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解讀《岳武穆九要》論

作者:巨野意拳姚文明

原文一要論散之必有其統,分之必有其合。故,天壤間眾類群儔紛紛者,各有所屬;千匯萬品攘攘者,自有其原。蓋一本可散萬殊,而萬殊咸歸一本,乃事有必然者。意譯散碎的事物一定有其統屬,分開的事物必定有其聯合。因此,天地間亂紛紛的人群各有歸屬,千萬鬧攘攘的事物都有本原。所以,具有同一本原的事物可以分散為特殊的萬事萬物,而特殊的萬事萬物又歸於一個本原,這是事物的必然。解讀敘述中國哲學「一本」與「萬殊」的原理。原文且武事之論,亦甚繁矣,要之詭變奇化,無往非勢,即無往非氣(1),勢雖不類,而氣歸於一。夫所謂一者,從首至足,內之有五臟筋骨,外之肌肉皮膚、五官百骸,連屬膠聚而一貫者也。擊之不離,牽之不散,上思動而下為隨,下思動而上為領,上下動而中節攻(),中節動而上下和。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貫乃斯之謂,而要非強致襲為也。註解1、氣:氣血、氣息。2、攻:支撐。意譯 而關於武術的論說,也非常繁多。武術詭變奇化,往來無非是架勢,即往來無非是氣,架勢雖不同,而都歸於一氣。所說的一氣是:從頭到腳,身體內有五臟筋骨;臟腑外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骨,它們相互連接、隸屬、沾粘、聚合,而統一貫穿成一個整體。打擊而不分開,牽扯而不離散,上身欲動,下身隨從;下身欲動,上身帶領;上下身動,身體中節支撐;身體中節運動,上下相配合。體內腹外相連,身前身後相互支撐,這就是所說的統一貫穿成一個整體。而關鍵是不要勉強模仿去做。解讀強調形意拳的運動是氣貫穿下的整體運動,要點有二:其一是形意拳姿勢雖然不同,但都是氣的運動;其二強調形意拳是在氣貫穿下的統一的整體運動。原文適時為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直時為動,如雷如崩出也,忽而疾如閃電。且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累;宜無不動,左右前後概無循倍猶豫之部。洵若水之就下,沛然莫逾,砲之內發,疾不掩耳。無勞審度,無煩酌辨,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是豈無故而雲?然乃氣以日積而見益,功以久練而方成。揆聖門一貫之傳,必俟多聞強識之後,豁然之境,不廢鑽仰前後之功。意譯當靜之時,身體寂靜、清澈,安居自己的位置穩如山嶽;當動之時,身體如雷爆炸,快如閃電。而且應該靜止時,身里身外,上身下身,沒有一點牽掛拖累;應該動作時,身體中左右前後沒有少許的阻滯緩慢,滔滔如大水衝下,不能阻擋;充沛如炮聲內發,快不及掩耳。不用審思,不用斟酌,沒預想而已成現實,沒想去做而已經實現。達到這樣的境界難道是沒有原因的嗎?這是長期積蓄氣的呈現,久練功夫的成效。揣摩孔門一貫治學的傳統,一定要多聞強識,到達豁然開朗的境界,才知道不浪費以前專研的功夫。解讀通過形意拳動靜運動整體性、純凈性的論述,進一步論述形意拳運動是氣貫穿下的整體運動。原文故事無難易,功惟自盡,不可躐等,不可急遽,歷階以升,循序而進,而後官骸肢節自能貫通,上下表裡不難聯結,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體百骸終歸一氣而已。意譯所以事情沒有難易之分,成功只有靠自己儘力,不能越級習練,不能急於成功,要沿著階段而上升,遵循程序而進步,而後五官、百骨、肢體、關節自然能夠貫通,身體上下、里外不難連接,這就是散碎的統一起來,分開的結合起來,四肢百骨總歸由一氣貫穿而已。解讀以形意拳功夫修練的成就論述形意拳運動的整體性。節義解讀本節是在中國哲學一本萬殊原理的指導下,通過對形意拳氣運動,身體內部緊密聯繫,動靜一致的特點,揭示形意拳是在氣貫穿下的整體運動這一身體特徵。中國哲學一本和萬殊的觀念認為,世界上千奇百怪的特殊事物都和事物的本原有著密切的聯繫。事物的本原可以演化成千奇百怪的特殊事物,而千奇百怪的特殊事物又可以尋找到本原的密切聯繫,所以事物之間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整體運動。同時中國哲學還認為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有氣構成的。