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重要歷史人物名詞解釋大全
林則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慶進士。與龔自珍、魏源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關心民間疾苦。1837年擢湖廣總督,任內嚴禁吸食鴉片,成效卓著。1838年12月任欽差大臣,赴粵查辦鴉片事務。次年6月3日到25日將所收繳英、美等國鴉片237萬餘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為防禦列強入侵,與兩廣總督鄧廷楨整頓海防,倡辦義勇。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志》。1840年1月任兩廣總督。6月鴉片戰爭爆發,挫敗英國侵略廣東的計劃。因投降派誣陷被革職。1842年充軍新疆,曾在新疆墾闢荒地,興修水利。1846年重新起用,擢陝西巡撫、雲貴總督,1849年因病回籍。1850年再次任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途中病死於廣東潮州。
姚瑩(1785—1853)字石甫,號展和,安徽桐城人。嘉慶進士。鴉片戰爭期間任台灣道,嚴禁鴉片,積極組織抗英鬥爭。《南京條約》簽訂後,受投降派誣陷被貶官四川。後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革命。著有《康輶紀行》等。
龔自珍(1792—1841)清思想家、文學家。又名鞏祚,字璱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進士,官禮部主事。提倡「通經致用」,為嘉道間今文經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對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及所造成的種種弊端予尖銳抨擊,提出「更法」、「改圖」、「變功令」的改革主張。1839年12月在《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勉勵林則徐嚴禁鴉片,充滿愛國思想。哲學上,反對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主「性無善無不善」說。晚年受佛教天台宗影響。工詩文,風格清新,自成一家,有「龔派」譽稱。著有《龔自珍全集》。
魏源(1794—1857)清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進士,嘉道間提倡通經致用的今文經學派的重要人物。鴉片戰爭前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編輯《皇朝經世文編》。鴉片戰爭期間入兩江總督裕謙幕,直接參与浙東抗英鬥爭。《南京條約》簽訂時,感憤而作《聖武記》,求盛衰之理,籌海防之策。受林則徐囑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系統介紹西方國家的歷史地理,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強調「變古愈盡,便民愈甚」,革新政治,變法圖強,對後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產生較大影響。1853年任高郵知州,組織團練對抗太平軍。工詩文。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編》等。
道光帝(1783—1850)清代皇帝(1820—1850)。姓愛新覺羅,名旻寧。廟號宣宗,年號道光。統治期間鴉片大量輸入,社會矛盾尖銳。為擺脫統治危機,1838年任用林則徐查禁鴉片。鴉片戰爭爆發後,他時戰時和,最後一意主降。1842年8月起先後與英國、美國、法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等。中國從此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0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前夕病死。
琦善(1790—1854)博爾濟吉特氏,字靜安,滿洲正黃旗人。蔭庇入仕,官至大學士。鴉片戰爭期間,誣陷林則徐,力主妥協投降。1841年擅自與義律議訂《穿鼻草約》。1853年任欽差大臣,在揚州堵擊太平軍。旋病死。
義律(Charles Eliot,1801—1875)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華軍代表。
璞鼎查(Henry Pottinger,1789—1856)英國殖民主義者。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為英侵華軍全權代表。1842年8月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1843年任香港英國殖民政府第一任總督。是年又脅迫清政府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稅則》、《虎門條約》。
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國革命領袖。又名任坤,火秀,廣東花縣人。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後,秘密聚集反清力量。1845年後寫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著作,號召人民起來革命。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金田村領導發動武裝起義,建號太平天國。3月在武宣東鄉稱天王。9月攻克永安(今蒙山)後分封諸王,建立各項軍政制度。尋率軍先後攻克長沙、武漢、九江、安慶,1853年建都南京,稱天京。分兵北伐、西征,頒布《天朝田畝制度》。1856年楊韋事變和次年石達開分軍出走,使革命遭受嚴重損失。他選拔陳玉成、李秀成、洪仁等主持軍政事務,使革命一度出現新的轉機。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京都被困,他放棄「讓城別走」建議,死守孤城。1864年6月病逝。
