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進士的時空分布研究

2005年1月第42卷第1期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JournalofNorthwestNormal;清代進士的時空分布研究;李潤強;(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甘肅蘭州730070);[摘要]清代進士人數的增減,隨歷朝的科舉政策而變;不斷增長的數量和進士較低的中額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不平衡狀態,清中期以後,江南沿海地區高,內地邊遠;[中圖分類號]K249/252[2005年1月 第42卷第1期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Jan.2005 Vol142No11清代進士的時空分布研究李潤強(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摘 要]清代進士人數的增減,隨歷朝的科舉政策而變化,也明顯受時局的影響,總體呈不規則的W形,但讀書人不斷增長的數量和進士較低的中額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由於歷史、經濟及文化原因,清代進士的地域分布呈現持續不平衡狀態,清中期以後,江南沿海地區高,內地邊遠地區低的分布狀況有所改觀,這是實施兼顧全國的科考政策的結果,也說明內地文化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關鍵詞]清代;進士;時空;分布[中圖分類號]K24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29162(2005)0120062207  清代科舉制度,承明代而來,共延續了260年112科,考取滿漢進士26848人,成為科舉考試實施比較連貫的一個時期。考察清代進士時空分布狀況,對於研究清代進士群體、科舉制度,探討古代人才分布規律及人文地理,積極意義。20世紀20年代,受到了學界的關注,,(1993年)、範金(1997年)、(1997年)、沈登苗《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係》(1999年)等等。本文擬以清代進士為研究對象,從時間和地域兩個方面,考察清代進士群體分布狀況及其特徵。朝、咸豐朝,按照降序排列,、道光、399,名,,乾隆五81人,是清代進士人數最少的一次。,用坐標圖表示,就可以得到《清代歷朝進士平均錄取人數曲線圖》,圖中橫軸為朝代,縱軸為人數。一、清代進士的時間分布清代歷朝進士統計表①朝代及年限順治18年康熙61年雍正13年乾隆60年嘉慶25年道光30年咸豐11年同治13年光緒34年開科次數82152712155613進士總數平均每科錄取人數30644088149953852821326910461588408826848383101941729916199142351121719209122641731414239179朝260年112科114榜將歷朝進士總數,按照降序排列,依次是乾隆朝、康熙朝、光緒朝、道光朝、順治朝、嘉慶朝、同治朝、雍正可以看到,坐標圖曲線大體呈W形,即三高兩低的趨勢。據此,把清代進士人數變化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自順治三年至順治十八年(1646—1661)的8科。共取中滿漢進士3064名,平均每科錄取383人,遠遠高於平均值23917人。這是進士人數分布的第一個高峰期,單科人數最多的一榜就出現在這個時期,滿漢進士多達449人,這也是清代科考中平均人數最多的時期,如果不包括100名滿榜進士,則每科仍取中37015人,還是歷科最高的。第二階段,自康熙三年至康熙六十年(1664—1721)的21科。共取中進士4088名,平均每科錄取19417人,遠遠低於平均值23917人。這是進士人數分布的第一個低谷,這也是清代每科考中人數最少的時期。除四科外,其他每科人數都在250人以下。第三階段,自雍正元年至乾隆十年(1723—1745)的10科。共取中進士3131名,平均每科錄取31311人,大大高[收稿日期]2004212208),男,甘肅庄浪人,文學博士,西北師範大學副教授,從事古代文學、文獻及社會史研究[作者簡介]李潤強(1969—62於平均值23917人,每科人數大多在300名以上。這是進士康熙帝實行崇儒重道、稽古佑文的文化政策,重用科人數增加的第二個高峰期。