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56-60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56-60集)

凈空法師主講

第56集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二十五頁。

【10、當知念佛求生法門,正為發大道心者說,兼為餘眾耳。《起信論》云: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證法身,分身百界,廣度眾生。】

我們上一次講到「住正定故」,後面還有兩句,今天接著這個地方講。「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證法身,分身百界,廣度眾生。」這一段文是非常希有的殊勝。實在說,一般修學佛法真正是聞所未聞,從來沒有聽說這樣的說法。信根成就,前面已經講得很多,往生信願行三個條件統統都具足,當然信根成就了。要緊的後面這三句。「且已分證法身」,這個說法正是與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見完全相同。蕅益大師跟我們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此地下下品往生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生到西方世界都是圓證三不退,注意那個圓字。圓證三不退,經上一再告訴我們,就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也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生到西方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八地以上,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法身大士,分證法身,這是真實不可思議!我們聽說這樣一個消息,這是太好的消息,決定要信受、要奉行,我們這一生就圓滿成佛。何況生到西方世界就有能力「分身百界」,「百」不是數字,「界」是大千世界。如果當數字講,一百個大千世界,一百尊諸佛化土,所以它在此地不是當作數字講;代表圓滿,就與彌陀果地上的大圓滿無二無別。如果百界是數字,那跟經義就不相應。《彌陀經》上講的,西方世界距離我們娑婆,當中是十萬億個佛國土,那百界怎麽行?生到西方世界的人,隨時都可以回到娑婆世界來。世尊講的十萬億佛國土,依舊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隨意分身,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立刻就有這個能力。一般菩薩要得到這種能力,證得圓教初住之後,還要修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到這個境界。往生西方世界的人、帶業的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得,這是真實不可思議。

【11、我等若離相與念佛同修,仰蒙本師及接引導師十方諸佛護念之力,則一推一挽,順風揚帆,有不速登彼岸者哉。】

這一段話是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我等就是我們這些人,如果真正能夠離相跟念佛同修,就是般若與凈土同修。江味農居士就是用這個方法。般若是什麽?不是叫你天天念《大般若經》,也不是叫你天天來拜《金剛經》,不是的!「離相」,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都放下,這就是般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再不把這些事情掛在心上,這叫做般若。然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個人是真正的般若凈土共修。

我們在倓虛老法師《念佛論》裡面,看到他老人家為我們說的三個往生的故事。第一位是一位出家人,修無師,他是在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在世的時候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沒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做苦工的,生活非常清苦。以後出了家,聽說念阿彌陀佛好,他老人家專念阿彌陀佛,遇到別人就勸人念阿彌陀佛,他除了這個法子以外,他什麽也不會。倓老法師那個時候在極樂寺作住持,定西法師作當家師。那一年開戒請諦閑老法師當得戒和尚,修無師就到極樂寺去幫忙,他去討一個單,想修一點福。定西法師就問他:你能做什麽?他說:我願意照顧生病的人。那個時候,大陸上傳戒五十三天,戒子免不了有傷風感冒的,他發心專門照顧生病的新戒,常住對他也很感謝。住了沒幾天,他就找定西法師,找倓老和尚,他說他要告假、他要走了。倓老有一點功夫,沒有責怪他,你去到哪裡都好。定西法師就沒有倓老那麽好的修養,定西法師說:你這個人來了沒幾天,我們傳戒不過兩個月,你這個功德做不圓滿,怎麽就退心要走了;就責怪他。修無師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兩位老法師一聽,這不簡單,預知時至,這還得了!馬上就轉變態度向他請教:你什麽時候走?修無師說:不出十天。他要求常住給他預備兩百斤柴火,往生之後火化用。定西法師把這個事情就記下來了。這很了不起,傳戒當中,有人真正的往生,這是三轉法輪作證轉。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去找兩位老法師。他說:老法師,我今天就要走了。定西法師趕緊給他在柴房裡,臨時收拾一個房間、搭一個舖,他要求找幾個人給他助念,送送他往生。送他往生的這幾個人,親眼看到的。修無師腿一盤,坐在那個地方,坐著走的,沒有生病,預知時至。大家就說:修無師,你也得作首偈、作兩首詩,給我們留個紀念。修無師說:我是個苦惱的出家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我也不會作偈子,也不會作詩,不過我有一句老實話可以奉告大家,「如果不是真正修行,那就沒有真實的智慧」。大家聽他說這幾句話,也覺得很踏實,真正是一個修行人所說的。大家給他念佛不到一刻鐘,一刻是十五分鐘,他就坐在那個地方,滿面笑容就走了。諦閑老法師到了這個道場,親自去看他,對他非常讚歎,認為他是我們出家人真正的好榜樣。

所以那個真實智慧不是別的,修無師修的是什麽?般若凈土共修。他也沒念過《般若經》,也沒有念過《金剛經》,怎麽修般若的?他統統放下了,放下就是般若;離一切相,那就是般若。哪裡要念什麽《般若經》?《大般若經》裡面沒有般若,修無師那真有般若。諸位要深深體會這個意思,身心放下是真實的金剛般若。念《金剛經》沒用處,天天念,樣樣放不下,什麽都要計較、是非人我,那個念了沒用處,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修無師大概從來也沒念過《金剛經》,他是真實的金剛般若。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樣的人一定得本師釋迦牟尼佛,接引導師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有十方諸佛,《彌陀經》上講的六方佛,《無量壽經》上講的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一尊都不漏,每一尊佛都加持你,都護念你。為什麽?因為你離相念佛求生凈土,就憑這個,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就要護念你,就得要照顧你。看你是不是真的?真的,諸佛就照顧你;假的,佛不照顧。我們這一念心是真是假,自己都不曉得,佛曉得。自己不知道,佛知道!

我講自己不知道,這個話是真的,我也親眼見到的。我初出家,在台北圓山臨濟寺。臨濟寺裡面有一個念佛會,成立很久了。裡面有一位副會長林道奇居士,平常念佛會共修,他擔任維那,唱念很好,不輸出家人,是個很好的維那師,領眾念佛,遇到人也勸人念佛求生凈土。他老人家臨走時生病了,得的是癌症非常痛苦。大家念佛來幫助他,他一聽到佛號就發脾氣,不準任何人在他面前念佛,把念佛人統統趕走。平常口口聲聲要念佛往生,臨走的時候怕念佛,這是業障現前。所以那個念佛的心是真是假不知道,臨終那個時候才顯得出來。臨終貪生怕死,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沒有一樣能放得下,有這麽樣一回事情,這是我們親眼看見的。所以放下要在平時,現在就要放,不要等著,時間還長,等我走的時候再放吧!走的時候像林道奇那樣子,那就完了,那個時候來不及了,後悔就來不及了,一定要在平常就放下。放下,諸位要記住,不是在事上放下,心上放下,心上放下就成功了。事照做,隨時心裏面都沒有,甚至於正做著事也能站著走,說走就走了,這是念佛人的功夫,這是念佛人的氣象(舉止、氣度)。所以事事無礙,那就是般若凈土共修的一個好樣子。他得十方一切諸佛護念。

「一推一挽」,這是比喻一個人在後面推你,一個人在前面接你。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推我們,阿彌陀佛在那裡接我們,就好比「順風揚帆」,很快就到達了。這是古時候,古時候也沒有汽車、也沒有飛機,那個時候大概交通最方便的就是船隻、帆船。帆船,這是古人的比喻。所以這一段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許許多多念佛往生,我們親耳聽到的,親眼看見的。

【12、觀照功夫,下手方法,若不得力。則念佛,心中有佛即是真實功夫。】

「觀照」是講般若,用般若經上的理論與方法。就像我們這個經上說的「應生無所住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都是《般若經》上所講重要的方法。這些方法我們做,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做的功夫不得力。說老實話,還不如修無師,修無師方法都不懂,理論也不懂。他為什麽能般若凈土共修?因為他從小出身太苦,他覺得人太苦,人沒有意義,聽說西方極樂世界好,一心一意趕緊求生,要脫離苦海。他的信心、願心比我們強得太多了。我們還在慢慢拖,能拖一天最好拖一天,心裡想去又捨不得這個世間,能拖就拖。拖到不能拖再說,這種心態,那怎麽行?修無師的心態堅定、堅決,所以他具足了真實的智慧。的確是我們的好榜樣。

我們看《往生論》,無論是過去的、近代的,真正念佛往生瑞相好的,大概都是生活相當清苦。富裕人家往生,有這個瑞相太少太少了。富裕人家他生活過得舒服,捨不得離開。他有錢、有產業、有房子,樣樣都放不下,反而耽誤了。學了般若,般若也不得力。為什麽?還是放不下,那就不得力。不如生活非常清苦之人,這種人容易往生,也就是容易放下,他的願心懇切。如果我們用的這個方法要是不得力,沒有關係,學修無師就行了。心裏面只要有佛,那就是真實功夫;但是諸位要記住,不能夾雜,心裡只有佛,其他東西統統都沒有,這才叫真實功夫。心裡念佛,又摻雜許許多多的雜念,那個功夫就破壞掉了,那就沒有功夫了,這一點要清楚。

【13、起心動念時,即提起一句佛號,令佛與念,水乳交融,與虛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但如是驀直念去,心少昏散,便振作而融攝之。】

這一段是教給我們念佛用功的方法,這個方法非常之好,我們要記住、要學習。念佛在哪裡念?在起心動念之處。心裏面一個念頭生了,不要去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不要去理會它。惡念固然不好,善念也不好。為什麽?不出六道輪迴,那好在哪裡?趕緊把這個念頭換掉,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不要緊,這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它一定會起來。念頭一起來,你覺察到了,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換過來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提不起阿彌陀佛,那個念頭繼續生的時候,那是迷;無論是善念、惡念統統是迷。趕緊回到阿彌陀佛這兒來,提起一句佛號,這個時候念跟佛要融成一片,念就是佛,佛就是念,這個功夫就得力了。如果能念跟所念是分成兩個,我能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所念,能所成了兩截,這個力量就差很多。《彌陀經》上講的標準:一心不亂。什麽叫一心?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合成一個,那就是一心,那就不亂了。我能念,阿彌陀佛是我所念,這樣念佛是決定不能得一心的。因為你心裏面有分別、有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就合一。你要問,怎麽把它合成一個?有這一念你決定合不起來,這一念都沒有,就老老實實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那個修無師合成一片了,不要看不起他,他是個老粗,什麽都不懂,他有真智慧。所以他講:「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他這個人能行不會說,那個沒有關係,他真能行;你叫他講,他不會講,他有真智慧,他是真正得一心不亂。走得那麽瀟洒、自在,說走就走,沒有病苦、沒有牽掛,這就是念與佛交融一片。不但念跟佛融成一片,「與虛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這是必然的。為什麽說是必然的?因為我們自己的心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這是返本還源,一絲毫的希奇都沒有。道理在哪裡?道理在離一切分別執著。如果我們常常想到,我們是個人身,六道裡面你就出不了人道。常常想到還有天,還有佛講的大千世界,你有這樣的分別,你決定離不開三千大千世界。諸位要曉得,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六道輪迴。這樣的見解叫做輪迴見,這樣的思想叫輪迴心。無論你乾的什麽事情,都叫做輪迴業,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念佛人的心,什麽都不想,不但世法他放下,佛法也放下,世法、佛法統統放下了,他心地光明就照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自己心性的功能,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是這麽一回事情。這一句裡面,前一半是講的方法,後一半是講的效果,效果真實不可思議。

末後勸我們功夫怎麽用?一直念去。什麽都不要理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就是平常我們講的老實念佛,真的老實了。「心少昏散」,昏散是念佛人免不了的毛病,這是我們的習氣、業障,每個人都有。昏是昏沉,這個佛號念念就打瞌睡,睡著了。我們在佛七當中很容易看到的,特別是止靜的時候,大家坐在那裡,我們看到很多人睡著,打呼!這我看到的,那叫昏沉。還有一種是散亂,就是不念佛的時候還好,一念佛就胡思亂想,念頭不曉得那麽多,都上來了。我遇到很多人說,「法師,我不念佛不打妄想,一念佛,妄想特別多」,於是嚇得他不敢念佛了。其實不念佛的時候,妄想本來就那麽多;不念佛你沒有注意、沒有發現,這一念佛,想心定下來,發現這麽多妄想。所以那些妄想不要害怕,你老實念就好,照顧佛號,不要理會妄想,那個妄想漸漸就少了。愈是照顧那個妄想,妄想就愈多、妄想就愈堅固。所以你根本不理會它,有妄想也好,無妄想也好,根本不要在意,這個樣子佛號漸漸會得力,妄想會減少。這是兩種業障現前,現前的時候要曉得對治的方法。當我們昏沉的時候,我們出聲念佛,這是個方法;或者我們下位繞佛,或走動,或者是拜佛,使身體在那裡活動,佛號還是繼續不斷,這是對治昏沉。散亂也叫掉舉,要把精神集中,專註在佛號上;或者加上觀想的方法來對治,觀佛像也可以,觀名號也可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一面念佛,一面這四個字、六個字清清楚楚,這樣子你這個妄想就不容易生了。我們想佛號、或者想佛像,用這個方法都好。哪一種方法有效,就用哪一種方法,方法沒有一定。

【14、常令其心等虛空遍法界超出塵外者,性體本如是故。常作此觀,令此心空空洞洞,則念佛時,便易得力。】

這一段是教給我們,修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一切錯誤的觀念,現在人所說的人生觀、宇宙觀。觀就是觀念。人生觀是對於人生的看法,宇宙觀是對於環境的看法、想法。我們的看法、想法全是錯誤的。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是真的。新加坡的報紙張數不少,我每天看厚厚的一疊,這裡面的訃聞占很大的篇幅。報紙一送來,先翻翻這些人過去了,夢幻泡影,再不久就輪到我了,什麽念頭都放下了。不要看其他的,其他的那些新聞都是假的,這個新聞是真的,會開智慧,你每天看這個會開智慧。我很年輕就有一點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從前我還沒有學佛,每天報紙一送來,我第一個看訃聞,今天哪些人走了;我跟別人不一樣,我頭一個看這個。這裡面有老人,有很年輕的人,真正是黃泉路上無老少。看看他們已經走了,他來的時候帶什麽來?走的時候帶什麽去?空空而來,也空手而去。什麽都帶不走,這世間有什麽好爭的,有什麽好求的。每天報紙送來先看這個會開智慧,念佛功夫就得力了。你要講你放不下,你每天看這個,看上半年,看看你放得下放不下!一切都放下了,心清凈,心裏面乾乾凈凈什麽都沒有。知道這個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全是假的,夢一場!我們現在正在作夢,知道我現在在作夢。不知道在作夢,把夢當真,那個日子過得很苦。知道自己在作夢,那就跟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哪一樣不自在?順境很自在,逆境也很自在,沒有一樣不自在。真正能夠隨緣,真正能夠恆順眾生,成就自己的道業。什麽是道業?清凈心是道業,萬緣放下是道業。這個時候,心跟虛空法界合而為一。「超出塵外」,塵是五欲六塵,五欲六塵不染就超了。為什麽會有這種境界現前?性體本來如是。可見得這個境界不是你修得的,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這個境界不能現前,是因為有障礙,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障住了,所以心量變得很小。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心量恢復了,恢復就是這個樣子。

「常作此觀」,這是勸我們常常這樣看,常常想著這些事情,我們這個心,對於一切境緣就淡了、冷了,不會有那麽熱情。那個熱情是迷惑顛倒,不是好事情,心就淡了。「令此心空空洞洞」,這個時候念佛就很容易得力。這個得力,就是前面所講的心佛融成一體、融成一片,很容易得力。

【15、念即是佛,佛外無念。我與彌陀,本與十方諸佛、法界眾生,同一性海,無彼此、無差別。念念上求、念念下化。所向無前,至誠念之而已。】

「念即是佛,佛外無念。我與彌陀,本與十方諸佛、法界眾生,同一性海,無彼此、無差別。」這個意思,世尊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處處說、時時說。諸佛的心性、真心本性,跟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是一不是二。世尊在《楞嚴經》上舉的比喻很有意思,佛將大海比喻作真如本性,把佛跟一切眾生比喻成大海裡面起的水泡。那水泡起得很多,一個一個的,水泡從哪裡起來?從大海起來的。水泡一破了,大海就現前。這個比喻很有味道!我們與十方一切諸佛共同一法身,共同一個大海。他是一個水泡,我也是一個水泡,我們兩個彼此就不相容;水泡一破了,原來是一個,這才明了、才覺悟是一不是二。所以上與一切諸佛、下與一切眾生同一體。這個體是法性,海是比喻法性廣大無有邊際。世間最大的就是海,所以佛用這個來做比喻。「無彼此、無差別」,這個是真的,一點都不錯。佛眼睛裡面看十法界的眾生沒有差別,我們凡夫看到有差別。為什麽會有差別?那個差別是從分別心裏面起來的,執著心裏面起來的;分別是妄想,執著是煩惱,從這裡生起來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平等了,十法界平等了,六道平等了。平等心非常重要,我們因為心不平等,念佛功夫不能成片。要想功夫成片,用什麽方法?心平等,功夫就成片了。由此可知,功夫得力不得力,確實就在《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三個原則;清凈、平等、覺。我們今天念這一段就是清凈、平等、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那就是覺。

「念念上求,念念下化。」如何能把上求下化也融成一體?上求就是下化,下化原來就是上求,是一不是二,這就入境界。這個境界是諸佛菩薩果地上所證的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今天是把上求跟下化分作兩樁事情,把佛跟眾生分作兩樁事情;佛跟眾生是一不是二。生佛不二,上求下化豈能是二?這個理要把它參透,然後「所向無前,至誠念之而已。」這個時候菩提道上一帆風順,一切的障礙自自然然都突破了。我們的真誠心現前了,真心在念。

【16、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念佛之凈念,治其住塵之染念。念佛之念,雖非真如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凈心,佛念是清凈念。同是清凈,得相應故。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

「凡夫染念不停」,凡夫所以會變成凡夫,染念就是雜念,雜念好比染污了心性,所以叫它做染念。就是你的清凈心不能現前,它障礙了清凈心,所以叫它做染念,也叫它做染污心。染污心是什麽?法相裡面講八識,第七識,第七識是意根,污染意,它執著。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這一執著就變成染污。「不得不借念佛之凈念,治其住塵之染念。」這是說明念佛功夫殊勝之所以然。念佛好,好在哪裡?這就把念佛的好處給我們說出來,我們的大病就是染污。現在污染這樁事情,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環境污染,地球被污染,連太空當中臭氧層都破一個大洞,也被污染了。在這個世界上,每個國家地方政府,都在想盡方法來提倡環保,環境保護不能再污染了。環保提倡這麽多年了,其實污染的狀況依舊是一天比一天嚴重,沒收到效果。能不能收到效果?我們學佛的人明白,決定收不到效果,無論他用什麽方法都收不到效果。原因在哪裡?佛在經上講得好,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地球是我們的依報,正報是什麽?是人心。我們的心染污,環境也就變污染了。所以要講求環保,真正有效的方法要學佛,而且最有效的方法,要念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叫凈念,用凈念的方法把我們心地的污染轉變過來;心清凈,外面環境就清凈,這才是講求環保最有效的方法。很可惜,佛法不普遍,這些負責環保的人員沒有聽過佛法,不知道念阿彌陀佛。我們也覺得這個事態非常嚴重,所以要拿全部的精神來宣揚念佛法門。干什麽?希望這個世界環境能夠恢復到清凈,讓這個世界眾生住在這個地球上,人人安居樂業,我們干這個事情。所以用念佛這個方法,念佛是凈念。像前面念般若,那還是智念,還隔一層;這個真正是直截了當,凈念。「治其住塵之染念」,染念就是雜念。

「念佛之念,雖非真如本體。」真如本體上連佛念也沒有,這一念也沒有。所以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不是自性清凈心?是不是真如本性?還不是的。雖不是,在一切念頭當中,這一念跟真如本性、清凈心最接近,靠近了,這就好!「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這一句佛號也就是趨向清凈心的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凈心,佛念是清凈念。同是清凈,得相應故。」清凈念能把清凈心念出來,清凈心念出來,這問題就解決了。「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清凈心現前就是無念。無念是無一切妄念,不是無正念。正念是什麽?正念是阿彌陀佛,無量覺。念念覺、念念清凈、念念平等,念念覺而不迷,那是無量覺。這是說明念佛功德的殊勝。

【17、極樂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往生。凈幻非同染幻。清凈土,本由清凈心顯現故。當知凈心凈土,本來不二。】

「極樂世界,亦是幻相。」極樂世界是真的嗎?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沒有加一句極樂世界除外,他沒有說這個;也沒有講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不在內,沒有說這個。由此可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西方極樂世界,也包括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它那個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它那個世界住世的時間長,我們這個世界壽命很短,人的壽命短,地球的壽命也短;西方世界人壽命長,它那個世界壽命也長。原因在哪裡?不難懂!我們這個世間,壽命之所以這樣短促,是因為你的妄念太多,好像這個心上上下下大風大浪,這好苦!西方世界的人這個心是平的,他那個念頭動得非常非常的細微,幾乎見不到,好像心沒動;心沒動,那個境界就沒動。所有這個境界,境界隨著心變,心要是動得快,這個世界變得快。我們從人身體上就特別容易感覺到。人,為什麽有很多人好像衰老得很快?你仔細問他,為什麽你會衰老這麽快?他不知道!你再問他:「你平常生活當中心裡在想什麽?」他憂慮、煩惱多得很,那就是他衰老的因素。我們中國古人講「憂能使人老」,憂慮、牽掛、操心的事情太多,所以他老化就快。你遇到那個長壽,好像很不容易衰老的人,你問他:你為什麽這麽健康,不見得衰老?一天到晚心裡沒事,他心裡什麽事都沒有,什麽牽掛也沒有,這樣的人就不容易衰老。為什麽?他那個心的波動幅度很小。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的波動幾乎停止,幾乎是平的。他那個世界壽命長,人的壽命也長,就這麽個道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我們可以相信,有理論做依據。

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人心都清凈、都一念不生,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就沒有兩樣。他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多,所以壽命短促,這個世界污染。實在講從物質方面來觀察,也能看得出來,不過你們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中國古人建房子,稍微富有人家建一棟房子,打算要住多少年?一般是三百年。古時候蓋房子,說你這個房子不能保三百年,沒人請你蓋,你這個設計建築師沒有人請,房子要能保持三百年。所以工料都真實,只要保養得好,三百年確實沒問題。家裡面用的傢具,桌椅板凳這些傢具,那個壽命多長?要能使用一百年。可是你看看現代,我們蓋的房子,沒幾年就覺得很破爛,就要拆掉再翻修、重蓋,房子壽命短促。傢具沒用個兩、三年換了,我們看到很多人家一年都換兩次,壽命這麽短。現在外國的傢具,樣子看起來很漂亮,壽命很短,不耐用。現在市場上講,要講求消費。一個傢具用一百年,他還做什麽生意?他沒生意好做了。希望你買回家幾個月就用破了,趕緊再買新的。現在人是搞這個!這是貪瞋痴慢在不斷的增長,污染,嚴重的污染。所以跟古時候觀念確實不相同。我們要曉得,極樂世界、毘盧遮那佛的世界,也都是幻相。同樣一個道理,都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就是它那個生滅波動很緩慢。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波動的幅度非常非常之大,是這麽一個道理。

「然而不可不求往生」,我們了解這個情形,還是要求往生。它那個世界人的壽命長,世界的壽命也長,一定要求往生。到了西方世界,換句話說,保證很快就成佛了。成了佛之後,那就真的無量壽。成了佛之後,問問你,你住哪裡?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剎土,都是自己的報土。這裡壞了,那裡去住;那裡壞了,那裡去住。等於說你的房地產太多,到處都是。這裡壞了無所謂,住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世界不斷有成住壞空,對他絲毫障礙都沒有,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他的報土。

「凈幻非同染幻」,這是兩個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清凈的幻土,我們這個世界是染污的。說實在的話,現在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常常在報紙雜誌上宣布報導,催著我們趕快往生,你們有沒有看到,有沒有聽到?他怎麽催我們?我想你們也許看到,你們沒有感覺他在催我們。科學家說這個地球上環境的污染,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改善,這個地球五十年之後,就不適合人類居住。這是在催我們,五十年很快!你們這邊地產九九年,不到,只一半,五十年就不能住了。那個時候水有毒,不能飲用;空氣有毒,不能呼吸。會污染到這種程度,實在太可怕了。這些科學家的確拿出科學的證據來,這是現在這個地球上的生態平衡失掉了,而且還不斷在破壞,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大問題。我們一般人麻木不仁,看到還有五十年,早了,不著急,還五十年。不知道五十年真的一彈指就過去了。我是四九年離開中國大陸,真的是一彈指,想到那個時候就像昨天一樣,這算一算,四十七年了,這麽快!所以五十年很快就過去了,這是一定要提高警覺,一定要在短短期間當中,我們有決定往生的把握。能夠有往生的把握,那就不在乎了,我們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少住幾年沒關係。甚至於這個地球毀壞,你再走也來得及。但是你真正要能夠有把握才行,沒有把握那不行,那個問題嚴重了。把握在哪裡?一切放下,都不掛在心上,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那就有把握。所以這個世間一切法,不可以有絲毫的挂念,那一絲毫的挂念,就是你的心被污染了。

