚理性主義;三是他們都是本質主義、基礎主義的理論體系。近代西方哲學發展到黑格爾之後,進入了自身發展的終點,在理論上,正如馬克思所言,離開實踐來談論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問題」,因而近代哲學只能向獨斷論和懷疑論兩個方向發展,走進死胡同。在實踐上,不經實踐論證的思維在政治上也將導致極權主義。從反對近代哲學思維方式的角度上講,馬克思主義和現代西方哲學是同一戰壕中的戰友,他們都反對形而上學,反對體系哲學,反對主客二分,主張面向現實生活,強調人的能動性,但是馬克思主義對近代思維的反對又和現代西方哲學具有本質的不同。這個不同就在於,人的存在是主客二分的前提,但是人又是如何理解的。海德格爾認為,人為存在賦予意義,這是有道理的,但是這個人僅僅是無理性的煩與畏,相反,馬克思把人理解為實踐,正是因為實踐及其社會表現——生產方式的存在,賦予了主客二分與統一,賦予了人與社會的性質,海德格爾的非理性的存在既無法解釋世界也無法改變世界,但是他們反理性、反中心、反主客二分的特質則被後現代西方哲學家發揚光大,開拓了後現代哲學的解釋路徑。
為什麼「綠的」必須是「紅的」?
當代西方哲學思潮的對立,集中表現在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與「綠色政治」之間的對立,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綠色政治」是現代西方哲學發展到後現代主義的最新表現。兩大學派均把生態問題作為理論研究的焦點,是因為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生態危機已經成為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嚴重的危機。後現代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反形而上學,反主客二分,反理性主義思維傾向的進一步發展,與現代西方哲學所不同的是,後現代哲學進一步消解了中心主義,代之以思維的離散性,進一步消解了主客二分,提出了消解主體意識的觀點,進一步反對人類理性,表現在生態問題上,就是「綠色政治」主張的完全反對現代化,最終走向無政府主義。與「綠色政治」所不同,西方馬克思主義並不完全反對現代化,而是反對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形式。實際上這一觀點並非是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的獨創,而是有著深厚的理論根據。馬克思提出的「物化」和「異化」的區分,盧卡奇、霍克海默等對工具理性的批駁觀點都被生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所借鑒。但是這裡也有一個疑問,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表現僅僅是生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嗎?人類社會面臨的不僅僅是生態問題,這些問題也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
客觀就是「歷史的主觀」
西方馬克思主義與現代西方哲學一道,都是傳統西方哲學的堅定的批判者,反對形而上學,反對主客二分,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與現代西方哲學又有重大不同,這個不同就在於,現代西方哲學在面向生活世界的過程中消解了形而上學,消解了本體論,而西方馬克思主義則在批判形而上學的過程中堅持了本體論,使哲學更好地走進生活世界。但凡是一種哲學,必然要進行終極追問,但凡是終極追問,必將有本體論。現代西方哲學消解本體論的企圖只能使其最終走向虛無主義(就像後現代西方哲學那樣),西方馬克思主義當然是「形而上學」的哲學,它提出了「實踐」一元論的本體論思想,直接的影響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辯證法和歷史觀。在認識論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反對反映論,反對實證主義,反對矛盾分析法,反對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方法,提倡實踐論,提倡理性主義,提倡總體性的認識方法,提倡從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在歷史觀上,他們反對歷史規律論,反對決定論,反對一元決定論,反對經濟基礎決定論,提倡非決定論。他們認為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的最終結果只能是消解人的創造性和能動性。但是這裡就出來現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即西方馬克思主義反對決定論,反對歷史規律,但是正是馬克思而非恩格斯明確地提出了社會發展的歷史決定論,提出了人類歷史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結論與馬克思本人的結論相互衝突,這個問題需要認真思考。
否定的辯證法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正統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之間具有重大的不同,這種不同可以概括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一種肯定的辯證法,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辨證法是一種否定的辯證法。這種不同,一方面在於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堅決反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認為辯證法只能存在於主客關係當中,存在於人的實踐當中,而不能像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存在脫離人的實踐的純粹客觀的辯證法。另一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也是一種反對現存社會的辯證法,認為辯證法就是對僵化模式的批判,人只有運用這種徹底的否定力量,才有可能掙脫異化世界的羅網。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它也伴隨著西方現代哲學發展的全過程,因而也在相當程度上受到後現代西方哲學的影響。完全的否定是不具有建樹的性質的,阿多諾的「否定辯證法」所表現出來的去中心化、去本質化、反概念化的特徵表明他已經步入後現代的馬克思主義,這說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也是有其重大的理論缺陷的。
