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無才、無德、性急、殘暴、刻薄寡恩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
說起大明王朝的滅亡,按照以前的老說法,那是腐朽的王朝已經走向了沒落,新興的滿洲政權充當了它的掘墓人,明亡清興,新陳代謝、王朝更替,中華民族完成了一次華麗蛻變,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命力、新的光芒和色彩。
近年來,隨著眾多歷史愛好者對這一段歷史進行深挖,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大明王朝並沒顯示得多麼腐朽,只是西北地區遭受到了前所沒有的旱、蝗大災,東南一帶的生產力異常蓬勃,手工業、海上貿易的發展如火如荼。而在政治體制上,明朝皇帝的權力已有所弱化,權力結構出現了皇帝與言官、內閣分權制衡的合理分工,政治清明、言論自由,海瑞之流可以指著皇帝的鼻子破口大罵,萬曆皇帝可以幾十年不上朝而國家機器也運轉如常,種種跡象表明,大明王朝的政治制度已經很接近伏爾泰所說的「開明君主制」了,如果沒有誰來打攪,照這個趨勢發展,中國政體走向民主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
可是,大明王朝在天災(旱、蝗大災)、人禍(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起義),以及滿清勢力的合力作用下,全盤崩潰,泱泱大中華,陷入了災難深重的亂局。
持以上所提老觀念、老傳統,對明亡清興過程歡呼喝彩的人,對於明朝亡國之君崇禎的悲慘結局,要麼是拍手稱快,要麼是嘲諷不斷、白眼有加;即使是同情明朝滅亡、惋惜明朝滅亡的人,也覺得崇禎的下場是自找的,活該。
反正,在大家的印象里,崇禎都不是什麼好人。
他無才、無德、性急、殘暴、刻薄寡恩……
一句話,除了沒有桀紂荒淫無度,崇禎基本佔盡了亡國之君所應該具備的特點。
真是這樣的嗎?
鑒於篇幅原因,這篇小短文沒法詳加分析,那就專門針對人們對崇禎詬病非議最多的殘暴、刻薄寡恩之說來說上幾句。
說崇禎殘暴、刻薄寡恩,源頭主要來於袁崇煥被殺。
實際上,袁崇煥被殺,才真正是自找的。
袁崇煥一案的審理時間足足用了八個月,輔臣並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記注官,吏科等科、河南等道掌印官及總協、錦衣衛堂上等官經過反覆審核,給袁崇煥予定罪有九:
付託不效、專恃欺隱、市米資盜、謀款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遣散援兵、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注意,該九條罪名與清朝御用文人編撰《明史》里皇太極的智用「反間計」沒有半毛錢關係(實施「反間計」事其實是並不存在的胡編亂造),這九條罪名條條坐實,無可辯駁。
袁崇煥最終被判處的結果為:磔示。
「磔示」之刑是太過了,慘無人道、慘絕人寰。
但袁崇煥被處死刑,一點都不冤。
畢竟,以正統史書的面目現世的《明史》給人們的影響太巨大了。在《明史》里,袁崇煥是一個悲劇英雄。
悲劇英雄必定會讓人流淚、痛心和扼腕長嘆,從而對崇禎發出了憤怒的控訴,怒斥崇禎是個喜怒無常、兇狠殘暴的嗜血獨夫。
實際上,按照明朝的政治制度,要判處一個人死刑,並不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是要經過很多道法律程序的。而一個普通的百姓犯了法,尚且如此,那麼,要處決一個朝廷大員,還能馬虎,還能兒戲?
