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開放三部曲:眼界、腦界、胸界(轉載)
心態開放,往往意味著眼界、腦界、胸界三方面的開放和提升,是一個從表象、技能、技術,進化為原則、道德、價值觀的過程。這一過程總是先從眼睛有意識地納入信息,再經過大腦分辨、思考、消化,提煉成能力,最後沉澱到心胸,升華成原則和立場,並進而指揮「眼睛」和「大腦」。 這在中國古代有過相當多的論述。我個人將眼界、腦界、胸界的開放概括為: ——開放眼界,要「見微知著」、「高瞻遠矚」、「眼觀四面」; ——開拓腦界,「通古今中外、諸子百家,曉天文地理、世事人情」,並能夠取長補短,利用差異; ——開放胸界,「胸懷天下」和「志存高遠」,並且擁有「海納百川」和「豁達寬容」的品質。 圖1-2:心態開放的三部曲
1.開放眼界 「拿來主義」讓華誼公司崛起 王中軍是我很熟悉的一位商會理事,他創辦的華誼傳媒集團是中國內地民營影視業的龍頭。但很少有人知道,華誼原來是家廣告公司,其早期資本積累來源於廣告業務。 1994年,王中軍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獲得大眾傳媒專業碩士後,回國在北京國際飯店成立華誼兄弟廣告公司。剛開始公司做一本小雜誌,刊登一些廣告,然後直郵給使館和三星級以上的高級公寓,生意勉勉強強。 王中軍和華誼公司的轉折點就是說服中國銀行,讓其全國15000多家網點將五花八門的標識統一為紅標黑字白底,實行標準化、網路化的管理。隨後,華誼接下國家電力、中石化、農行金穗卡、華夏銀行華夏卡的標準化規範項目,在成立的第三年,便躋身成為全國十大廣告公司之列。 華誼能夠抓住這個市場空白,並不是因為善於創新,而僅僅因為眼界的開放。王中軍總結說:「這是很簡單的方式,在國外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而中國沒有。這也不是我的創新,而是我學別人的方式。在中國做生意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認真執行『拿來主義』,然後依照國情和自己的經濟實力,去走別人走過的路就可以了。」 「拿來主義」在互聯網企業中更為通用。許多中國互聯網企業就是靠對美國「矽谷」商業模式和企業制度的「拷貝」,進而獲得風險投資,最後獲得成功。再如馬化騰雖然沒有出過國,但他眼光開拓,看到了以色列人開放的聊天軟體ICQ,於是就從做ICQ的中國版——QQ起步,由模仿到借鑒再到創新,最終因為過人的眼光,而成為了著名企業家和億萬富翁。 在我接觸的成功人士當中,許多人就是因為視野和眼界的開拓而成功創建事業,這種現象尤其在海歸中普遍性地存在。通常而言,眼界是指我們視野所能到達的範圍,也就是見識的廣度和深度。一般有兩個解釋: 其一,視覺,眼睛所能看到的範圍,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謂的見和識,這是它的基本義。 其二,視野,我們能夠觀察或認識到的領域和範圍,包括我們各方面的認知範圍,這是延伸義。
中國有句古話:「見多才能識廣」。心態的開放,需要眼界的開放。佛教哲學說:我們不僅僅要用肉眼看世界,還需用心眼看世界。反過來也一樣成立,有肉眼才有心眼,心眼又反過來指揮肉眼,兩者相輔相成。 開放眼界,其一,首先需要超越自身的盲點,善於跳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儘可能地正確認識自己和世界。 人的眼光要全面 余隆曾獲得2003年「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他是當今世界樂壇最傑出的中國指揮家之一。出人意料的是,他在上海音樂學院等指揮系開講座,講的最多的卻是音樂指揮以外的事情。 余隆後來談到自己為什麼這麼做:「我說這些讓他們感到很新鮮,是因為音樂學院的學生歷來都是專業至上,大部分人對班集體工作持輕視態度。我則一再強調不要以為上指揮系只是學指揮,人的塑造應該全面,不要放棄社會提供的任何機會,因為作為指揮總會面對大量的組織工作,需要有領導才能。此外還要有意識地積累知識,要多讀書,認識到開卷有益。」 換位思考是種典型的擺脫自我視角的方法。 