甲出身的士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由進士一途入仕,具第四階段,自乾隆十三年至六十年(1748—1795)的22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於是,成千上萬的士人參加到科考隊科。共取中進士3753名,平均每科錄取17016人,遠低於伍中來。但是由於朝廷沿用康熙初年的進士中額,應考士平均值23917人。這是進士人數分布的第二個低谷,與第一子人數的急劇增加和會試中額的保持不變之間的矛盾,文個低谷不同的是,進士人數分布逐漸降低,乾隆二十二年化大省與邊遠省份進士人數之差的矛盾,都越來越尖銳。之前,均在200名以上,之後大多在200人以下,甚至乾隆康熙五十一年(1712),下諭旨:「近見直隸各省考取進士六十年遞減到81人。出現了清代單科人數和每科平均人數數額,或一省偏多,一省偏少,皆因南北卷中,未經分別最少的一個時期。省份,故取中人數甚屬不均。今文教廣敷,士子皆鼓勵勸第五階段,自嘉慶元年至光緒三十年(1796—1904)的學,各省赴試之人,倍多於昔,貧士自遠方跋涉,赴試至51科。共取中進士12811名,平均每科錄取25112人,略高京,每限於額,多致遺漏,朕深為軫念。自今以後,考取於平均值23917人。這是進士人數漸趨上升的一個時期,到進士數額,不必豫定,……計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③了最後出現了清代進士人數增長的第三個高峰期,光緒朝酌定取中進士數額。」這個政策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地人數大大高於平均值,每科人數大多在300名以上,且比區之間的差異有所平衡,但更加劇了全國應試人數和中額較穩定。這個階段,在上升過程中,還經歷了一個跌蕩的之間的矛盾。不僅進士中額總數沒有增加,反而將文化大時期。道光朝中期和同治朝,進士人數有明顯回落,不僅省的一些名額調劑給邊遠地區,使得文化發達地區的考試低於平均值,而且還低於嘉慶朝和光緒朝,每科在200名競爭愈加激烈,如這個諭旨執行之後的幾科中,每科進士以下。這樣,第五階段在整體呈上漲趨勢的同時,形成了人數仍然沒有超過200名。一個近似U形的上升曲線。雍正帝即位之初,就著力解決應考士子人數的急劇增進士人數五個階段的變化,反映出了清代科舉政策的,實行恩變化,以及科舉與時局的密切關係。下面對這五個階段的,,入榜取中……發展進行必要的說明。,,,清初,統治者採用科舉考試的手段籠絡漢族知識分子,不僅要消解他們的反滿的情緒,,,又取中落卷七十八名」)當年進士人數大幅度上升。此後的會試,進士人滿族政權中來,因此,,各級官府,,數都有明顯的增加,除雍正五年(1727),由於受文字獄的人角度來說,,在某種程影響,科舉大省浙江停會試,全國進士中額降到226名以度上,外(但這個人數也比康熙朝的多數科次人數要多),其餘都情被重新引燃,,大部分漢族士在300名以上,最高達到399名。乾隆帝即位以後,仍然沿人,在稍事觀望之後,紛紛加入科考。所以,在順治帝在用了乃父的做法,進士人數增長的趨勢一致延續到了乾隆位的十八年中,一邊是科考名額非常充分,一邊是應考者前期,這樣,就出現了清代進士人數的第二個高峰期,應越來越多。自順治二年(1645)以後,鄉試數額不斷增加,試人數和中額之間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而且又出現副榜,當年恩詔「直省鄉試卷,有文理優長、經過康熙、雍正朝數十年的發展,社會承平日久,至限於額數者,取作副榜,與正榜同發」,順治八年(1651),乾隆朝,官吏考選出現了嚴重的壅滯。一方面是社會穩定,恩詔鄉試「順天、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加中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積累下來了大批官吏;另一方面,②十五名」。會試人數除一科外,每科人數均接近400名,滿族人士考選具有明顯的優勢,還有捐納之類的異途等諸錄取人數多於明末崇楨年間的進士人數,而且為了適應不多因素,對日益增長的科舉正途的銓選都造成了很大的影斷增加的應考人數,曾經兩次打破慣例,加科考試。雖只響,這個問題也成為困擾清廷的一大難題。如乾隆三十年(1765),皇帝曾說「舉人選用知縣,需次動至三十餘年,有區區九科,但在清代九朝中,進士人數卻排名第五,至於平均每科錄取人數,更是高居第一位。其壯歲獲售者既不得及鋒而用,而晚遇者年力益復就衰,④順治末年,經過入關後十幾年的發展,清王朝統治進每為軫惜。