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希拉里的全面左翼

撒切爾夫人時代謝幕後,又一位「鐵娘子」開始展露鋒芒,「強勢」已然成為外界針對希拉里(Hilary Clinton)所做評論當中最常出現的詞。而在美國第一夫人、參議員、國務卿等一系列頭銜之外,這位傳奇女性近來又添了一個新的註腳——2016美國總統大選最有力競爭者。繼2008年失利於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後,希拉里又一次向白宮發起衝擊。希拉里積極發表政見。日前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的槍擊案再次引發擁槍權爭議。她在全美市長會議上呼籲美國人認清現實,推動改革以便更嚴厲管制槍械。這樣才能避免槍擊慘案再次發生。

然而,無論是4月12日她正式宣布參選,抑或6月13日舉行了首場大型造勢集會,人們能夠從其慷慨陳詞當中可窺的或許不止未來施政設想,同時還包括全面左轉的傾向。

比左更左正式宣布參選兩個月後,希拉里6月13日在紐約舉行首場正式的競選集會,打響問鼎白宮之戰。不同於2007年1月正式宣布角逐2008年總統大選後,首站便赴選戰重地愛荷華州拉票造勢,並將重點放在如何為小布希清理殘局,且花費大量時間介紹自己擔任參議員期間做出的成績。本次演說中,希拉里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向工薪階層家庭提供承諾與支持之上,她首先提到了美國前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的理想,「機會平等,為可以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崗位,為需要安全的人提供安全保障,結束少數人的特權,保護所有人的公民自由,不斷提高多數人的生活標準」。並強調,「你們不成功,美國就不能成功……經濟不能僅服務於頂級階層」,「我不是為某些美國人而選,而是為所有美國人而選」之上。

通過對希拉里演講的辭彙進行分析,人們可以更加直觀地發現,相比於上次其2007年強調工作(Work&Job)47次、總統(President)20次、美國(America)20次、女性(Woman)17次、許諾(Promise)7次,以突顯自己作為女性參選人的身份以及必勝信心。她這次的關注重點則更多地放在美國、工作、家庭(Family)、生活(Life)、稅賦(Tax)、民族(Nation)之上,這幾個詞出現的頻率分別為64、50、15、9、6次。誠然,為聚集更多選票,打「民粹」牌成為眾多宣布參選者必然選擇,在此意義上聚焦中產階級利益和社會收入公平,成為希拉里競選策略之一併無可厚非。但若詳觀她的這樣一種「左派」言論,或許不難發現其中還極富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色彩。

包括利用國家權力(即美國右派所反對的大政府)進行財富的再次分配,以此來縮小貧富差距,惠及中產和窮人,實現「公平正義」。將家庭、信仰和工作置於其新政治理念的中心,並強調互惠、互助與團結,提供更富人情味、更注重公正與平等的社會發展模式,這莫不是傳統左翼政治理念的核心要素,更何況追求「公平正義」還是自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義。就此來觀,希拉里似乎深受「習效應」影響,而採取了趨同的策略。

在美國,廣義上的自由主義被許為左翼,希拉里所在的民主黨恰恰是自由主義的代表,只不過近來她的一系列表態當中的左翼色彩,不僅遠比民主黨,甚至要比她自己一貫所持觀點更左。無論是4月12日希拉里選擇通過社交媒體宣布了其正式參選消息,在這樣一段名為「啟程」(Getting Started)的長約2分鐘視頻當中,闡述「家庭強則美國強」的觀點。指出,「美國民眾正努力從艱難的經濟形勢中脫身,但這一平台仍然在向高端階層傾斜。美國民眾每天都需要一名冠軍,我想成為這一冠軍。這樣你們可以做得更多,而不是僅作看客。你們可以向前邁步、置身未來。因為只有家庭強大了,美國才強大」。

抑或她將炮轟企業高管薪酬過高作為自己參選「第一把火」,強調「美國家庭面臨財務困境之際,企業執行長的平均收入卻是工薪階層平均收入的300倍左右」。5月初就移民問題表態,美國需要將問題百出的移民系統治理好,任何相關的法案都應當包含能夠讓已經在美國境內的目前沒有持有合法身份的人口最終能夠獲得「全面的、平等公民身份」的路徑。13日在紐約羅斯福島舉行首場造勢大會,她向支持者承諾一旦當選總統,將解決收入不均問題,又讚揚勞工階層帶領國家走出金融危機的陰霾,強調每一個美國人都應分享到經濟復甦的成果。她又向華爾街和金融業開炮,稱「經濟繁榮不能由CEO(公司行政總裁)和對沖基金經理獨享」、「民主不是億萬富豪和大企業專有」。14日又在得梅因發表演講時將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譴責收入不公上。不僅抨擊共和黨對手提出了她聲稱是「主要減弱經濟的政策」,還抨擊對方沒有接受氣候變化的協議與婦女生育自主權利,指責共和黨人「不願幫助那些彼此相愛的同性戀人士」。