「清凈土,本由清凈心顯現故。當知凈心凈土,本來不二。」這就是說明,依報確確實實是隨著正報轉的。所以心清凈,身就清凈;身心清凈,我們居住的環境就清凈,這一定的道理。我們在這個世間,大環境對我們來講叫「共業」。共業裡面有不共業,所以有別業。像今天這整個世界,整個世界大環境不好,新加坡的環境好。新加坡就這麽一點小小的地方,就是一個城市。這一個城市人的別業,跟這個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共業不一樣,共業當中這是別業。同樣一個道理,我們自己身心清凈,我們附近鄰居不清凈,我這一家清凈,共業當中有不共業。這才曉得修凈業的重要。修凈業就是修清凈心,心凈則土凈。西方極樂世界,佛修清凈心,菩薩修清凈心,從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各個人都修清凈心。須知帶業往生,古德跟我們講了很多,只帶舊業,不帶新業。舊業決定帶,新業有一絲毫就不能往生。什麽叫舊業?過去造的業就叫舊業。昨天造的業,對今天來講那是舊業,今天造業不能往生;昨天造業,我今天不造業可以往生,這個新舊是這麽說的。你要是聽到這個話,就放心,不要緊,天天造惡業沒關係,等到我往生那一天不造惡業;這個念頭在理論上講得通,可是在事上講,你未必有把握。天天造惡業,惡業的習氣很重,恐怕臨終那一念惡念還起來,那不就糟了嗎?造作惡業的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他念佛,一念、十念尚且往生,可見得在理論上講決定沒有問題。臨命終時,他真正能夠改過自新,那是什麽人?一生當中沒有機會沒有聞到佛法,他不知道!臨終時聽到佛法,想到一生造的罪業,趕緊懺悔念佛求生,他成功了。這個事情不偶然。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這些人過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善緣,做錯了很多事情,造了很多罪業,臨終給善知識這一提醒,忽然覺悟了。不是每個人都行!你過去生中有沒有這樣善根、福德,臨終時有沒有遇到這個因緣?我們決定不能存僥倖之心,不可以。一定要認真的斷惡修善,一定要修清凈心,要放下、要舍。

【18、在凡夫位,應舍染趨凈故。當知生凈土後,則供養他方諸佛,普度遍界眾生,何嘗住著凈土之相。親近彌陀,成就信根,此求生凈土之重要原因也。】

「在凡夫位,應舍染趨凈故。」六道裡面沒有一樣不是污染,樣樣都是污染,沒有一樣是清凈的。不要認為每天我沖涼洗澡,把身體洗得乾乾凈凈;不乾凈,身不乾凈,沖涼的水也不乾凈,拿去化驗一下,那個水裡面細菌很多,那個水不能飲用,所以水不乾凈。怎麽樣化妝,怎麽樣的香水都不香,都是臭水,沒有乾凈的東西。一定要清楚,要認識清楚,沒有一樣東西是乾凈的。把它統統都放下,統統都舍掉了,那真的清凈現前,真清凈現前了。染凈要搞不清楚的話,會產生很大的誤會。不但世法不清凈,佛法也不清凈。佛在經上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你要是在佛法裡面起了分別執著,糟糕了!三世佛看到都嘆氣,冤枉、冤枉!諸佛都喊冤枉。佛沒有害你,你自己害自己。佛法也不能執著,可以用它,不能執著它。我們在這個世間,世間一切法我們可以用它,衣服我們可以穿它,食物我們可以吃它,可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穿衣服一定要講求穿什麽料子,穿什麽款式,完了,被污染了。吃飯一定要講求到什麽餐館、吃什麽菜、用什麽餐具,都被污染了。所以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都是污染,起心動念都是錯誤。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一樣也穿衣、也吃飯、也工作,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人家的本事就在此地。我們住六道輪迴,人家住一真法界。我們兩個手拉手,我住輪迴,他住一真法界。這究竟是一回什麽事?他心清凈無染,我心要分別、要執著,要講求這個、要講求那個,就壞在此地。我們心裏面什麽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沒有,我們跟諸佛菩薩就無二無別,立刻轉娑婆世界就變成一真法界,跟西方樂土無二無別。境界是心轉,境界是心在造,不可以有一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這非常非常重要。一部《金剛般若》自始至終,說老實話就講這麽一句話。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則供養他方諸佛,普度遍界眾生,何嘗住著凈土之相。」這幾句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那些人,他們的生活狀況。生到西方世界,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他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一放下之後,永遠不再起了。不像我們凡夫,聽了經一發心,放下吧!過了兩分鐘之後又起來了,它會再起來。西方極樂世界一放下就往生,生到那邊阿彌陀佛就加持他,不會再起來了,真的永遠放下了,它的好處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要求生他方其他諸佛國土不行,他這個妄念還會起來。因為其他諸佛如來沒有發這個願來加持你,沒有這個願,一切要靠自己。唯獨西方凈土阿彌陀佛發這個願,四十八願加持你。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因為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心裏面沒有障礙,那個心多大?盡虛空遍法界,於是他活動的空間大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他想去就去,想來就來,來去自在。到他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上求下化。

「何嘗住著凈土之相」。沒有說西方極樂世界這麽好,地琉璃的。琉璃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大概翡翠現在價錢很高,大家當作寶貝戴在身上,西方極樂世界是地下的泥土。我們把黃金看得很重,西方極樂世界黃金是像我們用柏油一樣,鋪馬路的,黃金是鋪馬路的,翡翠是大地。我們這個世間覺得七寶不得了,人家七寶是蓋房子用的建築材料。在西方世界一文不值,沒有一個人要它,一點都不稀罕。所以貪心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斷了。你在這邊貪求世間五欲六塵,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斷掉了,為什麽?太多、太多了。哪一個人把地下的泥土挖起來放在家裡藏起來?沒有!他為什麽不貪這些?因為太多,他就不貪了。沒有人把空氣貯藏起來當寶貝,其實空氣對我們人來講最重要。黃金、七寶沒有,不成問題,我們還能活得下去,空氣沒有了要命,活不下去。為什麽不貪空氣?為什麽不把這個多藏一點?太多了。西方世界的七寶遍地都是,太多了。所以到那個地方,貪念就斷掉了。所以沒有見到這些人住著凈土之相,對於凈土也若無其事,絕對不會有分別妄想執著。他念念當中都是去供佛度生。諸位要曉得,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本性的能力統統恢復了。我們今天要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太辛苦了!不要說十方世界,新加坡這些道場、這些寺廟,叫你每天到這些寺廟去拜拜這些法師,去供養,請他們開示,從早到晚這個廟還沒跑一半,就累得不得了。西方世界的人不要這麽辛苦,化身去的、分身去的。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諸佛的面前都有他的身,在那裡禮佛、供養、聞法。每一尊佛同一個時間統統都有,這多自在,不必一個一個地方跑。想哪個地方,身已經在那個地方,不要開車,用不著坐飛機,那個速度太慢,念頭一動念就到了。這是那邊人的生活狀況。

「親近彌陀,成就信根。」這個信是真信。我們現在信佛,一般人講正信,正信的佛教徒。什麽叫正信?明白了道理,不是迷信,有理論做依據的、做憑據的,我們相信它,這是正信。真信是他親自證得這個境界,不是聽佛講的,這個境界他親自證得,那個信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了。「此求生凈土之重要原因也」,你問我們為什麽要念佛求生凈土?原因在此地。這種生活方式,這樣的生活空間、生活情趣,你想不想?你要想,那就要往生凈土,道理在此地。除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外,要憑自己功夫修到這個地方,這個境界佛給我們講要無量劫,不是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從圓教初住菩薩算起,圓教初住以前不算。要連以前統統算是無量阿僧只劫,不是三大劫,《華嚴經》上講得對,無量阿僧只劫你才能夠得到。這個我們想想,可以理解。因為我們自己本人,每一位同修你們自己,過去生中修行已經是無量劫,你自己不知道。你要問我,我怎麽會知道的?我聽佛說的。佛在本經說過,你聽到《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豈不是已經修了無量劫!這佛在經上講的。在《無量壽經》上,佛也是這麽說,你能夠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凈土法門,聽到阿彌陀佛心裡生歡喜心;在這個講堂能夠坐上兩個鐘點,不簡單!要不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這兩個鐘點你坐不住。你不相信,你到外頭馬路上找個人來,你叫他坐,保險坐不到五分鐘他就跑了,他坐不住,這個就證明他沒有這麽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實實在在不簡單。我們已經修了無量劫,成績如何?自己想想就曉得了,還是今天這個模樣。為什麽會變成這個樣子?你的毛病就是放不下,就被這個害了。世法放不下,佛法也放不下,我們的虧就吃在這裡,這個是叫我們吃虧上當。佛對得起我們,佛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自己不老實,自己不肯干。佛只能夠勸我們,不能逼我們。這是我們想通了,我們才曉得凈土殊勝,我們這種苦難的日子不想再過了,我們想得大自在,把我們的生活空間拓展為盡虛空遍法界。

現在科學家在動腦筋,希望科學能更進一步,飛行的速度再加快,能夠到外太空去探險,太陽系去探險,銀河系去探險;那個活動的空間還是很渺小,銀河系算什麽!要是照黃念祖老居士那個說法,一個銀河系只是佛經上講的一個單位世界而已。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才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才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區是一個大千世界,那要照他這樣演算法,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尊佛的教區,很小、很小!在這個太虛空當中,像這樣的教區、大千世界無量無邊。這一個區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六道輪迴,就是一個三界。由此可知,我們今天科學已經發展到很可觀,還不能想到月球就到月球,還沒有辦法。其他的星球,人類還沒有能真正登陸。你才曉得人類生活的空間多麽渺小、多麽可憐!跟西方世界人比,怎麽能比法?趕緊到極樂世界去。

【19、行菩薩道,應現起莊嚴妙相之清凈土,以救痴迷著相之苦眾生。今之求生,正為速證無生,乃得現起無邊凈土也。】

這一段講得好。尤其末後一句,把凈土的真相為我們說出來了。行菩薩道,修菩薩行,菩薩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菩薩道」是覺悟的道路,不再迷惑了。諸佛如來教導我們,「應現起莊嚴妙相的清凈土」,這個應,不是作意、不是有心要怎麽樣去莊嚴,怎麽樣去設計,怎麽樣去創造,不是的,它是性德自自然然變現出來的凈土。心清凈了,清凈心裏面自自然然變現出來的,莊嚴妙相的清凈土。穢土怎麽變現出來的?是一些痴迷著相的眾生,他居住的環境痴迷著相,把本來莊嚴妙相的清凈土,變成我們現在這個穢土。這個境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是真理。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從大的方面來說,法界無量無邊,歸納為十大類,每一類的境界都是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的法界怎麽來的?眾生心變的。你心裏面想什麽就變什麽,一點都不錯。也許你說,我心裡想,想了沒變成?那是你想的那個功夫還不夠,所以沒有變出來。想的功夫不夠,專心去想,想的那個功夫夠了,就變了、就起變化了。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的記載,這在正史裡面、二十五史裡面,那個決定不是假的。元朝初年,有一位很有名的畫家趙子昂(趙孟頫),他喜歡畫馬,他的字也寫得非常好。一直到現在,他的字帖還在一般市面上流通得很多。他畫馬,天天想馬那個動作,去看馬、想馬。他那個觀想的功夫到家了,觀成了。他有一天中午睡午覺,那個時候有蚊帳,掛著蚊帳。睡覺還想馬,想馬在那個地方打滾。他的太太不曉得,進了他房門,把蚊帳一掀,床上一匹馬,在那裡打滾。這一嚇,驚嚇一叫,他醒了,醒了是個人。才曉得,想那個境界,身體變成馬了。他要想佛,不就變成佛了嗎?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不是假的。你們想一個什麽東西沒想成功,你們是胡思亂想,趙孟頫先生想馬是一心專想,他就想成了。我們胡思亂想,想什麽也想不成,道理在此地,事實如此。

阿彌陀佛現的凈土,是清凈心裏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這是因。緣,佛給我們講的,他在因地當中曾經參觀、考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取諸佛之善,舍諸佛剎土之惡,建立了西方無比殊勝莊嚴的國土,提供給我們大家做為修學的環境,那是緣。有因有緣,才有這樣殊勝的果報。這個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得非常清楚,《無量壽經》上記載著有西方世界的歷史,西方世界的因緣。末後一句好。我們現在求生,就是快速證得無生;憑自己功力證無生,那個太遙遠、太遙遠了。無生法忍的菩薩,要是依《仁王經》所講,七地。七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無生忍,九地是上品無生忍,這三個位次是無生忍菩薩。念佛人到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就證得,無生忍原來就是阿惟越致菩薩,生到西方就證得,沒有比這個更快速的。證得這個境界,「乃得現起無邊凈土」,這句話諸位要牢牢的記住。什麽叫無邊凈土?菩薩所到之處統統是凈土。菩薩即使示現到阿鼻地獄去度眾生,他在阿鼻地獄還是住凈土,他的凈土沒有改變。別人住的是阿鼻地獄,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他到我們人間來,我們人住的是穢土,他住的是凈土,這就叫無邊凈土。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同時就證得無邊的凈土。盡虛空遍法界,隨便你到哪個地方,你住的這個土跟西方極樂世界無二無別。凡夫肉眼看不見,他清清楚楚,這是真實不可思議。

【20、心凈則佛土凈,不著有也。求彌陀之接引,不著空也。此即是真修二邊不著也。】

這是給你講,念佛法門是般若凈土同修。所以大家只管念佛,一直念去。深深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不要聽人家亂說,人家說西方,你往西方走,地球是圓的,現在飛機飛,沒幾個小時又飛回來了,西方在哪裡?說這些話不是佛說,是魔說,魔來破壞你的信心,不希望你往生,因為你往生,他就不能控制了;他希望你永遠在他魔掌之中,受他的控制。你一念佛就出去了,這是他最害怕的、最恐懼的,想種種方法來破壞你。我們不要聽,相信佛的話,佛說西方我們就往西方去。這是求感應,並不是真正有個方向,我們從真實這個西方,從這裡求感應,是這麽一個道理。西方到底在哪裡?不要擔心。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就是那個無線電,跟西方極樂世界就聯上,這個佛號是導航,只要循著這個佛號,就決定不錯;何況到時候佛還來接我們,操什麽心!所以方向、路在哪裡?不要去辨別,不要看西方世界好多好多星球,到底哪個星球是極樂世界,別打這個妄想,打這個妄想就錯了。為什麽?你又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錯了。叫你要離一切相,你就這麽做就對了。所以,空有兩邊都不著。「此即是真修二邊不著也」,二邊不著是般若,金剛般若法門。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就與金剛般若融成一體。說共修,共修還是兩樣都去共修,兩個變成一個,般若就是凈土,凈土就是般若,已經入不二法門了。好,今天時間到了。

第57集

請掀開經本一百二十六頁。還是解釋經文「若心有住,則為非住」,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也說了很多。

【21、知一心作而無礙故。性相本來圓融,染幻尚無礙,凈幻豈復有礙。知一切法心現識變,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

這一段詮釋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要知道。知道的好處,第一個:見到深位的修行人,我們不會感覺得奇怪;第二個好處:知道自己功夫還不夠,前面的路還很遠,要有耐心求進步,認真努力去修持;因此這個境界不能不知。一開端說「知一心作而無礙」,這個關鍵在「一心作」。一心是清凈心,一心是平等心。平等心裏面怎麽會有障礙?所有一切障礙自然是心不清凈、心不平等,才現出這個現象;若是清凈、平等,決定是沒有障礙的。

下面這些句子,可以說是這一句的註解。「性相本來圓融」,這是諸佛與大菩薩親證的境界;實實在在講,本來是圓融的,所以性相從來不相妨礙;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佛在《圓覺經》裡面尤其講得透徹。染幻是六凡法界,六道凡夫;凈幻是四聖法界,這是通常我們說的六凡四聖。但是在此地,《金剛般若經》裡面,染凈的意思又不相同。為什麽?因為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凡是跟染相對的那個凈也不凈,還算是染,由此可知,四聖六凡都是染幻。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染幻。幻就是說明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不是真實的,叫幻。本經末後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這個意思。凈幻指的是什麽?西方極樂世界是凈幻,《華嚴經》上所說毘盧遮那佛的一真法界也是凈幻;所以這個地方的染凈,跟我們平常講的意思不一樣。「四聖六凡都無礙」,這個話說起來,我們有一點不相信,因為我們現在處處都有礙,怎麽會沒有礙?要曉得本來是無礙的,為什麽?因為本來是圓融的,四聖六凡、一真法界都是圓融的,法法圓融,無有一法不圓,無有一法不融。障礙的產生,是產生在眾生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無礙;我們因為有妄想執著,所以處處都有障礙。諸佛菩薩、羅漢們,這些聖人常常示現在我們世間,不定是什麽身分,不定用什麽方法來教化眾生,這些再來人他們真的是無礙,這個事情一點都不假。

在佛教傳記裡面記載,歷代都有這些再來人,示現種種的神異,我們一般俗話講神通,不可思議。現代這個社會,在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好像具有神通的人不少,中國叫它做特異功能。這些人是不是佛菩薩聖者再來教化眾生的?這個問題是我們應當要有的,應當要問的,應當要辨別清楚的。末法時期這個現象,世尊當年在世已經看得很清楚,也把這個現象的究理為我們說得很明白,這些話都在《楞嚴經》上。所以《楞嚴》不能不讀。佛在經上怎麽說?佛說菩薩、羅漢有神通,妖魔鬼怪也有神通,要以現神通來說,好像妖魔鬼怪還不輸給佛菩薩,也神通廣大,差別在哪裡?差別在諸佛菩薩教你斷惡修善,教你做好事,一定教你念佛求生凈土,這才是佛菩薩。如果教你作惡,不勸你修善,不准你修凈土,這種示現神通的,必定不是佛菩薩再來的。他是什麽再來的,我們也就不必問了,心裡就有數了,從這個地方去辨別就不會錯。總而言之,見到這些狀況,我們不感覺得奇怪,也無需要攀緣,用平常心看待就好,自己還是用自己的功,還是老實念佛,那就無礙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沒有障礙,何況一真法界!「凈幻豈復有礙」?當然更沒障礙了。

這裡面有大道理。「知一切法心現識變」,不但是十法界,連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內。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怎麽產生的?變現的過程又如何?將來結果怎麽樣?「心現識變」這四個字答覆得乾乾凈凈,「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有一切虛空法界的現象,是自己心裏面自自然然現出來的。現出來的是什麽現象?《華嚴經》上所說的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那就是唯心所現;所現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改變過。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十法界是把一真法界改變了,現出來的。怎麽改變的?識把它變的,識就是分別、執著;能分別的第六意識,能執著的第七末那識。有了這兩樣東西,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每個人的識心不一樣,也就是每個人的妄想分別執著都不相同,沒有一個相同的。因此一真法界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真的是無量無邊。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這些變現出來的無量無邊的法界,歸納為十大類:四聖六凡,這說話就方便了。所以這是歸納成十大類,實際上無量無邊;識變的。佛在十法界普度一切眾生,度個什麽?無非是教人轉識成智,恢復心性的本來面目而已。除此之外,佛不曾說過一句話,佛為我們說的就是為了這個。我們今天念佛法門,是不是也修的這個?是的,一點都不錯。佛教給我們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就是識,不想別的,不再變別的,專想阿彌陀佛,就專變阿彌陀佛。希望我們再變回去,我們變錯了,變成六道輪迴。現在念佛了,用這個辦法再變回去,再還原,就這個意思。所以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念佛就是法相宗的轉識成智,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無住生心」,它統統都相應。放下萬緣是「無住」,一心專念是「生心」,與般若相應。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讚歎,我們千萬不要把它輕易的看過,那個損失實在就太大了。

「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末後這三句教給我們修學的態度,我們怎樣修學。這個修學大家聽了,好像跟我們的關係還不太大,我們再換個話說,這是教我們怎麽過日子,教我們怎樣生活,教我們怎樣工作,教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了。我們佛法當中,修學兩個字包括這麽多東西。所以諸位要曉得,修學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要用什麽態度?於一切法不著,不執著;一切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也不要拒絕,我們可以受用。飯擺在面前可以吃,不要說這個我不執著,我不要它,不可以的。一切境界現前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受用是什麽?生心;不執著是什麽?不住。不著就是不住,應無所住,不壞就是生心,我可以受用它,這個生活就自在、就快樂了。我們講追求人生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不著不壞,它性相就圓融。因為性是空寂的,所以不可以執著;相是幻有的,不應該破壞,幻有的相可以享受,這個樣子一切無礙了,跟性相圓融完全相應,這麽做才圓融。

【22、知此,則知凈土與般若、求生與離相,語別而義實無別。舍此不圖,豈非自誤。】

你要是把這個道理明白了,道理通達了,你就曉得凈土與般若的關係。前面我還提了一下,凈土與法相的關係。法相講轉識成智,都很密切,非常圓融,一絲毫的矛盾都沒有。世間法講矛盾,就是佛法此地講的障礙,沒有障礙。求生是生心,離相是無住;求生就是一向專念,離相就是萬緣放下,說的話不一樣,意思沒有兩樣,意思完全相同。「舍此不圖,豈非自誤。」「此」是講念佛求生凈土這個法門,這樁事情你要是舍掉不要了,你是自己耽誤了這一生。這一生難得,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實實在在說不止百千萬劫。彭際清居士所謂「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是今天,不容易!你能夠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成佛的捷徑念佛法門,真的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這個地方勸你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23、當知不應住、無所住,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即色聲香味觸,供佛度眾,乃至養此色身,皆不能廢而不用。若能不著,何礙之有,當如是領會也。】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前面這兩句,我們都曾經詳細的講過。佛的意思是除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的病,用意在此地。並不是除世出世間一切事相、一切法,不是除這個,這個東西有用。我們今天供佛也是拿六塵來供佛,我們供的花,花是色;我們在佛前燃香,香是味、香味,我們還是用六塵供佛。在大乘佛法裡面,我們沒有見到佛說法,但是在古籍流傳下來,有一些線索我們可以能體會到。像古代敦煌的壁畫,現在到中國去觀光旅遊,很多人都到敦煌去看,佛教的藝術。世尊講經,這些聲聞弟子很多都坐在下面聽,菩薩弟子也圍繞著佛,諸天天女散花、奏樂、歌舞,供佛、供養海會大眾,都是六塵供養。這是說我們供佛離不開六塵,六塵怎能不要!前面講「不除其法」,這個法就是指的六塵。這個六法我們要用它,叫它做法,色聲香味觸,這幾種法。你看這個上面字樣就沒有塵。為什麽它沒有塵?因為你心裏面不分別、不執著,它就不是塵,它不會染污你;心裏面如果一分別、一執著,這個法就變成塵。塵是灰塵,來污染。我們桌子一天不擦,灰塵就污染。這個東西你只要一分別、一執著,染污你的清凈心,所以它叫六塵。假如我們對於這些不起分別,不執著它,它就不叫塵,就叫六法。「乃至養此色身」,我們身體在世間還沒有離開這個世間,身體需要養,需要營養,養這個身體也需要前面講的六種法:色聲香味觸法,需要這些東西來養這個身體。「皆不能廢而不用」,上供諸佛,下養色身。講到養色身,就包括布施一切眾生,統統用得上。要緊的是「若能不著,何礙之有」。我們的病就是執著,佛所有一切的教誨,教導我們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已,這就是佛法。「當如是領會」,整個《般若經》的經文義趣,都要從這個地方去領會。下面講到我們念佛,這是在佛法裡面最殊勝的法門,最重要的法門。

【24、念佛,生心也。離相,無所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妙莫妙於此。求生原為證無生。離相求生同修矣。】

「念佛,生心也。離相,無所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這個把念佛的秘訣、念佛的要領,給我們說出來了。念佛的心要清凈,凈宗一些課誦本裡面,我們常常看到一心稱念。一心就是清凈心,二心那個心裏面有妄想就不清凈,叫一心稱念。一心,心裏面空空洞洞,心裏面有一樣東西就不空,心就有住,就錯了。這樣說起來我們會感覺得好難,我念佛都打妄想,說這個心乾乾凈凈、空空洞洞一個念頭都沒有,我從來也做不到,我們念佛是不是白念?沒有白念。只可以說你現在的心還不清凈,還沒有念到一心,念的功夫不夠。繼續努力,不要灰心、不要懷疑,只要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但是必須要曉得,所有一切憂慮牽掛統統是妄想,都不是真實的,愈減少愈好,這就是我們常講要放得下,你放下得愈多愈好,你的功夫才得力;如果不能放下,念佛的功夫就不會得力。不但世法要放下,不掛在心上;佛法也要放下,也不能掛在心上,那就對了。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無住生心」,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凈念相繼」,都相應了。

「妙莫妙於此。求生原為證無生。離相求生同修矣。」同修就是凈土跟般若同修;離相是般若,求生是凈土。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的是什麽?為的是證無生。《般若經》所講的最終的目標就是無生。般若求證無生,我們念佛也是求證無生,目標相同,方向相同,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念佛這個方法手段巧妙、方便,人人能修。

【25、行解方便,當同時並進。若解之一面,得其方便,則可以增智慧、養道心。若行之一面,得其方便,則喜怒哀樂,或不致牽動主人翁。亦不致矜張急燥,自是自滿。不然,正念必提不起,千萬勿忽。】

「行解方便,當同時並進。」解道就是行道,行道便是解道,這叫真正用功,這是真正修行人。如果說是解懂得一點,做不到,那不是修行人,有解無行。實在說,有解無行,你那個解未必透徹,未必真實。為什麽?你沒有通過實驗。現代科學家都講求要實驗,沒有通過實驗的理論未必是真的,未必能靠得住。佛法所講的理論方法,我們要去做,要把它做到,要通過實驗,這才是真的。所以解行要同時並進,這個裡面有真樂,法喜充滿。他天天有悟處,這個光陰沒有空過,每天都有悟處。悟處,換句話說,自己的境界每天都在提升,都有進步。若一天沒有進步,這一天就空過,一年沒進步這一年空過,那就真可惜了。一個真正修行人,決定不肯放棄寶貴的時光。

「若解之一面,得其方便,則可以增智慧、養道心。」行幫助解,解幫助行,這才真正是增長智慧、養道心,道心就是法喜充滿,清凈自在。「若行之一面,得其方便,則喜怒哀樂,或不致牽動主人翁。亦不致矜張急燥,自是自滿。」行持功夫得力了,得力的時候能夠看得出來。喜怒哀樂,就是講的七情五欲,展現在你面前你不動心。「主人翁」就是我們的心性,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自己這個心做得了主宰。如果這個心做不了主,境界現前,心還會被境界所轉,順心的起貪愛,不順心的起厭惡、起憎恨,這就是功夫不得力。我們自己想想平常接觸外面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時刻刻要勘驗自己的功夫,動不動心?假如動心,馬上念阿彌陀佛,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或者是阿彌陀佛也不行,壓不住,這個喜怒哀樂是一定要往外發,用《金剛經》也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連著念幾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起伏的念頭伏住,然後這一句佛號就得力,功夫就得力。真正修行人修什麽?就是在一切人事環境裡面,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去掉而已。修行不能離開境界,離開境界那怎麽個修法!

