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曾國藩的「挺經」為何挺不住晚清?

  曾國藩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他是個爭議很大的人,卻又是很多人爭相學習的對象;他並無「機智」可言,卻因「笨拙」的挺勁為世人稱道;他殺人不眨眼,卻在家書中把自己的修為提煉的很深很透;他「出版」了很多書,但是有關他的電視劇和影視作品卻鳳毛麟角-------

  在我看來,曾國藩的一生很苦,前半生是苦讀,後半生是苦撐,他的家書其實都是在苦中的感受。而他的成就一半是命一半是挺出來的,他的命好一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幾乎無人肯為滿清朝廷擔當了,這為他成為歷史舞台的重要角色掃清了障礙;二是他在平定太平天國中幾次失敗自殺都未成功,這為他挺到最後鋪墊了可能。他所謂的「挺經」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他在奏章中寫的「屢敗屢戰」,堅持到對手撐不住自己也就贏了。

  很多人佩服曾國藩的修為甚至到了迷信的地步,這是不可取的。無論是曾國藩的家書還是曾國藩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迹,都充分說明其修為的局限性。這一個功成身退的晚清中興名臣,成全了自己的世代英名,卻並沒能挺住晚清的命運,這才是今天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曾國藩的修為是封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全面展示,但是他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映照出當時中國的精英階層「獨善其身」的愛好,忠君愛國是可進可退的選擇。這既與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格局有關,也與精英們的自我定位有關。在這樣的框架下,國與個人的關係似乎不大,除了想出人頭地,光耀祖庭的有「志」之士,其他人的心裡家的概念幾乎超過了國。而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國家棟樑往往也只在乎「家書」自修,卻很少想盡自己的職責去改造國家、改造思想、振興中華。所以曾國藩帶來的晚清中興只是一個假象,太平天國的覆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達則謀求私利」的自身缺陷導致的。在這樣一種文化背景下,晚清走向衰亡是不可能挽救的。我們今天學習曾國藩也要看清楚這一點,批判地接受他的個人修為。

  很多出版物為了說明曾國藩的厲害,總是喜歡舉出兩個人來,一個是毛澤東、一個是蔣介石,說他們都喜歡學曾國藩。在我看來,如果兩人真的都學習了曾國藩,那麼毛澤東是學活了,而蔣介石則學死了,這也導致了他們最後的不同命運。毛澤東學習曾國藩應該是學習了他面對困難時挺的精神,而且把這份「挺經」轉化為救國救民的擔當,在毛澤東的胸中已經不再局限於「家書」了,即便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也要「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他的大氣魄、大擔當,以及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緊綁在一起的進步思想最終成就了他畢生的理想。而蔣介石則是學死了,他有曾剃頭「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殘忍,也有時時處處力求「中正」的自我修為,但是在他的眼裡,國並不是大家的,而是自己的,他的胸中有嫡系與草野的區別,他的胸懷只有家而沒有天下,「攘外必先安內」顯然是把國與家放在了平等的位置思考的結果,既然這樣他的部下又何必為了他的家而賣命呢?他敗走台灣很大程度就是死守封建文人的思維造成的。

  今年是新中國建立67周年了,我們現在又興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在這股熱潮中我猛然發現,又有一些人不知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會批判地學習,甚至有些人撿起了封建時代文人的酸腐價值觀陶醉其中,拿起其中落後的東西批判現在,這是不可取的。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封建文人在自我修為上有一定的啟迪作用需要肯定,但是他們觀念中國家概念的狹隘,以及擔當意識的局限是需要糾正的。

  中國需要的是復興,不是復古,所以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時不能死搬教條,要像毛澤東同志那樣吸取「挺」的精神,活學活用,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胸中不僅有家,更要愛國,不能把自己隔絕成精英階層,而忘了自己來自於人民,又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質。

  只有當國家是人民的,這個國家才能真正長盛不衰。

  (來源:紫網在線 作者:譚劍)


推薦閱讀:

晚清十大高手之一,與李三、霍元甲、黃飛鴻齊名,武器就是一把刀
表相如魔,境里自在——《師父》觀後(上)
張之洞是一個怎樣的人?
晚清的戊戌變法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晚清時期的四大中興之臣

TAG:曾國藩 | 晚清 | 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