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以鼓作舞——詳解獨具特色的各民族鼓舞

——推廣區——



你以為我說的是這個???

你想多了,我說的是這個。??

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樂器,《山海經》記載黃帝殺夔,用夔的皮製鼓,聲振五百里。「以鼓作舞,鼓之舞之」。它真切地表述了人們以鼓相伴,翩翩起舞的活動,這種活動被稱之為「鼓舞」。鼓是精神的象徵,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的活動形式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自古以來人們曾將鼓用於祭祀、征戰、慶典、操練、報時、巡更,包括婚喪嫁娶和喜慶豐收,已成為民族傳統文化和歷代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內容,各民族各地域在歷史和文化的積澱中又形成了各自獨具一格的鼓舞形式。【長鼓舞】 中國流傳長鼓舞的有以朝鮮族的和瑤族的最具代表性。朝鮮族長鼓舞源於傳統的農樂舞中的個人表演,也叫「仗鼓舞」,是朝鮮族自娛和娛人經常跳的舞蹈。瑤族長鼓舞多在瑤傳統節日、慶祝豐收、喬遷或是婚禮喜慶的日子表演。長鼓舞的歷史悠久,在瑤族傳統的祭盤王儀典中和在一些驅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術活動中常跳此舞。

朝鮮族長鼓為兩面鼓,其兩端音高不同,女性長鼓舞風格優雅,男性長鼓舞活潑瀟洒。現代長鼓舞有兩種擊打法:一為舞者用鼓鞭(一尺許細長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圓粗,長約尺許的木槌);一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開頭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邊擊邊舞,鼓插在長鼓上,舞至高潮時,方抽出鼓槌進行技巧表演。後者春持鼓鞭隨樂起舞。長鼓的表演,以柔軟的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以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為一體,高度協調統一。長鼓兩面具有不同的音高。舞蹈時,右手用鼓鞭敲打高音鼓面,左手拍打低音鼓面。由於音高不同,節奏不同,變化多端的鼓點和著優美的舞姿,令人賞心悅目、興奮異常。長鼓舞通常由慢板起拍,節奏逐漸加快,最後嘎然停止。

瑤族長鼓的擊鼓動作大多是表現生產、生活內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種地、摹仿禽獸動作等,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氣息。擊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動作柔和緩慢,武打粗獷豪放;有2人對打、4人對打,也可大群人圍成圓圈打,氣氛熱烈,鼓聲洪亮。表演時,鼓手左手握住長鼓的鼓腰上下翻轉,右手隨之拍擊,邊舞邊擊。有的還可以在一張八仙桌上手舞長鼓,邊打邊跳。其動作特徵是粗獷、勇猛、奔放、剛強、雄勁、彪悍、洒脫。不管是跳、躍、蹲、挫或旋轉、翻撲、大蹦、仰騰等動態,都表現了瑤族人民熱情奔放、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徵。【銅鼓舞】 銅鼓舞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彝族民眾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一,分布於廣南、麻栗坡、富寧、西疇、馬關、邱北等縣的壯、彝村寨,而以廣南縣壯族、彝族和麻栗坡縣新寨鄉和富寧縣木央鄉幾個彝族白倮支系的銅鼓舞最具代表性。

銅鼓在古代曾有多種用途,它既是樂器、祭器和禮器,又曾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清代以後,仍用於祈神、祭祀、治病、喪葬、娛樂等活動,並用鼓聲傳遞信息。銅鼓上積澱著古代農耕民族、沿海漁民的文化創造,也可以探尋在今日民間舞蹈中的遺存。主要在壯、苗、彝、瑤、水、布依等民族中流傳,是今日比較偏僻的山區村寨。銅鼓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以銅鼓為主,還配合蘆笙、大鼓等樂器作為伴奏,一般都在節日中進行。各民族有自己的特定節日和活動方式,舞蹈的跳法與風格各有特色,他們從不同方面繼承了古代銅鼓、銅鼓舞的功能與樂舞習俗,並不斷匯入新的文化創造。【太平鼓舞】 又稱單鼓、羊皮鼓、扇鼓。主要流行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的滿族、蒙古族、漢族人民中間。

扇鼓舞是流傳於陝甘交界的長武縣及周邊地帶的中國民間祭祀舞蹈。三人一組,表演者身穿法師服,手持蒲扇形單面羊皮鼓和柳條鼓槌,或三尖兩刃九環刀等祭具,邊擊邊舞、唱舞相間,表演內容按祭祀的不同區分,主要有驅瘟、祭蟲、保平安三種。因羊皮鼓如扇形而得名。源於古時的巫舞、儺儀。寄託著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扇鼓舞作為一種漢族民間祭祀舞蹈,表演程式有謁廟、請神、出旗、升幡、沐浴、安老爺、交三皇、曳黑虎、回神、送神、散錢糧、倒幡桿、施鬼神,最後以載娘娘結束。