「不致矜張急燥,自是自滿」,這是說我們自己修學的態度;前面這個是外面境界,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金剛經》末後講「不取於相」,底下還有一句「如如不動」,我們有沒有做到如如不動?自己還有一絲毫得意這個樣子、自滿的樣子,甚至於驕傲的樣子,現在人常講有一點點成就值得驕傲,那完了,這一驕傲就完了,怎麽可以值得驕傲?或者顯出來急燥,這都是自己功夫不得力,這不是外境的,是裡面內心的。念佛人不受外境影響,有的時候內心會起矛盾,我念佛念了這麽久,為什麽佛還不來現給我看看,聽說別人都見佛,都聞到香,都見到瑞相,我為什麽念了這麽久還見不到;我念這麽久,為什麽還不得一心?這就顯示出急燥,這是功夫不得力。念佛不是要求瑞相的,哪個經上給你講念佛求瑞相?沒有講。一直念下去,有瑞相也好,沒瑞相也好,有也不要理它,也不要自己自覺得很滿意,「我見到蓮花,我見到佛,你們都不如我」,那你的功夫完全破壞了。要曉得,佛菩薩不現瑞相,實在講你自己沒有功夫,禁不起考驗,心還沒定下來,縱然剛剛定下來,一見瑞相又起了波浪,那佛不是來害你嗎?佛很慈悲,不害人,你還受不了,所以不能現這些瑞相給你看。等到你功夫真成就,即使見到佛來了,也如如不動,心裡若無其事,那個時候佛一定會現相。等於說是你念書念得差不多,可以考考你,那來考試,來考考你。書還沒念好不能考,你怎麽會及格,看得很清楚,你決定考不及格的,所以他也不來考你。「不然,正念必提不起,千萬勿忽。」可見得正念要緊,正念就是佛念,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

【26、平時於起心動念時修。更須於對遇境緣時用功,以歷事而鏈心。修福修慧、與眾結緣、大慈大悲、自覺覺他、平等不二。但修慧不修福,仍是我相未除,諸佛未必護念。】

「平時於起心動念時修。」起心動念時,這個時候是自己用功,起心動念都要保持一個清凈。無論動什麽念頭,趕緊用一句佛號取而代之,決定不能將念頭相續增長,那就不好。

「更須於對遇境緣時用功」,這是講應用在生活上。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我們生活離不開的,兩種環境都非常複雜,非常廣大。我們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練什麽?練不動心,練不為外境所轉,練自己在境緣當中做得了主宰,那就成功了,練這個!再說得淺顯一點,練習看破,練習放下,練這個,這是真正的練功。不是現在一般練氣功,那個沒有用的,那個功練得再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不能斷煩惱。我們要看破放下,練這個功,一心念佛。「以歷事而鏈心」,歷是經歷,樣樣事情我們都應該要經歷,也就是說要通過樣樣世緣,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放下,是不是真的看破,不動心了?所以要「歷事鏈心」。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那個功夫如果我們叫他一個總名字,就是這四個字「歷事鏈心」,五十三參是歷事鏈心。善財去五十三參,我們到哪裡去五十三參?其實善財做的榜樣,就是教給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你能夠在一切境緣當中,真的看破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那個人就是善知識、就是菩薩,你就是善財,你參學這一關通過了。你要問善財的那些善知識在哪裡?到處都是。你有眼睛不認識,真可惜!統統是善知識。善財那個善知識,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都是,沒有一個不是的。我們在這裡面修行,要知道修什麽?修「看破、放下、老實念佛」,修這個;你能把這三句聽懂,聽明白,你認真去做,不但我承認,我相信一切諸佛菩薩都承認,你已經把《大方廣佛華嚴經》參透了,徹底的明白了。為什麽?你在生活上都做到,都用上了,還要念什麽《華嚴經》!《華嚴經》上就是教你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看破、放下、老實念佛。不但《華嚴經》參透,六百卷《大般若》也參透了。《金剛經》上講得這麽透徹,什麽是佛法?這就是佛法,道地的佛法,真實的佛法。

「修福修慧、與眾結緣、大慈大悲、自覺覺他、平等不二。」自己達到這個境界,你的日常生活行為一定是這樣子的。修福是廣度眾生,以種種方便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修福。修福而不著修福的相,雖然天天在做,時時在做、念念在做,絕對沒有著相,不著相就是修慧。並不是修福以外,還要再找一個別的修慧,那就錯了,不著相就是修慧。「與眾結緣」,雖結緣也不著相,這個真正叫「大慈大悲、自覺覺他、平等不二」。著相就不平等,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執著當然更不平等。

「但修慧不修福,仍是我相未除,諸佛未必護念。」有一些人不肯幫助別人,自己很謙虛、很客氣,「我現在還不行,我修行功夫還不夠,我還不能幫助人」,這是我相未除,諸佛也不會保佑你。什麽時候干?現在就要干,一定要懂得福慧雙修。知道修福跟修慧是一不是二,只要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這個意思結得非常之好。

八九、結成無住布施結不應

經【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要緊的是住,住就是執著。菩薩要不要布施?要布施,一定修布施。剛才講念念修布施,可不能著相,可不能有分別,一切隨緣而不攀緣就對了。

【1、發菩提心,即是發六度心。不應住六塵生心,正為行布施六度耳。】

六度包括菩薩全部的生活,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了。我們雖然講了很多次,實在說還不夠。為什麽說不夠?大家的境界沒轉過來。不但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們沒有轉過來,觀念當中沒轉過來。所以世尊《般若經》講二十二年,還真有道理!二十二年這麽長的時間,不斷的叫你薰習,把你這個觀念轉過來。我們的觀念這是積習太深,起心動念都是老毛病、老觀念、老思想、老看法,錯了!無論是世法生活,或者佛法修學,我們觀念統統錯了。展開經本念一念,好像懂得一點,把經本合起來,又忘得乾乾凈凈,這樣修行怎麽可能有進步、怎麽能有成就!

「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覺悟什麽?第一要覺悟生死輪迴可怕,世間事再沒有比這個事情可怕的,這個要覺悟;其次要覺悟念佛可以這一生當中成佛。你能覺悟這兩點就不錯,你就有救了。這兩點要不覺悟,沒救了,其他的覺悟不行,這兩點太重要了。你覺悟到六道生死輪迴可怕,你就下定決心,我一定要超越六道輪迴。你要覺悟到念佛可以成佛,我就用這個方法去成佛、去了生死出三界,這叫真正覺悟的人。這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無上菩提心」。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也沒有聽過經的,只知道一句阿彌陀佛,他念了幾年,能夠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不生病,預知時至。他憑什麽?就憑這兩種覺悟,他就成功。這兩種覺悟是徹底的覺悟,真正的大覺,一切悟門比不上它。徹底覺悟的人,他這個心一定是六度心。他世緣統統放下,這是布施心;他一定是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念佛,這是持戒心;無論遇到什麽樣的逆緣,他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不計較,這是忍辱心;一天到晚這一句阿彌陀佛不間斷,這是精進心;世間什麽樣的好事,他都不會受誘惑,他如如不動,佛法裡面什麽樣高明的法門他也不要了,這是禪定心;死心塌地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是般若心。人家發的是六度心,我們要想成就,不發這個心就很難很難,一定要發這個心。

「不應住六塵」,那正是看破放下。六度的事要不要做﹖要做。六度的心要有,六度的事要做,決定沒有妄想,決定沒有雜念,決定不被污染,這樣行六度,這是真正的自利利他,是真實的修菩薩六波羅蜜。

【2、一有所住,已為境轉。則布施等功行,必不能圓滿。故應離一切相,廣行六度,利益一切眾生。】

「一有所住,已為境轉。則布施等功行,必不能圓滿。」這是不能執著,這是不應住。有絲毫的執著,一有所住就是有絲毫的執著,你就被境界轉了;也就是說,你心裏面別有牽掛、別有憂慮,你被境界轉了。雖然行菩薩道,菩薩道行得不圓滿。這個不圓滿的菩薩道,如果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還行!帶業往生。假如不修凈土法門,你一生所修學的都變成來生的福報。來生一定有福報,福報在哪一道享,可說不定了。來生還能得人身嗎?想想看自己的五戒圓滿不圓滿?五戒圓滿才能得人身,五戒不圓滿,人身得不到。想想看我會不會變餓鬼,來生到鬼道去?鬼道有鬼道的條件,想想看我的條件跟他的條件合不合?他什麽條件?貪心,慳貪是餓鬼。慳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世間五欲六塵貪,佛法也貪,貪心跟餓鬼道就感應,餓鬼道的業因是貪心。地獄道的心是瞋恚,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滿意,一天到晚發脾氣,那是跟地獄接近,做鄰居了。愚痴變畜生,愚痴是邪正搞不清楚,真假搞不清楚,善惡搞不清楚,那是愚痴。學佛法,佛法也沒有搞清楚。那個果報是畜生。所以你修的福報是一定有,將來到哪一道去享受,自己好好的想想應該知道,不必問別人。

「故應離一切相,廣行六度,利益一切眾生。」真正覺悟的人,他一生生活一定是這麽過的,他日子過得很愜意,是利益一切眾生。「廣行六度」,他一定是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心就有住,隨緣的心是無住的。攀緣是我心裡想我要怎樣做、怎樣做,那你心裡就有想。諸位一定要記住,我想要怎麽做、怎麽做,那是修福,修有漏的福報。真正菩薩行,他根本就不想,機會來了做,不能不做,不做對不起眾生;沒有這個機緣決定不做,不會去想著找事情去做,沒有這個道理的。你們這個地方請我講經,我就來講;你不請我,我絕對不會來。我不會通知你,「你們請我去講」,我不會這樣做法的。那你心裡就住相,這個不可以的。真正修行、真正用功,是要離一切相。可是佛法裡面沒有定法,諸位要記住,我講的話你要懂得我的意思。你們初學講經的人,要找人請。為什麽?我還不會講,我要練習,所以要到處去找人,你們大家來請我,給我有機會多講講。那是學講經要找機會,這是應該的,這是一個過渡期。自己真正用功,那就不可以,隨緣不攀緣。緣分實在講,大概只有講經的法緣可以找人,多託人給你一些機會,其他的緣都不好,都不是善緣,決定不要攀緣。印經這個事情是好事,如果說我們印經發起了,大家來捐錢,這是心有所住,不好!應當怎麽做?可以告訴大家,有一部很好的經書,對於眾生很有利益,透個消息給你,你自己肯發心,你拿錢去印,你不肯發心就算了,這樣就對,這就是隨緣的方法。我們可以把這個機會告訴你,有這麽一個機會,你願不願意做是你的事情,我不勸你做,我也不拉你來做。我心清凈,你心也清凈。你也不會心裡有個壓迫感,有個壓力。「法師找到我,我不出錢,不好意思!」你也難過,那就不好了。消息不告訴你,對不起你,有機會一定要告訴你,你能不能抓住機會是你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們要這樣做,你一生當中,心就很清凈、就很自在,沒有一絲毫的壓力。所以這就是離一切相;心裡乾凈,要離相。

【3、『佛說』二字,亦有深意。佛為過來人,乃經驗之談,非同理想。】

「佛說二字,亦有深意。」這個地方沒有講如來說,講佛說,《金剛經》上這些字眼裡面含義很深。如來說跟佛說,不一樣,意思不相同。佛說,完全是就事論事。如來說,那是從心性、從理上講的;佛說,這是從事上講的,也就是從日常生活當中說的。「佛為過來人」,他所講的,「乃經驗之談,非同理想。」這不是從理上講的,是從事上說的。佛是過來人,怎樣叫我們這一生當中過得很幸福,過得很快樂,過得很自在。如何能達到這個目標?不應住就達到,一切法裡面統統不住。

【4、長老問意,在得一安住其心之方也。而一切無住,正是安心之妙方故。一切不住,即是離一切相,即是不為境轉,則其心安住而不動矣。】

「長老問意,在得一安住其心之方也。」這個要回過頭來看本經開端,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話,他問了兩個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應該安住在什麽地方?我們的妄念應該怎樣把它降伏住?尊者在經的開端問了這兩個問題,而世尊講這部《金剛經》,也就是答覆這兩個問題。長老是須菩提尊者,他在前面問的意思,是希望得到一個安心的方法。「而一切無住,正是安心之妙方故。」心要怎樣才安?一切都不住,心就安了。如果你自己感覺得你心不安,心不安生活很痛苦,身心不安非常痛苦。學了《金剛經》,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怎麽安法?你想想哪些事情叫你不安,你就把那個事情放下,你心不就安了嗎?你可千萬不要說,我們要把這個事情解決我心才安,這個事情解決,底下又出了個事情,這些事情是連環的,像鐵鏈一樣一個扣一個,沒完沒了!你以為這樁事情解決你會心安,底下那樁事情馬上就出來了,永遠你不會安心的。佛是過來人,佛有經驗教給我們,放下就安了。不要解決,解決很痛苦,算了,不解決了,就沒事,這心就安了,這個方法真是妙絕了。「一切無住,正是安心之妙方。」你的心恢復到清凈,清凈心是真心,真心現前了,妄心放下了。

「一切不住,即是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就是放下一切。不放下怎麽行?不放下,你心有憂慮、心有牽掛、心有妄想,這個日子不好過。所以要放下,要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不為境轉」,外面境界與我無關,世法、佛法與我也無關,這才真正徹底放下。「則其心安住而不動矣」,這個心安住不動,圓教經典講這是八地菩薩,到這個心真正不動的時候,不為境轉、不動的時候是八地,這真的叫頓超。所以金剛般若是圓頓大教,真的能夠叫你頓超的。

【5、當知必一切無住,而後得所安住。必始終無住,而後法身常住。且並法身亦不應住,故曰不住涅盤,乃入無餘涅盤也。】

「當知必一切無住,而後得所安住。」今天我們在這一段經裡面,若真正得到一個安心之法,你的一生就受用無窮,這一次《金剛經》你沒有白來。你得到一個妙法,這一生可以安心了,這的確是如獲至寶,得到安心的方法。

「必始終無住,而後法身常住。」這個舍放下了,放下一時很容易,今天放下了,明天又來了,又想起來了,這是我們凡夫的通病。雖然短短的時間裡面能放下,已經非常可貴。你能放下一個鐘點,你一個鐘點心是清凈、是自在。特別是在念佛時、止靜時,或者在靜坐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叫你整個身心得到輕鬆愉快,雖是短時很有受用。如果能放下,能夠讓身心輕鬆,不曉得念佛求生,那實在是很可惜。我在美國遇到好幾所的日本禪修中心,這樣的中心,美國人去的很多,現在也有美國的出家人主持這樣的禪修中心。他們裡面沒有說法、沒有講經,只有很短的開示。進入禪堂裡面就是靜坐,法師就是教你什麽都不要想,把所有一切念頭全部放下,在那個地方靜坐幾個小時。外國人生活都很緊張,工作的壓力、精神的壓力都很重,所以他一個星期到那裡去坐上兩、三個小時,他很有受用,所以他很喜歡去,他們不懂念佛。只能夠得到很短時間的輕安,恢復自己的精神體力,這是一定能夠做得到的,對於身心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如果要懂得念佛,功德利益就無比的殊勝。像這些道理與事實的真相,必須要與這些同修們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他才能夠歡喜的來參學,他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從短暫逐漸把時間延長,這就是精進,一定要能做到始終無住,那就成功了。

始終無住,不但是得定,實在講,證果了,「而後法身常住」。依照本經的標準,真正能做到始終無住,就證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到這個境界。如果是念佛人,他就證得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能生實報莊嚴土的人,當然生死自在,來去自如。凡聖同居土裡面上三品往生的就生死自在,西方極樂世界想去就去、想來就來,沒有一絲毫障礙,何況是實報土的菩薩。

「且並法身亦不應住,故曰不住涅盤,乃入無餘涅盤也。」法身是理體,它不是事相,清凈寂滅之理體。諸佛菩薩證得法身之後,他不住涅盤,《金剛經》上所說的「不住生死、不住涅盤」,兩邊不住,應無所住。生死是六道輪迴。如果住涅盤,那就壞了。住涅盤是哪些人?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他們住涅盤。住涅盤就不能破無明,不能見本性,明心見性他就沒有了。如果兩邊都不住,他住在哪裡?一真法界,他超越十法界了。住生死是六道,住涅盤是四聖法界。總而言之,兩邊你要是住上一邊,你決定出不了十法界。住生死的人不能出六道輪迴,住涅盤的人不能出十法界;兩邊不住就超越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諸位要記住,超越十法界,所以這法門叫難信之法,無比的殊勝。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只是超越六道而已,沒超越十法界;念佛人是超越十法界的。這叫做「入無餘涅盤」,就是生死、涅盤都不住。

【6、禪宗可二祖,問安心法。初祖曰:將心來與汝安。曰:覓心了不可得。初祖曰:吾與汝安心竟。此與本經問答之意正同。會得了不可得,則安心竟矣。】

「禪宗可二祖」,「可」是二祖的名字,叫慧可禪師,禪宗的二祖。「問安心法」,這也是心不安,大問題!那個時候達摩到中國來,達摩傳的禪宗,在中國他算是初祖;如果在印度代代相傳,他是第二十八代。到中國來他是第一代,在中國講禪宗初祖是達摩。達摩那個時候在少林寺,少林寺的人也瞧不起他,也沒人理他,他老人家也就落得清凈,天天面壁打坐,反正人家不理他,他也不理人。慧可禪師知道這個人有功夫,不是平常人,向他請教,可是達摩不理他。那個時候冬天下雪,他站在雪地裡面不肯走,都不理,站了很久,幾個小時還是不理他,最後慧可把自己的手臂用刀砍下來供養達摩。砍一隻手臂去供養達摩,達摩這才講話,「你何苦來?自己把手臂砍了,你到底為什麽?」這是表示他真誠請法,表示自己的誠意。他要沒有這個誠意,說老實話他也不能開悟。所以真誠心求法會開悟的。我們這個心不誠,所以聽經聽這麽多年都不開悟,不但不開悟,愈聽愈糊塗,心不誠。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看經、聽經,以真誠心來讀、來聽,就有悟處。如果這個心不誠,不誠是聽經、看經還打妄想,這是決定得不到利益。

慧可既然這樣真誠,達摩問他:「你為什麽?」他說:「我心不安,請大師開示,教我安心。」達摩祖師聽到這個,手一伸:「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你們看到現在有很多達摩的塑像,一個手這樣伸著,就是這個意思。手伸出來叫慧可:「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就是他教學的方法。從這一句話當中,慧可迴光返照,找心在哪裡。所以回他一句,找了半天,「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我的心找不到,不曉得心在哪裡?《楞嚴經》上一開端,七處徵心。阿難尊者沒有慧可聰明。佛問阿難:心在哪裡?阿難還找,還在內、在外、在中間到處亂找。跟慧可比的時候不能比,慧可一回頭,「覓心了不可得」,這個比阿難高明多了。他這一句話說出來,達摩就說:「吾與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沒事了。心不可得,還有什麽不安?他從這一句話當中開悟了,明心見性,從凡夫地一下就證到圓初住的菩薩果位。圓初住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到這個地位。所以達摩法就傳給他,他就變成禪宗二祖。你要問問他憑什麽當二祖的,放下!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你為什麽當不了二祖,你放不下,問題就在此地。你肯放下,你馬上就當祖師,為什麽放不下?

「此與本經問答之意正同」,尊者的問,世尊的答覆,意思相同。「會得了不可得,則安心竟矣。」會是體會,你如果真正體會到了不可得,你的心當然安了,還有什麽不安?換句話說,眾生的心之所以不安,就是因為他還有一個心。心在哪裡?摸摸心在這個地方,那怎麽行!你那個心怎麽能安?現在科學家曉得了,心臟不是的,不管用;腦,現在以為能夠思惟想像是腦,也是錯了。「覓心了不可得」是真的,這是個事實真相,確確實實了不可得。佛門裡面有一些人爭論,佛講六根,顯現在外面叫浮塵根,真正起作用的叫勝義根。有些人認為勝義根應該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神經的系統,大腦腦神經管起作用的。這種說法依舊是個妄想,為什麽?一般同修也許有人聽說過靈魂出竅,這個事也是真的,出竅就是離開這個身體,西藏密宗裡面這種事情就很平常。人的靈魂離開身體,離開身體的那個東西,那是勝義根。它離開了,我們神經是不是都走了,都沒有了?神經還在,可見得神經系統不是勝義根,是浮塵根。勝義根是凈色根,我們肉眼看不到,有定功的人看到。這就是說明佛所講的勝義根,絕對不是物質,絕對不是神經系統,這是我們要清楚的。人死了,神識離開身體,是那個根離開身體,他再去投胎,也是那個勝義根,所以人死了以後,他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沒離開;但是人死了以後,他的神經一條也沒有缺少,現在給他解剖一下,發現一條也沒缺少。由此證明,神經系統還是屬於浮塵根,不是佛經上講的勝義根、凈色根,這個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

九十、結成應總標

經【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如是』就是決定不能夠住相,住相就不是菩薩,就不是菩薩修布施。

【1、發菩提心,所為何事?為利益一切眾生耳。若不布施,與眾何益。故『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發菩提心,所為何事?為利益一切眾生耳。」我們學佛,行菩薩道,為的是什麽?四弘誓願裡面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就是為這一條。在大乘法裡面,既然發了這個心,隨時隨處,念念之中,都要利益一切眾生。我們穿衣為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吃飯為利益一切眾生。為什麽?我這個身體要為一切眾生服務,養這個身體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養身的。不為一切眾生,要這個身體干什麽?我們每天讀誦、研究經論,將來準備演講經論,統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身體是個工具,是干這個的。這就是說明念念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不是為利益自己,沒有自己。

「若不布施,與眾何益。」我們今天自己穿衣吃飯,是不是布施一切眾生?是的。你如果真的是發這個心,用我的智慧,用我的勞力,用我的身體,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今天穿衣吃飯都是布施眾生。為什麽?我把我的身心都布施掉了,把我的智慧、身體、能力,全部都布施掉了。衣食住行是要養這個身體的,這個身體布施出去了。如果沒有發這個心,穿衣吃飯是自私自利。菩薩心跟輪迴心在一念覺迷,覺為一切眾生,迷為自己。為自己、為自己家庭、為自己一個小團體,都是迷。若不布施,不肯布施,與眾生有什麽利益處?

