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平:「互聯網+」背景下,教育何去何從

  

  當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一夜之間,這個詞便成為了熱詞。影響中國各行各業,同樣教育也沒有落後,甚至在某些方面成為「互聯網+」典範。

  「互聯網+教育」讓教育領域發生著深刻改變,促進教育公平均衡,讓優質學校更好、幫薄弱學校跟上、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讓所有人不分彼此,隨時隨地接觸最好的教育資源。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人們只需要一根網線和一台終端,就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教育資源,優質教育資源將不再局限在少數名校之內。

  隨著「互聯網+教育」不斷發展,各種新穎教學模式層出不窮,豐富了課堂教學,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互聯網可以提供更多學習資源,這是一個進步。但並不是說教育技術越先進、速度越快,就越有效率,教學效果就越好。因為教育最終還是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才能完成。

  任何教育技術都無法替代教師的思考和教學設計及學生面對未知知識所做出的反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學習基礎都會產生不同的學習隨機反應,這種反應需要教師和學生面對面進行及時交流,才能解決。

  教學發生在課堂上。

  

  特別是對於義務教育階段而言,學生更需要和老師面對面地交流。「互聯網+教育」,要從「育人」的根本目的出發,不能盲目追求技術,而是把「互聯網+」的理念到教育中,使「互聯網+教育」能更好為教育服務。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農村學校的教學內容不能完全複製城市教學模式,「互聯網+教育」應該是幫助農村教育走出困境,縮小城鄉之間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發展。

  「互聯網+」被很多人稱為是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因為它所帶給人們生產生活的變化可謂是「革命性的」。所以「互聯網+」對教師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肯定會造成衝擊,教師怎麼去面對這樣一場「工業革命」?怎樣去接受、消化「互聯網+教育」?是每一個教育人值得思考問題。

  過去的教育是一間教室+一位教師+一群學生,「互聯網+教育」是一個客戶端+一張網+很多學生+無限學校+「任你挑」,這樣的衝擊極大地釋放著生產力,推動著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所以傳統教育方式必然發生變化,教育必然走進「互聯網+」的嶄新時代。

  

  因此,我們教師應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主動學習「互聯網+教育」,充分互聯網,讓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我們要面對一個現實,即互聯網是一張開放的網,我們的學生可以輕易在上面獲取他們想要的資源,這對於我們教師這一職業充滿了壓力和挑戰。所以對教師的要求必須是要有學習意識、創新意識與綜合運用知識信息的能力。

  在這種背景下,教育對教師的需求就會從過去的數量轉向質量;從過去的學歷要求轉向綜合素質需求;要求教師向研究型、學者型轉變等等。這樣迫使我們很多師範大學教師培養模式作出改變,最終全面促進教育發展。

  教師面臨「互聯網+教育」到來,是如何讓自己去接受、面對「互聯網+教育」所帶來的挑戰。

推薦閱讀:

大宋提刑官中宋慈有那些背景?
白鹿原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關於斯諾登事件背景的評論
5D2 布光練習。5 燈布光:主光、輔光、背景光、2x輪廓光
《偶像活動》中霧矢葵的背景?

TAG:教育 | 互聯網 | 背景 | 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