朕常中夜思維,籌所以疏通壅滯之法」。其實,入相對穩定時期,科舉制度已得到完全實施,3064名滿漢不僅舉人如此,進士授官也明顯遲延,乾隆朝中、晚期,進士和更多的舉人等,充實了各級官府,成為清王朝的官進士有遲至十年,方才授官者。吏或辦事人員。官吏人員不足的狀況得到了初步解決,每但是乾隆帝卻偏偏認定了中額太多這個原因,他認為,科保持大量的進士數額,對年輕的清廷來說,不是特別需先中者尚未授官,新中者又層出不窮,「因查(鄉試)每科要。成千的漢族士人進入官吏階層,對滿洲貴族的利益造中額一千二百九十名,統十年而計,加以恩科,則多至五成了一些衝擊。順治十七年,清廷對鄉、會試數額予以裁千餘人。而十年中所銓選者,不及五百人,除各科會試中減,「鄉試照舊額減半」(同上),如浙江原來鄉試中額107式外,其曾經揀選候選者,尚餘數千。經久愈多,遂成壅⑤名,減至54名。受此影響,會試名額也隨之減少,順治十滯。」對於臣子一再要求增加中額的奏請,乾隆九年(1744)八月,他下諭譴責,並不准再言增廣中額之事:八年(1661)規定,「會試仍分南、北、中卷,照人數之多寡,隨時定額」。康熙初年,保守的鰲拜等人輔政,進一步「國家科目,豈為養老恤貧而設乎?若有造言生事者,是身取消了鄉、會試副榜。實際考中的人員越來越少,大約連投憲網,國法具在,何能逃於天網哉?夫旁求俊義,本欲順治朝的一半也不到。康熙帝歸政之後,鄉、會試的人數量能授官,若一味濫取廣收,如何可得真才實濟。現在解也偶然有增加,但數額極少,大約只有幾名。這種科舉政額已多,壅滯日甚,可作量為裁減之處」,並規定「嗣後如⑥策的變化反映在進士數額上,就是康熙年間持續出現了進有以加科廣額為請者,必加以違制之處分,著為令」。在士數額的低谷,21科中有17科人數在210名以下。這種思路之下,進士中額一降再降,從乾隆十年以前的三63百名以上,驟降至乾隆十幾年的二百餘名,再降至乾隆二十幾年的一百餘名,直至乾隆五十餘年的一百名左右,持續降低進士人數,甚至出現了清代單科最低的進士人數———81人。另外,乾隆帝大興文字獄,把限制科舉中額視作懲罰漢族進士的一種手段,所以,每當出現與考官、士人有關的文字獄時,他總是要以廢除某省鄉會試來要挾、恐嚇,把提高鄉、會試中額看作對士人的一種恩典。所以,終其一生,沒有大幅度提高鄉會試中額,進士人數也沒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平均每科錄取17016人,不僅單科進士人數最低,而且每科的平均值也是清代開科以來最低的。乾隆帝專制的文化政策,將每科進士錄取人數降到了最低,不僅大批的士人沉抑科場,而且與清代大國的實際也不相符。所以,嘉慶帝即位之初,由於嘉慶元年(1796)這一科,同時兼正科和恩科兩種性質,就借登極之吉慶,較大幅度地提高了鄉會試中額,由乾隆六十年(1795)的111人驟增至144人。同時下令增加中額,「會試額數,俟禮部臨期奏明人數,請旨酌量廣額。鄉試大省加三十名,次省加二十名,小省加十名,滿洲、蒙古加六名,漢軍加⑦三名。」自下一科,即嘉慶四年(1799)起施行。據計算,這次鄉試加額,總共約340名左右,與此相關,進士中額也有明顯增加,嘉慶四年取中進士220名。此後,一直至道光朝中期,進士中額都以嘉慶元年的數額為基礎,有所增加,與乾隆朝相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是,自道光中期之後,因,與時局有直接關係,,,同程度的影響()鄉試年,有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湖北推遲至九月舉行,浙江推遲至十月舉行。咸豐九年鄉試,又停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和湖南五省考試。咸豐十一年(1861),停考的省份更多,達到十省,幾乎長江以南的地區都涉及,計有雲南、貴州、福建、江西、湖南、江南、浙江、四川、河南和山東。同治元年(1862),又停考六省,包括雲南、貴州、江南、四川、浙江和陝西。這些省份,不僅佔全國的大半,而且多是科舉大省,連續停試,勢必減少了進士人數,出現了連續的回落。太平天國之後,這些省份的鄉試陸續補行,從同治四年(1865)開始,進士中額大幅攀升,直至光緒朝科舉廢除,基本每科進士都在三百名以上,形成了進士人數增長的第三個高峰期,也是最後一個增長期。這個時期,雖然國難當頭,西方列強蠶食中國,朝野上下廢除科舉的呼聲越來越高,朝廷也被迫採取一些措施改革科舉制度,但是,廣大士子對這種行將就寢的制度仍然熱情不減,由此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在社會、士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科舉的觀念,真可謂深入人心。