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本經 莊嚴凈土分第十
莊嚴凈土分第十
【分解】
上言四果無可得,此雲聖果亦無可得,若是有所得,皆是住相。凡夫之所疑,必以為四果既無所得,何有四果之名稱?聖果若無所得,何以能獲無生法忍?這都是凡夫住相之病。要知聖賢之名稱,皆是假名。全是假有為法,顯無為法,所以般若處處破執,惟恐凡夫貪著有為法也。所謂莊嚴凈土者,並非凡夫目中所見的色相莊嚴。(如修廟一般,以為金碧輝煌,即謂之莊嚴)實是說的非相法身,無形真土,無形質可取,無色相可觀的法性莊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然燈佛,因初生時,身邊有光如燈,故又名定光,為如來佛授記之師。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不住著在一處,凝滯不化也。蓋此心,神明莫測,變化無窮,是真凈土也。不清凈,則逐境遷移,放逸莫檢,便著六塵,而多所住矣。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為眾山之王。不過用他來譬如人身之大,大作一假設之詞,如七寶滿三千大千之類。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非身,法身也,就是如如不動之真心。傅頌曰,有形終不大,無相始為真,也就是此意。是名大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論】
本分,如來佛因為恐怕諸菩薩之所得心,還沒有除,動則住於有法,不生清凈心。所以問如來我,昔在然燈佛所,雖得無上菩提之果,然於然燈佛本師之法,有所得否?意在引從前的事,來證明如來自己,於法實無所得。因為如來佛,雖然在然燈佛本師處聽法,不過得本師的開導而已!實則自悟自修,於法實無所得。佛設此問,要在表明法無所得,是空法相。所以跟著又問菩薩莊嚴佛土否?意思就在又要表明莊嚴非莊嚴,是空佛相。像這樣佛與法俱空,才得生清凈心,故曰應如此生清凈心。生清凈心,就是生菩提心。菩提正法,無可得,無可說,所以發菩提心者,直發清凈心而已!但是心本清凈,無所為發,直生之而已!清凈心曰生,六塵心曰生,可知真心妄心,仍由其心之自生。而非菩提正法,所能覺我。亦非色聲香味觸法,所能溺我。佛說到這個地方,已分明說出佛果,應從眾生心中求。還恐怕眾生,看得佛法太廣大,所以又設一個大身來比喻,就是比方須彌山雖大,還是一個有相之大。如十方世界,尚且成虛,可知須彌山之大,並不大也。用這個比喻,好使眾生不見佛法,只見一心。能真清凈之至,始入菩提三昧。(入正覺精妙處)或曰:如來佛,在第七分,(無得無說分)因為要表明果法離相,曾問過「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那末又何必在本分中再問,於法有所得否?應知前問是說明,「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以明度生離相的意思。換言之,就是就佛果上所得,有無而為問。今問是說明,「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以明住心無住的意思。換言之就是以佛因中,於法得與不得而為問。總而言之,前問是佛果上自證菩提,今問是佛因中求得菩提,意思各別,並不是重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講義】
佛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我從前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須菩提答曰:世尊!我師父在然燈佛所,是自悟自修,於法實無所得。佛又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菩薩於佛土之中,作善緣福業,抑莊嚴否?須菩提答曰:非莊嚴。這個緣故,因為我師父所說的莊嚴,非形相莊嚴,如黃金為地,七寶為台等,不過名為莊嚴而已!佛又曰:「須菩提」乎!所以諸菩薩,摩訶薩,應該如此一心不亂,生清凈心,不可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之上生心。否則便縛於六塵,妄念旋起,那裡能清凈呢?原來清凈心,(覺性)妙湛圓寂,本無所住,如明鏡之前,物來悉照,物去即空,所以要無所住,就可以十分清凈。佛又曰:「須菩提」乎!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你的意思怎麼樣?是身為大否?須菩提答曰:世尊!甚大。這個緣故,因為此身雖大,可是有生有滅,終受輪迴,不能叫做大身。但如我師父從前所說非相之法身,乃是清凈之本心,是真法身也。此心包廓太虛,周藏法界,無相無住,頓入圓明,豈須彌山所能比量的么?這個才是名為大身啊!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五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二一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0五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0二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八二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