由此,作者在中國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在身體實踐的基礎上,在對形意拳身體運動機能的仔細分析中,揭示了形意拳身體整體運動的本質特徵。「一要論」主要是論述形意拳是在氣貫穿下的整體運動這一本質特徵。從道理上來說是強調形意拳運動的整體性,從物質上來說是指明氣貫穿身體運動的物質性。而正論中的其他章節主要是圍繞「一要論」展開,具體論述形意拳身體運動的其它機能。是對形意拳整體氣運動的細化、豐富。「二要論」「四要論」「五要論」是對氣運動的進一步細化,「三要論」「六要論」「七要論」「九要論」是對身體整體運動的進一步論述。「八要論」是對氣整體運動外形的間接論述。以上九論共同構成了對形意拳身體內部功夫的論述,揭示了形意拳氣整體運動的本質。同時形意拳運動的整體性不是空泛的思想概念,而是意識對身體的實際感受,是具有實際物質載體的,這種整體運動粗略地講一方面表現在臟腑和軀幹之間的緊密聯繫運動中,一方面表現軀幹肢體上中下緊密聯繫的運動中,同時還表現在身體的動靜狀態中。另外,此節還指出了形意拳功夫修練程序的基本指導思想。

原文二要論論捶而必兼論氣。夫氣主於一,實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陰陽即清濁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吸則陰,呼則陽;靜者陰,動者陽;上升為陽,下降為陰。蓋陽氣上升而為陽,氣下降而為陰;陰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行而為陽,此陰陽之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者為陽,濁者為陰。要之陽以滋陰,陰以滋陽,統言為氣,分言為陰陽。氣不能無陰陽,即人不能無動靜,口不能無呼吸,鼻不能無出入,乃對待循環者。然則氣分為二,實主於一,有志斯途者,學貴神通,慎勿膠執。意譯論述拳術,必須兼帶論述氣息。氣息發生於一個機體,實際分為兩種現象。所謂兩種現象,即是呼和吸。呼吸即是陰陽啊,陰陽就是清濁啊。拳術不能沒有動靜,氣息不能沒有呼吸。吸即是陰,呼即是陽;身體靜時是陰,身體動時是陽;氣息上升是陽,氣息下降是陰。而陽氣上升時為陽,而下降時變為陰;陰氣下行時是陰,陰氣上行時變為陽,這是陰陽的區分啊。什麼是清濁呢?氣上升是清,下降是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氣是陽,濁氣是陰。關鍵是陽氣里滋生陰氣,陰氣里滋生陽氣,統一起來說是氣,分開說是陰氣和陽氣。氣息不能沒有陰陽的區分,即人不能沒有動靜的分別,口鼻不能沒有呼吸的區分,這是對立、轉換、循環的道理。這樣,氣息分為兩種現象,實際是一個整體,有志學習形意拳者,學拳貴在身體感受,謹慎一定不要偏執。解讀此節是在中國哲學陰陽、清濁觀念的指導下論述拳術氣息、身體動靜的狀況及關係。陰陽、清濁是中國哲學認識世界的兩對基本觀念,核心思想是描述事物對立統一的狀態及關係。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作者認為氣息和拳術的動靜,身體的清濁是密切相關的,氣息、動靜都可分為陰陽、清濁兩種事物,即氣息的呼和吸,升和降,拳術的動靜。但氣息的呼、吸,升、降,拳術的動靜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轉換的,所以氣息的呼、吸,升、降和拳術的動靜是一個相互對立,相互轉換,循環往複的運動整體。但對於學習形意拳的人來說,要通過自身的生理感受「神通」的基礎上實現,而不是偏執理論上的說教。

原文三要論夫氣本諸身,而身之節無定處。三節者,上、中、下也。身則頭為上節,身為中節,腿為下節。頭則天庭為上節,鼻為中節,海底為下節;中節則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下節則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肱則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手則指為梢節,掌為中節,掌根為根節。足例是。故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要之若無三節之所,即無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是空;下節不明,動輒跌傾。顧可忽乎哉?故氣有所發,則梢節動,中節隨,根節催。