楊秀清(約1820—1856)太平天國革命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廣西桂平人。原為燒炭工人。1846年加入拜上帝會。1848年馮雲山被捕入獄後,他假託「天父上帝」下凡附體,安定眾志,取得代「天父」傳言的特權。1851年1月與洪秀全等領導發動金田起義。12月在永安(今蒙山)被封為東王、九千歲,節制諸王,主持朝政。定都天京(今南京)後派兵北伐、西征,宣布太平天國外交政策。後因居功驕橫,挾制天王封其「萬歲」,引起領導集團內部矛盾尖銳化,釀成「楊韋事變」。1856年9月2日為韋昌輝所殺。
石達開(1831—1863)太平天國領導者之一。客居廣西貴縣。地主出身。1849年參加拜上帝會。1851年1月參加領導金田起義。12月於永安(今蒙山)被封為翼王、五千歲。1854年領軍西征,屢敗湘軍。1856年6月擊潰清江南大營。「楊韋事變」中險為韋昌輝所殺,韋被處死後回京輔政。1857年5月因天王猜忌,率軍20萬出走,嚴重削弱了革命力量。1863年6月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順場)欲與清軍談判,被捕,旋被殺。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將領。廣西藤縣人。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1854年隨軍西征。1856年參加攻破江南、江北大營。次年晉封成天豫等職。1858年9月與李秀成合軍再破江北大營,旋在三河鎮大敗湘軍。次年封英王。1861年安慶失陷後退據廬州(今合肥),還思進取。次年廬州陷落,應苗沛霖之邀北上壽州(今安徽壽縣),被苗誘捕。6月在押解赴京途中於河南延津就義。。
李秀成(1823—1864)太平天國將領。或作壽成。原名以文,廣西藤縣人。1851年參加太平軍。1858年9月與陳玉成合軍擊破江北大營,旋在三河鎮重創湘軍。次年晉封忠王。1860年配合諸軍擊潰江南大營,後率軍三次進攻上海。1864年天京(今南京)淪陷後護衛幼天王出走時被俘。8月7日於南京殉難。
咸豐帝(1831—1861)清代皇帝。(1851—1861在位)姓愛新覺羅,名奕詝,廟號文宗,年號咸豐。1850—1861年在位。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捻軍及少數民族人民的抗清鬥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執行妥協投降政策,1858年派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簽訂屈辱的《天津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逃奔熱河(今承德)。旋與俄、英、法簽訂《北京條約》及《中俄璦琿條約》。1861年8月病死熱河。
僧格林沁(?—1865)清軍將領。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左翼後旗(今屬內蒙古)人。1825年襲封科爾沁札薩克多羅郡王爵。1853年奉命截擊北伐太平軍。1860年在大沽抗擊英法聯軍。1861年在山東、河南、安徽鎮壓捻軍。1865年5月被捻軍斬於曹州(今菏澤)吳家店。
慈禧太后(1835—1908)清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又稱「西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族。咸豐帝妃。1861年咸豐帝病死熱河(今承德),同治即位,被尊為太后,旋勾結恭親王奕?發動祺祥政變,推翻顧命八大臣,垂簾聽政。勾結外國侵略者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捻軍及少數民族人民的抗清起義。1875年光緒即位後支持李鴻章等舉辦洋務企業。對外執行妥協投降政策,簽訂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1898年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扼殺維新運動。1900年利用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尋又嚴厲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1901年與英、美等11國簽訂辱國喪權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同治帝(1856—1875)清代皇帝(1861—1875)。姓愛新覺羅,名載淳。滿族。廟號穆宗,年號同治。生母慈禧太后掌握朝政。統治期間,勾結外國侵略者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捻軍及少數民族人民起義。推行洋務新政。一度出現「同治中興」局面。1875年1月病死。
奕?(1832—1898)清末洋務派首領。號樂道主人,愛新覺羅氏。滿族。道光帝第六子。1851年封為恭親王。1860年主持簽訂《北京條約》。次年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支持慈禧太后發動祺祥政變,並和李鴻章、曾國藩從事洋務活動。1898年病死。
文祥(1818—1876)字博川,瓜爾佳氏,清末滿州正紅旗人。1845年進士,1858年職在軍機大臣上行走。1860年隨奕?在北京與英法議和。次年參與祺祥政變。1865年鎮壓東北人民起義。力主實行洋務新政,為洋務派首領之一。
肅順(1816—1861)愛新覺羅氏,字雨亭,滿族。官至戶部尚書。主張重用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抗議沙俄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侵略。1861年咸豐帝臨終顧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慈禧太后發動祺祥政變時被殺。
曾國藩(1811—1872)清末湘軍領袖。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38年進士,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1853年在籍創辦團練,尋編練成湘軍,與太平軍對抗。屢為太平軍所敗。1860年任兩江總督,旋命節制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四省軍務。支持李鴻章創建淮軍。1864年在英法等國侵略者支持下,與李鴻章共同絞殺了太平天國革命。1865年調任欽差大臣,節制直隸(今河北)、山東、河南軍務,鎮壓捻軍。戰敗革職。洋務運動中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等近代軍事工業。1868年任直隸總督。1870年鎮壓天津人民的反洋教鬥爭。1872年病死。