「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像現在我們在此地講經,每一堂我們這裡都有錄像、錄音,而這些磁帶很快的就流傳到許許多多國家地區。有一些同修拿到之後,依照這個磁帶把它變成文字。諸位現在看的這個經本,這種文字從電腦裡面做出來的,不眠不休,不少人工作到夜晚二、三點鐘,他這是布施,他這是利益一切眾生。他不是為自己,他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法益,犧牲自己的睡眠,犧牲自己娛樂的時間。這些人都是在家居士,還要上下班的,下班之後,回來就做這工作。你們現在有不少人看到許許多多這些資料,都是他們在做的。這些人都行菩薩道,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是舉一個例子,什麽是菩提心,什麽是在行菩薩道。可見得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一定要出家,不一定要在道場,在家裡都可以做。那個心不是為利益自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自己出力還要出錢。電腦是他自己買的,耗的電費他要付錢,統統是他自己出錢出力在做。他也沒有要名,什麽人他也沒說,名利都不要,真正在為利益一切眾生。

【2、此中是令離能施所施等相,布施一切眾生。福慧雙修,展轉利益。皆知離一切諸相,成菩薩成佛。如是布施,是為真實利益。】

真實利益是他自己得的,他自己在這裡面修福、修慧,他用他的精神,用他的體力,用他的金錢在做這些工作,為一切眾生的,這是修福。專心一意的來做這個工作,深入經藏,他心是清凈的、專一的,這裡面有定有慧,所以這是福慧雙修。「展轉利益」,那就非常明顯。東西做出來之後,分送給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展轉流通,利益無邊。

「皆知離一切諸相」,他們懂得不著相,不為自己,所以他的成就是菩薩道、菩薩行。以此功德迴向求生凈土,決定增高品位。一般人念佛求生凈土,這個方法也能求生凈土。心嚮往凈土,沒有想圖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沒有想圖這個世間的有漏福報,只是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凈土。所以這個是真實利益,這是真正如理如法的在修菩薩六度。

【3、『布施』,舍己利他之行也。佛法中,不但布施是利他。一切行門,唯一宗旨,皆為利他。】

「布施,舍己利他之行也。」不僅僅是舍財,像剛才講的舍他的時間,他有休假的時間,他不去休假,他來做這個事情。到這個道場裡面來做義務工作,這是內財布施。舍我們的體力、舍我們的時間、舍我們的精神,有許許多多的事情需要用智慧,完全的內財布施;如果還要自己出錢的,那就是外財、內財統統布施了。

「佛法中,不但布施是利他。一切行門,唯一宗旨,皆為利他。」持戒為利他,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守法的好榜樣,那就是利他。為什麽樣樣事情我都要做得規規矩矩、循規蹈矩?做給別人看的。現在這個社會不守法的人多了,不願意守法這個錯誤的觀念也多了、也嚴重了,我們格外要做一個守法的樣子給大家看。持戒是利生,忍辱也是利生,不但能保全自己的功德,也做給別人看。世間人小小的都不耐煩、都不能忍,我們怎樣教他?先要做一個樣子給他看。口頭上勸人忍辱不行,你自己都忍不了,你還勸別人,他不會接受。我們自己先做到,精進、禪定、般若樣樣我們自己先做到,做出個樣子給你看,我不騙你,我不是做不到才教你,我都做到了。所以佛法的修學,菩薩心、菩薩行就是先修,先自己做到,然後再勸別人,這是真實的利益一切眾生,《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是這麽個修法的。自己不能跟眾生做個好樣子,單單口說,說得再好聽,收的效果很有限;不能叫人起信,自己一定先給大家做樣子。世尊為我們做了個好榜樣,《金剛經》上一開端所示現的諸菩薩、諸阿羅漢,各個都是我們的好榜樣。諸位要是念《彌陀經》,《彌陀經》前面列出的十六位尊者,人人都是做我們社會的樣子。讓我們這個社會各行各業、種種不同身分的人,都有一個好樣子可以學習,有個好榜樣在。可見得佛法不是空口說白話,真正做到。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反省,我們就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學、怎樣修。好,今天講到此地。

第58集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二十九頁。

【4、本經主旨,在於無住。無住之旨,在於遣執破我。而舍己利他,又遣執破我之快刀利斧也。故於觀慧則發揮無住,於行持則獨舉布施。觀行二門,相應必成。】

經文講到此地是一個大段落,為我們總結無住布施,特別是世尊在這部經裡面,不斷的勸勉我們應如是布施。說到這部經的主要宗旨,大家都明白,宗旨就是「無住」,無住就是一切都不執著,不但「有」不能執著,「空」也不能執著。執著有不能出三界,執著空也不能出三界,三界四空天的眾生就是執著空而到那邊去受生,所以都出不了三界。因此,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空有兩邊不住。為什麽要不住?前面佛講過,「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也是眾生,是個覺悟的眾生,玄奘大師翻譯,稱為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跟我們不相同,我們是不覺,我們是迷惑顛倒的眾生,菩薩是覺悟的眾生。換句話說,覺跟不覺的標準,依照《金剛經》來說,就是著相跟不著相。如果你著四相,你就沒覺悟,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薩;如果離四相,你真的是菩薩。所以《金剛經》上,菩薩跟凡夫的標準,實在講就是覺跟不覺的標準。我們自己想想,自己有沒有覺悟?依舊還執著有是非人我,這個沒覺悟;還執著有利害得失,這是實實在在的凡夫,一點也不假,沒覺。當然,佛在經上講的容易,我們做可真正不容易。現在要想離相,離相從哪裡下手,佛在此地告訴我們,「遣執破我」。遣是離開,離開一切執著,把我相破掉,你就真的覺悟。

離相破我,從哪裡下手?佛在這裡教給我們「舍己利他」。這個方法是大乘法裡面,非常殊勝巧妙的方法,比小乘高明太多。小乘人破我執,勤苦用功,佛在經上舉了一個比喻,「如斷四十里之瀑流」。四十里的大瀑布,要想一下把它截斷,叫這個水不流,諸位想想這多麽困難,佛比喻眾生破我執就這樣子難。大乘法有巧妙的辦法,這個巧妙的辦法要真做才行,我們不真做,這個法子說了也沒用處。這個方法是什麽?叫我們起心動念不要想自己,想一切眾生,這個樣子時間久了,「我」就忘掉;念念當中都為利益一切眾生,都為了弘揚佛法。一切為佛法想、為眾生想,久而久之,我執不要破,自然就沒有了,這個方法非常妙。古人所講,這個方法叫「大而化之」,把我們的心量擴大。自古以來,許多修學大乘的菩薩,用這個方法在很短時間當中成就,真正達到破四相的功夫。「舍己利他」,這四個字我們要牢牢的記住,菩薩所以能夠破四相,成為法身大士,他們的秘訣就這四個字。我們凡夫為什麽成不了菩薩?不但菩薩成不了,甚至於修一點善業,不出三界,三界裡面的善果報我們都得不到。這個原因就是在於自己太過分的執著自己,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起心動念都是為我,我的利益、我的好處,這種做法是天天在增長我執,在堅固執著的我執。佛菩薩要破我;天天在增長我執,這怎麽能成功?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佛教給我們這些方法巧妙。我們運用這些方法,確實能達到效果。這是遣執破我執快刀利斧,快刀利斧是比喻,中國人常講快刀斬亂麻,用這個比喻。

「故於觀慧則發揮無住」,觀慧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人生觀、宇宙觀,換言之,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在佛法叫觀慧。觀裡面要有智慧,也就是說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充滿了真實的智慧。真實智慧從哪裡顯示出來?無住,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你這個心乾凈。有一些同修來問,往生難不難?大家都想求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事情難不難?我告訴諸位說,一點都不難,想去就去,這多自在!「我想去,去不成。」你那個想去是嘴皮上想去,心裡不想去,所以你去不成。心裡真想去,隨時都去得成;心裡怎麽想?要把這個世間一切萬緣統統放下,這才能去得成。一天到晚在打妄想,在患得患失,這個去不了。什麽時候放下,什麽時候你叫:「阿彌陀佛,你可以來接我」,佛就來了,一叫就來,靈得很。心裏面有憂慮、有牽掛,有這些拉拉雜雜東西在,叫佛菩薩不靈。清凈心叫佛菩薩很靈,一叫就來。所以一定要放下,放下才真正自在。心要空,心裏面沒有東西,六祖大師講得好,「本來無一物」,沒有東西。心裏面沒有相,心裏面要著了一個相,就變成想;中國字,心裏面有了相,那就不是心,就變成想,打妄想。想久了就變成堅固的執著,執著就是思。思,心裏面畫了很多界線,愈畫愈多,那就不是真心,叫妄心。思跟想都是妄心,不是真心。思想裡面是迷惑顛倒,沒有智慧,真正智慧是本性本來具足的,把思跟想拿掉,智慧就現前;只要有思、有想,你絕對沒有智慧。智慧就是一切都不執著了,再不打妄想、再沒有執著,這就是無住;心裏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分別、沒有妄想,《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

「於行持則獨舉布施」,為什麽行持這麽重要?因為我們凡夫無量劫來,住相已經變成習慣,從習慣當中養成很深很重的習氣,不知不覺又執著了,這個習氣不容易斷;佛教給我們破除習氣的方法,教我們「布施」,布施就是舍己利他。布施要做得徹底,不是說你到這個道場來捐一點錢,這叫布施,這個不管用。你要是這樣去體會,你把佛的意思全都搞錯了,錯會了佛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這種到寺廟裡面來舍幾個錢,沒用處。經上講得很清楚,「舍己利他」,要舍自己的身,舍自己的心才行。這個事情難!其實不難。

你在家庭,我想在座的同修們不少是家庭主婦。你在家裡面從早忙到晚,我為了利益這一家人,身心都布施,布施給我的一家人。我為這一家人服勞役,用我的體力,把家庭收拾得整整齊齊、乾乾凈凈,勤奮的工作,捨身!還要常常想著,如何改進生活的品質,提高一家人物質、精神生活的水準,這是布施你的智慧,心也布施了。一家整齊,我要為這個鄰里小社區來服務,這叫舍己利人,這叫布施。布施不是叫你在佛門裡面舍幾個錢,那你就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身心都用來布施供養一切大眾,不為自己著想。從你最接近的,我們佛法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最方便的就是你一家人,就是你生活周邊的人。你每天工作,你工作的場所,你要接觸一些人、一切環境,你盡心儘力努力去工作,那就是布施。要養成佛菩薩一個願心,我只服務,只盡義務,不享權利,這是菩薩。如果我盡義務,我還要享權利,你的心就有住,布施沒錯,但是你心有住。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就是我只盡義務,不享權利,這是佛菩薩。凡夫盡義務要享受權利,那是凡夫,佛告訴我們是增長我執,不能出三界。我們的目的是要在這一生當中,永脫生死輪迴,不再搞六道;不再搞六道的方法,就是只盡義務不受權利。後面經文佛還有很明白的開示教導菩薩,菩薩只盡義務,修的福就太大了,修真正大福報。佛一再囑咐菩薩,菩薩不受福德,修福、種福不享福。實實在在講,不享福,他真的享福,那是真正的享福。一享福就掉在六道裡面,四相、四見具足。所以行持上布施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懂得,布施怎樣的修法也要明了。

「觀行二門,相應必成。」就是觀與行相應。觀念與我們整個的生活行為要相應、要一致,這是決定成就,成就法身菩薩。

【5、度他正所以自度,利眾正所以自利。佛法妙用,正在於此。一切佛理,皆應如是領會。如但教以一切不住,而其心安忍,如如不動,便因是而成就。但令看破五蘊色身,放下貪瞋痴,而色身卻因是而健康安樂。但令修出世法,而世法亦因是而日臻治理。】

「度他正所以自度」,這個諸位要知道,不要認為我捨己為人,那我不是吃虧嗎?你要不吃虧,就搞六道輪迴,絕對不吃虧。你要不想再搞六道輪迴,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菩薩、作佛,這個地方的虧是要吃一點,不肯吃虧的人就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帳好好去算算看,看這個虧吃得好不好?吃虧就真佔便宜了,你出了三界去作佛、作菩薩。不肯吃虧,斤斤計較,那個輪迴是無有窮盡,真的是苦海無邊。人為什麽會墮落在這裡?就是不肯吃虧,其實哪有什麽虧可吃!《金剛經》上講三心不可得,能吃虧的「我」沒有;外面一切境緣,都是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內裡面我,外裡面我所,俱不可得,那個吃虧,虧在哪裡?我這一問,如果你能夠像慧可一樣,迴光返照,覓虧了不可得,那你就開悟了。前面講過,禪宗二祖求達摩給他安心,達摩說:心拿來,我替你安;覓心了不可得。你說你吃虧,我問你,那個虧拿來,拿來我看看,虧在哪裡?虧也了不可得,妄想而已,成天在打妄想。所以幫助別人,真的是幫助自己;不為自己,幫助別人,自己往生成菩薩、成佛,豈不是真的幫助自己;幫助自己永脫輪迴,往生不退成佛。

「利眾正所以自利」,你能夠利益眾生,真的自己得利益。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善知識們,不斷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句句都是真實話,從來不騙人,勸你要利益眾生。佛菩薩對眾生,給予的是真實的利益;佛菩薩不要錢財,佛菩薩也不要供養,佛菩薩更不要名譽,什麽都不要,名聞利養什麽都不要,他跟你講的話當然是真實的。如果他對你有企圖,說話未必是真實,察言觀色,說好聽的話給你聽,目的是欺騙你;佛不騙人,句句說真實話,告訴人:利益眾生才是真正自利。這個自利,利益是不可思議,破我執、破四相;我執、四相一破,立刻就成為法身大士。

「佛法妙用,正在於此。」我們得到了,要真正做你才真正得到。不是說我聽到了就算得到,那個你沒有得到,你境界沒轉。真正得到是:你要真正把它做到,你才能得到。能說不能行,沒用處,該怎麽生死還是怎麽生死,該怎麽輪迴還是怎麽輪迴,無濟於事。一定要做到,然後你才真正體會到佛法的妙用。

「一切佛理,皆應如是領會。」佛所講的道理,散在一切經論之中,古德告訴我們,一經通一切經通。怎麽會通?佛的理是一個,無住而已。無論大小乘經典都是一個道理,不要以為小乘經典,大概沒有講無住。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須陀洹之所以證得須陀洹,他也是離四相才證得。決定沒有一個人:「我證得須陀洹」,我證得,不就有我相?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須陀洹不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他沒有這個念頭,所以他才能證果。我們凡夫永遠不能證果,就是有個「我」在,這就不能證得。由此可知,這個理通大小乘、通一切佛法。

「如但教以一切不住,而其心安忍,如如不動,便因是而成就。」佛只教給我們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最殊勝、最善巧的原則,教我們一切都不住。一切都不住,心就清凈,清凈心就是安忍。安是平安,心要平等,不平等怎麽能夠安?心要是平等,當然清凈;《無量壽經》經題:清凈、平等、覺。「其心安忍,如如不動」,這八個字是形容清凈心,形容真心本性現前。宗門所謂明心見性就是這個境界,見性成佛。

「但令看破五蘊色身,放下貪瞋痴,而色身卻因是而健康安樂。」我們的身是五蘊眾緣和合而現的現象,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我們現代人講物質,我們身體血肉之軀叫色相,這是物質;除物質之外,還有精神部分,不是物質,精神這個部分:受、想、行、識。「受」是感受,苦樂憂喜的感受。「想」是思惟想像。「行」是念念不住,這叫行;我們自己的身體,以及外面所有環境的現象,都是一剎那九百生滅的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就是行;行,它不住,是這個意思。「識」就是阿賴耶識,它的作用是含藏種子,像一個倉庫一樣。什麽倉庫?有點像現在電腦記憶的倉庫,你所經歷的事情,都能夠不忘記,多少年的事情還能夠想起來,這個東西儲藏在哪裡?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叫藏識,倉庫。無始劫以來,你所經歷的事情,好像檔案一樣,統統都在這裡面。前生的事情我都記不得,不是你檔案裡面沒有,有!你藏識裡面有,無量劫前你乾的一些事情,檔案裡面統統都有,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漏;現在拿不出來,是因為裡面有故障。故障是什麽?業障,你有了業障。如果業障除掉之後,無量劫前的事情統統都能夠記憶,都能夠現在眼前。不但過去的事情樣樣能清楚、能記得起來,未來的事情也樁樁都可以預知,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到那邊去就有這個能力,下下品往生都不例外。「天眼洞視」,盡虛空遍法界,你都能夠看到,看得很清楚,如同在眼前一樣。「天耳徹聽」,盡虛空遍法界,哪裡有人在說悄悄話,說話的人自己沒聽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聽得清清楚楚。我們有什麽事情能夠瞞得了極樂世界這些佛菩薩,一個都瞞不了。「他心遍知」,這更了不起,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他有他心通;知道自己的事情,宿命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六種神通本能統統恢復,幾乎恢復到圓滿,與佛菩薩無二無別,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

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個什麽東西,要搞清楚。我們自己身體以及這個世界,是什麽?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連續相,就這麽個東西。你能搞清楚、搞明白,看破了!把自己的人生看破、世界看破;看破之後,你在這個世間還會有貪瞋痴?當然沒有,絕對沒有。如果還有貪瞋痴,事實真相你沒看破。佛經上這樣講,你是聽說,你也會講,你會講有什麽用?不是你自己的境界,別人的境界,你聽說而已。你在台上講的神情、態度、音聲,內行的人一聽就聽出來,一聽是假的,不是真的。怎麽聽得出來?聽到你說話的音聲語氣、態度還有疑惑,沒能斷疑惑,這就說明不是你的境界。如果是你自己的境界,有什麽好疑惑的?你說出來自然是斬釘截鐵,完全肯定,絲毫的猶疑都沒有。為什麽?佛這麽講的,你證得了。沒錯,完全同意佛的說法,為什麽?佛的說法我們自己見到,知道這是真實不虛。看破要緊!看破的人,沒有不放下的。但是我們現在沒看破,勉強放下。放下能幫助你看破,一味的執著放不下,你永遠看不破。你能放下一分,幫助你看破一分;能放下兩分,幫助你看破兩分;看破、放下相輔相成,互相幫助。真正看破、真正放下,好處多了。現前的好處,色身、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健康安樂。為什麽一放下就健康安樂?一放下之後,色身境界是唯心所變,變出來就是最健康安樂的,它變這個境界。我們現在這個身體,為什麽多病?為什麽這麽苦?苦難與疾病從哪裡來的?貪瞋痴來的。佛講貪瞋痴叫三毒煩惱。世間什麽最毒?什麽樣的毒藥都沒有貪瞋痴毒,遇到貪瞋痴,那些毒藥都不毒了,都沒用了,貪瞋痴最毒,叫三毒煩惱。放下貪瞋痴,沒有了,你的身體當然健康。為什麽?身體裡面沒有毒素。

最近我們聽說,有人得了癌症,念佛念了三個月、念了半年,沒有了,再去檢查確實沒有,奇蹟!什麽奇蹟?一點兒也不希奇。他念到心清凈,他沒有貪瞋痴,他裡面毒沒有了,化掉到了。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認為這是奇蹟。我們學佛的人,這一點兒也不希奇,正常的現象,當然是這個結果。你那個癌細胞從哪裡來的?貪瞋痴來的。只有學佛的人他相信。醫生一說,你已經得了癌症三期,你的壽命只有三個月。他一想算了,也沒什麽好牽掛,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念了三個月,好了,沒事了。道理在此地。你真正念佛,你念佛的成績不必跟人講,你的功夫成就不必跟人講,別人一看到你就知道。為什麽?相貌變了,端正莊嚴,相貌變好,身體好了。大大小小毛病,也不用看醫生,也不用去吃藥,自然都好了,這就是你修行功夫表現出來的。學佛的人連這一點成績都拿不出來,那學的是什麽佛?所以最明顯的,這是世間人所求的健康安樂,樂就是我們常講法喜充滿,他精神快樂、心地清凈。

「但令修出世法,而世法亦因是而日臻治理。」學佛的人,無論是在家、出家,我們雖然是念佛求生凈土,念的功夫一天比一天清凈,清凈心生智慧,不但凈土成就,世間法樣樣都成就、樣樣都圓滿,這才是學佛真正的利益。人家問為什麽學佛?學佛的好處就在此地。

【6、能信者,皆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上可轉凡成聖。中亦成大仁大智。下亦是善人君子。三皇五帝之盛,不是過也。】

這一段是講真正相信佛法、修學佛法,可以得國家長治久安、世界和平,確實能夠達到。「能信」,特別是指能夠相信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道理,所說的修學原理原則,你能夠相信。你相信,當然你就想發心去做,依照佛的話去做。這個心生起來,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捨己為人,這是真正的菩提心、真正覺悟。我這個人在世間,我來這個世間干什麽?我來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我來是利益一切眾生的,這個人真的覺悟了。我來到這個世間,決定不是為自己;如果說為自己,還要繼續不斷搞六道輪迴。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諸位想想,你不是菩薩誰是菩薩?菩薩乘願再來,倒駕慈航,我們的心一改變,就是乘願再來。沒發這個心之前,是業報之身,念頭一轉變,就是乘願再來,與業報之身不相干。業報之身,過去生中做的不善,要受苦報。大家佛經看得多,你就曉得造什麽樣的惡業,得什麽樣的果報。念頭一變,變成乘願再來,「我」沒有了;我沒有了,那個罪業誰受報?沒人受報。念頭一改,我這個身是乘願再來身,不是業報身,所以給你講,面貌、體質會變,就是這個道理。你要問這是什麽理由?理由佛法里都說過了,境隨心轉,相隨心轉,心變了,他心變成菩薩心,所以他的相就像菩薩,體質也像菩薩,這個轉變是最快速的。

世間人想修善積德來改變,你們看袁了凡居士,那是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他改變了,改變得好慢,十幾年才改變。《金剛經》、《無量壽經》改變得快,幾天就改變了,幾天你不太容易見到,三個月見到。三個月的時間很短,三個月就看到顯著的改變,這是我們真正看到。讀《無量壽經》,讀滿幾千遍,讀滿一萬遍,讀滿二萬遍,讀的時候他還未必能改變;他真正讀明白,懂得了,經上講受持,受持是依教奉行,只要一發這個心,我要依照佛的教誨去修行,依照佛的教誨去過日子,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這個念頭一動,業力馬上就轉成願力,比了凡居士快得太多了。同樣一個道理,你對於佛的經義是不是真的明白,如果不是真的明白,你那個念頭轉不過來;真明白了,會轉過來,一轉過來馬上就見效,就不一樣。行菩薩道的,穿衣吃飯都是行菩薩道,待人接物也是行菩薩道,行住坐卧,沒有一樣不是行菩薩道,這個意思很深很廣,諸位要細心去體會。

下面講三種效果。為什麽會有上中下三等?轉的那個心不相同,對於教理、教義,體會的深度不相同。體會深的人,用心真實、純真,他轉得快,馬上就轉凡成聖。此地的「聖」,是《金剛經》上的標準,圓教初住以上,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轉就入法身大士之流,這是上乘的。中等的也是大仁大智,大仁大智是講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下等的善人君子,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世間的聖賢君子。在我們中國古籍裡面記載,政治最清明、百姓生活過得最好的,三皇五帝。「三皇五帝之盛,不是過也。」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真正能信佛、發心行菩薩道,三皇五帝之盛也不能超過。

【7、不信者,皆以為厭世。信者亦認為與世法無涉。辜負佛恩,莫此為甚。是皆未明佛理之過也。】

「不信者,皆以為厭世。」這是世俗人的通病,認為我們學佛的人迷信,迷在裡面,錢也不要、名也不要,世間人拚命在爭取的,他都不要,這個人迷了。我們聽得不少,也見得不少,也親自遇到不少。那些什麽人?都對我們很關心的人,親朋好友,來勸你,你怎麽迷得這個樣子,錢好不容易賺的,怎麽都不要了?以為我們悲觀厭世,不想好好的活下去,天天想往生、天天想死。他不懂得往生,「天天想死,這個人腦袋有問題,他不想活了」,他不明白這個道理。

「信者亦認為與世法無涉」,有些信佛的人,實在講他觀念也錯誤,認為什麽?我學佛修行與世間法不相干。這個觀念錯了,不知道所謂修行就是過日子、就是生活,哪裡不相關!就好像我們剛才念到,佛勸我們布施,趕快到寺廟裡面去捐一點錢,添一點香油,搞這個去了,好像與自己家裡生活不相關,這是大錯特錯!所以有很多家庭,家裡有人學佛,一家人都起反感,這個事情我們也遇到很多。有些同修來問我,我學佛吃長素又受戒,可是一家人都反對,家裡人造口業,天天毀謗佛法,跑來問我。我說你根本就不是佛教徒,你違背了佛教,背叛了佛教;佛教在一切世間都受到人讚揚,你怎麽會被人毀謗?這是我們必須要教導他,免得發生誤會。他自己認為是佛教徒,好像我自己都得救了,家裡人將來一個個都要墮三途、要墮地獄;變成貢高我慢、瞧不起家人。自己發心吃素,看到家裡人還吃魚吃肉,非常不滿,兩個對立了,你不是搞家庭革命嗎?不學佛這一家還不錯、還很和睦,一學佛,一家都變成冤家對頭,這是什麽佛法?這個佛法害死人了。學了佛,教你要舍己為你的家庭,你真正能夠舍己為家庭,為每個人來服務,哪一個人不高興,哪個人不喜歡,你自己學錯了。學佛是教你怎樣處世待人,怎樣過日子,怎樣去治理你的家庭。在家裡面就修六波羅蜜、十大願王,那叫做學佛。你把你的家跟佛堂分成兩個,到廟裡面才修行,家裡面就不是修行,那就壞了,毛病都出在這個地方。這裡講得好,「信者亦認為與世法無涉」,他不曉得世法就是佛法,離開世法沒有佛法。

現在在中國,中國有很多古道場有歷史價值,幾千年、幾百年這個大的寺院叢林,一磚一瓦裡面都有很多故事在,其他世界沒有的。所以觀光旅遊的人多了,有沒有好處?有。怎麽沒有好處?我們真正是佛弟子,正好利用這個機緣,對所有觀光旅遊的這些人們機會教育;他來觀光,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他,他也很歡喜,他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介紹這個寺院道場的歷史,引起他的仰慕之心。美國的歷史才兩百年,對我們中國一說就幾千年,他們都非常之感嘆,都認為不可思議。寺院裡面供的這麽多佛菩薩形像,一般外國人來看,這是宗教,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泛神教就是瞧不起你,你是低級的宗教,神太多了。高級的宗教,一個神,一個真神,你們怎麽搞這麽多神來。讓人家笑話,說我們迷信;如果你跟他講解一番大道理,他就明白了,佩服得五體投地。

