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日經中「阿奢黎」所具備條件

大日經中「阿奢黎」所具備條件

壹、前言:

阿奢黎即為上師的意思。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中言:

『時薄伽梵復告執金剛秘密主言:

「諦聽!金剛手!大曼荼羅位初阿奢黎應發菩提心,妙慧慈悲,兼綜眾藝,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通達三乘,善解真言實義,知眾生心,信諸佛菩薩,得傳教灌頂等。妙解曼荼羅畫,其性調柔離於我執,於真言行善得決定,究習瑜伽,住勇健菩提心。秘密主!如是法則阿奢黎,諸佛菩薩之所稱讚。」

貳、解析

一、阿奢黎(上師)的條件:

『應發菩提心,妙慧慈悲,兼綜眾藝,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通達三乘,善解真言實義,知眾生心,信諸佛菩薩,得傳教灌頂等。妙解曼荼羅畫,其性調柔離於我執,於真言行善得決定,究習瑜伽,住勇健菩提心。』

二、釋義:

(一).發菩提心:

1.謂生決定誓願。一向志求一切智智。必當普度法界眾生。

2.此心猶如幢旗。是眾行導首。猶如種子。是萬德根本。

3.若不發此心。亦如未托歌羅羅。則大悲胎藏何所養育。自不能建立善根。況復為人師耶。當約一一地作深密釋。乃至毗盧遮那。始名無盡法界究竟發心耳

(二)妙慧慈悲:

1.妙慧:

般若有二種。有與六波羅密和合般若。有實相般若。此中意明初句。此慧猶如巧風。能軌匠歌羅羅心使百體成就。行者猶有慧。故則能善知通塞判決是非。於曼荼羅一切事業中。動合規矩心無疑滯。乃堪作阿奢黎。以要言之。若同毗盧遮那智業圓滿。是名深行阿奢黎也。

2.慈悲:

謂憐愍之心徹於骨髓。諸有所作。皆為建立眾生。必使成就無盡法界之樂。度脫無餘眾生界之苦。若無此心。則如胎藏不成。又安能有所含養。乃至毗盧遮那以本願故。住於加持世界。普現悲生曼荼羅。是名深秘阿奢黎。

(三)兼綜眾藝:

謂妙善世間種種伎藝也。謂聲論因論。十八明處六十四能。算數方葯觀相工巧之類。緣曼荼羅所要皆不假於人。則造次施為無闕乏之過。然後堪作阿奢黎。

複次行如是法中。盡與實相不相違背。名為妙善眾藝。複次於一切總持三昧門道品。諸度四辨四攝力無畏等。皆得善巧。則能隨意造作秘密曼荼羅。名為妙善眾藝也。

(四)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

即是深修觀察十緣生句。見甚深中道。照不可得空。是事如摩訶般若中廣說。若行者於文字及觀心中。善得通達離於見著。乃應為人作世間阿奢黎也。複次初劫智慧猶與二乘共行。非深般若。二劫智慧尚與二乘共聞。亦非甚深般若。第三劫等虛空心無邊智慧。一切二乘不能思議。乃名甚深般若。堪作秘密行阿奢黎也。就秘密中又漸次轉深。乃至佛為十地說般若。則九地非其境界。唯大毗盧遮那得名究竟阿奢黎也。

(五)通達三乘:

謂於大小乘三藏教中。善其文義也。能難能答。堪可匠成三學拔除弟子惡邪。乃應作阿奢黎。若不爾者。或為他論議師輩之所摧屈。則於傳法無力生他不信也。又此經宗。橫統一切佛教。如說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中。即攝諸部中小乘三藏。如說觀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無性義。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即攝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說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秘藏。皆入其中。於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若能持是心印。廣開一切法門。是名通達三乘也。複次真言門。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為通達三乘。淺深重數如前說。

(六)善解真實義:

如真言門。有種種真言種種身印種種本尊。乃至具緣供物一一支分。聲字形色諸相不同。隨事分別識其性類。知如是法寂災處用。如是法增益處用。如是法降伏處用。如持明藏蘇悉地等廣分別說。此是通達真言實義。所以然者。一一真言。皆如來妙極之語也。如真言中有質多字。淺釋只名為心。若作深秘釋。質謂遮字帶三昧聲也。遮是無遷變義。無遷變即是佛性。佛性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首楞嚴三昧。是故定慧具足。多字是一切法如如解脫不可得義。若如是說心。乃名妙極之語也。複次如身印。左手是三昧義。右手是般若義。十指是十波羅蜜滿足義。亦是一切智五輪譬喻義。如本尊形。女是禪定。男是智慧。黃色是金剛身。白是大悲。赤是大慧。青是大空。黑是大力。乃至一切緣中。皆有第一實際義。豈可如文生解耶。若通達如是實義。乃應作阿奢黎。亦約三劫十地以明深行也。

