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朝到清朝:細數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們(11)
明朝天啟七年,被後世稱為「木匠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病重不起。他自知不久於人世,便命人召來了信王朱由檢,他向自己的弟弟伸出手,對他說了句簡短卻又讓人感動的話:來,吾弟當為堯舜。
此時,立國兩百餘年的大明朝,內有權臣,朝局動蕩。明熹宗無後,遂想傳位給朱由檢,並相信他能夠力挽狂瀾。
關於兄終弟及這件事,李清在他的《三垣筆記》裡面,就記錄了熹宗剛即位時的傳說,那個時候朱由檢還小,有一日問哥哥熹宗:這個官兒我可做得否?明熹宗疼愛地對弟弟說,等我先做幾年,再給你做。
一語成讖。
天啟七年八月,明熹宗去世,朱由檢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崇禎,從此明末危局漸漸拉開序幕。
當年的皇五子、如今的崇禎皇帝,上任後的第一把火就燒向了魏忠賢。他先將魏忠賢趕到了鳳陽,又撤走了各個邊關鎮守的宦官內臣。
不久,一代權監魏忠賢自縊而死,崇禎帝則繼續撥亂反正的步伐,他起用了一大批天啟年間被貶黜的官員,平反冤獄,並任命後世爭議較大的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將薊、遼二州百姓的身家性命託付於他。
一心記住哥哥的那句「吾弟當為堯舜」的臨終遺言,崇禎不可謂不努力,然而,事與願違,短短兩年間,寧遠兵變、薊州兵變、袁崇煥殺毛文龍、祖大壽兵潰、孫承宗出山、崇煥下錦衣衛獄,這一連串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崇禎帝有些不知所措。
他不像朱元璋、朱棣,生於戰火,常年馬上征戰,因此面對亂局能夠沉穩應對;也不像朱厚照,雖不是大將卻有著一顆想當大將的心。他朱由檢和木匠哥哥一樣,從小養在深宮,沒有經歷過足夠的風雨,也就看不到彩虹。
內心已亂的崇禎,下令殺了袁崇煥,當初「五年平遼」的口號尚在迴響,如今人卻已入黃泉。他的功過對錯就算在後世的今天,也常常是爭論不休。
袁崇煥雖已死,可明末的這個爛攤子仍然讓崇禎一籌莫展,再加上他的用人方針搖擺不定,使得前方局勢始終不明朗。
本來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明末在外的將領,哪怕之前屢有軍功,一旦作戰有瑕疵,隨之而來的就是下獄、免官,而且朝令夕改,即位之初不用內臣,崇禎四年,又復起用,派太監李奇茂監視陝西茶馬,吳直監視登島兵糧、海禁,身受魏忠賢之害的群臣一起上書進諫,卻被崇禎拒絕。
對於此種狀況,他也很無奈,說若是眾臣們一心好好地做事,我又何須用這些人呢。
現在有句流行的話叫做:你一定要努力,但千萬別著急。崇禎非常努力但卻不懂得用人之道,他對中興明朝,心裡沒有一條清晰的脈絡,東牆破了補東牆,西牆毀了又去堵西牆,雖然自己省吃儉用,總是苛責罪己,卻收效不大。
激烈的戰況需要大量的軍餉,而擴充軍餉就不得不增加老百姓的田賦,然而那時候的明朝,災難四起,山西乾旱、山東河南蝗災、浙江湖廣旱蝗、京師疫病頻發,導致饑民越來越多,又哪兒多餘的田賦呢?
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中,明軍的戰況也越來越不理想,孫承宗死、盧象升死、尚可喜祖大壽洪承疇投降清軍。。。
崇禎十五年,清兵入塞,京師戒嚴。十六年,李自成攻入潼關,督師尚書孫傳庭戰死。張獻忠攻克建昌、撫州。
值得一提的是,史料記載,李自成的大軍在這一年,不僅屠商州,還屠了鳳翔。身為饑民首領,為了向大明朝泄憤,卻將屠刀對準了無辜的百姓,這不是一支義師。或許最初只是被逼而反,可是到最後卻愛上了權利的滋味,這與那些不顧一切爭奪皇位的人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
崇禎十七年,朱由檢的內心已經接近奔潰,面對各處的慘敗,他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於是他下詔天下勤王。這時,左都御史李邦華、右庶子李明睿,奏請明廷南遷、太子撫軍江南,就像當年南宋一樣,然而被崇禎拒絕,由此也失去了最後一絲保存有生力量的機會。
不久,饑民大軍攻入京師,京營兵一觸即潰,外城陷落,皇后周氏自殺。繼而,內城也被攻破,崇禎萬念俱灰,他走上景山,將那顆樹作為了自己殉國的地方,臨死留下衣襟御書:
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或許在他拒絕南遷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這個結局,也許他還留有遺憾沒能夠力挽狂瀾,但他確實儘力了。
當時的情況是清兵、張獻忠、李自成三支有生力量一起進攻,再加上接連不斷的天災、內部腐朽這種複雜的局面,我想就算是朱元璋朱棣聯合出手,都不敢打包票一定能反敗為勝,何況是心有餘而才幹不足的崇禎帝,他終究是做不了堯舜的。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太監王承恩跟隨赴死,朝臣中自大學士范景文而下的殉國者有數十人,明朝至此滅亡。
本號文章,皆為成周子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所用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明清兩代皇陵對比,清朝大部分被盜,明朝只挖了一座
※所謂清前期的「金錢鼠尾」髮式是真的嗎?
※有哪些演員演過溥儀,哪些演得比較好?
※滿清帝國比當時的美國更民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