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資料】金礦床深部礦體定位預測方法途徑的探討、在變質岩中尋找金礦的重要找礦標誌

金礦床深部礦體定位預測方法途徑的探討

(作者:郭曉東)

1.我國黃金礦山的基本狀況 目前現有金礦山系統的地質勘探工作大多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的,由於受當時勘探技術和成礦理論的限制,找礦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礦床淺部的資源前景尚不能完全掌控,更談不上評價深部的資源潛力。隨著國家對礦山投資的減少,加上礦山投資者過分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大多礦山過度開採而又不注重礦區深部的找礦工作,導致礦山資源減少過快,後備儲量明顯不足,相當一部分黃金礦山較早地步人危機礦山的行列,面臨著「等米下鍋」的嚴重形勢,急需在先進成礦理論和有效找礦技術方法的幫助下擴大礦山儲量,延長礦山壽命。 由於大多數危機礦山及其所在區域往往具有多年的礦山服務年限,經歷過長期的找礦地質勘查,積累了豐富的採礦、探礦、化驗分析資料,加上對礦體的工程式控制製程度較高,這對於開展礦床深部成礦預測提供了前提條件。危機礦山增儲是一項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難度和風險很大,理論研究與勘探技術方法綜合利用的前沿課題。 2.開展深部成礦預測的理論基礎 工業礦體主要受構造特別是斷裂的控制,並定位於特定的構造部位。許多含金斷裂均具波狀起伏的特徵,走向上呈曲線狀,橫剖上呈「S」狀或反「S」形。這類構造無論作逆沖運動(或壓扭走滑剪切運動),還是作伸展下滑運動,沿走向或傾向都能產生局部引張擴容構造(或構造虛脫部位)。這些引張構造為吸入礦液及礦質沉澱提供了空間條件,其形狀決定礦化體的空間分布。 多數受斷裂控制的礦體均具有一定的側伏,並具有明顯的規律性。一條斷層往往是多種性質構造活動的複合,正或逆斷層常常伴隨有左行或右行剪切作用的性質,從而形成左行正斷層或右行逆斷層礦體的側伏受斷裂兩盤相對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張性空間控制,並具有一致性,張性空間的形成與斷裂的性質及運動方式有關。如果正斷層上盤相對左行滑落或逆斷層上盤相對右行逆沖時,礦體向左側伏;如果正斷層上盤相對右行滑落或逆斷層上盤相對左行逆沖時,礦體則向右側伏。側伏角取決於構造運動方向與斷裂面總體走向的交角,交角大時,側伏角也相應較大,反之亦然。查明礦體的側伏方向及側伏角的大小,對開展深部找具有指導意義。 斷裂產狀變化部位富集成礦的原理,前人(於崇文,1994;鄧軍等,1998)進行了分析:①從構造幾何角度分析,由於斷裂轉折部位產狀變化,在斷裂兩盤相對錯動過程中,必然導致斷裂帶內產生隨空間變化的應力環境,相應出現局部構造擠壓區和拉張區,拉張區可為礦液的充填、聚集與成礦提供良好的賦礦空間;②從成礦構造能量場角度分析,由於斷裂產狀變化部位的存在,斷裂兩盤運動時產生的構造應力場變化導致成礦的地球化學環境發生變化,使斷裂體系處於非平衡狀態,有利於金成礦物質的遷入和沉澱富集成礦;③從流變學角度分析,流體通過斷裂產狀變化部位時受阻,流動速度減慢,產狀變化愈大,能量的損失愈大,礦液沉澱富集的可能性愈大,越有利於成礦物質的沉澱富集,也就越有利於成礦。