甘肅蘭州的「太平鼓舞」,鼓為桶形,鼓長1米,鼓面直徑50公分,由男子集體表演,氣勢磅礴,鼓聲如雷,聲震一二里外。如此龐然大鼓,表演者揮舞自如,還要表演「鷂子翻身」、「乘馬揚鞭」等名目,特別是「彎弓射雁」的舞姿,演員一手托鼓騰空而起,另一手同時在空中擊鼓,給人以振奮和激勵。羊皮鼓舞

【手鼓舞】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多為女子獨舞,用手鼓伴奏,舞者能隨鼓點的變化舞出不同的姿態。表情豐富細膩,動作柔軟靈活。主要表現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歡快情緒。

手鼓的鼓點以切分節奏為特徵,頭部左右擺動是該舞蹈的主要特點。鼓點與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內容大多表現勞動、生活中的歡樂情緒。【花鼓舞】 花鼓舞又稱地花鼓、花鼓小鑼等。主要流行於湖南、安徽、浙江、江蘇等地的彝族、苗族、漢族等。花鼓的表演形式通常是男執鑼,女背鼓,以鑼鼓伴奏,邊歌邊舞。花鼓的曲調是在當地小調和山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流暢,節奏鮮明,富有歌唱性和舞蹈性。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花鼓調,各有不同的風格。

苗族花鼓舞是湖南省鳳凰、保靖、花垣等縣苗族人民歡度農曆「六月六」「八月八」「趕夏」「趕秋」等傳統節日時,必有的自娛性舞蹈。表演樣式多變,男女舞蹈動作有別,貼近生活,大致分為勞動生產動作、生活動作、武術動作和模仿動物動作四類。兩女或兩男表演雙人鼓舞時,同打一端鼓,要求兩人的動作對稱、鼓點一致;一男一女雙人舞時,則是兩人同打一端鼓,兩人雖動作一致,但一人打鼓一人陪襯。苗族花鼓舞的特點,是兩位擊鼓者在旋轉、翻身或跳躍下表演多種對稱性舞姿的同時,還能敲奏出和諧而統一的鼓樂。

雲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平甸鄉磨皮大寨的花鼓舞,再現了磨盤山彝族祖先的征戰和與敵人格鬥、廝殺的壯烈場面。 整個彝族花鼓舞活動先用鈸、鑼,鑔聲作為前奏,用鏗鏘悅耳的伴奏樂烘托氣氛,場上舞蹈隊員們合著鏗鏘有力的節奏飄然起舞。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接。如:蹬、頓、甩收、跳、越;繞花、蹬轉、崴腳等。再如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等更是力度重、技巧高、難度大。令人嘆為觀止。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礦豪放。充分體現了彝族人民特有的勇敢強悍、豪爽開朗、剛毅大方的性格和氣質。

鳳陽花鼓起源於鳳陽府臨淮縣(今鳳陽縣東部)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鳳陽花鼓最初的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敲鑼,口唱小調,花鼓小鑼作為伴奏樂器穿插期間。20世紀50年代初,新文藝工作者對鳳陽花鼓加以改革,增加採用了一些新的表現手法,剔除了小鑼,專用小鼓伴奏演唱,花鼓小巧玲瓏,鼓面直徑三寸左右;鼓條為兩根一點五尺左右的細竹根。表演者單手執鼓,另一隻手執鼓條敲擊鼓面,「雙條鼓」由此得名。【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漢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安塞腰鼓分文鼓與武鼓兩種,文鼓以扭為主,重扭輕打;武鼓以打為主,重打輕扭。安塞腰鼓快放快收,變化神速,自然大方,歡快流暢,剛柔並濟,屈伸自如,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將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等融為一體,使自身從內容到形式更加豐富,更具觀賞性、娛樂性。 安塞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範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大鼓舞】 大鼓舞是基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的基諾族村寨。基諾族本民族的創世神話中言:他們的祖先是從大鼓裡出來的,因此,視大鼓為神物,並以歌、舞、節慶祭儀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紀念。

大鼓舞的動作主要是曲腿、舉手、轉身。跳舞者先是雙腳站自然步,雙手握鼓錘自然下垂,然後是左腳前伸腳跟著地,左膝彎曲,雙腿顫動,左手握錘舉至頭頂,右手握錘垂於右胯,再將左手放下,右手舉起,作過轉身動作後變換左右腳的姿勢。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舞前,寨老們要先殺一頭乳豬、一隻雞,供於鼓前,由七位長老磕頭拜祭,其中一人念誦祭詞,祈禱大鼓給人們帶來吉祥平安。祭畢,由一人雙手執鼓槌邊擊邊舞,另有若干擊、擊鑔、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時的唱詞稱"烏悠殼",歌詞多為基諾人的歷史、道德和習慣等內容,舞蹈動作有"拜神靈"、"歡樂跳"、"過年調"等。【猴鼓舞】 猴鼓舞是貴州省瑤族、苗族、毛南族獨特的一種鼓舞形式,它們分別來源於猴與人之間不同的動人傳說,舞者模擬猴子的動作,邊唱邊舞,多用於喪葬祭祀場合。