然此乃按節分言者,若合而言之,則上至頭頂,下至足底,四體百骸,總為一節,夫何三節之有,又何各有三節之足雲?意譯氣存在於身體中,而身體的節段並無定論。三節說得是上節、中節、下節。全身中頭是上節,軀體是中節,腿部是下節。在頭顱中,額頭是上節,鼻子是中節,下顎是下節。在軀體中,胸是上節,腹是中節,小腹是下節。在腿部,足是梢節,膝是中節,胯是根節。在手臂中,手是梢節,肘是中節,肩是根節。在手中,手指是梢節,手掌是中節,掌根是根節。足類似。所以從頭到足,沒有不能分為三節的。關鍵是沒有三節的區分,就沒有注意的地方。所以,上節沒有知覺,就不知道氣力的依託、來源;中節沒有知覺,全身氣力就是空洞的;下節沒有知覺,一運動時就會傾倒。難道三節可以忽視嗎?所以,氣力發動時,梢節要動,中節要跟隨,根節要催促。然而這是按節段分開論說,如果把節段合在一起論說,則是上從頭頂,下到足底,四肢百骨,總起為一節,哪裡有三節的區分,哪裡又有三節中又分三節的說法呢?節義解讀這一節主要是通過身體節段的論述,要求修鍊這首先要「明」,也就是知道身體的「著意之處」。其次是要知道氣力在身體中的運動狀況。作者認為身體的各個節段是一個緊密結合的運動整體,而區分為三節論述,目的在於「明」氣力在節段中的運動,而對氣力運動感知的目的,是要自覺地指導氣力在身體節段中的運動。如果不這樣,在運動中就會產生弊病。同時還指出了氣力發生的大致狀態:「梢節動,中節隨,根節催」。 原文四要論試於論身、論氣之外,而進論夫梢者焉。夫梢者身之餘緒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屬罕論。捶以內而外發,氣由身而達梢,故氣之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形諸梢,則實而仍虛,梢亦烏可不講?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猶未及乎氣之梢也。意譯在論述身體,論述氣息之外,進一步論述梢節。梢節是身體的末端,論述身體時沒有論述,論述氣息時也很少涉及。拳勢的勁力從臟腑內發於軀體四肢,氣是由身體達到末梢,所以,氣在拳勢發力中的應用,不從身體發出,則空虛不實;而運行不到身體末梢,則感覺實在,仍然空虛。所以,梢節可以不論述嗎?然而,這只是身體末梢的論述,而還沒有涉及到氣的末梢。解讀此段的核心思想是論述身體梢節的重要性。引起對氣梢的論述。身體梢節和氣梢是一致的,又具有兩重性。原文四梢為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乎四體,似不足立論,然發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縱不必本論諸發以論氣,要不能離乎血而生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發。發欲衝冠,血梢定矣。抑舌為肉梢,而肉為氣之囊,氣不能形諸肉之梢,即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不及乎齒,即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爾者,要非齒欲斷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稍足矣。四稍足,而氣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者乎。意譯四項氣梢是什麼?頭髮是其中之一。頭髮和身體的聯繫不屬於五臟,也不關聯四肢,看似不足立論,然而頭髮是血液的末梢,血液是氣產生的物體,即使不一定從頭髮來論述氣,關鍵是氣不能離開血液而產生,氣不能離開血液而產生,因而論述氣不得不兼及論述頭髮。頭髮欲頂起帽子,是氣血充足決定的啊。舌頭是肉的末梢,而肉是充氣的袋子,氣不能達到肉的末梢,也就沒有充實肉囊的容量,所以一定要舌頭頂牙齒,而後氣在肉的末梢就充足了。至於骨骼的末梢,是牙齒;筋的末梢是指甲。氣產生於骨骼,依靠筋聯繫,氣不達到牙齒也就達不到筋的末梢,而想要氣充足筋骨的末梢,關鍵必須牙齒欲斷筋,指甲欲透骨不能啊。如果能這樣,氣的四項末梢就充足了。四稍充足了,身體的氣也就充足了啊。難道氣力還會有空虛而不實在,或實在而空虛的嗎?解讀此段主要論述四梢的概念和氣達四梢節的方式。節義解讀作者首先論述了梢節重要性,接著論述了氣血四梢的概念和充足四梢的方法意在強調四梢足對身體氣力圓滿的重要性。

