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風雲人物20  項羽:霸王別姬

演講人:王立群

講師簡介:畢業於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現代〈文選〉學史》、《〈文選〉成書研究》等。

內容簡介:項羽曾經是一位傲視群雄的戰爭之神,卻在霸王別姬時演繹了一段英雄美人的愛情傳奇。歷史上真實的霸王別姬究竟是怎麼回事?項羽究竟是愛江山還是愛美人呢?

全文: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霸王別姬,霸王別姬是項羽故事中間流傳最廣,名氣最大的故事,霸王別姬這個姬是誰呢?姬是不是他的妻子呢?據歷史的記載來看,項羽有一個妻子,但是這個妻子並不是姬,記載最清楚的就是《史記·陳丞相世家》,也就是陳平的傳記,這個傳記中間有這麼幾句話「項王不能信人,其所神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竒士,不能用。」這個話的意思說項羽他不能信任別人,這個我們在前面已經分析過了,項羽性格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自信,過於自信,或者我們叫做自戀,太相信自己,所以他不能信任別人,陳平說他信任的人只有兩類人,一個是諸項,就是他們項家的祖宗,再一個信任的人就是「妻之昆弟」,根據這四個字來看,項羽的確有妻子,但是這個妻子是誰,她和項羽之間是什麼時候成的家,有沒有孩子,所有這些歷史上是一無記載,正史沒有,野史也沒有,所以我們現在不知道項羽和他妻子,特別是項羽妻子的情況,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就是項羽有一個妻子,而且項羽對他的妻子的兄弟們還都很好,很信任。所以我們推斷,他能信任他的妻之昆弟,應當說項羽和他妻子的關係也應當是不錯的。如果說項羽跟他妻子的關係非常糟糕的話,那麼他的妻之昆弟他也不會信任,這是我們的一點推斷,如果這個推斷能夠成立的話,項羽的霸王別姬別的這個虞姬就不是他的妻子,或者稱之為愛妾,或者用今天一個很時髦的詞叫二奶,她就是這麼一個身份。

虞姬這個人的年齡有多大呢?她是什麼樣的背景呢?她怎麼和項羽走到一塊的呢?史書都沒有記載,我們現在能夠推斷的大概有這麼幾點,虞姬,項羽自殺的時候,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時候才三十一歲,所以虞姬的年齡的上線不可能超過三十一,另外她跟了項羽這麼幾年,應該是二十多歲的女子,至於她是什麼地方的人,她跟項羽怎麼認識,這些東西我們就一無所知了,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虞姬其人,再一個就是霸王和虞姬之間的感情。

這個感情,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就是項羽在突圍之前,和虞姬的一場告別,這個告別在《史記》中間寫的情份很重,就是司馬遷是用重筆來寫的,因為他這裡面記述了項羽在別姬的時候唱了一首歌,這個歌我們稱之為《垓下歌》,這也是西楚霸王項羽傳世的惟一的一篇作品,這首詩是這樣講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個詩的大意是說,項羽自稱他自己力能拔山,我們知道項羽的力氣很大,史書記載是項羽的力氣是力能扛鼎,在整個西漢前期能夠達到扛鼎的只是一個項羽,另一個是劉邦八個兒子中間的第七個兒子淮南王劉長立能扛鼎,說項羽力氣很大,氣蓋世是說他的豪氣可以籠蓋整個世界,這是說他自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是他騎的寶馬,也就是他最後贈送她烏江亭長的寶馬,他這個寶馬跟著他多年征戰,他說現在時局對他不利,我這個馬也跑不快了,馬跑不快了怎麼辦呢?「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我對你,虞我該怎麼樣處理呀,所以這個《垓下歌》的中心就是最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落腳是落到這裡,就是我拿你怎麼辦。

