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七書(原文及譯文)》明·張居正
06-27
處世七書(原文及譯文)明·張居正《權謀殘卷》及其譯文《守弱學》原文及譯文《度心術》原文及譯文《韜晦術》原文及譯文《處世懸鏡》原文及譯文《榮枯鑒》(小人經)原文及譯文《止學》原文及譯文古籍處世七書之《權謀殘卷》及其譯文 張居正權謀殘卷是明代張居正所作的一部權謀類著作,共分為13卷。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究其實。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可以全國;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作者簡介張居正,號太岳,七歲通六經大義,16歲中舉人,而後熟讀經史,指導皇帝,幾乎憑一人之力實現了明代中興,成為西方政治家與歷史關注的"中國經濟第一人"。他靠滿腹權謀智慧,得中國第一宰相美譽。半部殘書《權謀殘卷》,證明其"宰相之傑"的稱號實非虛言。社會影響半部殘書,一代名相;十年崢嶸,千年權謀。本書是一代名相張居正對權謀之術的所思所悟。張居正,熟讀經史,指導皇帝讀書。幾乎憑一人之力實現明代中興,成為西方政治家和歷史關注的"中國經濟第一人"。他靠滿腹權謀智慧,得中國第一宰相美譽。該書就足已證明其"宰相之傑"的稱號實非虛言。原文:智察卷一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事雖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不察,何以燭情照奸?察然後知真偽,辨虛實。夫察而後明,明而斷之、伐之,事方可圖。察之不明,舉之不顯。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究其實。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可以全國;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察不明則奸佞nìng生,奸佞生則賢人去,賢人去則國不舉,國不舉,必殆,殆則危矣。籌謀卷二君子謀國,而小人謀身。謀國者,先憂天下;謀己者,先利自身。蓋智者所圖者遠,所謀者深。惟其深權謀殘卷權謀殘卷遠,方能順天應人。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遠圖而近取。見先機,善籌劃。聖王之舉事,考之於蓍shī龜,不如諦之於謀慮;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義。察而後謀,謀而後動,深思遠慮,計無不中。故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豐,何慮不翱翔千里。察人性,順人情,然後可趁,其必有諧。所謀在勢,勢之變也,我強則敵弱,敵弱則我強。傾舉國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謀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計圖之。攻而伐之,不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或雷霆萬鈞,令人聞風喪膽,而後圖之。實以虛之,虛以實之,以其昏昏,獨我昭昭。人皆知金帛為貴,而不知更有遠甚於金帛者。謀之不深,而行之不遠,人取小,我取大;人視近,我視遠。未雨綢繆,智者所為也。用人卷三為政之道,在於辨善惡,明賞罰。倘法明而令審,不卜而吉;勞養功貴,不祝而福。賢者立而國興;小人立而邦危。有國者宜詳審之。故小人宜務去,而君子宜務進。大德容下,大道容眾。蓋趨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與其為淵驅魚,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而誘之以賞,策之以罰,感之以恩。取大節,宥yòu小過,而士無不肯用命矣。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賞以興德,罰以禁奸。使下畏罰而利賞,下也;好德而恩進,上也。天下無不可用之材,唯在於所用。事上卷四事上宜以誠,誠則無隙,故寧忤wǔ而不欺。不以小過而損大節,忠也,智也。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體恤,諭主以長策,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外,天下稱孝焉。榮辱與共,進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濟。驕上欺下,豈可長久?攻城易,攻心難。故示之以禮,樹之以威,上也。上怨報之以德,上毀報之以譽,上疑報之以誠。隙嫌不生,自無虞yú。事君以忠,不涓細流。待人以誠,不留小隙。為上計,不以小惠,而以長策。小惠人人可為,長策非賢者不能為之。故事之以諛,不如進之以忠。助之喜,不如為之憂。思上之所思,而慮其無所思;為君謀利,不如為君求安。思之深,而慮之遠。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避禍卷五廓然懷天下之志,而宜韜之晦。牙堅而先失,舌柔而後存。柔克剛,而弱勝強。人心有所叵測,知人機者,危矣。故知微者宜善藏之。考禍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難於無形,此為上智。禍之於人,避之而不及。惟智者可以識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後可以全身。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臨淵止步。故易曰潛龍勿用,而亢龍有悔。夫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懷利器者危。宜示之以無而去其疑,方無咎。不矜jīn才,不伐功,不忘本。為人以謙,為政以和,守其常也。有隙則明示之,令其讒不得入;大用而諭之小用,令其毀無以生。不折大節,不棄小惠。進退有據,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為全身之術也。必欲圖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圖近,而謀遠。恃於人者不如自恃。自恃者壽,自足者福。順天應人,故常在。自愛者重。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明珠必待識者,寶劍只酬壯士。以賢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則諫,昏君則去。不去而隱於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為而身退,此為明哲保身之道也。度勢卷六勢者,適也。適之則生,逆之則危;得之則強,失之則弱。事有緩急,急不宜緩,緩不宜急。因時度勢,各得所安。避其銳,解其紛;尋其隙,乘其弊,不勞而天下定。勢可乘,亦可造。致虛守靜,因勢利導。敵不知我而我知敵,或守如處子,或勁如脫兔。善度勢者乘敵之隙,不善度勢者示敵以隙。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則見其勢矣。觀其變而待其勢,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擾之,然後可圖。勢可乘乎?勢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況己著乎,惟在斷矣。智無識不立,無膽不行。為謀,所重者膽,所貴者智;膽智兼備,勢則可為。見宜遠而識宜大,謀宜深而膽宜壯。軍無威無以立,令無罰無以行。威懾之,智取之,膽勝之,則何敵不克,何堅不攻?正勝邪,直勝曲。浩然正氣,而奸佞折。功心卷七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帥可取而志不可奪。所難者惟在一心。攻其心,折其志,不戰而屈之,謀之上也。攻心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義,服之以威。君子好德,小人好利。辨之羞之,恥之,驅之於德。移花接木,假鳳虛凰,謀略之道,唯在一心。亂其志,折其鐸,不戰自勝。治不以暴而以道,勝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後勝負之數分矣。攻心之術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亂之擾之,激之困之,俟之以變,然後圖之。欲得之,先棄之;欲揚之,先抑之。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計然後可用。虛予而實取之。示之以害,其必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君喜則我喜,君憎則我憎,我與君同心,則君不為我異。權奇卷八善察者明,慎思者智。誘之以計,待之以隙。不治獄而明判,不用兵而奪城,非智者誰為?夫欲行一事,輒zhé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釁xìn興。此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事有不可拒者,勿拒。拖之緩之,消其勢也,而後徐圖。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偽。偽稱天命,其徒必廣。將計就計,就勢騎驢,詭之異之,以伏其心。此消彼漲,此漲彼消,其理一也,不詭於敵而詭於己,己之氣盛,敵氣必衰。意欲取之,必先縱之;意欲除之,必先驕之。然後乘其勢矣。敵強則弱之,敵實則虛之。弱之虛之,不我害也。偷梁換柱,移花接木。妙手空空,彌禍患於無形。釜底抽薪,上樓撤梯,雖曰巧智,豈無大謀?人構我,我亦構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反客為主,後發制人。必欲使人為某事,威逼之,刑罰之,利誘之。由遠及近,從小至大,循序漸進,然後可用。謬miù數卷九知其詭而不察,察而不示,導之以謬。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智無常法,因時因勢而已。即以其智,還伐其智;即以其謀,還制其謀。間者隙也,有間則隙生。以子之伎,反施於子,撥草尋蛇,順手牽羊。彼陰察之,我明示之。敵之耳目,為我喉舌。借彼之口,揚我之威。機變卷十身之存亡,繫於一旦;國之安危,決於一夕。唯智者見微知著,臨機而斷。因勢而起,待機而變。機不由我而變在我。故智無常局,唯在一心而已。機者變也。惟知機者善變。變則安,不變則危。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讒起。察其由,辨其偽,除其隙,讒自止矣。知機者明;善斷者智。勢可度而機可恃,然後計可行矣。處變不驚,臨危不亂。見機行事,以計取之,此大將之風也。將錯就錯,以訛傳訛,移花接木,巧取豪奪。敵快我慢,以智緩之;敵強我弱,以計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長。敵緩則我速,敵弱則我強。此亦機變也。危在我,而施於人。故我危則人危,人不欲危,則必出我於厄難。諷諫卷十一諷,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諫不可諫之諫。諫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諫人者宜為人謀,不為己慮。或激之勉之,以證其不可行也。諫不宜急而宜緩,言不宜直而宜曲。嬉笑之中蘊乎理,詼諧之中寓乎道。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夫輕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為也。中傷卷十二天下之至毒莫過於讒。讒猶利器,一言之巧,猶勝萬馬千軍。讒者,小人之故伎。口變淄素,權移馬鹿。逞口舌之利劍,毀萬世之基業。或誣之以虛,加之以實,置其於不義;或構之以實,誘之以過,陷其於不忠。宜乎不著痕迹,欲抑而先揚,似褒而實貶。隨口毀譽,浮石沈木。姦邪相抑,以直為曲。故人主之患在於信讒,信讒則制於人,宜明察之。然此事雖君子亦不免也。苟存江山社稷於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小人之智,亦可謀國。盡忠事上,雖讒猶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美色卷十三亂德則賢人去,失政而小人興。國則殆矣。美色置於前而心不動者,情必矯也。然好色不如尊賢。近色而遠賢臣,智者所不為也。孰謂婦人柔弱?一顰pín一笑,猶勝百萬甲兵。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色必有寵,寵必進讒,讒進必危國。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實由美色之好也。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謀,千載之下,綿綿不絕。人主宜詳審之。聖賢事業,非大志者何為?故色賢之分,知其所取捨。是以齊桓晉文,猶為霸主;漢武唐宗,不失明君。翻譯:智察卷一原文: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事雖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翻譯:月亮出現暈就會颳風,柱石一旦濕潤就要下雨,人間事情雖然不一樣,但是原理相同。只有善於觀察事情本質的人才能夠從細節發現事情的本質。原文:不察,何以燭情照奸?察然後知真偽,辨虛實。夫察而後明,明而斷之、伐之,事方可圖。察之不明,舉之不顯。譯文:不明察周圍的事物,怎麼能夠發現隱藏的人情世故和虛偽小人的行徑呢?只有明察而後才能夠知曉事情的真假,明辨虛實。明察之後就能夠清楚事情真相,清楚事情真相以後才能夠抉擇,處理事情,目的才可以實現。不能夠明察秋毫,做事就不會有什麼成果。原文: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究其實。譯文:聽一個人怎麼說而後拿他的言論界和他的行動去考察他,觀看他的神色而後發現事情的真相。註:言論非常好聽但是神色卻時時到處看是不真誠的表現,言論說不出來但是神情非常真誠的人是口拙心靈的人,凡此種種不僅深考察時得不到真相的。原文: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可以全國;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譯文:明察秋毫的人是明知的人,不能夠明察秋毫的人,就會遇事迷惑。洞察先機的人在國家能夠使國家強盛,與自身可以保全自己。君子在明察這件事情上面應該有足夠的重視。原文:察不明則奸佞生,奸佞生則賢人去,賢人去則國不舉,國不舉,必殆,殆則危矣。譯文:不能夠看清問題的本質身邊的人就會乘機迷惑自己(出線奸佞之人),出現奸佞的人那麼身邊的賢能之士就會離開,賢能的人離開那麼國家就不會興盛,國家不興旺當然就要衰敗,必定走向滅亡,這樣就危險了。籌謀卷二原文:君子謀國,而小人謀身。謀國者,先憂天下;謀己者,先利自身。蓋智者所圖者遠,所謀者深。惟其深遠,方能順天應人。譯文:君子謀求的是國家大事,小人謀圖的是自身的私利。謀慮國家大事的人,首先為國家操心;為自身謀慮的人,首先想到自己的私利。這是因為有智慧的人志向深遠,所謀求的目標宏大。正因為志向的遠大,才能夠順應天意民心。原文: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遠圖而近取。見先機,善籌劃。譯文:對於這樣的人去防備他們或者是用手段對待他們,都不如用道德來征服他們的內心。做一件事情應該從長遠考慮,從近處入手。預見到事情以後的發展方向,妥善的謀劃。原文:聖王之舉事,考之於蓍(shi)龜,不如諦之於謀慮;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義。譯文:古代明君要出動軍隊想知道結果,從蓍草和龜甲上面去占卜,不如在謀略上面多加謀劃;炫耀武力,不如用道義去征討對方的內心。原文:察而後謀,謀而後動,深思遠慮,計無不中。故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豐,何慮不翱翔千里。譯文:明察事情原委之後再去謀劃,謀劃之後再去行動,只要深謀遠慮,目的就沒有達不到的。所以告訴他什麼事情不該做,不如為他謀劃事情;為他去死,不如為他尋找一條生路。當你羽翼豐滿的時候何愁不能夠翱翔千里呢?原文:察人性,順人情,然後可趁,其必有諧。譯文:考察一個人的本質,順應他的慾望,之後就可以趁機開始為自己的謀划了,隨事情就會順理成章。原文:所謀在勢,勢之變也,我強則敵弱,敵弱則我強。傾舉國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譯文:所謀求的目標在於造勢,形勢轉變了,自己的力量強大了,敵人的力量就弱小了;敵人的力量弱小了我才能強大。調動全國的軍隊去征討敵人,不如讓敵人自己削弱自己。原文: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謀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計圖之。攻而伐之,不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或雷霆萬鈞,令人聞風喪膽,而後圖之。譯文:勇敢的人的爭鬥,不如智慧的人的謀略。靠武力去爭取,不如靠智慧來達到目的。直接的武力攻伐,不如對他們想講清楚道理,再用感情來打動他們,再用利益來誘惑他們。否則即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敵人發起進攻,使敵人聞風喪膽,然後再謀圖他們。原文:實以虛之,虛以實之,以其昏昏,獨我昭昭。譯文:面對真的卻用對待假的態度,對待假的卻用對待真實的態度,以此使對方迷惑,而唯獨自己心裡明白。原文:人皆知金帛為貴,而不知更有遠甚於金帛者。謀之不深,而行之不遠,人取小,我取大;人視近,我視遠。未雨綢繆,智者所為也。譯文:人們都知道黃金絲帛貴重,而不知道又比黃金絲帛更為貴重的東西。謀略不夠深遠,行動不久就會遇見很大的阻力。別人選擇小利,我看重志向;人們看得近,我考慮深遠。未雨綢繆,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夠達到的。用人卷三原文:為政之道,在於辨善惡,明賞罰。倘法明而令審,不卜而吉;勞養功貴,不祝而福。譯文:從事政治的根本規律在於分辨善惡,嚴明賞罰。弱國法令嚴明周全,不用去占卜也是吉利的;出力與有功勞的人得到賞賜,不去祝賀也是有福的。原文:賢者立而國興;小人立而邦危。有國者宜詳審之。故小人宜務去,而君子宜務進。譯文:賢能的人得到重用國家就會興盛;小人得到重用國家就會危亡。國家領導應該謹慎考慮這件事情。所以應該趕走小人,舉薦君子。原文:大德容下,大道容眾。蓋趨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與其為淵驅魚,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譯文:大的德行能夠包容屬下,大的道義能夠容納眾人。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應該寬恕別人使人心安定。所以為了保持清明的政治而驅除犯錯的人,不如對犯錯的人施以德,用恩會來收服他們。原文:而誘之以賞,策之以罰,感之以恩。取大節,宥小過,而士無不肯用命矣。譯文:而後用賞賜來勸誘他們,用刑法來威懾他們,用恩惠來感化他們。看重一個人的大節,寬恕他們的小錯誤,這樣有才能的人沒有不肯為你效命的。原文: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賞以興德,罰以禁奸。使下畏罰而利賞,下也;好德而恩進,上也。天下無不可用之材,唯在於所用。譯文:賞賜不害怕少卻害怕不公正,懲罰不害怕嚴厲而害怕不能服人心。賞賜是為了鼓勵眾人的德行,罰是為了禁止姦邪的事情。使下屬害怕刑法而希望得到賞賜,是下策;使他們喜歡道義而思進取,才是上策。天下沒有不能夠使用的人才,關鍵在於怎麼樣運用。事上卷四原文:事上宜以誠,誠則無隙,故寧忤而不欺。不以小過而損大節,忠也,智也。譯文:侍奉上級應該以誠相待,誠實就不會產生裂痕,所以寧願觸犯上級也不可欺騙他。不要因為小的過錯而喪失大節,所以忠誠的人,是智慧的人。原文: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體恤,諭主以長策,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外,天下稱孝焉。榮辱與共,進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濟。驕上欺下,豈可長久?譯文:不欺騙上級,也不使領導受到屈辱,站在領導的角度來鼓勵他,用深遠的謀劃來勸說他,使領導置身榮耀顯貴的境地,天下人就都會稱讚你了。與領導榮辱與共,共進共退,上下一條心,事情才能夠辦好。對上級傲慢,對下級欺詐,又怎麼能夠長久呢?原文:攻城易,攻心難。故示之以禮,樹之以威,上也。譯文:攻佔城池容易,得到人心就困難了。所以帶頭用禮節,這樣樹立威信,是上策。原文:上怨報之以德,上毀報之以譽,上疑報之以誠。隙嫌不生,自無虞。事君以忠,不涓細流。待人以誠,不留小隙。譯文:上級怨恨你,就用財物去收買他;上級對你詆毀,你就用讚譽來回報他;上級對你猜忌,你就用誠實來應對他。這樣沒有間隙,自然就沒有禍患了。對待上級要忠心,一點小事也不能夠馬虎。對待別人要真誠,不要忽略細節。原文:為上計,不以小惠,而以長策。小惠人人可為,長策非賢者不能為之。故事之以諛,不如進之以忠。助之喜,不如為之憂。譯文:替上級著想,不要從小利開始,要從長遠去謀劃。小恩小惠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長遠的謀慮只有賢能的人才可以做到。所以用阿諛奉承來對待上級,不如表現出忠誠。讓上級高興,不如為他分憂解難。原文:思上之所思,而慮其無所思;為君謀利,不如為君求安。思之深,而慮之遠。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譯文:想著上級所考慮的,看到上級沒有思考到的;為帝王謀求利益,不如為國君求得太平。思考精深,謀慮深遠。錦上添花,比不上雪中送炭。避禍卷五原文:廓然懷天下之志,而宜韜之晦。牙堅而先失,舌柔而後存。柔克剛,而弱勝強。人心有所叵測,知人機者,危矣。故知微者宜善藏之。譯文:胸懷匡扶天下之志向的人,應該隱藏起自己的內心抱負;牙齒堅硬卻最先失去,舌頭柔軟卻一直保留到人死。柔能克剛,弱能勝強。人心無法預測,知道別人心思的人往往處境危險。所以能都洞察先機的人應該隱藏自己所知道的。原文:考禍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難於無形,此為上智。禍之於人,避之而不及。惟智者可以識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後可以全身。譯文:思考禍福的本源,明察盛衰的始末,在事情萌芽就開始準備對策,在危難還沒有到來的時候就避開它,這是最大的智慧。平常人對於禍患即便躲也躲不掉,唯獨有智慧的人可以發現禍患到來前的徵兆,心裡明白,卻藏而不露,然後才可以保全自己。原文: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臨淵止步。故易曰潛龍勿用,而亢龍有悔。夫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懷利器者危。譯文:君主和臣子各自安於本位,上下各自堅守本分。居安思危,臨淵止步。所以易經上說:,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利器是人們都希望得到的。所以懷有利器的人處境就危險。原文:宜示之以無而去其疑,方無咎。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為人以謙,為政以和,守其常也。譯文:應該讓別人看見自己虛假的一面讓他們以為自己沒有,消除別人對自己的猜忌,這樣才沒有禍患。不自誇自己的才能,不炫耀自己的功績,不忘記做人的根本。為人謙和,政事平和,就能夠長久。原文:有隙則明示之,令其讒不得入;大用而諭之小用,令其毀無以生。譯文:與別人不和之處就公開它,這樣對方就不能夠進讒言了;重用一個人卻對別人說是小用,使得對方無法詆毀。原文:不折大節,不棄小惠。進退有據,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為全身之術也。譯文:不失去大的操守,不放棄給人小的恩惠。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遵循天理,有含有人情,這就是最好的保身之法。原文:必欲圖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圖近,而謀遠。譯文:一定要得到,不要用小恩惠,要用大恩惠;不要在乎眼前的得失,而要圖謀長遠的打算。原文:恃於人者不如自恃。自恃者壽,自足者福。順天應人,故常在。譯文: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依靠自己才鞥購長遠,容易滿足就能夠幸福相伴。順天應人,素以能夠長遠。原文:自愛者重。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明珠必待識者,寶劍只酬壯士。譯文:自愛的人就能被人敬重。將要倒塌的房子不能接近,將要滅亡的國家不能夠進入。明珠一定要等到能識別它的人(才會被人認同),寶劍只有贈送給(壯士才能夠體現他的價值)。原文:以賢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則諫,昏君則去。不去而隱於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為而身退,此為明哲保身之道也。譯文:賢能的臣子如果去侍奉昏庸的君主,那他就危險了。所以當他遇見聖明的帝王就會規勸,遇見昏庸的國君就會離開;即使不離開也應該隱身於朝廷。擁有剛強的才能,但是需要保持柔順。事情不能強求時候就要全身而退,這就是明哲保身之道。度勢卷六原文:勢者,適也。適之則生,逆之則危;得之則強,失之則弱。事有緩急,急不宜緩,緩不宜急。因時度勢,各得所安。譯文:形勢,是需要你去適應的。能夠適應它的人就能安生,不能夠適應它的酒味下了;得到形勢幫助就會變得強大,得不到形勢幫助就會變得弱小。事情有緩有急,該儘快解決的事情不應該拖得太久,該慢慢來的事情不應該操之過急。當根據當時的形勢分析對策,才能平安無事。原文:避其銳,解其紛;尋其隙,乘其弊,不勞而天下定。譯文:避開爭鬥的漩渦,解除和別人的分爭。尋找對方的破綻,利用對方的弊端,不用費力就能夠安定天下。原文:勢可乘,亦可造。致虛守靜,因勢利導。敵不知我而我知敵,或守如處子,或勁如脫兔。善度勢者乘敵之隙,不善度勢者示敵以隙。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則見其勢矣。譯文:形勢可以利用,也可以製造。淡泊寧靜,因勢利導。讓敵人摸不透我而我卻了解敵人的情況,要麼像處女一樣安靜,要麼像奔跑的兔子那樣迅速的行動。善於分析形勢的人能夠利用敵人的疏漏,不善於分析形勢的人卻常常把自己的疏漏暴露給敵人。了解對方心裡想什麼,揣摩他的感情,察覺他不為人知的細節,就可以預測事情發展的趨勢了。原文:觀其變而待其勢,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擾之,然後可圖。譯文:安靜的觀察對方的變化,同時等待有利於自己的形勢的出現,知道雄強,卻安守雌弱,使對方疲勞,並且干擾對方,然後就可以取勝了。原文:勢可乘乎?勢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況己著乎,惟在斷矣。智無識不立,無膽不行。