原文五要論拳者,即捶以言勢,即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乃性之源、氣之本也。心為火而象炎上;肝為木而形曲直;脾為土,而勢乃敦厚;肺為金,而有從革之能;腎為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臟之義。而有準之於氣者,皆各有所配合焉,乃論武事所不可離者。意譯拳術講求的即是架勢動作,架勢動作即講求的是氣的運動。人得到五髒的氣而形成,氣由五臟而生成。五臟是心、肝、脾、肺、腎,是人性情產生的源泉,是氣產生的根本。心是火象,有向上烘烤的景象;肝是木象,形象有直有曲;脾是土象,情勢敦實而厚重;肺象是金屬,有割鋸的功能;腎是水象,有向下浸潤的功效;這是五髒的意義。而圍繞氣的生成全有各自的配合,這是研究武術不能脫離的。解讀在中國五行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以中醫學的的知識論述五髒的性能。「象」是物體的形象,這裡五行各自的象是對相應臟器功能的形象說明,而各個臟器的功能是在五臟產生氣、和形成人體運動性能的表現。原文其在內也,胸位肺,乃五臟之華,故肺動而諸臟不能靜;兩乳之中位心,而護以肺,蓋心居肺之下、胃之上;心為君火,心動而相火無不奉合焉。兩肋之間,左為肝,右為脾;背脊骨十四節皆為腎位,分五臟而總繫於脊。脊通身骨髓,而腰為兩腎之本位,故腎為先天第一,尤為諸臟之原。故腎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機。譯文五臟在身體內部,胸腔的位置里是肺,肺是五髒的華蓋,所以,肺活動其他臟器不能靜止;兩乳中間的位置是心,肺保護著它,所以心在肺下方,胃上方;心是君火,其它臟器是相火,心活動其它臟器沒有不配合的;兩肋之間右面是肝,左面是脾;十四節脊背骨全是腎的位置,五臟分別都連接在脊骨上。脊椎通全身骨髓,腰是兩個腎的根本位置,所以腎是先天的第一臟器,更是其他臟器的本原,所以腎水充足,肺、肝、腎、心、脾、全部生機勃勃。提示此段主要敘述五臟在胸腹腔內的位置,並強調心腎的重要性。原文然五臟之存於內者,雖各有定位,而機能又各具於周身。領、頂、腦、骨、背皆腎也,兩耳也亦為腎;兩唇兩腮皆脾也;而發則為肺;天庭為六陽之首,而萃五臟之精華,實頭面之主腦,不啻為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陽明胃氣之沖,天庭性起,機由此達,生髮之氣,由腎而達於六陽,實為天庭之樞機也;兩目皆為肝,細繹之上包為脾,下包為胃,大角為心經,小角為小腸,白則為肺,黑則為肝,瞳則為腎,實為五臟精華所聚,而不得專謂之肝也;鼻孔為肺;兩頤為腎;耳門之前為膽經,耳後之高骨亦腎也;鼻為中央之土,萬物資生之源,實為中氣之主也;人中乃血氣之會,上沖印堂,達於天庭,而為至要之所;兩唇之下為承漿,承漿之下為地閣,上於天庭相應,亦腎位也。意譯然而,五臟在身體內雖然各自有固定的位置,而機能卻遍及全身。頭頸、頭頂、腦髓、骨骼、脊骨全是腎機能到達的位置,兩耳也是腎機能聯繫;兩唇、兩腮全是脾的機能聯繫,而頭髮卻是肺的機能聯絡。天庭是六陽經絡的總領,薈萃了五髒的精華,是頭腦面部的主宰,不僅僅是身體的主導;印堂是胃氣經脈的要衝,天庭氣機運行,由此而通達,生髮的氣由腎到達六陽經,是天庭到達六陽經脈的機關。兩眼全是肝機能聯繫,上眼皮是脾的機能聯絡,下眼皮是胃的機能聯絡,內眼角是心經的機能聯絡,外眼角是小腸的機能聯絡,眼白是肺的機能聯絡,眼黑是肝的機能聯絡,瞳仁是腎的機能聯絡,也是五臟精華所聚集,而不能只說是肝的機能。鼻孔是肺的機能聯絡,兩腮骨是腎機能聯絡,耳門的前面是膽經聯絡,耳後高骨也是腎的機能聯絡;鼻子是頭面中央的土象,萬物資產生的源泉,是中氣的主持;人中是氣血匯聚之處,氣血向上過印堂到達天庭,是重要所在。兩唇下是承漿穴,承漿下是地閣穴,地閣上與天庭相呼應,也是腎機能聯絡的位置。提示此段論述五臟機能和頭顱各部位及五官的聯絡。原文領頂頸項者,五臟之導途,氣血之總會,前為食氣出入之道,後為腎氣升降之途,肝氣由之而左旋,脾氣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為周身之要領。兩乳為肝,肩窩為肺,兩肘為腎,四肢為脾,兩肩膊皆為脾,而十指則為心肝脾肺腎;膝於脛皆腎也,兩腳根為腎之要,湧泉為腎穴。大約身之各部,突者為心,陷者為肺,骨之露處皆為腎,筋之連處皆為肝,肉之厚處皆為脾。象其意,則心如猛虎肝為箭,脾氣暴發似雷電,肺經翕張性空靈,腎具伸縮動如風。譯文頭頸、頭頂、頸項是五臟經絡的傳導途徑,是氣血總匯處,脖頸前是飲食、氣息出入的道路,後面是腎氣升降的途徑,肝氣沿著領頂頸項道路左轉,脾氣沿著領頂頸項道路右轉,因而是全身的要領。