另外,在斷裂的產狀變化部位往往引起構造運動力學體制的轉換,這種構造動力學體制的轉換導致構造物理化學場結構產生差異,從而有利於各種蝕變與礦化作用的發生。 3.開展深部成礦預測的方法途徑 3.1構造控礦模型 控制成礦的地質因素主要包括岩漿、構造和岩性(地層)因素,岩漿是礦液的來源和物質基礎,但構造提供了礦液運移的通道和沉澱的空間,決定了礦床的空間分布和礦體的產狀。在內生體製成礦諸因素中,構造環境佔有突出地位:與局部的沉積環境或火山環境相比,構造環境是更為根本性的因素,其他作用都是以構造作用為先導。構造變形特別是深斷裂作用是區域成礦作用的核心,因為岩漿活動、岩石變形變質都是在構造作用驅動下進行的,而成礦作用的發生和發展與構造、岩漿及變質作用等均有密切的聯繫。構造作用作為地質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地殼深部或以下的含礦岩漿熱液提供上升的通道,也為含礦溶液提供搬運、沉澱、礦化、富集的空間,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成礦的物理、化學環境和成礦元素的活動性,直接控制著礦體的形態、產狀、空間分布及成礦演化。因此,研究和建立構造控礦模型可為礦床的深部成礦預測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高秋斌等,1998,1999)。構造作為控制礦床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已逐步總結出構造與礦床、礦體之間的關係,建立構造體系的控礦規律,研究構造與礦產分布的關係。 構造控礦作用包括對礦床形成和礦體產狀的控制,也包括成礦後對礦床(體)的改造。金礦床(體)常產於斷裂中的特定部位,斷裂面在剖面上的產狀及形態起伏變化部位就是一個成礦的有利部位。劉石年(1984)在對膠東玲瓏金礦108#含金石英脈研究後認為,工業礦體主要產於斷裂面上凸部位,即剖面上的陡傾和平面上走向偏南的部位,斷裂面起伏不明顯時礦化較弱,下凹時則礦化最差。在小秦嶺金礦帶文峪礦區則表現為工業礦體主要分布於斷裂面由凸向凹轉換偏凹的部位,在剖面上即為由緩變陡的緩傾和走向偏南的部位。上述2個礦區礦體在剖面上產於截然不同的構造部位,其原因是二者的控礦斷裂具不同的性質,前者為正斷層而後者為逆斷層,但從根本上講是斷層兩盤在錯動過程中產生的張性空間控制著礦體的定位。白萬成等(2001)利用計算機技術對脈狀金礦開展擴容空間的波形模擬,從而開展成礦定位預測,在東桐峪金礦找礦中取得了較好效果。 3.2礦化空間分帶模型 3.2.1圍岩蝕變分帶 礦體邊部一般均不同程度地發育圍岩蝕變,其類型及發育程度對礦體礦化程度和規模具有明顯的指示意義,而圍岩蝕變的有序分布可為礦床的深部成礦預測及隱伏礦床的尋找提供可靠依據,圍岩蝕變常常作為重要的找礦標誌。圍岩蝕變的水平和垂直分帶無論在石英脈型或蝕變岩型金礦化類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以蝕變岩型金礦的水平分帶明顯。