譯文:形勢可以利用嗎?形勢不可以利用嗎?智者在事態還不明顯的時候就洞察先機了,何況那些已經很明了的事情,只是在於取捨罷了。智者沒有智慧就不能夠成為安身立命,沒有膽量就不能夠身體力行。原文:為謀,所重者膽,所貴者智;膽智兼備,勢則可為。譯文:制定謀略,重要的是膽量,貴重的事智慧;只有膽量和智慧都具備了,才可以去改變形勢。原文:見宜遠而識宜大,謀宜深而膽宜壯。軍無威無以立,令無罰無以行。威懾之,智取之,膽勝之,則何敵不克,何堅不攻?正勝邪,直勝曲。浩然正氣,而奸佞折。譯文:見識應該長遠,智慧應該博大,謀略應該深遠,膽量應該雄壯。軍隊沒有威嚴就不能夠站穩腳,號令不嚴格就無法實行。用威嚴來政震懾,用智慧來謀奪,用膽量來取勝,這樣有什麼敵人是不可戰勝的,有什麼城池時不能摧毀的?正義會戰勝邪惡,正確會戰勝錯誤。胸懷浩然正氣,奸佞小人自然就會畏懼。功心卷七原文: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帥可取而志不可奪。所難者惟在一心。攻其心,折其志,不戰而屈之,謀之上也。譯文:城池可以摧毀而人心不可折服,主帥可以擒獲但是其志向不可能被折損。所以困難的地方在於征服人心。攻伐他的志向,摧毀他的意志,不用戰鬥就可以使他屈服,是上等謀略。原文:攻心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義,服之以威。譯文:攻取人心的辦法,首先是告訴對方道理,再用感情來打動他,用義來引導他,用威信來震懾他。原文:君子好德,小人好利。辨之羞之,恥之,驅之於德。譯文:君子喜歡道德,小人喜歡利益。辨明這個道理來讓他感到什麼是羞愧,什麼是恥辱,再用道德來引導他。原文:移花接木,假鳳虛凰,謀略之道,唯在一心。亂其志,折其鐸,不戰自勝。譯文:移花接木,假鳳虛凰,謀略的道理,只在於征服一個心字。擾亂他的心智,摧毀他的鋒芒,不用和他作戰就能夠獲勝。原文:治不以暴而以道,勝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後勝負之數分矣。譯文:治理,不要用暴力而要用道義;取勝不要靠勇敢而要靠仁愛。所以別人用暴力,而我用道義;別人用勇敢,我用仁愛;而後勝敗自然就明了了。原文:攻心之術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亂之擾之,激之困之,俟之以變,然後圖之。欲得之,先棄之;欲揚之,先抑之。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計然後可用。譯文:征服別人內心的權術很多。就像岳飛用兵一樣,僅僅戰場上的攻心之術就很多。擾亂對方,激將對方,困擾對方,等待變化,然後才可以謀圖他。想要得到,就先要放棄;要想發揚光大,就先要抑制自己。使對方畏懼,處於危險中,他們的內心一定會受到挫敗,這個時候計謀才可以實行。原文:虛予而實取之。示之以害,其必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君喜則我喜,君憎則我憎,我與君同心,則君不為我異。譯文:表面上給予對方利益實際上是謀圖對自己更大的利益。向對方說明利害關係(拉攏他,講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對方就一定會為我所用。要想征服對方的心,沒有比投其所好更好的辦法了。他喜歡的我就喜歡,他厭惡的我就厭惡,我與他是一條心的,他就不會把我當外人。權奇卷八原文:善察者明,慎思者智。誘之以計,待之以隙。不治獄而明判,不用兵而奪城,非智者誰為?譯文:善於明察的人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善於思考的人能夠正確地選擇。設下計謀來引誘他,等待他露出馬腳。這樣不用審問就能夠明白的判決,不用出動軍隊就能夠奪取城池,不是智慧的人誰又能夠做到呢?原文:夫欲行一事,輒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釁興。此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譯文:要想做一件事情,要借口其他事情來遮掩,不要讓別人有所懷疑,不要使別人對你要進行的事情產生阻力。這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原文:事有不可拒者,勿拒。拖之緩之,消其勢也,而後徐圖。譯文:當事情有不可抗拒的時候,就不要抗拒。拖延,延緩,消除它的攻勢,然後再圖謀它。原文: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偽。偽稱天命,其徒必廣。將計就計,就勢騎驢,詭之異之,以伏其心。此消彼漲,此漲彼消,其理一也,不詭於敵而詭於己,己之氣盛,敵氣必衰。譯文:藉助鬼神來樹立自己的威信,人們就沒有辦法辨別真假了。藉助天命,追隨你的人就一定很多。這邊的減少那邊的就會增多,這邊的增多那邊的救會減少,道理是一樣的。不這樣對待敵人,而對自己人使詐,自己人能士氣高漲,敵人的士氣必然就會衰落。原文:意欲取之,必先縱之;意欲除之,必先驕之。然後乘其勢矣。譯文:想要征服他,首先要縱容他;想要除掉他,首先要使他驕橫。然後就可以利用形勢了。原文:敵強則弱之,敵實則虛之。弱之虛之,不我害也。譯文:敵人強大則想辦法使他變得弱小,敵人真正存在就要想辦法同化他不與之較量。敵人弱小了,不存在真正地威脅了,我就沒有什麼禍患了。原文:偷梁換柱,移花接木。妙手空空,彌禍患於無形。釜底抽薪,上樓撤梯,雖曰巧智,豈無大謀?譯文:偷梁換柱,移花接木。運用這樣的手段,在不知不覺中就可以消除禍患了。釜底抽薪,上屋抽梯,雖然有些巧妙的智慧,但是其中怎麼能夠不包含大謀略呢?原文:人構我,我亦構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反客為主,後發制人。譯文:別人陷害我,我也陷害別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邊被動為主動,能夠後發制人。原文:必欲使人為某事,威逼之,刑罰之,利誘之。由遠及近,從小至大,循序漸進,然後可用。譯文:一定要謀人做某件事情,要威脅逼迫他,刑法懲處他,利益誘惑他。由遠及近,從小到大的順序,循序漸進,這樣就能夠順利成章了。謬數卷九原文:知其詭而不察,察而不示,導之以謬。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譯文:知道對方的詭詐陰謀卻故意裝作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也不表現出來,讓對方走到荒謬的地步。攻擊對方的盾一定要以能夠對方的矛。(即用對方犯的錯事來詰難他)原文:智無常法,因時因勢而已。即以其智,還伐其智;即以其謀,還制其謀。譯文:指某沒有固定的法則,因時間形勢而各有不同。就是說用別人的智慧來對付別人,用別人的謀略來圖謀別人。原文:間者隙也,有間則隙生。以子之伎,反施於子,撥草尋蛇,順手牽羊。譯文:間就是裂痕,有了裂痕就產生了可以被人利用的機會。用你的伎倆反過來施加到你的身上,如同扒草尋蛇,順手牽羊一樣容易原文:彼陰察之,我明示之。敵之耳目,為我喉舌。借彼之口,揚我之威。譯文:敵人暗中刺探我的情況,我就公開的展示一些虛假信息。讓敵人的耳目成為替我說話的口。借他的嘴來宣揚我的威信。機變卷十原文:身之存亡,繫於一旦;國之安危,決於一夕。唯智者見微知著,臨機而斷。因勢而起,待機而變。機不由我而變在我。故智無常局,唯在一心而已。譯文:一個人生死存亡可能取決於某一天的抉擇,而國家的安危也可能決定於某一天頒布的政策。(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唯獨只有智者才能夠見微知著,臨機而斷。依仗形勢而興起,等待時機而行動。實際不與我決定但是怎麼樣運用時機卻在於我。所以智謀沒有固定的模式,只不過在於心中靈活的運用罷了。原文:機者變也。惟知機者善變。變則安,不變則危。譯文:時機就是不停變化帶來的某種做事機遇。只有能夠洞察時機的人才能夠住住時機。能夠隨時機而妥善變化就能夠安身立命,否則就會有禍患。原文: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讒起。察其由,辨其偽,除其隙,讒自止矣。譯文:東西一定要先腐爛了才會滋生蠹蟲,事情一定是有了裂痕才會滋生流言。審查事物發生的原因,辨別其中的真偽,阻塞它的裂痕,讒言自然就停止了。原文:知機者明;善斷者智。勢可度而機可恃,然後計可行矣。處變不驚,臨危不亂。見機行事,以計取之,此大將之風也。譯文:能夠看清楚時機的人就是明,善於在時機前取捨就是智。事情可以預測而時機可以利用,然後計謀就可以施行了。能夠在變亂中不驚慌,面對危難不自亂陣腳。見機行事,靠計謀來智取,這就是大將做事的風格。原文:將錯就錯,以訛傳訛,移花接木,巧取豪奪。敵快我慢,以智緩之;敵強我弱,以計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長。敵緩則我速,敵弱則我強。此亦機變也。譯文:利用敵人的錯誤來向敵人傳播錯誤消息,用敵人的錯誤言論來訛詐敵人,移花接木,巧妙的爭取,勇猛的爭奪。敵人快過我方的速度,就要用計謀來延緩敵人的攻勢;敵人比我方強大,就要用計謀來拖垮對方。能夠對強大的敵人釜底抽薪,就能夠使我方和敵方的勢力此消彼長。敵人的速度變緩慢了,我方的速度相對起來就變快了;敵人的實力變弱小了我方的實力就變強大了。這就是事物變化的樞機。原文:危在我,而施於人。故我危則人危,人不欲危,則必出我於厄難。譯文:我有了危難,就把我的危險強加在別人身上。所以我和別人是一同處於危難之中,人們都須希望危險降臨,就一定會把我從危難中解救出來的。諷諫卷十一原文:諷,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諫不可諫之諫。諫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諫人者宜為人謀,不為己慮。譯文:含蓄的諷喻,是用來說不能夠直接說出來的話的,勸誡不可以勸誡的事情的。勸諫者不可以忤逆對方的意願,而需要體恤對方的情感。勸諫者應該為對方考慮,而不是為自己謀劃。原文:或激之勉之,以證其不可行也。或諷之喻之,以示其繆。進而推之,以證其不可行也。諫不宜急而宜緩,言不宜直而宜曲。譯文:對受諫人應該用激將或者是勸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或者諷諫或者比喻,來說明對方的謬誤。按照對方的思路推斷下去,來證實對方的舉動不可行。勸諫,不宜操之過急而應該緩和一些,言語不能太過直白而最好委婉說出。原文:嬉笑之中蘊乎理,詼諧之中寓乎道。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夫輕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為也。譯文:在玩笑之間流露出道理,在詼諧之中包含道義。如果看到君主的過失而不去勸諫,是輕視君主的危難。輕視君主的危難這種事情,忠臣是不會去做的。中傷卷十二原文:天下之至毒莫過於讒。讒猶利器,一言之巧,猶勝萬馬千軍。譯文:天下最惡毒的事物沒有超過讒言的。讒言就像利器,一句巧妙的讒言,就可能勝過千軍萬馬。原文:讒者,小人之故伎。口變淄素,權移馬鹿。逞口舌之利劍,毀萬世之基業。譯文:進讒言,是小人常用的伎倆。用口就可以顛倒黑白,就可以指鹿為馬。用口舌作為利劍,就可以毀掉萬世的基業。原文:或誣之以虛,加之以實,置其於不義;或構之以實,誘之以過,陷其於不忠。宜乎不著痕迹,欲抑而先揚,似褒而實貶。譯文:或者用無中生有的言論加以誣陷,或者栽贓嫁禍,把對方置於不義的境地。或者用製造事實來陷害對方,或者用利益來誘惑對方犯錯,使他處於不忠的境地。惡語中傷應該不露痕迹,想貶斥對方,就要先讚揚對方,看起來是讚揚其實是貶斥。原文:原文:隨口毀譽,浮石沈木。姦邪相抑,以直為曲。故人主之患在於信讒,信讒則制於人,宜明察之。然此事雖君子亦不免也。苟存江山社稷於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譯文:相信別人口中的是非,就如同相信了石頭可以浮在水面上,而木頭會沉到水底一樣。姦邪小人的言論,能夠把只得說成曲的。所以領帶最忌諱的是相信別人的讒言,一旦相信了別人的讒言就會受制於奸人,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面應加以明察。然而類似的事情即便身為君子也是難免會做的。假如君子心中想著國家大事,但是卻去做小人做的事情,可以嗎?原文:小人之智,亦可謀國。盡忠事上,雖讒猶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譯文:小人的某些智慧也可以用在國事上面。為了對領導忠誠,雖然進了讒言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君子常常做小人做的事情,也就和小人沒有什麼區別了,所以君子應該謹慎。美色卷十三原文:亂德則賢人去,失政而小人興。國則殆矣。譯文:搞亂了德行賢人就會離去,政事出現了偏頗小人就會得勢。這樣國家就危險了。原文:美色置於前而心不動者,情必矯也。然好色不如尊賢。近色而遠賢臣,智者所不為也。譯文:美人在面前而不動心的人,一定是裝出來的。然而喜歡美色不如尊崇賢人。接近美色而遠離賢人,智慧的人是不會那樣做的。原文:孰謂婦人柔弱?一顰一笑,猶勝百萬甲兵。譯文:誰說女人柔弱?一顰一笑,有時候能夠勝過百萬雄兵。原文: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譯文:有智慧的人用美色去攻擊別人,愚蠢的人用美色來討伐自己。原文:色必有寵,寵必進讒,讒進必危國。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實由美色之好也。譯文:美人就一定會受到寵愛,受到寵愛就一定會進讒言,讒言一旦被相信就會危及國家。然而失去天下並不是因為美人引起的,而是因為喜歡美人這個弊病引起的。原文: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謀,千載之下,綿綿不絕。人主宜詳審之。譯文:藉助美色而包藏禍心,出賣色相而成就其陰謀的人,千年以來,綿綿不絕。領導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原文:聖賢事業,非大志者何為?故色賢之分,知其所取捨。是以齊桓晉文,猶為霸主;漢武唐宗,不失明君。譯文:聖賢的事業,不是胸懷大志的人誰能夠擔當?所以好色者和賢君的區別在於,直到什麼時候應該要什麼,不要什麼!所以齊桓公晉文公雖然好色,但還是霸主;唐太宗宋太祖雖然好色,也還稱得上明君。古籍處世七書之《守弱學》原文及譯文——杜預(西晉)、馬樹全(譯註)敬強篇 卷一世之強弱,天之常焉。強者為尊,不敬則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君子不懼死,而畏無禮。小人可欺天,而避實禍。非敬,愛己矣。智不代力,賢者不顯其智。弱須待時,明者毋掩其弱。保愚篇 卷二奉強損之,以其自亂也。示弱愚之,以其自謬焉。人不知者多矣。知之幸也,不知未咎。智以智取,智不及則乖。愚以愚勝,愚有餘則逮。智或難為,愚則克之,得無人者皆愚乎?上不忌愚,忌異志也。下不容詐,容有誠也。上明而下愚,危亦安。下聰而上昏,運必盡。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安貧篇 卷三貧無所依,不爭惟大;困有心賊,抑之無恙yàng。不惡窘jiǒng者,知天也。惰以致貧,羞也。廉以不富,榮也。蹇jiǎn以無貨,嗟jiē也。貴生敗兒,賤出公卿。達無直友,難存管鮑。勿失仁者終富,天酬焉。莫道苦者終盛,人敬矣。抑尊篇 卷四尊者未必強,名實弗契也。霸者存其弱,勝敗無常焉。弱不稱尊,稱必害。強勿逾禮,逾則寇。不罪於下,禍寡也。目無貴賤,君子也。心系名利,小人也。君子尊而澤人,小人貴而害眾。至善無跡,然惠存也。至尊無威,然心懾耳守卑篇 卷五人卑莫僭jiàn,羸léi馬勿馳。草木同衰,威存其榮。君不正臣譎jué,君之過也。上無私下讜dǎng,上之功也。功過由人,尊卑守序。卑不弄權,輕焉。寵不樹敵,絕焉。陋不論道,暴焉。堪親者非貴,遠之不辱也。毋失者乃節,恃之者必成矣。示缺篇 卷六天非盡善,人無盡美。不理之璞pú,其真乃存。求人休言吾能。悅上故彰己丑。治下不奪其功。君子示其短,不示其長。小人用其智,不用其拙。不測之人,高士也。內不避害,害止於內焉。外不就禍,禍拒於外哉。忍辱篇 卷七至辱非辱,乃自害也。至忍非忍,乃自諒也。君子不怨人,怨天也。小人不畏君子,畏罰也。君子小人,辱之可鑒焉。強而無仁,天辱之。弱而不振,人辱之。辱不滅人,滅於縱怒。大辱加於智者,寡焉。大難止於忍者,息焉。恕人篇 卷八天威貴德,非罰也。人望貴量,非顯也。恕人恕己,愈蹙cù愈為。君子可恕,其心善焉。小人可恕,其情殆焉。不恕者惟事也。富而憐貧,莫損其富。貧而助人,堪脫其貧。人不恕吾,非人過也。吾不恕人,乃吾罪矣。弱勝篇 卷九名弱者,實大用也。致勝者,未必優也。弱而人憐,憐則助。劣而人恕,恕則幸。庸而人納,納則遇。以賤為恥,其人方奮。以拙為憾,其人乃進。無依者自強,勢所迫焉。賢以義勝,義不容惡也。譯文敬強篇本卷精要·人世間的強弱之分,是天道中很正常的事·生存的第一準則,是要有自知之明·掩飾弱者身份的人,便會永遠是弱者·小人可以欺瞞上天,卻躲避實際的災禍·一個真正有智慧的弱者,總是寵辱不驚·由弱致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等待是必須的【原文】世之強弱,天之常焉。【譯文】人世間的強弱之分,是天道中很正常的事。【釋評】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多看不慣的事,它卻活生生存在著,一味地詛咒它絕非明智之舉。承認強弱之分、強弱之別,是正確認識自然、社會的首要前提,這樣才能平心靜氣地面對由此引發的種種問題。進而找到解決的根本之法。相反不顧客觀現實、只知咒天罵地的人.只會讓更加心浮氣躁,無法安心做事,結果使自己變得「更弱」。【原文】強者為尊,不敬則殃。【譯文】強者尊貴,不敬重它就會招來禍殃。【釋評】強者是以其雄厚的實力做依託的,這是它傲視他人的本錢,不管人們是否情願,這一點不能否認。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強者尊貴,弱者低下,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弱者硬要強出頭,不肯暫時屈從,只能使自己更加不利了。承認強者的地位並不是無能的表現,只有尊重現實,才能做到趨利避害,保存自身,以求將來的發展壯大。【原文】生之大道,乃自知也。【譯文】生存的第一準則,是要有自知之明。【釋評】不能準確地給自己定位,是人們常犯的大錯,由此而導致的後患是十分嚴重的。特別是弱者,如果盲目自恃,勢必要做出許多不切實際的事來,碰壁的結果就會一個接著一個,再無出頭之日。弱者並不是恥辱的代名詞,只要敢於正視,勇於奮發,便不會永遠是弱者。相反,極力掩飾的弱者身份、愛慕虛榮,不自量力的人,到並沒有來只能害了自己。【原文】君子不懼死,而畏無禮。【譯文】君子不恐懼死亡,卻害怕失去禮節。【釋評】君子是最不怕強權的人物,他們總是在正義面前敢于堅持,勇於犧牲。但君子的作為也不是一味蠻幹的,不到最後關頭,他們也不會輕易涉險。強權的人物出於各種目的,對人們多有禮遇,儘管有時未必發自真心,在人看來還是難抵擋的。人們以禮還禮,一方面不使矛盾激化,有助於事情得到妥善解決;另一方面不失去必要的禮節,這也是人們所追求的行為規範。【原文】小人可欺天,而避實禍。【譯文】小人可以欺瞞上天,卻躲避實際的災禍。【釋評】看似兇殘、無所顧忌的小人,其實是很狡詐的。他們欺弱怕硬,見風使舵,不為別的,只為保全自己,撈取實惠。人們可以鄙視小人的劣行,但不能不承認:小人能猖獗一時,令人頭疼,靠的正是這種「看家本領」。雞蛋碰石頭的事,還是盡量不做的好;無望的抗爭,有時不如默默等待。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把迫在眉睫的災禍消除,將來才能擔起更大的責任。【原文】非敬,愛已矣。【譯文】並不是真正地敬重強者,而是愛護自己。【釋評】強者不一定是人們尊重的對象,用非法手段和非正義方式而致強的,人們只能鄙視他。嚴峻的現實總是逼迫強者不得不向強者低頭,這不是弱者的本意,強者沒有理由為此沾沾自喜。弱者是最需要自我愛護的,這是不刻不容緩的大事,容不得半點意氣用事。只要把敬強提高到愛護自己的高度,就沒有什麼忍受不了了,所以一個真正有智慧的弱者,總是寵辱不驚,少有雷霆之怒。【原文】智不代力,賢者不顯其智。【譯文】智慧不能代替實力,賢明的人不會顯露他的智慧。【釋評】一個富有智慧的人,人們可以尊敬他,但不一定會畏懼他。特別在勢利之人的眼裡,他們只認權勢,對學問之類的東西從來是不屑一顧的。社會是複雜世俗的,只有智慧而沒有實力同樣會一事無成。許多讀書人不承認實力的重要而盲目自大,甚至目中無人,這是淺薄無知的表現。和那些大德大賢相比,他們的鋒芒畢露是導致他們挫折失敗的一大成因。【原文】弱須待時,明者毋掩其弱。【譯文】弱者需要等待時機,明智的人不可遮蔽他的弱小。【釋評】千方百計掩飾自己的弱者身份是百害而無一益的。冒充強者便要做許多力不從心的事,這也是弱者所難以承受的。虛榮心人皆有之,但必須理性對待,不能讓它將自己淹沒。否則,人就會變成一個狂人蠢漢,註定要付出慘重的代價。由弱致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等待劉必須的;以弱者的身份誠心對人,更容易打動他人。拋棄弱者的自卑和不玩弄小聰明,是弱者成功的第一步。【原文】奉強損之,以其自亂也。【譯文】尊奉強者可以損害他,用這個方法能促其自我變亂。【釋評】弱者敬強,不僅是現實的需要,更是弱者制勝圖強的需要。對勝者的尊重奉迎,能極大滿足強者的虛榮心,令其驕縱智昏漸漸走向荒唐。無休止的恭維和讚頌,是弱者最好的護身符,能解除隨時可能到來的兇險。這種謀略看似無形,實有大效,只要貫徹到底,任何強者都難以相抗。【原文】示弱愚之,以其自謬焉。【譯文】顯現弱小可以愚弄強者,用這個方法能使其自生錯誤。【釋評】弱者要戰勝強敵,僅憑自身正確是遠遠不夠的。由於二者實力懸殊,這就要求弱者要用更多的智慧來削弱強敵,促其自我衰敗。無數的事實證明,弱者表示並不是自暴家醜,它可以讓強敵減少戒心,進而在決策上產生錯誤,埋下隱患。而強敵總有過於自信的心理,他們對此常常是疏於防範。卷二·保愚篇本卷精要·聰不外露,愚宜外顯·愚以愚勝,是愚人成功的途徑·智計難以做到的事,愚笨卻可以解決它·虛心的人,才能領悟世事的真諦·說自己聰明的人不要怕他,要怕說自己愚笨的人·上位者不忌憚愚人,卻忌憚聰明人【原文】人不知者多矣。【譯文】人們不懂的事情太多了。【釋評】人和自然社會相比,始終是渺小的。在無窮奧妙的宇宙面前,人應該保持一種謙卑態度。實際上,一個知識廣博的人,他所知的也很有限,這就決定了人不能自持聰明傲視一切。總有人處處顯露精明,玩弄手段,他們自以為這才是聰明人的表現,也能得到更多我的實惠。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真正的聰明人是勇於承認自己無知的。【原文】知之幸也,不知未咎。【譯文】懂得的事情多是好事,不懂也不是壞事,【釋評】聰明人以聰明自詡,愚人以愚鈍自卑,其實是大可不必如此的。事情有它的兩面性,愚鈍固然是一種缺憾,但也有它的好處,那就是愚鈍不會使人想入非非,也不會被人視為強敵。以愚人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能減少人們的戒心和敵意,特別在自負多疑的當權者眼中,愚人往往最能得到他們的重用。歷史上許多人遭遇橫禍,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愚鈍不足。【原文】智以智取,智不及則乖。【譯文】智者用其智計作為取勝之道,智計有失就會事與願違。【釋評】智計沒有萬全的,再高明智者也有失算的時候。智者是痛苦的,他們整天盤算,用盡心機,孰不知有些事是人無法測度的。更可怕的是,智者的自負往往使他們背上沉重的包袱,一旦遭受挫折,他們脆弱的心理便難以承受,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毀滅。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世界裡,一個智者如果心態不正,那他的命運註定是不妙的。【原文】愚以愚勝,愚有餘則逮。【譯文】愚人用其愚笨作為勝利之法,愚笨十足就能達到目的。【釋評】愚笨的正面作用是人們最易忽視的,有時人們只想巧之又巧,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只要能達到目的,愚笨的東西也就不屬於愚笨了。歷史上的許多成功者,他們並不聰明,相反卻愚笨十足。正因為其愚笨,他們不也投機取巧,韌勁不懈,十分執著,在許多聰明人看視的畏途上,硬生殺出一條血路。其實,成功更偏愛愚人,成功最需要一種心無雜念的傻勁。【原文】智或難為,愚則克已,得無人者皆愚乎?【譯文】智計有的難以做到的事,愚笨卻可以解決它,這恐怕是人們都是愚人的緣故吧。【釋評】在大千世界面前,人們所知不多,實不能用聰明來自喻。把人看得愚笨一些,並沒有壞處,這可以使人少些狂妄,多些敬畏順應自然的大道。過分推崇智計的人,不相信自然的力量,他們崇尚「人治」,膜拜「有為」,干下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把局面搞得更糟。老實說,在自然面前,沒有一個聰明的人是真正聰明的,只有放下「自尊」、虛心好學的人,才能領悟世事的真諦。【原文】上不忌愚,忌異志也。【譯文】當權者不忌憚愚人,而忌憚不忠的人。【釋評】人的行為舉止,受社會環境的制約,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不從這方面考慮問題,就會失之片面,流於形式。從這個角度看人們保愚的初衷,不難發現,歷史上的封建當權者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和私利,他們並不會像他們說的那樣選賢任能、大公無私,只要對他們效忠,任何人都會位列朝班。相反,那些有獨立見解的賢人反被猜疑,往往成為當權者打壓的對象。【原文】下不容詐,容有誠也。【譯文】地位低的人不容納奸詐之人,而容納有誠信的人。【釋評】與普通的人交往,老實誠信是最重要的,在他們眼裡,顯示聰明、講究謀劃的人是值得提防的,不能輕易相信。當然,聰明並不等於奸詐,但外表愚厚的人還是更容易讓人親近,便能使所有人信服。反之,用種種手段和高壓措施都無法征服人心,終會徒勞無功的。【原文】上明而下愚,危亦安。【譯文】上司精明下屬愚笨,雖然危險但可以平安脫困。【釋評】封建專制社會推崇愚民政策,當權者惟恐百姓聰明起來,不利於他們統治。在對官員的任用上,當權者也不能人盡其才,把愚忠作為第一標準。在當權者看來,只要自己精明就足夠了,下面的人越是愚笨,就越容易控制和擺布,縱是有辦事不利之弊,也可根絕犯上作亂的大禍。由此,為臣者喜歡裝聾作啞,只在愚忠上下功夫了。【原文】下聰而上昏,運必盡。【譯文】下屬聰明上司昏庸,好運一定會完結。【釋評】昏庸無道的人並不是天生的弱智,他們有的甚至聰明絕頂,遠過常人。這樣的人一旦身處高位,自高自大,又豪無約束,他們極易走向反面。昏庸不是愚笨,它常常是聰明過頭的表現,是失去理智的行為,儘管昏庸者從來不肯承認這一點。服侍這樣的「領導者」是兇險的,也是沒有前途的,除非人們比他更昏庸。【原文】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譯文】說自己聰明的人不要怕他,要怕說自己愚笨的人。【釋評】真正了解社會和懂得人生的人不會以聰明自居,這也是識人的一個重要標準。把聰明掛在嘴邊不是智者的行徑,這樣的人只是紙老虎,不值得人們用心對付他。而言必稱愚笨的人必須引起人們的注意,他們不以愚笨為恥,其見識就在常人之上了。他們或是大智若愚,城府極深,或是甘為愚笨,不慕浮華,無論怎樣,他們都是強有力的競爭者。卷三·安貧篇本卷精要·困境催生邪念,遏止它才沒有禍患·窮不叫苦,富不貪戀,便離意識破天道不遠了·貴生敗兒,賤出公卿·上天不會虧待有仁心的人,要對此堅信不疑·一肚子苦水的人,贏得不了別人的敬重·懶惰是貧困的第一成因【原文】貧無所依,不爭惟大。【譯文】貧窮沒有依靠,不爭強好勝是最重要的。【釋評】貧窮不是過錯,但貧窮終是軟弱無力的。身陷貧窮的人要安守本分,爭強好勝的事不可為之。但凡爭強好勝,終要以實力為後盾,這對貧窮者只會雪上加霜。貧窮是弱者的特徵之一,它決不是爭勝的資本;以貧窮為由而到處伸手的人,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兇險。社會是不利於窮人的,窮人需要百倍的清醒和十足的忍耐。【原文】困有心賊,抑之無恙。【譯文】困境催生邪念,遏止它才沒有禍患。【釋評】身陷困境中的弱者孤立無援,很容易產生極端的想法。