生活上,我們需要學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把別人當自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在商業策劃當中,要善於「易身處地」,把自己當成消費者,才能了解目標市場的潛在心理,「量身打造」產品和促銷方案。在人生當中,更要常常用旁觀者的角度來評判自己,才可能更接近客觀和真實,從別人的角度去思索問題,才能善於與人溝通合作。 其二,開放眼界還要善於把握時代的發展趨勢、國家政策改革的脈絡、行業的動態熱點,擁有超前的眼光。任何時代,務實者為俊傑,應時而動,與時俱進,審時度勢,都有個「時」字,把握好時機通常能取得長遠的勝利。 日本松下電器公司有一條成功的領導藝術:「領導者要有認清時代潮流的眼光和預知環境變遷的能力,才能想出因勢利導的方法,有先聲奪人的氣勢。」 海爾集團的張瑞敏也有類似的說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長一隻眼,盯住領導就夠了……市場經濟下企業則需要長兩隻眼,一隻眼盯住員工,建立一個能讓員工發揮才能、能夠公平競爭的人才機制;另一隻眼盯住用戶,市場是所有員工的上級……但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企業還要長第三隻眼睛,那一隻眼用來盯住國家政策。」
我的高考選擇 1977年,我參加高考,最後決定報考英美文學專業。家裡人都反對,他們一直希望我報考德語專業,因為當時德語專業比較冷門,容易錄取。 我堅持自己的意見,是因為我預感英語在將來的時代會更有用武之地。雖然當時中美還沒有正式建交,但兩國關係在1972年時已經解凍,走向正常化只是時間問題。同時,英語與德語比起來,是世界上更為通用的語言。最終,我也證明了自己選擇的正確。 其三,我們還要習慣審視,不要在眼界開闊中迷失了自己。換句話說,習慣審視,就是要讓眼睛發出大腦獨立思考後的光芒。這其中的核心支撐,其實也就是我在上文中說的要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賽伯樂投資公司的董事長朱敏曾用「反骨理論」來形容創業家的與眾不同:有些人天生不喜歡「當趨勢的跟屁蟲」(follow the trend),而喜歡「反抗趨勢」(against the trend),如「世上大多數人對『三個內角的度數加起來是一百八十度』深信不疑,但偏偏就有人想去證明三個角之和不一定是180度。真有一個法國人證實它可以大於180度,一位俄國人證實它可以小於180度,創業家就是這麼與眾不同。」 表1-3:仰視、俯視、審視的比較 習慣仰視,是中國過去的一種通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詩經》里這句話很美,也許西方人講不出這樣的話,因為這其中包含著過度的謙遜順從的韻味。反過來,西方人總是讚美敢於攀登和征服的「勇士」。中國人常把「領袖神化」、不敢挑戰權威、不包容「異端」、做事教條主義等等,都是體現。接觸的一些海歸學子常犯這樣的錯誤:以一種仰望和膜拜的眼光看待西方的理念和模式,因而沒有將東西方文化融會貫通、整合消化。因此回國之後經常照搬「西方經驗」,結果往往「水土不服」,還被人譏諷為「數典忘祖」。 習慣俯視則是一種自閉的心態,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也總使我們盲目地排外和過於自負,不問形勢,不看情況。例如,20世紀的義和團,在狹隘民族主義和信奉傳統宗教文化的心態導引下,夜郎自大,排斥鐵路、槍炮等一切與西洋有關的新事物,其結果歷史已經作出了回答。個人的發展何嘗不是如此啊! 2.開放腦界 《贏在中國》的成功
