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心意六合拳之——虎撲與雷聲
虎 撲 1、盤法 承鷹捉(圖1),側身而立,重心在前,前膝裹勁,以頭領身向後,後腳後退半步,隨前腳後退半步,重心後移,吸氣束身,目視前方,三尖照,六合合。接著,後腳前蹬,以頭領身,身催前腳,前踩,腳尖內扣,前膝弓,前腳趾抓地,膝與腳垂直內裹,腰不塌;後腳在後隨追蹬半步,向前支撐蹬直,足跟落地,全腳掌貼地面,從頭到腳根成一筆挺的傾斜直線,兩腳在一條直線上,受敵面小,後腳置於中線上,撐地並微向外撇,足跟紮實,目前視,三尖照,六合合。此為心意六合門的進攻性重要步法之一的牮柱步,猶如牆快倒時,用一長木柱斜著支撐牆壁,前腳有「腳打踩意不落空、行步如犁地」之意,後腳有「機巧全在後腳蹬」之意。 雙手五指揸開,虎口撐圓,除拇指外,其餘四指端微內扣,肘墜,小臂領勁,此可使全手貫氣,指尖生力,形成氣貫四梢。在上步同時以頭領身,身催肩,肩催肘,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雙手從膝前向前斜上方一抖而出。重在頭領身,身催手,身帶步,使上中下三節貫為一氣的整體撲出,而非僅僅是雙手的推出。 心意門的虎撲是從下向上整體撲之勁,而非從上向下之撲,是束身同時長身而起的束長二字的身法之勁。望習者務必明白這一點,否則,就失去了心意六合門的虎撲真諦。 以上盤法可盤成前腳踩後腳蹬的牮柱步或成彎套彎的雞步,重在渾身向前撲出的隨心所欲地移動重心,前後,左右三角,S形,四門,八方,圓形等,盤出虎形的威猛來,方不失我心意門虎撲的真正內涵,習者不可拘於定法為妙,正如拳諺所云:「有一定變化之規矩,無一定變化之姿式。」(圖2)。 呼吸之法:束身時吸氣,雙手撲出時呼氣。 2、勁意 虎撲勁意為我雙手從上向下鷹捉捋下,出手如銼,回手如鉤之鷹捉勁意。雙手從上捉下,接著向前上方反彈,在於前腳向前半步,後腳向前催追半步;前腳的「腳打踩意不落空」,後腳的「消息全憑後腿瞪」,一前一後的合力,傳到膝,到丹田,心意一動丹田抖動,雙手從下向斜前方抖出整體勁。心意門把把不離鷹捉,勢勢不離虎撲,打的是一上一下、一陰一陽的二把勁;鷹捉是從上向下的恨天無把勁意,虎撲是恨地無環的勁意。此把勁意由下向上的鑽、撲、搓,又稱起把,它的發力勁意,是與地爭力,猶昔日楚霸王恨地無環,恨不能將地從下向上提起擲於天空一般發力之猛疾,要有內動外隨、氣隨身發、前踩後蹬、周身齊動之勁,向前上斜方發出。 虎撲重在丹田的抖動發力,向前撲出時,從頭頂至後腳成一條直線,手心、腳心、身心要實,三尖要照,頭上頂,腳抓地,這樣發力才整疾而猛。如拳經云:「去勢如虎撲,把把如鷹捉;內示精神,外示安逸;見之如婦,動之如虎;布形侯氣,與神俱往;捷如騰兔,目不及瞬;起無影落無蹤,去意如似卷地風;五行一發響雷聲,拳去雷動響山林;蓋氣以丹田而生,如虎之恨,如龍之驚;氣發為聲,聲隨手落;收如伏貓,縱放出虎也;運於三性之中,發於一戰之傾,如虎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 雙手在撲出時以意引氣從下丹田經中丹田達上丹田到肩井穴過肘曲池穴,達手勞宮穴。