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五國的宗教問題及其對政局的影響
一
在原蘇聯境內有130個大大小小的民族,其中有30多個少數民族屬穆斯林,人數較多的有: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哈薩克、亞塞拜然以及車臣、印古什、維吾爾、東干、韃靼、巴什基爾等民族。這些民族大多聚居在中亞、高加索、烏拉爾等地區。就國家來說,前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中有6個共和國為穆斯林國家,即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和亞塞拜然,其中亞塞拜然位於高加索南部,其他5國均處於中亞地區。簡言之,無論從民族角度,或從國家文化歷史來說,中亞是穆斯林主要的聚居地區,伊斯蘭教在這裡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影響。
中亞地區5個共和國的面積為40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100萬。從阿爾泰山脈到裏海東西長1900英里,北起西伯利亞,南至獨聯體最南端——土庫曼的庫什卡連綿1325英里,在這塊比美國德克薩斯州大6倍、5倍於英法兩國面積總和的廣闊土地上居住著1700多萬烏茲別克人、800萬哈薩克人,400萬塔吉克人,300萬土庫曼人和250萬吉爾吉斯人——總共為3450萬人,佔中亞地區人口的70%,占原蘇聯人口12%。
雖穆斯林在歷史上和地理上分為許多民族,各有各的文字和政府,但他們有著共同的突厥文化(70%的蘇聯穆斯林是突厥族,語言非常接近)和共同的歷史傳統,這有助於形成穆斯林的高度團結。
中亞絕大部分穆斯林屬於遜尼派,局部地區有十二伊瑪目派,帕米爾山區伊斯瑪儀派較多。伊斯蘭教三大禮儀割禮、婚禮和葬禮成為人們普遍遵守的民族習俗。這裡的穆斯林不大重視到麥加朝覲,而鼓勵朝拜當地的聖墓、聖地。
蘇非派兄弟會在前蘇聯是被取締的。據說,它開辦秘密宗教學校和地下清真寺,是地下伊斯蘭教的主要支柱。前蘇聯一位社會學家說,北高加索的伊斯蘭教信徒有一半以上參加兄弟會。蘇非派兄弟會起源於北高加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北高加索少數民族被迫遷徙到中亞,把蘇非派兄弟會也帶到中亞,它體現高加索和中亞伊斯蘭教的原教旨主義和好鬥的「聖戰」傳統。值得指出的是,為反對沙皇俄國入侵北高加索,1785-1791年曾爆發了由曼蘇爾教長領導的山民起義;1813年又有哈吉·穆罕默德率領伊斯蘭教蘇非派兄弟會對俄國佔領者進行聖戰;從1817-1864年打了近半個世紀的高加索戰爭中,由伊瑪目沙米爾領導的達吉斯坦山民起義,整整堅持了25年之久(1834-1859年)。沙米爾曾一度建立了政治軍事統一的伊瑪瑪特-伊斯蘭教長國,最終沙米爾因寡不敵眾,被俄軍俘虜,並被流放到卡盧加。但是沙米爾這種始終不向侵略者屈服的愛國主義戰鬥精神,在當地人民中有極深遠的影響。
二
蘇聯解體後,中亞各國伊斯蘭教力量迅速發展。據報道,3年前中亞地區只有160座清真寺,而現在已達到5000座。1989年時只有1所穆斯林大學,2所古蘭經學校,到1991年,前者增加到9所,後者發展為25所。1990-1992年烏茲別克納曼干市的清真寺從兩座增至26座。塔吉克的伊斯蘭力量發展尤為突出,塔吉克的清真寺1989年為70座,到1992年已猛增至2870座,佔中亞地區清真寺總數的一半以上。中亞某些地區的伊斯蘭復興黨十分活躍,且信奉原教旨主義,該黨在烏茲別克雖被禁止,但在塔什乾地區仍擁有5000多名黨員。在塔吉克,伊斯蘭復興黨於1990年6月成立,並於9月取得合法地位,該黨在各地建立基層組織,現在黨員人數已達7萬之眾。可以說,當前中亞各國伊斯蘭教已全面復興。
中亞5國伊斯蘭教蓬勃復興有以下一些表現:
大量修復和新建清真寺,修復聖地陵墓——特別是那些在反對俄國人的聖戰中死難者的陵墓,這是宗教與民族感情相聯繫的反映,因此,聖地很快成為穆斯林精神生活的中心。對於去麥加朝聖活動,也逐年激增,如1989年從蘇聯到麥加的朝聖者只有25名,而到1991年則增至4000多名。
伊斯蘭教義和教規重新顯示出其權威性,如封齋、舉行宗教婚禮和葬禮,每天做禮拜等均得到恢復和遵守。