李鴻章(1823—1901)清末淮軍領袖,洋務派首領。字少荃,安徽合肥人,1847年進士,授編修。1853年在籍舉辦團練。尋為曾國藩幕僚。1861年在曾國藩支持下創建淮軍,次年調赴上海,與太平軍作戰,升任江蘇巡撫。1864年在外國侵略者支持下與曾國藩湘軍共同絞殺了太平天國革命。1866年調任欽差大臣督師剿捻,1868年先後鎮壓了東、西捻軍。1870年調北洋大臣。洋務運動中先後創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1874年籌建北洋海軍。對外執行清政府妥協投降政策,先後與英、法、日、俄簽訂《煙台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中俄密約》等,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11月病死。有《李文忠公全集》。
左宗棠(1812—1885)清末湘軍領袖、洋務派首領。字季高,湖南湘陰人。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入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府。1860年率軍在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2年升任浙江巡撫,勾結法國侵略者殘殺太平軍。1866年創辦馬尾船政局。不久調陝甘總督,鎮壓回民起義。創建西安機器局、蘭州機器局。1875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舉兵討伐阿古柏,挫敗沙俄對新疆的侵略。1880年創辦蘭州織呢局。1882年調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1885年病死福州。有《左文襄公全集》。
胡林翼(1812—1861)字貺生,號潤芝,清末湖南益陽人。1850年署理貴州鎮遠府知府,鎮壓李元發領導的天地會起義。1854年赴湖北對抗太平軍。1856年調湖北巡撫。1857年後配合曾國藩在湖北、安徽等地絞殺太平軍。1861年9月助湘軍攻下安慶,加太子太保銜。不久病逝。著有《胡文忠公遺集》。
沈葆楨(1820—1879)字幼丹,清末福建侯官(今福7州)人。1856年為九江知府,隨曾國藩辦湘軍營務。1861年經曾國藩推薦超擢江西巡撫,倚用湘軍將領王德榜、席寶田等絞殺太平軍。1866年任福建船政大臣,經辦馬尾船政局。1875年調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主南洋通商、交涉事務。有《沈文肅公政書》。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字孝達,號香濤,直隸(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進士,授編修。1882年巡撫山西。1884年調兩廣總督,起用馮子材抗擊法軍,洋務運動中先後創辦湖北槍炮廠、湖北紡織四局、漢冶萍公司等近代軍工、民用企業。1898年發表《勸學篇》,提出「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反對維新變法。1900年參與策劃東南互保,鎮壓唐才常自立軍起義。有《張文襄公全集》。參見「法學」、「教育學」中的「張之洞」。
劉坤一(1830—1902)清末湘軍將領。字峴庄,湖南新寧人。1855年率團練鎮壓湖南人民的抗清起義。1856年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鎮壓太平軍,累遷廣西布政使、江西巡撫。1875年調兩廣總督。1879年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94年任欽差大臣,督軍對日作戰,潰敗。1900年兩江總督任內參與策劃東南互保。有《劉坤一遺集》。
郭嵩燾(1818—1891)清末外交官。字伯琛,號筠仙,湖南湘陰人。1847年進士。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贊助曾國藩辦團練。1863年署廣東巡撫。1875年首任出使英國大臣,1878年兼任出使法國大臣。主張向西方學習,支持洋務派的自強新政。有《養知書屋遺集》、《郭嵩燾日記》等。
馮桂芬(1809—1874)字林一、號景亭,清末江蘇吳縣人。1840年進士。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在蘇州舉辦團練。後入李鴻章幕府,建議藉助外國侵略者鎮壓太平軍。不滿清政府的統治。主張「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採用西方科學技術,維護封建統治。對洋務派影響頗大,對維新派亦有啟發,著有《校邠廬抗議》等。
王韜(1828—1897)清末改良主義思想家。初名利賓,字紫詮,號仲弢,江蘇長州(今吳縣)人。1849年受雇在上海英教會開辦的墨海書館工作。1862年假名「黃畹」上書太平天國,建議攻取長江上游。後遊歷英、法、俄等國,對西方文化有較多了解。主張變法圖強,發展資本主義。著有《園文錄外編》等。
容閎(1828—1912)清末改良主義者。字純甫,廣東香山(今中山)縣人。曾留學美國。1855年回國後任上海海關翻譯。1860年向洪仁提出創立銀行制度等主張,受到洪的讚賞。1863年參與籌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1872年率第一批留學生赴美留學。1900年支持唐才常組織「中國國會」,任會長。後因清政府通輯避居美國。著有《西學東漸記》。
薛福成(1838—1894)清末改良主義思想家、外交官。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初以副貢生參曾國藩戎幕,繼隨李鴻章主辦外交。1884年調任浙江寧紹台道,在鎮海抗擊法軍。1889年任出使英、法、比、意四國大臣。主張變法自強,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著有《庸庵全集》。