老實說,袁崇煥私斬毛文龍,實在是太過馬虎、太過兒戲和太過草菅人命了。順便提一句,東江毛文龍算得上是關外的一根定海神針,有毛文龍在,皇太極父子如芒在背,不敢輕離老巢半步;而毛文龍一死,東江便不再屬於大明,而皇太極再無後顧之憂,激蕩風雲的「已己之變」迅速到來,袁崇煥等於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所以說,把處死袁崇煥的責任完全推到崇禎身上,並不合適。
說崇禎濫殺大臣,那麼,除袁崇煥被處死之外的大臣都有誰呢?他們又是怎麼被崇禎殺死的呢?我們可以通過史料查究一下,時間就從崇禎初年開始。
崇禎初年,巡撫都御史畢自肅自殺。自殺原因是寧遠前線欠餉,士兵嘩變。畢自肅和總兵官朱梅、通判張世榮、推官蘇涵淳等人被捆綁囚禁於譙樓。值得說明的是,時任戶部尚書的畢自嚴就是畢自肅的哥哥,據畢自嚴核計,該年,國庫應入銀326萬兩,實際收入不滿200萬兩,邊餉銀327萬兩,入不敷出,赤字太大,邊餉銀不夠。官兵情緒失控,對畢自肅等人惡語謾罵,手捶棍打,畢自肅滿臉流血。事情過後,畢自肅認為自己治軍無方,出現了兵變,在憤懣與羞愧交加中上吊自殺。
崇禎二年,九月,楊鎬被斬。楊鎬是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大戰的總指揮,該戰失敗,楊鎬受到言官的瘋狂彈劾,下獄,經過反覆審核,到了崇禎朝執行死刑。
同年十月,大清兵入遵化,巡撫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戰死。
崇禎三年正月,大清兵克永平,副使鄭國昌、知府張鳳奇等戰死之。
同年二月,大清兵由大安口入內地,總督薊遼都御史劉策不能禦敵,遭到言官彈劾,下獄,被判處死刑。
同年八月,袁崇煥被處死。
崇禎五年,孔有德發動叛亂,攻陷登州,巡撫登萊的都御史孫元化被問責,判死刑。
崇禎七年,陳奇瑜圍困車箱峽不力,李自成從裡面竄出,連破寶雞、鳳翔、麟游,州縣告急。各省巡撫、朝廷言官交章彈劾。陳奇瑜被除名、戍邊。
崇禎九年,張獻忠攻陷安徽鳳陽,焚皇陵樓殿,燒龍興寺,連陷州縣。總督漕運尚書楊一鵬被文官彈劾、下獄問斬,淮揚巡按吳振纓等亦逮刑部治罪。
崇禎九年,大清兵繞道長城喜封口侵入關內,進逼昌平,兵部尚書張鳳翼和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梁廷棟不堪言官彈劾,服慢性毒藥自殺。
崇禎十一年,熊文燦招降張獻忠、劉國能,反被張獻忠等人騙去餉銀無數,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再起,時局大壞,熊文燦被問責,下獄,次年被斬。
崇禎十四年,因鄭崇儉撤兵太早,導致張獻忠躲過一劫,朝廷問責,鄭崇儉下獄,被斬。
同年,早已身患絕症的楊嗣昌驚聞張獻忠襲襄陽、襄王被殺,深愧辜負了崇禎厚恩,病情加重,不治身亡。
同年,河南總督傅宗龍、汪喬年與李自成作戰失利,不屈身死。
同年,因松山、錦州失守,兵部尚書陳新甲屢遭言官彈劾,章至數十,下獄,不久被斬。
崇禎十六年,清兵攻下海州、贛榆、沭陽、豐縣之後北進,兵部左侍郎並督師範志完觀望不敢馳援,遭到言官猛烈彈劾,後議罪下獄。
同年,兵部尚書並督七省軍務的孫傳庭師出潼關,慘敗於李自成手下。孫傳庭與監軍副使喬遷高戰死陣中。
平心而論,上述這些人,是不是崇禎一意孤行所處死的還另一說,就算是,他們也都死得不冤。
作為軍隊的負責人,戰事不利、失地瀆職,總不能沒事人一樣吧?
