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滅の神話: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晝間炮戰評析(下)
阿圖島:狹路相逢
1942年6月,日軍在中途島戰役期間佔領了阿留申群島西部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1943年1月12日,美軍在基斯卡島以東90海里的安奇卡島登陸,建立航空基地。預感到美軍反攻在即,日軍加緊向兩島運送援兵和物資,鞏固防禦。為了確保運輸行動的順利進行,鎮守北方的日本海軍第5艦隊決定派出主力艦艇實施護航行動,由艦隊司令長官細萱戊子郎海軍中將親自坐鎮指揮。
3月23日,一支運輸船隊從千島列島的幌筵啟航駛向阿圖島,護航兵力包括重巡洋艦「那智」、「摩耶」號,輕巡洋艦「多摩」、「阿武隈」號,驅逐艦「雷」、「電」、「若葉」、「初霜」號。此外,航速較低的「三興丸」號由驅逐艦「薄雲」號護衛提前一天出發,預定在中途與船隊會合。3月27日凌晨5時,護航運輸隊主力按照「那智」、「摩耶」、「多摩」、「若葉」、「初霜」、「阿武隈」、「雷」、「淺香丸」、「崎戶丸」、「電」的順序以單縱隊向北航行,處於阿圖島以西180海里處。此時太陽尚未升起,天空剛剛泛白,編隊末尾的「電」號發現右舷後方有兩個艦影,日軍最初判斷是前來會合的「薄雲」和「三興丸」號,但瞭望哨不久發現那兩個艦影已經變成了一支艦隊,日軍立即發出戰鬥警報,準備迎戰。
▲日本海軍「摩耶」號重巡洋艦,屬於高雄級,1932年服役,標準排水量13350噸,航速35.5節,裝備203毫米艦炮10門,127毫米高射炮8門,610毫米魚雷發射管16具,1944年10月戰沉。
出現在日軍艦隊後方的是由查爾斯·麥克莫里斯海軍少將指揮的美軍北太平洋艦隊第16.6特混大隊,同樣以單縱隊向北航行,編隊序列為驅逐艦「貝爾」、「科赫蘭」號、輕巡洋艦「里士滿」號、重巡洋艦「鹽湖城」號、驅逐艦「戴爾」、「莫納漢」號。該艦隊於3月22日從荷蘭港出擊,其任務是在阿圖島以西海域攔截日軍運輸船隊。
▲ 美國海軍「鹽湖城」號重巡洋艦,屬於彭薩克拉級,1929年服役,標準排水量9200噸,航速32.7節,裝備203毫米艦炮10門,127毫米高射炮4門,1946年退役。
在判明敵情後,細萱迅速決定轉向迎戰,畢竟日軍兵力佔優,巡洋艦兵力是對手的兩倍,特別是2艘重巡洋艦上裝備有20門203毫米炮,而美軍最強的「鹽湖城」號有10門203毫米炮,在雷擊能力上日軍同樣有優勢。在應戰策略上,細萱認為此時天色將明,已經不能實施夜間雷擊作戰,海面上風力微弱,能見度良好,利於飛機觀測,於是細萱與泗水海戰中的高木武雄一樣選擇由重巡洋艦實施遠距離炮戰。決心既定,細萱命令2艘運輸船在「電」號掩護下向北撤退,「阿武隈」號率「若葉」、「初霜」、「雷」號轉向東南加速接敵,稍後「那智」、「摩耶」和「多摩」號也轉向東南,日軍艦隊分為兩個單縱隊向美軍艦隊壓過來,「那智」號還彈射了一架水上觀測機準備進行彈著觀測。此時戰場環境非常適合炮戰,問題是細萱在遠程炮戰中的運氣會比泗水海戰時的高木更好嗎?