綜觀清代進士人數的時間分布,具有以下特點:1.清代進士人數分布呈不規則的W形。實際上由於雍正朝歷時過於短暫,因此,又實際是兩頭高,中間低,即前期的順治朝和末期的光緒朝高,康熙朝和乾隆朝低。這說明,科舉被清廷當作控制漢族士人的工具,當朝廷需要得到漢族士人合作支持的時候,進士中額就高,當朝廷實行專制統治的時候,進士中額就低。2.清代進士人數整體數量較少。與第一個特點相聯繫,由於進士人數經常徘徊於低谷期,所以清代進士長期保持在較低的人數上,讀書人不斷增長的數量和進士很低的中額之間矛盾比較突出,這還沒有考慮進清代人口總數的增長⑧。清代進士平均錄取人數不僅低於宋代,而且低於明代。宋英宗之前,科舉每年都可以舉行,此後規定三年一貢舉。明代是歷朝進士人數最多的時期,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後的大部分時間裡,進士人數都保持在300名以上。3.清代進士人數隨皇帝的更換而有較大變化。清代九位皇帝大都有自己的科舉政策,一般皇帝更替之後,進士人數都有明顯的調整,可謂一朝天子一中額。以上五個階段大多以皇帝來劃分,也反映出了這個特點。這說明不同時期的士人中式的難易程度和競爭激烈程度有一定的差別,順治、光緒兩朝最易,康熙、乾隆兩朝最難,所以,士人諷刺、攻擊科舉制度的文章和小說也多出現於考選最難的這兩朝。4.清代進士人數多寡較明顯地受時局變化的影響。由於會試是從各省的舉人中產生,各省局域性事件或國家的重大事件,都可以對進士數量造成影響。如雍正朝的文字獄「查嗣廷案」、咸同朝的太平天國起義及八國聯軍侵略,都直接影響了進士人數的多寡,科舉制度的實施。。從,,每科大多,科———光緒三十年甲辰)人之多,這說明,迫於急劇變化的,舉,這與宋、明科舉制度因政權被推翻而自然停止有所不同。同時也說明,由於科舉的悠久歷史和它在封建社會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直至廢除,其慣性不減,仍在士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當然,它的終結,使清王朝失去了一大政治支柱。二、清代進士的地域分布清代科舉,承明制分省取士。從州縣學到鄉試,都有一定的限額,如縣學學額,按照順治四年(1647)規定,大縣學額四十名,中縣三十名,小縣二十名。鄉試各省的中額也有嚴格的規定,如順治二年(1645)開科舉之初,定各省數額,順天168名,江南163名,江西113名,浙江107名,湖廣106名,福建105名,河南94名,山東90名,廣東86名,四川84名,山西79名,陝西79名,廣西60名,雲南54名,貴州40名。後來,各省的鄉試數額,都是在這次中額的基礎上增減而成。與此相聯繫,會試中額也有地域的差異。從順治九年(1652)開始,效仿明朝,會試分南、北、中卷取士,並規定了當年的會試中額,其中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五省和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徽州、寧國、池州、太平、淮安、揚州十一府,廣德州等為南卷,取中233名。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省和順天、永平、保定、河間、真定、順德、廣平、大名八府,延慶、保安兩州,奉天、遼東、大寧、萬全等處,為北卷,取中153名。四川、雲南、廣西、貴州四省和安慶、廬州、鳳陽三府,滁州、徐州、和州等處為中卷。取中14名。另外,與明代不同的是,還有滿漢分榜,即滿洲、蒙古和漢軍另定中額。可見,清代會試最初是有定額的,但由於每科會試參加考試的舉人人數預先並不確定,所以這種考前預定中額的做法,有時不符合實際。順治十二年(1655)作了修改,⑨規定會試中額,「不得豫定南北名數」,體現出選拔人才的64靈活性。從此預定中額的辦法就被取消了。因此,清代除西只有2名,雲南一個也沒有,即使考慮戰爭等干擾因素,順治朝的兩三科外,會試都是不預定中額的。後來,順治、它們之間的差距還是很懸殊的。這個方法沿用了數十年,康熙兩朝對地域分合和中額多寡都有過調整,但分省取士直至康熙末年。制度越來越嚴格和明確。這些變化,直接關係到進士人數康熙五十一年(1712),下諭旨:「近見直隸各省考取的地域分布情況。進士數額,或一省偏多,一省偏少,皆因南北卷中,未經那麼,禮部確定各地會試中額的依據是什麼呢?分別省份,故取中人數甚屬不均。……自今以後,考取進順治十二年(1655)規定,會試「每科臨場,照各省士數額,不必豫定,俟天下會試之人齊集京師,著該部將應試舉人名數多寡,隨時分配中額」(同上)。