因為項羽這時候面臨著一個非常困難的抉擇,因為聽到四面楚歌以後,項羽有一個錯誤的判斷,他認為楚地已經被劉邦全部佔領了,實際上這個時候至少在長江以南還有五個郡是在西楚國的手裡面,但是項羽誤認為已經被佔領了,因為否則的話,怎麼會漢軍的軍營中有那麼多人能夠用楚聲唱歌呢,所以在這個背景之下,他決定要突圍,虞姬一直是伴隨在楚霸王項羽的身邊,這叫做什麼呢?這叫做危難關頭形影相從,這說明虞姬和項羽兩個人的關係,感情非常好,是長期在一起,不能分離的,可是這一次,項羽面臨著一個兩難的抉擇,他帶虞姬走還是不走,是一塊突圍還是留下虞姬,所以他《垓下歌》最後一句說「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帶也不是,不帶也不是,因為這裡很明顯,就項羽自身來說,他這個突圍能否成功,他可以說是前途未卜,生死未卜,自身能否相保,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都是一個未知數,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再貿然帶著虞姬出逃,虞姬不是一個能征慣戰的將士,作為虞姬這麼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子,她能夠跟著項羽騎著馬,連項羽身邊久經慣戰的那些騎從都跟不上,虞姬能跟上嗎,所以帶著虞姬走是不可能的,不帶她走又該怎麼處理?項羽非常犯難,這就是他唱《垓下歌》的一個很中心的問題。

而且據史書記載,項羽的《垓下歌》並不是唱了一遍,史書記載是「歌數闕,美人和之」,「闕」就是調,這個《垓下歌》是反覆唱了好多遍,這個反覆詠唱他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項羽覺得不能夠唱一遍把這個感情表達得了,他反覆的來唱,而且唱完以後,虞姬還和了一首,和了什麼,《史記》沒有記載,《漢書》沒有記載,倒是有一個書叫《楚漢春秋》它記了,記錄了一首非常完整的五言四句的詩,這個詩叫「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裡面的話,首先是這首歌的真偽問題,目前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這首歌不可能,我也認為這首歌不可靠,但是反過來說,這個歌表達的感情,表達的虞姬的感情非常符合這個和歌的情景。

據史書記載,項羽唱完《垓下歌》以後,「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把這個《垓下歌》唱了好幾遍以後,項羽哭了,項羽身邊左右的人都哭了,所有的人哭得沒有一個人敢抬起頭來看一下項羽,所以我們說項羽霸王別姬這個故事,之所以感動了那麼多後人,我們知道當時的主人公項羽可不是個一般的男人,項羽在戰場上征戰多年,據他自己講身經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他從來沒有流過淚,項羽沒有落過淚,它符合項羽這個硬漢子,男子漢的形象,但是項羽在別姬的時候是真的動情了,哭了,而且哭的很痛,感染的周圍的人都哭了,所以別姬的這個故事,這個場面是非常感人的,這叫詠唱楚歌,灑淚而別。

西楚霸王項羽面臨戰敗,必須與江山、美人,與寶馬訣別的辛酸,令人痛心疾首,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曾經自信無比的項羽,在面對千軍萬馬的時候,從來沒有犯過難,為什麼面對虞姬的時候,卻猶猶豫豫,瞻前顧後了呢,這是英雄與美人的最後一次道別,最後一次歌舞,最後一次敬酒,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淚痕,那戰火紛飛中有烏騅馬的悲鳴,可是在此時,霸王仍然是率領十萬士兵的統帥,他為什麼在這個關鍵時刻,卻不合時宜兒女情長起來了呢,項羽為什麼不重整旗鼓,再現霸王雄姿呢?項羽究竟是愛江山還是愛美人呢?

我覺得項羽這個人是既愛江山又愛美人,他愛江山所以他才會為西楚霸王而南征北戰,他愛美人,所以才有霸王別姬,唱楚歌流眼淚,所以他是既愛江山也愛美人,所以後人在談起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的故事,大多數持的是同情態度,我們中國歷史上君王和愛妃的故事非常多呀,比如說商紂王和妲己,再比如說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這個在後世流傳很廣,特別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白居易寫過很有名的《長恨歌》,也是流傳甚廣,但是人們在把這些故事和霸王別姬的故事談起來的時候總是有區別的,這個區別就在於談到妲己,談到楊貴妃,人們不約而同的會想到一個詞,就是女色亡國,就說一個美麗的女子,如果她做了國君的愛妃的話,可能到底國家的滅亡,這是所謂的女色亡國,我加了一個所謂,因為即使是如此的情況下,也不能把亡國的所有的責任都加在這個女子的身上,因為一個國家的滅亡,一個王朝的敗亡,它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不可能有一個女子去承擔全部責任的,即使我們借用女色亡國這個詞的話,也只能說有這麼幾種模式。