總體性方法只能為無產階級所掌握?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思想與其總體性思想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看來,辯證法只能是主客體之間的關係,辯證法的表現形式只能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總體性體現。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精髓所在,就是馬克思自始至終以總體性的眼光看待歷史發展和社會的演變。西方馬克思主義提出這一見解,背後有兩大深層次原因,一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將矛盾分析法作為辯證法的核心概念,而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源於恩格斯和黑格爾而非馬克思,把矛盾概念作為辯證法的核心概念實際上終結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和首創精神。二是近當代資本主義統治方式的重大變化。近當代資本主義的統治方式已經不完全是武力統治,而是基於人的物化之上的精神統治,這種統治方式使得被統治者見物不見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從而在內心深處贊同資本主義的統治方式。西方馬克思主義繼承了馬克思關於商品拜物教的思想,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在當代治本主義社會中要想成功,必須要去除物化意識,從總體上把握認了歷史發展的終極方向。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在東歐的失敗正是因為無產階級不能用「總體性」的方法來看待人類社會和自身發展,一旦無產階級擺脫了物化思想的束縛,新社會的建立和舊社會的滅亡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種總體性思想作為無產階級整體具有的思維方法,就是盧卡奇所認為的「階級意識」。這裡需要指出的一個問題是,已經被物化思想高度同化的無產階級如何才能具備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呢?盧卡奇所給的理由是不充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這裡暴露了他們脫離實踐的書獃子氣質。
啟蒙的辯證法
當今世界,人們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如何對待當今世界,這就是說,如何對待奠基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基礎上的現代文明。一般而言,對於現代化,有三種不同的態度,傳統的態度是支持現代化,相信現代化社會的美好未來。這種傳統觀點顯然已經過時,因為很顯然,建立在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現代文明不可能解決自身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比如環境惡化問題、貧富差距問題、核武器擴散問題等等。後現代主義思潮對現代化持徹底的批判立場,認為現代性所帶來的一些列問題來源於現代性本身,現代性因此具有「原罪」,因而人類的前途就在於徹底放棄現代文明,進入前文明時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將對現代化的批判與社會主義的合理性有機結合起來,認為應該把現代性與現代性的資本主義使用相區分,詳細地說,就是現代性實際上是一種工具理性,這種工具理性的核心思想就是對自然地控制和利用,以此滿足人的物化需求。工具理性的昭彰應該歸罪於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正是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存在,人類完整的理性被消解,價值理想被消解,工具理性的無限放大造成了人的物化和異化,人類理性走向了奴役人的反面。社會主義的合理性,正是來自於超越工具理性的健全理性。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不健全的工作理性如何演變為健全的理性呢?在這個問題上,西方馬克思主義是沉默的,這是他們無法跨越的「卡夫丁峽谷」。
科學技術與意識形態
科學技術與意識形態在古典時期是兩個互不相干的概念。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賦予兩者之間以必然的聯繫。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兩個概念之所以發生聯繫,是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第一生產力,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無孔不入的影響。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科學技術已經成為論證現實社會統治合法性的意識形態。從霍克海默到馬爾庫塞再到哈貝馬斯,其「科學技術意識形態理論」也經過一個由概念提出到理論完善再到理論終結的過程,其核心觀點是科學技術通過對自然的控制來完成對人的控制,使人們在社會認同的前提下放棄思考現實存在根本矛盾,放棄總體性認識,以此完成其意識形態的功能。法蘭克福學派的科學技術批判理論實際上是有其理論上的缺陷的,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基本判斷並未過時,科學技術既有維護社會現狀的一面,也有加速社會矛盾,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造成工人失業,因而危及資本主義統治的一面。科學技術既有造成單向度的人的一面,也有擴大社會民主一面,他也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因而法蘭克福學派對科學技術的整體悲觀基調是不妥當的。
實證主義與社會批判理論