寺院一進山門,第一個是天王殿,他們一定要來看看。可以借用這個機會,把四大天王的教學講給他聽聽。面對著山門,彌勒菩薩坐在當中,代表什麽?這些不是神像,你把他看作神就錯了。他是表法的,代表佛教教學的理論與方法,佛教是用藝術來表達,這是教學的藝術。「彌勒菩薩」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代表的是生歡喜心。見到任何人一個人,笑面迎人;肚皮大是代表度量大,能包容一切。他坐在門口,代表的是你們想進來學佛,學佛的條件是什麽?量要大。斤斤計較,心量很小的人,沒有資格學佛;學佛的人一定度量很大,什麽都可以包容。見到任何人,冤家對頭,這個人天天想害你,你對他還是笑臉相迎,這種人才有資格進佛門,他在那裡代表這個意思。生平等心、成喜悅相,這才能進門。

旁邊是四天王,四天王是護法神。護什麽法?護我們自己的法,護自己。「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任,負責盡職。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一定有我們的職責。你在家庭,你對兒女,你是父母要盡父母的職責;做兒女的對父母有孝養的職責。在社會上工作,你是員工,對老闆要盡忠負責;作老闆,對員工要愛護照顧,都有責任。這個天王就是提醒你,你在這個世間要負責盡職,把你本分的工作做好,人人都把本分工作做好,這個社會繁榮興旺。東方天王手上拿著一個琵琶樂器也是表法,告訴你處世待人原則,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琴彈得不能太緊,緊了就斷掉;不能太松,要適中。佛法講中道,我們中國儒家講中庸,不過也不能夠不及,要做到恰到好處,他表這個意思。你想想多美,你把他當作神去看待,那不叫冤枉,那就錯了!這尊像擺在那裡是提醒你的。

「南方增長天王」,代表進步。不進則退,這個社會永遠在進步。我們的德行要增長,我們的智慧要增長,我們的才藝要增長,乃至於我們生活的水平也要增長,不斷往上提升。所以佛教不是落伍的、不是退步的。儒家講日日新又日新,佛法講精進,天天在求進步,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領導這個世界走。天王手上拿的是劍,劍代表智慧,慧劍。你沒有智慧,你憑什麽增長,它表這個意思。

「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是如何能夠做到盡分盡職,如何能夠做到進步;天天求進步,喜歡多看,這哪是迷信!我們今天講觀光、旅遊、考察,多看看別人的;人家的長處我們學習,人家的缺點我們改進,就超過人家了。廣目就是多看。天王手上拿的是龍或者是蛇,龍、蛇代表什麽?變化,變化太大了。這個社會,人情事理變幻莫測,你要看清楚,你要很謹慎去觀察,它表這個意思。「北方多聞天王」,多聞是多聽。我們常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北方天王是代表讀萬卷書,廣目天王是代表行萬里路,到處去觀察。天王手上拿傘,傘代表防止污染,不要讓邪知邪見污染了我們的心性。

你能夠把四天王簡簡單單的,費不了多少時間,介紹這些觀光客,觀光客學了佛法,他沒有白來。一尊佛像、一尊菩薩像,代表一部經典,你把這部經典裡面的大意,簡簡單單重要的提幾句,給他們講一講,你每天教化多少眾生!這些眾生聽到佛法,他又會去給別人講,佛法才能夠普及於世間。現在我們自己也不懂,到它那裡趕快拿一把香,燒香拜拜、磕磕頭,菩薩保佑你平安;這天曉得!怎麽能叫社會上人說你不迷信?人家怎麽能瞧得起佛教?佛教這麽好的東西,自己都不知道,還能怪人家來責備我們嗎?

「辜負佛恩,莫此為甚」,我們佛弟子辜負佛恩,沒有盡到責任。「是皆未明佛理之過也」,追究它的根本原因,我們自己對於佛講的這些道理沒懂,自己本身不清楚,怎麽能夠教化眾生?不能盡到教化眾生的責任、使命,我們的問題就嚴重了,所以出家不是好事情。出家要沒有把出家人本分的事情做好,古德常講:「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接受四眾的供養,對四眾一絲毫的報答都沒有;這個報答就是說明佛法的道理,讓他覺悟,讓他在現實生活當中,過得更幸福、更美滿,我們才對得起他。

【8、發大心欲弘揚佛法者,首宜將此義,儘力宣說,徹底闡明。俾大眾漸得明了,多入佛門。則化全世界為大同國,化盡法界為極樂邦,亦不難也。願共勉之。】

發心弘法,這是我們四眾弟子都有責任,出家人更不必說,出家人是專門干這個的,職業的教員。在家人是兼職,他不是專業,他來護持道場,護持弘法。在家人有能力,一樣也要行菩薩道出來講經說法,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就有。佛陀在世時,維摩居士講經說法,跟佛沒有兩樣。所以弘法利生,在家人可以做,不是說這專門是出家人的責任,我們在家人沒有必要,你這樣想法也錯了;出家人認為弘法利生是我們出家人做的,在家人不必要做,也錯了。只要有能力、有機會,一定要發心去做,佛法教給我們隨緣,我們有這個機緣就要做,沒有這個機緣不必勉強,這叫隨緣。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出家人弘法利生少了,在家人要更努力、更勤奮的來做,利益無量無邊。也能夠激發出家同修,出家人一看,在家人都這樣拚命努力,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我們趕緊要努力。所以在家人不必勸出家人,自己做,以身作則,讓出家人看到能夠反省、能夠檢點、能夠回頭,這就是無量功德。在現代在家居士弘法利生的確很多,影響也相當深廣,這是值得讚歎的;畢竟這個世界很大,弘法利生的人還是太少。如果你自己以為我沒有能力,我想做沒有能力,實在講只要你想做就行了,不需要能力。為什麽?只要想做,諸佛菩薩就加持你,就怕你沒有這個願心。你的願心愈強烈,佛菩薩加持愈顯著,這是真的。

凡是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無論在家、出家,都說了這個真話。早年諦閑法師,這是民國初年天台宗了不起的一位大德,我們在《圓覺經親聞記》序文裡面看到;這個序文是江味農居士負責整理的,蔣維喬等三個人筆記,最後交給江味農居士來做總整理。整理出來,送給老法師看,老法師看了之後:「這個話是我講的?我怎麽會講得這麽好!」自己都不曉得。三寶加持,不是自己講的,佛的威神借他的口說出來的。換句話說,你們肯不肯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很吝嗇,不肯借,那有什麽辦法,沒有法子了。你歡歡喜喜借給佛菩薩用,你說出來的不可思議!這是老法師。居士裡面,李炳南居士我親近他十年,他每次講經很認真的預備,預備出來的東西,有的時候講台上一句也沒講到,所講的都不是自己預備的;記錄下來,拿給他看看,他也覺得很驚訝:「怎麽會說出這東西來?怎麽會說得這麽好?」佛力加持的。我這種經驗很多很多,我初學講經要準備,準備的時間很長,很用心的準備;十年以後,我講經沒有預備了,所以現在講經是完全沒有準備。講些什麽?給諸位說,我自己是完全都不知道。這我是給你講實話,我上台沒有準備,不曉得講什麽東西,下了台你問我,我也不知道。現在有人錄音,把它記錄下來拿給我看,我也很驚訝:「這個話怎麽是我說出來的?」確實如此,我不吝嗇,肯把身體、嘴巴借給佛菩薩用,你們很吝嗇,那有什麽辦法!你們不肯借。所以一定要發大心,轉境界這是第一,沒有比這個更殊勝。如果我們身體有毛病,身體不健康,或者自己曉得自己的命很薄、福很薄,搞這個馬上就轉過來了。我跟你們講過好多次,我年輕時,人家給我算命,活不了四十五歲。我很相信,我家裡好多代都沒有超過四十五歲,我哪裡可能例外?這是連甘珠活佛都跟我講過,我有聰明智慧,一點福報都沒有。我說我很清楚,我實在沒有福報。年輕時候個性跟袁了凡一樣,很刻薄,喜歡捉弄人、挖苦人,一點福報都沒有。袁了凡那些長處我還沒有,他那些缺點我統統具足,你說怎麽得了?一看到《了凡四訓》,這不得了。現在還能活這麽大的年歲,身體還不錯,這就是我身體、嘴巴借給佛菩薩用,就沾這個光,就這麽回事情。

所以要發心,要把大乘經義,實在講我們在今天這個時代,弘揚什麽經好?最方便、最殊勝無過於《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短,三天可以講完、五天可以講完、七天可以講完,最受人歡迎。倓虛法師《念佛論》裡面給我們講,從前鄭錫賓居士,他是個做生意的,學了佛,生意不做,學會講《彌陀經》,到處給人講《彌陀經》,最後人家往生那麽自在,預知時至,沒有病苦,坐著走的。就會講一部《彌陀經》就行了,不要學得太多,一部學完了,你一生都受用不盡。你到中國,中國有多少個縣,我想應該有二、三千個縣,一個縣去講一個星期,大概恐怕你活了一百多歲還沒講完;你說那一部《阿彌陀經》吃香,到處作客,到處人家對你恭恭敬敬,伺候得周周到到的,講完了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如果緣再要殊勝,走遍全世界一部經,比什麽都強,真的是自利利他。

「首宜將此義,儘力宣說」,此義是《金剛經》。江味農居士為什麽叫我們首先要在這部經上奠定根基?這部經裡面講的是原理原則,這個經上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真的,看破、放下之後,那一句佛號就得力;看破、放下之後,你要學《彌陀經》一定就學好了,很快就會學好,學什麽都快速。你們今天學東西為什麽學不好?沒看破、沒放下,過去看得太多、聽得太多,拉拉雜雜的東西太多,這些拉雜東西不肯放棄,摻雜在一起,你怎麽能學得好?跟做菜一樣,一鍋的爛菜湯,亂七八糟,不是味道。所以你要肯舍,統統放下,一門深入,這樣才行。《金剛經》不是教我們別的,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徹底明白這個道理,也要把這個道理給大眾說明,教大眾都能夠明了,這樣才叫真正入了佛門。它的效果能夠得到世界和平、國家繁榮興盛。「化法界為極樂邦」,依照阿彌陀佛的理想,把我們這個世間建成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難事,這是真的。無論是從理論上講、方法上講,都講得通,事在人為,看我們自己是不是真正發心去干。

九一、別明

經【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經文著眼在「如來」兩個字。這個地方不是諸佛說、不是佛說,是如來說。凡是講如來說,都是稱性而說。從心性裡面講,一切俱非。

【1、一切眾生、一切諸相,皆是同體之性所現。故莫不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也。此義前已屢說,此是般若主旨。若非徹底明了,一切佛法,便不得明了。所有觀門行門,種種修持,便不能得力。故今更詳析說之。】

「一切眾生、一切諸相,皆是同體之性所現,故莫不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也。」這是講事實真相。「一切眾生」,這一句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這一切眾生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我們自己一個人,為什麽叫一切眾生?一切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個現象不是單純,很複雜,所以稱一切眾生。我們一個人的身跟心,複雜的狀況跟虛空法界完全相等,沒有比虛空法界少一點,相等的,所以叫小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樣的,無二無別,沒有兩樣。第二個意思,是講一切廣大的有情、無情的眾生,都包括在裡面。「一切諸相」是講現象,這一句完全從相上說。一切眾生裡面,心法跟色法統統具足;一切諸相裡面,單講現象,就是單講相分不講心法,我們講物質的世界。無論是有情世間、無情世間,無情就是物質的世界,都是同體之性所現的。《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它怎麽個同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這個現象很難懂,所以佛在經上,古德在講解論疏當中,都常常用夢來比喻。本經末後有六個比喻:夢、幻、泡、影、露、電。六個比喻裡面以夢為主,其他的是陪襯。夢,我們大家都有經驗,夢從哪裡來的?我們曉得是我們心裡變現出的境界。夢中確實有境界,有動物、有植物、也有礦物、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那不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嗎?夢中會變境界。要曉得眼前的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包括太虛空,無量無邊的星球世界,從哪裡來的?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就跟夢中所變的道理沒有兩樣,同樣一個道理。夢,我們曉得是假的,夢醒之後曉得是空的。我們現在這個世間,跟夢境一樣。正在作夢的時候,不曉得是假的,以為都是真的。為什麽?迷了,不覺!醒的時候覺悟這是一場夢,不是真的。我們什麽時候在這個環境裡面清醒過來,也就知道原來做了一場大夢。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裡面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有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大徹大悟,六道輪迴沒有了。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輪迴,說大千跟說六趣一個意思。

一定要曉得,「有即是空」,有是什麽?有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此義前已屢說」,前面都說了很多遍。實在講重複再多遍都不要緊,為什麽?我們境界沒轉過來,再多遍數都不算多,沒轉過來。說的遍數多,使我們的記憶加深,時時刻刻能夠把這句話提起,那就產生作用。我們對於一切境界相,不會積極去爭取,對於一切世緣,那種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雖然沒斷,淡了幾分。淡了幾分就好,淡了幾分煩惱就少,智慧就增長,希望不斷的淡下去。所以福不能享,一享就迷惑。對於修道人,最適當的生活,就是衣服穿得暖、飯吃得飽,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這個環境是最好的;錢一多、一享受,可憐!又入三途,那個麻煩事情也真大。佛在本經,囑咐菩薩不受福德;菩薩修福,福報的確是很大,不能享福,一享福沒有不墮落的。我們要想自己這一生保全,不要墮落,戰戰兢兢,小心謹慎,這一生確確實實能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一定要記住,過一個清苦的生活,決不追求奢侈,生活能過得去就好了。有多餘的,修福,幫助別人,做弘法利生的事情。今天弘法利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印經。我們這個道場外面結緣的經書很多,許多同修們發心印經送到這裡來跟大家結緣。做錄音帶、錄像帶,現在還有做CD片,做這個東西來供養一切大眾,這個布施不但是財布施,法布施也在其中,實在講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具足,這是真正的好事。有多餘的錢,干這個,不要做別的用,別的用處可惜,這個錢財很少,能叫許許多多的人得利益。

「此是般若主旨。若非徹底明了,一切佛法,便不得明了。」這個意思就說明「諸相非相」,也就是說,一切現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一定要知道得很透徹才起作用。知道得很透徹,貪瞋痴的念頭不起;不但這些東西不起,世法裡面的親情也會斷掉,也沒有了。為什麽?親情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完沒了,牽著你在六道裡面輪迴,搞這個事情,苦不堪言!看破了,也要放下、也要舍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菩薩、成佛,將來回過頭來度這些冤親債主,他跟我們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些有緣的都是先得度的,優先得度,這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人。不是世間一般人講的,學佛人沒有感情,都是忘恩負義,人家罵我們學佛的人六親不認;他不曉得,學了佛之後有大智慧,會施與眾生大的恩德。世間人所看的、所計較的太渺小了。這才能給這些冤親債主最殊勝、最大功德利益。不明甚深般若,你這一點就做不到,這是《般若經》為什麽要講。

「所有觀門行門,種種修持,便不能得力。故今更詳析說之。」江味農居士講《金剛經》,為什麽講得這麽詳細?有道理,《金剛經》要不細講沒用,一定要細講。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知道這些真實的道理,我們的觀念改變了,我們的行持如法,與法就相應;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功夫都很容易得力,這是詳細講解的原因。

【2、當知一切法,莫非因緣聚會,假現有相。緣聚則生,緣散便滅。正當聚會時,復起變化,無常無定。可悟其並非堅實,實是幻現之假相。此之謂有即是空。凡夫誤認為實,遂致取著,隨之流轉,此輪迴之因也。】

「當知一切法,莫非因緣聚會,假現有相。緣聚則生,緣散便滅。」所有一切現象,現象存在多久,就是那個緣多久;緣聚現相,緣散,相就滅。如果是個聰明人,把這個事實看清楚了,就知道不生不滅,哪來的生滅?不過是緣聚、緣散而已,沒有生滅。緣聚的時候,緣沒有生滅;緣散的時候,緣也沒有生滅,哪來的生滅?譬如你們手上拿的經本,拿在手上這是一本書。怎麽成為一本書?裡面有幾十張紙訂在一起。訂在一起是聚,這是一本書;如果拆開,是一張一張紙,這書沒有了。裝訂在一起,紙沒有增加,拆散掉,紙沒有減少;紙張不生不滅,但是書有生有滅;訂起來,書生了,拆開來,書滅了。聰明人曉得,哪裡有書?沒書,一堆紙而已。一堆紙,疊起來,不生;散開來,不滅。所有一切法就是這麽個道理,緣聚緣散而已。多朝這去想想。我們身體壽命長短,緣聚緣散,沒有生死,生死是假的。你看走眼、看錯了,你著了書本的相;不著書本相,書沒有生滅。你要是不著身相,身體沒有生死,世界也沒有成住壞空,都是緣聚緣散而已。

「正當聚會時,復起變化,無常無定。」正在緣聚的時候,它裡面有變化。像我們身體,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因為胡思亂想,你生理、身體就起變化。身體的變化,我們現在講細胞的新陳代謝,是什麽原因?是你的念頭,是這麽回事情。你念頭清凈,新陳代謝愈來愈好;如果你心思很亂、妄想很多,貪瞋痴很重,新陳代謝裡面細胞愈變愈壞,你身體就變壞,就這麽個道理。所以無常無定。

「可悟其並非堅實,實是幻現之假相。此之謂有即是空。凡夫誤認為實,遂致取著(取相、著相),隨之流轉,此輪迴之因也。」這一段是把為什麽會有生死輪迴,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59集

請掀開經本一百三十一頁。

【3、一切法所以有種種不同,是隨業力而異(唯識所變),業力複雜,現相亦複雜,業力純凈,現相亦純凈,絲毫不爽,此之謂空即是有。凡夫不明此理,撥無因果,取著空相,無所不為,此墮落之因也。】

這段跟前面講的,這兩小段非常重要,因為它是我們修行觀照的基礎。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相的看法,到底哪一個看法才是正確的?哪些看法是錯誤的?這兩小段可以說是最真實的看法,宇宙真相確確實實如是如是。我們能夠常常記在心上,常常用這個角度來觀察一切萬法,不但能得定,心能夠安,也能夠開悟;正所謂是心安理得,道理清楚明白,心就安了。心安理得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果位。由此可知,這兩段所說的是圓初住菩薩以上的境界。

一切法為什麽那麽複雜,種種不同?複雜的原因是念頭複雜。佛在大經上常常提示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乃至於一真法界、極樂世界,都是從心想生。如果我們能夠稍稍體會得這句話的意思,我們仔細反省一下,我們的心想,從早到晚有多少不同的念頭?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從我們出生到這一生報盡,你就想一想,多少念頭!而我們自己能夠覺察到的,實在講是非常非常粗的念頭,細的念頭我們自己不知道。愈是心清凈的人,觀察的能力愈微細,大乘經上講,八地菩薩才見到阿賴耶識的動相,就是我們講阿賴耶識的活動,他才能見到,那是極微細的念頭。念頭這麽複雜,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就是念頭,心想出來的萬法,它怎麽不複雜?它當然複雜。我們一個人這個念頭就無量無邊,何況這些大眾、芸芸眾生,這個念頭加起來,那還得了!經上用一句話來形容:不可思議!這是真話,確實不可思議。所以種種不同的現相,是業力變現出來的。這個地方講業力變現,就是法相宗所說的「唯識所變」,佛常常講的「從心想生」,一個意思。

「業力複雜」,諸位要知道,起心動念就造業,不是說我們口造、身造才算造業。造業的工具有三大類:身、語、意,身造業、語造業、念頭也造業,念頭是意業。身口造業有中斷的時候、有停止的時候,意業沒有間斷。不要以為我們在那裡靜坐,心很清凈,一念不生沒造業,微細的念頭還繼續不斷在造業。每天晚上睡覺,我們的身不造業,口也不造業,還會作夢,作夢就是意還在造業。所以意造業從來沒有中斷過,這個最可怕!業力複雜,現的相複雜。

古時候的環境,沒有我們現在複雜。我們不要講太古,講三十年前。四、五十歲的人,我們講三十年前,他記得很清楚,三十年前的社會比現在淳樸多了。再三十年前,那個環境更淳樸、更可愛。什麽原因?因為那個時候妄想、分別、執著比現在人少,社會五欲六塵誘惑也少。現在妄想多,誘惑你打妄想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每天電視一打開,就是誘惑你打妄想,每天報紙這都是叫你打妄想,緣不好!三十年前也有報紙,沒有這麽多,只有一張、兩張而已;現在十幾張,妄想多了。這個社會比從前複雜,妄念多了。我們從這一方面能夠體會得到,古時候的人心比較清凈,尤其是中國人。

中國從前的人念古書,從小就教他念書,念書修什麽?念書修戒定慧。戒定慧是從小就培養,我們中國古代的小學,兒童七歲上學,主要教學的宗旨就是戒定慧。但是他沒有用佛教這個名詞,內容完全相同。教小孩要懂得規矩,要知道長幼有序,一舉一動、言語都要懂規矩,規矩就是戒。訓練他心地清凈,不要胡思亂想。用什麽方法訓練?讀書、背書,背書他就不打妄想了。書里什麽意思不講,只教你念、只教你背,什麽意思不知道,修定!一懂意思就胡思亂想,所以不講解,只教你背誦。從七歲到十二歲,這個過程當中,把所有的經書,或者是你的父母、老師選擇古人的這些好的文章,都在這一段時間把它背熟。每一篇要背一百遍、兩百遍,背熟。這個功夫下得很值得,他心清凈、心定下來了。而且所背誦的東西,一生都不會忘記,八十歲、九十歲了,依然朗朗上口,不會忘記,寫文章、說話,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不要去查參考書,都是從小背書來的。所以他修定,小的時候修戒、修定。十三、四歲入太學,從前沒有中學,小學畢業之後完成了,就入太學,太學就是大學。大學裡面老師不是教你背誦,講解、研究、討論,就是你過去所學、所背誦的東西,在這個時候老師指導你,為你講解,帶著你研究討論,天天做這個,開智慧!老師教學的時候有沒有課本?給諸位說,沒有課本。老師從小也背熟了,學生也背熟了,所以不要用課本。講起《論語》第幾篇、第幾頁、第幾行,大家都知道,都背熟了,不要用書本的。

從前讀書樂,快樂!不像現在念書念得好辛苦。我看到現在的學生,下一生不敢作人,太苦太苦了!從前讀書樂。老師帶著學生、帶著酒菜,遊山玩水,去旅遊。旅遊三個月回來,這個課程講完了,一路玩是一路研究討論,你說那個多快樂!哪裡像現在讀書這個樣子,可怕、嚇死人!所以從前讀書真樂。我們看到古人生活、讀書,真的都是詩情畫意,的確他這個生活是有真善美,現在沒有了。現在我們所享受的是物質文明一點方便,可是付出的代價非常慘痛,人生的樂趣沒有了。人都變成機械,這是很可悲的一個現象,我們必須要覺悟。

這就是顯示出業力之純凈跟複雜,從三十年、三十年這個階段,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現在是愈來愈複雜,現的相當然複雜;如果業力純凈,現相就純凈。哪些相是純凈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純凈的,《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清凈的。人家的世界為什麽清凈?所有一切生活在那個世界的眾生,想法、看法都很單純,他不複雜。像我們今天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向專念」,一,只想一個,其他的都不想,一就純凈。每一個人都是一向專念生到西方凈土的,所以西方凈土人雖然很多,大家都是一向專念去的。他沒有別的念頭,只有阿彌陀佛,這就純凈。西方叫極樂世界,不複雜;複雜苦,純凈就樂了。諸位如果真正體會這個道理,你就真有智慧,你真的是開悟了。

我們學經教,學一部經,純凈、快樂!你要是想全部《大藏經》都要學,你會累死,累死了也學不成功,分量太多了。我們中國有一套《四庫全書》,這部書是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給我們談《四庫全書》的分量,就是從頭到尾看一遍,其他的不能研究,看一遍。他說:假如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會看,一出生就看,他的壽命很長,能夠活到一百二十歲,到一百二十歲,這部《四庫全書》還沒有看完,他已經就過世了,你就曉得這部書的分量是多少。我們今天講《大藏經》多,我們的精裝本《大藏經》一百冊,一套《四庫全書》一千五百冊,是十五套的《大藏經》,那麽多的分量。雜,就什麽成就都沒有了。諸位要曉得,真正聰明人專一,你才會有成就,才能夠成功,不能搞雜。所以業力凈,相就凈。

「絲毫不爽」,絲毫不爽是總結上面兩個現相,業力複雜就現複雜的現相,業力單純就現單純的現相,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都是把真相說出來了。雖然現相,不管現的是複雜的相、單純的相,這個相都是一剎那九百業因果報的生滅相續相,沒有例外的。諸佛凈土也如此,我們這個六道、十法界也是如此,沒有例外的。