他們處處受制,央告無門,一旦情緒失控,違法亂紀的事便在他們身上發生了。在困境中不生邪念,不是聖賢難以做到,但壓制自己的慾望,不讓它泛濫成災,有理智的人都能為之。人不能隨心所欲,寶貴之人不可,窮楞之人更為不許。【原文】不惡窘者,知天也。【譯文】不憎恨窘境,就是通曉自然社會了。【釋評】處在窘迫的逆境中,能否保持平和的心態,是衡量一個人見識高低的重要標準。對窘境的本質認識,如果脫離了對自然社會的內在考究,終是模糊不清的。天有陰晴雨雪,人有窮富高低,這是很自然的事,也是最真實的狀況。困窘的人們不該為此怨天尤人,滿懷激憤。其實,窘境最能磨練人的意志,它的積極作用應該是逼人奮進,進而走向坦途。【原文】惰以致貧,羞也。【譯文】因為懶惰而導致貧窮,是羞愧的。【釋評】貧窮有多種原因鑄成,其中,最讓人無法諒解的是懶惰造成的貧窮。懶惰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註定要無所收穫的。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天道酬勤,只有奮鬥不息者才能位居人上。不明白這個簡單而樸實的道理,便會崇尚空談異想天開,不務實事,其命運也就不得而知了。這樣的人如不及時反省,當是最可悲的。【原文】廉以不富,榮也。【譯文】因為清廉而不富足,是榮耀的。【釋評】貧窮是酸楚的,不安於貧窮的痛苦會更大、更深,特別對有職有權的官吏而言,他們如果不安於清貧,貪財羨富,那麼勢必會走上貪贓枉法的邪路,一旦身陷法網,等待他們的將是嚴懲。從任何一個角度看,為官不貪都是榮耀的,它的長遠效益是敵視者無法預見的。當官決不是個撈錢的職業,明智的人不會被銅臭熏倒。【原文】蹇以無貨,嗟也。【譯文】因為命運坎坷而窮困潦倒,是令人嘆息的。【釋評】才能不等於金錢,自古有大才而命運不濟、衣食不周的人比比皆是,他們是令人嘆息和同情的。應該看到,富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不免貧困,如果不面對這個現實,人們難以靜下心來做事。對有人才能的人來說,命運的不分雖然殘酷,但接受也是無可奈何的;逃避和抗拒也許更無出路,生存都要難以維繫了。【原文】貴生敗兒,賤出公卿。【譯文】富貴之家多有不肖之子孫,貧寒之家常出高官顯貴。【釋評】窮富是不生根的,寶貴如浮雲,貧寒如浮雲,貧寒亦可待,人們對此要脹遠的眼光。一個人的成長發展和其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出身貧寒的人往往更有作為。艱苦的環境培養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格,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催生了他們積極向上的雄心,而這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相反,安逸舒適的生活常常使人失去危機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嬌慣,只會加劇人的惰性和弱弱,這樣的人經受不住風雨,更難當大任了。【原文】達無直友,難存管鮑。【譯文】得志時沒有正直的朋友,落難時卻有管鮑之交。【釋評】管鮑之交是比喻好友相互信任,不計得失,情誼深厚。俗話說,患難見真情,管鮑之交得志之人是得不到的,更是無法體會的。一方面因為他們高高在上,人們只能仰視,無法真正做到平等交流;另一方面他們或多或少有自大的毛病,人們的真言他們很難聽得入耳。普通人之間的交往沒有那麼多顧忌,不摻雜任何功利的朋友才能結成生死之交。【原文】勿失仁者終富,天酬焉。【譯文】不失去仁愛終究會富有,這來自於上天的酬報。【釋評】貧窮之人無論如何艱難,仁愛之心是不可失去的。有些人以貧窮為由,大肆作惡,這是人神共憤的事,是不會有善終的。仁愛是富有的根莖特別在貧困狀況下,仁愛更顯得彌足珍貴,貧窮之人如果失去它,那麼便失去了全部希望。上天不會虧待有愛心的人,只要人們對此堅信不疑,做到持之以恆,開花結果的日子就不會遠了。【原文】莫道苦者終盛,人敬矣。【譯文】不訴說苦楚終究會興盛,這源自於人們的敬愛。【釋評】貧苦中的人切忌不耐苦楚,叫苦連天。整日有一肚子苦水倒的人,贏得不了別人的敬重。不以苦為苦。任勞任怨,是人們應該有的正確態度,只在將之始終,別人才會因敬生愛,助其成事。把痛苦壓在心底,沒有自信的人是做不到的;挺直腰桿面對挑戰,最需要一種樂觀精神。自強先要自立,在任何時候都要做一條硬漢。卷四·抑尊篇本卷精要·顯現弱小可以愚弄強者·尊奉強者可以損害他,用這個方法能促其自我變亂·抓住強者弱點的弱者同樣能取得勝利·弱者自稱尊貴,傷害便不遠了·君子尊而澤人,小人貴而害眾·無休止的恭維和讚頌,是腐蝕強者的利器【原文】尊者未必強,名實弗契也。【譯文】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強者,名聲和實際不是契合的。【釋評】高高在上的人不要盲目以強者自居,一味以強者姿態出現,不肯放下身架,禍患就會潛伏了。世上有很多名不符實的假象,尊貴的地位便是其一。如果不顧實際狀況、妄自託大,有名無實的他們是不堪一擊的。尊榮不可讓人飄飄然,也不可使人無謙卑之心,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行事才能得體而無害。【原文】霸者存其弱,勝敗無常焉。【譯文】稱霸的人也有他的弱點,勝敗沒有固定的規律。【釋評】世上沒有絕對的強者,再強的人也不是無懈可擊的。站在商端的人倘若以為自己無敵於天下了,這本身就說明他對人與世界缺乏完整的認識。人都是有弱點的,稱王稱霸的弱點只是不明顯罷了。勝敗也不全是由強者操縱的,抓住強者弱點的弱者同樣能取得勝利。正因如此,有遠見的強者永遠不會高枕無憂,他們的危機感是很強烈的。【原文】弱不稱尊,稱必害。【譯文】弱者不能自稱尊貴,自稱尊貴陽市一定會受到傷害。【釋評】尊貴不是自封的,它雖然榮耀,但也暗藏殺機,沒有實力的人不能隨意染指它。人的虛榮心使人目光向上,總有自不量力的人稱尊道貴,極力抬高自己,這是很危險的。尊貴人人慾得,樹起了尊貴的大旗,就意味著要接受各方面的挑戰,而弱者是經受不住沖刷的,只能淪為他人的祭品。聰明的人會審時度勢,利欲熏心的人才要自取其辱了。【原文】強勿逾禮,逾則寇。【譯文】強者不能超越禮法,超越禮法就是賊寇了。【釋評】在社會的框架內,任何人都不能無拘無束,強者也不能例外。憑藉實力和地位雖可以一時取勝,但難敵眾譴責。禮法是無形的,卻是強大的,它是規範社會秩序的利器,蔑視它的人便會為人們所鄙棄,在為人人喊打的盜賊。在這方面,向禮法低頭決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挑戰禮法的人也不是強悍便能做到,所有人都不可輕易犯險。【原文】不罪於下,禍寡也。【譯文】對身份低微的人不輕易譴責,禍患就會減少了。【釋評】強者有一種油然生的優越感,這表現在他們往往看不起身份低微的人,一有時機他們毫不客氣地對他們大加聲討,濫施淫威。強者常常把這視為威嚴的象徵,其實這是他們自挖墳墓。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強者的盛氣凌人常是弱者奮起的拚命的一個直接原因。弱者也需要尊嚴和尊重,誰也不能漠視他們的存在。【原文】目無貴賤,君子也。【譯文】眼裡沒有貴賤之別,是君子的行為。【釋評】把人分為三六九等、高低貴賤是很庸俗的,也是有偏見的。人本無貴賤之分,持有這種觀念才是對人的本質了解和真正尊重,君子的一切善行正是源於此節,他們拔開世俗的浮雲,是人類的大智大勇者,眼裡沒有貴賤,才能做到位高而不驕,位卑而不恥,這是待人接物進入真誠的必由之路。沒有這種深刻認識和真情體驗,人們但無法擺脫庸俗和勢利,進入不了君子的行列。【原文】心系名列,小人也。【譯文】心中只有名利二字,是小人的行徑。【釋評】作威作福的人是不會淡泊名利的,他們把名利視為養優處尊的資本,為此他們並不在意別人的痛苦和想法。為名利而活的人是不會放棄任何機遇的,名利成了他們人生的最高追求,道德自然拋之於後,這是世上小人的共同特點。如果一個人凡事只講實惠、只講利益,那麼這個人的發展趨向就危險了,人們應該時刻提防他。【原文】君子尊而澤人,小人貴而害眾。【譯文】君子身處高位會造福世人,小人有權有勢會危害百姓。【釋評】官位是不能輕易授人的,這不是個榮辱的事,它關係著千百萬民眾的切身利益。為官便會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階梯,老百姓就要遭殃了。為官不能計較個人的毀譽,在乎自己得失的人是不能為百姓造福的,這也是檢驗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之一。【原文】至善無跡,然惠存也。【譯文】最大的善行是沒有痕迹的,但它的恩惠卻是實實在在的。【釋評】地位高的人偏愛為自己樹碑立傳,如果抱著這一目的做些善事,他們是很難如願的。善是發乎內心的,夾雜功利的行善不會打動人心,也不可能持久。人們是不可愚弄的,崇高的名望金錢換取不來。倘若一個人因行善而抱怨沒有回報,他就註定是個急功好利的人了,並不值得人們對他感恩戴德。【原文】至尊無威,然心懾耳。【譯文】最高貴的人沒有威儀,但他能讓人心悅誠服。【釋評】俗話說「閻王好見,小鬼難搪」,試圖憑藉威儀嚇人的都是小鬼之類,他們的實質是空虛的。裝腔作勢、派頭十足往往是小人得志時的模樣,正人君子是不屑為之的。擺出一副高不可攀的架式,不但抬高不了自己,而且只會暴露出小人面孔令人生厭。人們永遠喜歡接近平易隨和的領導者,領導者的樸實無華最能征服人心,贏得聲望。卷五·守卑篇本卷精要·人卑莫僭 ,羸馬勿馳·草木同時衰敗,他們都有茂盛的時候·如果想做一個可笑的淺陋都,那就夸夸其談吧·達官貴人不是可以親近的人,離開他們可遠離羞辱·氣節是弱者的青山【原文】人卑莫僭 ,羸馬勿馳【譯文】地位低的人不要冒用地位高的人的名號行事,瘦弱的馬不要拚命奔跑。【釋評】總有人喜歡牛大旗做虎皮,作為向上爬的台階,他們都是不甘寂寞的卑微者。上進心不能用作賤自己來體現,也不能靠虛張聲勢來支撐,如果自不量力地拔高自己,那麼正如瘦馬狂奔一樣,終會倒斃的。一個人不能自己討厭自己,即使地位再低,也不能失去自信和自我欣賞,正所謂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美處,換個角度看問題,答案就大不相同了。【原文】草木同衰,咸存其榮。【譯文】草木同時衰敗,它們都有茂盛的時候。【釋評】常言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無論尊卑貴賤,人生都是極短暫的。所有的生命都是美麗的,只要珍惜所有,每個生命的價值都不可替代。和生命的意義相比,人們實在不該為自己的卑微而類惱,小人物同樣可以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拋棄自卑則是成功者的首要前提。【原文】君不正臣譎,君之過也。【譯文】君子不公正致使臣子欺詐他,這是君主的過錯。【釋評】封建喜專制的時代君主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不容許有任何的侵犯和不敬,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做臣子的只能對君主絕對服從,否則便是一條死路。面對殘忍不正的君主,做臣子的為了迎合他,不搞些欺詐恐怕是難以做到的,這不僅是現實的需要,也是保身立命的手段。道德的力量在君臣之間是脆弱的,過度相信它的臣子都難逃厄運。【原文】上無私下讜,上之功也。【譯文】上司沒有私心才能使下屬對他直言,這是上司的功德。【釋評】存有私心的領導者是無法讓下屬信服的,他們任人惟親,賞罰不明,一旦淪為孤家寡人,他們沒有任何理由怪罪下屬。相反,正直無私的領導者和下屬患難與共,下屬便會把他視為知已,全心為領導者著想,直言也就不在話下了。能使下屬忠誠敢言的領導者才是最成功的,他們讓下屬發揮出他們的全部聰明與才智,事業興旺便有了根本保障。【原文】功過由人,尊卑守序。【譯文】功過是由人來決定的,尊卑是靠秩序來維護的。【釋評】專制集權的封建社會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個人的命運掌握在統治者手中,他們可以信口雌黃,隨意加人功過;封建等級制度格外森嚴,卑微者縱是忠心為國,也不能對尊者有所侵犯,否則便會受到口誅筆伐,嚴懲不貸。如此情勢,身居下位的人有太多的無奈,他們的選擇是有限的。和仁人志士相比,大多數的人滄為平庸,他們的心境應該得到人們的諒解,而過多地指責他們也是失之公允的。【原文】卑不弄權,輕焉。【譯文】卑微的人不要玩弄權力,因為人們輕視他。【釋評】歷史上有很多竊取權力的人,他們不在其位而握其權,這些人儘管光一時,但結局多是慘淡的。權力需要正當的名義來執掌,超越了正常途徑,即使抓住了權力,也會為人輕視,終會失去。在這一點上,卑微的人要經得住誘惑,縱然權力就在眼前,也不能輕易撈取,否則,等待他的只是一場富貴夢而已,早晚要破滅的。【原文】寵不樹敵,絕焉。【譯文】受寵信的人不要樹立強敵,因為這是一條絕路。【釋評】強敵的出現不是偶然的,這與一個人的作為密不可分。受寵信的人極易恃寵而驕,他們行為放縱,不經意間便會得罪不起作用,惹人忌恨。這樣的敵人多了,危機四伏,任何人都不可能幸運到底了。人不能被一時的受寵遮掩了視線,謹守謙卑仍是十分必要的,最值得信任的不是某個人的喜愛,而是自己的不為人憎。【原文】陋不論道,暴焉。【譯文】淺陋的人不要談論大道,因為這會顯露自己的無知。【釋評】粗俗的人忌諱附庸風雅。不懂裝懂,沒有真才實學而言說無忌者只能招惹是非,更被人蔑視。真正的學問絕不靠賣弄,也容不得半點虛假,在這方面如果不夠厚道,那麼終生都要貽識了。無知並不可怕,無知且自以為是就令人恐懼了,他們是盲人騎馬,深淵就在眼前。【原文】堪親者非貴,遠之不辱也。【譯文】可以親近的不是達官貴人,遠離他們能免遭羞辱。【釋評】社會下層的人少不了渴望交上上層人士,依靠他們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個願望是美好的,但實現的機率並不高,因為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而已。尊卑從來是有區別的,人也是時刻在變化的,一條鴻溝橫亘其中,卑微者實在難以跨越,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是不智之舉,把別人想像得無比良善更是幼稚行為,這是卑微者堅決要摒棄的。【原文】毋失者乃節,恃之必成矣。【譯文】不能失去的是氣節,依靠它一定會有所在就。【釋評】俗話說「窮要有窮志氣」,只要氣節不失,便不是最貧賤者,前程也不會滿是絕望。卑微者堅守氣節不易,生活的壓力和處境的窘迫都能使他們改變立場,屈從妥協。正因如此,堅守氣節的卑微者才是最可敬的,也是最有骨氣的,他們經受住了風雨的考驗,不屈不撓,任何難題也不會難倒他們。這樣,成功選擇他們,也就毫不費解了。卷六·示缺篇本卷精要·缺陷是世界的本相,過度追求完美不智·死要面子不智,不說真話不通,向人求助逐步形成高氣揚·使上司高興要故意顯示自己的醜陋·以本色面目出現,缺陷便會被人容忍·自損聲名,能解除上司的戒心,得大於失·有見識的人是不求獨美的【原文】天非盡善,人無盡美。【譯文】上天是最善良的,人沒有最完美的。【釋評】有缺陷是世界的本相,這就決定了追求完美不僅不智,而且不會成功。人們在為自己的缺點而憂心忡忡之時,不可避免地要極力掩飾了,所以很多弄巧成拙的事便會發生,這更是一種失敗。不以不完美為憾,才能流露出真性情,它真實而感人,人活得才有滋味。處處追求完美,無異於珈鎖纏身,人是難得自由的,生命也會隨隨便便之枯萎了。【原文】不理之璞,其真乃存。【譯文】沒有加工過的玉石,它的本性才會存在。【釋評】渴望出人頭地地人惟恐不能充分展現自己,他們為了迎合某種需求,常把自己的搞得面目全非。世俗一世並不為過,但失去自我便會適得其反,令人無法真正相信他。時刻都想展現自己的最完美的一面是最累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這種想法越強烈,他的動機就越可疑,人們只會防範他。一個人以本色面目出現即可,有缺陷的其實人們並不排斥。【原文】求人休言吾能。【譯文】求助他人不要說自己很有才能。【釋評】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能自己解決,向他人求助並不丟臉。在這一點上,死要面子不智,不說真話不通,最忌遮遮掩掩。把自己的難擺明,真心向你求助,人們是很難拒絕的,也最能引發他們的同情心。若不如此,向人求助尚且趾高氣揚,不肯示弱,這樣的人只地人見人憎,他們是討不到半點好處的。【原文】悅上故彰已丑。【譯文】使上司高興要故意顯示自己的醜陋。【釋評】封建時代的上下級關係極其複雜,他們互相利用,互不信任,有著許多見不得人的東西摻雜其中,絕非外人可以想像得到的。上司不允許自己下屬的才能超過自己,更難以忍受下屬有太高的聲望。以他們私心看來,這些都會對他們的地位構成大的威脅,是必須及時設防的。把自己丑陋的一面呈現出來,自損聲名,這能解除上司的戒心,得還是大於失的。【原文】治下不奪其功。【譯文】管理下屬不能奪取他們的功勞。【釋評】貪佔下屬功勞的上司是沒有遠見的,他們極力美化自身,損人利已,實際上是自我的大暴露,人人都可見其虛偽與無情。有能力的上司不一定讓人信服,而有缺陷的但真心關愛部屬的上司一定會深得人心。上司的最大成就是把人心都凝聚起來,有見識的上司是不求獨美的。【原文】君子示其短,不示其長。【譯文】君子一言顯現他和短處,不顯現他的長處。【釋評】世上的君子之所以稀少,只因世俗而膚淺的人太多了。人們多是極力表現自己的長處的,因為這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為自己分。而在君子看來,討好和迎合別人是虛偽的,顯現短處才能活得真實自,這更是有助於提高自己的修養。他們不怕出醜揭短,清新自然,又無掩蓋短往上的種種疲憊,他們反是拋掉了最沉重包袱,上陳征戰更易得勝。【原文】小人用其智,不用其拙。【譯文】小人使用他的聰慧,不使用他的笨拙。【釋評】小人相信聰慧萬能,他們玩弄權謀,勾心鬥角,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打敗對手,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凡是小人,都是不敢正視自己的笨拙的,使用它更是不也為之。小人視拙如虎,是怕笨拙壞了他們的好事,不佔先機,其實這恰恰反映出了他們的心虛和實質的軟弱。大智慧都是笨拙的,也是最實用的,看似無心,其實無堅不摧。【原文】不測之人,高士也。【譯文】深不可測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釋評】人都有他的缺憾之處,問題是人們能否擺脫它的陰影,不為其所左右。缺憾與優點同存,人們厭棄它的同時,只會增加自己的劣勢,減少自己的深度。高人名士並不是缺處少的人,而是所缺處看得最淡的人。他們對自身的優缺點一視同仁,淡然對之,令外人無法據此探知他們的內心,這是保身立命的最高境界。【原文】內不避害,害止於內焉。【譯文】對內不迴避害處,害處便會在內部得到解決了。【釋評】一個團隊只有內部純潔、團結一心,才能具有戰鬥力。要做到這一點,一團和氣、迴避問題必須禁絕。把問題指出來,讓害處曝光,這有利於及時消除隱患。否則只能助長禍患的滋生,以至無可救了。掩蓋「家醜」是愚蠢的,使危機消化在內部才有驚無險,不蔓延成災,在這方面,不能顧及情面,心慈手軟,也不能得過且過,猶豫拖延。【原文】外不就禍,禍拒於外哉。【譯文】對外不接近禍亂,禍亂就會被阻擋在外面了。【釋評】耀武揚威是惹禍的根苗,災難襲來總有自身的因素使然。一些人一旦有了一點實力,便迫不及待地炫耀自己的力量,輕易扎進矛盾的旋渦,熱衷趁亂打動,結果引禍上門了。任何時候,鋒芒都不能隨意顯露,而老成持重卻可靜觀其變,不入險地。把困難想得多些,把自己壓低一點,不僅有助於成事,更可減少敗事。卷七·忍辱篇本卷精要·小人不怕君子,卻怕懲罰·弱者不能振作,人們會侮辱他·羞辱雖作人,憤怒卻致命·大智者常有大辱,忍大辱者則有大成·鬆懈對手意志,減輕將至的打擊力度【原文】至辱非辱,乃自害也。【譯文】最大的恥辱不是受人侮辱,而是自我傷害。【釋評】世俗社會的不平與不公只在存在一天,人們便難免受到各種侮辱,受害者不要自責太切。個人的力量不能操控社會,卻可以掌握自己,如果悲觀厭世、自我傷害,這才是最恥辱的。受人侮辱不是自己的錯,自己也不疼愛自己,人的尊嚴便蕩然無存了,這是人世間最悲哀的事。【原文】至忍非忍,乃自諒也。【譯文】最大的忍讓不是容忍他人,而是原諒自己。【釋評】許多人的墮落是從自輕自賤開始的。他們不能原諒自己的卑微無能,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喜歡盲目攀比,結果把自己打入了十八層地獄。拔高自己有害,看貶自己更是殘忍的事,平庸的人必須容忍自己的平庸,否則他就難以存活了。人不會個個都是聖賢,做快樂的普通人也是好的選擇。【原文】君子不怨小人,怨天也。【譯文】君子不怨恨小人,怨恨上天的不公。【釋評】君子難為,要想做個君子,必須承受小人的種種侮辱,君子受侮辱的程度是人群中最高的。這種現象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如果社會大環境對小人有利,不容君子,最應該譴責的是自然是滋生小人的土壤了。君子正是因為看破了這一點,所以他們針對性的對象凍是具體的某個小人,他們試圖改變的是扭曲了的社會。【原文】小人不畏君子,畏罰也。【譯文】小人不害怕君子,害怕人們懲罰。【釋評】不能忍受屈辱的人,見識是短淺的,性格是浮躁的,最容易淪為小人,小人是一觸即跳的,他們只想佔便宜,吃不得一點小虧,一受刺激便要發作。在君子的禮讓謙和面前,小人不會為此感動、改過,征服他們只能靠無情的懲罰和侮辱。小人不敬他人,卻幻想讓他人尊敬,這是小人的最可笑之處。亦是小人的最薄弱之處。【原文】君子小人,辱之可鑒焉。【譯文】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羞辱他可以鑒別出來。【釋評】對人的判定是很困難的,人有多種多樣的偽裝,小人更是此中高手,稍有不慎,人們便會被蒙蔽欺騙。君子和小人對羞辱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他們內心本質的集中反映,只要據此察驗,一個人的真實面目便可看清了。不為羞辱擊劍的人才是堅強的人,也是可以託付大任的人,他們不會為一時的榮辱改變信仰,也不會因牢騷滿腹而走向墮落,正可謂能忍者方能負重。【原文】強而無仁,天辱之。【譯文】強者沒有仁愛,上天會侮辱他。【釋評】沒有人可以免遭侮辱,強者看似無人可制,其實公理人心還是強過他的,只要他們不講仁愛,違背天理,報應是很快的。有侮辱在側,並不絕對是件壞事,它可警醒強不可胡作非為,魚肉百姓。如果強者對「上天」示警不理不睬,那麼只能說明他愚昧無知,大禍將至。【原文】弱而不振,人辱也。【譯文】弱者不能振作,人們會侮辱他。【釋評】毫無疑問,弱者所受的侮辱是最多的,儘管這是不公平的體現,弱者還是要隨和面對的。弱者需要的不是哀怨,振作圖強才是正確的出路。忍受侮辱是擺脫侮辱的第一步,這樣可以給弱者贏得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由弱變強。向侮辱說不,雖勇氣可嘉,但並不值得提倡,如果過早的顯露出自己的反抗意圖,所承受的壓力便要加重了。【原文】辱不滅人,滅於縱怒。【譯文】侮辱不能毀滅人,毀滅人的是放縱憤怒。【釋評】面對侮辱,人們是不能隨便發泄憤怒的。怒火打擊不了別人,只會燃燒自己,把自己葬送。歷史上的成功者,都是善於制怒的,他們不讓憤怒牽著自己的鼻子走,這就使他們時刻都能保持住理智,做出正確的抉擇。侮辱雖然傷人,但它並不致命,人們不該把它看得太重。人生的每一步,清醒都必不可少,而憤怒只會帶來衝動和蠻幹。【原文】大辱加於智者,寡焉。【譯文】有智慧的人常常要承受大的侮辱,因為能理解他們的人很少。【釋評】世界充滿無奈,智者是孤獨的,他們超越常人的卓見往往不為人們所接受,反成了人們嘲笑打擊的對象。一個人要想有所突破,就不要幻想沒有障礙地前進,在多數人的反對聲中,也許只有自己正確的。央求別人的理解是可憐的,認準目標而義無反顧地追求,才是探求真理的有效途徑。【原文】大難止於忍者,息焉。【譯文】忍受屈辱的人往往能躲過大的災難,因為他們使敵手停止了進攻。【釋評】大的災難源於敵手的不斷進攻,忍受不了小的屈辱,敵手的進攻便會加劇了。不要挑逗和刺激敵手的進攻慾望,做無謂的抗爭有時要付出百倍的代價。忍辱是弱者的生存謀略,它可以瓦解敵手的攻擊意志,減輕敵手的打擊力度,進而使自己受到的傷害減為最低,避免毀滅的命運。卷八·恕人篇本卷精要·聲望以器量為貴,而不是名聲顯赫·寬恕他人就是寬恕自己·仁恕之道不僅能感染人,更能改變人·扶助處於困境的人,是智者的行為·過於求全責備,受害的是自身·富而澤貧,無損其富【原文】天威貴德,非罰也。【譯文】上天的威嚴以仁德為貴,而不是懲罰。【釋評】威嚴不能建立在懲罰之上,因為懲罰並不能使人真正敬服,而表面順從是維持不了多長時間的。握有權力的人一定要慎用懲罰,懲罰多了只能說明他在仁德上是無能的,而只有依靠權力這一魔杖了。魔杖隨時都會失去,無所憑藉的他們只好自吞苦果,這是殘暴的掌權者共有的下場。【原文】人望貴量,非顯也。【譯文】人的聲望以器量為貴,而不是名聲顯赫。【釋評】人的器量不是天生的,如果沒有一顆憐愛寬恕之心,他的器量就會十分狹小,容人便分外有限,他是難以出眾的。一些人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喜歡在沽名的釣譽上下功夫,也許他們有得逞之時,但那終是虛假的,是一桶就破的,名聲再大也不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好處。大器量不僅是愛自己的親朋,更是寬恕自己的敵人,完全與功利無關了。【原文】恕人恕已,愈蹙愈為。【譯文】寬恕他人就是寬恕自己,形勢越是困難越是要這樣做。【釋評】寬恕他人是不能講條件的,如果抱著功利思想為之,那麼就違背了寬恕之要旨了。人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這樣才能換來他人的將心比心;對他人的真正理解,不能停在口頭上。身處困境不應成為不能恕人理由,此時學會仁恕,尤能助人擺脫困境,獲得意外的驚喜。【原文】君子可恕,其心善焉。【譯文】君子可以寬恕,因為他們心地善良。【釋評】君子也有犯錯的時候,儘管這是人們不願看到的。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並不是因為他們不食人間煙火、完美無缺,而是因為他們的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他們的仁德善良相比,君子有君子的難處,這是人們首先要體諒的,對他們不能求全責備,過於挑剔,否則就是扼殺了。【原文】小人可恕,其情殆焉。【譯文】小人可以寬恕,因為他們的危險。【釋評】俗話說「大人不計小人過」,小人儘管令人討厭,人們也沒有必要和他們糾纏到底,不依不饒。小人做盡了壞事,他們的處境兇險四伏,隨時都有可能深入谷底。探究他們墮落的原因,有許多並不是他們個的責任,他們仍有令人同情的一面。站在人性的高度上,對小人的寬恕不是縱惡,而是揚善。【原文】不恕者惟事也。【譯文】不能寬恕的只是具體事情。【釋評】對事不對人,是恕道的核心內容,既成的事實無法改變,而人卻是有望變化的,只要給他一次機會,也許便是他重生的開始。用發展的眼光看人,人就不是不可寬恕的,在持定的情境下,人的行為並不能代表他的全部思想,至少有一總分是扭曲的,把人與事區分開來,分別對待,人們才能從仇恨中解脫出來,不失人性的至寶寬容。【原文】富而憐貧,莫損其富。【譯文】富人憐惜窮人,不會損害他們的富有。【釋評】為富不仁者大有人在,他們的仁恕之心淡漠了,對窮人表現出的是可憎的苛刻與絕情。站在窮人的對立面是富人的誤區,他們的冷酷加深了窮人對富人的仇視,實際上是自毀根莖,增加隱患。憐惜窮人是富人應盡的義務,這不是對窮人的施捨,而是對自己長遠利益的必要保護。歷史上的為富不仁者終歸覆沒,便是很好的佐證了。【原文】貧而助人,堪脫其貧。【譯文】窮人幫助他人,可使他擺脫貧窮。【釋評】窮人更應體諒他人的難處,伸出友愛之手。艱難的日子需要愛心支撐,相同之處的困境有助於增加對他人的理解,窮幫窮是最真誠的,也是最感人的。擺脫貧窮不是靠極端自私便能做到的,六親不認、無情無義只能使窮人走向絕路。窮人的每一次付出儘管艱難,但它終是窮人的最閃光一面,能照亮自己,更能征服世人。【原文】人不恕吾,非人過也。【譯文】他人不寬恕自己,不是他人的過錯。【釋評】向他人乞求寬恕不是寬恕的真義,寬恕不能硬索強要,也不可視為依賴。有些人總是指責他人的嚴苛,而從不反省自己的態度,其實,他們把寬恕作為一種交易了。這勢必使自己心態不正。讓自己真正寬恕起來,是一種自我歷練和高層次修養,決不能因為他人的原因而動搖自己的信念,相反,在他人不寬容的時候才是最磨練人的時節,人的修養在此高低立判。【原文】吾不恕人,乃吾罪矣。【譯文】自己不寬恕他人,是自己的罪過。