這樣在動身時,內氣在身內鼓盪,從而動身時身法靈活而不滯,力順達肩、肘,內氣在臂部鼓盪,出手時上部骨關節鬆開。上三節竅道開,肩臂方能越盤勁越大,此為上三節竅道開啟之秘,為心意六合門中上節竅道開啟之秘,也即中上節勁的貫穿之勁意。 在上步時頭領身,身帶步,同時以意引氣從下丹田到中丹田到上丹田,頭領身為虎抱頭之勁意。頭領身、身帶步,同時以意引氣,從下丹田到胯環跳穴,經膝的陽陵泉穴,這樣上步時內氣在下部鼓盪。上步時,步法靈活不滯方能盤出以頭領身,身帶步的下肢勁的貫穿。 虎撲勁意是以意引氣,以氣催聲,聲隨手落,聲助拳威,動須在一瞬間的丹田抖動,是在前腳的踩,後腳的蹬,形成中節勁到腰、肩、肘、手,從手發出整體內勁的;靜如山嶽,動則崩翻,勇猛快速,勢不可擋,如洪水決堤一般,一發而不可以擋;頭頂豎項、下額內收,目前視、有勁出眉心,此為心意六合門的虎勁出眉心一線穿的妙用,如拳經云:「眼似銅鈴,虎勁眉心一線穿。」 上步時必須三尖照,六合合,目前視,身體保持正直,不可有左右搖晃,前俯後仰,左歪右斜之病。前腳內扣,膝裹勁,腳之落地如犁地,身如碑,腳如釘耙抓地之穩。如拳經云:「行步如犁地,身如碑,腳如釘耙。」前腳的踩在於渾身的鑽進對方中門,有過步奪人之勁意,正如拳經云:「打法定要先上身,渾身齊到方為真。」 束身時重心在後,接著以頭領身,身帶步,身催手向斜前上方撲出,此時重心從後移向前,為心意六合門虎抱頭即勢勢不離虎撲之勁意。在上步時頭領身、身帶步為下節勁的貫穿,為步步不離雞腿之勁意;頭領身,身催手為上節勁的貫穿,為把把不離鷹捉之勁意。此為心意六合門的核心功法,上中下三節,節節貫穿之不傳之秘。只有上中下三節貫穿了方能發出整體內勁來。正如拳經云:「把把不離鷹捉,勢勢不離虎撲,步步不離雞腿。」 恩師水普慈、張秀志傳我虎撲時講牛卧地下突然而起時以頭先起,領起牛身之勁也即虎撲之勁意。拳經云:「折身挑領身起法,頭顱起枕骨,起如擔擔。」都講的是一個「起」字訣。海朝科阿訇講丁長漢前輩傳他拳時講:馬拉車上坡時以鼻吸氣也用的是頭領身之勁。南陽一武友曹建曾講80年代丁長漢前輩給他講虎抱頭時一個束身突然長身而起,疾步踐穿竄出5米外,而且可隨心所欲把曹兄放出幾米外。講」勁意。劉洪軍恩師傳我虎抱頭時講,虎抱頭即是身法的束身而起的中節脊柱勁的貫穿,也就是勢勢不離虎撲中節勁也,只有中節勁出,方能用中節催上節帶下節,才可發出勢勢不離虎撲之勁意來,即拳經云:「束長二字一命亡」也。 3、功用 敵如在前用前腳擊我我中部,我可起前手向後捋帶;同時,上後腳踩敵中門,用虎撲把從下向前上方撲敵前胸,敵必後仰而倒地。如敵用後腳向前擊我中部,我可起前手向後捋帶;同時,前腳向前踩出,隨後腳向前催一步,前腳向前,同時手先向後捋,隨前腳向前踩出時,我雙手從下向前上方撲出。腳的起、隨、追三步,手先向後捋帶,一回手向前上方斜而撲出。腳踩敵中門有起根拔節的功用,使敵防不勝防,失去重心後仰而保持平衡,我借對方後仰之勁,借力打力,從下向後上斜面發力,丹田一抖打出一把整體勁把敵放出。