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如何最大化碎片閱讀的價值?

「碎片化閱讀」,是現在信息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我們常常在3、5分鐘里,就能瀏覽好幾篇微信文章、刷完若干條微博。

不過,這種閱讀方式被許多人詬病說太淺,看完什麼都沒記住,信息如雁過無痕。

那如果想最大化碎片閱讀的價值,就要學會一種能力,把「瀏覽過的」都變成「自己的」,能把看過的有用的信息記住。

從結果上講,刷信息的時間也沒有被浪費,碎片時間也被利用了起來。

那如何做呢?

我的方法是:收集-整理-應用。

這個方法背後的道理來源於兩個理論:

1.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和德國哲學家狄慈根著名的「重複是學習之母」這句話,都在說同一個事情:信息要隔一定時間進行複習,才會記住。

2. GTD告訴我們「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儲存東西的」,愛因斯坦也說「所有科學不過是日常思考的提煉而已」。

所以,面對浩繁的信息碎片,比起記憶,更重要的是思考、內化與應用。

【道】說完了,我們來討論一下【術】,也就是具體方法。

/ 流程 /

收集—整理—應用

/ 收集 /

把瀏覽過的有用的碎片信息收集起來。邊看邊隨手收集。

微信文章可以通過綁定「印象筆記」公眾號,發送到該公眾號,就會直接同步到你的印象筆記賬號。微博可以收藏。其他一些信息可以手機截屏記下來,方便回頭整理或檢索。

/ 整理 /

每周一次,檢閱這周新收集的信息。

選出有用的加入到資料整理工具中,我的資料整理工具是OneNote。同時,記錄下對這份信息的思考,加入到相應的主題里。

其實,這是最費時的一步,因為包含了「思考」這一過程。思考就是一種內化,是把信息變成「自己的」最重要的一環。

思考的內容可以包括:

1. 建立信息之間的聯繫——問自己,還有什麼現象可以被這個信息解釋?和目前我知道的哪些知識相聯繫/不一樣?

2. 構思信息的多種用法——問自己,我的哪些行為可以被這個知識改進?這個知識可以用於做哪些事?

/ 應用 /

定時翻看筆記,也就是「重複」。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關注的其實會集中於某幾個主題,比如科研、職場等等,然後就可以將其輸出,寫一篇小文章,像做一個小project一樣。

另外,也可以用認同的信息指導自己行為。

只要行動了,就不再是「聽過許多道理,仍過不好這一生」。

最後是【器】——工具。

我以前用過Evernote,也就是印象筆記,但是印象筆記像一個便簽盒,層級太少,不適用於整理,更適用於收集。

時間一長,Evernote就像一個快要爆炸的垃圾桶,越來越不想打開,東西拖進去就算。對啊,誰會想翻自己家裡快爆的垃圾桶裡面有什麼呢?╮(╯▽╰)╭

所以,現在Evernote我只用於收集,整理用的是Onenote。

有人說,Onenote就像自己課下會重新好好整理知識的筆記,因為Onenote的層級很多,而且同一個頁面可以插很多內容,比如若干篇文章、圖片。而且,不同的頁面或內容間還可以做超鏈接!十分方便查找信息的聯繫。

總結一下,簡單來講有3點:

1. 要複習、整理、輸出。

2. 轉變對信息的思考方式。

3. 堅持。

如果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如何用Onenote來整理資料吧。

大家如果有好用的整理工具和方法,請在評論里和我分享吧。


推薦閱讀:

剪時光碎片,共度人間煙雨
熊侃 之 碎片《通鑒》(64)
兩千萬買一堆碎片 看完你肯定說值

TAG:閱讀 | 價值 | 乾貨 | 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