西方馬克思主義以現實社會旗幟鮮明的反對者形象而名揚理論界,他們不僅反對現實社會,也對於現實社會的理論基礎——實證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的每一位著作家都以尖銳的反實證主義立場表明了其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徵。在他們看來,實證主義承認外在於人的客觀經驗,而任何有效的認識都可以被還原為原子經驗。因為經驗是確定無疑的東西,是一種肯定的力量,它排斥作為否定現實社會的人的思維的存在,這樣以來,尊崇實證主義的人的思維只能是一種肯定性的思維,原子化的思維,沒有價值判斷的思維,這種思維失去了對認識對象的整體把握能力,淪為科學命令的奴隸,進而淪為集權主義的卒子。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進一步認為,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失敗,理論上的原因就是他們用經濟學代替馬克思主義,把批判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修正」為實證性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改變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的本質。當代社會學之所以沒有重大建樹,也是因為社會學仍是實證主義在一統天下,實證主義的社會學只能淪為現實社會統治合法性的證明者。從這裡可以看出,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實證主義的批判是全面而系統的,但是這種批判也有兩大弊端,一是馬克思主義者故意藐視實證主義研究的積極成果,實證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比如說維也納學派,也對價值問題多有關注;二是以社會批判理論面目出現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沒有重大建樹。
意識形態與文化霸權
明顯地可以看出,此章節的寫作風格與前幾章迥然相異,前十章言簡意賅,線條明晰,但此章線條模糊,大量引用使人陌生的著作家及語錄,讀了兩遍還是讓人一頭霧水,馬克思主義要想成為「物質的力量」,以上弔書袋子的寫作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在葛蘭西看來,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在兩大領域實施,一為政治社會,二為市民社會,在政治社會中實施的統治就是政治霸權,政治霸權就是使用傳統的武力鎮壓等方式實施統治,在市民社會中實施的統治就是而文化霸權,是通過教育等手段,使市民社會的全體成員主動接受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使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成為全社會的共同意識。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文化霸權已經演變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東西。葛蘭西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政治霸權已經淡化,文化霸權則成為資本主義統治的主要形態,這種理論發現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策略中意義重大,使此後的西方工人運動表現出了同東方社會革命極為不同的特徵。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藝術革命」是否可行?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大部分作家都對文藝美學具有濃厚的研究興趣,這是因為他們對文藝美學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在以阿多諾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文藝美學分為「文化工業」和「精英文化」兩種。「文化工業」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流行的大眾文藝,這種文藝產生於工業生產,表現為商品買賣,是資本主義現實的肯定力量,單純滿足資本主義社會中「單向度的人」的低下的感官刺激,造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審美的退化和反社會精神的消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真正崇尚的是精英的文藝美學,這種精英文藝以反現實的面目出現,不是反映現實社會而是批判現實社會,以其抽象的特徵激發社會成員被壓制的創造力和反抗意識,激發人們對真正自由和理想社會的追求。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進一步認為,當資本主義的文化霸權如密不透風的鐵桶一樣禁錮著人們的思想的時候,文藝革命就成為打破資本主義統治的唯一可行的方式,他們認為,未來的革命必將是文藝美學的革命,在這種革命中,藝術家深入群眾,用精英美學喚醒人們沉睡的批判意識,藉以實現馬克思主義主義。可以說,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提出的文藝革命戰略是相當幼稚的,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批判武器的無限崇拜恰恰暴露了他們脫離現實的弊端,依靠一幫學者和藝術家來進行革命註定不會實現。常言道:書生造反,十年不成,我們對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藝革命論確實是要有保留的繼承。
反法西斯的主戰場在人的心中
一個在學界基本受到認同的觀點就是,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人學。人是什麼?人如何解放?馬克思對這個問題的基本回答是:「在其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個回答,與其說是給出了問題的答案,不如說是提供了解答問題的基本方向。對人的研究如果深入下去,必然要深入到心理學層面。作為一種同樣具有人本主義和反現實傾向的弗洛伊德主義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用來在微觀層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然選擇。賴希基本認同弗洛伊德主義的心理分析觀點,但是反對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為一種破壞性的社會力量,認為人的性本能是一種具有創造和建設性的力量,現代人之所以暴虐和虛偽,是因為社會對性本能的不適當壓抑所造成的,社會壓抑才是法西斯主義得以的心理根源。