瑤族猴鼓舞瑤語稱「玖格朗」,流行於瑤山白褲瑤人中的一種舞蹈。「猴鼓舞」主要由單人舞、雙人舞、群舞三個部分組成,分別為開路、走路、送老人之意。它以木鼓手敲擊木鼓發出的鼓點為節奏,舞姿以扣胸屈膝蹲顫、實踏、來回跳動擊鼓,伴以模仿猴子的各種姿態神情為特點;其動作有「三擊鼓面」、「蓮花」、「反背」、「穿腳」等,舞蹈動作柔中帶剛、粗獷拙樸、輕重分明、節奏感強,跳躍姿態生動活潑別具韻味。

苗族猴鼓舞苗語叫「大愣矬」,主要流傳於貴陽市南郊的花溪、孟關、青岩、湖潮等地以青色服飾和以繡花服飾為特徵的兩個苗族支系中。青岩一帶的苗族所跳的傳統猴鼓舞多為「一鼓一笙」。舞者兩人,一人擊鼓,一人持笙,皆為男性。它是由兩個獨舞相互伴合而成的舞,鼓聲一響,樂聲「和」之,有時蘆笙為「鼓舞」伴奏,有時擊鼓者為蘆笙獨舞伴奏;跳到高潮時,兩舞者都拿出看家本領來使兩種舞蹈渾然一體。這種「一鼓一笙」的猴鼓舞,不但是一種致哀的禮節舞蹈,還帶著一定的演技性和自我表現性,其氣氛熱烈,演技不凡。

毛南族打猴鼓舞分為男子獨舞和雙人舞兩種,內容分為"猴王出世"、"猴子敲椿"、"猴火引路"三段,表現了毛南族起源、團結勇敢。不忘祖先遺願等。獨特的動態魅力,源於它獨特的律動規律,而獨特的律動規律形成了它整體動態的風貌,雙腿蹲跳成為該舞由始至終的貫穿動作。無論在表演場面上或動作特徵上,都突出了粗獷豪邁,機靈樸素的特點。【八卦鼓舞】 八卦鼓舞是一種漢族民間舞蹈,它產生於神秘的道教儀式,它有鼓的陽剛,舞的陰柔,是山東漢族民間舞蹈的瑰寶,是中國道教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山東棲霞,是它的發源地。

八卦鼓舞純為男女對舞,不加入任何毫無相干的人物,這就為八卦鼓舞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了陰陽之分,道具的運用「鼓為主,傘為副」也充分體現了陽剛陰柔的特點。舞步基本特點為:輕、飄、蹲、轉。在其舞蹈的動律寂,應掌握腳一彈,膝一顫、蹲、轉。在整個舞蹈過程中,特別到了舞蹈高潮時,擊鼓和持傘還必須喊出嗬、咳的呼喊聲。此時,樂隊的笙、管管、弦和打擊樂與八卦鼓的敲擊聲熱烈火爆,匯成震耳欲聾的聲響,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 我國多民族多文化的人文背景和豐富多樣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各種獨特的民族民間藝術,舞蹈中鼓的運用其實遠遠不止於此,每種鼓舞的背後都蘊藏著其獨特的寓意和美好的願望,它們大多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需要我們好好地傳承和保護。

傳承創新

鼓素有提振氣勢、振奮人心之意。如今各地區的藝術家們都在地方性鼓舞的動作和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和拓展,使其更具觀賞性,常被用於各大企業開業或奠基等的慶典儀式上。如此一來,既能體現出企業團結向上的信心、快速發展的決心,也能將鼓舞這一藝術瑰寶繼承和發揚下去。

蘭州元鼓時代今年的新作《飛天鼓》就是將漢代的建鼓,和源自敦煌壁畫的十二音雷公鼓進行結合,並加入了鼓上舞、水袖和功夫扇等中國古典舞元素,編排成一出華麗大氣且剛柔並濟的女子鼓舞。 元鼓時代創始人葛元說,本著對中國鼓文化和本土文化敦煌壁畫的熱愛,將此作品命名為「飛天鼓」。她不希望現在的青少年一提起鼓,只知道國外的架子鼓,其實中國鼓文化從幾千年來流傳至今依然美麗、震撼,所以想把中國的鼓發揚光大,以鼓為生的她希望在將來推出更多的原創作品。

作者:小小
推薦閱讀:

師幼齊參與,環創顯特色。
[轉載]盤點無可替代的30大華人「特色」美女
玩轉北京衚衕:什剎海衚衕游特色線路
國內9大院校小語種專業特色大比拼
盤點歷屆APEC會議領導人「特色服裝秀」

TAG:民族 | 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