兩乳是肝機能聯繫,肩窩是肺的機能聯繫,兩肘是腎機能聯繫,四肢是脾的機能聯繫,兩肩、兩胳膊全是脾的機能聯繫,而十指是心、肝、脾、肺、腎機能所聯繫。膝蓋和脛骨全是腎機能聯繫,兩腳跟是腎機能聯繫的重要之處,湧泉穴是腎機能聯繫的穴位。大約身體各部:突出的部位是心經聯繫,凹陷的部位是肺經聯繫,骨骼暴露的地方全是腎經聯繫,筋連接的部位全是肝經聯繫,肉厚的部位全是脾經聯繫。以形象表現五髒的意義則是:心如猛虎,肝似箭矢,脾氣爆發如雷電,肺經張合性空靈,腎氣伸縮動如風。提示此段是論述五臟機能和軀幹四肢的聯絡。原文其用為經,制經為意,臨敵應變,不識不知,手足所至,若有神會,洵非筆墨所能預述者也。至於生克治化,雖有他編,而究其要領,自有統會。五行百體,總為一元,四體三心,合為一氣,奚必斷斷於一經一絡,節節而為之哉。意譯著經書是為應用,寫經書是為表達意思。臨敵應變不可想像經書,手足所到之處,彷彿有神意相通,絕非筆墨所能預先敘述。至於五行怎樣相生相剋的變化,雖然有其他編著敘述,研究它的要領,雖然有自身的系統知識,但五臟百體總是一個本元,四肢三丹田全合為一氣,何必分開一經一脈,節節論述。提示指出五臟論述和實際應用的關係,以及五臟活動和身體整體運動的關係。節義解讀本節主要是論述形意拳中五臟運動的狀況。從中醫學和作者的觀點看,五臟是產生、運化氣的根本機體,氣是生命之元,而從內家拳來說氣還是運動的基本物質,所以必須知道五髒的運動狀態。所以作者在本節從五髒的性能和五臟於頭顱五官、軀體四肢的機能聯絡中,詳細地論述了五髒的運行氣的狀況。五臟運行氣的狀況是中醫學對人體的客觀的理論認識,但在形意拳中這種客觀的運動狀況是在身體直接感受下的主觀認識,所以五臟運動氣的狀況不是停留在主觀思想認識的程度,對於功深者來說而是身體直接感受的境界。但是五臟於身體各部這種詳細地機能聯繫,是修鍊過程中的理論指導,是功成後的自我感知,而不是技擊時的刻意應用。另外,從五臟運行的「氣」來說,五臟運行、產生的不是第二節論述的氣息,而是保持生命存在、運動的最根本物質「氣血」。 原文六要論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此為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之與左亦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孰非內合? 豈但六合而已耶?然此特分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節義解讀「一要論」是從理論上論述形意拳運動的整體性,這一節是從運動機制上具體敘述形意拳運動的整體性。從這裡看形意拳運動的特點是身體機能緊密聯繫的整體性,即身體機能的緊密接合構成了形意拳運動的特性。從作者論述的內容看,身體機能的結合首先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心、意、氣組成的身體內部的接合;另一部分是臟腑外的軀幹、四肢、頭顱的接合。「心與意合」是說心思要和身體內的感覺意識接合起來。究其一般的運動形式來說思想對身體內部的運動都是不自覺的。而形意拳運動機制中首先把思想意識放到對自身的感覺上來,自覺地指導自己身體機能的運動,這就決定了形意拳思想意識自覺運動身體的特殊性。「意與氣合」是用自己對身體的感知,運動氣息、氣血。究其生命的運動來說,氣息、氣血的運動也是在精神的指導下進行的,但是在人無意識的精神指導下進行的,而形意拳運動對身體氣息、氣血的指導是在有意識的狀況下進行的。這是形意拳運動和生命運動形式的不同。「氣與力合」,是氣息、氣血的運動和筋骨的運動相結合。就一般運動形式說,運動的物質主要是局部的肌肉運動,而形意拳運動的基本物質是氣息、氣血,這一點決定了形意拳物質運動的特殊性。「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也表達了形意拳身體內部的運動程序,就是思想意識指導身體中的神經系統,神經系統通過對軀幹、肌肉的調控引導氣息、氣血的運行,從而和筋骨的運動結合而產生氣力。而在外合中主要是說在筋骨傳導下整體勁力的接合,但手足、肘膝、肩胯接合的提出,主要是反映了百骨中要點的接合,沒有要點的接合,整體百骨的接合就沒有著力之處。以勁力貫穿筋骨,形成整體勁力也是內家拳和其他運動勁力發生方式的不同。如果說整體性是心意拳運動的特點,那麼「六合」就是整體運動的具體運動形式,心意拳又名六合形意拳。六合是形意拳身體運動的核心內容。