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正理解心,你就理解這個世界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

(德加尼亞禪師問答集)

祈禱和禪修

禪修者:祈禱和禪修比較起來,有多重要呢?

禪師:你一天祈禱多少次?

禪修者:每次禪修之後我都會祈禱。我是應該在我禪修的時候祈禱呢,還是在另外的時候祈禱更好些?

禪師:禪修是用正確的理解去覺知的工作。你可以去覺知祈禱正在發生的事實。所以祈禱和禪修可以同時進行。

遵循佛陀的教導和祈禱或者禮佛的性質是一樣的。佛陀對他的弟子們主要的教法是,儘可能地去持續地保持覺知。佛陀經常提醒人們不要失去正念。所以,每次當我們想起這個教法並且練習覺知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禮佛。祈禱不一定需要語言來表達;它可能是一種精神的態度。因此,如果我們一整天都能夠保持覺知的話,我們也是在整天禮佛。

佛陀這個詞的意思是「覺悟者」,覺悟是智慧的品質。所以只要當我們培養智慧時,我們就是在請佛住世。在這個時候,我們簡直感到就和他在一起。

天堂和地獄

禪修者:我發覺地獄、天堂和輪迴的觀念非常難以接受。佛教的其他一些教法是非常直接的,因為我能夠實踐它們,並且直接經驗到它們。關於怎樣看待這些概念,您有什麼建議嗎?

禪師:你不需要相信天堂、地獄或者輪迴這些。只需要繼續禪修。一旦智慧發展得更強大時,心就會開始以正確的方式理解這些東西。

你也可以把另外的一些世界看成心的不同品質。當你感到非常痛苦時,心就是在地獄裡,當你處在定中時,你是在天堂的世界裡。生命是心的素質的反映。如果你真正理解心,你就理解這個世界。你不需要相信你理性上不能理解的東西。只需要保持調查。保持從你的個人經驗中學習。

對正念的執著

禪修者:執著正念行不行?

禪師:不行!不需要執著正念,正念因為覺知的慣性而發展。在裡面有什麼可以執著的呢?任何執著都應該避免。當然,對任何東西都可能生起執著,但是沒有執著才是對的。

想變得更好

禪修者:我經常觀察到我自己希望別的人沒有做好,這樣我似乎就是最好的。

禪師:哦,那不錯嘛,你能覺知到你的心!心總是想比別人更好,希望看到別人比你差,這是心的本性。只有當這個被覺知到時,我們才有機會改變。

禪修者:觀察到這樣的情況,我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禪師:當心有這樣的念頭出現時,觀察它帶來的感受。你會看到它並不是那麼令人愉快的。如果每次有這樣的念頭時,你都能覺知到這種感覺,心將會對這種不愉快非常熟悉,它就不再想要那樣的方式。心不僅認識到這種念頭是令人不愉快的,而且也知道它們是多餘的、不健康的。一旦當心真正理解所有這些時,它就容易放棄它們。

對「我」的執著

禪修者:在我的生命中,我已經成功地實現了許多目標,也遭受了許多痛苦。現在我真正開始意識到禪修的價值,但是我肯定還是非常執著「我」,執著有一個「我」在做所有的這些事情。我發覺那種必須放棄「我」的觀念非常可怕。

禪師:你不需要相信任何東西,你也不必放棄它。你只需要禪修實踐。這兒沒有人真正相信沒有「我」。

禪修者:它使我感覺像掉進某種真空中一般。

禪師:這只是因為你不理解。努力去放棄只會是一種無意義的練習。不要去擔心它;只要你在禪修中能夠發現快樂和興趣,你就已經做得很好了。所有你需要做的只是——去接受給你的信息並且考察。不需要努力去相信任何東西的存在或者不存在。

貪慾和智慧

禪修者:不帶貪慾地去喜歡某些東西是可能的嗎?

禪師:讓我這樣說吧:智慧同樣希望某些東西。但是智慧有不同的動機;它理解某些事物的真正利益,並且朝向那個目標努力。它和貪婪、慾望是非常不同的。

禪修者:我是指發自內心地喜歡某些東西,像喜歡在樹林裡面散步,並且聆聽啄木鳥的聲音等。

禪師:那是貪慾!我給你另外一個例子。有些人,聽說到涅槃之後,試圖非常努力地禪修,因為他們想得到它。這也是貪慾;他們不知道涅槃真正是什麼。這和努力去掙許多的錢,認為一旦得到它就能滿足所有的願望是相同的。

當智慧想要某事時,沒有散亂和不安,沒有那種馬上就要到達那兒的強烈願望。它理解實現那個目標的近因,所以會穩定地努力,去滿足那些近因。智慧總是會看到兩面,好的和壞的;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如果智慧看到黑色,它也會理解它不是白色。如果它看到苦,它理解苦的止息必定也是可能的,這就是心隨後要努力的目標。

當智慧存在的時候,將永遠不會因為目標還沒有達到而有挫折、失望、或者沮喪。因為智慧含有真正的理解,它知道只要沿著那條道路前進,它最終會到達那兒。另一方面,貪慾,只要它沒有實現目標,總是會感到失望。

禪修者:當我坐禪的時候,我能夠覺知到不同的對象。通常有一種慾望生起,它與這些對象中的一個相關。為了真正地禪修,我怎樣才能去掉這些煩惱?

禪師:不要試圖去掉慾望!覺知到慾望的生起,那就可以了。你只是想認出正在發生什麼,你不想捲入其中。

當你感覺到慾望並且覺知到它時,它是保持原狀呢,還是變得更強烈?

禪修者:如果它一開始就很強的話,它會變得更強烈。我經常迷失其中。

禪師:如果慾望是由於一個特定的對象而生起,你應該停止觀察那個對象。它不是一個法的對象;它是一個慾望的對象。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需要觀察的目標是慾望本身。去觀察慾望帶來的感受。

你應該怎樣觀察慾望?從什麼樣的觀點去觀察?

禪修者:我想我應該不去認同為「我」的。

禪師:是的。提醒自己慾望只是一個自然的現象。它並不是「你的」貪慾。這樣將會在你和貪慾之間創造一個距離,並且允許你更客觀地觀察它。同時也試著去觀察貪慾的強度——它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如果你能觀察到這個,你可以問你自己為什麼它會增加或者減少。


推薦閱讀:

這6個流傳千古的名言警句,原來我們一直理解錯了
怎樣理解出家的真實義
「教養」理解之困惑
人生苦短,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理解
我對白居易《憶江柳》的理解和擬題

TAG:世界 | 理解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