這就說明,各省應試到部舉人實數,及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應考人會試中額是按照各省當年參加考試的舉人的數額來定的,數,一併查明,豫行奏聞。朕計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⑩一般考試人數多,那麼必然就貢士、進士人數多。這樣,省酌定取中進士數額。」那些鄉試中額多的省份,毋容置疑,每科參加會試的人數這種進士中額的分配方法,以直省為單位,既考慮到就多,即鄉試人數直接決定進士人數。了各地區文化差異,同時兼顧到省份大小、人數多少,是這個規定注重考試的公平性,但忽略了地域文化水平一個較為全面的制度。但是,這種方法與前面的制度相比,的差異。由於歷史造成的文化差異,各省的教育水平相去在不增加進士中額的前提下,對文化欠發達地區的士子比甚遠,從一開始鄉試名額實際差距很大,如上文江南和貴較有利,對科舉大省的士子卻有所限制,有可能使考試競州之間,進士中額相差四倍多,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文爭更加激烈。此後,邊遠地區的進士中額比例有所上升,化大省舉人的底數會越來越多,被選中進士的數量也會越進士人數也有所增加。這個制度雖經歷朝修改,但仍沿用來越多,到一定時期,文化落後的邊遠地區的進士可能每至清末。科只有幾個,甚至一個都沒有,這會進一步加劇地區之間在明確清代分省取士的制度之後,再來統計各省進士文化的差異,造成邊遠地區文化更加落後。如在推行這個數額,,制度的順治年間,江南進士多達564名,四川有15名,廣特點?λ順治直隸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東河南陝甘山西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遼東八旗總計4324363018311841929716925018930153420141563064康熙498200178429311190268191446191284631251224088雍正16143183115991058160816939316917482910921499乾隆2166975403013592822283112121281592521021291292917953851642632231562101331211411261028810667117982017828212631663002651502681691381431351061081399111995262753269926939877446799594474331493627362912611046同治135124761081228211810895587268717972424417971588光緒307318215302273269273217290132184178181206164156143402404088總計2701292011892808189513992260169313851431122172676310125706935991831400268481.地域分布持續不均衡。清代各省的進士人數,按照降序排列,依次是江蘇、浙江、直隸、山東、江西、河南、山西、八旗、陝甘、湖北、安徽、廣東、四川、湖南、雲南、貴州、廣西和遼東。65由於歷史的原因,各省的經濟發展和文化水平差距較大,的1015%,而杭、嘉、湖三府就高達1761名,為全省總數造成進士人數分布明顯不均衡。的6217%,為全國進士總數的616%,也就是說,全國每總體來說,南方超過北方,沿海超過內地和邊遠省份。100名進士中,就有將近7名來自杭嘉湖地區,浙江一半以如以傳統的淮河為界,南北之比為41∶59,接近2∶3,即每上的進士,來自杭嘉湖地區,比整個河南省的進士人數還十個進士中,北方有4名,南方有6名。沿海的直隸、山多。但嚴州、處州等府的進士人數,與這三府相比要少得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六省進士,佔全國進士人數多。杭嘉湖地處浙北,鄰近江蘇,不但是浙江文化繁榮之的幾乎一半,為4818%。地,而且也是經濟富庶之地。從省份來說,江蘇、浙江兩省進士人數最多,分別占另外,在這三府的各州縣中,進士分布也有明顯差異。全國的1019%、1015%,合計佔全國總數的2113%,比1/5如杭州府,主要集中在錢塘、仁和二縣和海寧州,嘉興府還要多,即每100名進士中,出自江南地區的就有21個人。集中於嘉興、秀水、嘉善、平湖和桐鄉,湖州府集中在烏最少的省份是雲南、貴州,分別僅佔全國進士總數的程、歸安和德清等縣,而其他縣則很少,有的縣竟然一名216%、212%,即每100名進士中,來自雲南、貴州兩省進士也沒有。