▲ 阿圖島海戰時日美兩軍艦隊的指揮官,左為細萱戊子郎海軍中將(1888-1964),長野縣人,海兵36期畢業,曾任第4水雷戰隊司令、第1航空戰隊司令、第5艦隊司令等職。右為查爾斯·麥克莫里斯海軍少將(1890-1954),1912年畢業於海軍軍官學校,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曾任第8巡洋艦中隊司令、太平洋艦隊參謀長等職,最終晉陞海軍中將。
不順利的開局
明知兵力劣於對手,麥克莫里斯少將並未退卻,他計劃高速逼近日軍運輸船隊,以遠程炮火加以摧毀後迅速撤退,雙方艦隊的距離逐漸縮小。5時42分,「那智」號在18300米距離上向「里士滿」號打出了阿圖島海戰的第一炮,「摩耶」號也隨即開火,美軍艦隊也幾乎同時開炮還擊。日軍最初的炮擊很有威脅,據稱「摩耶」號的第二次齊射就對「里士滿」號形成了跨射,近失彈給美艦造成了一定的損傷。5時46分,「那智」號發射了8枚魚雷,但無一命中。
▲ 美國海軍「里士滿」號輕巡洋艦,屬於奧馬哈級,1923年服役,標準排水量7160噸,航速35節,裝備152毫米艦炮12門,76毫米高射炮3門,1945年退役。
雖然日軍艦隊擁有火力優勢,但首先取得命中的是美軍戰艦。5時50分,「鹽湖城」號的一枚203毫米炮彈命中「那智」號航海艦橋右後部,造成連接艦橋、射擊指揮所和發令所的通訊線路中斷。在日軍大型戰艦上,射擊指揮所內配有測定目標方位的方位盤,觀測的目標運動數據將傳輸到發令所,由射擊盤結合本艦的運動數據計算出射擊諸元,再傳送到各個炮塔,進行射擊,這是日本海軍艦炮射擊的基本指揮模式。現在「那智」號由於通訊失靈,暫時失去了統一指揮炮擊的能力。雪上加霜的是,輪機艙人員忙中出錯,切斷了電力供應,導致各炮塔失去動力,無法調整射向和仰角,「那智」號只能中止射擊。
▲ 「鹽湖城」號重巡洋艦的後部主炮群進行齊射時的場面,在阿圖島海戰中,「鹽湖城」號率先得分,擊中日軍旗艦「那智」號,並造成該艦通信中斷。
當時「那智」號的發令所長田中常治海軍大尉發現電力中斷時,並不知道這是輪機艙人員的失誤,以為是中彈造成的破壞,於是指示各炮塔自行瞄準射擊(日軍稱為「炮側瞄準」)。在電力恢復後,田中大尉也沒有更改命令,他後來回憶說:「因為與敵人距離較近,電力恢復後繼續執行炮側瞄準,待與敵人距離加大後才與方位盤進行配合,轉入通常的射擊模式(即統一指揮炮擊)。」對此,戰後日本防衛廳編撰的《戰史叢書》評判說:「『那智』號的射擊未能取得效果的原因就在於炮側瞄準。」
▲ 這幅畫作展現了「那智」號重巡洋艦在北太平洋航行的風姿,該艦親歷了泗水海戰和阿圖島海戰,可惜都未能取得顯著的炮擊戰果。
在「那智」號暫時中止射擊期間,「摩耶」號繼續與美艦對射,在向「里士滿」號射擊五分鐘後,該艦將炮火轉向「鹽湖城」號,可是在轉移目標過程中日本人再度犯錯。由於命令傳達有誤,測距儀仍以「里士滿」號為對象測定距離,而方位盤瞄準的卻是「鹽湖城」號,結果傳送到發令所的目標數據完全是混亂的,「摩耶」號的炮火頓時失去了準頭,等到日本人發現問題並加以糾正時,已經浪費了太多的炮彈。
漫長的追擊戰
在與日軍交火的同時,美軍艦隊轉向西南,麥克莫里斯依然希望繞過日軍艦隊,抓住運輸船。細萱見狀也下令各艦轉向西南展開追擊。「阿武隈」號率驅逐艦保持在美軍艦隊和運輸船隊之間,「多摩」號則在6時02分脫離編隊,機動到美軍艦隊右舷後方緊追不捨,而2艘重巡洋艦則在美軍艦隊左舷後方不斷地傾瀉炮火。6時10分,日軍艦隊終於有所斬獲,「摩耶」號的一枚203毫米炮彈擊中了「鹽湖城」號艦體右舷的水上飛機並引起火災,美軍損管隊控制了火勢,將飛機殘骸丟棄到海中。6時20分,「摩耶」號再度命中「鹽湖城」號後甲板,但沒有造成明顯損傷。