如膠東焦家式金礦自主斷裂面向兩盤表現為不對稱的帶狀分布,斷層上盤由內到外依次為絹英岩化、弱黃鐵絹英岩化→絹英岩化→弱絹英岩化→未蝕變膠東群斜長角閃片麻岩;斷層下盤由內到外依次為黃鐵絹英岩化→黃鐵絹英岩化、鉀化、硅化→硅化、鉀化→鉀化→未蝕變混合花崗岩。由於多期次的構造及熱液活動,表現出不同類型的圍岩蝕變具有疊加的特徵。蝕變類型及其分帶性與金礦化強度密切相關,一般在圍岩蝕變類型齊全、疊加強烈的地段金礦化最強,反之則礦化較弱。在膠東焦家式金礦中明顯表現出斷層下盤的蝕變類型、強度及其分帶性均較上盤發育,決定了工業礦體主要分布在主斷面的下盤,這有效地指導了焦家式金礦床深部找礦工作(高秋斌等,1998,1999)。 3.2.2 礦物組合分帶 由於成礦過程中礦物的結晶順序不同,其在空間分布上具有不同的組合分帶(邵潔漣,1990)。統計表明,金礦床礦物組合分帶具有一致性和規律性,大多數岩金礦床一般劃分為4種礦物共生組合,即黃鐵礦—石英(Ⅰ)、石英—黃鐵礦(Ⅱ)、石英—多金屬硫化物(Ⅲ)、碳酸鹽(Ⅳ)。由於成礦期斷裂的脈動性導致成礦熱液在斷裂中的脈動性充填,發育晚階段礦物共生組合穿切早階段組合的現象。不同階段礦物組合發育程度及在空間上的分布則取決於斷裂活動的強度及斷裂的部位。斷裂活動強度從早到晚逐漸減弱的趨勢,決定了從Ⅰ→Ⅳ階段礦物組合的發育強度逐漸減弱、分布範圍逐漸縮小,表現出黃鐵礦-石英(Ⅰ)階段礦物組合分布最廣、規模最大,構成含金石英脈的主體。Ⅱ→Ⅳ階段礦物組合發育程度及分布範圍逐漸縮小,Ⅱ、Ⅲ階段礦物組合往往都是主要的成礦階段,因此Ⅱ或Ⅲ階段礦物組合疊加在Ⅰ階段礦物組合上時常常形成工業礦體,Ⅰ、Ⅱ、Ⅲ三個階段礦物組合疊加在一起時形成富礦體或富礦柱,是找礦的主要對象,如果只有Ⅰ階段礦物組合單獨存在時則不能構成有價值礦體。高秋斌等(1998,1999)研究蒼珠峪金礦901號脈後認為,不同成礦階段的礦物組合賦存在不同標高範圍內,Ⅱ階段組合分布在2000-2150m標高內,Ⅲ階段組合在2040~2130m範圍發育,Ⅳ階段組合局限在2121m標高附近的局部地段,總體上表現出逆向分帶的規律。因此,根據礦物組合分帶可以預測礦體的深部礦化變化情況。 3.2.3礦化類型空間分帶 常見的金礦化類型主要包括石英脈型和破碎帶蝕變岩型兩種,常表現在礦石組分及結構、構造在空間上的有序變化。在一個礦區範圍內,石英脈型和蝕變岩型礦化屬於同一個成因類型。 斷裂帶常有主次之分,在不同歷史演化時期不同區段的應力性質、活動強度不同,造成斷裂帶在不同區段具有不同的應力環境,決定了斷裂帶兩側受次級構造控制的礦床(體)或斷裂的不同區段礦化類型的差異。如受破頭青主斷裂直接控制的嶺南金礦為破碎帶蝕變岩型礦化,東西兩側則為石英脈型(高秋斌等,1998,1999)。在構造岩發育、岩石破碎強烈的高滲透性的張性環境,決定了成礦以滲濾交代為主,形成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區域性主幹斷裂或規模較大斷裂的深部往往具備這樣的構造環境;而在次級斷裂或規模較大斷裂的淺部,主要形成連續的張性空間,構造岩不發育、岩石的破碎強度不夠,決定了成礦以充填為主,形成石英脈型礦化。大多數蝕變岩型礦化與石英脈型礦化相伴生,並分布在石英脈的兩側,共同構成工業礦體。