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七與三八,誰的節日?| 微思客

這篇文章錯過了三七女生節,也錯過了三八婦女節,因為,每一個性別平等沒有實現的日子,我們都不能放棄疾呼。

三七與三八,誰的節日?

大學時代對女生節的印象大多是模糊的。略微清晰的記憶是那些遍布校園的橫幅,大多數在表達各個學院的男生對女同學的讚美和愛慕。而唯一清楚記得的是某次女生節時候我宿舍樓外那場很小很小的衝突。

衝突的過程也很簡單。某系(為了方便稱呼,叫做A系)男生集體購買了早餐,在早上七點到八點之間來到A系女生宿舍樓下送上女生節禮物,送禮的方式也很簡單直接,男生集體高呼:「xxx,A系男生喊你下樓吃飯。」大概是這樣一個一個點名、一個一個下樓領早餐的送禮方式讓A系女生感到尷尬或不舒服,不少人沒有或不願意下樓,因為許多個名字都被喊了若干遍。但是這種不情不願沒有局限在A系內部。宿舍樓里有其他院系的女生,清晨里這些高喊和起鬨,實在是太過擾民,於是迅速有人站出來抗議,請男生們移步或安靜。我的室友W就是當年出聲抗議的一員,在我們都擔心自己的反對會不會破壞了女生節規矩,又或者被有組織的、人多勢眾的A系男生嘲笑的時候,W毫無猶豫指責那些男生不為他人考慮。當然,所有的抗議都是無效的。說真的,這樣一場衝突幾乎沒有烈度可言。然而當我們討論性別平等的時候,問題往往都出在小事上。為什麼在部分A系女生表現出不情願下樓拿早飯時候,男生們仍然堅持?為什麼這個節日送禮的程序是女生獨自下樓,男生集體起鬨?為什麼在其他院系女生受到滋擾、並對此表示反感的時候,A系的男生並不在乎?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我們這些沉默的人怕自己壞了規矩,反被嘲笑?在這個聲稱以關愛女生、展示女生風采為主旨的節日,為什麼女生想要一個寧在清晨的願望都達不到呢?為什麼女生想抗議那些嘈雜都要有這麼多的顧慮呢?

答案並不複雜。女生節這個看起來應該以女生為主的節日其實是排斥校園女性成為主體、鼓勵她們成為客體的。觀察近年來高校女生節各種活動,與其說這個節日是屬於女生的,不如說它屬於男生。男生來選擇橫幅上的文字,男生來選擇「呵護」的方式,甚至男生也要來決定女生對此的反應。女生們在多大情況下被默認什麼都不用做,只要等待那一天男生帶來的驚喜和殷勤就可以了,同時被期待著要表現出驚喜和感動。今年的女生節,一些高校由於懸掛大量性騷擾橫幅而被曝光上網(未避免不必要地刺激讀者,橫幅圖片在本文中不再提供,不了解的讀者可以在網路進行搜索),在遭受批評的之時,盲目維護者也不少,而理由也簡單——「只是玩笑」「過節而已」「表達愛慕」。這一套自辯的話語同樣把女性的想法和感受排斥在外:這是我的玩笑,你也要認為它好笑;我認為這不是個大事,只是個節日,你也要這樣理解;我在表達對你的愛慕,你難道不該開心么?有人會說,性騷擾條幅畢竟是個例,要看到絕大多數的高校的女生節橫幅是尊重女性、讚美女性的,女生節總體上還是充滿溫馨和浪漫的。沒錯,從數量上統計,絕大多數的橫幅沒有構成觸犯法律和道德底線的性騷擾,然而女生節女性喪失主體地位的問題依然突出。大量的刻板印象融入在表達著讚美的標語中,何為女性之美並不是一個女性具有發言權的話題。比如,極為流行的「我媽唯一指定兒媳」這一類的所謂詼諧將好妻子作為女性美的標準之一,且流露著一種「做了我的媳婦是對你的恭維」「你一定也喜歡我所以會開心我這麼說」的傲慢。如果看到這條標語的女生是個同性戀者、是個無性戀者、是個獨身主義者,或者她只是單純地認為貼出這條橫幅的男生們都不符合自己的擇偶標準,我們試想她的反應就會變得相當有趣,大概是「哈?」「和我有什麼關係?」「問我了么?」「我一點都不想和你分享媽媽」……這裡還要補充說明,我絕不是說所有的女生節橫幅除了性騷擾就是刻板印象,還有一些橫幅確實表達著一些很純粹的愛慕之情。但是,那又如何呢?這些集體的告白仍然將女生置於被動的位置,仍將對他人的愛慕視作對他人的讚美,若有人拒絕則有不解風情之嫌。

