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刊文:日本像一戰後的德國 警惕再出希特勒(二)

再看日本,由於戰後對侵略戰爭從未進行徹底清算,右翼勢力得以保存並隱藏下來。例如,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曾作為戰犯被美國關押過一段時間,出獄不久就重返政壇,50年代甚至成為首相。此外,在某些日本人看來,是非、善惡觀念都是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沒有什麼絕對的對與錯;戰爭只有勝利或者失敗,沒有什麼正義和非正義。在這種心理的推動下,日本屢屢發生右翼勢力篡改歷史教科書、政治人物參拜靖國神社的事件。特別是近些年,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對現實不滿的人愈來愈多,右翼、右傾思潮借勢發展,影響越來越大。從政治上看,長期執政的自民黨本身就屬中間偏右陣營。加之近年來對自民黨起牽製作用的政治力量逐漸減弱,進一步強化了日本政壇右轉的趨勢。不僅政壇,日本媒體和民間也都普遍受到右翼、右傾思潮的影響。

安倍就是在日本社會「集體」右轉的大背景下當選首相的,因此上台後也極力迎合、利用右翼、右傾思潮,刻意製造緊張事態和戰爭陰雲,作為贏得國民支持的手段。在競選首相時,他公然表示,為2006—2007年任首相時放棄參拜靖國神社而「悔恨不已」。他還多次發表為侵略歷史翻案的講話,在日本政府舉辦的紀念「主權恢復」典禮上,安倍帶頭對天皇和皇后三呼「萬歲」。安倍的內閣成員也多具有右翼、右傾的政治傾向。如外相岸田文雄就主張,應允許日本修改和平憲法,擁有集體自衛權,文部相下村博文聲稱二戰期間不存在「強制慰安婦」,行政改革擔當大臣稻田朋美曾出書否認南京大屠殺和侵略歷史。

三、當時的德國與今天的日本都力圖挑戰和否定戰後國際秩序

一戰後,歐洲建立起以《凡爾賽和約》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史稱凡爾賽體系。戰後德國對外政策的核心目標就是突破凡爾賽體系束縛,獲取所謂「生存空間」。希特勒統治德國後,正式走上擴軍備戰的道路。1933年,德國先後退出世界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1935年重新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1936年,德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未受到英法任何實質性制裁。一次次政治和軍事冒險的成功使希特勒威望大增,也助長了其侵略野心。納粹德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

二戰後,美軍佔領下的日本制定了和平憲法,進行了民主化改造,日本走上了和平發展道路,亞太地區形成了以《聯合國憲章》、《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為基本框架的國際秩序。這一秩序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也是維護本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基石。但日本右翼、右傾勢力認為,這一國際秩序是以壓制日本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只有否定、打破它,日本才能成為所謂的「正常國家」。

安倍上台以來,力圖挑戰戰後國際秩序,擺脫戰後體制束縛。對內,主要體現為意圖修改和平憲法。安倍在接受美國《外交》雜誌採訪時說,日本應該修改憲法第九條(即「和平條款」),為自衛隊改名並賦予其集體自衛權;並稱這是「我國的憲法」,中韓兩國的態度對修憲「沒有影響」。安倍還採取措施加強內閣的權力,設置「國安會」,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案》,使安倍和首相官邸有了極大的許可權,也使日本政府的最終決策更易於傾向軍事手段。

對外,安倍否認中日之間存在釣魚島主權爭端,煽動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他聲稱「不存在要解決的領土問題」、「不能容忍日本領土受到任何挑戰」,揚言將「站在捍衛日本領土的最前面」。安倍刻意淡化《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重要性,主張以美國等國對日片面媾和的「舊金山和約」作為國際秩序的基礎。安倍還叫嚷所謂「積極和平主義」,大幅增加軍費,擴軍備戰。2013年12月17日,內閣會議通過《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新版《防衛計劃大綱》和《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這被稱作「安倍軍事學」的三支利箭,其矛頭直指中國,對亞太地區和平穩定也構成了嚴重威脅。

四、當時的德國與今天的日本擴軍備戰都受到某些大國的縱容

納粹德國之所以能一步步突破國際秩序束縛,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很大程度上是英法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的結果。當時,英國張伯倫政府考慮讓東歐滿足德國的部分領土要求,劃東歐為德國勢力範圍,鼓勵德國東進。1938年,英法與德意簽署《慕尼黑協定》,決定把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劃給德國。西方大國想以此「禍水東引」,幻想德國進攻社會主義蘇聯,他們好坐山觀虎鬥,坐收漁人之利,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安倍上台後,在外交上打意識形態牌,拋出所謂「戰略外交」、「價值觀外交」和「積極主動外交」三原則,表示將大力鞏固和加強日美同盟,積极參加「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安倍還頻繁展開針對中國的外交活動,構築「對華包圍圈」。安倍政府還通過經濟上減免債務、增加援助和投資等手段,竭力拉攏一些國家為其所用。

當年西方大國「綏靖主義」造成的惡果是否會在今天重演?國際社會一定要十分警惕。其實,在日本擴軍備戰、構築「對華包圍圈」、否定戰後國際秩序的行動背後,我們也能看到某些大國的縱容乃至暗中支持,也能看到這種支持背後的「禍水東引」圖謀。英法推行綏靖政策時,未能料到德國會把侵略矛頭對準自己,今天,某些大國自以為牢牢掌控著日本,對日本復活軍國主義的傾向姑息養奸,最終也可能養虎為患。

一位美國作家說過,「過去永遠不會死去,過去甚至不曾過去」。2014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也是日本一些政客預言的所謂「安保年」,安倍政府可能會有更多的政治軍事冒險行動。國際社會千萬不要以為歷史不會重演,以為日本國內民意反對戰爭,日本政客就會畏懼民意,不敢肆意妄為。殊不知,民意是可以被政客操縱的。納粹上台前的魏瑪德國也是一個有憲法保障的民主國家,也存在反對戰爭的進步力量,但希特勒仍然在選舉中獲勝奪取政權並發動了侵略戰爭。要避免歷史悲劇重演,國際社會就一定要對日本復活軍國主義的傾向保持高度警惕,毫不妥協地與其一系列政治軍事冒險行動作堅決鬥爭。


推薦閱讀:

鼎盛時期的希特勒納粹
在希特勒550萬軍隊序列中,為何有一支奇怪的印度軍團?
希特勒之劍:二戰納粹德國的元帥們
希特勒與納粹德國的將帥們(六)
希特勒特批的元帥,納粹德國,唯一的「帝國」元帥

TAG:日本 | 德國 | 希特勒 | 一戰 | 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