弗洛姆則認為,人類追求自由的鬥爭經歷了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當人們通過鬥爭取得了反奴隸制、封建制的勝利後,陷入了一種類似薩特所說的「被拋進這個世界」的盲目無所依從的困境之中,處處面臨選擇的自由人不僅沒有體會到自由帶來的成就和幸福,反而處處遭遇由自由帶來的焦慮和無助。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現代人並不具備健全的人格,也就是不具備高度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創造力,不健全的人格在自由社會中只能體會到「消極和虛假的自由」。在虛假的自由中,現代人會感到無助,感到「他人是地獄」,進而產生逃避自由的心理傾向,在虐待他人和遭受他人虐待中得到心理上的認同和滿足。整個社會中瀰漫著施虐和受虐的心理傾向,使得獨裁統治得以產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弗洛姆認為,法西斯主義不僅存在於德國,它也存在於現代社會中的每個角落中,只要不健全的現代人仍然存在,極權主義心理總會產生。因此,反法西斯的主戰場不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而在人們的心裡。
床笫之歡與人類解放
要分析正統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區別,看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解放理論之後就會有比較直觀的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思考從來不受政治的干擾,不用考慮理論應用於實踐之後的結果,其話題的廣泛和大膽,都與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有明顯的區別。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特徵,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思考一方面有深刻的洞見,另一方面也不乏離經叛道之言。西方馬克思主義性慾解放理論的主要代表賴希認為,人的性慾是否得到滿足,直接關係到人的身心健康。將此種假設推廣到整個社會中,性慾的壓抑是人類社會中的普遍現象,因而因性慾的壓抑而導致的人性的扭曲也是人類社會中的普遍現象。馬克思的經濟革命只能解放人勞動壓抑的問題,但是人面臨的根本問題還是性慾上的壓抑。與馬克思提倡的社會革命相反,賴希提出了性慾革命,認為只有人真正體會到了兩情相悅的性高潮,才能塑造出健全的人性,因此賴希提出的性慾解放理論就包含了婚姻自由、維護青少年性權利、消滅家庭、廢除性道德等措施,也就是說,整個人類解放,在於自由自在地享受床笫之歡。首先,這種觀點違反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解放根本上是勞動解放,馬克思對革命的推崇也僅是因為公有制能為自由自在地勞動提供條件,使人在自由勞動中豐富自己的能力。不能否認,未來的社會中,人的解放也將包括性的解放,但是用性的解放代替人的解放,恰恰違背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提倡的總體性分析方法。第二,把性作為人存在的本質是一個荒謬的假設,人必將是社會的人,性慾也必然是社會化的性慾,在一個不正確的前提下構建理論大廈總歸是不能成立的。可以定論,賴希與其說是馬克思主義者,不如說是弗洛伊德主義者。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烏托邦
當代資本主義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看來,是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是投機性的資本主義,是消費化的資本主義,是世界性經濟霸權和與之相適應的文化霸權。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以福特主義為標誌的消費主義成為維持資本主義社會穩定發展的主要支柱。福特主義是以生產的標準化和規模化為特徵的,這種生產必定要求大規模消費。福特主義導致了雙重結果:一是市場大量消化掉商品,避免了商品積壓,資本家得到了利潤;一是豐富的商品和消費軟化了工人的反抗意識,普通群眾沉湎與商品消費而使社會更趨穩定。但是福特主義的重大隱患就是消費社會所帶來的生態危機,這種危機成為文明社會的最大危機。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烏托邦思想中,代表人物布洛赫認為傳統馬克思主義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運動中來論證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已經過時了,因為經濟的發展並不必然導致社會主義,只能使消費社會更加發達,整個自然將因無力承擔人的巨量消費而瀕臨毀滅。因匱乏而導致的階級壓迫只是一個相對概念,經濟越發達,我們可能距離社會主義越遠。人一旦沉溺於消費社會這種單向度的發展模式中,人的文化價值就會被消解。由此,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構想中,要求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用生態理性來代替經濟理性,引導人們主要在生產領域而不是消費領域獲得最大的滿足,要求人們從消費主義的王國返回自身,盡最大可能消除勞動異化和人的異化,更少的生產,更好的生活。毫無疑問,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烏托邦思想具有相當大的創新型,特別是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互關係的論證,對傳統馬克思主義把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奠基在生產力高度發達之上的否定,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烏托邦主義者對於自己的構想如何實現仍是一籌莫展的,他們是在一種道德上的應然性而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基礎上論證新社會的合法性的,他們實際上走了一條與新黑格爾主義者赫斯相同的道路。