再向前推,三七女生節的產生和它與三八婦女節的劃清界線,也同樣和女性主體的地位的缺失密切相連。關於女生節與婦女節過哪個、婦女一詞如何被污名化等話題已經有了大量的討論,我在這篇文章里並不想整理和複述這些觀點。我反對以婚姻狀態、年齡大小、外貌形象來對判斷女性價值高低,我自然會反對以這種判斷為基礎要求做「女生」而不做「婦女」。校園中的女性確實存在她們相對獨立的利益,比如教育公平、就業平等、婚姻自由,以此為基礎形成校園女生節並無不可,但是建立在這一類訴求基礎上的女生節與當下女生節顯然有著質的差異,而與三八婦女節的本意卻非常契合。1857年3月8日美國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低薪和惡劣的工作環境,隨後一系列的以女性為主要參與者的社會運動選擇在這一天或鄰近日期抗議發生,議題涉及勞工權益、政治權利、社會平等和和平反戰。3月8日被各國接受成為節日從不是為讚美女性作為母親、妻子、女兒有多少犧牲奉獻,而是確認女人在成為女人之前,首先是獨立的人。確實,許多國家的婦女節都有去政治化的傾向,然而提起婦女節,人們總會免不了追根溯源一番,看到它最初的起點。當下女生節與婦女節的分離則是徹底與政治告別,而選擇成為附庸的二等公民。這個節日的核心是寵愛,將女性權益的實現寄托在她們身邊的男性身上,而交換寵愛的是美麗、賢惠、溫柔、乖巧。寵愛成為女性幸福的終極解碼,男女之間是寵與被寵,愛與被愛,但是對個人而言,幸福的可靠解決方案則是社會中平等的地位和受保障的個人權利。醜陋不堪的性騷擾條幅大概讓許多希望做一輩子公主的年輕女孩失望,在這些騷擾面前,指望寵愛是無用的,唯有嚴肅的規則才能幫助她們找回公道。無論是給校園女性過女生節的男性,還是給走出校園的女性過婦女節的男性,我不否認他們之中的大多數的善意。但是這種善意來得過於敷衍和廉價。送禮物、寫讚美、做一天家務成本低廉,多數男性積極響應。而真正面對嚴肅的女性權益訴求時,應者寥寥。聯合國今年的婦女節主題是「2030年前50-50:加速實現性別平等」,可惜的是,它幾乎沒有成為中國社會任何校園女生節或婦女節活動中的主題(如有,還請讀者提醒)。在糾正結構性不平等、放棄既有性別特權面前,大多數的男性選擇了沉默。或者,疾呼自己冤屈——誰讓這個社會就是重男輕女呢?

寵愛、性騷擾什麼的,都是一些「說法」而已,我為什麼要揪著不放?「說法」確實沒有傷筋動骨的殺傷力,性騷擾標語的作者並沒有真的要做什麼,甚至這種話他也不會親口和任何一個女生講。但是性別不友好語言、性騷擾語言和刻板印象在社會環境中的大肆流行卻更像是一種污染。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與生活,被這些語言針對的群體面臨著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你可能被攻擊、你可能被羞辱,你此刻擁有的安全和尊嚴沒有保障。但是,一個我們想要生活其間的社會顯然應當為每個群體和個體享有平等的尊嚴提供保障。

我們的教育長久以來缺乏合格的性別教育。有兒子的父母慶幸孩子不會被佔便宜,最多給別人家惹麻煩;有女兒的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只一味嚴密保護。這樣的心態傳導給成長中的孩子,無論男孩女孩只是在既有性別結構中繼續扮演不平等的性別角色,在既有性別結構里只考慮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這樣的循環中,性別不平等的大背景不會得到改變。

但願這個女生節和婦女節給我們一次深刻的教訓。願「流氓」明白,性騷擾是違法的;願「騎士」明白,你的愛慕不是任何人幸福的靈藥;願「公主」明白,「騎士」也好,「流氓」也好,你的命運和價值只有自己說了算。

孫金昱,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微思客WeThinker編輯
推薦閱讀:

「紅囊風水」理氣:三七二八
我給兒子下了套——不管三七的21個「陷阱法則」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三七集)
三七粉祛斑養顏原理
家庭陽台盆栽「三七」其實叫「藤三七」

TAG:節日 | 三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