像傅宗龍、汪喬年、孫傳庭等戰死沙場的就不說了,而畢自肅、張鳳翼、梁廷棟、楊嗣昌等人,有尊嚴、有良知,覺得自己在其位不能勝任其事,白白消耗了納稅人的錢、辜負了國家的托負,選擇了自動自覺離開這個世間,實在不應該把他們的死記在崇禎頭上,並冠以「迫死」之名。
其實,崇禎對於楊嗣昌的死深感痛惜,不但親自為楊嗣昌寫了祭文,還頂住言官的彈劾,追贈楊嗣昌為太子太保。
陳新甲同樣也是一個有尊嚴、有良知的人。松山大敗後,言官彈劾陳新甲的奏章多達六七十份,而陳新甲本人請罪的奏章也有十幾份。至於這些彈劾,崇禎壓都壓不住,緊接著,陳新甲又泄露了和談秘密,最終只有死路一條了。
而從陳新甲和崇禎偷偷摸摸地策劃和清人和議這件事上,也不難看出,明朝皇帝的權力其實也很有限,在得不到言官支持的情況下,和談不可能光明正大地進行。當然,不能光明正大地進行,也就不可能成功。那麼,既然沒有成功的希望,崇禎為什麼還要策劃呢?很多人以為是崇禎死要面子,這種想法,太幼稚了。這麼做的真實原因,樊樹志在《晚明史》中分析得相當清楚:「按照思宗的本意,是想秘密達成協議,造成即成事實,減輕北邊壓力,集中力量對付中原的李自成、張獻忠」。
看看,明朝的皇帝,想做什麼不做什麼,並沒有太多自主權,實際上,和議之事泄密後,在言官的大力反對下,和談之事就此泡湯。
其實,非但和議之事是這樣,後來,李自成兵逼北京,崇禎帝想遷都、想召山海關並關外吳三桂的兵回師勤王,都是因為沒獲得文官集團的支持而泡湯,最後,崇禎帝只好睏坐愁城,自縊殉國。
所以,那種認定崇禎一遇到失敗就想殺人解氣、要想處你「磔示」就「磔示」、要想迫你喝毒藥就得喝毒藥的想法,完全是錯誤的。
把失德、無行、殘暴等等屎盆子都往崇禎頭上扣,甚至把亡國的責任都到他身上,更是荒謬已極!
最後提一下,人們還喜歡指責崇禎頻頻更換內閣成員,誇張的說話,說崇禎一朝換了五十個大學士,此事確不確呢?
確,但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崇禎即位之初,他接手的明朝領導班子是魏忠賢時代遺留下來的,多是阿諛奉承之徒。對這些人,難道還要崇禎象舊時的出嫁婦女一樣,堅持「從一而終」?恩養他們到老、到死?
話說回來,剛剛登位的崇禎不過才十九歲,相當於今天的高中畢業生,一下子就面臨著一個全新的工作環境,什麼也不熟悉,他倒是想恩養這些人的,但這些人都有自知之明,懂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受到文官彈劾後,紛紛請辭,崇禎留都留不住。
這樣的大學士,換了就換了,能怪崇禎嗎?
因為這些人的請辭,內閣為之一空,崇禎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不知選誰入閣補缺,只好舉辦了一個飽受後世非議的「金瓶抓鬮」方案——以抓鬮的方式擬定內閣人選。
「金瓶抓鬮」的無奈,已足現體現崇禎所面臨的尷尬。
而「金瓶抓鬮」所選出來的、包括後來陸續上台的閣臣,象李標、錢士升、成基命、何如寵、錢象坤、鄭以偉、黃景昉、王應熊、張至發、薛國祥、范復粹等等,才能平庸,無力勝任,混不下去了,就一個個請辭而去,崇禎該挽留也挽留了,且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已到了亂象四起之期,需要的是「扶危定傾」人物,這些人換了就換了,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至此,那些貼在崇禎身上的標籤「無才、無德、性急、殘暴、刻薄寡恩」,可以休矣。
諸葛亮斷言「決不可用」的計謀,闖王高迎祥採用後自取滅亡崇禎帝風雨飄搖的34年,他做了什麼,加速了明朝的消亡眾說紛紜袁崇煥:昏招被凌遲掩蓋,死後因乾隆封神推薦閱讀:
※給歷史放把火_13章 陰毒刻薄的人情觀(5)
※刻薄寡恩:漢景帝腰斬晁錯餓死周亞夫
※職場刻薄話
※怎樣看待【以說刻薄嘲諷話來逗周圍人發笑的人】?就算看起來無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