(七)知眾生心:

以阿奢黎善知三部上中下用。種種性類差別。及住瑜伽故。以加持方便。能了知眾生心行也。如有來求法者。師應謂言。汝且隨所安。我當思惟。即是持彼名字。入於靜室如法持誦。觀彼因緣。以本尊加被故。當見相貌。若是外道欲來盜法。或伺求其便而來詐親。爾時本尊或現外道等形。審觀像類自然可識。應方便遣喻言。善男子。夫求法者。應先除斷一切惡見巧偽之心。又諸菩薩為度眾生故。能作種種難行苦行。汝今豈能為此難行事耶。且隨本緣而作利益。若境界中。見本尊在曼荼羅。將引弟子為其灌頂。或持以付之。如是等種種善相。則應攝授。複次若本尊舍本色像而作赤色。是人性多嗔恚。黑色多痴。黃色多貪。白色多善。縹色多無記。及於曼荼羅中。觀察花所至處。上中下類種種微相。亦可知彼心機是器非器也。然於如是相中不應取著。亦以十緣生句而觀察之。於如是事一一明了。堪住師位也。複次深秘釋者。知眾生心。即是如實知自心。以能知自心故。即能明識他心。如家有寶藏即善鑒他寶。乃至諸根性慾本末因緣。心所動作戲論。無不了了通達。是名深行阿奢黎也。

(八)信諸佛菩薩:

阿奢黎言。一切善法以信為首。當最初說之。今順梵文語便。兼以通於後位故。作不次說耳。謂此宗。初入法門時。意尤淺近難識。且三乘實相。無不離於文字。而真言者。要須口誦梵文心亦觀之。或屈申身分支節猶如戲弄。或修三昧乃觀女人之像或忿怒等形。或以水灌頂。或造作火壇。若欲以心識籌量。則加持之跡又不可見。自非具深信者。安得不疑惑耶。又此行者。於此眾緣事相。皆以諦信行之。若勤苦多是未蒙現益。爾時即自思惟。由我功行未至。或由三毒垢染惑障重故。如浣衣鑽火。但勿中途休廢。自當純凈目睹光明耳。復當思惟幻喻。如藥物和合而得升空住壽。亦非利根智慧所能思識。但令妙解其術無不成者。以此深心凈信離疑惑故。漸得法驗現前。復由法驗現前故。信解轉增不可俎壞。若不如是者。則同無手之人。雖至不寶藏中空無所得。況在阿奢黎位乎。複次眾生一念心中。有如來壽量長遠之身寂光海會。乃至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當知此法倍復難信。故法花中。補處三請如來四誡。然後演說。今此經。具有修入方便。乃至一生可成。若能諦受不疑。到於信地或度於信解。乃名深行阿奢黎也。

(九)得傳教灌頂等。妙解漫茶羅畫:

灌頂有二種。謂於弟子法中得灌頂已。漸次進修。乃至成就阿奢黎眾德。爾時得阿奢黎歡喜。更為造曼荼羅作傳教灌頂。如法慰喻言。佛子汝已於秘密藏中。隨順修學具足明了。堪能教授於他。汝今已得善利。乃至諸賢聖眾亦皆稱嘆。今已作灌頂竟。汝當以真凈心傳持流布。使如來秘密藏久久不滅。如是隨其所應種種慰喻已。即應為人作曼荼羅阿奢黎也。複次行者於瑜伽中。阿奢黎眾德成就。爾時深行阿奢黎。為作心曼荼羅。爾時弟子了了。明見得蒙大毗盧遮那。以大悲水作心灌頂。是事下當更說。乃至地波羅蜜滿足時。十方諸佛現前灌頂授佛職位。皆名得傳教灌頂也。已得傳教灌頂。不應作最後斷種人。應紹先師事業度諸弟子。即此最初方便。須解曼荼羅圖像。故次明之。謂此中一一方位相貌。調布眾色繢畫莊嚴。皆應自善其事不看他面。乃堪作阿奢黎。複次能於凈菩提心。以慧方便。畫作無盡莊嚴大曼荼羅王。乃名深行阿奢黎。