當希拉里開口承諾,如當選「將讓經濟為每個美國人服務,而不是服務於權貴階層」,並反覆強調「窮人的選票比華爾街的錢更重要」,這或不僅僅局限於一種競選策略,希拉里已然比外界想像的要更左。

希拉里競選演講

左翼引導美國在某種意義上,希拉里是一位富有爭議的政治人物。從年輕時期支持共和黨,到後來轉而參與民主黨,她不僅徘徊於保守派與自由派之間,即便是在加入民主黨後亦遊走於黨內自由派和中間溫和派。而其出任美國務卿期間,更有觀點認為她在國內事務上無疑是自由派,在國防外交上卻是民主黨內的鷹派。正如希拉里的前紐約參議員同事舒默(Charles Schumer)所言那樣,她是「你一生中從未遇到過的最難以看清楚的人物」。希拉里的主張以及真實立場,確實不容易被參悟。然而,正如觀察人士所指出的那樣,相比於她中間派的丈夫,無論是在柯林頓任職總統期間還是在2008年希拉里首次競選期間以及當前,至少在經濟議題上她立場確比柯林頓更為左派。

希拉里並非簡單的「柯林頓2.0」。柯林頓任職總統時減少了財政赤字,呼籲自由貿易,推進福利改革,降低資本收益稅率,而最被人記住的莫非他的那句「大政府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然而,曾在柯林頓政府早期擔任白宮辦公廳主任的帕內塔(Leon Panetta)則於2014年在他所撰寫的書中提到,希拉里曾經在柯林頓總統時期討論「削減赤字」時問道,「為何不給醫療改革等其他項目留更多空間」。此外,當柯林頓首次提交預算報告之後,希拉里明顯反對將福利改革視為優先要務,並試圖推動醫療改革。2008年希拉里在競選總統時,更是明確表示要增強聯邦政府在美國經濟中的角色,這也與柯林頓的做法大相徑庭。2008年1月末,希拉里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訪時曾提及「高效且有力的政府」。相較於人們普遍認識到的柯林頓的「左」,希拉里顯然要走的更遠。

伴隨大選機器再次開始運作,希拉里與柯林頓的政策分歧也將越來越多地浮出水面,誠然希拉里仍希望從柯林頓的政治成就、聲望及口才中獲利,但她畢竟不是柯林頓。1971年,年輕的希拉里曾給左翼激進主義者阿林斯基(Saul D. Alinsky)寫信稱,「親愛的索爾,你的新書《激進者守則》何時出版,還是已經出版,而我卻錯過了?」這樣一段信函在被揭露後,曾掀起不小範圍的熱議。儘管也有分析指出,「如果你20歲時不是自由派,只能說明你無情;如果你到30歲還不是保守派,只能說明你無腦」,不同人生階段確實會影響政治傾向,這種轉變有著深刻的進化根源,但至今天看來,希拉里的「左翼」色彩似乎並沒有減弱半分,而是伴隨時間的不斷向前推移而進一步加深。

且從某種角度來觀,希拉里的向左轉絕非個例。近三四十年,美國社會始終存在激烈的、有美國特色的左右翼「終極信仰」衝突,雖然右翼經常給堅決捍衛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左翼貼上「社會主義」的標籤,但這場「終極信仰」衝突或並不僅僅有關於具有左翼思想的自由派「姓資姓社」,而是涉及整個美國轉向的問題。

通觀當前選情,一個突出的現象便在於,已經站出來表示要競爭2016美國總統之位的人中,無論是1947年出生的民主黨人希拉里,還是1953年出生的共和黨人傑布·布希(Jeb Bush)、1963年出生的保羅(Rand Paul),他們所代表的恰是二戰後至60年代出生「嬰兒潮」一代。如果在加上出生於1961年的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這樣一批人不僅在數量上不容小覷,占現在美國總人口的接近三分之一,且正如奧巴馬和希拉里一樣,年齡使然他們當中的相當一部分充斥美國的管理階層,並成為正在管理美國的主要力量。

無關乎黨派以及信仰,特殊的成長背景賦予「嬰兒潮」一代的,更多的是理想主義色彩和左翼傾向,他們支持黑人的民權,支持女權,反對越戰,這樣一種時代的烙印是任憑時間流逝都難以抹殺掉的。雖然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一直在往保守方向轉變,且這種轉向近30年來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甚至有分析指出,美國保守的右翼已成功地把美國轉變成文化日趨保守的社會,較之60年代的年輕一代,新一代人在性意識、家庭觀念、國家意識等方面都保守和傳統得多。但以希拉里等人為代表的「嬰兒潮」一代再度誓言重返美國政治最高層,並贏得民眾支持,或也意味著美國整體向左。

(欣予 撰寫)

推薦閱讀:

就算希拉里上台,特朗普也會陰魂不散|Sisy Big Bang
希拉里特朗普領跑大選兩黨 或將出現變數|美國大選|希拉里|特朗普
一起來聽,希拉里和川普的情歌對唱
希拉里失意不失態
柯林頓奧巴馬秘密協商 支持希拉里選總統

TAG:左翼 | 希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