央視經濟頻道的《贏在中國》是中國最受關注的財經節目之一。這檔節目吸引了十幾萬懷揣創業夢想的選手、三千多萬元人民幣的風險投資、數十位包括馬雲、李彥宏、柳傳志這樣的企業家。而這個節目的創意,正來源於總製片人王利芬在海外的見識和思考,她也是我們2005委員會的理事之一。 當時,王利芬來到美國布魯金斯協會下的中國中心從事電視研究。在CNN總部最大的演播室,整個編輯、加工、播出、商業開發的高效流水作業,讓她大受觸動——她甚至覺得中國的電視節目就像是手工作坊里的產品。隨後,她受到NBC黃金檔節目《學徒》的啟發,開始思考將來可以借鑒美國模式辦一檔中國的商業人才選拔的電視節目。 可是,王利芬這個創意之所以能夠成功,並不僅僅是因為她眼界開放,而是進一步的腦界思考:「完全照搬必死無疑。因為美國《學徒》中價值觀的東西會受到中國觀眾的心理抵抗。」王利芬思考過後,終於找到一個中國化的主題——「勵志、創業」,由此大獲成功:「前者是中國人奮鬥精神的承傳,是所有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後者是今天中國向商業社會推進過程中個人實現價值的最好舞台。」 就算我們的目標物,譬如機遇,在視野之內,你看到了,也知道了,但你會不會利用這個機遇,卻還很難說。因為我們能否把握和利用機遇,還取決於我們能否對機會迅速敏感並得到重視,以及有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儲備。 我們都有這樣的常識:對於不懂古董的人來說,無論多少古董擺在面前,戰國鐵器可能只是劣質的破銅爛鐵,唐宋古畫只是發了霉的廢紙一堆,明清陶瓷則只是一些罈罈罐罐。 開放頭腦,這是心態開放的第二步驟。 大腦的開放,將決定我們能否將外部視野轉化為內在視野,進而傳遞到內心。 「金王」蠟燭的由來 陳索斌是一個「海歸」,但他在美國留學取得的是經濟學碩士學位,跟「蠟燭」毫無關係。在創業之前,他甚至從未與蠟燭行業有過任何接觸。然而,他卻選擇了時尚蠟燭作為創業方向。 一切要從1993年一天晚上說起,陳索斌在朋友家中遇到停電,朋友的妻子找出一截紅蠟燭點上。燭光下,紅彤彤的蠟燭冒著黑煙,忽明忽暗。朋友的妻子就在旁邊抱怨:「如今衛星都上天了,怎麼蠟燭還是老樣子,誰要是發明不冒黑煙的蠟燭,說不定能獲得諾貝爾獎。」
相信對蠟燭黑煙的抱怨,不只陳索斌一個人聽過。但是,陳索斌與大多數人不同之處在於,他在「耳動眼動」之後還「腦動」過。不久,「金王」無煙蠟燭面世,再不久,「金王」成了中國的時尚蠟燭之王,陳索斌成了億萬富翁。 能夠促使我們大腦開放的莫過於思維開放。 其一,我們要有思維的敏感,善於發現,善於判斷,善於挖掘,並對新事物、新機會、新方法、新策略保持敏感。 敏感其實就是我們發現機遇的能力,在創業領域就是我們的商業嗅覺。經商要善於捕捉商機,寫作要善於抓住靈感,作戰要善於把握戰機,這是一個成功者必要的靈感。不過,沒有什麼人的商業感覺是完全天生的,如同狗的鼻子雖然靈敏,嗅覺依然還是比不上經過後天訓練的獵犬。 其二,我們需要培養創造性思維。 在創造性思維方面,中國人尤其需要加強發散、逆向等思維方式,以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 發散思維又稱為輻射思維,一般而言,是指從功能、屬性、因果、橫向進行思維的發散,甚至包括進行風馬牛不相及的聯想,這需要一個人有豐富的想像力。譬如牛頓能從蘋果落地發現地球的萬有引力。 焦震的兩次「思維發散」 鼎暉公司之所以能夠投資早期的南孚和蒙牛,據說就是因為其公司投資總裁焦震兩次思維「發散」。 1997年,焦震去天津了解朋友介紹的一家電池企業,這家企業並不是南孚。但在後來,焦震在調查中偶然聽到一幫大學生聊天時提到南孚電池特別好用,這使得他對南孚產生了特殊興趣,最終決定轉而投資南孚電池。
焦震從不喝牛奶,有一天在超市裡他卻偶然發現牛奶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於是,焦震通過高級經理王霖再通過關係找到內蒙古的朋友,經過多人牽線去主動接觸牛根生和他的蒙牛集團。其時蒙牛正處於一個快速上升階段,急需發展的資金,雙方見面交談的感覺也很好。於是,鼎暉聯合摩根斯丹利、英聯在2002年投資蒙牛2597萬美元,持有32%股權,這成為了一個投資業的經典案例。 逆向思維又叫求異思維,它強調了人們要敢於與固定的思維方向「反其道而思之」,一般可分為反轉、思維轉換、缺點逆用三種類型。有名的「司馬光砸缸」說的就是逆向思維,有人落水,一般人的反應是「救人離水」,而司馬光卻「讓水離人」,並由此救了同伴性命。類似的例子還有人人都知道的「曹沖稱象」的故事。 慈濟體檢中心第二家營業部在北京亞運村開業不久,「非典」就突然到來,幾乎沒人來進行體檢,工資及房租卻得照付。