第一種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這個最典型的就是商紂王,紂王整天和妲己在一起,不理朝政,荒廢了朝政,這是所謂的女色亡國的一種模式。另一種模式叫偏聽偏信,干預朝政,妲己的故事也很明顯,如果我們看《封神演義》中間的話,它這個描述的妲己當然是小說了,它裡面寫這個妲己害了很多忠良,這也是一種所謂的女色亡國的模式。最後一種模式,叫愛屋及烏,重用外戚,所謂的愛屋及烏就是由於君王喜愛這個后妃,然後連同他的兄弟,姐妹都受到寵信的這個最典型的是楊貴妃,楊貴妃的姐妹,楊貴妃的兄長,都等於說是一人受寵,全家升天,所以我們看唐明皇最後跟楊貴妃的故事,這個悲劇是怎麼造成的,安祿山的軍隊打來後,這個唐明皇就逃往四川去,走到馬嵬,士兵們不走了,士兵們公開要求要處死楊家的人,處死了楊國忠還不算,還要求必須處死楊貴妃,當然楊貴妃她最後也不得不自縊而死,這就是中國所謂的女色亡國。

這些情況你和霸王別姬的情況比較起來,人們談到這個霸王別姬的故事主要是同情,這個同情在美學上把它叫做凄美,哀婉的故事,凄美、哀婉的愛情故事,它實際上是肯定了西楚霸王項羽和虞姬之間的這種感情。

虞姬陪伴霸王年復一年不停徵戰,她為情人憂心,為將士憂心,所以王立群先生認為,虞姬對於項羽來說不是女色亡國,她與霸王形影相隨,而是體現了虞姬對項羽的真感情,當然,虞姬的真感情也換來了項羽的真性情,可是項羽難道忘記了他一生的夢想就是雄霸天下,在最後時刻,情感的脆弱也就意味著最終的失敗,那麼最終的失敗究竟是誰造成的呢?虞姬對項羽的失敗真的沒有責任嗎?虞姬在最後的時刻又是如何做的呢?

以我來看,虞姬沒有太大的責任,項羽倒是應當承擔一些責任,因為霸王別姬是在一個什麼背景之下,是在垓下戰敗,四面楚歌,決定突圍,在這個背景之下項羽去見虞姬的,項羽這個時候首先是他的盲目突圍,置十萬楚兵的性命於不顧,自己就決定突圍,這是很盲從的,這是一種盲動,沒有軍事會議,沒有突圍計劃,沒有善後安排,沒有和任何人商量,獨斷專行就決定突圍了,就在這個關口,他去見了虞姬,而且唱了歌,流了淚,儘管這個感情非常感人,但是我們不能不說楚霸王這個處理是失當的,把和虞姬的告別放在了一個太重要的位置上了,其實他這個時候一方面需要和虞姬做告別,另一方面他還要安排很多事情呢,這裡面十萬子弟兵怎麼辦?諸多的和他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將怎麼辦?突圍以後怎麼辦?怎麼突圍,往哪裡去?將來怎麼辦?所有的問題統統不考慮,只顧得和虞姬兒女情長一番,在這點上,西楚霸王項羽是有責任的,但是這個責任主要還是由項羽來負的,再比如,我們如果不相信《楚漢春秋》記述的那首歌,但是我們相信這個歌所表達的虞姬的最後的這種方式,最終的這個結局,我們應當了解,虞姬最後是自刎了,而且她這個自刎是合乎邏輯的,因為她自刎從她自身來講第一無處可逃,項羽都不知道怎麼突圍,虞姬更不要說怎麼逃了。第二,不落敵手,劉邦是出名的貪財貪色的人,虞姬當然不願意落入劉邦之手,這是從虞姬本身而言,從虞姬對項羽的考慮來說,虞姬不願意再連累項羽,為了讓項羽能夠放心的突圍,放開手腳去打她倒不如首先結束自己的生命,所以虞姬這個事情的處理上,倒是有許多讓後人詠嘆的地方。所以人們後來談起霸王別姬的故事,對虞姬是非常同情的,對西楚霸王項羽最後的失敗,和他最後別姬的這個結局也是非常同情的。

項羽作為一個曾經所向披靡的英雄,在最需要他堅韌不拔,起死回生的關鍵時刻,項羽對待愛情卻又過了頭,因為項羽在坦誠面對愛情的時候,卻忽略了他曾經為之奮鬥的江山,忽略了隨他東征北伐的好戰友,理智的天平在此時身不由己的偏向了情感,那麼項羽真的是一個感情衝動,念情念舊的人嗎?