翻譯出版大量宗教書籍,在報紙上刊載《古蘭經》語錄,恢復和新辦宗教學校,吸引青年參加宗教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信教者的年輕化。在斯大林時期出生、在赫魯曉夫時期受教育的40歲以上的成年人對伊斯蘭教的興趣不如20-30歲的年輕人那樣大。今天的教徒中,民間長老少了,而曾經是共青團員和共產黨員幹部的入教者多了。1980年在塔吉克共和國的中學生中進行的調查表明:12-14歲的學生中有1/3的人信教。
在上層穆斯林社會,年輕的知識分子、學生和教職員中,對充滿伊斯蘭思想的民族文化和歷史表現出新的極大的興趣,在民族意識和宗教精神之間,出現了一種共生現象。
具有民族宗教復興意義的爭論還有使用字母的爭論,主張西方化者提倡廢除西里爾(即俄語)字母,採用羅馬字母(即拉丁字母)。而傳統主義者則提倡恢復使用阿拉伯字母。這種爭論的意義在於對字母的選擇將會影響人們接受哪種知識,繼而影響人們要受什麼樣的文化教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伊斯蘭教的復興所表現出的政治色彩。蘇聯解體後,中亞各國一度處於內亂之中,後來形勢雖逐漸穩定,然而,經濟上的嚴重困難非短時間內可以解決,因此,宗教的復興與各國爭取民主和向市場經濟邁進相聯繫。伊斯蘭主義的政治色彩也表現為爭取民主和進一步民族獨立。各國穆斯林民主派,大多在伊斯蘭教教義基礎上參加社會變革,形成伊斯蘭教派與其他民主派的攜手聯合。而在政治鬥爭中又得到中東國際穆斯林的支持。
伴隨著政治經濟鬥爭的複雜形勢,宗教的偏激和左傾也難免,例如伊斯蘭復興黨組織的出現、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滲透等。
然而,中亞的伊斯蘭教徒大多數屬於遜尼派,不會輕易地接受伊朗什葉派教義。目前在政治經濟上基本上傾向於西方資本主義模式,對原教旨主義的過激手段及其政教合一主張也基本上採取抵制態度。烏茲別克總理穆塔洛夫明確表示,原教旨主義不符合烏茲別克的國情,該共和國政府「將儘力扼制這一潮流」;吉爾吉斯斯坦總統表示,他要使吉爾吉斯斯坦人免遭「共產極端主義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危害」;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表示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不信任」,要採取各種辦法加以抵制;哈薩克總統反覆表示他要採取一切措施「防止出現原教旨主義」。總的看來,原教旨主義在中亞雖有影響,但在中亞大多數國家的政治、社會基礎並不十分雄厚,不會發展到伊朗那樣激烈。
三
中亞5國在伊斯蘭教復興方面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情況。
(l)哈薩克伊斯蘭化的時間較晚,伊斯蘭教的影響不如在中亞其他共和國那麼大。宗教生活在農村較為活躍,而在城市居民中則較淡薄。
據歷史記載,哈薩克人的祖先皈依伊斯蘭教的時間比過去伊朗薩珊王朝一部分南端各民族皈依伊斯蘭教要晚近千年。哈薩克境內很少有發達的大城市,缺少規模大的清真寺,幾乎沒有宗教學校和圖書館,也幾乎沒有受過阿拉伯和波斯經典教育的教士,伊斯蘭教規對人們沒有嚴格的約束。也就是說,在居民中伊斯蘭教規沒有普遍被採用。法律事務並不依據教法,而是靠習慣解決。因此有一種說法,認為哈薩克不能算是穆斯林文化輻射的典型區域。從歷史上看,在中亞各民族中,哈薩克是最早受俄羅斯影響的民族。
儘管哈薩克受伊斯蘭影響較弱,然而它畢竟屬於穆斯林國家。因此,自蘇聯解體後,它也很快步入伊斯蘭教復興當中。1988年以來,隨著「改革」步伐的加快,哈薩克人的民族意識迅速發展,而這種意識中,仍以宗教意識所佔比重為大。在宗教復興中,拉特別克·烏雷·內桑巴耶夫發揮了作用。他於1990年1月由卡迪(教法執行官)當選為哈薩克的大穆夫提。他曾畢業於布哈拉伊斯蘭學校,曾到利比亞伊斯蘭大學深造。在他的努力下,僅1990年1年在哈薩克境內就開放了87座清真寺,1991年增至150座。為解決清真寺缺少伊瑪目的問題,他主持創辦了阿拉木圖高級伊斯蘭經學院,招考2年制學生。他認為青年人對伊斯蘭教發生興趣的原因,主要是青年人對過去的社會實踐感到絕望,那種口頭上宣傳的理想與實際生活相矛盾,而當這種實踐終止、理想破滅之後,傳統的宗教精神便得以復活,人們便轉向安拉。他認為宗教宣傳的道德價值,能鞏固人們對善、和平、和諧、忠誠、相互尊重和容忍的信仰,這也是於伊斯蘭教信仰之中,摻入現代資本主義的精神文明。