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清末江蘇丹徒人。少好學、通經史。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國難日深,乃棄科舉、研究西學。1876年赴法留學,兼任出使法國大臣郭嵩燾翻譯。回國後入李鴻章幕府,贊助洋務。對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政體推崇備至,主張以商為本,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所著《馬氏文通》是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的語法專著。。
鄭觀應(1842—1922)清末改良主義者。字正翔,號陶齋,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曾為英商寶順洋行買辦。1872年調任英商太古輪船公司總理。1880年受李鴻章委派任上海機器織布局會辦,輪船招商局總辦。主張變法求強,設議院,興學校,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對外國侵略者進行「商戰」。著有《盛世危言》等。
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1832—1898)英國人。曾參與《中英天津條約》的草擬和簽訂活動。1861年被總理衙門任命為海關總稅務司。1863年因代清政府購買軍艦時擅自委任英人阿思本為艦隊司令,被清政府解職。
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字鷺賓,英國人。1854年來華,任英駐寧波領事館翻譯。1859年調廣州海關副稅務司。1863年繼李泰國擔任海關總稅務司,控制中國海關達48年之久。插手中國內政、外交,曾策動李鴻章與英國簽訂《煙台條約》,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主要代表之一。
阿古柏(約1825—1877)真名穆罕默德·亞庫甫,中亞浩罕國安集延(今蘇聯境內)人,高級軍官。1865年乘亂侵入新疆,1867年成立「哲德沙爾國」,自稱「畢條勒特汗」。勾結英、俄列強,勢力擴及南、北疆。1877年被清軍擊敗自殺。
劉永福(1837—1917)清末將領。字淵亭,本名義,廣西上思人。1852年參加廣西天地會起義。後在中越邊境組織黑旗軍,抗擊法國侵略越南。中法戰爭中屢敗法軍,被清政府任命為廣東南澳鎮總兵。1895年領導抵抗日本侵略台灣的鬥爭。辛亥革命後任廣東民團總長,後辭歸故里。
馮子材(1818—1903)清末將領。字翠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曾追隨向榮、張國樑鎮壓太平軍,擢廣西提督、貴州提督。1882年稱疾歸。中法戰爭中幫辦廣西軍務,1885年3月在鎮南關(今友誼關)、諒山重挫法軍。
鄧世昌(1849—1894)清末北洋海軍將領。字正卿、廣東番禺人。曾任振威、鎮北、揚威等艦管帶。1887年奉命赴英國接收致遠號巡洋艦,升任副將兼該艦管帶。次年升總兵。1894年甲午海戰中壯烈犧牲。
丁汝昌(1836—1895)清末海軍將領。字禹廷,安徽廬江人。曾隨劉銘傳鎮壓捻軍,擢提督。1875年參與籌建北洋海軍,1888年成軍後任海軍提督。甲午戰爭中在黃海抗擊日軍。旋奉命退守威海衛。1895年戰敗拒降自殺。
劉銘傳(1836—1895)清末淮軍將領。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初在籍辦團練,繼隨李鴻章鎮壓太平軍、累擢參將、提督。1865年後在鄂、豫、魯等地鎮壓捻軍。1884年在台灣抗擊法軍。次年為首任台灣巡撫。有《劉壯肅公奏議》。
康有為(1858—1927)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領袖,原名祖詒、字廣廈,號更生,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光緒進士。主張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機。1888年始上書清帝,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建議。1891年在廣州開設萬木草堂,培養維新骨幹,撰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作為變法的理論根據。1895年《馬關條約》簽定時在北京發起公車上書,提出拒和、遷都、變法主張。7月創辦《中外紀聞》。8月組織強學會,宣傳西學,鼓吹變法。1897年11月德國強佔膠州灣,瓜分危機迫在眉睫。康有為屢次上書光緒帝、陳述變法維新的緊迫性。1898年在北京組織保國會,促成百日維新。9月戊戌政變後流亡日本。後思想趨於保守、反對辛亥革命、支持張勳復辟,墮落為保皇派首領。著有《大同書》、《康南海先生詩集》等。
梁啟超(1873—1929)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政論家。著名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少時才敏,16歲中舉,後入京會試不第,回廣州於萬木草堂拜師康有為。1895年助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並參與創辦《中外紀聞》。1896年任上海《時務報》主筆,發表《變法通議》等文,較系統地闡述了變法維新理論,蜚聲海內外。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1898年參與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後流亡日本。先後編《清議報》《新民叢報》,鼓吹立憲保皇,但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影響甚大。武昌起義爆發後回國圖謀搶在革命黨之前奪權,失敗後又提出「虛君共和」主張。1913年成為共和黨首領,旋任進步黨理事,支持袁世凱。二次革命後任袁政府司法總長、為袁當選終身總統賣力。1915年拒絕威脅利誘,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打起反袁復辟帝制旗幟。1916年任肇慶府撫軍等職,袁死後,組織「憲法研究會」,為段祺瑞效勞。1917年出任段政府財政總長等職,支持段「武力統一」政策。五四運動後,仍鼓吹改良主義,抵制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1920年後於清華大學研究院等處任教。對北伐戰爭及工農運動等,頗多攻擊。學術上為一代大師,著有《墨子學案》《中國佛教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曾倡導文學改良的「小說界革命」和「詩界革命」,開白話文風氣之先。又提出「史界革命」,批判否定「帝王中心論」。1929年1月病死於北京。輯有《飲冰室合集》。