意譯心思和體內的意識結合,體內的意識和氣息、氣血結合,氣息、氣血和力量結合,這是身體內的三項結合。手和腳的勁力接合,肘和膝的勁力接合,肩和胯的勁力接合,是臟腑外的三項接合。這是六項結合。左手和右腳的勁力相接合,左肘和右膝的勁力相接合,左肩和右胯的勁力相接合;身體右面的肢體和左面肢體的勁力相接合,以及頭顱和手臂勁力相接合,手臂和身軀勁力相接合,身軀和腿步勁力相接合,難道不是臟腑外的接合?心事和眼神相一致,肝氣的機能和筋相接合,脾的機能和肌肉相接合,肺的機能和身軀運動相接合,腎的機能和骨骼相接合,難道不是身體內部的接合?難道只是六項接合嗎?然而,這只是分別論述啊。總之,一處運動,其他機體沒有不運動的,一個部位相接合,其他部位沒有不接合的,五臟百骨全在其中啊。原文七要論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動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而不前矣,故膊貴於進也;氣聚中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故腰亦貴於進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瞠然無能為矣,故步尤貴於進也;以及上左必須進右,上右必須進左。其為七進,孰非為易於著力者哉。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而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而俱無抽扯游移之形。譯文頭是六陽經的首領,而且是全身的主宰,五官百骨沒有不隨著頭的動作而動作的,所以身體運動,頭不能不引領;手是先鋒,根基在胳膊,胳膊不催逼,手退卻而不前進啊,所以胳膊的重要性在於催逼啊;氣息集聚在腹,運動的機關在腰,腰不主動,氣力而不充足啊,所以腰的重要性在於主動;運動的意識貫穿全身,但身體運動在步伐支撐,步伐不運動,意識只能呆看而不能有作為,所以步伐的作用尤其重要;以及身體左側欲上右側必須前行,右側欲上左側必須先行,這是七項主動的地方,難道不是應該著力的地方嗎?關鍵是沒有運動意圖時,整個全身沒有一點動作的意識,一說運動,整個全身沒有一點抽扯不靈,游移不從的機體。解讀此節論述形意拳整體運動中,勁力的發動、主導的部位,也就是所謂貴在「進」的身體部位,名為七項,似乎是六項:頭、胳膊、腰、腿、身體左、右側。此節的核心內容和「三要論」密切相關,三要論論述身體節段,目的在於提醒意識上注意感受身體內部各節的運動,達到梢節領,根節催,中節隨的運動狀態,此節則是具體指明身體節段勁力的主導、發動點,也就是根節催的具體化。原文八要論身法為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有增長之意;低則抑其身,而有撲捉之形;當進則進,彈其身而勇往直衝;當退則退,領其氣而迴轉伏斂;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左右豈敢當哉?而要非拘拘焉為之也。察乎敵之強弱,運用吾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以轉移,不可執格而論;時而宜進,故不可退而餒其氣;時而宜退,即當以退而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而亦實賴以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亦不覺其為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亦不覺其為左右矣。總之,機關在眼,變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進,則四體不令而行矣;身而卻,則百骸莫不冥然而退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哉。意譯身法是什麼?就是身體的縱向、橫向、向高、往低、前進、後退、反轉、側對罷了。縱向則放開身勢,一往而不返;橫向則要擰裹力量,開拓前進使敵人無法阻擋;高則要揚長身體,而有增長的意思;低則要壓縮身體,彷彿動物撲捉的形態;應當前進時則要前進,彈出身體勇往直衝;應當退卻時則要退卻,引領氣勢迴轉收斂;至於反轉身體,看顧身後,身後即成為身前;側身看顧左右,左右難道還能成為左右?關鍵是不要拘泥身法一說去做啊。