▲ 阿圖島海戰的現場照片,美軍「鹽湖城」號重巡洋艦在煙幕中進行避彈機動,並與日軍交火。在此次海戰中,該艦多次被日軍擊中,但最終化險為夷。
在持續交戰中,美軍艦隊先轉向西,隨後又向北轉向,試圖追擊日軍運輸船。日軍艦隊也如影隨形,轉向西北繼續壓迫美軍戰艦。細萱曾命令「阿武隈」號和驅逐艦對美艦實施魚雷攻擊,但後者要提防美艦接近己方運輸船,又受到猛烈的火力壓制,始終無法佔領發射陣位。7時02分,細萱下令「全軍突擊」,幾乎與此同時,「鹽湖城」號發生舵機故障,無法進行靈活機動。7時07分,「阿武隈」號(一說「多摩」號)冒著炮火發射了4枚魚雷,但本應設定為30度斜進角射擊,卻以0度角射出,自然沒有擊中目標。7時10分,「鹽湖城」號再度中彈,炮彈擊穿主甲板後從左舷水線下穿出,所幸沒有爆炸,但造成輪機艙進水。鑒於形勢不利,麥克莫里斯命令驅逐艦釋放煙幕掩護,同時向西轉向。此後40多分鐘里,雙方艦隊一直保持在10000米以上的距離,隔著煙幕進行曲折機動,利用煙幕的間隙交火,均無建樹。
勞而無功的結局
戰至8時,麥克莫里斯意識到戰機已失,下令折向南面,擇路撤退。8時03分,「鹽湖城」號再吃一彈,炮彈在油艙內爆炸,造成艦體進水傾斜。「那智」、「摩耶」、「阿武隈」號隨後向目標發射了魚雷,依然全部失的。「鹽湖城」號由於後鍋爐熄火導致航速下降,美軍驅逐艦不時衝出煙幕對日艦實施牽制射擊,掩護己方巡洋艦撤退。由於擔心美軍驅逐艦發射魚雷,細萱不敢過分逼近,而日軍驅逐艦也靠近發射魚雷,但無一命中。
▲ 美國海軍「貝利」號驅逐艦,屬於本森級,1942年服役,排水量1620噸,航速37.5節,裝備127毫米艦炮4門,533毫米魚雷發射管5具,1946年退役。
8時50分,「鹽湖城」號在進行注水平衡時不慎使海水混入燃料中,導致引擎停車,航速歸零,成了漂浮在海上的活靶子。美軍艦隊拚死一搏,「貝利」、「科赫蘭」、「莫納根」號調頭向日軍艦隊發起衝鋒,為巡洋艦搶修和撤離爭取時間,它們與日軍展開炮戰,並搶佔陣位發射魚雷,日軍只能轉移炮火對付眼前三艘不要命的驅逐艦。「貝利」號中彈兩發,但該艦發射的5枚魚雷擾亂了日艦的追擊路線。經過損管人員的努力,「鹽湖城」號不久重新啟動引擎,恢復航速,轉向東南方加速撤離,而日軍艦隊卻向西南轉向,雙方距離迅速拉開。據說,日軍艦隊轉向的原因是「那智」號前部炮塔報告「炮彈耗盡」,為了讓後部炮塔展開射擊而進行轉向,而《戰史叢書》中記載:「司令部將『穿甲彈耗盡』的報告誤判為所有炮彈耗盡,因此做出轉向決定。」
▲ 阿圖島海戰後,「貝利」號在船廠修理時拍攝的照片,顯示了該艦的中彈情況,該艦在海戰中被命中203毫米炮彈和140毫米炮彈各一枚,此外艦體上還因為近失彈而多有損傷。
在兩軍艦隊漸漸遠離時,第5艦隊炮術參謀木下甫海軍少佐向艦隊參謀長大和田升海軍大佐建議:「請立即向東南急進,哪怕是短時間也好。」但參謀長一口加以回絕:「已經追擊到這種程度了也未能命中,只能放棄了。」可見日軍指揮官已經喪失了戰鬥意志。不久,日軍艦隊收到美軍飛機從安奇卡島起飛的情報,由於擔心遭到空襲,細萱下令退出戰鬥,阿圖島海戰就此落幕,運輸船隊也中途折返。
痛定思痛的總結
如果說泗水海戰還有勝利的戰果來掩蓋炮術失準的尷尬,那麼阿圖島海戰則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不僅未能擊沉一艘美艦,連運輸行動都放棄了,其火炮射擊成績相比泗水海戰也沒有多大起色。在這場海戰中,日軍重巡洋艦共發射203毫米炮彈1611發,命中6發,命中率為0.37%;輕巡洋艦發射140毫米炮彈231發,命中1發,命中率為0.43%;驅逐艦發射127毫米炮彈19發,無一命中。此外「那智」號彈射的觀測機居然沒有傳回任何信息,可能由於通信不暢,也可能是飛行員訓練不足。
