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節日|清明】清明的味道:些許憂鬱,些許春光

我們是歷史之舟的搭客,也是它的划槳人!

杏花微雨相信和民俗君一樣,在每位看官的童年記憶中,清明可算是印象最深刻的節日之一了吧。猶記得,那年杏花微雨,那年芳草迷煙,那年墳頭奠祭,那年艾團清香(沒錯,那年的民俗君還是小民俗君╮(╯_╰)╭)。因此,在記憶里,清明時節既有春日的憂鬱,也有青草的生機,但不論前者後者,這都是一個春天的節日,表達著屬於生命的悲歡。

節日源頭唐朝黃金周

說到清明,千萬要注意它和春節、中秋、端午不同,並不是一個陰曆節日哦,它屬於傳統農曆的陽曆範疇,對應公曆4月5日前後。目前的歲節體系中,只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作為節氣概念,清明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了,《管子》中即有「十二清明,髮禁」的記錄。《逸周書》記載了清明的節候特徵:「清明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到了唐代,清明節才逐步糅合其他節日,成為了正式的清明節。

清明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

清明與寒食寒食節可上溯至《周禮》載西周暮春禁火的習俗,並與介子推不圖富貴而被燒死綿山的故事相關聯,在漢代發展為全國性的禁火節日。唐代出現了寒食墓祭習俗的記載,詩人徐凝有「嘉興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回」的詩句,《舊唐書》也稱「寒食上墓,宜編入五禮,永為恆式」。而在《唐會要》又載有「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的說法,表現了當時執政者對於寒食節的懷疑態度,也側面反映了掃墓節俗在此時尚可能處於初期階段。然而,隨著此俗逐漸盛行,以致最後朝廷也不得不妥協了。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有「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的說法,清明放假七天,這可是當年不折不扣的黃金周啊!並且,寒食正好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兩天,人們多將之聯繫在一起,加之寒食禁火在宋代以後逐漸消亡,清明節便逐漸替代了曾風行一時的寒食節。

寒食圖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清明與上巳上巳節是形成於春秋時期的浪漫節日。《詩經》中便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的描寫,反映了三月上巳男女約會、袚除不祥的習俗。魏晉後,又增添了臨水酒會的習俗。眾所周知,永和九年的上巳節,書法家王羲之便與眾多好友流觴曲水,寫就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記錄當時盛況。南朝《荊楚歲時記》也有「三月三日,四民並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的記載。唐以後,上巳節俗逐步融入到清明節中,王維有詩云「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反映了清明與上巳的合併趨勢。總之,清明節在唐代融合寒食、清明與上巳三者,成為重要的全國性節日,並盛行起來。

曲水流觴

王羲之《蘭亭集序》

節日習俗欲斷魂與杏花村

正如詩中寫的那樣,「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俗主要包含著「欲斷魂」的祭祀活動以及「杏花村」的踏青遊樂活動兩部分。

掃墓祭祖清明祭掃是節俗活動的核心內容,俗稱掃墓、上墳或掛紙。清明前後家人一同前往先人墓地祭掃,先要整修墳墓、清除雜草、培添新土、壓置紙錢、硃筆勾勒墓碑名姓,隨後大家擺上貢品、焚香點燭、燒化紙錢,最後眾人跪拜先人,鳴爆而返。在民俗觀念里,掃墓習俗反映著一家人的門風及孝行,民間有「有後人,掛清明;無後人,一光墳」的說法,反映了民眾崇本尊親、慎終追遠的宗族文化精神。此外,一些地方還有家祭、廟祭的習俗,以及祭祀人文始祖的風俗(如陝西黃帝陵祭祀、新鄭軒轅大典、淮陽太昊陵祭祀等)。

祭祖掃墓

↑陝西黃帝陵祭祀→新鄭軒轅大典

踏青遊樂陽春三月,在郊外祭掃途中也正是踏春遊玩的好時節,《帝京景物略》便有掃墓後「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的描敘,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更生動描繪了汴京人們掃墓踏青歸來時的熱鬧場景。同時,清明還有戴柳、射柳、放風箏、盪鞦韆、蹴鞠、拔河、鬥雞、百戲等一系列節日活動,有些寓意辟邪,有些意在玩樂,體現了豐富多彩的清明文化。

#康康踏青系列1#

#康康踏青系列3#

#康康踏青系列2#

#康康踏青系列4#康康系列作者:覃心怡
推薦閱讀:

憂鬱症如何治 抑鬱症吃什麼好
憂鬱氣息強烈的傷感心情短語
愛上淡淡憂鬱的天空
2600萬人憂鬱,90%沉默[特別報道](05.11.24)
憂鬱的紫色

TAG:味道 | 節日 | 清明 | 憂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