【釋評】在仁恕的問題上,嚴以律己大有益處,這能使自己變得更真誠友善起來,剔除世俗的虛偽和功利,贏得人們的真正敬重。每個人都應首先從自我做起,而不該一味抱怨環境的惡劣;如果每個人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善待他人,環境便會隨之改變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信奉仁恕之道的人不僅能感染人,更能改變人。卷九·弱勝篇本卷精要·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要善用其「弱」,「弱」的威力便顯現了·弱者令人同情,同情就是強大的助力·進取心是上天對下層人士的無形「褒獎」·誠心對人,更應該成為弱者的座右銘【原文】名弱者,實大用也。【譯文】被人稱為弱處的東西,實際上是有大的用處的。【釋評】多數人對弱處的排斥行為,並不能說明他們是正確的。而少數大智慧者對弱處的推崇,決不是故弄玄虛,應該引起人們的反思和重視。老子說「柔弱勝剛強」,、「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對「弱」的看法不是世俗的,他對「弱」的認識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只要人們「弱」不自卑,善用其「弱」,「弱「的威力便顯現了。【原文】致勝者,未必優也。【譯文】能導致勝利的東西,不一定是人們所說的優勢。【釋評】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事例屢見不鮮,它揭示了在勝利面前,強弱是平等的,勝利並不會拒絕弱者。俗話說,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能夠致勝的「弱」,人們對它一定要刮目相看。許多人對勝利沒有信心,正是因為他們在致勝的要素上認識不清,他們迷信強大與優勢,不信「弱」和「劣」的作用。不改變這種偏見,弱者是永遠也站立不起來的。【原文】弱而人憐,憐則助。【譯文】弱者令人同情,同情就是強大的助力。【釋評】人們的同情心是偏向弱者的,這是一筆無形的資產。弱者儘管會受到一些的冷眼,但好人還是居多的,他們同情弱者、關愛弱者,所以說弱者並不孤立。弱者不要怕展示自己,在人前顯弱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喚醒人們的同情心。當人們共同關注一個弱者時,這個弱就不會悲觀絕望,也不會孤立無援,他汲取的力量是無窮的。【原文】劣而人恕,恕則孝。【譯文】處於劣勢者人們會寬恕他,寬恕就是難得的幸運。【釋評】在正常的情況下,如果對手的實力太低,完全處於劣勢,那麼人們是不會和他真正計較的,寬恕他也不是件難事了。劣勢明顯的人很難刺激起人們的攻擊慾望,勝之也不值得誇耀,這就為他們贏得了免遭重創的有利局面。他們失敗了無人指責,他們出錯了少人嘲笑,他們的壓力是最小的,而這一切都是對成功極為有利的。【原文】庸人納,納則遇。【譯文】平庸者人們會接納他,接納就是難逢的機遇。【釋評】人們苦苦追尋的機遇,很多的時候卻被平庸者輕易得到了。平庸者缺少野心,為人低調,對人構不成威脅,這都是人們容易接受他們的原因,而才能卓著者要被人接受卻是很困難的,他們的才智反讓人望而生畏,疑慮難消。平庸有時是制勝的關鍵,在能者核戰爭相害時,沒人在意的平庸者往往倖存下來,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原文】以賤為恥,其人方奮。【譯文】把地位低下視為恥辱,人們才能奮發有為。【釋評】地位低下是有志者難以接受的,他們不滿現狀,這樣才能增長強烈的向上慾望,向高層次邁進。身處下層的人深知下層的辛酸,此中滋味是養尊處優者無法體會的,這也決定了下層人士的上進心更強、更堅定,由此鑄成了他們比養尊處優者有更多的成功機會和更大的業績。這是對上天對下層人士的無形「褒獎」,人們應該用心領會。【原文】以絀為憾,其人乃進。【譯文】把自己的不足視為遺憾,人們才能不斷進取。【釋評】人生在世,不能自陶醉,在比較之中,人們才會看到差距,找出不足。弱者和強者的差距是明顯的,不足很大的,弱者只有正視這些,不滿於此,才能上進心切,加倍努力。強烈的反差往往是最有力的推進器,它也是最有效的清醒劑,它督促人們不要顧影自憐,更不能停下腳步。【原文】無依者自強,勢所迫焉。【譯文】沒有依靠的人會自我圖強,這是形勢逼迫的結果。【釋評】人的潛力是巨大的,需要不停地開發和挖掘。有些人能做到主動,而有些人要擠壓他才行。在山窮水盡之時,弱者的潛力最易激發出來,因為他們斷絕了一切依靠,只能自我拯救了。身陷困地常常是一個人的轉折點,這是弱者求勝的一個重要契機,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此時刻,人們才能真正做到放手一搏了。古籍處世七書之《度心術》原文及譯文《度心術》是古代漢族謀略名著。從實用的心理學中提煉出了豐富的「度心」理念,用詳實的案例加以闡釋,度心術幫你在為人處世、交際辦事中抓住對方心理。通過各種手段瓦解和征服對方。如果您希望在社交的各種場合如魚得水;希望成為最受歡迎的人;希望能在商場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妨試試度心術。作者唐李義府,原籍贏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後遷劍南永泰(今四川射洪縣)。雖僅出身於一個小官僚之家,卻憑「方寸之間的智慧」——度心術玩轉人事與世事,曾在唐高宗李治時兩度為相。人們說他「心銀貌恭」、「笑裡藏刀」,並稱他為「人貓」、「李貓」。由於對當時流行的文中子《止學》之要義頗為不屑,最終盛極而衰,客死他鄉。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度心術」作為一種人生技能和社會生存中鬥爭的利器,歷來為較智鬥力場中的人們所推崇,充滿玄奧。如何在心理上瓦解他人,征服對手,「度心術」是最有效的謀智。這一要旨說來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絕非易事,這也構成了大多數人平庸無奇的現實。應該承認,歷史上的成大事者都可享有「度心攻心大師」的名號,拋開他們的個人經歷和社會基礎不談,善於攻心是他們的共同特徵。先天的條件無法選擇,而後天的努力卻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一切都離不開人的聰明才智。「度心術」是智慧的高端,有志成才和向上發展的人們,了解和掌握它就顯得分外重要。上智者御心,下智者御力!站在我們上方的人,都懂得中國謀學寶庫中這一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至高方法。李義府此人從度心、御心、擒心、縱心、奪心,誅心等十個方面,將看似繁難複雜的「度心之術」,變得簡單且有很強的操作性。《度心術》原文及譯文度心第一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仁者,鮮也,御之弗厚焉。志大不朝,欲寡眷野。才高不羈,德薄善詐。民之所畏,吏無懼矣。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悍吏少謀,其行多疏,挾之可也。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譽之可也。治吏治心,明主不棄背己之人也。知人知欲,智者善使敗德之人焉。譯文:朝廷官員都是有一定才能的,管理他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品德高尚的人是很少有的,治理官吏不能寬厚。志向大的人不會入朝為官,慾望少的會留戀民間。才能突出的人不受拘束,品德低下的人善於欺詐。百姓不敢做的事,官吏不會害怕。狡詐的官吏倚仗他的智慧,他的勇氣一定是缺乏的,強迫他可以將他制住。兇狠的官吏往往智力不足,他的行為多有疏忽之處,挾制他可以令他屈服。正值的官吏會孤傲,他的身心會被名聲所累,讚譽他就可以役使他。管理官吏要研究他們的內心,明智的君主不會拋棄曾背叛自己的人。識別人要了解他的慾望,有智慧的人善於駕駛德行有虧的人。御心第二民所求者,生也;君所畏者,亂也。無生則亂,仁厚則安。民心所向,善用者王也。人忌吏貪,示廉者智也。眾怨不積,懲惡勿縱。不禮於士,國之害也,治國固厚士焉。士子嬌縱,非民之福,有國者患之。士不怨上,民心堪定矣。嚴刑峻法,秦之亡也,三代盛典,德之化也。權重勿恃,名高勿寄,樹威以信也。譯文:百姓所追求的,是生存,君主所畏懼的是叛亂。百姓無法生產就會產生叛亂,君主仁愛寬厚就可使天下安定。百姓都嚮往的事,善於利用這一點的熱播就可以成就霸王之業。人們記恨官吏的貪婪,顯示自己廉潔的人才算聰明。民眾的怨恨不能讓他積累,懲治惡人不要姑息放縱。對讀書人不尊敬,是國家的災害,治理國家一定要優待讀書人。讀書人的驕傲和放蕩,對百姓沒有好處,治理國家的人對這些人要警惕。讀書人不怨恨朝廷,百姓的心意就可以穩定。施行嚴酷的刑法,是秦朝滅亡的原因,夏禹、商湯、周文實現長治久安,就是施行了仁政。權力大不可以倚仗,名望高不可以託付,樹立權威要講究信用。擒心第三德不悅上,上賞其才也。才不服下,下敬其恕也。才高不堪賤用,賤則失之。能傲莫付權貴,貴則毀己。才大無忠者,用之禍烈也。人不乏其能,賢者不拒小智。智或存其失,明者或棄大謀。不患無才,患無用焉。技顯莫敵祿厚,墮志也。情堅無及義重,敗心矣。譯文:品德好不能讓君主高興,君主尊重的是人的才能。才能大不能讓屬下誠服,屬下敬畏的是君主的寬恕。才能高的人不能讓他擔任低的職務,輕視他們就會失去他們。本領低微的人不能讓他們掌握顯要的權力,重用他們就會毀滅自己。有大才但沒忠心的人,重用他們會招致很大的禍患。人們都有一定的才能,德行好的人不會疏遠本領低的人。智計有時會存失誤,明智的人有時會不用大的謀劃。不擔心沒有人才,擔憂是不會使用他們。才技突出不能抵擋俸祿的豐厚,金錢銷蝕人的志向。感情深厚比不上義節的重要,義節改變人的是想。欺心第四愚人難教,欺而有功也。智者亦俗,敬而增益也。自知者明,人莫說之。身危者駭,人勿責之。無信者疑,人休蔽之。詭不惑聖,其心靜焉。正不屈敵,其意譎(jue)焉。誠不悅人,其神媚焉。自欺少憂,醒而愁劇也。人欺不怒,忿而再失矣。譯文:愚蠢的人不可以教他,欺騙他卻有成效。有智慧的人也會庸俗,尊敬他可以收益。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不要去有說他。身處危險的人恐怖,人們不要去指責他。沒信義的人多疑,人們不必矇騙他。欺詐之術不能矇騙聖人,聖人內心安詳。正義不能讓敵人自動屈服,因為敵人本性奸詐。誠實不能討人歡心,人們在骨子裡都喜歡諂媚。自我欺騙能減少憂慮,清醒卻使愁苦加劇。被人欺騙不要發怒,憤怒只會讓人失去更多。縱心第五國盛勢衰,縱其強損焉。人貴勢弱,驕其志折焉。功高者抑其權,不抑其位。名顯者重其德,不重其名。敗寇者縱之遠,不縱之近。君子勿拘,其心無拘也。小人縱慾,其心惟欲也。利己縱之,利人束之,莫以情易耳。心可縱,言勿濫也。行可偏,名固正也。譯文:強國的勢頭是走向衰落,放縱他的強大會損傷他。貴人的勢頭是轉向弱小,促使他志趣驕橫能折損他。對功勞大的要限制他們的實權,而不降低他們的地位。對名聲顯赫的人要看重他們的品德,而不看重他們的名望。失敗的敵人可以放縱他們逃向遠處,不可以放縱他們留在身邊。君子不要束縛他們,他們的心志是不受束縛的。小人不節制慾望,他們的心思全在滿足慾望上。有利於自己的就放縱他,有利於他人的就約束他,不要因為情感的好惡而改變。想法可以很多,但語言不能隨便。行為可以有偏失,但名義一定要守正。構心第六富貴乃爭,人相構也。生死乃命,心相忌也。構人以短,莫毀其長。傷人於窘,勿擊其強。敵之不覺,吾必隱真矣。貶之非貶,君子之謀也。譽之非譽,小人之術也。主臣相疑,其後謗成焉。人害者眾,棄利者免患也。無妒者稀,容人者釋忿哉。譯文:富貴是爭取來的,所以人們互相構陷。生死是天命造成的,所以人們心裡互相記恨。用他人的短處來構陷他,不要詆毀他的長處。在他人窘迫的時候中傷他,他人強勢時不要攻擊。若敵人無所察覺,自己就一定要隱藏真實。貶損的目的不是貶損,這是君子的謀略。讚譽的目的不是讚譽,這是小人的手段。君主和臣子互相猜疑,這之後誹謗的事才能有成。被人構害的人很多,能捨棄利益的人可免除禍患。沒有妒忌心的人很少,能寬恕他人的人可消融憤恨。逆心第七利厚生逆,善者亦為也。勢大起異,慎者亦趨焉。主暴而臣諍,逆之為忠。主昏而臣媚,順之為逆。忠奸莫以言辯,善惡無以智分。謀逆先謀信也,信成則逆就。制逆先制心也,心服則逆止。主明奸匿,上莫怠焉。成不足喜,尊者人的也。敗不足虞,庸者人恕耳。譯文:利益豐厚讓人發生背叛,善良的人也會這樣做。勢力大的人容易產生異心,謹慎的人也有這種趨向。君主殘暴臣子諍諫,臣子違背君主是忠心。君主昏庸臣子諂媚,臣子順從君主是背逆。忠臣奸臣不能用他們的語言來分辨,善人惡人不能用他們的智慧來區分。謀劃反叛的事首先要謀取對手的信任,有了信任的事情才能成功。制止背叛首先要制服人的心靈,心靈畏服背叛才會停止。君主英明奸臣才會隱藏,君主不能鬆懈。成功不值得歡喜,地位高的人是人們攻擊的對象。失敗不值得憂慮,平庸的人是人們寬恕的目標。奪心第八眾心異,王者一。懾其魄,神鬼服。君子難不喪志,釋其難改之。小人貴則氣盛,舉其污泄之。窮堪固守,凶危不待也。察偽言真,惡不敢為。神褫(chi)之傷,愈明愈痛。苛法無功,情柔堪畢焉。治人者必人治也,治非善哉。屈人者亦人屈也,屈弗恥矣。譯文:眾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君王要把它們統一起來。讓人的精神恐懼,任何人都會屈服。君子受難不會喪失志向,幫助他解除苦難卻能改變他。小人得志就氣焰囂張,檢舉他的罪行就會使他泄氣。貧窮的人可以讓人堅守節操,而兇險和危難之時就不容等待了。察覺出偽裝說出真意,惡人也不敢作惡了。心神被剝奪的創傷,越聰明的人就會感到痛苦。嚴苛的刑法不能達到目的,情感安撫可以完成此事。懲處他人的人一定會為他人所懲處,懲處並不是好的方法。屈服於他人的人也會讓他人屈服,屈服並不是恥辱的事。警心第九知世而後存焉。識人而後幸焉。天警人者,示以災也。神警人者,示以禍也。人警人者,示以怨也。畏懲勿誡,語不足矣。有悔莫罰,責於心乎。勢強自威,人弱自慚耳。變不可測,小戒大安也。意可曲之,言虛實利也。譯文:了解社會後才能生存。能鑒別他人的優劣之後才有幸運。蒼天對人的警告,表現為天災。神靈對人的警告,表現為人禍。人們對他人的警告,表現為怨恨。害怕懲處的人不要告訴他,語言不能讓他改過。有了悔改的人不要體罰他,責罰在心是痛苦的。勢力強大自然有威嚴,弱者會自感羞愧。變亂是難以測度的,小事上謹慎才能確保平安。意圖可以曲解,說假話為了獲取實際的利益。誅心第十誅人者死,誅心者生。征國易,征心難焉。不知其恩,無以討之。不知其情,無以降之。其欲弗逞,其人殆矣。敵強不可言強,避其強也。敵弱不可言弱,攻其弱也。不吝虛位,人自拘也。行偽於讖(chen),謀大有名焉。指忠為奸,害人無忌哉。譯文:殺死人的人有死罪,殺死人心的人卻能活命。征服國家容易,征服人心困難。不知曉他人的內心想法,就沒辦法治理他。不了解他人的真實情況,就不能及時降服他。人的慾望得不到滿足,這個人就危險了。在強大的敵人面前不可以說強硬的話,要迴避他強勁的勢頭。在弱小的敵人面前不可以說軟弱的話,要攻擊他虛弱的地方。 不吝惜虛假的名位,人們自然就會被束縛住了。在讖語中作假,謀求大事就有了正當的名義。指責忠臣是奸臣,傷害他人就沒有忌諱了。古籍處世七書之《韜晦術》原文及譯文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為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明-楊慎《韜晦術》隱晦卷一東坡曰:「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夫藏木於林,人皆視而不見,何則?以其與眾同也。藏人於群,而令其與眾同,人亦將視而不見,其理一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古今不變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遠禍也。榮利之患於人大矣,其所難居。上焉者守之以道,雖處亢龍之勢而無悔。中焉者守之以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僅保無過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誅即廢,鮮有能保其身者。人皆知富貴為榮,卻不知富貴如霜刃;人皆知貧賤為辱,卻不知貧賤乃養身之德。倘知貧賤之德,誦之不輟,始可履富貴之地矣。【譯文】蘇東坡說:「古代聖人要做一件大事時,一定會先置身暗處觀察明亮處其他人的行動,自己保持靜默從而細心觀察別人的動作。這樣所有人的內外情形就都會真實的展現在自己眼前了。」把一棵樹藏到樹林里,人們就會視而不見,這是為什麼?因為它和別的樹沒有什麼區別。把一個人藏到人群里,讓他和周圍的人沒有區別。人們也將視而不見,道理是一樣的。一棵樹高出樹林,大風必然把它吹折;一個人鶴立雞群,禍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這是從古至今不曾改變的道理。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應該深居簡出、謹言慎行,才能出眾的人尤為忌諱自我張揚。這樣才可以藏住身形,遠離禍患。榮華利祿對於人的誘惑力是最大的,然則榮利場卻是最難站住腳的。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雖然處在危險的邊緣卻能安然無恙。才能中等的,以禮義自律,整日戰戰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樣,這樣也僅能保持沒有過錯而已。最差一等的,由著自己的性子,恃權仗勢,胡作非為,不被殺死也要廢棄終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人們都知道身處富貴很榮耀,卻不知道富貴有時如同霜矛利刃。人們都知道貧窮困賤是恥辱,卻不知道貧窮困賤才是養身立志的土壤。如果知道貧賤的好處,並且牢記不忘,這樣的人才可以身處富貴的地方。【明-楊慎《韜晦術》】處晦卷二夫陽無陰不生,剛無柔不利,明無晦則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廢。合則收相生相濟之美,離則均為無源之水,雖盛不長。晦者如崖,易處而難守,惟以無事為美,無過為功,斯可以免禍全身矣。勢在兩難,則以誠心處之,坦然蕩然若無事然,勿存機心,勿施巧詐。方得事勢之正。物非苟得則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當先患失,患失之謀密,始可得而無患,得而無失,音大者無聲,謀大者無形,以無形之謀諦有形之功,舉天下之重猶為輕。事之晦者或幽遠難見,惟有識者鑒而明之,從容諦謀,收奇效於久遠。禍福無常,惟人自招。禍由己作,當由己承,嫁禍於人,君子不為也。褔無妄至,無妄之福常隨有無妄之禍,得福反受禍,拒禍當辭福,福禍之得失尤宜用心焉。【譯文】沒有陰,陽就不會產生,沒有柔,剛就不會鋒利,沒有陰暗,光明也就消亡了。所以這對立的二者不可偏執一端。兩者相合,可以收到互相生髮,互相救助的功效;如果二者偏離,就都成為了無源之水。即使看上去壯盛,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處晦的形勢如同立身懸崖,容易站立卻難於堅守,只有堅持沒有事最好,做事沒過錯就是功勞的原則,才可以免除禍患、保全己身。身處兩難的境地中,應該秉持誠信,坦坦蕩蕩如同沒事一樣,不要存有機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詐手段,這樣才能把棘手的事情處理得當。東西不容易得到,就難免怕被人搶去,所以沒得到之前就應該考慮如何不被人搶去,研究出完備嚴密的對策,這樣得到了也沒有後患,也不怕得而復失了。聲音太大了反而聽不到聲音,謀略至大也會沒有形跡可察,以沒有形跡的謀略來締造有形的功績,即便舉起天下這樣重的東西也會很輕鬆。有的事情很隱晦,禍機的發生也在很久以後,難以發現,只有見識高超的人才能敏銳地察覺到,預先策劃好的對策在很久以後卻能收到奇異的效果。災禍和幸福並沒有固定的規律,都是人自己招來的。由自己闖出來的禍,應當由自己承擔,嫁禍給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該做的事。福不會無緣無故降臨,這樣的福通常都會有大禍,得福反而得禍,要拒絕禍就要辭去這種福,禍和福的得失最需要用心去觀察思考。【明-楊慎《韜晦術》】養晦卷三夫明晦有時,天道之常也,擬於人事則殊難形辨。或曰:「『君子以自強不息』何用晦為?」此言雖佳,然失之於偏。天有陰晴,世有治亂,事有可為不可為。知其理而為之謂之明智,反之則為愚蠢。晦非恆有,須養而後成。善養者其利久遠,不善養者禍在目前。晦亦非難養也,琴書小技,典故經傳,善用之則俱為利器。醇酒醉鄉,山水煙霞,尤為養晦之爐鼎。人所欲者,順其情而與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後始可遂我所欲。君子養晦,用發其光;小人養晦,冀逞凶頑。晦雖為一,秉心不同。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難,非養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則悅安,心非悅愚,悅其晦也。愚如不足,則加以顛。既愚且顛,誰謂我賢?養晦之功妙到毫巔。【譯文】光明和陰晦都有固定的規律,這是自然規律運行的結果,然而用人事上的情形來比擬光明和陰晦,就很難從外表上判斷出來。有人說:「『君子應該奮發圖強,絕不停止』,為什麼還要用晦呢?」這句話說得雖然很好,卻可惜不夠全面。天有陰天晴天,人世也有治世和亂世的區別,人事更有可做和不可做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採取行動的稱之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動了。「晦」這種狀態不是隨時都有的,有時需要「養」才能成,善於養晦的人能得到長遠的利益,不善於養晦的人,大禍就在眼前。「晦」也並非是很難養的,小到彈琴、書法這些雕蟲小技,大到經書典籍傳世巨著,只要善於利用,都可以成為養晦的有力工具。美酒和醉鄉、山水風景,更是養晦的最好鼎爐。別人想要的東西,要順著他的想法給予他。我所想要的,卻要想辦法掩藏起來,不讓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後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君子養晦,是準備在適當的時機發揮自己才智;小人養晦,卻是準備以後發泄自己心中的怨毒,雖然都是養晦,出發點卻是不一樣的。至於漂亮的美女經常遭到嫉妒,英雄豪傑也往往多災多難,在災難臨頭時,不養晦怎能保存住自己。愚蠢是眾人所嘲笑的,我則樂於承受並心安理得,我也不是真心喜歡愚蠢,而是喜歡這種「晦」的謀略。如果僅愚蠢還不足以迷惑對手,就再加以瘋癲。既愚蠢,又瘋瘋癲癲,誰還能認為我賢明呢?這就達到了養晦功夫的頂端了。【明-楊慎《韜晦術》】謀晦卷四若夫天時突變,人事猝興,養晦則難奏膚功,斯即謀晦之時也。晦以謀成,益見功用,雖匪由正道,卻不失於正,以其用心正也。謀晦當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勢在必行,則假借行之勢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破敵謀、挫敵鋒,勇武猛鷙成不如晦之為用。至若萬馬奔騰、千軍圍攻,我圍孤城,勇既不敵,力不相俟,惟謀惟晦,可以全功。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負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謀晦之道也。已所不欲,拂逆則傷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則同欲,無逆意之患矣。人慾不厭,拒之則害生,從之則損己,姑且損己從人,繼而盡攘為己有。居眾所必爭之地,謀晦以全身,謀晦以建功,此又謀晦之大者也。【譯文】如果形勢發生了突然變化,意外的災害也突然降臨,養晦則在時間上來不及,也難以收到功效,這時就是用謀略促成「晦」這種狀態產生的時候了。「晦」用謀略來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雖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義上卻又不失為正,這是因為心中的是正直的緣故。謀晦要能忍耐,能忍住別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別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後才能立下別人不能建立的功勞。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卻又不得不去做,便假借做的名頭來說明不可做的道理,這樣就達到了做而實際上不做的目的。破壞敵人的陰謀、挫折敵人的鋒銳,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陣勢有時還不如「晦」的功效大。如果敵人以千軍萬馬圍困我於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敵人,實力又相差懸殊,此時便只能用謀晦的手段來保全自己並建立功業了。謀晦最忌諱的是過高的名聲,因為美名近於「明」這種狀態,名聲過高會有無形的威權,而使居於上位者不安,這樣就有折損顛仆的危險了。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聲,並且名望很高,偶爾做一件不傷大雅的小人做的事,這也是謀晦的一種手段。自己所不願意的事,強行反對拒絕會損傷別人的感情,不如引別人進入自己的「晦」的狀態中,位置相同心意也會相同,就沒有這些麻煩了。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拒絕就會有禍患發生,順從又會損害自己,而先損自己來滿足他人,然後就可以把他人所有也都佔為己有。身處大家都想要搶奪的位置,通過謀晦的手段來保全自己,來建功立業,這才是謀晦的大家。【明-楊慎《韜晦術》】詐晦卷五詐雖惡名,亦屬奇謀。孫子曰:「兵不厭詐。」施之於常時,人亦難防。運詐得理,可以成晦焉。直道長而難行,歧路多而憂亡羊,妙心辨識,曲徑方可通幽。詐以求生,晦以圖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難行也。操以詐而興,莽以詐得名,詐之為術亦大矣,雖賢人有所不免。厭詐而行實,固君子之本色;昧詐而墮謀,亦取譏於當世。是以君子不喜詐謀,亦不可不識詐之為謀。人皆喜功而諉過,我則攬過而推功,此亦詐也,卒得功而無過。君臣之間,夫婦之際,盡心焉常有不歡,小詐焉愈加親密,此理甚微,識之者鮮。詐亦非易為也,術不精則敗,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譯文】詭詐雖然是不好聽的名詞,卻也是可以出奇制勝的謀略。孫子兵法上說:「兵不厭詐。」就是在平常時候施展出來,人也是難以防範的。運用詐術只要合理適當,也可以達成「晦」這種狀態。筆直的大道漫長而又難以達到終點,小路眾多卻又使人茫然不知所從。只要細心觀察思考,小路才是到達終點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徑。用詭詐來求生,用晦來保全自己,這並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曹操因詭詐而興霸業,王莽因為詭詐而得到了名聲,詭詐作為一種謀略功效是很強大的,即使賢能的人也不免要使用。討厭詭詐而平平實實行事,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然而不識詭詐陷入別人的奸謀中,也是要被當世的人譏笑的。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歡使用詭詐的計謀,卻也不能不知道這種手段的使用方法。人們都喜歡歸功自己卻把過錯推給別人,我卻把過錯攬到身上,把功勞推給別人,這也是一種詐晦,卻最終能得到功勞而沒有過錯。在君王和臣子,丈夫和妻子的關係中,盡心儘力的去侍奉也經常會有不歡快的事發生,使用一點詐謀反而會更加親密牢固,這道理很微妙,知道的人很少。