韓小紅就是使用逆向思維來改變業務方向,市民不會來進行體檢,但肯定會搶購預防非典的葯。於是,她動員醫療門診部的員工留下來加班,大家每天從早上8點一直忙到夜裡11點,按國家公布的配方配製防禦非典的中藥,專賣溫度計、口罩、干擾素、板藍根等市場緊缺的物品。一方面企業可以保本,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為非典所困的市民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也起到了宣傳人們要進行健康體檢的效用。 馬雲的逆向思考 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在一次演講當中,曾用幽默的逆向思維方式詮釋他成功的秘訣。他說事業要經營得好,就是別人要的東西,他都棄之如敝屣: 「討論會的時候,百分之八十、九十的人說同意,完了,我一般把這種想法扔到垃圾堆去。因為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都同意的東西,我的競爭對手也一定會想到,會認為這是好東西。」 其三,要有多元的思維,培養綜合全面的個人素質。 這是一種社會趨勢。企業對於應聘者要求,趨向「一專多能」;現代家庭對成員的要求,傾向於「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社會對於學者的要求,已是「通古今中外、諸子百家,曉天文地理、世事人情;明是非黑白、變遷興替」,並且能夠帶來實際的社會效應。否則,只能算是專家,不是學者,更非大師。 3.開放胸界 心態開放的最高境界是胸懷開放
耶魯大學法學博士畢業的高志凱曾做過摩根斯坦利亞洲區副總裁,也在聯合國秘書處和香港證監會等機構任過職,可以說是個典型的成功人士。高志凱就認為,他青年期最重要的兩次人生「教育」,都是關於開放胸懷的教育。 他的第一次經歷是為國家領導人當翻譯。高志凱曾陪同李先念、胡耀邦等領導人出訪國外,還陪同鄧小平會見過尼克松、布希、蒙代爾、基辛格等外賓。由於「經常參與很多最高領導人重要講話第一手的記錄和整理,很多國家的戰略方針必須熟記於胸」。這對高志凱的開放胸懷鍛煉就非常大,他甚至認為「這對我一生都影響深遠」。 他的第二次經歷是在耶魯大學法學院留學。開學典禮,耶魯法學院的院長Calabresi首先就問:「同學們,你們來耶魯是為了學懂法律條文的嗎?」所有的學生都回答:「是。」院長立即說:「那你們不用到耶魯來。」有的人問:「那我們是來學什麼?」院長回答說:「你們是來學習如何制定法律。」 「耶魯培養的不單是律師」,更重要的熏陶學生擁有國家領袖般的胸懷。所以高志凱認為:「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耶魯會出產這麼多政治領袖:美國前總統福特、老布希、柯林頓和現任總統小布希、副總統切尼……」這種強調胸懷一定要廣闊的教育也讓高志凱受益很多,甚至可以說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開放人,胸懷開放是其重要原因。 人生情境向來有三境界之說,首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後看山非山,看水非水;最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實際上,山永遠是那山,水永遠是那水,而人之所以有視野中的變化,是因為你心態和胸懷有了變化,所以個人的情感和反應也有了區別。 道家的老子曾把當官的境界分為四個等級:「太上,民不知有之;其次,民親而譽之;再次,民畏之;再其次,民侮之。」 儒家則把人生境界視為修、齊、治、平。起步是修身,修身是做人之根,做事之本,處世之基。再後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高的境界就是「心有天下」。因此,儒者追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求解人生的天地境界 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曾把人生境界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這是類似於西方哲學家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觀點。自然境界是在生物本能範疇內求解人生;功利境界是在物質利己的前提下求解人生的意義;道德境界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也就是利人利己的原則下求解人生意義。最高境界則是天地境界,便是在宇宙的範疇內求解人生的意義。 心胸來自有視野,心態開放的最高境界就是胸懷開拓。
