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寶藏究竟藏在何處?
原標題:張獻忠寶藏究竟藏在何處?
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中發現的金冊
第二看台
近日,在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中心區域發現的一批珍貴文物正式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除刻有「大西」年號的銀錠及「西王賞功」金、銀幣外,這些文物中最為珍貴的是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金封冊,該冊長12厘米、寬10厘米、重730克,刻有29個字,這些文物的發現也揭開了張獻忠寶藏下落的謎團。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末年的農民軍領袖張獻忠與李自成齊名。張獻忠是陝西延安人,崇禎三年(1630年)在米脂參加農民起義,號稱「八大王」。
1643年後,張獻忠佔據武昌、長沙,控制湖南全省、湖北南部等地區。1644年,張獻忠攻破四川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但張獻忠在成都立足不久,就與南進的清軍展開惡戰。1646年,張獻忠在四川西充鳳凰山與清軍戰鬥時被箭射死,他所擁有的巨額財寶也不知去向。關於張獻忠寶藏的下落一直是一個謎。關於他的藏寶之地,後世有很多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張獻忠曾在流經成都的錦江中築起高堤,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個數丈深的大坑,將所搶來的數以萬計的寶藏埋在坑中,後因決堤放水,淹沒寶藏。至今在成都仍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據說,與歌謠配對的,還有一張「藏寶圖」,圖上標有張獻忠金銀寶藏的具體位置,並以石牛和石鼓作為暗記。民國曾有人根據這張藏寶圖在錦江中打撈挖掘,撈上的只有一些小銅錢,不見金銀蹤影。
第二種說法認為,張獻忠將寶藏藏於青城山上。原因為孫可望曾奉張獻忠之命率領數百名石匠在青峰山(青城山支脈)採石,卻鮮見有人運石出山或在山中修路以及建築物。這種行為不免讓人心生聯想,張獻忠可能以採石為掩護,在青城山上秘密修建藏寶工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張獻忠的寶藏在四川彭山縣的江口古鎮江道中。這個位於武陽江、錦江與岷江交匯處的古鎮,水路運輸十分便利,曾為商旅雲集之地,船桅林立。據《彭山縣誌》載:「順治三年四月,明參將楊展佔領嘉定(今樂山市中區)後,沿江而上攻佔彭山。秋,張獻忠部與楊展決戰於江口鎮,張部戰船被焚,沉沒過半,傷亡慘重,敗回成都。」人們猜測許多滿載金銀的木船由此沉沒於岷江。
2005年和2011年,在岷江河道建設過程中,彭山縣江口地區兩次出土大量文物,文物出水地點與文獻記載張獻忠「江口沉銀」地點一致。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文物管理研究所所長吳天文表示,當時發掘的銀錠,其純度在90%以上。在這些銀錠的內壁顯示有地域、工匠名字、時間等信息,並且「銀錠上面顯示的信息跟張獻忠行軍的路線十分吻合」。
前不久,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季等全國考古泰斗齊聚彭山,在實地察看、參觀出土文物後,10餘名專家共同簽字,形成《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研討會專家意見書》(簡稱《意見書》)。
《意見書》基本確定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即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分布面積100萬平方米。
張獻忠大西軍是影響明末清初歷史走向的一支重要力量。從已出水的「江口沉銀」實物來看,涉及了明末清初廣闊的社會層面。「沉銀」面目的揭開,有助於了解張獻忠的行軍路線、征餉方式與地方官府的關係,並且對側面反映明末的社會經濟、社會生活和經濟制度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江口沉銀遺址」已發生多次盜掘。專家呼籲,當前應進一步加強遺址的保護和管理,嚴禁采砂,打擊盜掘。各級文物部門應高度重視,儘快立項,組織人力、籌集經費進行水下考古發掘。
(本報綜合報道)
推薦閱讀:
※張獻忠屠川是真的嗎屠蜀真相_來揭秘
※「我生不為逐鹿來,都門懶築黃金台」八大王張獻忠
※張獻忠屠川真相
※「張獻忠沉銀」遭大肆盜掘 涉案金額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