實實在在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導我們要放下,教我們要無住,因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住個什麽?你放下就對了,放下就與事實真相相應。放下是心裏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斷掉,清凈心現前。為什麽又要教你生心?因為他業力在變,所以教你生心,教你生善心,變現的是善境界;教你生凈心,變現的是清凈境界。這是佛教給我們要生心,不生心不行。不生心怎麽不行?不生心,你一定受業力的支配。我這一生不造業、心很清凈,過去生中有業,無量劫來不斷的在造業,那個業力會起現行,你這個定控制住,它暫時不起現行,那個定力一失掉,控制不住,馬上就起現行。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很多。佛告訴我們,生四禪天的人、生四空天的人,四禪、四空天都是靠定力往生的。天的層次不一樣,愈往上去定功愈深,也就是說,他定的時間愈長。最長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他定力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真的是很長的數字。八萬大劫到了,他的定力失掉,失掉的時候又要墮落下來,那個墮得很慘,大乘經上講,一般都是墮到阿鼻地獄。為什麽他造這麽重的罪?因為他毀謗三寶。他自己不知道,以為生到四禪天、四空天就已經證得大涅盤,不生不滅了;到了那個時候他定力失掉,又要墮落了,於是他就懷疑,十方諸佛所說的話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已經證得大涅盤,為什麽還要墮落?」所以他就毀謗三寶,毀謗三寶的罪業墮阿鼻地獄。我們世間人常講,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事實真相不可以不明了,明了之後我們就不至於發生誤會,才能走出一條正道。四禪、四空天是歧路,不是正道,路走錯了。我們曉得,真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前面一段講「有即是空」,都是假相;「空即是有」,都是從自性當中變現出來的境界。凡夫不明此理,理不懂,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於是他迷惑。迷惑還不要緊,特別固執自己的成見,因緣果報沒看到,沒有看到不相信。你給他講:你造罪業會墮地獄。「地獄在哪裡?你看見了?」縱然我說我看見了,他還是不相信,「你看見,我沒有看見。」還是不相信,要他自己看見他才相信,別人看見告訴他,他都不能接受,他不相信。這樣的人沒救了,這叫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你給他講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真的?你相信阿彌陀佛?」「因果報應是真的,你相信?」遇到這樣的人,這就是佛經上講的「一闡提」,沒善根,講不通。碰到這種人那有什麽法子?我們只有合掌阿彌陀佛,你高興怎麽辦就怎麽辦,我們幫不上忙。不但我幫不上忙,諸佛菩薩來也幫不上忙,你不相信!這些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人,「取著空相」。這個空相是什麽?認為人死了就死了,一切都沒有了。哪裡有什麽輪迴,哪裡有什麽報應?死了一切都完了。於是他這一生可以無所不為,想干什麽就干什麽,這是他墮落的原因。到以後他見到地獄,見到輪迴,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

由此可知,真正有佛緣的人,能夠聞到佛法,能相信、能接受,這佛在經上講的,如果沒有善根福德,不行!要是相信凈土,那是很深厚的善根福德。善根福德少了還不行,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阿闍王子過去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那樣的善根還不行,還是差了一截。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不少了,這樣的善根福德還不能相信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發願往生。我們自己想想,我們聽到了,真的相信、真發願,那你就應該自己恭喜自己,你的善根福德超過阿闍王子很多。

【4、業從何起,起於心之有念也。念與業時時變異。惟此同具之靈性,則從來不變不異,為一切法之本體。有體必有用,有用必有相。相雖幻有,而從來不斷。故不應著有,亦不應著空也。】

「業從何起,起於心之有念。」我們學佛的人,大概都比較聰明一點,都有一點警覺心,不學佛的人不知道,一生真的是懵懵懂懂、糊裡糊塗。學佛的人,不管他懂多少,「我業障很重!要想法子消業障」。他還知道消業障,不管業障消得了、消不了,他總有個念頭要消業障。消業障先要曉得業障是什麽,如果業障是什麽都不曉得,你從哪裡消起?先要認識業障,然後才有辦法把它消除。這個地方說明白了,業障就是念頭,善的念頭就是善業,惡的念頭就是惡業。善惡的標準是什麽,這要搞清楚,如果不搞清楚,許許多多人把惡業當作善業,不知道自己造惡業。佛法當中的標準,前面曾經說過一句:捨己為人。這個念頭只為一切眾生得好處,而沒有為自己,這個念頭是善念,這是善業;如果起了一個念頭,只為自己得利益,沒有想到一切眾生,這個念頭就是惡業。佛法的標準在此地。我們起個念頭,利益自己也利益眾生,怎麽樣?這個念頭是善惡交雜,不是純善,也不是純惡,果報要看將來哪一個力量強,先去受報,這個不定的。善念是一定得善果,惡念是一定要受惡報;善惡混雜不定的,要看後來的緣。由此可知,起心動念關係太大了。

佛在大乘法裡面教導我們,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專勸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這個業是純善。一心一意求生凈土,對這個世間決定沒有貪戀,你就一點惡業都沒有。在這個世間,隨緣度日就好。你前生修的財布施多,這一生的生活富裕,你就過富裕的生活,這個富裕不放在心上。如果這一生生活貧賤,日子過得很苦,生活條件很差,也不需要追求,也無需要改善,早一點求往生,你的心是定的。如果我的生活很清苦,看到別人過得很舒服,想跟人家比一比,想方法來改善自己生活。你們諸位想想,他有沒有意思離開六道輪迴?沒有意思;還是留戀六道輪迴,因為他還想改善他的生活,他並不想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人求往生難!這些道理不但佛教導我們,儒家也教我們,素富貴安於富貴,素貧賤安於貧賤,心都是安的。他心為什麽安?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明白,所以他心很安定。他沒有一切的慾望,沒有一切的追求,安裡面就有樂。中國諺語常說,知足常樂。雖貧賤,他知足,他快樂。雖然是世間富貴人家,他不知足,他的日子過得很辛苦。世間什麽人最苦?不知足的人最苦。什麽人最快樂?知足的人最快樂。

我以前受戒的時候,得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師,跟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就是在江蘇常州這一帶,他們小時候作小和尚親眼看到的這樁事情。有一個要飯的,他的生活快樂。出去討飯,每天遊山玩水,晚上隨便找個破地方睡一下。他的兒子做生意發了大財,他的親戚朋友都罵他:你發這麽大的財,你的父親在外面討飯,你曉不曉得?這兒子沒有面子,就派了好多人到處去找,好不容易把父親找回來。給他洗了澡,換了新衣服,在家裡當老太爺供養,養了不到一個月,老先生偷偷的跑掉,又去討飯了。人家問他:為什麽?快樂!天天在家裡好像關在監牢獄,我一天到晚遊山玩水多自在,無憂無慮,心裡沒有牽掛。高人!這是真正的高人。什麽都沒有,要吃飯討一餐飯吃,哪裡都可以睡覺,身上一無所有,遊山玩水又不怕強盜,什麽都不怕,這多自在!他那個生活快樂悠遊,別人沒有辦法能體會到的。這個人是知足常樂,他是世間最快樂的人。在家裡享福的老太爺不如他,比他差遠了。所以我們要懂得,明理,我們心就安了,什麽都不求了,一切都隨緣,隨緣就自在,何必要打妄想!

「念與業時時變異」,念是造作,造作的結果就是業,我們前念跟後念不一樣,真的這個念頭剎那剎那在變化,有時候的變化非常之大。這就是講妄想、妄念。「惟此同具之靈性,則從來不變不異,為一切法之本體。」靈性就是真如本性,妄念千變萬化,無量無邊的變化,但是真如本性從來沒變過。佛法的修學,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教我們什麽?教我們要明心見性,要在無量無邊變化裡面去找一個不變的,把那個不變的東西找出來。依循不變,這就是佛,就是菩薩。佛菩薩用的心,是用那個不變的心、不異的心,他們用這個心。我們凡夫用的心,是一天到晚在變化的,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不變的,我們是用妄心。真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不但六道、十法界是依真心變現出來的,諸佛菩薩的凈土、一真法界也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它是一切法的本體。

「有體必有用,有用必有相」。妄心斷盡,真性完全現前,現出來的就是佛的凈土。有體一定會有用,有用一定會現相,所現的是一真法界,所現的是極樂世界。「相雖幻有,而從來不斷。」諸位要知道,相是決定不會斷的,我們現在這個妄想也不斷,它會變。相會變不會斷,這個道理你要懂,它剎那剎那不住的在變,從來沒有斷過。如果斷了,那真如本性不就斷掉了,哪有這種道理?沒這個道理的。古德的比喻比得好,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譬如我們用黃金做個佛像,佛像不喜歡了,我塑一個觀音菩薩像,黃金還是那個,並沒有斷,相改了。我把佛像融化,再做一尊觀音菩薩像,相變了,性沒變,金沒有變,金是一定有相的。因為這個相剎那剎那在變,因此我們起心動念關係就太大了;你日常生活當中起什麽心,動什麽念。因為這個相都是幻有,而且從來不斷,「故不應著有,亦不應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所有的現相假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你不能執著有;但是那個相不斷,假相不斷,它千變萬化,所以你也不能著空。你著有錯了,著空也錯了。佛教給我們,空有兩邊都不執著,就對了。

【5、既知相由業轉,業作於心。則知一念之因雖微,其關係卻是極大。學人應於起心動念時,觀照用功也。】

「既知相由業轉,業作於心。」這兩句把道理說出來了,真的是宇宙萬有的道理,這從大的來說。如果從小的來講,我們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你這一生是好命還是不好的命,這兩句話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明白這兩句話,你就會主宰你自己的命運,可以改造你的命運;改造命運不難。相是色相。色相,我這個身體,我的身體不好,我的身體多病,我的身體不夠圓滿,很多人想改,用什麽方法改?到美容院裡面去改,到外科手術整形裡面去改,愈改愈糟糕!那個副作用太大,改了以後再出來看,那真的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太可怕了!他不懂道理,從心上改。你的心善,你的相貌就善良;心慈悲,相貌就圓滿,從這個地方改。不需要找美容整形,用不著找它,那個害死人。從心上去改,這個一定要曉得,業作於心。衰老了,老苦,連衰老都可以返老還童,可以能夠回過來,只要你會改。你為什麽會老?心老了,天天想:我老了,七十、八十、九十了,老了!他一天到晚在想老,就老得很快。如果你能夠把老給忘掉,你的念頭都是年輕人的念頭,你馬上就回過頭來,身體都回過頭來了,身子也靈活,這是色相。要懂得從心想生,看你怎麽個想法,它就怎麽個變法。常常想佛,常常想菩薩,想上幾年,相貌就變成佛菩薩,相隨心轉。相貌會變,會變成佛菩薩,變得很圓滿,讓人家看到你都歡喜你、都尊重你,它會變。多想想好的,不要想壞的。多看看佛菩薩,照佛菩薩那個模樣來塑造自己,這是聰明人,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要從心地上下功夫。

實在講心是主宰,心很重要。在事相上,那只是小小的補助而已。事相上,現在上了年歲的人,四、五十歲的人,知道要注重身體、保養身體,要進補,每天要練氣功、要去打拳,搞這些鍛鏈身體,身體也未必好到哪裡,不見得!我們學佛的人拜佛,拜佛對於鍛鏈身體非常好,但是也是輔助。真正主要的是鏈心,那才是真正重要。我在初學的時候,沒有出家以前,作居士的時候,跟懺雲法師住茅蓬。現在在台灣,高雄元亨寺普妙老和尚,跟我們一起住茅蓬,我們那個時候就在一塊,交情很深。那個時候我每天晚上九點鐘睡覺、早晨三點鐘起床,住在山上。那個時候的山是荒山沒人住,不像現在,現在景觀完全破壞了。早晨起來做早課,早課完了,我要做早飯。懺雲法師飲食很講究的,早晨要吃豆漿稀飯。我們早晨起來要磨豆漿,豆漿裡面摻花生米,那個稀飯很香、很好吃,早餐自己做。早飯煮好後,還有一段空閑時間拜佛。我早晨拜三百拜,我拜的速度很快,大概要一個小時多一點點。我早晨拜三百拜,中午拜二百拜,晚上拜三百拜,每天規定是拜八百拜佛。我拜了五個半月,拜了十幾萬拜。以後,出家之後就教學,就忙著講經,這些事相上修行就很少了。最近差不多二十年來,我沒有拜過佛,只有講經的時候在旁邊拜三拜,講完了再拜三拜,沒有再拜了,什麽運動都沒有。我在美國講經,遇到中國練功的人,在舊金山講經遇到這些人,他們來聽。聽完之後,聽眾告訴我,他說:「法師,中國來的這些有功夫的人,他們在底下說你的功夫是高段的,你是怎麽練的?」問我怎麽練的?我笑笑說:「我什麽也沒有練,怎麽是高段的?」但是他說那個高段的,也應該有道理,我們懂得。我們練的是清凈心,我們是從根本上練,他練那個是在枝葉上練,不一樣!所以心清凈,身清凈,一切病不生,不會衰老,心要緊!

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講,一切皆是心在作主宰,這個意思給我們重複說了很多遍。這個地方就說得很有道理,「相由業轉,業作於心。」心要清凈、心要平等、心要善良、心要慈悲,念念想一切眾生,把「我」忘掉了。你要說老,老總得有個人去老,我老了;「我」沒有了,誰老?佛菩薩為什麽不老?因為他沒有「我」,有我才會老,沒有我就不老了。有我,才會生病;沒有我,病誰生?你們哪一個人執著有我的,你們就要生病;如果「我」不要了、沒有了,決定不會生病,決定不會衰老,而且死也沒有了。有我,我才會死,我沒有了,誰死?生老病死統統沒有了。《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然後你去問誰老、誰病、誰死?統統沒有了。這才叫解脫,才叫得大自在!

「則知一念之因雖微,其關係卻是極大。學人應於起心動念時,觀照用功也。」這也是真正修學重要指導的原則。一念,雖然微不足道;一般人沒有重視念頭,殊不知念頭關係太大了,它能改變你的身心,改變你的生活狀況。這個道理,這個事實,只有佛菩薩看得非常清楚。會用功的人在哪裡用功?在起心動念。宗門裡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念頭要轉得快,念起不怕,起來馬上就轉掉。把自私的念頭轉成大公無私,把一切虛妄的念頭統統轉成阿彌陀佛,這樣就好。所貴的是轉得快,這就是轉識成智,你就會用功了,會用功的人就是轉念頭。

【6、應知相即非相,生即非生。既不著有,亦不著空。如是空有雙離,以行六度萬行,乃能利益一切眾生。】

「應知相即非相,生即非生。」這兩句完全講的是事實真相。相為什麽是非相?非相是空,相是有,有即是空。所有一切現相,只不過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而已,確實不可得,不要誤認為有所得,你錯了。一切法俱不可得,你要認清楚事實真相。「生即非生」,非生是無生,生就是無生,因為它速度太快了,一秒鐘有兩個十萬八千次生滅,我們這個念頭來不及,你一個念頭想到生,生早滅掉了,早就沒有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你才曉得佛講的話有道理,佛說得對。空有兩邊不執著,一切法不放在心上,境界現前,若無其事,心永遠是平靜的,永遠是安樂的。

「如是空有雙離」,兩邊不住。「以行六度萬行,乃能利益一切眾生。」這裡面決定沒有利益自己,一生的生活隨緣度日,真正是幸福快樂無比。世間人之苦,我們應該體會得到,苦的是什麽?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苦的是這些。而這些東西是什麽?是一場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想想看,那個苦多冤枉!因此佛在經上常講這一切眾生「可憐憫者」,你真可憐!假如真的有苦,你吃苦,不能說是你可憐,這個話就說得太過分了。他根本沒有苦,他在打妄想自找苦吃,他不苦,這是事實,哪來的苦!都是迷惑,都是把事實真相看錯了,產生一個錯誤的觀念,在這裡面虛妄的去承受,這才叫真正可憐。能夠明白事實真相,則修六度萬行是利益眾生。六度萬行對眾生有什麽利益?喚醒眾生的迷惑。不但佛菩薩講經說法是喚醒,佛菩薩在生活當中,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是喚醒眾生,所以示現在這個世間,給一切眾生做覺悟的榜樣。釋迦牟尼佛在生活當中,須菩提尊者覺悟了,看出來了,讚歎「希有世尊」。佛表現什麽希有?到舍衛大城托缽,著衣持缽。在平常人看,這有什麽希奇?一點也不希奇。會看的人懂得,他自在、他快樂、他幸福。他的人生充滿真實的智慧,怎麽不希有?我們這個世間無論做多大的官、發多大的財,他不快樂、不幸福,他苦惱無邊,那就不希奇了。遇到個人真的幸福快樂,他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苦惱,他什麽都沒有,這才真希奇!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表現的是這一套。所以會看的人看出來,驚訝!讚歎希有!這就是利益一切眾生。

說到以行六度萬行,就是示現在世間,他全部的生活活動。佛教的術語叫「以行六度萬行」,都是給眾生做榜樣的,都是啟發眾生令眾生覺悟的。也許我們要問:許許多多眾生看到他那個樣子,沒覺悟!那也能得利益嗎?能!覺悟哪有那麽快?哪有一表演,他就覺悟了?那不是普通人。好像講經,兩個小時講了,你就開悟,你就證果,那不是普通人。這叫薰習,佛菩薩不斷的示現,生生世世的示現,慢慢來薰習。時間久了,薰習力量就產生。我們中國古人衣服有香氣叫薰香。現在科技進步,香水噴一噴馬上就香了,快得很。從前這個薰香,燒的這好香,衣服放在那裡去薰,大概要薰兩、三天的時間,這個衣服穿出去可以保持好幾個小時香氣不散。佛經上常講薰習,佛菩薩示現,雖然你天天跟他接觸、看到他,沒有開悟,但是你受到薰習了。生生世世不斷的薰習,總有一天你會覺悟。那個覺悟不是偶然的,可見得佛菩薩所示現的沒有白費。佛法裡面講,對於一切眾生有近因,近因是他馬上成就了;有種遠因,來生來世,甚至於到無量劫以後世。佛菩薩的心,他有恆心、有長遠心、有耐心,他並不急著趕快去成就;凡夫心很急躁,希望趕快就成就。殊不知欲速則不達,一定要時節因緣成熟,而時節因緣必須是長時間的培養。世間往往有些大功大業,不能在自己一生完成。諸位讀歷史,你就曉得。古聖先王,他的理想、他的願望,他真正在做,但是他看不到成果,他知道他傳到底下一代,再傳一代,這個成果現前了,他曉得。一個理想不一定自己能看到,希望能傳遞到底下一代、再傳一代,能夠實現,那都是對於眾生有很大的利益。這就是我們所謂歷史的眼光、歷史的任務。特別是在佛法的承傳弘揚方面,一定要有遠大的眼光。

【7、修二邊雙離之因,證寂照同時之果,是為究竟之利益。發大心者,如是空有雙離,以行布施。布施此空有雙離之妙法。則自他皆得離相見性,斷念證體,同歸性海。其利益之大,不可思議。】

「修二邊雙離之因,證寂照同時之果,是為究竟之利益。」這個利益大。愈是大,時間愈長,這是一定的道理,對眾生愈有深遠的利益。古人有很多用心,的確不是我們粗心大意的人所能夠了解的。我年輕時喜歡讀歷史,最初我對歷史上有一樁事情很疑惑,放在心上很長的一段時期,得不到答案。那就是歷史上有《隱逸傳》,我不懂,這些隱士、隱居的人,雖然這些人有學問、有道德,他也有能力,但是從來沒有替社會做一樁事情,好像並沒有真正利益國家民族,為什麽歷史上要給他寫傳記留傳到後世?這個我很迷惑!歷史上留名都是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人,這才留到後世。這些人沒貢獻,一天到晚作詩、作文章、喝酒、遊山玩水,他都搞這個,也給他做成傳記。我那時候很不服,後來學了佛才曉得,真的要給他立傳,他對於國家民族的貢獻很偉大。他教人是什麽?他不是沒有本事,不是不能跟人家爭,他有道德、有學問、有才幹,他所表現的,教給我們世間人,「於世無求,於人無爭」,他不是口說,他做出來表演給我們看。他不是沒有能力求,不是沒有能力爭。有這個能力,不爭、不求,隱士。對於國家長治久安有很深遠的影響,這個給他立傳很有道理!這是像佛陀一樣以身教,表演出來給你們看,人人都能夠「於世無求,於人無爭」,天下不就太平了嗎?今天天下為什麽這麽亂?喜歡競爭的人太多,喜歡追求的人太多,所以天下就大亂。如果人人都能夠不爭不求,天下太平。有很多人說:「不行,現在這個年頭要是不打拚,活不了!」我跟人家不打拚,我活得滿好!我活得比他好,比他自在!我也沒有求,也沒有爭,日子不是一樣好過嗎?他要真的不求不爭,保證他死不了。都是妄念在作祟,完全是錯誤的觀念在支配著。自己一生苦惱,也把社會擾亂,帶給眾生苦難,沒有利益眾生。

「二邊雙離」,要修這個。二邊,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空有兩邊是講綱領,細說就太多太多了。真假是兩邊、邪正是兩邊、是非是兩邊、善惡是兩邊、利害是兩邊、人我是兩邊,統統離開,那個心多清凈!大家讀這個經,修二邊雙離,離空有兩邊,你執著這個,其他的你沒有離,那你沒有體會到經的意思。二邊,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相對的兩邊。兩邊都舍,你的心真正清凈。寂是清凈心,照是智慧心,你的心裡清凈而充滿智慧。寂照同時,清凈心、智慧心同時顯現,得這個果報,這才是真實究竟的利益。不但對自己有利益,對一切眾生當然有利益。你知道用什麽方法照顧一切眾生,知道用什麽方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今天有這個心、有這個願,沒有能力,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力不足就是我們寂照功夫不夠,所以力量達不到。

「發大心者,如是空有雙離,以行布施。」《金剛經》上所說的這些布施,意思都要很清楚、很明了。布施就是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行為,一切都要貢獻給一切眾生,都要貢獻給社會大眾,決沒有一絲毫為自己。像前面我說的,穿衣吃飯都是為眾生,都不是為自己。這是《金剛經》上所講「離相布施」的真正意思。

「布施此空有雙離之妙法。則自他皆得離相見性,斷念證體,同歸性海。其利益之大,不可思議。」布施,平常在佛教裡面,對於這些法相名詞似是而非的好像懂得一點。什麽叫布施?到這個寺廟來捐一點錢叫布施;看到別人很可憐,乞丐給他一點錢,這叫布施。意思都錯會了,不是這個意思。這樣的布施,你怎麽能夠離相見性?你怎麽能夠自利利他?不可能的。布施是講我們整個的生活行為,都要能夠捨己為人,這叫布施;這樣才能夠離相,我們這樣修久了,自自然然四相就沒有了。四相不必要離,不必要破,久而久之化掉了。大乘法之妙,「大而化之」。我們起心動念,想到虛空、想到法界、想一切眾生,不想自己,把自己忘掉了。這個方法比小乘、比權教高明太多。四相離了就見性,妄念斷就證體,同歸性海。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不二,這是同歸性海的現象。利益之大,不可思議!

