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三碗面」
中國人的「三碗面」
在清人趙翼的官場筆記中讀過這樣一篇:某朝廷官員陪同皇帝到熱河考察,不巧他的哥哥剛巧去世,於是他就向皇帝請假回家奔喪。這時候他哥哥家裡已經遍告親友,弔喪的時間總共只有三天,過期不候。而最後一天是這個官員回家奔喪的日子。於是奇怪的現象就在這時候出現了:頭兩天沒有一個人來弔喪,第三天卻人多到綿延數里而不絕,那些和死者原先並無絲毫瓜葛的人,都算準了日子前往弔唁送禮。
這種情形其實也不難理解,在今天看來也是最自然不過的事。因為這個死了哥哥的官員在當時是個炙手可熱的實權派,這些人來弔喪也好,送禮也好,並不是出於對死者的尊重,而是做給官員看的,準確地說是做給官員手中握著的權力看的。 林語堂先生說過一句話「面子、命運和人情是統治中國的三女神」。「人情面子」滲透到了社會關係的方方面面,不僅可成為人際交往的有效平台,而且也可成為個人生存和發展可利用的資源。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人生難吃三碗面。也就是說,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難以應付的是「三碗面」(情面、臉面和場面)。人在世上走一遭,看似潔來還潔去,其實並不是一個人獨來獨往,他必須時時考慮到世俗社會裡的人情和面子,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會讓自己的前途和命運陷入僵局。所以,中國人在和家庭之外的其他人相處交往的時候,精神上會感到束縛和倦怠。原因就在於,他們把人情與面子作為一種交往的目的,同時又作為一種基本的交往媒介。說白了,這種交往其實是一種資源的交換。這種交換既可以獲取更多的人情和面子,又可以直接拿既有的人情面子去交換更大的價值。這種人與人之間有著交換目的的往來,成為古代官場最為盛行的交往方式。 在官家人際交往理念和規則中,包含了三大要素:那就是人緣關係、感情投資與期權回報。 在這三大要素中,人緣關係是權力世俗化的最基本的要素。中國古代官場是一個講究「差序格局」的地方,往往會針對與自己關係不同的人表現出不同的方式:親人之間有血親,宗族之間有族親,同窗之間有學緣,每個人既是個體又是群體,每個人都擁有一個以個體為中心發散形成的交際網路。同樣每個人又都是他所在社會圈子的中心,這樣圈來圈往,也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熟人」社會;第二個要素感情投資是一種成本的投入。為了維繫既得利益與獲取更大的利益空間,個人往往會採用請客送禮、託人說情、拜會請安等諸多手段作為感情投資的成本,並以此獲得最大的利益空間;而第三個要素期權回報則是最終的目的。因為在這種互動性的交往中,其中一方欠下另一方人情,那麼在利益的交換關係中就會處於被動狀態,為了償還人情,只好返還給別人更大的利益,這種關係近似於「債務人」與「債權人」 。古代官場「人脈」資源從來都是一種能夠發揮價值的權力資源,也難免會有人發出官場人情就是社會生產力的感慨。 唐朝憲宗時期的宰相崔群就是一位端不平「三碗面」的主。如果按照好官的標準來衡量,崔宰相絕對是個好官,一向以「廉潔自律」的清官形象示人。他的夫人勸他不要這麼虧待了自己和子孫,應該置些房產留給子孫們,崔群的回答是:我已經有三十處田莊,還需擔憂房產嗎? 夫人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崔群解釋道:前年我擔任考官的時候,取了三十名考生,難道他們不是我最好的財產嗎? 夫人道:如果照你說的那樣,你本人當年參加科考,是陸贄擔任的主考官。但你擔任考官時卻派人去勸陸贄的兒子不要參加考試,如果說考生都是主考官的良田,那麼陸贄家這塊田產卻是荒廢了。 這句話是諷刺崔群不通世俗人情,不能很好地融入官場規則。崔夫人這是在羞辱自己的老公。 崔群聽完後,還是有些臉紅的。崔夫人說的這個事,剛剛發生不久。崔群當時勸阻陸贄的兒子不要參加考試,是怕其他官員說他徇私情,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是陸贄的門生。無可厚非崔群是個好官,當好官把自己的三十個考生比作自己的私人田莊時。我們才發現,並不是只有那些在官場玩得風生水起的人才懂得人情面子,其實很多好官清官也諳熟規則,也懂得把人脈資源看做自己的生產力。也難怪歷史學家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說:各式各樣的社會關係也使他們結成小團體。出生於一省一縣,視為「鄉誼」;一年考中舉人或進士,視為「年誼」;同年的舉人或進士就像學校里的同班一樣,在原則上有彼此關照的義務。他們的考官則不消說是終身的恩師。婚姻關係,包括男女雙方的遠親近屬,視為「婚誼」。這多種的「誼」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金庸先生的筆下那個玩轉官場乾坤的韋小寶就是把「官場人脈」用到極致的標誌性人物。他從一個江湖小流氓,耍嘴皮子,耍無賴,既然混到娶了七個美貌的太太,還有數不盡的財富,在官場上更是紅到發紫,御前待衛副總管,驍騎營副都統,最後在一個小島上過起了逍遙自在的日子。韋小寶的人脈關係枝枝節節伸向社會的各個層面,尤其在官場更是達到巔峰。總結韋小寶的發達路徑,無外乎就是四個字,經營人脈。請看韋小寶初見平西王吳三桂是如何攀親的:韋小寶聽他說話中帶著揚州口音,倒有三分歡喜,心道:「辣塊媽媽,你跟我可是老鄉哪。」說道:「這個卻不敢當,卑職豈敢高攀?」話中也加了幾分揚州口音。吳三桂笑道:「韋爵爺是揚州人嗎?」韋小寶道:「正是。」吳三桂笑道:「那就更加好了。小王寄籍遼東,原籍揚州高郵。咱們真正是一家人哪。」 初次見面,三言兩語就攀上了鄉誼。如此駕輕就熟,韋小寶又怎能不混到手眼通天。在這裡韋小寶打的是鄉情牌。 鄉土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起源,當鄉土觀念滲透進官場因素,就形成了一個個地方實力派系。晚清官場可以說是其中最為典型的案例,尤其是曾國藩的湘系軍事政治集團和李鴻章的淮系軍事政治集團,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鄉土觀念在官場的凝聚力,有時候讓皇帝們也坐卧不寧,一有機會就將地方勢力的首領人物來個乾坤大挪移,讓他遠離鄉土,無法形成權力抱團。
推薦閱讀:
※中國人買房路上出現「劫匪」 或直接影響房價
※利比亞撤僑紀實:使館人員牆頭展國旗 中國人過來
※人民日報駁斥美NGO對中國人權指責:請觀察一下自己
※中國人有自己的宗教嗎?
※美國剛剛曝光一個驚天大案,而我們中國人卻完全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