哈薩克有大量俄羅斯人,因此,穆斯林和東正教徒之間的關係向來成為社會問題之一,該國政府也高度重視這一社會現象。因為哈薩克伊斯蘭教狂熱主義影響不深,在伊斯蘭教信徒和非信徒之間並不存在突出的對抗,民族之間基本上是友好的。
哈薩克內部形勢相對穩定,不像塔吉克那麼動蕩,但也潛藏著不安定因素。納扎爾巴耶夫總統曾公開聲明:哈薩克反對以種族或宗教組成集團。他認為哈薩克應走土耳其式道路,即政教分離,類似西方的世俗政治,因此要抵制伊朗原教旨主義,以免破壞穩定。納扎爾巴耶夫還聲稱,儘管他本人和其他哈薩克人承認自己是穆斯林,但是他們不贊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認為原教旨主義在哈薩克不能成事。納扎爾巴耶夫這一宗旨,對於協調哈薩克與獨聯體,特別是與俄羅斯的關係十分重要,是一種明智的主張。
(2)塔吉克的伊斯蘭教於8世紀由阿拉伯人通過武力傳入,比哈薩克早一個世紀。他們的毛拉懂阿拉伯語,法官在法庭上用伊斯蘭教規斷案。他們本民族的宗教和文化意識很強,基本上不受俄國的影響。塔吉克的民族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該國雖不與伊朗接壤,然受伊朗影響較深。被認為是中亞各共和國中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最活躍的地區。
塔吉克大部分穆斯林信奉遜尼派(哈乃斐教法學派),山區居民(主要在戈爾諾-巴達赫尚州)信奉什葉派(伊斯瑪儀派)。還有6個蘇非派兄弟會,近年來與阿富汗的穆斯林聖戰者來往甚密。
自1988年以來,宗教生活日趨活躍,恢復了葬禮中的80種儀式,還恢復了訂婚大收彩禮之風。1990年9月通過《信仰自由和宗教組織法》。宣布開齋節、宰牲節和那吾魯孜節為公休日。1990年在首都杜尚別建立第一所伊斯蘭教經學院,招收140名學生入學。在宗教教育方面也得到了伊朗大力資助,伊朗自1991年底起為370名學生學習伊斯蘭教提供經費。清真寺也迅速增加,1989年有清真寺70座,1990年增至90座,1991年增至124座,1992年則上升到2870座。此外還有3000處禮拜堂。瓦哈比運動開始在塔吉克出現,這個運動在歷史上被稱為「宗教政治派別」,要求清除伊斯蘭教義中後來增加的成分,即反對「現代化」。它提出的政治要求是聯合所有穆斯林建立伊斯蘭國家。還有原在地下活動的「塔吉克伊斯蘭復興黨」於1990年公開亮出旗幟,並積极參与政治活動。
蘇聯解體後,在塔吉克出現兩股敵對的政治力量,一股是共產黨或親共產黨的力量,他們在最高蘇維埃和政府中居多數,在伊斯蘭教界中也有部分同情者或支持者,如庫利亞清真寺負責人,人民代表海達爾毛拉。這股力量也發生分化或新的組合,然而他們在某種意義上仍保留傳統,與激進的伊斯蘭主義者有極不相同之處。
另一股力量是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為核心,他們與民主黨(主席紹德蒙·尤蘇波夫)、拉斯塔海茲(復興)人民黨(實際是塔吉克人文知識分子俱樂部,為首者托希爾·阿布杜·德扎博爾,在非塔吉克人和農村地區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組成了反對派。
在原教旨主義者或伊斯蘭運動中,又包括兩種力量。一是前面提到的伊斯蘭復興黨,1990年率先成立,主席穆哈馬德沙里夫·希烏佐達。該黨發展很快,在全國各地建有基層組織,在一些重要機關設置黨代表,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武裝戰鬥隊,他們的目標是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
二是官方承認的伊斯蘭宗教界的精神領袖、最高教法執行官,38歲的阿克巴爾·圖拉忠佐達及其信徒。這一派屬於民主反對派集團。圖拉忠佐達宣稱:「我贊成一個帶有自由經濟的議會性世俗國家。宗教必須與國家分離,以便使社會的弊端不會安在伊斯蘭教的頭上」。這表明圖拉忠佐達派與原教旨主義伊斯蘭復興黨的立場仍有明顯的不同。即使在復興黨人內部,其政治主張方面也不盡一致,如伊斯蘭復興黨領導人達夫拉特·烏斯蒙也主張:建立伊斯蘭共和國是一種理想,近期並無可能。因為宗教同國家分離已70年了,這種狀況不會輕易改變。因此,他贊成當前應建設一個法制的議會國家。