對於具有一定規模的深大斷裂帶,隨深度的增加往往由淺層次的脆性轉變為韌—脆性乃至韌性或塑性變形環境,在淺層表現出脆性斷裂,在深部會聚成具有韌性或塑形特徵的構造破碎帶,當有成礦熱液充填時,上部常發育石英脈型礦化而下部則多為蝕變岩型礦化。對於規模較小或次級的斷裂,上部與下部成礦構造環境沒有明顯的差異,並不能造成斷裂上、下礦化類型的變化。利用礦化類型分帶模型開展找礦預測有助於發現新的礦化類型。 3.2.4 原生暈分帶 對於不同類型的內生熱液金礦床,在成礦流體沿斷裂帶運移過程中,伴隨著熱液充填、滲濾、擴散及水岩交換等複雜的地質作用,物化條件和流體性質的不斷變化,以及元素地球化學性質、遷移形式和沉澱條件的差異造成成礦元素及相關元素以構造為中心形成元素在空間上的有序分布。由於熱液中組分活動性質的差異,活動性強的一些元素傾向於在礦體的前緣富集,成礦元素及與其活動性相近的元素則在礦體中部與礦體伴生富集、活動性相對差的元素傾向於礦體尾部富集,這就是能夠利用相關元素空間分帶規律開展礦體的深部成礦預測的理論基礎。利用原生暈分帶特徵指導深部找礦,主要是研究異常的垂直(或軸向)分帶,確定礦床(體)前緣暈、頭部暈、下部暈和尾暈的元素組合,建立地球化學異常模型,進一步開展深部成礦預測。近年來,在不同的金礦區建立了多個指示元素的垂直分帶序列,在多年的地質找礦中取得了顯著的找礦效果(朱泰天等,1991;張文華,1998;李惠等,1991,1999;王定國,1985)。 3.3礦體空間定位模型 對大多數熱液金礦床(體)來說,礦體的空間分布、形態、產狀、規模等都直接受斷裂的控制,開展熱液礦床(體)深部定位預測研究,其實質就是對斷裂的研究,尤其是對有利成礦的具體構造部位的預測,從某種程度上講,對熱液礦床(體)的定位預測就是判斷深部最有利的成礦與賦礦部位。 金礦(化)體在構造中具有斷續產出的特點,礦化富集部位一般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受斷裂控制的礦體,礦體形態較為簡單,主要呈透鏡狀、脈狀或板狀等。受褶皺控制礦體一般呈鞍狀,其產狀與控礦構造一致。受2組或多組構造交會部位控制的礦體,表現出礦體形態較為複雜。對於某個地區的某種礦床類型而言,礦體往往具有特定的產狀特點。如夕卡岩型礦床礦體總體產出於岩體的接觸帶部位,其形態複雜多變;爆破角礫岩型火山-次火山熱液礦床多受火山機構的控制,產於角礫岩筒頸部及放射狀或環狀斷裂中,礦體為脈狀、筒狀或囊狀(高秋斌等,1999)。 多數控礦斷裂是由各種類型的剪切作用形成的,斷裂面常具波狀起伏、凹凸變化的特點,其分布規律符合主波長理論(高秋斌等,1998;1999;曹新志等,2001)。因此,斷裂兩盤在相對錯動過程中形成的擴張空間控制著礦體的空間定位,即礦體定位嚴格受構造幾何形態的控制,擴張空間的等距性決定了礦體或礦柱具等距性分布規律。野外地質調查和計算機模擬試驗表明,控礦斷裂面無論沿走向或傾向均具有明顯的凹凸起伏變化的特點,斷裂面的凹凸過渡部位是應力作用的強烈部位,該處岩石破碎強烈,有利於金礦化體的發育,其似等距性決定了工業礦體的似等距性。如果斷裂走向和傾向上的波峰疊加,形成的擴張空間較大,常賦存大的礦體;如果波谷疊加,不能形成的擴張空間,一般沒有礦體存在;如果波峰與波谷疊加,形成的擴張空間一般不大,形成一些小礦體。