或用雙手從下向上打橫拳;或雙手衝天炮擊敵下頜,敵必重傷。此為我借力打力之妙用。 敵如在前用後手擊我中部,我可前手向上領截,化敵前手之擊,下用前腳刮地風擊敵前脛骨,敵在我下擊一驚上化之時,我上後腳踩敵中門,用虎撲從下向上、從腹到胸打一把出鑽撲勁擊敵。也可變勁向前下方,用雙手成前崩催勁擊敵前胸,敵必重傷。因我用中梢節制對方中根節,而對方中梢節無法發揮作用,我一觸即發,一擊必中,使對方防不勝防。 敵如用前腳擊我中部,我可一束身向後,先退後腳,隨退前腳成虎蹲山之勢,一束一展向前,有如猛虎撲食,從下向上打一把虎撲;或用橫拳從下向上把敵擊出。上後腳踩敵中門使敵發二次力無法發出時,我一擊必中,使敵無回手發力之勢,而我一發如洪水決堤,勢不可擋。 敵如在前用後腳擊我,我可用前手向外後捋敵之腿;同時,前腳向前上步,或雙手向外後(下帶)捋,同時上前腳踩敵中門,雙手後捋,接著向前上方撲出;或用雙拳從下向前斜上方擊出;或我上後腳過前腳,踩敵中門,起根拔節把敵放出。我踩敵中門而敵無法再發力,我在動中發一丹田抖動力,敵必重傷或倒地。 雷 聲 1、盤法 承前式同時左腳前踩,有腳打踩意不落空,右腳隨追蹬半步,成牮柱步或彎套彎,三尖照,六合合,雙手從上向上按,以丹田的一起一落催動肢體打出虎撲,同時口發「噫」聲,此與鷹捉、虎撲、雷聲為心拳的三盤落地,一般收式時皆用上此式。 盤習時必須鷹捉、虎撲、雷聲合一進行,中間不可間斷,要一氣呵成,整理時為了讓讀者明白手、足、身的配合故分段注釋。六藝可一藝一藝的盤練,或六藝合為一藝盤練,如雞腿有十字手、雞腿、鷹捉、虎撲、雷聲、收式。而且任何一藝可組成單把、套路來盤練,如雞腿可配合龍身、為十字手、雞腿、龍身、鷹捉、虎撲雷聲收式。 另外,在唐氏心意六合拳中,雷聲共有五個音,稱為「雷聲五音」,分別為:噫、吆、噯、呵、哈。五種發音對應五臟,分別與不同的發力相應。收勢中所發為「噫」。 呼吸之法:身向前時吸氣,向下時呼氣。 2、勁意 此為習拳收式,同時發「噫」聲,重在丹田的滾動方可發出雷聲,而不是故意所發,故意所發的聲為散氣,而丹田氣足所發的為氣聚所發,短粗宏亮,此雷聲源於丹田,鼓盪於肺,震之於喉,出之於口,攝敵之心。古人云:「震萬物者莫過於速雷。奇人千古仗先聲,聲里威風退萬兵,就是痴情神不怕,速雷震蕩亦應驚。」 3、功用 常盤可打開人體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養五臟六腑之氣,產生丹田之氣,從而祛病延年,日久功深在實戰中我可先聲奪人,「噫」聲到而手腳齊到擊敵於無防之中。而且可把練拳時胸中橫逆之氣息全部吐出,不致氣鬱結胸腔而有氣血失調,造成內傷,有損身體。故一般練心意者收式皆發雷聲收式。
推薦閱讀:
※心意六合拳之鷹拳
※尚學禮繫心意六合拳之母體拳藝——四拳八式
※心意六合拳四門八打
※滬派高手 演練心意六合拳 精氣神俱全 冷瀟瀟殺氣騰騰
※心意六合拳之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