譚嗣同(1865—1898)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政論家。字復生、號北飛、湖南瀏陽人。不滿清政府的腐敗統治,主張維新變法。1897年所著《仁學》一書對封建倫理綱常名教作深刻批判。1898年與唐才常在湖南組織南學會,創辦《湘報》,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和變法主張。8月被召入京任軍機處章京,參與戊戌變法。9月戊戍政變時被捕,28日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等同被殺於北京菜市口。他政治上抨擊專制政體與綱常名教、哲學上繼承王夫之的「道不離器」的觀點,又借用物理學名詞「以太」表示世界本原。所作詩歌風格雄健,富於愛國精神。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參見「哲學」、「政治學」中的「譚嗣同」。
嚴復(1854—1921)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初名傳初、體乾,亦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幾道,福建侯官人(今閩侯)。早年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後留英學習海軍,回國後歷任福州船政學堂教習,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會辦、總辦等職。甲午戰爭後,怵於民族危機嚴重,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辟韓》等文,反對頑固保守,強調「痛除八股,而大講西學」方有圖存之望,主張「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變法維新。又譯赫胥黎《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點,呼籲人們救亡圖存,在思想界影響巨大。戊維新期間,主辦《國聞報》等,且受光緒帝召見。又翻譯《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穆勒名學》、《社會通銓》、《法意》等,系統介紹西方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在翻譯理論上首次提出「信、達、雅」的標準。辛亥革命後曾被袁世凱聘為京師大學堂校長、總統府高等顧問等職。1913年列名發起孔教會。1915年列名籌安會,為洪憲六君子之一,但未參與具體活動。後提倡尊孔復古,反對新文化提倡的民主、科學及白話文運動。1921年病死於福州故里。著作有《侯官嚴氏叢刻》《嚴譯名著叢刊》等。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清末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曾任駐日使館參贊,駐新加坡總領事。1895年參加上海強學會,創辦《時務報》。1897年在湖南參與創辦南學會。主張變法圖強,效法日本明治維新。著有《人境廬詩草》等。
翁同龢(1830—1904)清末重臣。字聲甫,號叔平,晚號松禪,江蘇常熟人。咸豐狀元。1876年為光緒帝之師。歷任刑、工、戶三部尚書,又為軍機大臣,1895—1898年兼任總理衙門大臣等要職。中法、中日甲午戰爭中皆主戰反和。戰後支持康有為等維新派主張,圖謀光緒帝親政,為帝黨首領,密薦康有為於光緒帝。因遭慈禧太后忌恨,1898年6月被開缺回籍。戊戌政變後又被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後被清廷謚號「文恭」。曾以書法知名於世,有《翁文恭公日記》、《瓶廬詩文稿》等。
戊戌六君子1898年(戊戌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28日,將維新派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等六人殺害於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戍六君子」。
光緒帝(1871—1908)清代皇帝(1875—1908)姓愛新覺羅、名載è,滿族。廟號德宗,年號光緒。即位初,慈禧太后掌握朝政。1881年親政後仍受挾制。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898年採納康有為等維新變法主張,頒布一系列有關文化教育、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改革詔令,企圖通過變法,擺脫慈禧太后的控制、實現富國強兵,引起頑固派嫉視。9月21日戊戌政變發生後,被囚禁於中南海的瀛台,直到1908年11月14日死去。
唐才常(1867—1900)清末維新派。字佛塵,湖南瀏陽人。1898年在湖南組織南學會,創辦《湘報》,宣傳維新變法。1900年7月在上海組織自立會,以「保全中國自立之權,創造新自立國」為宗旨,擬起兵勤王,擁戴光緒當政。失敗被殺。
榮祿(1836—1903)瓜爾佳氏,字仲華,清末滿州正白旗人。曾任兵部尚書等職。1898年調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協助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次年策劃己亥建儲,謀立溥儁為大阿哥取代光緒帝。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敗逃西安。