詐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技術不精湛就會失敗,自己反要收到傷害,心裡不夠忍耐也做不成,只能成為別人笑話的把柄。【明-楊慎《韜晦術》】避晦卷六小 易曰:「趨吉避凶。」夫禍患之來,如洪水猛獸,走而避之則吉,逆而迎之則亡。是故兵法三十六,走為最上策。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過於晦也。擾敵、惑敵,使敵失覺,我無患焉。察敵之情,謀我之勢,中敵所不欲,則彼無所措手矣。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則危,釋之之道謹忠而已。如若避無可避,則束身歸命,惟敵所欲,此則不避之避也。避不得法,重則殞命,輕則傷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古來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捨嗜欲,方外亦別有樂天也。避之道在堅,避須避全,勿因小綏而喜,勿因小利而動,當執定深、遠、堅三字。【譯文】易經上說:「人應該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開兇險。」災禍患難的到來,如同洪水猛獸一樣可怕,逃到別的地方避開它就會大吉大利,不顧利害,迎頭趕上就只有死亡了。兵法有三十六條計策,逃走和閃避才是最好的計策。躲避並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種,最完善的方法沒有超過「晦」的。干擾、迷惑敵人,使敵人失去對我的辨別能力,我也就沒有後患了。觀察揣摩敵手的情形和心理,從而建立自己的聲勢,站到敵手無法攻擊的位置,敵手就無法向我動手了。高高在上者常懷疑下屬對自己的不忠,因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懷疑是極為危險的事,解除上面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謹忠心不二而已。如果根本就沒有地方可以躲避,就乾脆放棄抵抗,把生命交到對方手中,隨便他怎樣處置,這也是避不開時的躲避方法。行使避晦的權謀如果不得要領,情形重的要喪失性命,情形輕的也會損傷身體,所以不能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自古以來躲避災害的往往避開塵世,選擇出家,如果能徹底斷絕自己的嗜好和慾望,佛道兩家倒也是另一番樂土。避晦的要訣在於堅定一心,避害一定要避得全面,不要因形勢稍微緩和而心喜,也不要因貪小利而妄動,要認定避得深入,避得遙遠、堅定,一念這三條規律。【明-楊慎《韜晦術》】心晦卷七心生萬物,萬物唯心。時世方艱,心焉如晦。鼎革之餘,天下荒殘,如人患羸疾,不堪繁劇,以晦徐徐調養方可。至若天下擾攘,局促一隅,舉事則力不足,自保則尚有餘,以晦為心,靜觀時變,坐勝之道也。夫士莫不以出處為重,詳審而後決。出難處易,以處之心居出之地,可變難為易。廊廟樞機,自古為四站之地,躋身難,存身尤難。惟不以富貴為心者,得長居焉。古人云:「我不憂富貴,而憂富貴逼我。」人非惡富貴也,懼富貴之不義也。興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無事者近乎天道矣。【譯文】心產生世上萬物,萬物的根源在於心。身逢亂世,時事艱危之時,心便也如陰天一樣,進入「晦」的狀態。每次改朝換代之後,天下荒涼如同廢墟,國家就像患有使人變得極為虛弱的重病的人一樣,既不能多做事,也不能多運動,只能用「晦」的狀態來慢慢調養。至於天下大亂之時,自己只佔據一角之地,吞併天下力量不足,保全自己倒還有餘,就要以晦為心念,靜靜觀察時局的變化,這是坐著就可以取勝的策略。士大夫都以是從仕做官還是隱居不出為最重要的事,仔細衡量輕重得失才能做出決定,從政很難,隱居卻很容易,如果用隱居的心態來做官,就可以化難為易了。朝廷是執掌機密的顯要位置,從古以來就是四面爭奪交戰的焦點,想到達這位置很難,在這位置上想站穩腳跟更難。只有那些不把富貴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長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古人說:「我並不擔憂得不到富貴,卻擔心富貴來逼迫我。」人的本性沒有討厭富貴的,畏懼的只是富貴來的不義。發起一樁有利的事不如除去一樁弊端,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少事又不如無事。做到使天下無事就接近上天運行的規律了。【明-楊慎《韜晦術》】用晦卷八制器畫謀,資之為用也,苟無用,雖器精謀善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識,雖知己者莫辨其本心。用晦在時,時如駒逝,稍縱即逝之矣。欲擇時當察其幾先,先機而動,先發制人,始可見晦之功。惟夫幾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壯大可識,機已逝於九天,杳不可尋矣。是故用晦在乎擇時,擇時在乎識幾、識幾而待,擇機而動,其惟智者乎?【譯文】製作器械和籌劃計謀,都是為了使用的。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械精良計謀完善又有什麼意義呢。沉入「晦」的狀態過久,大家也都看不清他本來的面目,即便是知己者也很難認清他的心跡。使用晦術重在把握時機,時機如同白駒過隙,稍一疏忽就會失掉。要選擇時機應當認清事情的最初微妙的跡象,才能在時機到時動手,先發制人,這樣才能顯示出韜晦的功效。可嘆的是事物的最初狀態很難察覺,常因細小微弱而被人忽視,等它逐漸長大到容易識別的時候,機會卻飛到九霄雲外去了,遙遠而不可尋覓。所以用晦的關鍵在於選擇時機,選擇時機的關鍵在於認清事物的萌芽狀態,認清這種狀態而等耐,把握住成熟的時機而動手,這難道不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嗎?【評價】人們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演義》中劉備種菜的故事了。看了本書才知道在韜晦術的行家高手中,劉備還很難榜上有名。本書告訴你傳統謀學中最具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韜晦術是中國歷代智謀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們求生存、謀發跡的法寶。儘管人們對它心悅誠服,細加揣摩,並在政治爭鬥、官場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斷運用,卻沒有人把它付諸筆端,寫成一部專著,大有「君子遠庖廚」的意味。這是因為封建歷史中講究的是「代聖人立言」,韜晦術因此有了「陰謀」的嫌疑。鑒此,楊慎生前把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就不難理解了。讀《韜晦術》「中國潛文化.謀叢書」中有一本《韜晦術》,封面上豎印兩行廣告性的推薦語,一行是:「攻守進退枕邊書」,一行曰「傳統謀學中最有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得。」說實在話,我知道「晦」這個詞,是在《三國演義》里。《三國演義》「青梅煮酒放英雄」一回講:劉備參與了董卓誅殺曹操的密謀,而且簽署了盟書。但劉備認為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嚴格保密。自己則「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沒想到曹操卻請他青梅煮酒論英雄,還冒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耳!」劉備誤以為計謀泄露,一驚之下,手中的筷子不覺掉在了地下,恰在這時空中響起一陣驚雷,劉備趁機說:「聖人講『驚雷狂風令人變色』確有道理,一震之威,竟至如此。」劉備「巧借驚雷來掩飾」,瞞過了曹操,溜之大吉。還是《三國演義》,使我知道了明朝有個叫楊慎的人。現在,也許讀過《三國演義》小說和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人,也有人沒有記住楊慎這個人,但你要是說起「滾滾長江東逝水」的詞作者,就是寫這部《韜晦術》的楊慎。楊慎出生於明朝一個顯赫的家族,因著名的「憾門事件」險遭殺身之禍。可以說楊慎因挫折而韜晦,因韜晦而著述,成了明代看書最多、記憶最博、著述最豐的文人。其大作《楊生庵文集》影響深遠。近人考證堪稱古典性愛小說的開山之作《漢宮春秋》,便出於他的手筆。這部《韜晦術》也不見於《楊生庵文集》,是明末清初的儒學宋師錢謙考證認定為楊生庵手筆。在此我要先說明的是:韜晦是謀略,是策略,不能等同於陰謀。我們不妨先讀一讀《韜晦術·隱晦卷一》,好在於原文不難理解:「東坡曰:『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夫藏木於林,人皆視而不見,何則?以其與眾同也。藏人於群,而令其與眾同,人亦將視而不見,其理一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古今不變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堰優,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遠禍也。榮利之惑於人大矣,其所難居。上焉者守之以道,雖處亢龍之勢而無悔。中焉者,守之以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僅得無過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誅即廢,鮮有能保其身者。人借知富貴為榮,卻不知富貴如霜刃。人皆知貧賤為辱,卻不知貧賤乃養身之德。倘知貧賤之德,誦之不輟,始可履富貴之地矣。」以上這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拔於眾,禍必及之」,不是被當作哲言睿語在社會上早已廣為流傳了嗎?至於「人皆知富貴為榮,卻不知富貴如霜刃」,應該成為執政官員的座右銘;「人皆知貧賤為辱,卻不知貧賤乃養身之德」應該成為步入仕途者的座右銘。倘如是,可能會多一些以貧賤為養身之德的廉吏,可能會少幾個不知富貴如霜刃的貪官。韜晦術是符合辨證法的。《韜晦術·隱晦卷二》講:「夫陽天陰不生,剛無柔不利,明無晦則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廢。」陽與陰,剛與柔,明與暗都相對存在的,「二者不可偏廢」集一代儒學大宗師、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於一身的王守仁,正因為善於韜光養晦,才能躲過張忠、許泰、江彬一干小人的圍攻,出任江西巡撫。也正因為王守仁江西巡撫,所以僅用了三十四天的時間便擒寧王於陽湖,平定了寧王之亂。如果沒有王守仁,明朝的歷史大概要重寫了。韜晦術是要把握好度的。《韜晦術·隱晦卷三》說:「天有陰晴,世有治亂,事有可為不可為。知其理而為之謀之明智,反之則為愚蠢。」我曾經給一位朋友講機會:人人都說要抓住機會,不能錯過機遇。怎樣才能抓住機會?我以為首要問題是認識機會。不能把機會當成陷阱,更不能把陷阱當成機會。所以,韜晦術的關鍵是,什麼時間該韜光養晦,什麼時間該站出來顯山露水。為人處世要養晦,「至若美人遭妒,英雄多難,非養晦何以存身」,但是永遠不站出來,一直處在陰暗處,那不是韜晦者,而是見不得太陽的冷血動物。養晦者,要能養晦、善養晦,養晦的目的是該出手時就出手!韜晦術是要與謀略結合起來的。韜晦術不是陰暗術,不是簡單地隱姓埋名,而是一種謀略術。所以《韜晦術·隱晦卷四》強調:「晦以謀成」,並指出「謀晦當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比如:「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勢在必行,則假借行之勢以陰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這不是陽奉陰違而是迂迴戰術,是謀晦術。韜晦術是一種詐術。詭詐雖然是不好聽的名詞,卻也是可以出奇制勝的謀略。所以古人認為,「小人使詐謂之奸,君子使詐為之權。」《韜晦術·隱晦卷五》指出:「運作得理,可以成晦焉。……詐以求生,晦以圖度。非不由直道,直道難行也。」曹操因詭詐而興霸業,孫臏作瘋出逃而成功名,可見詐術很有成效。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歡使用詭詐的計謀,卻也不能不知道這種手段的使用方法。韜晦術也是一種趨吉避凶的謀略。但是,「避」不是單純的躲避,一走了之,而是「晦」。《韜晦術·隱晦卷六》說,「避非不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過於晦也。擾敵、惑敵、使敵失覺,我無患焉。」明建文帝登基,忌憚封藩北平的燕王朱棣,卻因他勢力雄厚,不敢貿然出手。先消除一些藩王,剪除朱棣的羽翼,待他形單影孤時,再下手除掉。朱棣明白朝廷意圖,修築地下室操練兵馬,打造兵器,私鑄金錢。朝廷風聞後,調兵譴將,隨即準備捉拿朱棣。朱棣便大裝瘋,建文帝一時不好動手,只好讓北平官員查實。沒等他們查白真相,朱棣已起兵。韜晦術是需要較強的心理素質的。《韜晦術·隱晦卷七》說:「惟不以富貴為心者,得長居焉。」就是說,只有那些不把富貴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長久保住自己的位置。顏廷之是劉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與謝靈運齊名,人稱「顏、謝」,所撰《顏氏家訓》至今流傳。但顏廷之洞知王侯貴族因驕奢淫逸而亡家滅族,所以低調處世,居陋巷、乘中車,幾次躲過殺身之禍。《韜晦術·隱晦卷七》還強調:「古人云:『我不憂富貴,而憂富貴逼我。』人非惡富貴也,懼富貴之不義也。」在市場經濟浪潮下,一味追逐富貴的人,應當明白「心晦」的好處。韜晦術的目的是保存自我,提高自我,以便更好地發揮自我。《韜晦術·隱晦卷八》指出:「制器畫謀,資之為用也,苟無用,雖器精謀差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識,雖知己者莫辯其心。用晦在時,時如駒逝,稍縱即逝之矣。」當然,問題的關鍵是「欲擇時當察其幾先」,而「惟夫幾不易察,幽微常忽」。前面我已經講過,既不能把陷阱當成機遇,也不能把機遇當成陷阱。該出手時就出手,不遲疑,不手軟;不能出手時,靜若處子。韜晦是方法,是謀略,韜晦的目的是更有力、更有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晦而無用,不如不「晦」;沒把握好「晦」的度,不算真「晦」。晦,是涵養、修養、修為、是謀略、能力、水平。明代洪應明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擇人噬人處。」我以為這是對韜晦術最好的註解。我記得四句古訓,忘了其出處,今日想來其局頗有「晦」道:「欲噬者爪縮,欲奮者足,欲飛者翼伏,欲文者且朴。」古籍處世七書之《處世懸鏡》原文及譯文作者傅昭,南北朝(公元四五四年至五二八年)字茂遠,北地靈州人。生於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卒於梁武帝大通二年,年七十五歲。六歲而孤,哀毀如成人。幼時,為袁顓所稱。丹陽尹袁粲闢為郡主簿。仕齊至尚書左丞。入梁,累遷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蒞官以清靜為政,居朝無所請謁。終日端居,以書記為樂。博極古今,尤善人物,世稱為「學府」。卒,謚貞。昭著有文集四卷,(《兩唐書志》)行於世。傅昭字茂遠,北地靈州人,晉司隸校尉咸七世孫也。祖和之,父淡,善三禮,知名宋世。淡事宋竟陵王誕,誕反坐誅。昭六歲而孤,哀毀如成人,為外祖所養。十歲,於朱雀航賣曆日,雍州刺史袁顗見而奇之。顗嘗來昭所,昭讀書自若,神色不改。顗嘆曰:「此兒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司徒建安王休仁聞而悅之,固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或有稱昭於廷尉虞願,乃遣車迎昭。時願宗人通之在坐,併當時名流。通之貽昭詩曰:「英妙擅山東,才子傾洛陽,清塵誰能嗣,及爾遘遺芳。」太原王延秀薦昭于丹陽尹袁粲,深見禮,闢為郡主簿,使諸子從昭受學。會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昭有其半焉。粲每經昭戶,輒嘆曰:「經其戶寂若無人,披其帷其人斯在,豈非名賢。」尋為總明學士、奉朝請。齊永明中,累遷尚書儀曹郎。先是御史中丞劉休薦昭於齊武帝,永明初,以昭為南郡王侍讀。王嗣帝位,故時臣隸爭求權寵,唯昭及南陽宗夬保身而已,守正無所參入,竟不罹禍。明帝踐阼,引昭為中書通事舍人。時居此職者,皆權傾天下,昭獨廉靜無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糲。常插燭板床,明帝聞之,賜漆合燭盤,敕曰:「卿有古人之風,故賜卿古人之物。」累遷尚書左丞。梁武帝素重昭,梁台建,以為給事黃門侍郎,領著作,兼御史中丞。天監三年,兼五兵尚書,參選事。四年即真。歷位左戶尚書,安成內史。郡自宋來,兵亂相接,府舍稱凶。每昏旦間,人鬼相觸,在任者鮮以吉終。及昭至,有人夜見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騰虛而去。有頃風雨總至,飄郡聽事入隍中,自是郡遂無患,咸以昭貞正所致。郡溪無魚,或有暑月薦昭魚者,昭既不納,又不欲拒,遂餧於門側。郡多猛獸為害,常設檻阱,昭曰:「人不害猛獸,猛獸亦不害人。」乃命去檻阱,猛獸竟不為害。歷秘書監,太常卿,遷臨海太守。郡有蜜岩,前後太守皆自封固,專收其利。昭以周文之囿,與百姓共之,大可喻小,乃教勿封。縣令嘗餉栗,置絹於薄下,昭笑而還之。普通五年,為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昭所蒞官,常以清靜為政,不尚嚴肅。居朝廷,無所請謁,不畜私門生,不交私利。終日端居,以書記為樂,雖老不衰。博極古今,尤善人物,魏、晉以來,官宦簿閥,姻通內外,舉而論之,無所遺失,世稱為學府。性尤篤慎,子婦嘗得家餉牛肉以進昭,昭召其子曰:「食之則犯法,告之則不可。取而埋之。」其居身行己,不負闇室,類皆如此。後進宗其學,重其道,人人自以為不逮。卒,謚曰貞。長子諝,位尚書郎,湘東王外兵參軍。諝子准有文才,梁宣帝時,位度支尚書。昭弟映字徽遠,三歲而孤。兄弟友睦,修身勵行,非禮不動。始昭之守臨海,陸倕餞之,賓主俱歡,日暮不反。映以昭年高,不可連夜極樂,乃自往候接,同乘而歸。兄弟並已斑白,時人美而服焉。及昭卒,映喪之如父,年踰七十,哀戚過禮,服制雖除,每言輒慟。天監中,位烏程令,卒於太中大夫。子弘。《處世懸鏡》是一本教人如何為人處世的經典古書。作者為南北朝傅昭。行為上,識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為聰,止為智;忍為要,厚者成;信者無敵。世事無常,先求退安而後致榮達。《處世懸鏡》原文識之卷一天地載道,道存則萬物生,道失則萬物天。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炎炎之火,天期近矣。自知者智,自勝者勇,自暴者賤,自強者成。不矜細行,終毀大德。夫用人之道,疑則生怨,信則共舉。有膽無識,匹夫之勇;有識無膽,述而無功;有膽有識,大業可成。柔舌存而堅齒亡,何也?以柔制勝。見一落葉,而知秋臨;睹窪中之冰,而曉天寒。用人者,取人之長,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歲寒乃見松柏本色,事險方顯朋友偽賢。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榮。智莫難於知人,痛莫苦於去私。君子之生於世也,為其所可為,不為其所不可為。膽勁心方,雖弱亦強。以勢友者,勢傾則斷;以利友者,利窮則散。諂(chan)諛逢迎之輩,君子鄙之。何以貨利而少舛(chuan)?上之需也。綱舉目張,執本末從。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金玉滿堂,久而不知其貴;蘭蕙滿庭,久而不聞其香。故,鮮生喜,熟生厭也,君子戒之。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一貴一賤,乃知世態;一死一生,乃知交情。縱慾者,眾惡之本;寡慾者,眾善之基。行之卷二欲成事必先自信,欲勝人必先勝己。君子受言以明智,驕橫孤行禍必自生。孟子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時者,機遇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君子得道,小人求利。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非知之實難;惟行之,艱也。令行生威,威而有信,信則服眾。蓄不久則著不盛,積不深則發不茂。學貴有恆,勤能補拙。寧忍胯下之辱,不失丈夫之志。當斷不斷,必有禍亂;當斷則斷,不留禍患。精於理者,其言易而明,粗於事者,其言浮而狂。故,言浮者親行之,其形可見矣。五嶽之外,尚有山尊;至人之上,亦有聖人。止之卷三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靡俗不交,惡黨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爭,小忿不發,可以和眾。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逆道者,患之將至。恩不可過,過施則不繼,不繼則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則難久,中斷則有疏薄之嫌。不貪權,敝戶無險;不貪杯,心靜身安。直木先伐,全璧受疑;知止能退,平靜其心。養心莫善於寡慾,養廉莫善於止貪。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潭之魚,忘於芳餌。外貴而驕,敗之端也;處富而奢,衰之始也。去驕戒奢,惟恭惟儉。錢字拆開,乃兩戈爭金,世人應曉其險也。廉於小者易,廉於大者難;廉於始者易,廉於終者難。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改過宜勇,遷善宜速。迷途知返,得道未遠。藏之卷四有大而能謙者豫;有才而恃顯者辱。山以高移,谷以卑安,恭則物服,驕則必挫。螻蟻之穴,能毀千里之堤;三寸之舌,可害身家性命。德行昭著而守以恭者榮,功高不驕而嚴以正者安。聰明過露者德薄,才華太盛這福淺。自高者處危,自大者勢孤,自滿者必溢。人情警於抑而放於順,肆於譽而敕於毀。君子寧抑而濟,毋順而溺;寧毀而周,毋譽而缺。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不顯。持盈履滿,君子兢兢,住不宜顯,過顯則危。柔之戒,弱也;剛之戒,強也。忍之卷五和者無仇,恕者無怨,忍者無辱,仁者無敵。忍一言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心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獨立無輔也;百里之林,鳥獸群聚者,眾木威濟也。故,賢者聚眾而成事,恕眾而收心。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容人,勿使人容我;寧虧己,勿使我虧人。此君子之為也。與人當寬,自處當嚴。不制怒,無以納諫,不從善,無以改過。不期而遇,時也,無利而助,誠也,助而無怨,是為君子之德。容人者人容,治人者人治。狹路行人,讓一步為高,酒至酣處,留三分最妙。信之卷六寬則得眾,恭者宜人,信則信人,敏者功成。厚德可載物,拙誠可信人。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詭譎(jue),此亂道之根也。踐行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未有不踐言而人信之者。巧偽似虹霓,易聚易散;拙誠似厚土,地久天長。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已;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修學不以誠,則學淺;務事不以誠,則事敗。友者,溫不增華,寒不改葉,富不忘舊,歷夷險而益固。堅石碎身,其性不易,君子素誠,其色不改。夫信天地之誠,四時生焉,春華秋實;夫信人之誠,同爾趨之,霸業興焉。君子不失信於人,不失色於人。君子行法,公而忘私;小人行貪,囊私棄公。曲之卷七水曲流長,路曲通天,人曲順達。豪奪不如智取,己爭不如借力。山勢崇峻,則草木不茂;水勢湍急,則魚鱉不生。觀山水可以觀人矣。屈己者和眾,寬人者得人。自重者生威,自畏者免禍。用心而志大,智圓而行方,才顯而練達,成事之基。淵深魚聚,林茂鳥棲。處大事貴乎明爾能新,處難事貴乎通而能變。擇路宜直,助人宜曲;謀事宜秘,處人宜寬。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事適於時者其功大。山,水繞之;林,鳥棲之,曲徑可通幽也。處君子宜淡,處小人當隙,處賊徒當方圓並用。厚之卷八兵不厭詐,擊敵無情。在上者,患下之驕;在下者,患上之疑,故,下驕,上必削之;上疑,下必懼之。人心叵測,私慾惑爾,去私則仁生。糜情羈足,疑事無功。毒來毒往,毒可見矣。蜂蠆之毒,可傷肌膚;人心之黑,可彌日月。無欲則生仁,欲盛則懷毒。君子懷德養人,小人趨利害人。懷德者德彰,趨利者利顯。行事審己,旨在利弊。有奇思方有奇行,有奇舉必有奇事。成大事者,鮮有循規蹈矩之行。舍之卷九伐欲以煉情,絕欲以達志。大勇無懼,命之不惜,何足懼哉?窮思變,思變則通;貴處尊,處尊則怠。逐利而行多怨,割愛適眾身安。將欲揚之,必先抑之;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君子不為軒冕失節,不為窮約趨俗。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富貴生淫慾,沉溺致愚疾。溺財傷身,散財聚人。退以求進,舍以求得。============譯文============識之卷一原文:天地載道,道存則萬物生,道失則萬物滅。譯文:天地之間自有其生存法則,即為道。按照大自然的規則行事,則可成萬事、立聲命;違背大自然的規則行事,則必會自取滅亡。原文: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炎炎之火,滅期近矣。譯文:世間的諸般事務發展,都遵循著物極必反、盛極則衰的內在規律。看似熊熊燃燒著的烈焰,光輝如是,勢力如是,其實,離熄滅之期已經近了。原文:自知者智,自勝者勇,自暴者*,自強者成。譯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劣勢的人,是聰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點的同時改正並戰勝這個弱點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棄,懷疑自己的潛能的人,是將長期卑下的精神和靈魂;相信自己,自強不息的人,終將獲得勝利和無比的成功。原文:不矜細行,終毀大德。譯文:細節決定成敗,不在生活中的時時處處保持警醒,謹慎小心處理每一件小事,早晚會因那些處理不周的小細節而貶損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良好聲望,自毀了優良品行。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啊,不得不慎。原文:夫用人之道,疑則生怨,信則共舉。譯文:在使用人才這個大問題上,千萬不要讓對方感覺到你在懷疑他的忠誠、能力或其他種種。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懷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決定用他,就相信他會給你帶來業績和成果。