國家、階級與革命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與革命理論與列寧主義具有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是20世紀世界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和工人運動新特點的產物,表明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首先是雙方在國家問題上的分歧,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由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組成的階級壓迫的暴力機關,,以葛蘭西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著作家則認為國家是「披上了甲胄的霸權」,國家以意識形態和文化霸權的形式表現出來,經濟基礎並不能決定上層建築和國家政權,兩者之間是一種相互決定的關係,甚至在一定情況下國家政權決定了經濟基礎。其次就階級來說,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並不隨大流地加入「階級消滅論」的大合唱,而是對階級結構及成份進行了新的分析,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就是具備了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社會群體,這種階級意識是超越了物化意識的對歷史發展的總體把握,是對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和人類發展目標的自覺把握。在這個意義上,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就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原動力。馬爾庫塞認為,由於物質生活的普遍豐裕,無產階級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不存在,但是工人階級仍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否定力量,工人階級作為現存社會的發麵,他們革命的動力來自人對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普遍異化的深惡痛絕。第三,西方馬克思主義也是主張革命的,但是革命的策略已經與列寧的革命策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資產階級的文化霸權和資產階級依靠意識形態對廣大群眾的欺騙(也就是工業資本主義社會中普通大眾沉醉其中的消費快感),葛蘭西認為暴力革命已經不是主要的革命手段,換言之,就是要用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對抗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工人階級要和資產階級進行長期的輿論戰而非武力對抗,葛蘭西形象地將這種文化領域的戰鬥比喻為陣地戰,以此與暴力革命的運動戰相區別。對於萊希、弗洛姆等人而言,他們的革命策略更為獨特,他們構想的文藝解放、性解放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是現實可行的革命方案,而馬爾庫塞的勞動解放理論卻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特徵。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革命理論有空想的性質,如何「讓理論掌握群眾」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理論過時了嗎?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家對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態度,正好符合他們「社會批判理論」的基本特點,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批判部分予以充分肯定,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建樹部分給予激烈批判,一句話就是「建樹批判的,批判建樹的」。這一特點具體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高度認可馬克思對經濟理性以及由經濟理性引發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認為資本主義用經濟學的眼光觀看人,把人作為發展經濟的工具,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成是金錢關係,把資本主義生產的最高目的認定為利潤的取得,認為分工是最大限度獲得利潤的一種有效方法。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人成了機器,人被異化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著作家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深刻批判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最為可取的部分,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總體上是否定的,對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成果的批判也是具體而詳盡的。首先是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總體過時,他們認為經濟學作為一種實證主義的研究,肯定是落後於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整個馬克思主義整體中不佔重要地位。二是反對經濟決定論。經濟決定論被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替換為相互決定論,他們認為,由於生產力在古代社會中並不佔突出的地位,馬克思用「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框架解釋前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遷是不能使人信服的。三是否定勞動價值論,否認剩餘價值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價值的產生並不來自於人的勞動。最後是否定資本主義剝削的存在,這是否定勞動價值論的必然結果。由此可見,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批判是根本性的批判,是一種哲學批判。他們的研究也證明了僅僅局限於人本主義思考,對現實社會的的重大問題難有建樹。
後馬克思主義還是前馬克思主義?