▲ 日本海軍橫須賀炮術學校的校舍,該校創立於1907年,是日本海軍進行炮術教育的專門院校。
在泗水和阿圖島兩次海戰中,日軍艦隊的遠距離炮擊均大失水準,負責海軍炮術教育的橫須賀海軍炮術學校仔細研究了作戰記錄後,對於戰前確立的炮術教條進行了檢討,其意見被記錄在1944年8月編撰的《大東亞戰爭戰訓拔萃及橫炮校意見》中:
「一、只要能夠達到效果,在敵艦進入射程後就開始遠距離炮戰,以迅速給敵人先制一擊,之後抓住良機,縮短決戰距離以一舉殲滅敵人,這是炮戰教範的宗旨所在。但是,在炮戰開始後會遇到很多困難,特別是在敵艦火力佔優的情況下,此時就需要更進一步縮短交戰距離,以取得更大的射擊效果;」
二、(中略)尤其要注意避免出現忘記近逼猛擊本領的情況以及由此導致的結果;」
三、(中略)戰鬥的關鍵在於殲滅敵人,縮短決戰距離的近逼猛擊是最為重要的手段,而遠距離炮戰只是先發制人的手段,如果兩者能夠同時達成為最佳,但在具體實施時要更為重視前者。」
概括來說,炮術學校的意見就是要求艦隊指揮官們不要過分強調遠戰制敵,而要發揚「近逼猛攻」的本領,在適當的時候近戰殲敵。
▲日本海軍炮術學校的學員們在進行操炮訓練。在戰前日本海軍的炮術教育中非常強調在遠距離發起先制攻擊。
另一方面,炮術學校也對盟軍艦艇的避彈機動進行了研究:「在泗水海戰及阿圖島海戰中,我巡洋艦戰隊在20000米距離上進行炮戰,由於敵艦進行避彈運動(施放煙幕),儘管發射了大量炮彈(消耗了大部彈藥儲備),未能取得良好戰果。敵艦進行避彈運動的方法基本是以單艦、編隊的形式進行轉向或提速,且大多數情況下會同時釋放煙幕,……我軍常常未能及時察覺敵艦的避彈運動,或者未能向發令所準確提供目標運動信息的變化情況,以致不能做出適當的反應。」
炮術學校的結論是,盟軍的避彈運動不外是改變航向和提速,而日軍未能及時察覺或在目標信息傳遞上出現疏漏,缺乏應對手段,而針對進行避彈運動的目標所採取的根本對策就是縮短射擊距離。
▲ 日本海軍炮術學校學員的帽帶。
泗水海戰時擔任「那智」號炮術長的井上武男海軍中佐對於應對敵艦避彈運動有自己的見解:「炮術長應該親自研究避彈運動的對策,每天都要在針對實施避彈運動的目標進行圖上演習,炮術長的對策就是依據目標轉向可能的運動軌跡執行預案,一旦發現敵艦開始機動就發射預估彈,在射擊盤上計算敵艦的轉向軌跡,計算出彈著時目標所處的位置。」然而,在遠距離炮戰中,炮術長實際上很難掌握目標的航向及航速變化。
薩馬:蜂擁而上
1944年10月,日本海軍孤注一擲,集結主力發動「捷一號」作戰,企圖在菲律賓與美軍決戰,其策略是由戰力薄弱的航母艦隊引誘美軍航母北上,以戰列艦為核心的主力艦隊突入萊特島近海,掃蕩美軍登陸船隊。10月22日,由第2艦隊司令長官栗田健男海軍中將指揮的第1游擊部隊主力由婆羅洲出發前往萊特灣,該艦隊由5艘戰列艦、10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組成,其中包括2艘大和級戰列艦。在10月23、24日,栗田艦隊在通過巴拉望水道和錫布延海時,遭到美軍潛艇和飛機的輪番攻擊,包括「武藏」號在內的多艘艦艇沉沒或掉隊,到10月25日0時30分艦隊通過聖貝納迪諾海峽時還剩下4艘戰列艦、6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1艘驅逐艦,其中半數遭受損傷。