以上反對派幾股力量取得了比較一致的主張,認為塔吉克將來必須是總統制共和國,但是在共和國政府中不能讓共產黨人佔優勢。
塔吉克受原教旨主義影響比中亞其他國家多,但是原教旨主義的口號及其激進行動,對大多數居民來說並不適應。因為人們希望伊斯蘭宗教生活給社會帶來穩定,以儘快恢復經濟,渡過難關,因此,伊斯蘭激進主義不僅受到了各居民階層的強烈對抗,而且也遭到部分伊斯蘭教神職人員的反對。
近來在塔吉克與阿富汗邊界發生的戰鬥,雖是塔吉克分裂分子挑起的,也反映出塔吉克的國內矛盾,這對該國內部穩定和恢復經濟極為不利,人民對邊境挑釁是不滿的,其發展趨勢將使原教旨主義受到更多的抵制,塔吉克的前景儘管會曲折和困難,但它仍將走世俗的和民主的途徑。
(3)吉爾吉斯共和國,人口436.7萬人,其中吉爾吉斯族佔45%。吉爾吉斯人操吉爾吉斯語,其文字以俄文字母為基礎。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
伊斯蘭教於8世紀傳入吉爾吉斯,9世紀中葉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直到15世紀後半期吉爾吉斯民族基本形成。然而由於該民族長期處於游牧生活的特點,社會組織鬆散,伊斯蘭教的滲透並不太深。據俄羅斯《獨立報》1993年1月13日介紹:吉爾吉斯人與烏茲別克人和塔吉克人不同,他們過去是游牧民族,從來不是虔誠的穆斯林。該民族保留了許多拜物教的儀式,沒有完全接受伊斯蘭教的生活方式,而只是在純日常生活這一層次上才信仰它,甚至連宗教儀式也不那麼嚴格遵守。例如,比什凱克清真寺中的虔誠教民大多數是烏茲別克人。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肯定了吉爾吉斯人的「非宗教性」。據比什凱克工學院社會學家的調查資料,在奧什州只有10%的吉爾吉斯人贊成建立伊斯蘭國家。
吉爾吉斯對恢復伊斯蘭教傳統比較審慎。自戈爾巴喬夫「改革」以來,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尊重,信教人數迅速增加。1985年全國有30餘座清真寺,到1990年已增至60多座。這種趨勢仍在發展;伊斯蘭教影響的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這個共和國經濟比較落後,居民生活貧困,然而在宗教生活上卻毫不吝嗇。據1992年6月俄羅斯《消息報》透露,在吉爾吉斯,伊斯蘭教人士提出要在每個村莊建一所清真寺。前些時候由於自然災害嚴重,損失達40億盧布,學校尚未恢復,住房也得重建,但清真寺工程卻不斷上馬。宗教界要求將有歷史價值的宗教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移交給穆斯林信徒。要求協助穆斯林到他們最嚮往的麥加朝覲。穆斯林也積極與國家和社會組織合作,參加各種慈善事業活動。隨著清真寺大量出現,缺少訓練有素的伊瑪目。一些冒名的傳道者常常借人們對先知教誨的無知以售其奸,把許多人引向歧途。
吉爾吉斯當局不扶植伊斯蘭教,他們強調選擇非宗教的發展道路,禁止成立宗教政黨,譴責伊斯蘭狂熱主義。然而民族主義分離勢力和伊斯蘭教的崛起,仍給這個國家的安定帶來麻煩。如在奧什州25%的烏茲別克人主張建立伊斯蘭國家。在費爾干納盆地吉爾吉斯所屬地區有伊斯蘭教復興黨在活動,該黨的骨幹分子為烏茲別克人。
(4)馬茲別克斯坦共和國。伊斯蘭教恢復和發展很快。20世紀30年代,烏茲別克大部分神職人員被消滅,或被關進集中營。十月革命前,撒馬爾罕共有清真寺和宗教學校150座,塔什干有300座,布哈拉有430座。這些清真寺成為宗教中心和文化科學教育藝術中心,在斯大林年代在與宗教和蒙昧作鬥爭的口號下,全部被關閉,大量宗教文獻被毀。現在街上又建起了清真寺,每天清晨到處可聽到宣禮塔上傳出呼喚穆斯林禮拜的聲音,甚至使外族人產生一種「異域感」。
推薦閱讀:
※梵蒂岡任命主教被普遍認為是干涉內政么?
※如何欣賞一尊佛像
※一個人到底是不是由軀體和靈魂組成?靈魂是不是就是所謂的暗物質或者一種電場或者電波或者高能粒子?
※2006年電影版《十誡》反思:宗教信仰與神話的差異是什麼?宗教信仰又是怎樣塑造自我的?
※致敬 | 特蕾莎修女《活著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