本章節可以說是本書中最為無趣的一個章節,新概念太多,新人物太多,語言表達也不流暢生動,和本書其他章節存在明顯的寫作風格上的差異。對於一個新學派的介紹,不應該首先先入為主地概括它的基本特徵,因為把握了特徵的讀者往往不能憑藉特徵來還原事物本身。要介紹後馬克思主義這一個學派,我認為應該老老實實,原原本本地討論後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論著,而後,這個學派的特徵正是要由讀者自己來概括的。本書作者在本章節的寫作上明顯存在被引文作者牽著鼻子走的嫌疑,正如恩格斯曾經被杜林牽著鼻子走,導致理論上的重大缺陷。後馬克思主義,其觀點大體可以表述為這樣:工人階級已經不具有革命性,經濟和政治也沒有必然聯繫,不管屬於什麼階級,人人都可以參與社會主義的實施,要通過多元自由主義實現自由民主,右派知識分子是革命的主導力量。由此可見,後馬克思主義根本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論點,根本達不到馬克思的思想高度,與其說他們是超越了馬克思,還不如說他們遠遠落後於馬克思,後馬克思主義不如說是前馬克思主義。
更少地生產,更好地生活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所實施的生產力的經濟規則,即經濟理性,是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所主張的生態理性相對立的。生態理性旨在用這樣一種最好的方式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儘可能提供最底限度的具有最大使用價值和最耐用的東西,而花費少量的勞動、資本和資源就能生產這些東西。於此相反,對最大量經濟生產力的追求,旨在最大量地生產,最大量的消費,以此獲得最大量的利潤。其結果就是,經濟增長的同時,對環境造成最大的破壞。西方生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高茲認為,要實施生態理性,必須改變資本主義的利潤動機,這就意味著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的合理性就存在於生態理性當中。西方生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還表現在其對「生態帝國主義」的批判當中,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存在著不可解決的生態矛盾。只要是資本主義,就必然堅持利潤第一的原則,這就決定了它要不斷掠奪自然。在平均利潤不斷下降的今天,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將一些高污染,傻、大、笨、粗的企業遷移到發展中國家,甚至把垃圾也丟棄在這些地方,就是要通過對落後地區自然資源的掠奪來確保高額利潤。儘管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也存在局部地區的生態改善,但是這只是危機轉嫁的結果,資本主義企業之所以搞環保,也是因為搞環保有利潤。從給全世界範圍看,生態矛盾依然存在,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它還將不斷加劇。
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
哈貝馬斯是法蘭克福學派右翼的代表人物。早期,他秉承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傳統,著重批判了作為意識形態的科學技術。後期,他提出了「交往行為」理論,並以此為基礎,構建起了自己「未來美好」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學說。在哈貝馬斯看來,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第一生產力,國家政權因深入經濟領域而掌握了科學技術的管理和使用,使得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統治人民的工具,技術的統治已替代過去階級的統治。由於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力,因而剩餘價值已不再是工人階級勞動而是科技發明和應用的產物。同時,工人階級由於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已經沒有興趣參與社會解放,已經不再是社會的批判力量,階級鬥爭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已經退居次要地位。哈貝馬斯認為,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問題,已經不再是政治和經濟的階級奴役和壓抑,而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就是資本主義的權力系統已經從政治經濟領域侵入到交往行為運行於其中的主體間性的「生活世界」。不僅在政治、經濟領域中,而且在「生活世界」中,自由已經喪失殆盡,人已經全面異化。對於這種狀況,哈貝馬斯不像馬爾庫塞那樣提出知識分子的「大拒絕」造反運動,而認為最有效的道路是社會改良,即實行政治民主化,消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隔閡和矛盾,以實現完全的相互理解與和諧一致。哈貝馬斯把人類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駕馭別人或者實現自我成功為取向的目的行為,一類是以人們之間相互理解為取向的交往行為。支配目的行為的是工具理性,這是一種能夠有效改變自然的科學技術理性。交往理性是通過對言語行為的有效性要求來實現的,它的有效性要滿足三個條件,即真理性要求、真誠性要求、正當性要求,只要言語行為同時滿足這三個要求,就能在意見一致的基礎上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在現代社會,正是人們無視交往理性,工具理性日益侵入交往理性的領地,從而使人的「生活世界」成了工具理性的殖民地。工具理性的膨脹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難以理解,晚期資本主義的一切衝突與矛盾都由此產生。如何實現交往行為的合理化?在哈貝馬斯看來,作為社會成員,人不能沒有社會交往和互相商談,而平等、公正、民主協商的原則就是實現交往所不可或缺的倫理前提,因此,他提出了普遍商談的三原則:一是每一個有言語行為的主體都應該被允許參與對話,二是每一個參與對話的人都應該被允許提出自己的主張和立場,三是不應該有任何強力阻止上述兩項權利。但是這種商談政治理論面臨著兩方面的內部矛盾,一方面它承認社會多元化的事實,另一方面它又承認公民通過非強制的手段達成共識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
※職業裝穿搭指南|時而強悍,實則溫和的時髦主義
※烏克蘭民族主義:過去、現在和未來
※新女子主義:不嫁有錢人!
※消費主義的心理學批判研究
※崇尚網路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