孫中山(1866—1925)中國革命先行者。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曾化名中山樵,故以中山名世。廣東香山(今中山縣)人。1892年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行醫澳門、廣州。1894年上書李鴻章遭拒絕,始志反清。是年11月在檀香山創建興中會。次年在香港設總會,策劃在廣州起義。1900年派鄭士良等發動惠州(今惠陽)三洲田起義,失敗後赴歐美宣傳革命、籌建組織等。1905年在東京以興中會、華興會為基礎,聯合其他團體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明確規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並在《民報》上概括解釋為三民主義學說。領導同改良派論戰,在全國相繼組織多次反清武裝起義。1911年武昌起義後,12月29日,被17省代表會議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組織臨時政府,主持制訂《臨時約法》等眾多進步法令。因革命黨人對袁世凱妥協,4月1日被迫辭去大總統之職。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舉為理事長。後受袁蒙蔽擔任袁政府鐵路督辦。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號召興師討袁,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1914年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發表宣言,繼續組織討袁鬥爭。1917年反對段祺瑞毀棄《臨時約法》和舊國會,任廣州護法軍政府大元帥,發動護法運動。因受軍閥排擠辭職,居上海著《建國方略》。1919年又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次年回廣東。1921年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再舉護法旗幟。但因陳炯明叛亂,嚴重受挫。遂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幫助,改組國民黨。1924年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為工、農、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各階級聯盟,並邀共產黨人參加、實行國共合作。是年11月,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口號,抱病北上討論國事。1925年3月12日逝於北京。
章炳麟(1869—1936)著名學者,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早年加入強學會,參加編輯《時務報》。戊戌政變後因遭通輯逃到台灣,後至日本結識孫中山,並編成《訄書》。1900年斷髮明志革命排滿反清。1902年在日本參與發起「支那亡國242年紀念會」。次年因在《蘇報》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等革命文章並為鄒容《革命軍》一書作序,釀成蘇報案被捕下獄。1904年在獄中參與策劃組織光復會。1906年出獄至日本加入同盟會,任《民報》主編,為革命派同改良派論戰的主要成員。後因該報經費等事與孫中山齟齬,1910年任東京重建的光復會會長,與同盟會公開離異。武昌起義後返國,任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樞密顧問。但附和張謇等,參加中華民國聯合會(後改名統一黨),提出「革命軍起、革命黨消」主張。南北議和時,反對建都南京及臨時約法。後被袁世凱委任為東三省籌邊使。1913年「刺宋案」後因反袁被軟禁北京。1917年任護法軍政府秘書長。五四運動時轉而反對新文化運動及國共合作,主張尊孔讀經。晚年在蘇州主持「章氏國學講習會」。「九一八」事變後譴責國民黨,主張抗日救國,1936年病逝。其早期哲學思想具有唯物主義傾向,在文史方面頗多建樹,著作有《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章氏叢書三編》等。
黃興(1874—1916)民主革命家。原名軫,字廑午、慶午,號杞園,後改名興,字克強,湖南善化(今長沙)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參與創辦《湖南遊學譯編》,積极參加拒俄義勇隊(後改稱軍國民教育會)等愛國革命活動。1904年在長沙參與創建華興會,任會長,謀劃長沙起義。1905協助孫中山建立同盟會,任執行部庶務,在會內地位僅次於孫中山,故人稱「孫黃」。1907年起,先後組織或指揮欽州、防城、鎮南關、欽廉上思、雲南河口、廣州新軍等起義。1911年領導廣州黃花崗之役。武昌起義後趕至武昌任戰時總司令,率兵與清軍作戰。後被各省都督府會議先後選為大元帥與副元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都城北遷後任南京留守。因受袁世凱蒙蔽,大量裁編南方各軍。「二次革命」時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1914年拒絕加入孫中山中華革命黨,但仍擁戴孫中山。不久離日赴美療養。仍從事反袁宣傳,並為護國軍募款。1916年袁死後歸國,10月病逝。著有《黃興集》。
宋教仁(1882—1913)民主革命家。字遯初(一作鈍初),號漁父、湖南桃源人。1904年先後參與創辦華興會、武昌科學補習所,因策劃長沙起義事泄,東渡日本習政法。次年參加同盟會,任司法部檢事長。又為《民報》撰述員。1911年任同盟會中部總會總務幹事。武昌起義後參與籌建南京臨時政府,曾任法制院總裁。袁世凱竊位後,他任農林總長。醉心於議會政治,1912年8月同盟改組會為國民黨,任代理理事長,主持黨務。次年國民黨在議會選舉中得多數票,他擬組建國民黨內閣,卻為袁世凱不容,3月20日被袁派人刺死於上海車站。有《宋教仁集》。
鄒容(1885—1905)民主革命家。原名桂文,又稱蔚丹、威丹、紹陶,四川巴縣人。1902年自費留日,次年回國。5月所著《革命軍》由章炳麟作序在上海出版,號召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共和國。同年因蘇報案下獄。1905年4月被折磨致死。後南京臨時政府追贈為陸軍大將軍。
陳天華(1875—1905)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顯宿,字星台,又字過庭,號思黃,湖北新化人。1903年留日,同年參加拒俄義勇隊(後改為軍國民教育會),為「運動員」。所撰《警世鐘》、《猛回頭》以通俗文字,呼籲人民起來革命,反對列強,主張推翻清廷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影響巨大。次年回國參與創立華興會,謀劃長沙起義。1905年在東京參加發起組建同盟會。12月8日,因憤於日本頒布《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憂時感事至極,投海自盡。遺《絕命書》鼓勵同志救國。輯有《陳天華集》。
