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讀片】什麼病讓52歲女性面部腫痛了5年?【038】
女,52歲。
主訴:右側面部反覆腫痛5年余,加重一月入院。現病史:5年前及3年前患者均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下頜磨牙疼痛,遂到當地診所就診。患者口服「消炎藥」,並右下頜第三磨牙冠周沖洗治療,經治療數日後疼痛緩解。1年前患者在右側下頜牙痛後,出現右側面部軟組織腫大癥狀,無明顯疼痛癥狀,患者未做任何處理。1月前患者自覺右側面部腫脹明顯加重,並伴疼痛。
查體:雙側頜面部不對稱,右側下頜較左側腫大明顯,病變區皮膚不發紅,未查及明顯皮疹及瘺道,無明顯面癱癥狀。觸診右側下頜升支部位,可觸及一約2cm×2cm大小的腫物,質地硬,界清,不活動,無壓痛,表面皮膚不發熱。右頜下淋巴結稍腫大,界清,活動度可,無壓痛;左側及雙側頸部未觸及淋巴結腫大。
大體可見:
暗紅碎4*2*1cm,另見花生米大片狀骨組織,脫鈣。
病理診斷:
(右下頜骨腫瘤)符合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原稱牙源性角化囊腫,因其生長缺乏自限性,具有某些腫瘤的特徵,術後具有較高複發傾向,WHO將其歸屬為良性牙源性腫瘤,並命名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分型①根端囊腫:較常見,多見於成年人,是由於根尖慢性炎症,形成含有上皮的根尖肉芽腫,中央發生變性壞死,周圍組織液不斷滲出,逐漸形成囊腫,亦稱根尖周圍囊腫。如根尖肉芽腫在拔牙後未作處理仍殘留在頜骨內,形成囊腫則稱殘餘囊腫。
②角化囊腫:來源於原始牙胚或牙板殘餘,有人稱為始基囊腫。角化囊腫有典型的病理表現,囊壁為復層鱗狀上皮,囊內為白色或黃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樣物質。
③含牙囊腫:又稱濾泡囊腫。發生於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後,在殘餘釉上皮與牙冠面之間出現液體滲出而形成含牙囊腫。可來自一個牙胚(含一個牙)或多個牙胚(含多個牙)。
臨床特點牙源性囊腫多發生於青壯年,可發生於頜骨任何部位。
根端囊腫多發生於前牙,角化囊腫好發於下頜角附近,含牙囊腫多發生在上頜尖牙或下頜後磨牙區。
囊腫生長緩慢,早期無自覺癥狀,若繼續生長則骨質逐漸向周圍膨脹形成面部畸形,較大囊腫因骨板極薄,可有乒乓球感覺,壓迫神經則可產生疼痛。
影像學表現1.CT
頜骨內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CT值常在20~45HU之間,輪廓清晰,邊緣光滑整齊。周圍骨質密度增高,為骨質增生硬化所致。
2.MRI
囊腫表現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
鑒別診斷成秞細胞瘤,又稱造釉細胞瘤或齒釉細胞瘤。
成釉細胞瘤是最常見的頜骨牙源性上皮來源腫瘤,約佔該類腫瘤的80%。成釉細胞瘤為良性,但具有局部侵襲性的多形性腫瘤 。
大體解剖剖面多呈囊實混合性或純囊性,囊腔可為多房型或單房型,腔內含黃色或褐色液體,其中可見膽固醇結晶體,病灶內常見繼發出血。
囊壁厚且不規則,腔內壁有乳頭狀突起;外壁可見有穿出包膜的芽狀突起。易發生鄰近骨質破壞,可穿破骨皮質造成周圍軟組織侵犯。
組織學上,部分瘤細胞分化不良,具有潛在或低度惡性傾向。
成釉細胞瘤術後易複發,複發率可高達55%~90%。
總結1.單房含牙囊腫需同含牙的單房造釉細胞瘤鑒別。一般後者可呈分葉,邊緣多有切跡 牙槽骨側骨壁可被吸收。
2.多囊的牙源性角化囊腫與多囊的造釉細胞瘤不易鑒別,常需組織學檢查才能診斷。
推薦閱讀:
※男人面部好痣的位置
※面部不對稱病例
※短暫惡化期→自認導出毒素→恢復健康 ? 排毒???
※男生皮膚這樣怎麼改善?
※女人面部痣相圖解 女人長痣面相圖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