(十)其性調柔離於我執:

此我執。梵本作灌頂字。阿奢黎相傳雲。此字義不相應。當雲離於我執也。其性調柔。即是安住傳教威儀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雖種族色相多聞智慧。無不出群絕眾。亦不生高慢之心。能慈心下濟誘誨新學。乃至卑小姓等。亦不懷下劣之想嫉妒之心。但一心以法自調依法而住。如是調柔。即是離於我執。是轉相釋也。複次調柔者。如百練純臘以調柔故。隨工巧之手無所不為。今行者凈治此心。一切粗礦盡故。隨巧慧之手無所不為。故能住忍辱地隨緣應物。又諸佛菩薩法門中入道。猶如上族。諸天龍鬼法門中入道。猶如下族。即以此身。作大日如來尊特相海。猶如色貌第一。望不能作者。猶如垢衣蕞漏。於一心中悉聞諸佛說法。分別不謬。名為多聞。望六根暗塞者。名為少聞。無量智慧自然開敷。名為智慧。無明三毒名為愚痴。以如是諸法畢竟等故。不應心有高下。故名調柔。唯佛一人。乃名一切調柔善住阿奢黎法也。

(十一)於真言行善得決定:

調於造立曼荼羅種種方便中。心得決定離諸疑網。所謂如是護身如是結界如是迎請。如是凈諸供具而以奉獻。以如是真言手印加持。乃至持誦進修。及成悉地時。亦有無量次第法。如是備在下文及供養次第中。不能縷說。若行事時。及他決擇違妨。方復躊躇觀察。或取本尋撿。不名善作阿奢黎也。複次阿奢黎。以於瑜伽得決定故。隨有所作。皆與三昧相應。如獻花時。即與花三昧相應。此中本尊明了現前。若奉香燈塗香閼伽水等時。亦與香三昧乃至香水三昧相應。一一本尊亦隨事現前。如是一一緣中。皆是入法界門皆見善知識。旋轉運用皆與理相應。不復臨事稽留方始作觀。當知是人堪作秘密阿奢黎也。

(十二)究習瑜伽:

謂善修相應法也。謂於三部真言上中下成就等事。一一通達。皆與正理相應。名善修瑜伽。又於息災法中。即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或增益法中。即能以此方便降伏息災。於降伏法中。即能以此方便息災增益。隨彼彼相應之法。皆能善分別之。名善修瑜伽。又於曼荼羅中種種本尊。三昧形色字印性類威儀。及供養成就時運心觀察方便。皆已相應修習。此中障礙及悉地相。亦善覺知乃可傳法也。複次大悲胎藏發生三昧中。有種種法界門種種善知識。如善財童子次第詢求。或於如是法門已善修行。而於余門未能究習。若入普門世界時。則能於一念中具足相應。是名深行阿奢黎也。

(十三)住勇健菩提心:

勇健是雄猛無怯弱義。所以須此心者。以真言行者未見真諦以來當有違順境界。或現種種可畏形色。或作異聲。乃至震動大地。或有大力毗那野迦現作留難。爾時安心不動。無有退屈。依於法教而凈除之。猶行者見此凈菩提心有大義利故。自然出生入死無怖畏想。彼彼魔事不能留礙也。又未見菩提心時。於瑜伽中。當有種種相見。所謂地水火風虛空。青黃赤白黑色等諸異相貌。爾時心未明了故不能甄辨。亦不應生退轉之意。但作是念。此事非無因緣。若我見諦時。於菩提心明了無礙。自當解耳。又當以十緣生句觀之。心不取捨。但當勇進行菩薩道。既證菩提心已。即知往昔某時有如是相。復於某時更有如是事相。皆為如是因緣。無不鑒其先兆識其本末也。複次行者照見心明道時。即於無盡大願得堅固力。乃至毗盧遮那金翅鳥王。俯觀法界大海如視明鏡。奮止觀翅搏天人龍。乃是勇健菩提心也。

參、結論:

以眾德兼備故。即能流通密教不斷佛種。是名佛之真子。從真言行生。常為眾聖之所稱嘆也。

推薦閱讀:

異地戀能長久的四個條件
【精華開示】無條件的救度
全攻略:2017申請個人小額貸款要什麼條件?
男人追求美女必須具備的幾個條件
什麼樣條件下的男女才適合做夫妻

TAG: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