▲ 展現日本海軍「大和」號戰列艦雄姿的畫作,作為人類歷史上建造的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具有傳奇般的魅力,但它的實戰經歷真心不堪。
10月25日凌晨,栗田艦隊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後,從薩馬島以東海域南下。清晨6時45分,「大和」號艦橋上的瞭望哨發現了南方天際線上的數根桅杆,不久確認是包含數艘航空母艦在內的美軍艦隊,那是由克利夫頓·斯普拉格海軍少將指揮的護航航母編隊,包括6艘護航航母「方肖灣」、「聖洛」、「白平原」、「加里寧灣」、「基昆特灣」和「甘比亞灣」號,護衛兵力僅有3艘驅逐艦和4艘護航驅逐艦。從力量對比看,日軍艦隊的優勢絕對是碾壓式的,栗田手上僅203毫米以上的重炮就多達89門,而美軍艦隊中最大口徑的火炮也不過是127毫米艦炮,美軍戰艦全是毫無裝甲的薄皮軍艦,護航航母的最高航速不超過20節,無論從那個方面比較,等待日本人的都將是一場唾手可得的勝利。
▲ 薩馬海戰中日美兩軍艦隊的指揮官:左為栗田健男海軍中將(1889-1977),茨城縣水戶市人,海兵38期畢業,在太平洋戰爭中歷任戰隊司令、艦隊司令等職,1945年成為海軍兵學校末任校長。右為克利夫頓·斯普拉格海軍少將(1896-1955),1917年畢業於海軍軍官學校,在薩馬海戰中指揮護航航母編隊進行了英勇的戰鬥,後晉陞海軍中將。
已經被潛艇和飛機折磨了幾天的栗田終於得到了傾瀉怨氣的機會,他認為這是「天賜的戰機」,同時日軍將護航航母誤認為是快速艦隊航母,因為擔心目標逃脫,栗田不待重整戰鬥隊形就下令全速前進,縮短與美軍艦隊的距離。6時59分,「大和」號在32000米距離上率先開火,隨後「長門」、「榛名」、「金剛」號也加入炮擊行列。7時03分,栗田發出「突擊」命令,同時指示由各戰隊司令官自行指揮,發起進攻。於是,20多艘日艦猶如打了雞血般開足馬力向南猛衝,抓住機會展現「近逼猛攻」的本領。
▲ 在美軍護航艦隊遭到栗田艦隊炮擊時,擔任護衛的美軍驅逐艦冒著炮火釋放煙幕,為己方航母提供掩護,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日軍炮彈的落點非常接近美軍驅逐艦。
▲ 這兩幅照片是薩馬海戰中美軍護航航母遭到日軍炮擊的現場照片,左圖是遭到日軍近失彈襲擊的「聖洛」號護航航母,右圖是受到日軍交叉射擊的「甘比亞灣」號護航航母。「甘比亞灣」號最終遭炮擊沉沒,「聖洛」號雖然從日軍炮火下倖存,但在數小時後被日軍特攻機擊沉。
美軍航母編隊情知不敵,調頭南撤,一度躲入雨雲中,護衛的驅逐艦群則施放煙幕掩護航母。受到暴雨和煙幕的遮擋,日軍艦隊一度失去了目標,暫時中止了炮擊,待距離進一步縮短後再次發現美軍艦隊,立即重新炮火相加。在日軍艦隊全力衝擊的同時,天空中來自附近美軍護航航母編隊的艦載機發起持續不斷地空襲,「鈴谷」號被航空炸彈引爆了魚雷而沉沒。美軍驅逐艦也發起反擊,猛烈炮擊並發射魚雷,「熊野」號艦首中雷,漸漸掉隊,「大和」號也在發現雷跡後急轉規避,被迫背離美軍艦隊航行了10分鐘。為了躲避空襲和驅逐艦的魚雷,日艦劇烈機動,本就分散的隊形更加散亂,栗田已經失去了對整個戰場形勢的掌握。
▲ 這幅畫作展現了薩馬海戰中,美軍「雷蒙德」號護航驅逐艦正向遠處的日軍大型戰艦猛烈開火,同時釋放煙幕,注意畫面背景中染成粉紅色的水柱,這是日軍為了區分彈著而在炮彈中裝填染色劑的緣故。