秋瑾(1877—1907)民主革命烈士。原名閨瑾,小名玉姑,字璿卿,號旦吾,又號競雄、鑒湖女俠,浙江山陰(今紹興)人。1904年衝破封建家庭束縛東渡留日,參與創辦《白話報》等革命活動。次年先後加入光復會、同盟會,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員及浙江主盟人。1906年因憤於日本取締清留學生而回國。次年在上海創刊《中國女報》,宣傳男女平等,號召婦女解放。後接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訓練革命骨幹,組織光復軍,並與徐錫麟籌劃皖浙兩省起義。7月徐安慶起事失敗後,清廷圍捕大通學堂,被捕。後不為酷刑屈服,7月15日於紹興軒亭口被害。輯有《秋瑾集》。參見「文學」中的「秋瑾」。
陳其美(1877—1916)字英士、浙江吳興人。1906年留學日本,入同盟會。1908年回國後在浙、滬、京津一帶從事革命活動。並成為上海青幫大頭目。1911年任同盟會中部總會庶務部長,武昌起義後在滬領導起義響應,被推為滬軍都督。次年指使蔣介石派人刺死陶成章。「二次革命」時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後至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任總務部長。1916年在上海被袁世凱派人刺死。
張謇(1853—1926)近代實業家、立憲派首領之一。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早年入淮軍吳長慶幕府,1894年中狀元。甲午戰爭中力主以戰求和,成為清流派中堅。戰後雖列名強學會,但主要致力於實業和教育。1899年建成南通大生紗廠。此後在蘇北、崇明、上海等地創辦墾牧、鹽業、船運、銀行等業。曾勸說劉坤一參加「東南互保」。1902年起,在南通創辦通州師範等學校及圖書館、博物苑。並贊助南京、上海等地成立學校。1904年清廷賞三品銜,任商部頭等顧問官,開始熱衷於立憲。1906年組織預備立憲公會、為副會長。後任江蘇諮議局局長,發起14省諮議局代表上北京請願活動,成為立憲派首領。辛亥革命後,表示擁護共和、曾為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部長,但暗中幫助袁世凱。曾組織統一黨與國民黨對抗。1913年任農商總長等職。袁稱帝前辭職興辦實業、教育。後反對「五四」等革命運動。經營企業有所建樹,但至1925年卻因負債過多被銀行接管。次年病死故里。有《張季子九錄》、《張謇日記》等。
盛宣懷(1844—1916)近代買辦。字杏蓀,又字幼勖,號愚齋、止叟。早年入李鴻章幕。歷任輪船招商局會辦、電報局總辦、華盛紡織總廠督辦及鐵路總公司督辦等職。協助李鴻章興辦「洋務」,操縱商辦企業,出賣蘆漢、滬寧等路權。力主鎮壓義和團運動,並參與英美「東南互保」陰謀,為主要策劃者之一,訂立「東南互保約款」。1902年後歷任工部左侍郎、郵傳部右侍郎、尚書等職。皇族內閣成立,盛為郵傳部大臣,以「鐵路國有」之名簽定湖廣鐵路借款合同,出賣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幹線路權,激起鐵路風潮。武昌起義後亡命日本。後又策劃漢冶萍企業中日合辦等賣權活動。有《愚齋存稿》、《盛宣懷未刊信稿》等。
隆裕太后(1868—1913)清光緒帝皇后。葉赫那拉氏,滿州鑲黃旗人。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立為皇后。1908年光緒、慈禧死去,立溥儀為宣統皇帝,被尊為皇太后,垂簾聽政。武昌起義後,被袁世凱乘機挾持,1912年2月12日被迫宣布清帝退位。
奕劻(1836—1918)晚清大臣。愛新覺羅氏。1884年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1894年晉遷慶親王。1901年偕李鴻章與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是年任外務部總理大臣。1903年入軍機任首席軍機大臣。秉執外交、財政、練兵等大權。1911年任內閣總理大臣,積極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後病死天津。
袁世凱(1859—1916)北洋軍閥首領。字慰亭,又作慰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早年投靠淮軍統領吳長慶,入駐朝鮮,任駐朝交涉通商事宜全權代表。1892年授道員。1895年被派駐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網羅黨羽、培植親信,奠定北洋軍閥班底。戊戌維新期間,參加強學會,投機維新運動,後向榮祿告密,出賣維新派,促成戊戌政變,得慈禧太后垂青。1899年任山東巡撫時,殘酷鎮壓義和團,並參與「東南互保」陰謀。1901年繼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又任清政府練兵處會辦大臣。至1905年練成北洋軍六鎮,北洋軍閥武裝政治集團形成,袁為首領。1907年調任軍機大臣及外務部尚書之職。1909年被清廷免職,「養病」於河南彰德。武昌起義後,為清廷起用,出任內閣總理,假「武力」、「議和」手段,挾制清帝退位,竊取革命果實。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建立第一個北洋軍閥政權。1913年製造「刺宋案」,簽訂「善後大借款」,以武力鎮壓「二次革命」。又脅迫國會選自己為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民黨。後又宣布廢除《臨時約法》,實行獨裁專制。1915年5月,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2月,宣布廢除共和,改元「洪憲」,演出「洪憲帝制」復辟醜劇。但遭舉國反對,蔡鍔等在雲南首先起兵討袁,發動護國戰爭,各省響應。袁四面楚歌,眾叛親離,次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謀霸佔大總統職位。6月6日,在全國唾罵聲中死去。
籌安會六君子又稱「洪憲六君子」。1915年,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六人組織籌安會,為袁世凱稱帝鼓吹宣傳,被時人譏諷貶斥,故名。
