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樂器文化

青銅的出現是文明時代到來的重要標誌。據考古發現,早在河南龍山文化時期,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就已率先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建立在青銅文明基礎之上的洛陽古代音樂文化,並肇始了中國傳統音樂最早的輝煌。迄今為止,在洛陽地區發現的青銅樂器有銅鈴、鉦、鐃、鎛、編甬鍾和編鈕鍾等,幾乎包括了青銅樂器所有的種類,構成了一個基本完整的青銅樂器的系統,使我們得以從一個重要的側面,客觀地觀察在長達約2000年的歷史階段中,洛陽先秦三代青銅樂器的面貌特徵及其發展和演變過程。

銅鈴

銅鈴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有舌青銅樂器。1981-1986年在洛陽偃師二里頭夏文化遺址的考察與挖掘中,先後有4隻銅鈴出土。出土的銅鈴均為青銅鑄造,體形較小,器壁較薄,鈴體上窄下寬,橫斷面為合瓦形鈴體,一側有扉棱,舞面為平面,上面設有橋形鈕。這些銅鈴出土時,鈴體皆被數層織物包裹,鈴舌為玉質,保存完好,有的尚被置於銅鈴腔內。鈴、舌金玉相配,可見在當時為極其珍貴的物品。根據考古資料表明,在二里頭銅鈴之前的遠古時期,河洛地區已有陶鈴出現,陝縣廟底溝遺址出土的陶鈴是最早的一例,其鈴體為手工捏制而成,形制呈圓台形,肩下兩側有一對對稱的斜孔直通體內,頂上有圓鈕。仰韶文化時期鄭州大河村遺址也有一例陶鈴出土,形製為手制,橢圓形,鈴口較侈,肩上無穿孔。至河南龍山文化中、晚期出現的河南湯陰白營陶鈴和禹縣瓦店陶鈴,手制的鈴體已為合瓦形。這一時期,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了一例我國迄今考古發現最早的紅銅鑄就的銅鈴,鈴體為菱形,頂部鑽有一懸舌孔,內壁厚薄不均,體表附有很清晰的紡織物紋痕迹。由此,從形制上可以看出,在夏文化中開始出現的早期青銅樂器,二里頭銅鈴的合瓦形鈴體繼承了中原地區古樂器陶鈴的橢圓體,作為中國合瓦形銅鐘形制的先源,它奠定了商周青銅樂器造型的基礎,成為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成就。1990年,在三門峽虢國墓地2010號墓中同時發掘的14件銅鈴,這組西周晚期銅鈴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異,器體斷面呈合瓦形,上細下粗,平舞上有半環形紐,紐下有小穿孔與鈴腔貫通,腔內有槌狀鈴舌。這個時期洛陽地區出土的銅鈴儘管形態各異,但鈴體均為扁筒形,口外侈,頂端有半環狀鈕,腔內有槌狀鈴舌,保持了夏二里頭銅鈴的基本形制和特點。

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時期有個讀書人,叫伯牙。他天資聰穎,琴藝精湛。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的成就。不過,他的琴藝雖然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後來,俞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後,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讚嘆不已。伯牙聽罷,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鍾,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台,琴破弦絕。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台,以資紀念。

銅鐃

作為中國最早的青銅樂器,夏二里頭銅鈴為商、周青銅樂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青銅文化大發展的商代,青銅樂器逐漸增多,出現了鐃、鉦、鼓等不同的種類。其中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當屬商代銅鐃的出現。考古資料表明,「商鐃」的基本形制似鈴,但有圓柱形空甬與體腔相通,使用時鐃口朝上,將空甬植於木架之上,這時的銅鐃已是早期青銅鐘類樂器發展成熟時期的產物,其不僅確立了合瓦形的結構,出現了系列性的成組編鐃,同時也奠定了青銅樂鍾「一鍾二音」的基礎,成為專用於音樂,有固定音高,能夠演奏六聲甚至完整七聲音階的具備旋律性表現的青銅類樂器。銅鐃為商代晚期流行的王室重器,是宮廷中地位顯赫的禮儀樂器。商鐃多集中出土於殷墟,常以大小三個為一組的編鐃出現,著名的安陽婦好墓出土的五個一組的編鐃即為年代最早、件數最多、斷代最為可靠的一例。商代以後,殷墟以外的地區,鐃的出現就都較為罕見。在洛陽林校西周早期車馬坑殉葬墓中發現的3件銅鐃,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別。鐃體為合瓦形,橫截面為闊葉狀,兩側自上而下斜收,角微尖。與安陽出土的商鐃相比,這組銅鐃形體略大,器身採用的細凸棱組成的方框紋也已不同於殷墟時期的獸面紋。

餘音繞梁的典故

今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一個古老的故事: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理朝政,把國家大事全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但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成為絕響。可以看出不同的音律不但反映人的不同情緒,而且在長期的民族實踐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旋律。


推薦閱讀:

鄭培凱:明末清初的繪畫與中國思想文化
原新華社社長田聰明同志26日晚在北京逝世。著有《媽媽的心》
是否真的存在天才?
我們的時代正陷入一場文化危機——南京報告
魚池文化之美---紅茶飄香

TAG:文化 | 樂器 | 青銅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