4.開展深部成礦預測值得注意的幾個方面

(1)確定新的找礦思路。 新的找礦思路是找礦突破的關鍵,我國許多大型黃金礦山生產基地的地質勘探工作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的,受當時工作性質、工作程度、工作目的、成礦地質理論以及當時認識水平和信息技術的限制,找礦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後地質成礦理論研究有了很多新進展,在礦山開採過程積累了十分豐富的地質資料,這為在新的成礦理論指導下重新認識老礦山的礦床地質特徵、礦體分布和變化規律提供了前提條件。結合新的成礦理論,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其他信息提取技術,對老資料進行二次開發,提取更深層次的找礦信息,確定新的找礦思路,有可能找到新的礦體(劉國平等,2000)。 (2)確定含礦間隔。有助於判斷已知礦體深部的找礦前景及礦體定位預測,主要是確定成礦在垂向的上、下限範圍。從指導深部礦體定位預測的意義出發,確定礦體之間的含礦間隔,並利用這一規律,進一步把找礦注意力集中於重點區段(曹新志等,2001)。 (3)確定礦體側伏。 礦體側伏是礦體存在的普遍現象,與控礦構造的性質有關,當正斷層上盤相對右行滑落或逆斷層上盤相對左行逆沖時,礦體向右側伏;當正斷層上盤相對左行滑落或逆斷層上盤相對右行逆沖時,礦體則向左側伏。受同一構造控制的礦床(脈),礦體側伏具有明顯的規律性(高秋斌等,1998;1999)。 (4)確定礦床剝蝕程度。 礦床或礦體的剝蝕程度是解決危機礦山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危機礦山的深部找礦中,確定礦床剝蝕程度就顯得更具意義。對於早期形成的大型礦床來說,如果礦體剝蝕嚴重,所剩礦體寥寥無幾;對於保存較好即使規模不大的礦體,因其未遭到剝蝕其可利用的資源則較大,這顯示出研究礦床剝蝕程度的重要性。研究一個礦體的剝蝕程度,通常運用找礦礦物學、元素地球化學基本理論確定目前的勘探工程已控制礦體的具體位置、屬於礦體部位,確定深部找礦前景(魏俊浩等,2000)。 (5)確定礦體的賦礦標高。 礦體的賦礦標高是礦體深部找礦的重點,在金礦化集中區內,礦田乃至礦床中每一個礦體的賦礦標高都有一定差異,也有一定的規律性,通過控礦構造研究,總結出礦體賦礦標高,就可以根據礦體的地質特徵、礦化富集規律,確定第二、第三個賦礦段,進一步指導深部找礦工作。如招掖成礦帶上焦家式和界河式多在海拔標高+100m以下,最深可達-900m(嶺南1號礦體),玲瓏式和靈山溝式金礦則多在0m標高以上。小秦嶺地區,楊柴嶺、蒼珠金礦賦礦標高為2200~1900m,文峪、靈寶市金礦為2000~1700m;秦山、青崖子金礦為1700~1300m;而大湖、靈湖金礦則為1200~600m(魏俊浩等,2000)。因此,確定工業礦體的賦礦標高非常有助於開展深部找礦預測。 綜上所述,開展金礦床深部礦體定位預測研究要以成礦地質條件為前提,以紮實的地質工作為基礎。世界上沒有2個完全相同的事物,金礦床(體)的深部定位預測本身就是一件難度大、風險大且十分複雜的工作,因此,我們不能套用他人的理論和觀點,更不能受前人成礦模式的限制,要確立科學的評價思路和方法途徑,有步驟、有目的、系統地開展地質找礦工作。

在變質岩中尋找金礦的重要找礦標誌

1、變質層控礦床的構造控制

在變質礦床中,幾乎全部的受變質礦床,部分的變成礦床,其礦層(體)大都呈層狀一似層狀產出,與圍岩呈整合接觸關係,且受一定層位和岩性控制,形成於一定的時代,並集中分布於特定的構造部位。

鑒於這類礦床的特點,常被通稱為變質層控礦床,且規模巨大,並出現一些超大型礦床,在國民經濟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地質找礦的戰略目標。

變質層控礦床在我國分布廣泛,如太古宙時期與綠岩帶有關的塊狀硫化物銅多金屬礦床、硅鐵建造中的磁鐵礦床和金礦床;早元古宙時期硅鐵建造中的鐵礦床、鎂質大理岩中的硼一鐵、菱鎂礦、銅鉛鋅礦,變濁積岩系中的鉛一鋅礦床,變火山岩系中的含鈷硫鐵礦床,含碳質變質岩中的石墨礦床、磷礦床、富鋁變質岩系的藍晶石礦床等;中晚元古宙時期變基性熔岩中鐵銅、銅鎳、金礦床,碳酸鹽岩中的銅、鉛、鋅礦床,磁鐵礦一赤鐵礦床,變碎屑岩中磷礦床、硅質岩系中鈮、鈾礦床等。