其中錢塘、仁和、嘉興、秀水、烏程、歸安的,還不到5人,雲、貴兩省與江南地區相比,比率為1∶都是附郭縣,嘉善、平湖又與江蘇松江府為鄰。414。從浙江的進士分布可以發現,進士人數地域分布的不而且,進士人數地區之間的不均衡在整個清代歷史上均衡,主要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既與地區的文化積累有關,是持久的,如雍正年間,雲貴與江浙進士的比率是1∶415,又與這一地區近期的經濟發展關係密切,文化教育水平越乾隆年間,雲貴與江浙進士的比率是1∶317,約一百年後,高,經濟越繁榮,交通越便利,這個地區的士人可能更易至同治年間,其比率是1∶217,但並非說雲貴地區文化教育於考取進士。這都體現出科舉與文化、經濟之間的必然聯λ??已接近江浙地區,因為這其中還包含其他的因素。清代進系ξ。士的地區差異,折射出文化教育的長期性,自古以來,要2.提高某個地區的文化教育水平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清代進士地域分布不均衡,不僅體現在不同省份之間,,,而而且在同一省份的內部也是如此。以浙江杭州、嘉興、湖,,隨著進士錄取人數ωλ??州三府為例,清代杭、嘉、:的增加,,沿海科舉大省進。清代進士人數,從嘉慶朝開始,進入第三個高峰期,杭錢塘仁和統計每科的進士錄取人數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內地、州339379530892邊遠省份增長快,沿海省份增長較慢,在全國所佔的比例,與以前相比有所下降。其實從上文雲貴與江浙進士的比率由雍正年間的1∶415,上升到乾隆年間的1∶317,再上升到嘉嘉興秀水嘉善平湖桐鄉海鹽石門統計同治年間的1∶217,已經可以發現這一變化。興83859274646231491為了更具體地說明這個現象,這裡以浙江和四川為例,進行比較,其中每省的第一行數據是本省的進士總數,第清代湖州府進士統計表二行數據是本省進士在全國進士中所佔的百分比,本表的湖烏程歸安德清長興武康安吉孝豐統計最後一列是本省進士的總人數及其在全國進士中所佔的平州1081536536970378均比例。  清代浙江共十一個府,考取進士2808名,為全國總數ψ??清代浙江、四川兩省進士人數對比表λ朝代浙江四川人數比例(%)人數比例(%)順治301101215015康熙567131961115雍正183121231211乾隆6971219159310嘉慶26391388311道光300912108313咸豐8781349417同治10861871415光緒302714181414總數28081015763219浙江進士人數經歷了一個高起點、上升到高潮、再下降的過程,其中從順治朝高起點開始,至乾隆朝是上升、高潮期,這期間的百分比,高於浙江在全國的平均比率,即1015%。嘉慶之後屬下降期,其比率越來越低於平均比例,說明浙江進士在全國的比例逐漸降低,同治年間最低,僅為618%。與此不同,四川進士人數經歷了一個持續增長的過程,而且,從乾隆朝開始,本省進士在全國的比例都高於其平均比率219%,也就是說,從清代中葉起,四川進士人數屬於持續快速增長期。江南的另一科舉大省江蘇,情況與浙江相似,雲南、貴州與四川相似。所以,可以說,清代後期增長的進士數額,主要體現在內地、邊遠省份進士人數的增長。究其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西方列強入侵和太平天國起義,對沿海經濟、文化形成較大衝擊,對這些地區的科舉考試也有很大影響,致使科考停止、延期或借闈他省,士子或逃亡,或無暇顧及舉業,不能如期赴考。二是為對付西方侵略戰爭和國內的太平天國戰爭,清廷需要支付巨額的軍餉,其中一個來源就是從民間捐納;ζλ??;兩,加文武鄉試永遠定額一名」;三是內地及邊遠省份,充分利用清廷兼顧全國的科考政;{λ??;科仍另編聿左字型大小,照舊取中;四是江南經濟的發展,吸引了一部分士人進入了儒商的;五是文字獄的負面影響;3.科名盛於江南地區;清代進士仍有三甲之分,其中三鼎甲稱「賜進士及第」;清代共112科114榜,這些巍科人員也廷需要支付巨額的軍餉,其中一個來源就是從民間捐納。清廷對地方捐輸軍餉的鼓勵政策之一,就是增廣地方的鄉試中額,而內地及邊遠省份由於遠離戰場或受戰爭的影響不大,捐輸軍餉較多,增廣的鄉試中額也較沿海地區為多,如咸豐三年(1853)規定,「凡紳士、商民捐資備餉,一省至十萬兩,准廣該省文武鄉試中額各一名」,捐銀達三十萬ζλ??兩,加文武鄉試永遠定額一名」。山西、湖北、湖南、四川、甘肅、雲南等省因捐餉,鄉試中額都有增加,相應地進士人數上升。