8時整,栗田下令「全軍突擊」,其直轄的第2水雷戰隊和第10戰隊也逼近美軍艦隊實施炮擊和雷擊。8時14分,「大和」號彈射一架水上飛機觀察戰場態勢,這架飛機在報告一艘美軍航母起火後就遭到美軍戰鬥機的追擊,被迫向陸地方向撤退。混戰持續到10時,栗田陸續接到各艦的戰果報告:擊沉2艘航母,包括1艘艦隊航母,1艘重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另有1~2艘航母中彈。這份戰果報告水分滿滿,美軍僅有「甘比亞灣」號護航航母、驅逐艦「霍埃爾」、「約翰斯頓」和護航驅逐艦「塞繆爾·羅伯茨」號被擊沉。相比之下,日軍艦隊又蒙受了新的損傷,「鳥海」和「築摩」號都被美軍艦載機的魚雷重創,脫離了隊列。
▲ 反映「甘比亞灣」號護航航母在遭到日軍猛烈炮擊後被迫棄艦的畫作,這艘倒霉的航母是日本海軍在晝間炮戰中取得的最大戰果。
一直將對手當成快速艦隊航母的栗田中將認為敵艦已經遠離,艦隊過於分散,難以指揮,繼續追擊只是浪費燃料,於是下令停止追擊,集合整隊,並於11時再次向萊特灣南下。就在此時,栗田艦隊接到「北方發現敵機動部隊」的報告,在12時又發現北面有艦船桅杆出沒。受到各種混亂情報的困擾,栗田終於失去了判斷能力,下令放棄突入作戰,率隊調頭北撤,這就是著名的「謎之反轉」。「捷一號」作戰徹底失敗,日軍艦隊還留下一場讓人無法理解的晝間炮戰戰例。
近戰猛攻的成效
薩馬海戰的戰果對比對於日本人來說實在羞於啟齒,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打了一場亂戰,僅擊沉1艘護航航母、2艘驅逐艦和1艘護航驅逐艦,而日軍艦隊在對手的反擊和空襲下居然損失了3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如果還有什麼能讓日本海軍感到少許安慰,那麼唯有其炮擊命中率有所提高。
在薩馬海戰中,日軍戰列艦主炮總共發射炮彈549發,命中10發,命中率為1.82%;重巡洋艦發射203毫米炮彈1606發,命中45發,命中率為2.8%;輕巡洋艦發射150毫米炮彈384發,命中17發,命中率為4.43%;戰列艦副炮發射炮彈453發,命中12發,命中率為2.65%。總的來說,薩馬海戰的炮擊命中率相比前兩次海戰有明顯提高,主要原因是貫徹了「近逼猛攻」的戰術原則。
▲ 日本海軍「利根」號重巡洋艦,屬於利根級,1938年服役,標準排水量11200噸,航速35.5節,裝備203毫米艦炮8門,127毫米艦炮8門,610毫米魚雷發射管12具,搭載水上飛機6架,1945年7月遭空襲沉沒。在薩馬海戰時,黛治夫大佐正擔任該艦艦長。
輕巡洋艦主炮的命中率尤其高,主要因為「矢矧」和「能代」號在近距離與美軍驅逐艦展開交戰。命中率排在第二位的重巡洋艦也主要是在15000米以內展開炮擊,尤其是黛治夫艦長指揮的「利根」號幾乎死死咬住美軍航母直到目標沉沒。戰列艦主炮的命中率雖然比泗水、阿圖島海戰時的重巡洋艦要好,但在這次海戰中卻是表現最差的,究其原因還是射擊距離過遠,日軍戰列艦基本在14000~21000米距離上開火,至於戰列艦副炮的命中彈中又半數是在「金剛」號終結「甘比亞灣」號時創造的。總而言之,在薩馬海戰中,栗田艦隊通過逼近目標,近戰接敵,獲得了超越泗水海戰和阿圖島海戰的高命中率。
虛幻的晝間決戰
在分析了泗水海戰、阿圖島海戰和薩馬海戰的炮戰過程及炮擊成績之後,我們基本上可以對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晝間炮術水平得出大致的結論,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近不中」。其中的道理非常淺顯,在沒有制導武器的時代,火炮的命中率與射程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距離越近就越容易命中。戰後,黛治夫大佐在《海軍炮術史談》中發出以高命中率的遠距離炮擊摧毀美軍艦隊的豪言壯語,但在薩馬海戰中,他指揮的「利根」號也是在近距離炮擊中才取得較好的射擊效果,如果在遠距離交戰,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黛大佐的表現未必會比高木、細萱更好。