此類礦床在經受多期變形變質改造後,其礦層(體)一般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置換和改造,使其形態和位態等都產生複雜的變化,原來保持穩定層序的層狀一似層狀礦層體,不僅形成了複雜的褶皺構造型式,而且成礦物質產生了一定的遷移和富集。因此評價勘查這類礦床時,要特彆強調構造對礦體富集和產狀形態的控制。要注意:

1.1、選定多期褶皺的複合部位為重點工作地段

包括變質層控礦床在內的變質岩層,在經受多期重褶變形後,由於構造發育的不均衡性,在不同的構造地段,形成了不同的構造類別。以一期為主的褶皺類型稱作簡單構造類別,由多期重褶(一般有2至3期為主)的褶皺類型稱作重褶構造類別。國內外大量資料表明,變質層控礦床,往往在多期重褶向斜形地段或褶皺的核部厚度增大,儲量集中,品位增富,是此類礦床的重點工作地段。

1.2、進行構造序列對比,決定主塑性流變階段形成的褶皺轉折端,尋找厚大礦體

儘管在同一構造帶的不同地段,構造變形特徵呈現差異,但構造序列的演化卻有相似之處,大致經歷了塑性遞增到塑性遞減的構造序列演化。在塑性流變階段,褶皺內部的物質發生流動變位,即由褶皺翼部向軸部特別是槽部增厚,往往可由數米增厚至數十米到數百米。因此在構造研究過程中,應當注意構造序列研究,特別是塑性流變階段形成的褶皺轉折端,尋找厚大礦體。

1.3、利用小型褶皺構造規律,推導大、中型褶皺構造,合理布置勘探工程

小型褶皺和大型褶皺的關係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同期產出的小型褶皺和大型褶皺之間,具有褶皺樣式的相似性,褶皺方位的一致性、褶皺組合的規律性和空間分布的等間距性,可用小型褶皺的統計規律來揭示大型褶皺構造特徵;

二是不同期形成的褶皺,具有不同式樣和方位特徵,不能用小型褶皺來推導不同期的大型褶皺;

三是當不同期褶皺相互疊加時,則其疊加褶皺的干涉型式和早期褶皺的變位規律大致相似。因此根據上述小型褶皺規律,不僅可以推斷大、中型褶皺構造樣式,還可以分析礦體在三度空間的展布格局,做出符合實際的地質設計剖面,合理布置勘探工程。

1.4、查明軸面片理和層理的交切關係,運用褶皺包絡面特徵進行深部礦體預測

變質層控礦床在褶皺變形過程中,形成了廣泛發育的緊密褶皺和軸面片理。大量實際資料表明,層理和片理的關係,在褶皺轉折端處相互交切,在翼部近於平行。當發現與層理交切的片理和與層理一致的片理共存於一處時,說明該區有緊密同斜褶皺的存在。當兩者近於直交時,處於褶皺轉折端處,近於一致時,則處於褶皺翼部。據此,在查清礦體界面及其層理和片理相互關係時,則可以判別礦體所處構造部位,並進行深部礦體預測。

在多期褶皺變形所形成的多級組合的複雜褶皺群系中,礦層產狀的建立,多級褶皺輪廓的描繪,都是通過建立不同級別的褶皺包絡面逐步確定的。因此根據不同比例尺的圖件要求,用不同級別的褶皺包絡面對礦層(體)進行圈聯,即對不同級別的次級褶皺作歸併處理,反映礦層(體)總體產狀特徵,以期對勘探工程進行合理布置和施工。

2、剪切帶成礦作用及普查標誌(以金礦為例)