三是內地及邊遠省份,充分利用清廷兼顧全國的科考政策,文化教育水平有所提高,讀書人數也有增加,士子逐漸適應了科舉考試的規程和技巧,考試的競爭力也有所加強,相應地進士人數也有一定的增長。朝廷特別保證這些地區的鄉試中額,另編字型大小,單獨錄取。如嘉慶二十三年(1818)諭旨稱:「甘州、西寧二府,地當邊徼,近年涵濡教澤,應試人數日增,著加恩將甘州、西寧二府,即照寧夏、榆林丁字、木字型大小之例,一科與通省士子合試,一{λ??科仍另編聿左字型大小,照舊取中。」四是江南經濟的發展,吸引了一部分士人進入了儒商的行列。由於文化發達地區的科舉考試,較其他地區考中更為艱難,於是一些士人在科考連年不獲的情況下,為了生計,轉而亦儒亦商,有的乾脆放棄科考,以行商為業,造成了士人流向商人階層,導致了進士人數的降低。五是文字獄的負面影響。雍正、主要針對漢族士人和官吏,,「查嗣廷案」、區稱作「,名,輕者發配,,有時為殺一儆百,還以停止鄉會試,打擊了一部分士人的科考積極性。3.科名盛於江南地區。清代進士仍有三甲之分,其中三鼎甲稱「賜進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臚」,與會試的第一名會元,這裡統稱為巍科人物,他們皆為士人中聲名之顯者,在進士地域分布中是一個重要的指數,有其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清代共112科114榜,這些巍科人員也各自有114名。其中江南共有狀元78名,為全國的6814%;榜眼62名,為全國的5414%;探花73名,為全國的6312%;傳臚68名,為全國的5916%;會元81名,為全國的7111%。而這三省進士人數為全國進士的2518%。也就是說,江南以全國1/4的進士奪取了全國將近2/3的巍科名額,充分說明了這一地區進士在全國的份量。|??清代江南巍科人數統計表λ會元江蘇浙江安徽總計百分比40329817111狀元49209786814榜眼26297625414探花42264726312傳臚272912685916統計184136413616313為了更集中地說明問題,下面以狀元為代表,分析其分布情況。下表是江南三省狀元歷代分布表:}??清代江南三省狀元歷朝分布表λ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總數江蘇浙江安徽51016403101293313322121400200492096010958010170661715146814  ,10名,江浙,60%(如果不包括2名滿榜狀元,比率%);康熙朝共有狀元21名,江浙就佔去了20個,幾乎囊括全部,比率為9512%;雍正朝共5名狀元,江浙也佔去其4,為80%;乾隆朝共有狀元27名,江南佔去其中24名,為8819%;嘉慶朝共有狀元12名,江南佔去其中7名,為5813%。自嘉慶朝以後,江南狀元在全國的名額逐漸降低,咸豐朝有所反彈,5名狀元,江南又占其4,光緒朝最低,僅2名,佔全國13名的1514%。因此,如果僅從狀元的人數來說,康乾盛世的文化層面,其實可以簡略地稱為江南的文化盛世。江南文化的發展,代表了這個時期文化的最高水平,也是其文化的濃縮,清代許多文化現象都發生於斯,發展於斯,正面的如大型圖書的修纂、乾嘉考據學派、清代小說,反面的如文字獄,都與這一地區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都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是歷史的偶然。為了進一步更具體地說明清代江南狀元在各府及分縣的分布情況,及其與府縣進士總數的關係,特製作了下面λ??三張表~。清代江蘇狀元各府分布表各府狀元總數各縣狀元人數分布蘇州府24長洲8吳縣7常熟4元和3崑山2常州府7武進3無錫2陽湖1金匱1太倉州5嘉定3鎮洋1太倉1江寧府4江寧2溧陽1上元1鎮江府3金壇2丹徒1揚州府2儀征1寶應1通 州2通州2松江府1金山1徐州府1徐州1進士總數657645179311211未計未計未計未計67清代浙江狀元各府分布表各府狀元總數各縣狀元人數分布進士總數杭州府湖州府嘉興府紹興府寧波府56432仁和4錢塘1892歸安3德清2烏程1378秀水2嘉善1海鹽1491會稽2山陰1未計鄞縣2未計清代安徽狀元各府分布表各府狀元總數各縣狀元人數分布徽州府4休寧2歙縣2安慶府3太湖2桐城1鳳陽府1壽州1泗 州1天長1也就越多,考出狀元的可能性越大,二者之間是有必然聯繫的。一個地區,一個省,進士人數越多,被選中巍科的機會也就越大,三鼎甲的人數也就越多。不僅江南如此,其他省份的情況也符合這一結論。再就進士第二名榜眼人數分布來說,除浙江、江蘇居前列外,按照降序,以下依次是江西10名,直隸、安徽各7名,福建6名,山東、湖南、湖北各5名,廣東4名,河南、滿洲各2名,陝西、山西、四川、廣西、宗室、漢軍各1名,大體上與各省的進士人數多寡的排名是一致的。