黎元洪(1864—1928)北洋軍閥政府總統。字宋卿,湖北黃陂人。早年於北洋水師學堂畢業,後入湖北新軍,為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多次破壞革命黨人活動。武昌起義前夕曾親手殺害起義士兵,起義後被迫任軍政府鄂軍都督。旋任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袁世凱竊權後,夥同袁鎮壓「二次革命」。1914年任袁政府參政院議長。袁死後繼任大總統。因與皖系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張勳復辟時被驅出,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1922年受直系軍閥控制復居總統位。次年又被攆走。1928年病死於天津。
馮國璋(1857—1919)北洋軍閥直系首領。字華甫,直隸河間(今河北)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早期協助袁世凱創辦北洋軍,積极參加鎮壓義和團、武昌起義。1913年「二次革命」時,率軍攻佔南京,充任江淮宣撫使、江蘇都督,積極擴張勢力。袁死後為直系首領,任副總統,與皖系爭鬥。1917年任代理總統,次年被段祺瑞脅迫下台。後病死於北京。
曹錕(1862—1938)北洋軍閥直系首領。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遷袁世凱北洋第一、三鎮統制。武昌起義後率部鎮壓山西革命。歷任北洋第三師師長、直隸督軍、直魯豫三省巡閱使。袁稱帝時封為一等伯。背靠英、美,馮國璋死後,與吳佩孚同為直系首領,一度與奉系共同控制北京政府。1922年直奉戰爭獲勝後,於次年逼走總統黎元洪,以五千銀元一票賄買國會議員當選「總統」,故被譏為「賄選總統」。1924年馮玉祥北京政變時被囚,1926年獲釋後寓居天津。
吳佩孚(1874—1939)北洋軍閥直系首領。字子玉。山東蓬萊人。小商家庭出身,早年投軍,後隸屬曹錕部北洋軍。1917年代理陸軍第三師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同護法軍作戰。馮國璋死後,地位僅次於曹,成為直系首領之一。1920年直皖戰爭後,與奉系共同左右北京政府。1922年直奉戰爭後掌直系實力,先後任兩湖巡閱使、直魯豫三省巡閱副使等職。次年鎮壓京漢鐵路工人罷工,製造「二七」慘案。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戰敗。1926年又被國民革命軍北伐軍擊敗,逃亡四川。1938年與日本侵略者有所勾結,但不為漢奸。次年死於北京。
段祺瑞(1865—1936)北洋軍閥皖系首領。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留德習武。1896年為袁世凱收羅至小站練兵,參加創辦北洋軍。又隨袁鎮壓過義和團、武昌起義、「二次革命」和白朗起義。1912—1916年歷任袁世凱政府陸軍總長、參謀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等職。袁死後背靠日本,以國務總理控制北洋政府,推行武力統一政策。乘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力主對德國宣戰,編練「參戰軍」,擴大皖系勢力。與總統黎元洪發生「府院之爭」,遂利用張勳復辟驅黎下台,召集安福國會,向日本大量借款,拒絕恢復舊國會及《臨時約法》,派兵鎮壓護法運動。五四運動爆發後,袒護賣國賊曹汝霖等,鎮壓學生運動。1920年直皖戰爭敗後下台。1924年為奉系和馮玉祥推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次年以「善後會議」抵制孫中山號召的國民會議。1926年屠殺北京愛國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不久被馮玉祥驅走。後病死於上海。
張作霖(1875—1928)奉系軍閥首領。字雨亭,奉天海城(今屬遼寧)人。土匪出身,後投軍東北。辛亥革命爆發後,隨東三省都督趙爾巽鎮壓革命黨人。袁世凱竊國後,他任第二十七師師長。袁帝制破滅前他攫取奉天軍政大權。1916年起歷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職,以日本為後台,佔據東北,形成奉系勢力。1920年聯合直系推翻段祺瑞皖系政府後,向關內擴張。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戰敗,逃回關外。1924年二次直奉戰爭獲勝後與馮玉祥共同把持北京政府。1926年任安國軍總司令,宣布「反共討赤」,再度控制北京政府。次年4月,在京殺害共產黨人李大釗等,成立「安國軍政府」,自稱海陸軍大元帥。1928年6月與蔣介石作戰失敗後,因與日本發生利害衝突,在日製造的「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
張勳(1854—1923)北洋軍閥將領。字紹軒,江西奉新人。1884年投軍。1895年投靠袁世凱,參加編練新軍。後參與鎮壓義和團,多次為慈禧太后充當「扈從」。武昌起義時任江南提督,在南京屠殺革命黨人和群眾,抵抗革命軍。敗後率「辮子軍」退守徐州效忠清朝。1913年參與鎮壓「二次革命」,攻佔南京後任長江巡閱使等職。袁死後,操縱十三省同盟,攻擊國民黨及國會。1917年6月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7月1日擁廢帝溥儀復辟,自封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失敗後逃入荷蘭使館。後病死於天津。
楊度(1874—1931)字晳子,湖南湘潭人。早年留學日本。編有《遊學譯編》、《中國新報》等刊,擁護君主立憲。武昌起義後受袁世凱旨意,組織國事共濟會。曾為袁政府參政。1915年發起組織籌安會,任會長,為袁復帝製造輿論。後思想轉變,1927年積極活動營救共產黨人李大釗。1929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做黨的地下工作。
李善蘭(1811—1882)近代數學家、翻譯家。字壬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1868年起任同文館算學總教習直至逝世。曾合譯及獨譯《幾何原本》(後九卷)、《重學》、《談天》等著作,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知識。撰有《則古昔齋算學》十三種二十四卷。在尖錐求積術、素數的判別定理等方面多有研究,其「李善蘭恆等式」為世界學者公認。
推薦閱讀:
※民俗擇吉術語解釋
※《孟子》全文(下)- 中國經典與解釋
※地包天在面相學中是怎樣的解釋呢?
※多解決 少解釋
※中國遊客被「關小黑屋」?濟州政府這樣解釋|濟州島|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