近年來,隨著金礦研究的深入,發現變質岩區的眾多脈金礦、浸染狀金礦以及含金石英脈等都與韌性剪切帶和糜棱岩化有關。強烈的韌性剪切變形與變質作用,不僅使富含二氧化硅的岩石強烈破碎並糜棱岩化,形成一些凝膠狀二氧化硅溶液,使剪切帶內的岩石形成許多孔隙和微砂糖狀石英,使富集鐵鎂質岩石強烈蝕變,並使分散的金元素在二氧化硅溶液的「儲集體」內活化、遷移,並在有利的構造部位和一定的構造岩相帶內聚集成礦。因此韌性剪切帶不僅是金礦床的重要控礦構造,而且剪切帶的形成與構造活動和金礦床的形成有著密切關係,兩者時間近於一致並有著成因聯繫。因此,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含金剪切帶型金礦」的概念,並十分重視對這類礦床的研究。

因此,含金剪切帶的存在及其異常特徵,可以作為在變質岩中尋找金礦的重要找礦標誌和選定靶區的重要依據。

3、變質岩及其有關的非金屬礦產的開發利用

變質岩及其有關的非金屬礦產大都屬變成礦床。它們是在變質作用過程中,因原岩的礦物成份、結構構造變化,改變了其物理性能或工藝價值,而能被工業所利用。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還將在國民經濟上愈來愈顯示其重要作用。因此,在對變質岩區進行調查時,要特別予以重視。

這類礦產在我國分布廣泛,種類繁多。除產於寒武紀的沉積變質磷礦(江蘇海州、雲南昆明、湖南瀏陽等)及變火山岩型硫鐵礦(甘肅白銀廠等)外,主要包括有大理石礦床、菱鎂礦礦床、滑石礦床、石英岩礦床、石墨礦床、板岩礦床、硅灰石礦床、高鋁原料(矽線石、藍晶石、紅柱石)礦床、剛玉和金剛石礦床、石榴石礦床,以及軟玉、天青石、金紅石(鈦)、水晶等礦床。

需要指出的是:在進行區域調查時,除了要對已被確定有工業利用價值的變質岩及其有關的非金屬礦產進行必要的工作,儘可能擴大其工業開發的利用價值外,還要對一些似乎普通的變質岩石,如硅質岩(用於吸附劑、建築材料、硅酸鹽耐火材料等)、蛇紋岩(建築材料、化學工業、古綠石可作工藝品等)、藍閃石岩(耐酸填料等)、雲母片岩(作長石代用品和填料等)、絹雲母石英片岩(輕型陶瓷原料等)、鈉長石、陽起石片岩(石棉代用品等)、鈉長變粒岩(鹼性玻璃材料、玻璃纖維等)、十字石片岩(鍊鋼熔劑等),進行適當工作,積極探索其是否有被工業利用的價值。

最後還應指出的是,在變質岩區進行區域調查時,還應當注意找尋與變質作用有關的寶石礦床,並探索有否新的礦床類型出現。如在榴輝岩中需注意找尋金紅石、金剛石等,以片麻岩為主的岩石中注意找尋寶石(紅寶石、藍寶石、石榴石等),在大理岩中要注意找尋青金石、寶石等,角閃岩相中要注意尋找剛玉、石榴石、天青石、藍晶石等,在變基性到超基性岩石中要注意尋找各種玉石和寶石。

總之,我國變質岩區分布廣泛,地質條件複雜,有形成寶玉石礦床的條件,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探索和發現寶玉石礦床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經濟價值。


推薦閱讀:

培養好交易最重要的素質,你需要讀讀這本書!(下篇)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為什麼要關心打漁和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父親,你知道你多重要嗎?
為什麼「性」對你的丈夫很重要?
做好專業製片人的重要一步

TAG:定位 | 方法 | 預測 | 標誌 | 尋找 | 地質 | 礦床 | 變質岩 | 金礦 | 重要 | 探討 | 變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