用人,卻懷疑對方,這將招致對方的怨恨與不滿,這樣的合作不僅不長久還會讓雙方的事業和心情難免經歷一番痛苦的波折。只有完全信賴對方,才能共同創造事業的輝煌。原文:有膽無識,匹夫之勇;有識無膽,述而無功;有的有識,大業可成。譯文:謀定而後動之理。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膽量做事卻沒有遠見卓識,所以無論做什麼都只是懲一時匹夫之勇,也許能成功一兩次,可是最終看來還是失利的時候多;還有一些人他們很有見識,可是對他們自己所認識到的事情卻心生膽怯、無從發揮見識,於是,這些人也頂多是說過就算,到頭來沒有任何作為;那些看準了好時機,有了穩固的認識和意志,然後經過精心籌劃,徐圖成事的人最終可成就大業。原文:柔舌存而堅齒亡,何也?以柔勝剛。譯文:那些看似堅硬可靠的牙齒在我們老年的時候一一脫落,而看似柔弱的舌頭卻一直能夠保存下來,這是什麼道理?這是因為柔弱、柔軟、柔順的事物比那些看似堅強剛健的事物更有持續力和生命的韌性。原文:見一落葉,而知秋臨;睹窪中之冰,而曉天寒。譯文:人事物將來的好壞成敗都有其外示毫末徵兆。如同看到一片葉子的飄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來臨;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凍結成冰,就明白數九寒天到了。原文:用人者,取人之長,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譯文:每個人都有其長處和短處,而對於領導,擅於凝聚人心和人力是相當重要的功課。一個明智的用人者,應該盡量讓人才處在適合他發揮自己特長的地方,而避免讓其處在不合適的地方;在教育他人的方式上,肯定對方的長處,發展對方最有優勢的環節,讓人才脫穎而出成就事業,利於其克服自身原有的弱點,而不是抓住對方的小辮子不放。原文:歲寒乃見松柏本色,事險方顯朋友偽賢。譯文: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天氣曝寒,才能看到松柏不懼嚴寒、剛毅堅強的個性;行事境地危險萬分之時,才能顯現出朋友中間哪些是真心朋友,又哪些只是酒肉朋友。原文: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榮。譯文:上蒼賦予萬物生命之機,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榮之間反映的是萬物交替,恆久不變的還是世間的大道規常。原文:智莫難於知人,痛莫苦於去私。譯文:人的種種智慧中,沒有一種能夠比識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難的;人的痛苦也沒有大過遠離偏私之心的。原文:君子之生於世也,為其所可為,不為其所不可為。譯文:君子生活在這世間,做的是他們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違法亂紀、邪門歪道的事情。原文:膽勁心方,雖弱亦強。譯文:膽色過人,且心志上剛正無阿,即便眼下情勢偏弱,也可在不遠的將來成功轉化為強勢有力的局面。原文:以勢友者,勢傾則斷;以利友者,利窮則散。譯文:因為對方有勢力而極力巴結的人,一旦對方失勢,交情也就說斷就斷了;因為對方有財帛利益而去結交的人,一旦對方利益散去,所謂朋友間的情誼也隨風而散了。原文:諂諛逢迎之輩,君子鄙之。何以貨利而少舛?上之需也。譯文:那些阿諛諂媚,喜好逢迎巴結權貴的人,都是君子所看不起的。但為什麼就是這些所謂的被君子看不起的人會處處得到利益好處、左右逢源而很少發生意外和不測呢?那是因為主上領導需要他們。原文:綱舉目張,執本末從。譯文:抓住提網的總繩撒網,網眼自然而然就打開了,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些細枝末節的也就自然會跟著順從了。原文: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譯文: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從他人那裡得到東西是「取得」,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實給予他人東西,也是一種「取得」。原文:金玉滿堂,久而不知其貴;蘭蕙滿庭,久而不聞其香。故,鮮生喜,熟生厭也,君子戒之。譯文:金石美玉布滿華堂,看久了也就不覺得有多麼珍貴了;蘭花蕙草長滿庭院,處久了也就聞不到花香幽雅了。所以說啊,這新鮮有趣的東西能討人喜歡,一旦熟稔了也就難免感到厭棄,君子應該以之為誡。原文: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譯文:那些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總是以謙恭好禮、守法合矩的態度自處;那些驕傲自誇、好獨斷專行的態度,都是會給行事帶來災禍和不測的啊。原文:一貴一*,乃知世態;一死一生,乃知交情。譯文:一朝富貴一朝貧*,都經歷過的人才能真真切切知道什麼叫做世態炎涼;死生一線之間都經歷過的人,更能確切知曉親友間的交情深淺。原文:縱慾者,眾惡之本;寡慾者,眾善之基。譯文:放縱自己的各種慾望(好比名利聲色),是世間罪惡產生的根本;無欲無求或者少欲少求的,才是世間善念的基礎。行之卷二原文:欲成事必先自信,欲勝人必先勝己。譯文:想要做成一件事情,首要的是做到足夠的自信,想要戰勝他人必定先要戰勝自己。原文:君子受言以明智,驕橫孤行禍必自生。譯文:君子是可以接納他人的勸諫的人,這讓他們更加聰明和富於智慧。而對於那些自以為是,凡事一意孤行、驕傲蠻橫的人,禍患就是從這裡來的。原文:孟子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時者,機遇也。譯文:孟子說:「人有智慧,自不待言,但不如借力打力來的好;手裡雖然有鋤頭,也得等農時到來才可開始耕作。」時的意思,就是機遇二字。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君子得道,小人求利。譯文:孔子說:「君子求同存異,小人外和而內不和。」所以,君子收穫大道,而小人求得利益。原文: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譯文:孟子說:「富貴不能迷他眼,貧*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曲其節,這就是大丈夫。」原文:非知之實難;惟行之,艱也。譯文:知易行難之理。大家讀一本書,聆聽一個人教誨,學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這並不難,可是真要跟著做,那就顯得艱難了,能真正做到的人也沒有想像中的多。原文:令行生威,威而有信,信則服眾。譯文:嚴格執行法令制度,這樣才能產生威信,有了威信才能有公信力,有了公信力,則大家都會跟著服從。原文:蓄不久則著不盛,積不深則發不茂。譯文:厚積薄發之理。積蓄的時間不夠長久,則儲存的東西必不夠豐盛;積累的力量不夠深厚,則將來的發展終究不會太強大和旺盛。原文:學貴有恆,勤能補拙。譯文:做學問,學知識,重要的是持之以恆,把書從頭到尾地讀下來。而且通過勤奮用功也能彌補一些所謂智力、天分上的小小不足。原文:寧忍胯下之辱,不失丈夫之志。譯文:寧可忍受如同當年韓信所受的胯下之辱,也絕對不能失去大丈夫的志向,成為一介庸碌之人。原文:當斷不斷,必有禍亂;當斷則斷,不留禍患。譯文:事到臨頭,必做明確決斷。此時猶猶豫豫的態度,必定遭致之後無窮的禍患,而你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回頭。所以,應該立時決斷的事情必須立刻做出決定並予以堅定執行,那麼也就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了。原文:精於理者,其言易而明,粗於事者,其言浮而狂。故,言浮者親行之,其形可見矣。譯文:精通個中事理關節的人,他的發言會是平易而簡潔明了的,而對事情一知半解的人,他的話會是浮誇、膚淺和狂妄的。因此,那些言語膚淺浮誇的人,讓他們親自實踐一下,就會原形畢露了。原文:五嶽之外,尚有山尊;至上之人,亦有聖人。譯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五嶽雖然尊重,還有比這更高更了不起的高山;一個在道德品行或者社會地位方面已經達到至上地位的人,也還有著比他們更加高古尊貴的聖人生活在這世上。止之卷三原文: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靡俗不交,惡黨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爭,小忿不發,可以和眾。譯文:遇到讓自己感到無比憤怒的事情,切莫急著火冒三丈;遇到天上掉下來餡餅這類好事,也別高興得立時一蹦三丈高,恬淡的心境可以養護心神。那些奢靡的風俗不參與,有志為惡的團隊不加入,就可以讓自己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不與他人為小利益而爭奪,也不因為一點小小的不愉快而向周圍人爆發你的情緒,如此這般,可以與眾人和睦相處。原文: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逆道者,患之將至。譯文:有異性、沒人性這種事情,好比看到美色誘惑而禁不住去違背內心道義,身處富貴而有失倫常,這就是逆天而行。逆天而行的人,災禍厄運將會落到你的頭上。原文:恩不可過,過施則不繼,不繼則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則難久,中斷則疏薄之嫌。譯文:施恩不是越多越好,不可過量施予,過分施恩一則來很難長久,而且一旦未能持續恩遇,難免會使對方產生怨謗的情緒;交情也是如此,不可過分親密,過分親密也很難保持長久,遇到了中斷就顯出疏遠淡薄的嫌隙來了。原文:不貪權,敞戶無險;不貪杯,心靜身安。譯文:不貪慕權柄,門戶大開可保平安無事;不痴迷杯盞,內心安寧平靜,身子也能持盈保泰。原文:直木先伐,全璧受疑;知止能退,平靜其心。譯文:筆直挺立的樹木最先被砍伐,完整無缺的玉璧容易招人懷疑;知道情勢不利於自己、無法前進的時候,能暫時撤退,以保持內心的平和安定。原文:養心莫善於寡慾,養廉莫善於止貪。譯文:護養心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各種慾望,保持廉潔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止貪念的滋生蔓延。原文: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潭之魚,亡於芳餌。譯文:天空中高高飛翔的鳥兒,會死在貪吃地上的美食上面;深水積潭裡的魚,會死在貪食釣餌上美味的餌食上。原文:外貴而驕,敗之端也;處富而奢,衰之始也。去驕戒奢,惟恭惟儉。譯文:身居權貴而且驕橫,這是衰敗的開端;身處富庶而奢侈,這是家業蕭條的起始;要避免驕橫、戒除奢侈,只有恭敬節儉才是王道。原文:錢字拆開,乃兩戈爭金,世人應曉其險也。譯文:把「錢」字拆開來看,是兩個「戈」字在爭奪一「金」,世間人應該清楚知道二桃三士的風險有多麼大吧。原文:廉於小者易,廉於大者難;廉於始者易,廉於終者難。譯文:對於小恩小惠,要做到廉潔是容易的;對於巨額利益,要做到廉潔可就困難了。剛開始的時候憑內心的道德規範要做到廉潔是容易的,但要終身保持廉潔,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原文: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譯文:不要認為完美的事物是天地的寵兒,其實,那些看似完整無缺的完美事物必定會遭到缺損際遇,物極必反,月滿則虧。原文:改過宜勇,遷善宜速。迷途知返,得道未遠。譯文:要改正自己的過錯需要需要,要與人修善是越快越好的。如果你曾經在生命中走錯方向,請記住,通向天堂的路允許掉頭。只要你願意掉頭,那麼離正確的思路和行動已經不遠了。藏之卷四原文:有功而能謙者豫;有才而恃顯者辱。譯文:有了大功勞而又保持謙卑的人是快樂的;有了點才幹就驕傲了,還拿來到處顯擺的人會遭致侮辱。原文:山以高移,谷以卑安,恭則物服,驕則必挫。譯文:山峰因為高聳及天而被風雨侵蝕變形,山谷因為身處低下位置而得平安。一個人恭敬待人則外人可服,一個人驕傲自負則必定遭受挫敗。原文:螻蟻之穴,能毀千里之堤;三寸之舌,可害身家性命。譯文:螻蟻築造的看似微小的巢穴,在潮汛到來時可以輕易葬送千里長堤;人這三寸的舌頭,一旦說話不慎,則可能禍害身家性命。原文:德行昭著而守以恭者榮,功高不驕而嚴以正者安。譯文:德行高古,為人稱頌的人能始終保持謙恭有禮,這種人將榮達於世;功勞雖高,毫不顯出驕傲之色,反倒還嚴以律己的,這種人可以全家平安。原文:聰明過露者德薄,才華太盛者福淺。譯文:聰明與才華不是成功的全部。聰明太過流露於外,這種人品德單薄無依,才華太高的人福分也顯得相對少一些。原文:自高者處危,自大者勢孤,自滿者必溢。譯文:自視甚高的人處境危險,自我膨脹、自以為是的人勢單力孤,自滿驕傲的人肯定會顯露出來自招敗績。原文:人情警於抑而放於順,肆於譽而敕於毀。君子寧抑而濟,毋順而溺;寧毀而周,毋譽而缺。譯文:人一般都是遭受壓抑痛苦的時候開始警醒自己的行為,而在順利的環境下就開始放縱;聽到外面的喝彩聲而開始自我膨脹,恣肆放浪,被人申斥的時候開始反省。君子都是寧可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獲得轉機,也不要在順境中成為溫水青蛙;寧可在遭受詆毀時改正缺點,而不要在獲得榮譽之後缺失為人的一些的優點。原文: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譯文:發覺別人在欺騙自己,不說出來;收到別人的侮辱,不在臉色行動上體現出來。這裡面可是有著很深的內涵啊。原文: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不顯。譯文:精於做買賣的商人會把最好的東西藏起來不讓人輕易看見,君子有著深厚的德行卻不向外顯露。原文:持盈履滿,君子兢兢;位不宜顯,過顯則危。譯文:隨時保持內里充沛而不至於水滿則溢,君子為此常常殫精竭慮,不敢隨便造次;官爵祿位也不應該過於尊崇,太高太過也是有一定風險的。原文:柔之戒,弱也;剛之戒,強也。譯文:柔軟、柔順是好品格,不過要避免太過柔弱;剛強也是好的,不過要提防過於強硬。忍之卷五原文:和者無仇,恕者無怨,忍者無辱,仁者無敵。譯文:與人為善、和氣的人不會與人成為仇敵;會寬恕他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對他心生怨言;能夠忍耐不利處境的人,不致於遭受到大恥辱;仁義之人,更加不會有敵手,萬事可成。原文:忍一言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譯文:臨場忍下一言半語不中聽的話,也就跟著風平浪靜了;處境阻滯的時候,不妨退後一步考慮,也許新機會陡然就出現了,這樣就成就一片海闊天空了。原文: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譯文:人一定要忍耐,包括做人做事的種種,這樣才會收穫成功;有容人之量,德行才是高大不群的。原文: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獨立無輔也;百里之林,鳥獸群聚者,眾木威濟也。故,賢者聚眾而成事,恕眾而收心。譯文:千尺高的松樹,不能掩蔽他的根系,因為他孤獨一枝、沒有輔助;百里遠的密林,禽鳥獸類群居群聚,是因為眾多的樹木相互幫襯而成。所以說,賢人能夠聚集眾人的力量共同舉事,成就事業,寬恕眾人各自的缺點而收得人心。原文: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容人,勿使人容我;寧虧己,勿使我虧人。此君子之為也。譯文:寧可主動禮讓他人,不要讓別人主動對自己禮讓;寧可主動包容別人,不要讓別人來包容自己;寧可自己吃點虧,也不要虧欠他人。這些都是君子的行為。原文:與人當寬,自處當嚴。譯文: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原文:不制怒,無以納諫;不從善,無以改過。譯文:不能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就不可能容納別人的勸諫;不能聽從他人的良言勸告,也是不可能改過從善的。原文:不期而遇,時也;無利而助,誠也。助而無怨,是為君子之德。譯文:沒有特別的約定而突然相遇,這是一種機遇;沒有任何利益而去襄助他人,這是一種源自內心的真誠表現;幫助了他人,同時也不會產生任何怨言的,這是君子的德行。原文:容人者容,治人者治。譯文:能寬容對待他人的人,別人對他也會同樣寬容;整治他人的人,其實別人也是在整治他的。原文:狹路行人,讓一步為高;酒至酣處,留三分最妙。譯文:羊腸小道兩路人馬,退讓他人先行的,是高尚的行為;喝酒喝道酣暢淋漓的時候,7分是最佳的境界,再不可多了。信之卷六原文:寬則得眾,恭者宜人,信則信人,敏者功成。譯文:寬厚的人可以得到眾人的擁戴,對人恭敬的人會讓他人覺得相處舒心融洽,有信用的人別人也會相信他,為人機敏的人也會因此種種獲得最後的大成功。原文:厚德可載物,拙誠可信人。譯文:高尚的道德可以早就大事業,看似笨拙的誠懇也可以博得他人的信賴。原文: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詭譎,此亂道之根也。譯文:忠誠、盡心、誠信、嚴謹、謹慎,這些都是道德仁義的基石;而那些玩虛的,狡詐的、多變不定的、離奇古怪的,都是禍亂的根本啊。原文:踐行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未有不踐言而人信之者。譯文:能實踐個人的諾言而別人仍然對此不報信任的,這是有的;而不實踐諾言而別人仍然相信的,這是不會有的。原文:巧偽似虹霓,易聚易散;拙誠似厚土,地久天長。譯文:技巧詐偽如同彩虹幻象,容易聚攏更容易散去,是不長久的;而笨笨的誠實忠誠如同厚重的大地一般,會長久保留下去。原文: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譯文:為自己謀劃將來而不誠實,這是自欺欺人,最終毀了自己;對待他人不誠實,就會喪失道德口碑而增加他人對自己的怨恨。原文:修學不以誠,則學淺;務事不以誠,則事敗。譯文:修習學問不以誠實正心,全力以赴,則學問得來終究淺陋;辦事不輔之以誠心誠意,一心一意,專心致志,一定做不好。原文:友者,溫不增華,寒不改葉,富不忘舊,歷夷險而益固。譯文:真正的朋友,在平時不會有意錦上添花,在曝寒時候不會輕易變節,在一朝得富貴時不會忘記老朋友,在歷經各種危機場面後反倒友誼日深。原文:堅石碎身,共性不易,君子素誠,其色不改。譯文:堅硬的石頭砸碎成一塊塊,他們的本質共性沒有發生變異。君子一直保持誠意正心,任外面發生什麼狀況,也不會改變他的外在表徵的。原文:夫信天地之誠,四時生焉,春華秋實;夫信人之誠,同爾趨之,霸業興焉。譯文:信賴天地的誠意,四時更替,於是春天播種,秋天收穫;相信他人的誠意,於是共同為一個目標奮鬥,然後成就偉業。原文:君子不失信於人,不失色於人。譯文:君子不會食言,也不會在言行舉止上表現得特別失儀。原文:君子行法,公而忘私;小人行貪,囊私棄公。譯文:君子按照道德法紀辦事,行公道而忘記為自己謀私利;小人貪圖,中飽私囊而廢棄了公眾利益。曲之卷七原文:水曲流長,路曲通天,人曲順達。譯文:流水曲曲彎彎,源遠流長;道路曲曲彎彎,通向天邊;為人能屈能伸,能獲得順利通達。原文:豪奪不如智取,己爭不如借力。譯文:憑藉蠻力強取不如憑藉智力巧取,憑個人之力硬爭不如借力打力。原文:山勢崇峻,則草木不茂;水勢湍急,則魚鱉不生。觀山水可以觀人矣。譯文:山勢高隆險峻,則山上的草木不可能長得特別茂盛;水勢湍急,則水中的魚蝦蟹鱉等生物都無法生存。觀察這山山水水裡面蘊含的道理,也可以用來觀察人,學做人了。原文:屈己者和眾,寬人者得人。譯文:在團隊裡面,能委屈自己的人可以同眾人和樂相處,寬厚待人的人也可以得到眾人的擁護。原文:自重者生威,自畏者免禍。譯文:重視自己言行後果的人在人群中樹立威信,凡事有所畏懼的謹慎的人可以避免災禍。原文:用心而志大,智圓而行方,才顯而練達,成事之基。譯文:專心做事,志向遠大,處事圓滿而行動方正不阿,有才氣而為人洗鍊達觀,這是成就大事業的基礎。原文:淵深魚聚,林茂鳥棲。譯文:潭深水深,魚兒就聚攏過來了;林子茂密了,自然有鳥兒會飛過來棲息。原文:處大事貴乎明爾能斷,處難事貴乎通而能變。譯文:在處理大事的時候貴在當斷則斷,不是猶猶豫豫;處理難事的時候貴在能及時變通,不拘泥於眼前事物。原文:擇路宜直,助人直曲;謀事直秘,處人宜寬。譯文:選擇道路的時候要挑選筆直大路以避免走入歪門邪道,幫助別人不要都擺在檯面上;謀劃事情的階段要注意保密,待人的時候要厚道。原文: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事適於時者其功大。譯文:聖人也不能創在時勢,不過他們可以把所做的事情同時勢很好地結合起來。一旦這件事情適應時勢,則成事的幾率大,成果更大。原文:山,水繞之;林,鳥棲之,曲徑可通幽也。譯文:山旁,水流環繞;林間,鳥兒棲息,彎曲的小徑可以通向悠遠的地方。原文:處君子宜淡,處小人當隙,處賊徒當方圓並用。譯文:跟君子相處講求平淡,與小人相交需要保持一定距離,混到賊窩裡面就需要方圓並用了。厚之卷八原文:兵不厭詐,擊敵無情。譯文:用兵直到是不排斥用詐的,為了擊敗敵人更是要無情。原文:在上者,患下之驕;在下者,患上之疑,故,下驕,上必削之;上疑,下必懼之。譯文:處上位的人,擔心下面的人驕橫自專;處下位的人,擔心上面的人懷疑自己的忠心。所以,下位的人驕縱,上位的人必定削弱他的權力;上面的人一旦有了絲毫懷疑,下面的人必定惶恐不安。原文:人心叵測,私慾惑爾,去私則仁生。譯文:人心難測,因為個人的種種慾望常會迷了自己的眼,如果能拋棄那些私心,則人人都有一顆仁人愛人之心了。原文:縻情羈足,疑事無功。譯文:人一旦困於感情則會束縛了自己的手腳,行事遲疑不決也就沒有功業可言了。原文:毒來毒往,毒可見矣。譯文:對待狠毒惡毒的人事物,均不宜以對待常人的寬厚處理,而要以毒攻毒,甚至比對方的手段更加狠毒,那麼,對方的毒也就可見而不再那麼可怕了。最怕在此處有婦人之仁。原文:蜂蠆(chai,第四聲)之毒,可傷肌膚;人心之黑,可彌日月。譯文:蜂蠆身上的毒,不過是損傷人的皮膚;人的心要是黑暗起來,那可是足以遮天蔽日的。原文:無欲則生仁,欲盛則懷毒。譯文:無欲無求的人,心中會有仁義的價值觀,慾望膨脹的人,則難免懷著歹毒之心了。原文:君子懷德養人,小人趨利害人。懷德者德彰,趨利奢利顯。譯文:君子心懷道德與人無尤,小人追求利益不惜損人利己。最終,心懷道德的人收穫德性,而追求現實利益的人得到物質利益。原文:行事審己,旨在利弊。譯文:行事的時候審視自己,為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陳清利弊。原文:有奇思方有奇行,有奇舉必有奇事。成大事者,鮮有循規蹈矩之行。譯文:有獨特的思路才有獨特的行事方式,有獨特的舉措必有獨特的事件發生。成就大事業的人,很少有循規蹈矩,毫無創新的。舍之卷九原文:伐欲以煉情,絕俗以達志。譯文:向慾望開刀而鍛煉性情,拋棄俗世雜念以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原文:大勇無懼,命之不惜,何足懼哉?譯文: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死生何所懼?原文:窮思變,思變則通;貴處尊,處尊則怠。譯文:走投無路的時候人會開始尋求改變,改變了觀念,也就改變了人生,於是人生自此通達起來;人久處富貴尊崇之後,也就難免因為沒有再高的追求而變得鬆懈怠惰了。原文:逐利而行多怨,割愛適眾身安。譯文:不顧一切去追逐利益,這種行為招人怨恨,這時放棄一些自己心愛的東西給予他人,就可得身家平安了。原文:將欲揚之,必先抑之;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譯文:如果要推動一件事情的開展,必定要先抑制一下;如果要取得一件東西,必須先給予對方一些東西。原文:君子不為軒冕失節,不為窮約趨俗。譯文:君子不會為了官爵祿位而甘願喪失操守,不會因為暫時窮困而媚俗大眾。原文: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譯文:為人賢能,擁有財帛,容易損傷其志向;為人愚笨而多財富,更會增加他的過錯。原文:富貴生淫逸,沉溺致愚疾。譯文:驕奢淫逸來自無端富貴,沉溺一些不好的愛好容易招致一些精神上的愚疾。原文:溺財傷身,散財聚人。譯文:無節制斂財傷害自身,能將財富與他人分享一些的可以聚攏眾人的熱望。原文:退以求進,舍以求得。譯文:退後一步也是為了求得更大的進展,捨棄也是為了求得更多的收穫。古籍處世七書之《榮枯鑒》(小人經)原文及譯文《榮枯鑒》是一本經典的漢族謀略著作。由五代宰相長樂老寫成。五代宰相馮道一生仕唐晉漢周四朝﹐相六帝﹐因自號"長樂老"。《榮枯鑒》提供給人們的只是審視小人的一個獨特的視角,至於如何定義小人、如何防範小人、並最終戰勝小人、讀者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內容簡介用曾國蕃的話說:"一部《榮枯鑒》,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它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其實,從《榮枯鑒》中可以發現,小人不是"惹不起"就能"躲得起"的,小人並非不可戰勝的,小人的秘跡是有跡可循的,可以破解的,只有了解他,才可戰勝他;洞悉其奸,才能防範在先,這是一部《榮枯鑒》給我們的啟發。但小人已經困擾了我們幾千年,何不讓我們也集中一下智慧和精力研究一下小人,給小人也製造一些麻煩,正如余秋雨說的:"研究小人是為了看清小人,給他們定位,以免他們繼續頻頻地騷擾我們的視線。爭吵使他們加重,研究使他們失重,逐步讓他們處於待位狀態,邊緣狀態,贅余狀態……"作者簡介《榮枯鑒》由五代宰相馮道寫成,他是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歷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餘年,人稱官場「不倒翁」。好學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經》文字,雕版印書,世稱「五代藍本」,為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馮道(882~954),字可道,自號長樂老人;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其祖上有時務農,有時教書,地位都很低,但馮道卻從小受家庭的影響,酷愛讀書,文章也很有水平。他沉穩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讀書,書蟲馮道在本地出了名,佔據幽州的劉守光慕名將他召去做了幕僚。當時劉守光不但想擴充地盤,還想稱帝,馮道多次勸阻,惹得劉守光一怒之下將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這才脫險。也許這次事件使馮道開始變得謹慎起來,也變得圓滑了許多。劉守光被李存勖俘虜殺死後,投河東監軍張承業作巡官,張承業很欣賞他的文章,將他保舉給了李存勖任河東節度府掌書記。李存勖稱帝(後唐庄宗)後,先升為郎中、翰林學士,滅了後梁又授戶部侍郎。不久馮道父親去世,按封建法律規定,要暫時辭官回鄉守孝。服孝期間,家鄉鬧饑荒,馮道在家鄉並沒有擺官架,而是親自下地勞動,也上山砍柴,並將自己家裡的財物全部拿出來周濟鄉親。守孝期滿後回到京城,這時的皇帝已經是後李嗣源(後唐明宗),李嗣源對他的為人也很讚賞,認為他當初在家守孝時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因為李嗣源的賞識,不久馮道便被升為宰相,他也找機會向李嗣源進諫。李嗣源死後,由李從厚(後唐愍帝)繼位時仍然是宰相。當李從厚出奔衛州(今河南汲縣)時,李從珂(後唐末帝)起兵奪得帝位後馮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為宰相,後雖一度出為同州(今陝西大荔)節度使,一年後又任司空,朝議令掌祭祀時掃地的職事。不久,石敬瑭(後晉高祖)勾結契丹滅了後唐,為穩定政局,又讓馮道當宰相。