拳術應用要觀察敵人的強弱,運用自己的身法,有時忽然縱向,忽然橫向,身體縱向橫向,根據敵人情勢而變化,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忽然增高,忽然縮矮,高低隨時機轉移,不能執拗固定的格式。當時機適宜前進時,不可以退卻而瀉氣勢;當時機應該退卻時,就當退卻而後促其前進,這是前進固然是前進,退卻實際也是前進的準備。就如反身顧後,而身後也就不覺得是身後;側顧左右,左右也就不覺得是左右啊。總之,應運的機會在觀察,如何應用在心機,而執掌關鍵的根本則在於身體;身體前進,四肢沒有命令也跟著行動;身體退卻,全身則沒有不悄然退卻的,所以,身法反而可以置之不論述嗎?節義提示論述身法的基本格式以及搏鬥中的實際應用和身法的重要。

原文九要論身之動也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而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敵本諸身,所以為身底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亦在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做鼓盪之機;抑揚伸縮,非步無以操變化之妙。所謂機關者在眼,變化者在心,而所以轉彎抹角、千變萬化,而不至於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令耶。而要非勉強以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為之催逼,不期然而然,莫之驅而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然而無定位者亦為步。如前步之進,後步之隨,前後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後,後步作前,更以前步做後之前步,後步作前之後步,則前後亦自然無定位矣。總之,拳乃論勢,而握要者為步。活與不活,固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意譯身體運動要依靠步伐,步伐是全身的根基,運動的樞紐。因此,對敵應戰的根本是身體,而成為身體底柱的,難道不是步法?隨機應變在於手法,而成為手轉移變化基礎的也在於步法;前進、後退、反轉、側顧,沒有步法,用什麼做運動身體的機關?身體抑制、揚長、伸展、收縮沒有步伐就不能有變化的玄妙。所說的:機關在眼,變化在心,由此而身體轉彎抹角,千變萬化而不窘迫因為什麼,難道不是步法起主導作用啊!而關鍵是不要勉強去做,動作出於無意識,發動出於不自覺。身體要動步法已經先為它運作,手剛要動,而步法已經為手法催逼,沒有預期,而已經完成,沒有意動身而身體已經動作,也就是所說的上身要動,下身自然跟隨啊。而且,步分為前步後步;有定位的是步法,然而沒有定位的也是步法。例如:前步前進,後步相隨,前步後步自然有定位。如果用前步做後步,後步作前步,再以前步做後步的前步,後步做前步的後步,前後步也就自然沒有定位啊。總之,拳術講究身勢,而身勢的關鍵是步法。活泛不活泛,固然在於步法;靈敏不靈敏也在於步法,步法的作用很大啊!節義解讀本節主要是強調步法的重要性。首先是通過身體和步法的支撐和被支撐的關係強調步法的重要性;其次是通過手法和步法的關係強調步法的重要性;再次通過身法和步法的關係以及實際應用強調步法的重要性。全文概述總之,《岳武穆九要》在中國哲學思想、中醫學知識、儒家認知事物方法、道家自然觀的指導下,在身體力行的實踐基礎上,在以氣貫穿形意拳運動整體觀念的基礎上,以身體為主要對象,分別論述了形意拳運動的各項機體,並相應地建立了運動機制。它是形意拳,也是內家拳關於內功論述最具有科學高度的理論著作,是形意拳、內家拳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推薦閱讀:

專訪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 外匯管理要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高層解讀「十二五」規劃⑥)
如何解讀世界名表級別劃分
如何解讀韓愈的《晚春》詩二首 
解讀妻財獨發
房市解讀(27):要站在發展商的角度看樓市│脫苦海

TAG: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