開拓心胸跟樹立目標和理想的區別在於,這更強調一種人生格調和境界。人生在世,境界向來有高下之分,與你所擁有的富貴名利無關。 中國的古話說:「吞舟之魚,不游細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李嘉誠曾經有一句名言:「我李嘉誠在商場上只有對手,沒有敵人。」 成就吳鷹的胸懷 2000年3月3日,UT斯達康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當天市值便衝到70億美元。我認識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吳鷹有很多年,他所開創的「小靈通」神話,早已經載入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風雲史。 1985年,吳鷹帶著30美元只身前往美國新澤西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進入著名的貝爾實驗室。一天,他的美國經理問他,將來想幹什麼,吳鷹不經思考就立刻回答:創辦一個1萬人的高科技通信公司。 吳鷹的口頭禪是:「做大事就要有大胸懷。」 成就吳鷹人生的,正是他自己的胸懷。數年之後,吳鷹創業,實現了過去的夢想。現在,吳鷹又做起了投資人,正在實現自己新的理想。 關於心態兼容和品德兼容,也就是容人容物,我在開放式心態的基本特性中已經作過闡述。我認為要開拓胸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胸懷遠大,有長期的遠見和人生規劃;
——心態兼容,接受新的事物、思想、觀念; ——品德大度,能容納不同乃至不對的人和意見; ——性格開放,避免保守、固執、封閉、不會自省的個性和心境。 我母親的曾太祖父歐陽厚均,是擁有弟子三千的清代大教育家,曾執掌嶽麓書院27年,開壇講經時,左宗棠與曾國藩都是其膝下門生。小時候,母親給我講過一個與這兩人相關的故事,至今印象深刻。曾國藩和左宗棠當年都是清朝的中興名臣,朝野中人慣以「曾左」合譽。左宗棠一向傲岸自負,對「曾左」的順序耿耿於懷。據說,一日,他特意問自己的左右侍從:「為何大家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有一侍從就大膽回答說:「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中無曾公。」左宗棠聽後,默然無語。胸懷正體現著一個人內心格局的大小。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現北京市丰台區副區長閻傲霜曾這樣暢談關於人生胸懷的感悟:「回顧10多年的經歷,最難過的是不被理解的時候。回國時除了房子我沒要任何條件,有人不解,認為我可能另有所圖;出國參加學術會議,有人不解,認為是為了觀光旅遊;事業幹得太積極,有人認為是想出風頭;意見不同而敢於直言被認為是太驕傲……那種時刻的痛苦難以表達。然而我是幸運的……研究院黨委武秉陶書記經常出現在我身邊,開導我、鼓勵我、幫助我,至今我也常用她當年的話開導自己,並告訴身邊遇到煩惱的朋友們:『一個人的心胸多寬廣,他的事業就有多寬廣』。」 一個真正心態開放的人,必然擁有遠大、兼容、開放、寬闊的胸懷 |
推薦閱讀:
※日子,過的就是心情,心態好才是真的好!
※心態若蘭 意志如水
※心態好, 人緣就好!
※好心態9-10
※人際溝通中的三種角色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