出使去契丹順利歸來後,受到石敬瑭的進一步重用,後晉不設樞密使後,將其職權歸入了中書省,由他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政務不管大小都問他如何處理。石敬瑭死後,石重貴(後晉出帝)繼位,他仍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國公。後出任匡國軍(治同州)節度使,又徙鎮威勝(治鄧州,今河南鄧縣)。石重貴在景延廣等人的支持下和契丹開戰,大戰了三次,最後終因杜重威投降而無兵可調,後晉滅亡,石重貴等也被迫流亡契丹。耶律德光(遼主)任命他為太傅,耶律德光北撤時也一直隨從到了常山。後晉開運四年(公元947年)在劉知遠(後漢高祖)看準時機於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漢政權。在位不滿一年便去世了,其子劉承佑(後漢隱帝)繼位,在後漢馮道仍然被授予太師,生活得自由又自。由於朝廷激烈的內爭,鄴都留守郭威和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等舉兵攻入開封,隱帝劉承佑被殺,後漢滅亡,郭威(後周太祖)在開封稱帝,仍重用馮道出任宰相。郭威病死,由郭威的內侄和養子柴榮(後周世宗)繼位。馮道因反對且譏諷世宗柴榮親征攻打北漢,惹惱了世宗柴榮,讓他負責修郭威的陵墓,當了個沒有什麼實權的山陵使,陵墓修好後,馮道就病逝了,終年七十三歲。《榮枯鑒》原文圓通卷一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無咎,逐之非罪,過乃人也。君子非貴,小人非賤,貴賤莫以名世。君子無得,小人無失,得失無由心也。名者皆虛,利者惑人,人所難拒哉。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君子無及,小人乃眾,眾不可敵矣。名可易事難易也,心可易命難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聞達卷二仕不計善惡,遷無論奸小。悅上者榮,悅下者蹇。君子悅下,上不惑名。小人悅上,下不懲惡。下以直為美,上以媚為忠。直而無媚,上疑也;媚而無直,下棄也。上疑禍本,下棄毀譽,榮者皆有小人之謂,蓋固本而舍末也。富貴有常,其道乃實。福禍非命,其道乃察。實不為虛名所羈,察不以奸行為恥。無羈無恥,榮之義也。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榮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異哉。解厄卷三無憂則患烈也。憂國者失身,憂己者安命。禍之人拒,然亦人納;禍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惡,患事無休;小人不賢,佘慶弗絕。上不離心,非小人難為;下不結怨,非君子勿論。禍於上,無辯自罪者全。禍於下,爭而罪人者免。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義失之無懲,禍無解處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諒矣。交結卷四智不拒賢,明不遠惡,善惡咸用也。順則為友,逆則為敵,敵友常易也。貴以識人者貴,賤以養奸者賤。貴不自貴,賤不自賤,貴賤易焉。貴不賤人,賤不貴人,貴賤久焉。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謀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無潛藏,其害無止。明不接愚,愚者勿長其明。智不結怨,仇者無懼其智。君子仁交,惟憂仁不盡善。小人陰結,惟患陰不制的。君子弗勝小人,殆於此也。節儀卷五外君子而內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內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義重者輕害。人慕君子,行則小人,君子難為也。人怨小人,實則忘義,小人無羈也。難為獲寡,無羈利豐,是以人皆小人也。位高節低,人賤義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壞其身。君子避於亂也,小人達於朝堂。節不抵金,人困難為君子。義不抵命,勢危難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計利害,此非節義之道,然生之道焉。明鑒卷六福不察非福,禍不預必禍。福禍先知,事盡濟耳。施小信而大詐逞,窺小處而大謀定。事不可絕,言不能盡,至親亦戒也。佯懼實忍,外恭內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遠禍,俟變則存矣。私人惟用,其利致遠。天恩難測,惟財可恃。以奸治奸,奸滅自安。伏惡勿善,其患不生。計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謀,愚者當戒哉。謗言卷七人微不諍,才庸不薦。攻其人忌,人難容也。陷其窘地人自污,謗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識,謗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謗之實也。設其惡言人弗辯,謗之成也。謗而不辯,其事自明,人惡稍減也。謗而強辯,其事反濁,人怨益增也。失之上者,下必毀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責人掩私,假民言事見信,人者盡惑焉。示偽卷八無偽則無真也。真不忌偽,偽不代真,忌其莫辯。偽不足自禍,真無忌人惡。順其上者,偽非過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無失。忠主仁也,君子仁不棄舊。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懷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達則背主,偽之故,非困達也。俗禮不拘者非偽,事惡守諾者非信,物異而情易矣。降心卷九以智治人,智窮人背也。伏人懾心,其志無改矣。上寵者弗明貴,上怨者休暗結。術不顯則功成,謀暗用則致勝。君子制於親,親為質自從也。小人畏於烈,奸恆施自敗也。理不直言,諫非善辯,無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顯,順變乃就焉。仁堪誅君子,義不滅小人,仁義戒濫也。恩莫棄賢者,威亦施奸惡,恩威戒偏也。揣知卷十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懼,知心堪御。知不示人,示人者禍也。密而測之,人忌處解矣。君子惑於微,不惑於大。小人慮於近,不慮於遠。設疑而惑,真偽可鑒焉。附貴而緣,殃禍可避焉。結左右以觀情,無不知也。置險難以絕念,無不破哉。《榮枯鑒》原文及譯文圓通卷一: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雖說善惡有它的定義,但具備真正智慧的人在做事時,絕對不會被善惡的觀點束縛)。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天下事都有它的自然規律,聰明的人不會去違背自然規律)。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道理是圓融的,什麼是圓融?就是通達的去順應變化)。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珍惜名聲的人名譽反而最容易受到損害,愛惜自己的人則可以得以保全自己)。名利無咎,逐之非罪,過乃人也(名利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追逐名利也不能算是什麼罪過,以此來批評別人只是自己的主觀意識不同而已)。君子非貴,小人非賤,貴賤莫以名世(尊貴的人其實沒什麼值得尊貴的,老百姓也沒什麼低賤的,尊貴還是低賤並不足以稱道於世)。君子無得,小人無失,得失無由心也(社會地位高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什麼,老百姓也不一定會失去什麼,得失跟思想境界其實毫無關係)。名者皆虛,利者惑人,人所難拒哉(名譽都是虛的,只有利益才能真正誘惑人,這是人難以抗拒的本性)。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成功富足了的人可能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失敗貧困的人肯定會淪落到小人之列)。君子無及,小人乃眾,眾不可敵矣(社會地位高的人永遠是少數,老百姓永遠是多數,多數人的力量永遠不能輕視)。名可易事難易也,心可易命難易也(名譽是過眼雲煙很容易發生變化,不要異想天開去改變客觀現實,思想境界可以發生變化,但隨著因緣果報流轉的命運卻難以更改)。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社會地位的高和低沒有什麼兩樣,如果被名利束縛著活得很累,就不如做個小老百姓去過自由自在的日子)。聞達卷二仕不計善惡,遷無論奸小(做官或升職的標準,根本不是以善惡或忠奸來決定的)。悅上者榮,悅下者蹇(jian、跛意、不順利)(能和領導搞好關係的,日子必定過得很滋潤,處處為老百姓著想的,困難肯定不少)。君子悅下,上不惑名(品德高尚的人能讓老百姓高興,可領導會因此而不高興了)小人悅上,下不懲惡(喜歡討好領導的人,群眾可能會反感,但這樣的反感並不能對你有任何損傷)。下以直為美,上以媚為忠(老百姓喜歡道德高尚剛直不阿的人,可領導會把喜歡諂媚、順應的人當做忠誠)。直而無媚,上疑也;媚而無直,下棄也(道德高尚但不懂得去順應領導,領導就會懷疑你的忠誠;但是當你無原則的去順應領導,老百姓就會拋棄你了)。上疑禍本,下棄毀譽,榮者皆有小人之謂,蓋固本而舍末也(領導懷疑你的忠誠是災禍的根本,老百姓拋棄你對名譽有影響,所以功成名就的人都難免名聲不好,就是他們把實際利益看得比名聲重要)。富貴有常,其道乃實(富貴的規律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切從實際需要出發)。福禍非命,其道乃察(其實禍福並不一定是命中注定的,關鍵看你是否有觀察和判斷的能力)。實不為虛名所羈,察不以奸行為恥(一切從實際需要出發,就不要受那些虛名的束縛。善於去觀察判斷,就不要以奸詐為恥辱)。無羈無恥,榮之義也(有沒有名聲的羈絆和恥辱感的束縛,就是能不能顯貴發達的根本原因)。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要是真想追求名聲就不要去當官,因為好名聲不是當官可以得到的)。求官者莫名,德非榮也(想當官就別管什麼名聲,因為道德高尚跟榮華富貴是矛與盾的關係)。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異哉(追求道德高尚就必須講究人格定位,追求榮華富貴的人沒有這種道德理念,人格操守和價值取向的定位不同,結果當然不一樣)。解厄卷三無憂則患烈也(什麼都不勞心,大煩惱就會上身了)。憂國者失身,憂己者安命(不過,為國家勞心的人,有可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上。只為自己操心的人,卻能快樂地安身立命)。禍之人拒,然亦人納;禍之人怨,然亦人遇(災禍之事不是人想要的,但有些災禍之事的確是自找的;雖然每個人都討厭災禍之事,但每個人都難免碰上)。君子非惡,患事無休。小人不賢,餘慶弗絕(雖說道德高尚的人不做壞事,但災禍之事接連不斷。而人品低下的人不幹好事,卻能夠快快樂樂左右逢源)。上不離心,非小人難為;下不結怨,非君子勿論(因此,如果讓領導對自己完全放心,不做小人就肯定做不到。但是要想讓老百姓不怨恨自己,沒有人格操守和價值取向的定位談都別談)。禍於上,無辯自罪者全。禍於下,爭而罪人者免(所以,領導要找自己麻煩的時候,就不要去為自己辯護,這樣才能保全自己。但如果是出了事故可能會追究責任時,就只能搶先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才能不承擔責任)。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要知道道德高尚的人不愛拉幫結夥,所以災禍之事一旦發生,願意伸手拉一把的人非常少。而因為小人善於交結,有一大幫朋友,所以發生災禍之事時不乏盡全力幫忙的人)。道義失之無懲,禍無解處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諒矣(從某些方面來說,不講道義對自己不會有什麼實際的不利,而有了災禍之事沒人幫忙可就必然倒霉。因為做道德高尚的人沒有任何好處,所以,別人選擇去做小人,的確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交結卷四智不拒賢,明不遠惡,善惡咸用也(具備真正智慧就不會拒絕好人,也不會疏遠壞人,因為這兩種人都可以幫助你成就事業)。順則為友,逆則為敵,敵友常易也(一般說來,都會拿順應自己的人當朋友,拿反對自己的人當敵人,其實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因為由於時間、地點、需要的不同,朋友和敵人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貴以識人者貴,賤以養奸者賤(用尊重的心態去對待別人,肯定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樣的道理,用輕賤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日後難免遭受別人的輕賤)。貴不自貴,賤不自賤,貴賤易焉(如果受到別人的尊重而不自重,如果貧賤的人也不自己看不起自己,時間長了,貴和賤就該互相掉換了)。貴不賤人,賤不貴人,貴賤久焉(如果尊貴的人永遠不會看不起別人,如果潦倒的人永遠也學不會去尊重別人,貴賤就有可能這麼一直延續下去)。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謀乃大(如果有人希望別人愚痴而自己聰明,但他還是成天裝愚痴給人看,這樣的人可能是城府極深)。人忌人明而自愚,智無潛藏,其害無止(如果有人不滿意別人比自己更有聰明才智,就自己耍小聰明,這樣的人純屬自己找不自在)。明不接愚,愚者勿長其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和愚痴的人交朋友,因為和愚痴的人交朋友,絕對不會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智不結怨,仇者無懼其智(但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去跟別人結仇,因為一旦結仇,他們不會因為你有智慧就怕你)。君子仁交,惟憂仁不盡善。小人陰結,惟患陰不制的(道德高尚的人用仁義與人交朋友,而且還惟恐自己做得不夠盡善盡美。道德不怎麼高尚的人與人交往喜歡耍陰謀詭計,因為不耍陰謀詭計,目的就達不到)。君子弗勝小人,殆於此也(那些講究道德底線的人,一般鬥不過那些沒有道德底線的人,而且常常要吃他們的虧,就是因為如此)。節儀卷五外君子而內小人者,真小人也(外表一幅真人君子道貌岸然的作派,而內心全是陰謀詭計的人,就是真正的小人)。外小人而內君子者,真君子也(做事手段並不比喜歡耍陰謀詭計的人差,但內心卻有著慈悲情懷的人,才配稱之為真君子)。德高者不矜,義重者輕害(道德高尚的人以人格操守和價值取向的定位為底線,所以就不知道保重自己。而看重仁義的人因為太重仁義,所以從不計較自己的得失以及可能面對的傷害)。人慕君子,行則小人,君子難為也(人們都仰慕道德高尚的君子,但其行為又都是小人所為,這是因為做君子會非常非常累,很難做到)。人怨小人,實則忘義,小人無羈也(同樣的道理,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憎惡小人,實際上做的事卻不仁不義,因為做小人會非常自在)。難為獲寡,無羈利豐,是以人皆小人也(這樣一來,道德高尚的人因為道德高尚而守窮,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因為無所顧忌佔盡便宜,所以,大家都沒有道德底線而去做小人了)。位高節低,人賤義薄(有人說社會地位越高,氣節越低,這是因為要保住地位。而人貧窮了,也就顧不上義氣了,這是因為首先要活下去)。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壞其身(道德高尚者最受不得誹謗、屈辱,而道德不怎麼高尚的人,他所追求的卻是身體感官上的快活,最怕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君子避於亂也,小人達於朝堂(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受到屈辱就躲起來隱居去了,道德不怎麼高尚的人卻會因此而顯達於朝廷)。節不抵金,人困難為君子(的確,人格操守的氣節比不上金錢實在,所以,人窮了便講不起氣節)。義不抵命,勢危難拒小人(同樣的道理,義氣也沒有活著重要,所以,為了活命也就沒有辦法不做小人)。不畏人言,惟計利害,此非節義之道,然生之道焉(這樣一來,就會不管別人怎樣說,而自己的利益存亡才是硬性指標。真的,這不是講不講氣節仁義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明鑒卷六福不察非福,禍不預必禍(生在福中不知道珍惜就不是福氣,福氣也不會長久,但如果禍事來臨還不知道躲避,那就肯定要倒霉)。福禍先知,事盡濟耳(假如福禍都能提前預知,就可以平平安安地過日子)。施小信而大詐逞,窺小處而大謀定(小事情上講信譽,就能使大陰謀得逞,多注意細節,大決策就能搞定。)事不可絕,言不能盡,至親亦戒也(凡事不可做絕,凡言不能吐盡,即使是至親好友也要小心)。佯懼實忍,外恭內忌,奸人亦惑也(心裡有氣也要忍著,假裝畏懼,心裡在恨也得藏著,假裝恭敬,如果能這樣做,縱是喜歡耍陰謀詭計也會被迷惑)。知戒近福,惑人遠禍,俟(si、等待機會)變則存矣(知道假裝畏懼就可以得到好處,懂得假裝恭敬就可以遠離災禍,這樣的人再遇到什麼變故都沒有危難)。私人惟用,其利致遠(只要跟用得上的人都套交情,就可以長遠的對你自己有利)。天恩難測,惟財可恃(別指望永遠得到領導的保護,因為在利益面前誰都靠不住)。以奸治奸,奸滅自安(用惡人去整治惡人,壞人被治服後,整治惡人也知道了厲害,照樣也就變老實了)。伏惡勿善,其患不生(治服惡人以後,就再不重用被治服了的這個惡人,這樣他就再也幹不成什麼壞事了)。計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謀,愚者當戒哉(計策不管用就不能一條道走到底,自己沒有聰明才智就不要去耍陰謀詭計,不是特別聰明的人切記切記)。謗言卷七人微不諍,才庸不薦(對職位比自己還要低的人,沒必要給他提意見,同時,沒有真才實學的人也不要給領導推薦)。攻其人忌,人難容也(如果想攻擊別人,就找到他最遭人羨慕、嫉妒的那一個點,這樣的話,所有的人容不下他)。陷其窘地人自污,謗之易也(或者想辦法把他推到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別人就會替你攻擊他,這是最簡單也最行之有效的誹謗辦法)。善其仇者人莫識,謗之奇也(再就是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因為他們早晚會攻擊他,而且別人還不知道跟你有關係,這應當說是算一個誹謗人奇招)。究其末事人未察,謗之實也(再就是把他干過的那些別人不知道的小事情,挑出毛病來公諸於世,也是個行之有效的毀謗辦法)。設其惡言人弗辯,謗之成也(再就是到處散播他的種種壞話,而且真真假假的讓他無法分辨,這也算是可以使毀謗直接成功的辦法)。謗而不辯,其事自明,人惡稍減也(遇到誹謗能選擇沉默,當事情慢慢清楚後,別人的厭惡或許能稍微減少一些)。謗而強辯,其事反濁,人怨益增也(如果遇到誹謗強行爭辯,那麼只能是越描越黑,結果是別人的怨恨和厭惡越來越多)。失之上者,下必毀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如果領導對你的的印象不如以前了,同事們就可能開始對你不滿。換句話說,如果同事們都對你不滿意了,那麼領導也該產生懷疑了)。假天責人掩私,假民言事見信,人者盡惑焉(藉助領導來攻擊別人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藉助同事們的輿論來討取領導的信任,這樣的辦法,任誰都得上當)。示偽卷八無偽則無真也(沒有虛假,也就沒有真實)。真不忌偽,偽不代真,忌其莫辯(其實真的並不怕假的,因為假的無論如何也真不了,怕的就是真真假假摻合在一起無法區分清楚)。偽不足自禍,真無忌人惡(如果虛偽得不能到位,就會自己惹禍上身,但如果真誠要是到了無所忌諱的地步,卻也是件讓人討厭的事情)。順其上者,偽非過焉(順應領導的意思去行事,哪怕是假裝的也沒有關係)。逆其上者,真亦罪焉(但要是悖逆領導的意思行事,儘管是真誠的,到頭來也是惹煩惱上身)。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提什麼要求千萬別說的太直白,要學會曲里拐彎的用點技巧才容易成功)。拒忌明也,婉之無失(同樣的道理,拒絕什麼要求也別有什麼說什麼,委婉點兒照樣能達到目的又不會得罪人)。忠主仁也,君子仁不棄舊(所謂的「忠」,主要指的是「仁」,道德高尚者自然「仁」而且不忍棄舊,當然也就是「忠」)。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懷恩(所謂的「仁」,主要指的是用行為來感恩,而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絕對不會通過行為來感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達則背主,偽之故,非困達也(有道德底線的人儘管陷入困境也不會耍手段騙人,沒有道德底線的人一顯達,就會背著領導耍花招,這是做人虛偽不虛偽的原因,跟困境或顯達沒有關係)。俗禮,不拘者非偽;事惡,守諾者非信。物異而情易矣(如果是虛禮俗套,不去遵循也不算是什麼虛偽。但明明不是什麼好事,還說一不二的也算不上什麼誠信。所以,具體問題得去作具體分析)。降心卷九以智治人,智窮人背也(用心計來進行管理,什麼時候沒有心計使用了,別人也就不服你了)。伏人懾心,其志無改矣(其實,收伏人首先要收伏其心,只能是用道義將他們懾服住,讓他們的志向不會改變,目的就達到了)。上寵者弗明貴,上怨者休暗結(如果自己被領導寵信,就一定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但如果自己被領導瞧不起,可千萬別私下拉幫結派和領導作對)。術不顯則功成,謀暗用則致勝(不顯山不露水的權謀手段才容易成功,因為搞權謀手段要知道不用則隱蔽,用則致勝)。君子制於親,親為質自從也(其實每個人都有弱點,道德高尚者的弱點在於他們珍愛親情,把他們的親屬搞定了,他們也就曲從了)。小人畏於烈,奸恆施自敗也(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就不一樣,因為他們害怕比他們更狠更毒的人,以狠毒制狠毒,他們也就服了)。理不直言,諫非善辯,無嫌乃及焉(有道理也不需要爭個輸贏,給領導提意見更不需要爭辯,因為,只要不遭人討厭目的就能達到)。情非彰示,事不昭顯,順變乃就焉(其實不管是什麼態度或是做什麼事情,都沒必要先弄得路人盡知,只有順應形勢等緣分到了才可能成功)。仁堪誅君子,義不滅小人,仁義戒濫也(「仁義」二個字,不知道拖累了多少講究道德底線的人,對不講道德底線的人卻不起任何作用,所以,「仁義」一定不能隨意濫施)。恩莫棄賢者,威亦施奸惡,恩威戒偏也(因此,好處別忘了那些講究道德底線的人,懲罰也別忘了那些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獎懲我們都要按照遊戲規則來)。揣知卷十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善於觀察才能去了解別人,善於思索才能去理解別人)。知人不懼,知心堪御(只有了解了別人你才能無所畏懼,也只有理解了別人你才能知道怎樣去進行提防)。知不示人,示人者禍也(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藏才隱智,不懂得藏才隱智會給自己帶來煩惱)。密而測之,人忌處解矣(不僅僅需懂得藏才隱智,還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樣久而久之,別人對你的嫉恨之心就會慢慢消除掉)。君子惑於微,不惑於大(做君子的可以在小事上糊塗一點沒有關係,但在大事上絕對不能糊塗的這個道理)。小人慮於近,不慮於遠(小人們一般都在眼前的事情上患得患失,未來的事情就會考慮得少)。設疑而惑,真偽可鑒焉(一旦掌握了這個規律,再找些機會看看他們的反應,這樣就可以知道誰真誠誰虛偽,誰君子誰小人了)。附貴而緣,殃禍可避焉(然後,要認準有前途的人,去把關係搞牢固一點,以後的禍事就自然避免了)。結左右以觀情,無不知也(再就是多結交可以結交的朋友,並注意各種消息,這樣就沒有不知道的內幕了)。置險難以絕念,無不破哉(如果能夠做到時時如同身處險境並常心存憂患思識,還要放棄不可能實現的妄想,就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左右逢源了)。正統不容的人生智慧——讀《榮枯鑒》道義是社會生活的必須,否則,「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但道義絕不能靠說教來建立,這也是人類文明的常識。羅素就很實事求是,他說:「延綿了許多世代的動蕩不寧,儘管能夠容許少數人有著極高度的聖潔,但它確乎是敵視體面的公民的平凡的日常德行的。」也就是說:如果世風澆薄,應該從社會動蕩中去找原因。而在儒家文化和皇權專制的通力合作之下,中土強調的是「人而不仁何以為人」,宣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連《增廣賢文》這類總結人情世故的東西都被視為洪水猛獸,看似言說崇高以明大義,實則蒙蔽民智以馴羔羊,是史官文化及其馴導的「集體無意識」的一大特色,淵源國粹,至今依然:小說家捅了一句「逃避崇高」,頓成千夫所指;經濟學家說了句「為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被揪著前半句話罵得狗血淋頭;中學老師對學生說:「只有升學才有希望升官發財娶美女」,馬上就飯碗不保;從多如牛毛的歷史事實中概括一些「潛規則」,就成了「歪曲歷史、誤導大眾」---「精神文明」在這樣地建設著,誰還敢來挑明皇帝穿沒穿衣裳呢?當此之際,有人來出《榮枯鑒》,把史官文化篩子下的這條漏網之魚放歸生活,真是恰逢其時。《榮枯鑒》為五代時的「四朝元老」馮道所著,全書分十卷,分別名之謂「圓通」、「聞達」、「解厄」、「交結」、「節義」、「明鑒」、「謗言」、「示偽」、「降心」、「揣知」,一開卷就直截了當:「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把「原則」的「不拘」和「變易」視為當然,以這樣直言不諱的「義理解構」開宗明義,奠定了全部言說的基調。全書約三千言,除了「君子」、「小人」這兩個名詞似源儒學本義外,幾乎於禮教無涉。它言說「圓通」,不批「圓通」,只說「名者皆虛,利者惑人,人所難拒哉……名可易事難易也,心可易命難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說法是空的,利益的誘惑是實在的;說法變來變去,人們該怎麼辦還怎麼辦---揣諸生活常識,你說是耶非耶?它透視「聞達」,不作褒貶:「悅上者榮,悅下者蹇。君子悅下,上不惑名;小人悅上,下不懲惡……上疑禍本,下棄毀譽,榮者皆有小人之謂,蓋固本而舍末也。」---一個人是受上峰賞識還是受下民擁戴,其命運就大不相同;看重名節毀譽的君子與看重利害得失的小人,其生活遭遇否泰懸殊---在一個權力本位且由最高權力者「口含天憲」的社會結構中,這是不是事實?它試圖「解厄」,冷峻異常:「憂國者失身,憂己者安命……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注重道德操守的「君子」容易招災惹禍,善於搞利益交換的「小人」卻每每如魚得水---古往今來,這樣對比鮮明的事例,難道還少嗎?