這也說明,科舉考試到了清代,儘管有諸多弊端,但其考試程序是自成體系的,考選制度是較為嚴格的。一般流行的所謂科舉考試取中只是「撞著法」的說法,對某個士子個體是可能的,但對整個地區乃至一個省的士子來說,是不可能的,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科舉制度在選拔程序上的公正嚴格。(西北師大「知識與創新工程」———「明清文學的文化學研究」科舉部分的系列論文)[注 釋]以上三表說明,一個地方進士人數越多,巍科人員人數① 清代《進士題名碑錄》、歷朝《清實錄》、《清代文獻通考》及其《續錄》、《清史稿》等。最後一行,是以上各行數據的統計值,其中260年,是指清代實行科舉制度的時間,非清帝實際統治時間。② 《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③ 《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年。④ ⑤ 。⑥ 袁世凱、張之洞《奏請遞減科舉折》引。⑦ 《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鄉試中額一》嘉慶元年。⑧ 參見《續文獻通考?選舉》、《續通典?選舉》和《宋史?選舉志》、《明史?選舉志》等文獻中的相關數據。⑨ 《清會典事例》卷350《禮部?貢舉?會試中額一》。⑩ 《清會典事例》卷348《禮部?貢舉?鄉試中額一》。?λ?? 清代《進士題名碑錄》、何炳棣《明清進士與東南人文》(《中國東南地區人才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1993年)。筆者有所補正。ωλ?? ,期。ξλ??—,《歷史檔案》,1997年4期。ζλ?? 清杜受田編《欽定科場條例》卷24,光緒十三年刻本。{λ?? 《清會典事例》卷349《禮部?貢舉?鄉試中額一》。|λ?? 本表依據清代歷朝《進士題名碑錄》而成,由於安徽曾長期與江蘇合闈,故也歸入此表中。最後一列,是江南三省巍科人員在全國所佔的百分比。}λ?? 本表依據清代歷朝《進士題名碑錄》而成,又參考了有關地方志。本表最後一行為江南三省狀元在全國所佔的百分比。~λ?? 本表數據,來源於清代《進士題名碑錄》及清代杭嘉湖地區進士統計表。這裡各府的進士總數與台灣何炳棣統計數據有出入,可能是因對清末近代各府下屬縣的認定不同所致,這裡取大陸研究者的數據。另外,狀元人數低於3人以下的府縣,進士總數未作統計。AStudyofJinshi(進士)』sTimeandSpaceDistributioninQingDynastyLIRunνqiang(CollegeofLiteratur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Abstract]ThenumberofJinshichangedwiththechangeofimperialexaminationpoliciesandpoliticalsituationinQingDynasty.Inthisperiod,thenumberofJinShiwascomparativelylessinthehistoryofimperialexamination.Thankstothehistory,economicandculturefactors,JinShi』sspacedistributionwasunbalanced———thereweremoreJingshisinsouthofYangtseriverthantheywereinland.AfterMidQingDynasty,theitsnumberinlandincreasedwhileitsnumberincoastalareasdecreased.Thiswastheresultofexaminationpolicywhichgavedueconsiderationtothewholecountry,andalsoshowedtheeducationimprovementinland.[Keywords]QingDynasty;Jinshi;timeandspace;distribution
推薦閱讀:

白堊紀時空膠囊
[轉] 【轉時空有道】易隱》談占卜求財
干支符號所代表的時空觀
人類為何沒有直接接受時間的器官?愛因斯坦時空四維理論 時間知覺是人腦記憶主觀衡量 動物是被困在時間裡
漢字發展的時空規律和漢字變革的基本特性

TAG:分布 | 時空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