下面我們再來談另一個方面,看看項羽對親情是怎麼處理的,項羽這個家族是楚國的一個名門望族,所以項羽起兵的時候,姓項的跟著項羽一塊造反的人非常多,在這麼多姓項的人中間,項羽最器重的是他的堂叔項伯,項伯是他最器重的,我們怎麼能夠看得出來項羽對項伯的器重呢,至少有兩點可以看得出來,第一,項伯的官職是左尹,因為鴻門宴中間有一句話,「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尹是楚國的宰相,左尹就是左丞相,這個官位是很高的,如果套用今天的級別,應當是副國級的待遇了,所以,項伯可以是身居高位,這是一點。再一個在整個有關項羽的記載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項伯跟項羽是長期相伴,他始終是在他的身邊,身居高位,又陪侍左右,始終陪伴在他的身邊,這兩點說明項羽對項伯是很器重的,但是項伯這個人卻是一個敗壞項羽大事的人,這個人為項羽辦了四件非常對不起項羽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在講鴻門宴的時候已經提到過,他在項羽入關之後,決定要用武力解決劉邦集團的時候,他竟然來了個夜見張良泄漏軍機,這給劉邦來說是幫了一個天大的忙,如果沒有項伯夜見張良泄漏軍機,劉邦整個集團都要被項羽消滅掉,不可能有將來劉邦打的這個漢朝江山呀,當然這一點,我們也要做一點分析,項伯在泄漏軍情的時候他主要是處於一種義,講義氣,因為張良救過項伯,項伯要報恩,要救張良,這個以恩相報,這個只能說是一種政治上的糊塗,項伯這個事情上雖然辦的非常不好,但是從主觀上看,項伯這個時候還有可以原諒之處,他還是糊塗,這是他為劉邦辦的第一件事。

他為劉邦辦的第二件事,就是第二件對不起項羽的大事,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時候。「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史記·項羽本紀》的這個記載,說明項伯有意地在擋住項莊行刺的去路。這是第二次救劉邦的命,這次救命也非常關鍵呀,當時在場大家想想只有六個人,五個明白人一個糊塗人,就是這個項羽糊塗,張良心裡也清楚,劉邦心裡也清楚,項莊心裡清楚,項伯清楚,范增清楚就項羽糊塗,這個時候如果不是項伯以劍來保護的話,劉邦死過了,劉邦又躲過一劫,當然這一劫也有一個原因,因為前一天他倆一見面,劉邦當場就搞了一個小伎倆,兩個人一套近乎,一拉家常,結為兒女親家了,所以第二天他保護他是處於保護他的親家,當然他救了劉邦的命,客觀上救了劉邦的命,主觀上他是為了救他的兒女親家,這是幫劉邦做的第二件大事。

項伯作為項羽的至親,並因此得到了項羽的重任,但是項伯卻屢屢幫助項羽的對手劉邦,尤其是在鴻門宴上劍護劉邦,使項羽錯過了一次最好的殺劉邦的機會,可是項羽是他的侄子,他卻沒有幫項羽的忙,項伯究竟在項羽的爭霸事業上起到什麼作用呢?項伯的胳膊肘向外拐,項伯難道真的沒有看出來嗎?

第三件事求封漢中,這件事性質就更嚴重了,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項羽雖然在鴻門宴上沒有殺劉邦,但是他對劉邦有戒備,他把劉邦分到哪兒呢?分到巴蜀去了,就是現在的四川,這個前面我們說過了,把漢中之地分給劉邦,至少有兩大不利之處。首先是領土擴張,劉邦的領土擴大了,領土的擴張意味著人力的增多,資源的增多,他和項羽的決戰就有了更多的資本,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漢中和關中距離更近,所謂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是從漢中打過去的,而不是從巴蜀打過去的,所以項伯接受張良的賄賂,為劉邦求封漢中,這件事情來說,這就不是政治糊塗,也不是徇私情,這件事按照我們現在來定性,這叫通敵,可惜的是項羽不但沒有懷疑他這個叔叔項伯,而且竟糊裡糊塗的答應了項伯的要求,把漢中之地拱手送給了劉邦,這是他幫劉邦做的第三件事。