它剖析「結交」,不留情面:「順則為友,逆則為敵,敵友常易也……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謀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無潛藏,其害弗止。」多附和人家就廣交朋友,說人家的不是則容易樹敵;裝傻守拙容易謀得利益,而顯得聰明了往往要吃虧---以此衡量各自接觸過的種種「圈子」,把「對不對」的判斷暫時放到一邊,你說這些話准還是不準?它拆解「節義」,坦率清晰:「位高節低,人賤義薄。……不畏人言,惟計利害,此非節義之道,然生之道焉。」---爬得高的人肯定付出了道德上的代價,地位低的人很難追求什麼崇高目標;多算計利害而少一些道德顧忌,或許不合什麼風範,但這是過好日子的竅門---我們將社會階梯上下打量一下,或者看看「守法都成競爭劣勢」的非規範競爭現實,還能說它是瞎話嗎?---象這樣冷峻、客觀、低調、切實的陳述和分析,《榮枯鑒》中比比皆是,如果一一引述,這帖子就太長了。但我在寫這篇讀後感時,寫著寫著就生了推薦之心,唯願所有心性良善尚卻不諳世情的朋友都來讀讀這本書。因為,象這樣的言說方式,從難以迴避的生活現實中剖析真實,與揪著人離地的說教大唱反調,在我們這個崇尚「文以載道」的文化中,本來就很少見,再加上一些人奉行什麼「教育人、引導人」的「輿論導向」,真話就更不易聽到。但空洞的教義無助於嚴酷的生活,輕信高調甚至是打拚人生時的美麗陷阱,這於今天的許多人來說,早已是心照不宣的常識。緘口不宣易,而違拗常識難,於是就陽奉陰違,說一套做一套,昧良心說假話成了迫不得已的選擇,反而從根本上摧毀了道德底線,其結果就是越來越普遍的道德淪喪,讓口是心非成了社會常態。李贄批評明朝士大夫們「陽為禮教,陰為富貴」;嚴復感慨「華風之敝,八字盡之:始於作偽,終於無恥。」---驗之於當今,歷史的積弊到底是在減少還在增加呢?為此,我從《榮枯鑒》其後五卷中各摘一句羅列於後,是良藥還是毒餌,請諸君自品---「事不可絕,言不能盡,至親亦戒也。」(明鑒卷六)「失其上者,下必毀之;失於下者,上必疑之。」(謗言卷七)「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無失」(示偽卷八)「仁堪誅君子,義不滅小人,仁義戒濫也。」(降心卷九)「君子惑於微,不惑於大。小人慮於近,不慮於遠。(揣知卷十)馮道生活的五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的時期之一。他出生寒微,也曾仕途坎坷:坐過牢,打過仗,遭過權貴之嫉,三遇亡國之禍,還替「兒皇帝」石敬塘出使契丹,頗似黃郛替蔣介石的「交涉日本」,幫得罪不起的當家人背了千古罵名。但他終能履險如夷,得以善終,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王朝都官至宰相,位極人臣。《舊五代史·馮道傳》贊曰:「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風;道之字量(器量),深得大臣之體」,可以想見其當年的官聲很不錯;《新五代史》載:馮道死後,「時人皆共稱嘆,以為與孔子同壽,其喜為之稱譽蓋如此。」馮也自命「長樂老」,在《長樂老自敘》中對一生頗為自得。從以上所述來看,他似乎有驕傲的理由。將自己在亂世中遠害全身的心得寫下來,供他人參考,不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智慧總結嗎?在正統史官們的筆下,「長樂老」的形象並不好。這固然與馮道「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的履歷有關(見於薛居正:《舊五代史·馮道傳》中的評價),但這種將生活放在禮教之上的態度,也是遭人詬病的重要原因。歐陽修編《新五代史》時,斥馮道為「無廉恥者」;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更罵他是「奸臣之尤」;一直到范文瀾寫《中國通史》,仍不勝鄙夷地說:「想到馮道,就會想到官僚是多麼可憎的腐朽物」。史官們罵他,認為他的多變無節的政治表現,是不可饒恕的品格問題,但葛建雄教授在其所著的《亂世的兩難選擇》中說得好:「馮道一生所事四朝,合計不過三十一年,如果他生在康熙、乾隆時代,他的一生仕途,剛剛超過皇帝享國時間之半,不用說換代,還等不到易君……馮道除非住進桃花源,或者悠遊林下,否則總得為這些皇帝效勞。」---換句話說,是皇帝們自己不爭氣,沒法讓身為宰輔的人盡忠,不幸而伴上了這些目不識丁、鮮廉寡恥而又殺人不眨眼的皇帝,不願象王子比干、范滂、李膺那樣的愚忠,有何不可呢?如果以為唐末帝李叢珂、晉出帝石重貴、漢隱帝劉承佑這些末代君王丟江山都是馮道不盡職守,那豈不是要周恩來代毛澤東為「文革」負責?與史官們大義凜然的苛責不同,與馮道同一時代的人,多讚譽他的品行修養和從政才能。為政之才,不必多論,即以德操言,馮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行軍時與士卒同吃同住,領俸祿便與隨從和僕人共享;同僚搶了個民女送給他,要他納以為妾,他卻把民女送還其家長;大軍俘獲了敵國的女眷,他把她們保護在尼姑蓭中;居喪時不僅親事稼穡,傾家賑災,而且悄悄替人家耕種荒地,還不受謝---這些是說私德。在仕途中,他第一次坐牢就是因直諫劉守光不要稱帝而獲罪,臨死前又因力阻周世宗勞師遠征而遭嫌,可見其為官並非如范文瀾所說的「觀望形勢,計算利害,謀而後動,絲毫不差。」在長達30餘年的官宦生涯中,除了對矜驕的安重海不予提醒聽其惹禍身亡、替造反的郭威誘騙後漢王族劉贇,並無其他惡行,多的是勸君勤政、諷君憫農、諫君勿行輕躁的「直臣」所為;而且自擔任宰相後,提拔重用的多是「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對那些品行不正、辦事浮躁的世家顯貴則多有抑制---這些事例,史實銘在,范文瀾卻說人家「捨棄敗弱,奉還勝強,按照時機來做,不過早也不過遲,被捨棄者來不及怨恨,被奉還者正適合需要,他就這樣避免危害,長享富貴」,顯失公平。司馬光在「通鑒」中就說馮道:「人莫測其喜慍,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依違兩可,無所操決。---一個「史學權威」,一個恪守禮教的封建權臣,持論如此一致,不禁令人慨嘆:千載倏忽,一脈相承!但年復一年、代復一代的「唱高調」,效果又如何呢?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生,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樣的弔詭,就是實踐的回答。《榮枯鑒》的主要意圖是為「高管」們提供給一種處事和辦事哲學,首先對「君子」和「小人」的行為作了客觀分析,「君子」和「小人」各行其道,各得其所,無須被善、惡觀點所束縛。如:「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仕不計善惡,遷無論奸小」,「君子非貴,小人非賤,貴賤莫以名世。」其次是如何辨別「君子」和「小人」,最後是如何使用「君子」和「小人」,這些觀點都基於「圓通」、「順達」的旨要,是「王道」管理者必備心法……。古籍處世七書之《止學》原文及譯文《止學》是一部湮沒久遠的關於勝敗榮辱的絕學!當你開始學習此智慧時,你便已站在了人生的制高點上!《止學》作者,王通,號文中子,(584--617一說580--617)隋朝大儒,姓王名通,字仲淹,隋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鄉)人。也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謝世後,被門弟子私謚為「文中子」。史書中關於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門下的弟子則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開國時的一批元勛魏徵、李靖、徐世績、房玄齡……。所以他對於開創唐代文化思想來說是功績卓絕的。此著作是以道家之思想論處世之道的典範之作。《止學》就是教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在什麼地方停下來的學問。從事物之間的相互變化出發,水滿則溢、月圓則缺,所以要「適可而止」。「有餘」就不好,「不足」就補之,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凡是按《止學》要旨去做的人,無不獲得令人側目的成就。知行者並不少見,知止者卻少而又少。歷史上,曾國潘是運用「止學」最成功的一個。曾國藩的書房中,有四個醒目的大字「克己止學」。曾國藩常講:「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慾,不因感極而求妄。」「富貴常蹈危機」、「盛時須作衰時想」。他時時以一個「止」字為行動之本,從反面考慮問題,不越雷池,無張狂樣,止急、止妄、止放、止欲、止盲、止做、止狹、止露、止身、止危、止為、止明、止過、止性,以此求得最大的人生保險,在滿清王朝排漢擠漢的官場中,功成身退。而今人李嘉誠更是按《止學》的要義身體力行,甚至將「知止」二字高懸於辦公室的醒目之處,終使其成為一代商界至尊。他們均是「知止」的范和「止學」的受益者,這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止學》的影響是深遠的,任何人都不該忽視,成大事都尤其如此。全文分十卷,每卷論述一個主題,分別為智、用勢、利、辯、譽、情、蹇、釋怨、心、修身。但每個主題的統率都是「止」。作者的用意,就是要教化讀者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應該「停」下來。正所謂「水滿則溢、月圓則缺」,為人處事,當止則止。我讀了《止學》後,我感到以下幾條對如何做人處事具有啟迪作用:1、人要知足,知足常樂。2、人要低調,有所保留。3、大智若愚,難得糊塗。4、以智止智,以理服人。5、自信自強,自律自控。6、能屈能伸,張弛有度。7、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進有所止。8、行當行之行,止當止之止。《止學》隋 文中子一部湮沒久遠的關於勝敗榮辱的絕學,凡是按《止學》要旨去做的人,均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止學》系古藉專家馬先生有關傳統謀略學中最有價值的整理,它不僅是傳統文化關於「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凡按本書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側目的成就。《止學》全文智極則愚也。聖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謀人者成於智,亦喪於智也。謀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智有所缺,深存其敵,慎之少禍焉。智不及而謀大者毀,智無歇而謀遠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飾智,以智止智,智也。勢無常也,仁者勿恃。勢伏凶也,智者不矜。勢莫加君子,德休於小人。君子勢不於力也,力盡而勢亡焉。小人勢不惠人也,趨之必禍焉。眾成其勢,一人堪毀。強者凌弱,人怨乃棄。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勢或失之,名或謗之,少怨者再得也。勢固滅之,人固死之,無驕者惠嗣焉。惑人者無逾利也,利無求弗獲,德無施不積。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利大傷身,利小惠人,擇之宜慎也。天貴於時,人貴於明,動之有戒也。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利無獨據,運有興衰,存畏警焉。物朴乃存,器工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王者不辯,辯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忠臣不表其功,竊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隱,人惡,謗賢者固小人矣。譽存其偽,諂者以譽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贊。貪巧之功,天不佑也。賞譽勿輕,輕則譽賤,賤則無功也。受譽知辭,辭則德顯,顯則釋疑也。上下無爭,譽之不廢焉。人無譽堪存,譽非正當滅。求譽不得,或為福也。情濫無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神鬼莫測。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上下知離,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榮,情不可攀也。情存疏也,近不過己,智者無痴焉。情難追也,逝者不返,明者無悔焉。多情者多艱,寡情者少難。情之不斂,運無幸耳。人困乃正,命順乃奇。以正化奇,止為樞也。事變非智勿曉,事本非止勿存。天災示警,逆之必亡;人禍告誡,省之固益。燥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視己勿重者重,視人為輕者輕。患以心生,以蹇(jian)為樂,蹇不為蹇矣。窮不言富,賤不趨貴。忍辱為大,不怒為尊。蹇非敵也,敵乃亂焉。世之不公,人怨難止。窮富為仇,彌禍不消。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小人存隙必報,必報自毀也。和而弗爭,謀之首也。名不正而謗興,正名者必自屈焉。惑不解而恨重,釋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無結焉。寬不足以悅人,嚴堪補也。敬無助於勸善,諍堪教矣。欲無止也,其心堪制。惑無盡也,其行乃解。不求於人,其尊弗傷。無嗜之病,其身靡失。自棄者人莫救也。苦樂無形,成於心焉。榮辱存異,賢者同焉。事之未濟,志之非達,心無怨而憂患弗加矣。仁者好禮,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顯其心哉。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納言無失,不輟亡廢。小處容疵,大節堪毀。敬人敬,德之厚也。誠非虛致,君子不行詭道。禍由己生,小人難於勝己。謗言無懼,強者不縱,堪驗其德焉。不察其德,非識人也。識而勿用,非大德矣。===========譯文============智卷一【原文】智極則愚也。聖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譯文】過於聰明就是愚蠢了。聖人不擔心自己的智謀少,而擔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原文】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譯文】才能出眾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並不顯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實充滿危險,有智慧的人不戀權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適可而止,小聰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謀劃,智計有窮盡的時候而天道卻沒有盡頭。【原文】謀人者成於智,亦喪於智也。謀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敵,慎之少禍焉。【譯文】謀劃別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計上,也會失敗在其智計上。謀劃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計,也要舍其智計。智計有它缺欠的地方,謀略存有他的敵手,謹慎使用才能減少禍患。【原文】智不及而謀大者毀,智無歇而謀遠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飾智,以智止智,智也。【譯文】智慧不夠卻謀劃大事的人只能失敗,智計不知停止卻謀求長遠的人很難如願。對有智慧的人說智慧,對愚蠢的人說愚蠢,用愚蠢來掩飾智慧,用智慧來停止智計,這是真正的智慧。用勢卷二【原文】勢無常也,仁者勿恃。勢伏凶也,智者不矜。【譯文】勢力沒有永恆的,仁德的人不會依靠它。勢力埋伏著兇險,有智慧的人不會誇耀它。勢莫及君子,德休與小人。君子勢不於力也,力盡而勢亡焉。小人勢不惠人也,趨之必禍焉。【譯文】勢力不要施加給君子,仁德不能給予小人。君子的勢力不表現在權勢上,以權勢為勢力的人一旦權勢喪失勢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勢力不會給人帶來好處,趨附它一定會招致禍害啊。【原文】眾成其勢,一人堪毀。強者凌弱,人怨乃棄。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譯文】眾多的人才能成就勢力,一個人卻可以毀掉它。有勢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們怨恨他就會離棄他。勢力達到頂點而不知退讓的人讓人猜疑,地位尊貴而不謙恭的人使人嫉恨。【原文】勢或失之,名或謗之,少怨者再得也。勢固滅之,人固死之,無驕者惠嗣焉。【譯文】勢力有時會失去,名聲有時會遭誹謗,少發怨言的人能失而復得。勢力一定會消失的,人終會死亡的,不驕縱的人才能惠及子孫。利卷三【原文】惑人者無逾利也。利無求弗獲,德無施不積。【譯文】迷惑人的東西沒有超過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獲得,仁德不施捨就不能積累。【原文】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利大傷身,利小惠人,擇之宜慎也。天貴於明,動之有戒也。【譯文】追逐利益的人眾多但富貴的人卻很少,賢明的人出讓功勞但他的名望卻有增高。利益大的容易傷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給自己帶來實惠,選擇它們應該慎重。天道貴在有其規律,人貴在明智有節,行動要遵守戒規。【原文】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譯文】許多人都能看見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許多人都視為有害的東西,有的卻是有利益的。君子重視道義而輕視利益,小人貪戀利益而遠離信用,利益可以驅使小人而不能驅使君子。【原文】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利無獨據,遠有興衰,存畏警焉。【譯文】利益沒有窮盡的地方,生命卻有終了的時候,不懈怠就可以了。利益不能獨自佔據,運氣有好有壞,心存畏懼就能警醒了。辯卷四【原文】物朴乃存,器工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譯文】事物樸實無華纔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華美纔招致損傷。拙於言辭纔能隱藏真意,話語說盡鋒芒就顯露了。【原文】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譯文】見識不能超過別人的人,不要說判斷的話。勢力弱於別人的人,不要說忌諱的話。力量不如別人的人,不要說勉強的話。【原文】王者不辨,辨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譯文】稱王的人不和人爭辯,爭辯會減少他的威嚴。有智慧的人話語遲鈍,話語遲鈍可以迷惑敵人。勇敢的人並不多言,多言會使行動猶豫。【原文】忠臣不表其功,竊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隱人惡,謗賢者固小人矣。【譯文】忠臣不會表白他的功勞,偷取他人功勞的人一定是奸臣。君子可以替人隱瞞缺點,誹謗賢德之士的人一定是小人。譽卷五【原文】好譽者多辱也。譽滿主驚,名高眾之所忌焉。【譯文】喜好名譽的人多數會遭受侮辱。讚譽太多君主就會驚恐,名聲太高就會招來眾人嫉恨。【原文】譽存其偽,諂者以譽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贊。貪巧之功,天不佑也。【譯文】名譽有虛假的,諂媚的人用它來欺騙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會自我讚揚。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會保佑他。【原文】賞譽勿輕,輕者譽賤,賤則無功也。受譽知辭,辭則德顯,顯則釋疑也。上下無爭,譽之不廢焉。【譯文】賞給他人名譽不要隨便,太隨便了名譽就不貴重了,不貴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接受榮譽要懂得辭讓,辭讓就能顯現美德,顯現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上司和下屬沒有爭鬥,他們的名譽就不會被廢棄了。【原文】人無譽堪存,譽非正當滅。求譽不得,或為福也。【譯文】人沒有名譽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來的名譽卻能讓人毀滅。求取名譽而得不到,這也許就是福氣。情卷六【原文】情濫無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神鬼莫測。【譯文】情感過度就沒有品行,慾望太多就會失去法則。神色保持不變,就無人能猜測出他的心思。【原文】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上下知離,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榮,情不可攀也。【譯文】上司沒有度量容人就會失去威信,下屬不能忍受屈辱就不會成就事業。上司和下屬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的地位自然會保全。君主和臣子過於親密,做臣子的反而會招來禍殃。小人的榮達,不可以和他們攀附交情。【原文】情存疏也,近不過己,智者無痴焉。情難追也,逝者不返,明者無悔焉。【譯文】情感有疏遠的時候,最親近的人不會超過自己,有智慧的人不會對他人痴迷。情感難以追尋,過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會懊悔不已。【原文】多情者多艱,寡情者少難。情之不斂,運無幸耳。【譯文】注重情感的人艱辛多,缺乏情義的人磨難少。情感不加收斂,命運就不會有好結果了。蹇卷七【原文】人困乃正,命順乃奇。以正化奇,止為樞也。【譯文】人處困厄是正常的,命運順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轉化為順境,有所不為是關鍵。【原文】事變非智勿曉,事本非止勿存。天災示警,逆之必亡;人禍告誡,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譯文】事情的變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無法保存。天降災難表示警告,違逆它一定會滅亡;人生禍亂讓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處。躁進產生無窮禍患,困境容易生出邪惡的念頭,不停止就不能阻止此中害處的蔓延了。【原文】視己勿重者重,視人為輕者輕。患以心生,以蹇為樂,蹇不為蹇矣。【譯文】看視自己並不重要的人為人所重視,看視別人十分輕視的人被人輕賤。禍患從思想引發,如果把困境視為樂事,那麼困境就不是困境了。【原文】窮不言富,賤不趨貴。忍辱為大,不怒為尊。蹇非敵也,敵乃亂焉。【譯文】窮困不可以說富貴的事,貧賤不要去攀附富貴的人。忍受屈辱是最重要的,不發怨怒是最寶貴的。困境不是敵人,真正的敵人是放縱胡為。釋怨卷八【原文】世之不公,人怨難止。窮富為仇,彌禍不消。【譯文】世道不公平,人們的怨恨就難以停止。窮人與富人互相仇視,遍布的禍患就無法消除。【原文】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小人存隙必報,必報自毀也。和而弗爭,謀之首也。【譯文】君子不計較以往的恩怨,計較以往的恩怨會損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報復,這樣只能讓我毀滅。講和而不爭鬥,這是謀略首先要考慮的。【原文】名不正而謗興,正名者必自屈焉。惑不解而恨重,釋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無結焉。【譯文】沒有適當的名義就會惹來非議,讓名義歸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會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譴責了。自私的念頭不產生,仇怨就不會結下了。【原文】寬不足以悅人,嚴堪補也。敬無助於勸善,諍堪教矣。【譯文】寬厚並不能討好所有的人,嚴厲可以作為它的補充。恭敬對勸人改過沒有幫助,諍諫就可以教導他了。心卷九【原文】欲無止也,其心堪制。惑無盡也,其行乃解。【譯文】慾望是沒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疑惑是沒有盡頭的,踐行就能解除它。【原文】不求於人,其尊弗傷。無嗜之病,其身靡失。自棄者人莫救也。【譯文】不向他人求助,尊嚴就不能受到傷害。沒有特殊愛好的毛病,自身就不會迷失。自我放棄的人人們無法拯救他。【原文】苦樂無形,成於心焉。榮辱存異,賢者同焉。事之未濟,志之非達,心無怨而懮患弗加矣。【譯文】苦與樂沒有一定的形態,它的形成取決於人們的思想。榮與辱存有差異,賢明的人卻同等對待它們。事情沒有成功,志向不能達到,思想上沒有抱怨就不會增加人的懮慮和禍患了。【原文】仁者好禮,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顯其心哉。【譯文】仁德的人喜好禮儀,是不願欺騙他的思想。有智慧的人顯現愚鈍,是不想暴露他的思想。修身卷十【原文】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纔必曲,其人非善矣。【譯文】讓人信服的是一個人的品行。不培養品行,人的纔能就會用於偏邪,他的下場便不是善終了。【原文】納言無失,不輟亡廢。小處容庇,大節堪毀。敬人敬,德之厚也。【譯文】採納他人的建議就沒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會前功盡棄。小的地方存有缺點,大的節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這是提高品德的關鍵處。【原文】誠非虛致,君子不行詭道。禍由己生,小人難於勝己。謗言無懼,強者不縱,堪險其德焉。【譯文】真誠不能靠虛假得來,所以君子不使用詭詐之術。禍患由於自身而產生,小人很難戰勝自己。對誹謗的話不懼怕,對勢大的人不放縱,以此可以驗證一個人的品德了。【原文】不察其德,非識人也。識而勿用,非大德也。【譯文】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會識別人。能識人卻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說是德高者了。
推薦閱讀:
※五十六 無數秋山入小樓
※五十四 幽棲只自憐
※盤點史上十位有本事的權臣,曹操不是第一,張居正為何進不了前三
※張居正一項不起眼的改革措施如何成為埋葬大明朝的導火索?
※張居正:改革家的一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