正如《大東亞戰爭戰訓拔萃及橫炮校意見》所提及的,日本海軍的炮戰教範明確要求從儘可能遠的距離上開始炮戰,以期先發制人,即所謂的「射程外戰法」。但是,這份在薩馬海戰之前編成的文件指出,遠距離炮戰搶佔先機與縮短決戰距離進行猛攻能夠同時實現是最為理想的情況,但是應該更為重視近距離交戰,這說明日本海軍已經放棄了「射程外戰法」,只是這一轉變是由兩次海戰的糟糕表現促成的,並在薩馬海戰中取得了成效。可以想像,如果在泗水、阿圖島兩場海戰中日軍指揮官能夠適時大膽地靠近接敵,那麼在兵力火力佔優的情況下必定會取得更大的戰果。作為資深的炮術軍官,黛治夫大佐肯定對這一戰術的演變心知肚明,同時也有實戰經驗,可是戰後依然鼓吹所謂遠戰制敵,那麼只能理解為他個人的職業病和對戰爭失敗的不甘心態了。
▲ 海戰遊戲《戰艦世界》的宣傳壁紙,展現了「大和」號戰列艦用主炮摧毀目標的場面,可惜在現實的歷史中,大和級戰列艦的主炮從未對美軍戰列艦發揮出威力。
那麼,假設日美海軍真的按照主力艦晝間炮戰的模式進行決戰,那會是怎樣的情景呢?我們可以根據日本海軍戰前的炮術信條做簡單推演。首先,日本海軍會按照教範的規定,從儘可能遠的距離上開始搶先炮擊,並使用飛機輔助校射。根據「大和」號在薩馬島的表現,日軍很可能在30000米距離上開始射擊,但結合泗水和阿圖島海戰的經驗,日軍的航空校射遠非可靠,加上目標做避彈機動,能否命中只能撞大運了。一旦炮戰開始,交戰雙方都會竭力射擊,並規避對手的炮彈,同時還要保持戰列線的完整,所以想要縮短交戰距離並不容易,最後很可能會像泗水、阿圖島海戰一樣,變成一場鬆鬆散散、拖拖拉拉的遠距離炮戰。其次,海戰中會發生很多意外情況,比如泗水海戰中的魚雷自爆,阿圖島海戰中通信不暢、電力中斷等等,都會給戰鬥進程帶來變數,因此所謂晝間決戰很難如日本人設想的那樣理想。
實際上,無論「遠距離炮戰先發制人」,還是「近逼猛攻」,海軍炮術僅僅是進行海戰的諸多方法之一,關鍵問題在於太平洋戰爭是一場不能簡單套用馬漢理論的新型海上戰爭,是一場以爭奪制空權和兩棲登陸為主導的戰爭,是空中、水面、水下諸多兵器乃至後方供給系統綜合配合的全方位戰爭,戰列艦在這樣一場戰爭中已經失去了作為決定性兵器的價值,通過一場戰列艦晝間決戰短期決勝只能是日本海軍的一廂情願,頑固地堅持過去戰爭的經驗,不依據時代變化做出改進,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失敗是必然的。
▲ 這幅畫作再現了1945年4月,「大和」號戰列艦向沖繩戰場進行最後出擊時,遭遇美軍猛烈空襲的場面,最終這艘史上第一巨艦被美軍飛機群毆沉沒,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落幕。
本文源於:崎峻軍史周刊
微信號:kzun-military
推薦閱讀:
※竟如此兇猛 中國海軍054B新戰艦終於面世
※歐盟各國批准出動海軍攔截難民船(圖)
※當年買「瓦良格」航母的那些事
※組圖:中國海軍第二艘056型輕型護衛艦下水
※中國055萬噸大驅採用一項尖端技術 美軍都不敢用 |055艦|中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