第四件是救父救妻,這個事發生在滎陽會戰,楚漢對峙的階段,項羽已經沒有辦法,因為他的糧道屢屢被彭越切斷,打又過不去,退,這個堅持打下去的話,糧道屢次被斷,項羽最後就想了一個,我們今天看來不太高明的辦法,他就支了個大鍋,然後底下用柴火把這水燒熱,要把劉邦的父親烹了,而且這個烹是項羽處理事情得很常見的一種方法,他要求劉邦立即投降,說不投降我就把你的父親給烹了,這時候劉邦說了三句很有名的話「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這個話的意思就說我爹就是你爹,我們經常聽到大家說,劉邦是個流氓,這個話就看得出來劉邦就是個流氓,因為我爹就是你爹,你爹就是我爹,怎麼也不能講通我爹就是你爹,你爹就是我爹,這就是一幅流氓的腔調,當然他也有一個根據,就是他們兩個結拜為兄弟,所以吾翁即若翁,下面說什麼呢?說「必欲烹爾翁」就是如果要把你的爹,這個時候他就不說是我的父親了,如果要是你願意把你老爸煮死,那我也就跟著喝肉湯,這就是純粹的一派流氓語言,我們可以看出來,劉邦在有些時候,他這個流氓本性表現得很露骨,這就是一個很有名的例子。

項羽是個貴族出身的人,他這樣來做很不高明,但是項羽遇到這個對手呢,卻是一個政治流氓,他拿這個手去對付一個政治流氓,實際上很難奏效,當然項羽是立即大怒,項羽一怒之下就要求馬上點火,那這個結果是很可悲的,恰恰就在這個時候,項伯出來說話了,項伯說「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秪益禍耳。」這個話的意思是說天下的大事難以料定,而且凡是想奪取天下的人,他都不顧自己的家,不論他家裡出了多少烈士,只要拿不到天下他是絕不會把手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把他父親處死了,也不會有結果,只能是又增加了一份仇恨。

這幾句話是項伯勸項羽的話,這幾句話中間最關鍵的一句話,最值得我們玩味的一句話就是「天下事未可知」,這六個字很值得玩味,所謂的天下事無非就是劉、項兩家爭奪天下,所謂的未可知,實際上就是說劉、項兩家最後誰能夠取得勝利,很難講,這個話出自項伯之口,聯想到項伯為劉邦辦的那麼多事,向張良泄漏軍機,項莊武劍意在沛公的時候,他去救了劉邦,你要把這些都聯繫起來的話,那麼這個天下事未可知,實際上就含有很多的含義了,它有很深的含義,這說明項伯已經在考慮了一件事,我們借用一個詞,如果我們可以叫做後項羽時代,如果我們這個字可以成立的話,其實項伯這個時候已經考慮到後項羽時代怎麼辦?也就是說假如項羽敗給劉邦了,我項伯怎麼辦?所以這個時候的項伯早已經不是當時的糊塗蟲,政治糊塗蟲,也不是為了援救自己的兒女親家,他這個時候已經墮落成一個政治投機商,他是在項羽和劉邦兩家都要尋求一個平衡點,項羽勝利了他是項羽的叔叔,他有高官,他有榮華富貴,項羽失敗了,他救過劉邦兩次性命,這次又救了劉邦的父親,劉邦的妻子,他是劉邦全家的功臣,所以他實際上在做一個投機的下注,這是一個投機下注的舉動,項伯看來是個非常現實的人。

所以,項伯這個人對項羽集團來說是到處扒豁子幹壞事,至少是四件壞事,就這麼一個人項羽對他始終沒有殺,一直信任他,一直留在身邊,我們別的不說,就說這個夜見張良這個事情,如果換一個人,項羽能允許嗎?項羽太顧及項伯是他叔叔這份親情,太顧及這個親情,如果說項羽在愛情的把握上,這個度掌握的不太好,那麼在親情這個度的把握上,他就差得太遠了,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上面我們講到項羽對愛情,對親情的把握上都有偏差,我們這一集講霸王別姬,實際上是從情的角度來看,項羽處理問題有他的失誤之處,由於項羽在愛情,親情,在情的問題上處理不當,按照我們今天的說法來說,情商不高,無論是愛情、親情,都是人類一個最美好的情感,我們應當重視這些情感,但是這些情感的重視,要有一個適當的度,如果過了頭,就可能帶來災難,項羽留給我們的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項羽如此處理愛情、親情,他必然的會走向失敗,至於項羽是怎麼走向失敗的,請看下集《四面楚歌》。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呂后】9
司馬遷精心刻劃的風雲人物,曾縱橫一時,到頭來,卻是一出大烏龍
直擊15位清朝風雲人物罕見照,官威十足
如何成為飯桌上的風雲人物?
06體壇風雲人物揭曉 劉翔力壓丁俊暉(圖)

TAG:人物 | 項羽 | 霸王別姬 | 風雲 | 風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