【8、一切眾生,一切諸相,有種種義。概括為四:第一、相者,相狀。謂有生之類之相狀。不但指外形,兼指內心狀況。種種生類,色心相狀,差別不一,故曰種種。如是一切諸相,俗眼觀之,宛然現有,道眼觀之,除五蘊變現外,實無可得。經言:當下即空,生而無生。故曰『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此明生空之義。五蘊本身,亦眾緣和合,亦本非實(今人謂之分子、原子、電子、粒子、波動等是也),當體即空。故曰『一切眾生,則非眾生』。此明法空之義。明生空,所以破我執、離我相。明法空,所以破法執、離法相。生空、法空、空空,是為三空。具此三空之正智,名金剛般若也。】

「一切眾生,一切諸相,有種種義。」這裡給我們解釋,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如果把意思錯會,你平常用功當然不得力。這個地方簡單說四個,這四個當然都是歸納。「第一、相者,相狀。謂有生之類之相狀。不但指外形,兼指內心狀況。種種生類,色心相狀,差別不一,故曰種種。」這是我們不難體會到。六道裡面,天人我們見不到,餓鬼、地獄我們也見不到,但是人與畜生我們見到了。人跟畜生,我們今天講的動物,在這個地球上各種動物數量就很大。現在科學家已經知道的,總是千百萬種,還有不知道的,還有沒有發現的,那個數量不會比已經知道的少。這是講色心相狀,差別不一。

「如是一切諸相,俗眼觀之,宛然現有。」我們看到,都在眼前,都真的有,我們凡夫所見的,凡夫執著的,這統統有。「道眼觀之」,佛菩薩們看,跟我們的看法不一樣。「除五蘊變現外,實無可得。」再多的種類,無量無邊的種類,總不外乎色受想行識,包括他的外形跟心理活動,這五個字全都包括了。人家看得透徹,看得徹底、看得究竟。「經言:當下即空,生而無生。故曰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才是把事實真相真正看出來。我們是迷在真相里,佛菩薩是對真相徹底通達明了,他不迷惑。迷是凡夫,覺是佛菩薩。迷悟不二,為什麽說迷悟不二?迷的是事實真相,悟的也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裡面沒有迷悟,迷悟在人。「此明生空之義」。生空,就是我們講的動物,動物的生態,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五蘊本身,亦眾緣和合,亦本非實。」五蘊真有嗎?沒有,五蘊也是假的,也是緣生之法。佛法裡面講五蘊,「今人謂之分子、原子、電子、粒子、波動等」,現在科學裡面講這些。這些說法,跟佛法裡面所講的因緣生法、五蘊皆空、當體即空,意思非常接近。前一代的科學家,還以為有物質存在;他們分析到原子、電子、粒子,還以為有物質存在。現代的科學家,科學的儀器進步,粒子還可以分,分到最後發現是波動的現象。於是肯定了沒有物質的存在,這是近代科學家才證實,沒有物質存在。物質現象是怎麽來的?波動的現象。這跟我們佛法講的又接近一層,佛法講宇宙萬有的來源,是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就是波動。所以無明是動相,不是靜相。用什麽方法破無明?用定功。因為它是動相,靜就把動破掉了。佛法的修學,講求禪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換句話說,就是所用方法手段亦無量無邊,亦八萬四千;這些方法手段,只為一個目標,就是定,統統是修定。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以為,禪宗是修定,別的就不修定,你都錯了。不是修定的就不是佛法,凡是修定的統統是佛法,修定的方法手段不一樣。我們凈土宗用念佛的方法修定,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是修定,我們得到的結果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使用的名詞不相同,方法不相同,我們的方向相同,目標是相同的。佛家常說「法門無量,殊途同歸」,就是這個道理。發現是波動,這的確是很了不起的發現。「當體即空」,這是一句總結。哪有物質的存在?萬法因緣生,無量的因緣,所生的現相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相,所以當體即空。

「故曰一切眾生,則非眾生。」佛在《金剛經》上講這句話的意思,我們才真正懂得。眾生不過是假名幻相而已,實在了不可得。「此明法空之義」,法是萬法;前面「生」是講有情眾生,「法」是講無情眾生。有情跟無情都是當體即空,都是了不可得。

「明生空,所以破我執、離我相。明法空,所以破法執、離法相。」兩邊不著。不著就是我們常講放下,你為什麽放不下?你對於道理、事實真相沒有透徹,沒有透徹就是你沒有看破,沒看破叫你放下,那個太勉強,那個放下好難過。真正搞透徹、搞明白了,自自然然放下,放得很舒服、很自在。這一放下,得真正的安樂,自然就不一樣了。所以是放下不難,看破難。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四十九年,何以故?無非是幫助我們看破而已。至於講放下,一念放下,念佛人一念放下就往生了。所以往生有什麽難處?現在放下,現在就走了,什麽時候放下,什麽時候就走了,容易得很!難在哪裡?這裡面的道理、事實真相真難懂。因為你不懂,所以才放不下。為什麽放不下?以為這是真的,我這個身體是真的,我這個產業是真的,我那些美金鈔票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執著在這個地方,放不下!不知道這些東西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曉得!所以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講了四十九年,講了四十九年我們還是沒聽懂,還是沒看破,還是不肯放下。《地藏經》上講,眾生難度,「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

「生空、法空、空空」。生空是有情眾生空了,這裡面的意思要體會,有情眾生是我自己,就是我空了,能得、能執著、能想像的空了,沒有了。法空是我們所執著的、所想得到的,也是空的。能空跟所空都不可得,你還打什麽妄想?你還何必在這些假相裡面斤斤計較?你真的看破、真的放下,一切都不計較了。你要是碰到一個人,他今天把你的錢騙去了,或者偷去了,你會很歡喜,若無其事,沒事!你一點也不會憂愁苦惱,若無其事!你今天得到什麽東西,也若無其事,心不會被外面境界轉了。為什麽?得到的,空的;丟掉了,也是空的。得無所得,舍無所舍,沒有得失,這才是事實真相。連「空」都不執著,我空、法空都不執著,空也沒有了,這叫三空。

「具此三空之正智,名金剛般若也。」世尊在這個經上屢次勸導我們,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叫受持《金剛經》,我空、法空、空空,才是受持《金剛經》,這不容易!不是說受持《金剛經》,每天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我每天受持兩部《金剛經》,你完全著相!我能受持,《金剛經》是法,是我所受持;我也未空,法也未空,這叫受持《金剛經》嗎?可是這樣誤會的人的確很多。他受持《金剛經》,也念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你今天把這事實真相搞清楚,才知道他是誤解如來真實義,他不是願解,得改一個字,誤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全都搞錯了。

【9、通達眾生非眾生,則知眾生性本空寂同佛。故誓願普度一切入無餘涅盤,而無眾生難度之想。且度盡眾生,亦無眾生得度之想。何以故,眾本無眾,生本無生故。如此,方是為利益一切眾生髮心之菩薩。】

「通達眾生非眾生,則知眾生性本空寂同佛。」眾生包括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心性空寂,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一切眾生的心性,也跟諸佛如來一樣,沒有兩樣!

「故誓願普度一切入無餘涅盤,而無眾生難度之想。」這是學佛的人一定要發願,沒有願,人就沒有志氣,人沒有前途了,願是行的動力。世間人,我們在大都會裡面,看到這些經商的、做生意的人,真的拚命,不眠不休。他們飲食不正常,不像我們到鐘點吃飯,好多做生意的人,中午兩、三點鐘才吃飯,晚上八、九點鐘才吃飯,有的還要工作到夜晚一、兩點鐘。這樣認真在拚命、在努力,他為什麽過得那麽辛苦?什麽力量推動他?賺錢!鈔票的力量很大,推動他在干,他不怕辛苦。諸佛菩薩在盡虛空遍法界普度眾生,也是沒有休息,什麽力量在推動他?他又不要錢,又不要名,又不要利,什麽力量在推動?他這樣不眠不休,比做生意的人幹得還要辛苦、還要認真、還要努力,什麽力量?四弘誓願。為什麽?要度眾生,看到眾生太苦,迷得太深,要救度這些眾生,他哪有時間休息!他怎麽能不認真?我要不認真、不努力,眾生就多受一點苦,我早一天成功,眾生就少受一天苦;他是這樣的大悲心。這個力量比世間名利的力量,不曉得偉大到多少倍!

我們今天不肯認真努力,什麽原因?沒有悲心。眾生苦,他活該,他苦他的,與我不相干。嘴巴說度眾生,我還沒有成就,我還不能度,自己又不發憤、又不用功、又不想早一天成就,這個發的願就不是真的願。真正誓願,看到眾生苦就像自己受苦一樣,看到眾生受苦,就像自己父母家親眷屬在受苦。我們總希望他的苦能少受一天,自己怎麽能不發憤,怎麽能不用功?自己不認真努力修行,不認真努力弘法利生,怎麽對得起眾生,怎麽對得起佛陀,怎麽對得起自己?能夠覺悟到這一點,覺悟到這一層,自自然然你就會勇猛精進,你會認真努力。

古德教給我們,就是諦閑老法師教給他徒弟的,這些話我們附在最近印的《念佛論》後面。倓虛法師在香港佛七的開示,我得到這個錄音帶,已經把它寫成文字,印在《念佛論》後面。諦閑老法師教念佛往生的徒弟鍋漏匠,我覺得他的方法好,我就採取他的方法。他這個方法就是教你用功,你念佛也好,你研究教也好,無論用什麽功夫都好,累了就休息,不要勉強,休息好了馬上再干。這個好!累了就休息一下,精神恢復馬上再干,這個身體能夠支持,不會累壞。我們用這個方法,真的能長養善根,也能夠增長自己的智慧體力,專心去干。

誓願太重要了,是我們真正的動力。誓願弘深之人,就是乘願再來。乘願再來,不一定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回頭,用不著!今天我們自己的願力超過業力,就乘願再來。你的願力要是超過不了你的業力,你這一生受你的業力支配。如果你發的是大誓願、真實誓願,這個誓願超過業力了,一超過,現在就是乘願再來。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功夫的人也能看出來,看出來你已經轉變了。我們從相上講,相貌轉變了,體質轉變了,精神轉變了,你的想法、看法統統轉變了,這從形相上、跡象上看出來你轉變了。骨子裡,業力轉變了,業力變成願力,不必換個身體就乘願再來了。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懂這個事實真相。願力再來的身就得自在,決定不受業力輪迴,不受業力的主宰,所以你得到的是真實的幸福、自在、美滿。佛家不是講空話的,決定可以得到,它有理論、有事實、有方法、有效果。

這樣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盤,「而無眾生難度之想」。說眾生好難度,那個難是什麽?你自己沒有能夠轉過來;真正轉過來,眾生就不難度。但是度眾生要緣,諸佛菩薩誓願弘深,眾生沒有緣;沒有緣就是眾生不肯接受,佛不度無緣的眾生。佛所度的有緣,有緣是他肯相信、肯接受,這就得度。佛法在世間沒有緣,沒有緣的原因在哪裡?這些有勢力的人、有財富的人,不幫助佛法,幫助其他的外道,佛法裡面缺乏弘法的資財。今天是資財缺乏,人才更缺乏,這是佛法之衰。這是眾生沒有緣,不是佛菩薩不慈悲。

「且度盡眾生,亦無眾生得度之想。」前面經文所說,「滅度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為什麽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自他俱不可得,知道一切現相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事要不要做?要做。做這些事是生心;了不可得,心裡若無其事,是無住;完全與《金剛經》上的綱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應,換句話說,圓圓滿滿的做到,這才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

「何以故,眾本無眾,生本無生故。如此,方是為利益一切眾生髮心之菩薩。」佛在金剛般若會上所承認的,菩薩離四相;若沒有離四相,你自己認為是菩薩,佛不承認。「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不承認。不要以為你受了菩薩戒,回來,「我是菩薩了,我受了菩薩戒,我已經當了菩薩」,諸佛不承認你是菩薩。諸佛承認什麽人是菩薩?那個人還沒有受過菩薩戒,不要說菩薩戒沒受,三皈依都沒受,但是人家四相已經沒有了,佛承認這個人真的是菩薩。所以諸位要曉得,修行要重實質,不在形相、不在外表,外表不重要,實質重要。

第60集

請掀開經本一百三十二面。這是解釋一切眾生、一切諸相有種種義,概括分為四種,第一種說過了,這個地方是第二種。

【10、第二、以眾生非眾生之義,證明諸相非諸相之義。一切眾生,五蘊色身,皆是四大聚合,業力執持。清凈心中皆無此物。】

這是第二個意思。由此可知,《金剛經》上佛說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眾生非眾生」,眾生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叫做眾生。由此可知,眾生兩個字是略稱,它具足的稱說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就取一個「眾」,取一個「生」。這個意思涵蓋的範圍就非常非常之廣,可以講盡虛空遍法界,世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屬於眾緣和合而生的,就是佛法也不例外。在佛門裡面還有一個術語叫「緣生」,緣生跟眾生的意思是相同的,因緣生法,就是眾生的意思。既然是因緣生法,可見得它沒有自體,因此佛給我們說,它的自體是空相,了不可得,這才說「非眾生」。就《金剛經》字面上的意思來說,眾生是從相上說,非眾生是從性上說,意思就是說明相有性空,性是空的,相是假相,性是真性。從這個意思證明「諸相非諸相」,諸相就是眾生,一切相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生非眾生,當然諸相非諸相。要是講諸相之體,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一句裡面,把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包括在其中。

「一切眾生,五蘊色身,皆是四大聚合。」從相上講,一切有情眾生的色相,我們講肉身,有情眾生的肉身,這個肉身也是無量因緣生的,不簡單!色身的複雜,跟外面大宇宙是同樣的複雜,絕對不是說我們這個肉身的構造比較簡單,外面這個宇宙比較複雜,沒有的,完全相同。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將無量的因緣歸納,無量因緣不好講,太多了,把它分類歸納,歸納為五大類,叫五蘊。如果對於佛法稍稍有一點涉獵的人都知道,《心經》裡面講的五蘊,就是相宗裡面講的百法。法相宗入門的教科書是《百法明門論》,這部論典是天親菩薩造的。天親菩薩根據彌勒菩薩所造《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上,彌勒菩薩將世尊所說一切法,把它歸納為六百六十類,六百六十類已經是一切法的綱要,但是初學的人還是嫌太多,不容易攝受。天親菩薩將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造《百法明門論》,希望大乘學者從百法裡面能夠開悟;明就是開悟,門就是門徑。從這一百法裡面,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麽一個方便的法門。般若會上再將百法又歸納,歸納到最少,五蘊、五法。五法還能不能歸納?還能,歸納到最後就是二法。二法是什麽?一個色法,一個心法,不外乎色心二法。我們現在科學家所說的物質、精神,所有一切法歸到最後,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物質,佛法裡面叫色法;精神,佛法裡面叫心法,這是歸納到最後。

五蘊這個名詞,我們學佛的人必須有一個很清楚的概念。這是五種,蘊是蘊集、聚集的意思,也是我們講類別,五大類,五蘊是五大類。第一個是「色」,色法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物質,百法裡面色法有十一個。五根是色法,眼、耳、鼻、舌、身,這是色法、物質;六塵是色法,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所以色法有十一種,五根加上六塵,十一種。這樣講大家就比較清楚、就好懂,這都是屬於物質。物質裡面,諸位要曉得,絕對不是只有肉眼能看得見的,肉眼看不見的音聲,音聲也是物質,耳接觸的。耳朵聽不見的,眼睛看不見的,鼻子能夠聞得到的,那也是色法;香是代表所有一切氣味,你鼻能聞得到的。我們身體能感覺得到的,像寒暑冷暖統統屬於色法。不僅如此,我們心裏面能夠思惟想像的,法塵也是屬於色法;法塵比較複雜,一半屬於色法,一半屬於心法。除色法之外,心法裡面有四種,它講得比較詳細,「受、想、行、識」。這四種就把百法裡面,除色法之外,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都包括在其中。由此可知,它的範圍很廣。

現在我們再單論這個色身,我們的身體,以及我們身體要依靠生存的環境,這環境也是色法,這都是四大聚合的,這是我們講物質。物質,佛法裡面叫做四大,用地、水、火、風來代表。地代表它是一個物質,我們的六根能夠接觸得到的,它是物質。就像現在科學家所說的原子、電子、粒子,在高倍顯微鏡之下看出來,它存在,它有這個東西。火大,就是說這個物質它有溫度,火是溫度、熱的。水大,水是濕度。它有溫度、有濕度。風大,諸位想想,風是什麽?風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它是動的,所以叫它做風大,這就說明物質它的形態。現在科學家發現的跟佛法講的一樣,用的名詞不相同。科學家知道原子、電子、粒子帶電,帶陽電、陰電。陽電就是佛法講的火大,陰電就是水大。沒錯!確實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諸位要曉得,四大,地、水、火、風這四個字,是形容基本的物質有這四種特性,四大特性,是這個意思。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這個基本物質組成的,現在科學進步了,已經把它觀察得非常的清楚。科學家所謂是它排列的樣式不一樣,現代名詞叫方程式,他們所排列組成的方程式不相同,排成許多種類的原子,由原子再排列變成許許多多不同的分子,由分子組成一切萬有的現象,這個被科學家觀察出來了。他們利用現代科學的儀器觀察,長期的觀察,發現到這些現象。

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不算中國的,就算外國人講法,二千五百年以前,那個時候世界上這些科學儀器都沒有發明。佛看的這個樣子,跟二千五百年以後科學家所看的一樣,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的眼睛就是顯微鏡。極其微細的物質,他能看得那麽清楚,他的眼睛比現在最進步的顯微鏡還靈光。不但他能看小,看得這麽微細,他也能看遠,他那個眼睛也是望遠鏡,也是了不起的。他能夠在這個世間看到盡虛空遍法界,連十萬億佛國土那邊阿彌陀佛講經,釋迦牟尼佛在這裡也看得清清楚楚,這個眼睛才厲害!《金剛經》上講的,五眼圓明。佛說了,這個眼睛是我們真正的眼睛,是我們本來的眼睛。我們現在的眼睛為什麽不靈光?這個眼睛裡面許許多多塵垢的污染,所以它的用途失掉,現在變成很可憐,隔一張紙那一邊都看不見了。被什麽污染?佛講,被妄想、執著污染。如果能把執著舍掉,把它放下,我們這個能力恢復了一部分。就像小乘阿羅漢一樣,執著放下了,破了我執,我們這個眼的能力能夠看到一個小千世界。如果我們的法執也破了,妄想也是放下了,妄想、執著,妄想放下了,我們的能力就恢復更大了,可以看到一個大千世界。假如你的運氣很好,你智慧聰明高人一等,你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可了不得。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你這個眼的能力恢復,幾乎跟佛一樣,佛經上講的境界你全都見到了。

這種形態,我們知道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相續相為什麽能夠維持?就是第一個相跟第二個相很接近,好像沒有什麽改變,它相續綿延也要有一段時間;我們人來講就是壽命,它有這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是什麽力量支配它,讓它這個相續相能夠非常接近的延續這麽長一段時間?「業力執持」,這是業力。過去生中造善業,這一生自然就富貴長壽;過去生中造惡業,這一生當中生活就比較艱難困苦,業力在執持。六道眾生是業力執持的,善業、惡業在那裡執持你。六道以外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還是業力執持。他是什麽業?我們一般講凈業,他是凈業執持。我們六道是染業,染業裡面有善、有惡。像聲聞、緣覺他們修定,他們的心比較清凈,他們也是業力,凈業執持。

「清凈心中皆無此物」。清凈心是真心,如果清凈心現前,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到一真法界去。一真法界是真心現前、清凈心現前,裡面不但是善惡業沒有,凈業也沒有,染凈也沒有。由此可知,十法界的眾生都是業力在執持。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後頭還要生心,就是這個道理。十法界苦樂不一樣,你生心,生善心,你在十法界裡面,你的生活、你的享受會步步高升,把你提升出來。如果你不知道事實真相,依舊任意去造惡業,那個生活很辛苦,那是每況愈下,一世不如一世。所以這是佛的大慈大悲,教給我們要生心。如果生心能夠無住,無住能夠生心,那就好了。用這個方法修持,染凈兩邊不住,一定超越十法界,生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分證佛,宗門裡面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因為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能力在十法界裡面現種種身,所謂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他要到餓鬼道去度眾生,他就現鬼身,他要到地獄道去度眾生,他就現地獄身。無處不現身,這叫真正得大自在。

【11、第三、相者,我人眾壽,四相不一,故曰『諸相』。無論取著身相、法相、非法相,皆為著我人眾壽,故曰『一切』也。經初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第三、相者,我人眾壽,四相不一,故曰『諸相』。」這是解釋諸相非諸相,前面一段是解釋眾生非眾生,著重在眾生上。相,把一切萬相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我相」,眾生第一個執著的,把這個身當作我,以為這個身就是我,堅固的執著,無量劫來從來沒有把這個放下,從來沒有把這個捨棄,堅固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無量劫的修行,都沒有辦法脫離輪迴,沒有辦法超越三界,病根就在此地。「人相」,跟我對立的就叫人相。此地的人相範圍非常廣大,九法界的眾生都是人相。大家不要把意思看錯,以為我相,別的人大概就是人相,不是這個意思。這個人是指一切眾生,包括我們這個身,這個身是什麽?這是個人,這像個人。「眾生」,是說這個相是眾緣和合而生。

「我人眾壽」,每一個字裡面都含有無量義,意思是無限的深、無限的廣。譬如我相,我這個身體大概是範圍比較小一點,範圍不小,也很大。為什麽?這個身是我,外面是我所,我所有的,還包到我裡面去了,一個也沒有漏掉,我所有的。這是我住的地球,那地球上所有眾生不都變成我所有的!我住的這個大千世界,我住的這個虛空法界,「我」延伸起來也是無量無邊。每一個字裡面含義都是無量無邊,必需四個字才能把事實真相顯示清楚。「我」一個執著,「人」這就包括我所有的,眾生是講眾緣和合而生,就是指緣生之法,「壽者」是指業力執持他時間的長短。由此可知,這四個字是在講一樁事情,不是講四樁事情;講的四樁事情,這就不叫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所以四個還是說的一樁事情,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定要從四個角度來看,才把這個事情看清楚、看明白,是這麽一個意思。四個角度上觀察,它有四種現象,四種現象合起來是一樁事情。所以從相上講,「四相不一,故曰諸相」。任何一樁事情從面面觀,它的相都不一樣。

「無論取著身相、法相、非法相,皆為著我人眾壽」。那四個字要不是一樁事情,你為什麽著一個統統都著了?著身相,以為這個身體是自己,你四相具足。法相,執著一切法確實有,這都是著有。非法相,著空,非法相是空。你執著一切什麽都沒有,問誰執著一切都沒有?還不是我執著嗎?有我,四相沒有具足嗎?諸位細細從這個地方去省察、去體悟。所以菩薩證果,沒有念頭。前面我們讀過,須陀洹如果自己以為「我證得須陀洹果」,你們想想看,他有沒有證得?他四相具足,凡夫!須陀洹證得須陀洹果,他沒有覺得他證果,他若無其事。小乘尚且如此,何況大乘菩薩?你要是遇到觀音菩薩,你請教他:觀音菩薩,你是不是已經證得等覺菩薩?他要是給你說「我已經證得」,他四相就具足了。他心裏面確確實實沒有這種分別執著,清凈心。菩薩,我們講圓教,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這五十一個階級從哪裡來的?釋迦牟尼佛方便給我們說的,方便說的。事實的真相是這五十一位菩薩清凈心的純度不一樣,愈高心就愈清凈。但是那個最低的一位,也沒有我執,也沒有四相,從最低的初信位菩薩就沒有四相。換句話說,沒有四相這裡面也有程度上的不相同,我們講清凈心的程度不一樣,是從這個地方說的。其實,在實際菩薩果位裡面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這些人都是修清凈心、修平等心。稍稍有一點意思,心已經不平等,已經不清凈。這個地方說,不管你取著身相,或者是法相、非法相,你統統都著相了,「故曰一切也」。

「經初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是本經前面有這麽一句經文,佛教菩薩,「菩薩於法」,這個法包括法相、非法相,乃至於包括世間法以及佛法。佛法說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指佛法。一切法都不可以執著,一執著就錯、就壞了,要這樣行於布施。布施的意思大家要搞清楚、搞明白,布施就是我們一生整個的生活,在《金剛經》上用布施兩個字做代表。我們這一生全部的生活,都是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這就是布施。如果為自己就錯了,你就著相。不為自己,完全為一切眾生,我們為一切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這是諸佛菩薩。

【12、第四、『諸相』,謂布施之人、所施之物。『一切』者,人是五蘊和合,物則品類繁多。無論施者、施物、受者,莫非因緣聚合,現此幻有,故皆曰『非』。是之謂三輪體空。輪喻此三,展轉利益,不休息也。此三皆是幻有,當體即空。又謂此三,相體幻有,性體空寂。若明當體即空,則能不著於相。若明性體空寂,則當會歸於性。總之,雖布施而不住,雖不住而恆施,是為布施波羅蜜。】

「第四、諸相,謂布施之人、所施之物。」這都是相。「一切者,人是五蘊和合,物則品類繁多。」一切物質裡面,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植物、礦物有色相;換句話說,它有地水火風,它沒有受想行識。其實它也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的感性非常的微薄,不像動物那麽樣的明顯。植物,說老實話,你家裡要是種花,你對花草要是沒有愛心,這個花就長不好,花也開不好,葉子也長得不漂亮。如果對它非常愛護,好像它有感覺,花開得特別美,它也給你欣賞。你不喜歡它,它也不喜歡你,它也不理你,真有這個味道。家裡種的花,換一個人去養就不一樣。諸位細心去觀察,你就會發現。所以,花草也有感情。戒律裡面佛制定,「清凈比丘不踏生草」,除非你是不得已要從那裡經過,如果有路可以走的話,不能踏草。它還是有情,但它那個情跟動物來比,那是太微薄了,所以一般人把它看作植物。礦物也如此,你沒有聽說嗎?「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石頭都點頭,它要是沒有情,它怎麽會點頭?你要問為什麽?情與無情同一體,都是法性變現的,所以它通的。品類繁多,不管怎麽多法,在理論上講總不外乎如此。

「無論施者、施物、受者,莫非因緣聚合,現此幻有,故皆曰非。」這句說實實在在話,要不細說出來看不懂。單單看這個文字,意思全搞錯了。這是古德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怨」,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錯了。「施者」是能布施的人,我們發菩提心的人。「受者」是一切眾生。「施物」是包括我們全部的活動,施物是這個意思,而不是說我拿一點東西送給人這個物,那你這個意思就看得太淺,哪裡算得上是金剛般若?這種布施連三歲小朋友都知道,還能說是深位的菩薩來講這個經嗎?此地的施物,是說我們一生當中全部的生活。實在講我說我們,這個話都有語病,這應該是什麽?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未必肯捨己為人,哪裡能談得上布施?我們有住而又不肯生心,不肯行於布施。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他們是如此,他們的確於一切法無住,整個的生活活動都是布施,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才是《金剛經》的意思。這一切的一切,諸位想想看,是不是因緣所生法?還是因緣,總離不開緣生這個原則,都是因緣生法。既是因緣生法,就沒有自性,所以無自性。緣生無性,緣起性空,性宗裡面有這麽一個名詞,緣起性空,就是說緣生無性。無性也可以說,緣生沒有自體,就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說「非」,非就是空相。

「是之謂三輪體空」。輪是比喻,比喻這三個,就是施者、施物、受者;這三個輪轉,永遠不間斷的利益一切眾生,「展轉利益,不休息也」。三輪體空是說的這個意思。一般粗心大意,聽這般若教,都執著在我能布施,人家接受我布施,我當中送他東西,布施之後心裡乾乾凈凈,也不想我,也不想我送的東西,也不想對方那個人,這就叫三輪體空。好多人是這個誤會,所以他般若學了一輩子,一點般若都沒有,還是一腦袋的煩惱,還是習氣煩惱都斷不掉,搞錯了!這是《般若經》難講的地方,般若字字句句深廣無有邊際!

