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什麼樣的頸椎病患者易產生眩暈癥狀?
13.什麼樣的頸椎病患者易產生眩暈癥狀? 有不少頸椎病患者有眩暈癥狀。癥狀發作時,可有旋轉,搖晃等感覺,而且眩暈的發生、發展及加重。與頸部活動勢改變有直接關係,尤其是在突然轉頭或頸部旋轉時誘發或加重,轉向某一側易導致發作,而轉向對側則能緩解癥狀有人將這種眩暈稱為一過性眩暈。嚴重的患者,甚至可以產生猝倒現象。猝倒發作前多無任何先兆,患者常處於某一體位,頭頸轉動時,突然感到頭昏、頭痛,兩下肢隨即發軟無力跌倒在地。發作過程中無意識障礙,跌倒後可自行爬起。 眩暈癥狀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一個主要癥狀,其發生率約佔本型病的70%,猝倒則佔5%一10%。要了解椎動脈型頸椎病為什麼會發生眩暈癥狀,就必須從椎動脈的解剖說起。 椎動脈自鎖骨下動脈發出後,分4段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第1段(頸段)自鎖骨下動脈發出至進入橫突孔之前的部分,第2段(椎骨段)為穿經頸椎橫突孔的部分,第3段(枕段)自寰椎橫突孔穿出至進入顱內部分,第4段(顱內段)為其進入顱腔的部分。雙側椎動脈供給大腦血流量約佔總數的10%一15%,供給脊髓、脊神經根等組織的血流量約佔總數的90%。頸椎屈伸時對椎動脈張力影響不大,不會引起供血障礙,但在向一側旋轉和側屈時,因增加了該側椎動脈張力,以致供給大腦的血流量減少,此時,正常人可由另一側椎動脈代償,以保證大腦、脊髓、脊神經根等的正常血液供應。而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則可能由於動力性因素、機械性因素、血管因素等原因,使患側椎動脈的代償能力喪失而產生眩暈。 動力性因素,一般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早期或輕型的病因。由於椎節失穩後鉤椎關節鬆動、變位,影響側方上、下橫突孔,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血管痙攣、狹窄、扭曲或折曲改變。機械性因素,則是中、晚期的病因。鉤椎關節骨質增生、髓核脫出等直接壓迫椎動脈而產生癥狀。血管因素,除年齡增大後血管彈性回縮力量減弱,動脈硬化性改變及血管變異等加速病變過程的原因外,椎動脈還會因頸椎間盤退變、椎間隙變窄而造成其相對過長的問題,這一失衡可進一步產生椎動脈折曲、增粗及彎曲等改變,從而影響椎動脈血流。 椎動脈型頸椎病就是由於上述原因而產生的以眩暈為主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綜合征。除了眩暈、猝倒等癥狀外,常見的癥狀還有偏頭痛、耳鳴、視力模糊等。由於椎動脈周圍附有大量的交感神經節後纖維而同時累及自主神經系統,所以常伴發胃腸、呼吸和心血管系統紊亂等自主神經癥狀。 但是,眩暈癥狀並非是椎動脈型頸椎病所獨有,耳鼻咽喉科、神經內科、眼科等許多疾病也可出現眩暈癥狀,如耳源性性眩暈、腦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外傷性眩暈、軀體疾病引起的眩暈及神經官能症等。加上椎動脈其餘任何一段病變缺血也可引起這些癥狀,且許多癥狀又易與其它多種疾病相混淆,確診椎動脈型頸椎病則較難。 在臨床上對其加以確診,—是要注意患者是否同時伴有頸痛、頸部活動受限等常見的頸椎病一般癥狀,X線片上是否有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椎間孔變形變小、椎節梯形變等改變或有否頸椎畸形;二是注意鑒別診斷。本型頸椎病,因發作時與梅尼埃病等其它眩暈症有相似之處,故在診斷上有時需要進行耳前庭功能試驗、聽力等專科檢查,以便鑒別。診斷老年人患此型頸椎病時,還應考慮血管彈性和血管硬化等因素。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參考診斷標準為:①有以眩暈為主的椎—基底動脈缺血症和(或)曾有猝倒發作;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片上顯示椎用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④伴有不同程度的交感神經癥狀;⑤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等其它眩暈;⑥除外椎動脈第l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⑦除外神經官能症、顱內腫瘤等其它疚患;⑧椎動脈血流圖及腦電圖僅有參考價值,確診需要藉助椎動脈造影結果。椎動脈造影主要的徵象為椎動脈狹窄,即在病變節段椎動脈喪失原來形態,較相鄰節段細,並可有移位;或是受壓部位彎曲、迂迴或阻塞。椎動脈造影對手術定位和手術方式選擇有益。此外,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可獲得更為滿意的椎動脈影像。
推薦閱讀:
※糖尿病患者足部的日常護理
※肝病患者的營養代謝特點及營養干預措施
※終末期肝病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
※銀屑病患者切記要遠離這七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