「此三皆是幻有,當體即空。」明白上面所講的道理,這句話就好懂。都是緣生之法,都是有即非有,所以叫幻有,當體即空。因為它是幻有,當體即空,所以不可以執著,你執著就錯了。不但不能執著,連分別都錯了,所以一定要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在幫助一切眾生當中,隨緣就好,隨緣不要攀緣。諸位要曉得,攀緣你所修的是有漏福報,怎麽知道?實在講這個東西用不著問別人,自己冷靜想一想就行了、就明白了。攀緣的心不清凈,不清凈就要搞六道輪迴;隨緣的心清凈,若無其事。這個「緣」,我們現在人講機會,有這個機會歡歡喜喜做,沒這個機會就不做,做也很自在,不做也很自在。做了我也沒有得,不做也沒有失,沒有得失這樣才自在!有漏跟無漏就是心清不清凈,心裡有一絲毫的染污,你所修的就是有漏福報,果報在六道,出不了六道。這是佛一再的勸導我們要隨緣,不能夠攀緣,道理就在此地。

「又謂此三,相體幻有,性體空寂。」這個地方講了兩個體,如果是用一個體,意思是一樣的,用兩個體這意思就不一樣。「相體」,我們現在人所講的質體、質料。穿這個衣服,你這個衣服是什麽料子?料子就是體的意思。我們前面這個花,這個花成色(材質)是什麽料子?這一看就知道是假花,它的體是塑膠。相體是指現相的質體,像我們這個桌椅,桌椅的料子,我坐的是木材的,你們坐的是金屬的,這是講這種體。相之體幻有,因為它是色法,是幻有。

「性體空寂」,性體是講它真正的本體。色相從哪裡來的?這個意思就深了,真如本性。佛門裡面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正報是身體,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環境,這些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很不好懂。都是自性變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既然是自性變的,為什麽變出這些人有的我喜歡,有的我討厭?為什麽不都變成我喜歡的?為什麽又變出討厭的?這個變是無量因緣,我們的心裏面有喜歡的種子,有煩惱的種子,有善的種子,有惡的種子;善的種子變善境界,惡的種子變惡境界,就這麽個道理,都是你自己變現的。你如果不相信,你如果還想不出這個道理出來,你再仔細去想想,你每天晚上睡覺會作夢,夢中那個境界從哪來的?這個很明顯,夢中境界大概是我心裡變現出來的。為什麽你夢裡面也變壞境界?變老虎要吃你,嚇得你一身冷汗,你為什麽不變好境界來享受?俗話常說,夢由心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個人一天到晚想佛、想菩薩,他晚上常常就夢見佛菩薩給他說法,他想他!一天到晚想貪瞋痴,他就夢到一些魔鬼來折磨他。都是自己心變現的,除了自己心之外,無有一法可得。十法界依正莊嚴跟這個差不多,很相像。

所以相體是幻有,性體是空寂;性體是真的,相是假的。我們學佛最高的目的是要見性,要明心見性,把那個真的找到。你要存心去找,找不到。為什麽找不到?存心那個心是妄心,妄怎麽能找到真?妄是永遠找不到真的。找到真,要怎麽找法?要用真心,真心裏面沒有妄念。所以佛教我們修禪定,禪定是什麽意思?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心就清凈了。所有一切統統放下了,實在講真心就現前了,就是這麽一個道理。由此可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是正確的。

「若明當體即空,則能不著於相。」我們對於一切境界相,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受用沒有妨礙,《華嚴經》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以受用,可不能執著;執著就生病,受用不生病。「若明性體空寂,則當會歸於性。」這一句好!我們已經不著一切相,在一切相裡面得受用,這個境界已經入了菩薩的境界。哪一種菩薩?佛門常講權教菩薩,聲聞、緣覺、菩薩,權教菩薩,在別教講是三賢位的菩薩,在圓教講是十信位的菩薩,他不著一切相,在一切相裡面能夠隨緣受用,但是他沒見性。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他高明了,他能把所有一切受用會歸自性,所以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佛。他知道會歸於性,他懂得,這個理就達了。

「總之,雖布施而不住,雖不住而恆施,是為布施波羅蜜。」這個布施就圓滿了,波羅蜜是圓滿的意思,這樣的布施才修到圓滿。諸位總要記住,布施這兩個字,講的是我們一生當中全部的生活活動。說布施波羅蜜,就是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活動得到幸福美滿,是這個意思。四類的意思簡單的都說出來了。

【13、常作正念,以為警策。應常存凡所有相,空有同時想。眾生眷屬想。萬法同體想。眾生本來是佛想。若有觀慧而不行施,則等於空談。若但行施而無觀慧,則等於盲修。】

「常作正念,以為警策。應常存凡所有相,空有同時想」。常作正念,正是正確,沒有錯誤、沒有偏差,也就是《法華經》講的入佛知見、佛知佛見,諸佛如來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我們的看法想法也跟他一樣,這是正確、沒有錯誤的。常用這個提醒自己,警策是提醒自己,使自己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那就是我們真的皈依了,三皈依就是覺正凈。我們整個的生活,生活在覺正凈中,這就真正是菩薩。

要怎樣去想?怎麽去看?一定要常常記住,「凡所有相,空有同時」;相有體空,要常常想到。見到一切現象,相有體空。你能夠懂得這個道理,常常有這種覺悟,你相可以受用,你心裏面絕不執著,心地清凈、乾凈,外面這個事情做得更圓滿了。凡夫為什麽把事情做得不圓滿?他有私心,他要為著自己的利益,常常做利己損人,把事情搞壞了。菩薩心清凈,對於一切萬法知道相有體空,他心地乾乾凈凈,他沒有私心,所以無論做什麽事都做得更圓滿。道理在此地,沒有私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他都很清楚、很明了,他曉得空有同時。「空有同時想」,這是第一個一定要懂得這樣一個觀念;「想」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觀念,我們講的人生觀、宇宙觀。

「眾生眷屬想」。所有一切眾生,實在講都是自己,是自己心性裡面變現出來的,同體。所以,菩薩對一切眾生叫同體大悲。菩薩為什麽對一切眾生這樣憐憫、悲心呢?佛菩薩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同體、同一個性;不但對有情眾生看到是自己一樣,無情眾生看到也是自己一樣。無情是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慈悲,用現代話講是愛心,慈悲是愛心。為什麽佛教不用愛?愛裡面有情,有執著,所以換個名詞叫慈悲。慈悲是愛,愛裡面沒有情執在裡面。換句話說,把情執拿開,那個愛就叫做慈悲。情執拿掉那個愛是真愛,不會變的;摻雜著情執在裡面,是絕對靠不住的。為什麽?情會變,今天愛,明天不愛,麻煩就大了。凡是有情在裡面的,你要提高警覺,都是虛情假意,不可當真。「我愛你」,不要當真,假的;他說「我恨你」,也不要當真,假的,過兩天他就不恨了,他就好了;變化無常,那是假的,要搞清楚。慈悲是真的,永遠不會變。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關懷、愛護,是永遠不變的。可是凡夫迷惑顛倒,認假不認真。世間人虛情假意對待,他感激得不得了;佛菩薩這樣慈悲,他沒感覺到,對佛菩薩很冷淡。雖然對佛菩薩很冷淡,佛菩薩也沒有怨恨你,他才是真正的愛護、真正的關懷,我們叫慈悲加持。

「萬法同體想」。這裡面包括植物、礦物,包括無情的眾生,同體,實實在在是同體。連虛空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虛空也不是真的。我心性會變虛空嗎?沒錯!你晚上作夢,夢中不也有虛空嗎?你想想,晚上作夢有虛空,那個虛空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虛空還是心裏面變現出來的,叫萬法同體想。

「眾生本來是佛想」。這一條很重要,如果能常作如是觀,成佛就快了。你要問,你什麽時候能成佛?我可以告訴你成佛的樣子。成佛是什麽樣子?看看大地所有眾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如果看看這些人,這個人討厭,那個人像鬼一樣,保證你沒有成佛。外面境界,境隨心轉。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人看佛菩薩他是人。這一點要曉得,境隨心轉。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決定不吃虧。古時候蘇東坡有很多故事,蘇東坡跟佛印禪師交情很好,有一次他拜訪佛印禪師,問佛印:法師,你看我像個什麽?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他很開心。佛印就問他:你看我像什麽?他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他佔了很大的便宜,回家去得意洋洋跟他小妹說;他的小妹很聰明。小妹講:你吃了大虧。他說:怎麽吃虧?「佛眼睛看人是佛,你是牛屎,看人家是牛屎,吃虧了。」要常常觀察,「眾生本來是佛想」,眾生確實本來是佛,只因為一念無明,迷惑顛倒變成眾生,他本來是佛。

「若有觀慧而不行施,則等於空談。」空有同時、眾生眷屬、萬法同體、眾生是佛,這是觀慧,這是真實的智慧,對宇宙人生的看法;那是真實慧,跟諸佛菩薩的看法確實無二無別。諸佛菩薩看世界、看眾生,就是這看法。如果有這個看法,自己不肯行布施,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也就是說,有這種看法而不能夠捨己為人,不能夠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一切眾生,他那個觀慧不是真的。諸佛菩薩們,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不是在盡虛空遍法界應機示現、教化眾生?從來沒有休息過。哪個地方眾生有感,菩薩就現身,有感就應,感應道交。感應,佛法裡面講,有四句,就是有四種不同的狀況。眾生顯感,很明顯的求佛菩薩,菩薩感應了。菩薩感應有兩種:一種是明顯的感應,你自己覺察得到;另外一種是冥感,有感應但是你自己覺察不到,我們所講冥冥當中保佑你。還有一種,眾生冥感,不是顯;「我並沒有求佛菩薩」,你雖然沒有求,實際上你有求,你求的那個願心連自己都不曉得。像我們常常讀佛經的人、常常念佛的人,就會有這個事情,我沒求!實際上是有求,真的是有求,但是求的那個念頭很微細、不粗顯,你自己沒有覺察到。佛菩薩也應,佛菩薩應的時候有顯應也有冥應,有這兩種感應。眾生有兩種感:顯、冥,菩薩有冥顯兩種應,感應道交。

我們如何求得佛菩薩這兩種感應,都特別的加持?你有觀慧又肯實行,真干!那個好處太多了。自己的身體沒有了,沒有身體才自在!有身就有苦,沒有身就沒有苦,身為苦本。三界當中,最聰明智慧的是無色界天,無色界天人知道這個身體不好,身不要了,叫無色,不要身。有身有壞苦。色界天人、四禪天,四禪天人他有色身,他沒有苦苦,他有壞苦。無色天人更高了,身體不要了,壞苦也沒有了。這是我們三界之內的高級凡夫,他懂得。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在,這個身體完全奉獻給眾生,完全奉獻給佛法,「我」沒有了,你就沒有苦了,自己就沒有了。所以倒駕慈航、乘願再來,不必要換個身體,就這個身體就可以做到,念頭一轉就乘願再來,把業力換成願力就乘願再來。我們現在這一生所受的,業力支配,苦不堪言。如果我們發大願,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發大菩提心、發大願,這個願力超過業力,我們過去這個業力不起作用。為什麽?業力已經不能支配這個身體,不能支配我們這個受用,受用就是果報,業力已經不能支配;換成願力在支配,換成願力在主宰,那就跟乘願再來完全沒有兩樣。不必換一個身體,就這個身體換個念頭;實在講身體也換了,不知不覺的換了。聰明人應該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真正去干。

「若但行施而無觀慧,則等於盲修。」佛門裡面常講「盲修瞎練」。什麽叫盲修?沒有智慧,也就是說,沒有佛菩薩那樣的觀念,他也很熱心的到處布施,到處去供養,到處幫人家的忙,這是盲修瞎練。剛才講了,他所做的是有漏福報,他只能得這個,菩提道上不相干。

九二、正明真實明說真實

真實裡面有幾種,先「說真實」,佛說法真實。

經【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1、此明上來所說無住發心,無住布施諸義,皆由親證而知,真實不妄,以勸信也。『真』謂真如,『實』謂實相。明佛所有言說,皆從真如實相中流出。故曰『真語者,實語者』。『如』者,無差別,明其無我也。契證無相無我空寂平等之真如也。】

「此明上來所說無住發心,無住布施諸義,皆由親證而知,真實不妄,以勸信也。」《金剛經》說到這個地方,前面我們看到了,世尊的確是苦口婆心,再而三、三而四,反覆的勸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江味農居士的《講義》講得好、講得很透徹。我們的《節要》不到他原文的十分之一,我們取的是他的精義。如果要把《講義》像這樣子統統講一遍,每天講兩個小時,我估計要講四年,《金剛經》才講得清楚,不容易!我取它不到十分之一,我這個講演的時間是訂四個月。字字句句經義含無量義,他的註解也注得好,江居士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解行相應,他真做;他要不做,他就解得沒有這樣透徹。他做到了,所以他才解得這麽透徹。做不到,你看不懂,你看的是皮毛,你怎麽會看懂他的意思?佛前面所說的,教導我們的,是世尊親證的境界。也就是說,從日常生活當中,他做到了,不是他在那裡理想,想像是如此,不是!他做到了。他做到些什麽?就是用前面這個方法、這個原則,「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他證到無上菩提,證得圓教的佛果。他用什麽方法證?他就是用這個方法。這是他親證而知,真實不妄,佛在這裡勸導我們。

下面解釋這五句。真語者,「真謂真如,實謂實相。」真決定不是假的,實決定不是虛妄,真實!「明佛所有言說,皆從真如實相中流出。故曰真語者,實語者。」我們要相信,決定不是假的。「如者,無差別」,如是與事實真相完全一樣,佛為我們說出來的,佛沒有添一點,佛也沒有減少一點,事實是什麽樣子,他就怎麽樣子說,沒有增減,這叫如語。我們講的說實話,如語。「明其無我也。契證無相無我空寂平等之真如也。」這幾句話是從理上說的,理如是,事上怎麽能假的了?佛在這一切經中,無論說事、無論說理,都是真語、實語、如語。我們應當要相信,相信的人有福了。基督教傳教,信上帝的人有福了,信佛所說的人有福了。信上帝的人有福,有一點點小福報,不究竟、不圓滿。信佛所說的人得大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這是一點都不假。

【2、相雖非體,然是體之用,用不離體也。體雖非相,體必起用,用不無相也。說則非、說是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應生無所住心,如是等等,雙遮雙照、雙冥雙存之語,皆是『實語者』。『不誑語』,佛不誑眾生。『不異語』,雖說種種乘,皆為一佛乘也。如語,是如其所親證者而說之也。故五語中,如語為主。】

「相雖非體,然是體之用,用不離體也。體雖非相,體必起用,用不無相也。說則非、說是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應生無所住心,如是等等,雙遮雙照、雙冥雙存之語,皆是實語者。」這一段裡面,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重要的開導,為我們一樁一樁點出來。佛講得太多,沒有辦法完全說,說幾個例子,我們以此類推就知道了。首先要了解事實真相,真相就是體、相、用。宇宙一切萬事萬法,歸納起來不外乎體相用這三樁事。相不是體,但是是體所起的作用,體一定有用,不可能說有體無用,沒有這個道理的,有體一定有作用,作用絕對不會離體。古人用金器來比喻,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就是比喻這樁事情。體雖然不是相,體一定起用,起作用一定會現相。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決定不能分的;說一個,三個統統包括。這是大前提、大原則,必須要搞清楚的,然後你讀《金剛經》就不困難,你就曉得佛講的是什麽意思。

佛說「則非」,又說「是名」,說則非是從體上說的,說是名是從相上講的、從事上講的。從體,也從理上講的,理是空寂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雖然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是從體,但是相有,幻相不是無,是存在。所以用「則非」,用「是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從體上說的,因為體是空寂的,不能住,住就錯了。相是剎那生滅的,因為剎那生滅,它受業力的支配。因此佛教給我們生心,你生善心,相就變成善境界,你生凈心,相就變成清凈境界。大家必須要記住,相隨心轉。

什麽相?第一個,面相、身相。你們要有什麽毛病,找什麽醫生!吃什麽葯!醫生不是神仙,靠不住。我們中國古代的醫生,至少要三代相傳,那個醫生才可靠。現在的醫生太恐怖了!我們韓館長這個佛七她帶團來,在早年她眼睛不好,找到一個眼科醫生,很有名的在台灣,那個人大家還稱讚他,還恭維他,他就給她動手術,好像是每個星期去一次,她裡面有砂眼就拿掉一點點,再過一個禮拜,又拿掉一點點,差不多搞了一年,眼睛都沒治好。以後有一個機會到高雄,在高雄碰到一個眼科醫生,兩次手術全部弄好。就疑問著:台北那個醫生很有名!有名是有名,他要一次給你弄好了,就賺不到你的錢。要錢不要緊,要你受罪!現在這個醫生沒有醫德,要錢不要命,不要命是不要你的命,這個太可怕了!

所以現在生病不要找醫生,非常非常可怕。葯都是毒藥,沒有病都吃出病來,有病吃它更糟糕!怎麽辦?你相不相信佛的話,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你相不相信?你如果相信的話,好辦!修清凈心轉業力,我們身體這個病痛是業報,業消掉了,病就沒有了。說老實話,老、死、病都是業報,業要轉過來了,人就不老不病不死,這是真的。真語者、實語者,這哪裡會錯?你要是相信,就可以不必去治病,拿治病的錢多做一點好事,多去做一點功德,好,非常非常之好。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要相信佛的話。相貌隨心轉,人心清凈,相就清凈;心清凈,身就清凈;身清凈,哪裡會有毛病?不會有毛病。我們這個身體是物質,是一部機器,諸位都知道,機器用久了,裡面的管道阻塞不通就生病。中國古時候用針灸,為什麽?把阻塞的地方打通,你病就沒有了。藥物治療也是這個道理,把障礙、阻塞的地方打通。要是人心一清凈,所有一切的器官都恢復正常,哪裡有病!一定要曉得,有病是業障,要去懺悔業障。業消掉了,什麽病都沒有了,相貌也會變莊嚴,身體體質也就改變了。現在這個社會上流行改變體質,體質是真能改變,相貌真能改變。你修慈悲心,你的相貌就好看、就慈悲;清凈心,你的相貌清凈,身體也清凈。這真正懂得養生之道。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生病,生病走還是有業障;不生病走,業障沒有了。

「無住」是從體上講的,因為體是空寂,所以一切相我們不要把它放在心上;無住就是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執著、不要牽掛、不要憂慮。真正修道人,清凈心中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執著,要保持這樣的清凈心。說「應生無所住心」。這些都是「雙遮雙照」,什麽叫雙遮?遮是放下,兩面都放下,空有兩邊都放下。「應無所住」,這是放下有,心裡不能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著空,空也放下了。我布施,布施不落空;心裏面若無其事,不著有;空有兩邊都放下。如果單單心清凈,什麽事情都不做,那是錯誤的,你就著了空;有放下了,空沒有放下。一定還是盡心儘力努力去做,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榜樣,做一個好樣子,像佛菩薩做一個好樣子給我們看。尤其是在《華嚴經》上,《華嚴經》末後「入法界品」,你想想看經題的味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那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諸佛如來所證的境界,入那個境界。那個境界怎麽入?就是《金剛經》上說的,《金剛經》上說的理論、原理、原則、方法。而應用在生活上,就是《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個人就是我們現前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怎樣把《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用在自己整個生活當中,他們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就是有名的五十三參。《金剛經》讀會了,再讀五十三參看他怎麽用,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這個經上學理論、學原則,回過頭來到《四十華嚴》去學應用,怎樣落實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這部《金剛經》講完時,《華嚴經》再講一下,那就妙不可言,就曉得怎麽用法。我做生意,怎麽用法;我做工,怎麽用法;我作公務員,怎麽用法;我作家庭主婦,怎麽用法,都教給你了。大的原則就是「雙遮雙照」,兩邊不立,兩邊也不離,也不離開,但是兩邊都不執著,所以叫「雙冥雙存」。這些話都是真實語,句句都是真實語,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

「不誑語,佛不誑眾生。」誑是欺騙,佛絕對不欺騙眾生。「不異語」,異是兩樣,佛不說兩樣的話。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跟大家說法決定是說一樣的,不會說兩樣的。他們所見到的是一樣,所證到是一樣,怎麽會說兩樣的話?縱然在言語、說法上不一樣,但是意思絕對是一樣的。「雖說種種乘,皆為一佛乘也。」譬如我們現在講的三乘佛法,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些都是佛的方便說,所謂善巧方便,他的目的是一乘、一佛乘。佛教我們成佛,並不是教我們來生做個人,做個富貴人。如果佛要這樣教我們,佛是對不起眾生。你自己甘心情願,那沒有法子,那是你自己迷惑顛倒。佛教導眾生,決定是究竟圓滿。教你成佛之道,這才滿佛的度生本懷。佛對於眾生的本願,是教你成佛,跟他一模一樣。你要是成個菩薩比他低一級,佛看到都搖頭,不是他的本願,一定幫助你成佛。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真正能教一切眾生一生保證成佛的,就是念佛求生凈土。念佛求生凈土,與《金剛經》講的原理原則,相應不相應?相應,完全相應。與《華嚴經》五十三參相應不相應?完全相應。實實在在講,這三部經是一部經,一而三,三而一,你把它看成三部就錯了,是一法不是三法。

「如語,是如其所親證者而說之也。故五語中,如語為主。」五語裡面是以如語為主,「如」是什麽?完全說出事實的真相,不能少說,也不能夠多說,真相是怎樣就怎麽說法,這叫如說。佛經一開端「如是我聞」,那個如就是如語。

【3、應知真語、實語,皆是親證如此。絕非影響之談,何誑之有。言有千差,理歸一致,何異之有。殷殷勸信,苦口婆心,至矣盡矣。】

這五語通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是世尊親證的境界,他只不過是把自己親證境界為我們說出而已。「影響之談」,是比喻猜測、推測、理想,那個未必是真的。真的一定自己親自見的,這是真的;聽說的那個不算是真的,推想也不算是真的。「何誑之有」,哪裡會有欺騙人?「言有千差,理歸一致,何異之有。」佛對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說法,因此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千差萬別,這才有這麽多經、一切經。但是要曉得,一切經所講的理是一個,一切經指的方向是一個,這就是如語,這就是不異語者。

「殷殷勸信,苦口婆心,至矣盡矣。」我們念到這個地方,真的會掉眼淚。佛對眾生苦口婆心,言盡義至,達到極處。可是眾生怎麽樣?真的是麻木不仁,聽了無動於衷,跟木頭人一樣。讀到這個地方才曉得,佛對眾生恩德之大,父母不能比。佛對眾生,生生世世,父母縱然愛護照顧,一生。諸佛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照顧,生生世世,無論我們在哪一道,從來沒有舍離過。尤其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不論墮在哪一道裡面,都很容易聞到佛法,諸佛菩薩時時來示現,時時來提醒。這是「說真實」。

九三、明法真實

經【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這一句裡面,它的深廣真的是沒有窮盡,無有邊際。

【1、此是如來所證,其深無底,包羅萬象。所得之法,正指性言。猶言稱為『如來』者,以其證得無實無虛之性耳。】

「此是如來所證,其深無底,包羅萬象。」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法在外,全都包含在其中。「所得之法,正指性言。」他得的什麽?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他所得的法就是見到真性。我們念佛人,是不是也是這一法?沒錯,還是這一法。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繼續跟阿彌陀佛學,大概學的時間不長,很短,就能夠明心見性。我們凈宗裡面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功夫有淺深不同,淺的叫「事一心不亂」,那就是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不亂。理就是性,就見性了。教下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也是明心見性,他要不見性,他的解就不圓,開圓解是見性的人。由此可知,「言有千差」,言語千差萬別,「理歸一致」,意思不是一樣的嗎?這就是不異語。正指性言。

「猶言稱為如來者,以其證得無實無虛之性耳。」他的名字,為什麽叫他做如來?實在講,本經如來有兩個解釋,佛講的。「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解釋解釋得好,佛所說的一切法,就跟事實真相完全是一樣的。諸法如義,這是從言說上講的。如果從理事上講,一切諸法是從相上說的,跟那個性完全相同,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諸法如義。無論是從言說、是從事實真相,這都是真如本性完全顯現出來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法法都能會歸自性。為什麽能會歸自性?因為性相一如,因為諸法如義,所以一一法都能會歸到自性,一一法都是自性的顯現。人能生活在這裡面,那個快樂沒有法子形容!這在《無量壽經》上,「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無量壽經》是這個說法,一個境界、一樁事情,說法不一樣。諸佛如來的生活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我們能過這個日子就好了,就快樂自在,那是真正的幸福。這是稱如來。「以其證得無實無虛之性」,說法不相同,意思完全相同。今天時間到,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二三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21-25集)
堪布益西彭措---金剛薩埵修法問答
《金剛經》講解第十講
《金剛經》系列開示 28

TAG:報告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