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雄才大略的李斯為何輸給小人

李斯,秦國丞相,法家巨子。趙高,野史上是個阿諛奉承的宦官。秦始皇一死,趙高先拉攏後誣陷,輕而易舉將李斯腰斬於咸陽,滅三族。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人怎麼會輕易敗給一個小人呢?

李斯替秦始皇背的兩個黑鍋

瀟湘藍

李斯,在秦國歷史上赫赫有名,他替秦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其人不僅眼光遠大,而且文才卓著,《諫逐客書》論理嚴密,措辭精妙。魯迅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他所作出的貢獻蔭及後世幾千年,非常罕見。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為什麼會落得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這樣非常悲慘的境地呢?

李斯之才,為秦始皇所用,但他卻未必真的懂帝王的心思。

第一,毒殺韓非子。

韓非子,法家集大成者。李斯和他同拜荀卿為師,才學自稱不如韓非子。韓非子出生皇族,從小口吃,卻天賦異稟。其人為韓王室忌憚,始終不受重用。但韓非子在這種抑鬱不得志的困境中寫出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富國強民的法家巨作,盛名遠揚,秦王嬴政看到後極為讚賞:「寡人得見並與之游,死不恨矣。」於是,他出兵攻打韓國,迫使韓非子出使秦國。

韓非子來到秦國,和秦王縱論天下,最後卻勸秦王:先滅趙,緩伐韓。這點讓秦王猛然警醒,韓非子並無心協秦一統天下,他是韓國的王族,所作所為必不負韓國為上。

其二,韓非子的著作,對帝王之術分析透徹。

「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是說法律條文要明文告知,而權謀招術不能讓人察覺。「君無見其所欲,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這是說君王要將自己的喜惡都隱藏起來,不為臣子覺察所知,才能自如地運用權謀生殺予奪。這些法家巨作一方面令秦王愛不釋手,一方面也令秦王十分忌憚。這對於謀求天下的秦王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於韓非子,不是僭越了嗎?你這麼懂,是你謀天下還是要制衡帝王呢?

其三,秦王深知韓非子出生皇族,和出生平民的李斯比起來,後者將功名富貴完全寄予秦王一人,用起來順心順手,全無後顧之憂。而韓非子還有可能輔助韓國,針對秦國,有不少有力的措施。這三者結合起來,放虎歸山,實在是風險太大了。

那麼歷史上有人認為的,李斯因嫉妒而殺韓非的說法,也有幾點值得懷疑。第一,兩人同學多年,李斯公開承認韓非子高於他,並沒有避諱,兩人也沒有任何不和的記錄。若僅僅是嫉妒,李斯可以聯合姚賈把韓非子趕回韓國,沒必要背負殺人的罪名。

第二,從李斯的性格來看,他骨子裡是個謹慎甚至是膽小的人,從他被趙高陷害的經過來看,李斯有雄才大略,卻不具備防範小人的心機。他一心一意為秦王做事,所操心的是經國大略,琢磨的是文章書法。與小人鬥智斗勇的例子還真是沒有。他甚至也沒有太多揣摩秦王的心思,否則不會不早留個心眼,給自己找條退路。即便是面對胡亥這樣昏庸的帝王面前,還是傻乎乎一門心思想做事。以致於身首異處的當口,才明白,天倫之樂,才是人生大幸。

所以,韓非子之死,極有可能,主要是嬴政的帝王之術導致的。至於,姚賈的讒言不過是給了秦王將韓非下獄的一個理由,而派李斯下毒於韓非,也是實實在在讓臣子背個千古罵名。

第二,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咸陽宮宴請群臣,博士淳于越進言,要求秦王師法周朝,將土地分封給諸王子和功臣。嬴政非常反感。他一向重視變法,信奉「世異則事異」,欣賞韓非子的「如今還讚賞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分封制不利於天下統一。各地稱王,一旦你強我弱,不是又要回到諸侯爭霸的局面嗎?嬴政始終致力於中央專制政權。這個淳于越也太拎不清了。秦王也不動聲色,把淳于越這件事交給李斯去處理。

實際上,秦王對法家之術瞭然於心,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幹的執行者。

李斯協助秦王統一車軌、度量衡、文字。這個時候是需要統一儒生們的思想了。李斯分析,儒生們能言善辯,口無遮攔。都是讀書多了,恃才傲物的緣故。於是秦王和李斯商議之後下令「焚書」。目的就是要震懾天下讀書人。李斯也是一介平民,苦讀詩書拜師學藝才有了錦繡前程。一介文臣不可能將詩書作為禍害。而當時的珍貴的文獻古籍都由秦王宮中的博士掌管,這個不在焚書之內。他們焚燒的不過是民間儒生們的抄本,一把火真正要燒掉的是儒生們膽大包天、無所畏懼的氣勢。

其二「坑儒」是歷史上的一個誤傳。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焚詩書,坑術士。」這個很清楚,秦始皇當年坑殺的是辱罵秦王的術士。到了東晉年間,被訛傳為「坑儒」,無人糾正至今。這個不用贅述,史論已定。

毒殺韓非子是執行皇命。「焚書」是秦王要滅儒生的傲氣,「坑儒」是「坑術」的誤傳。李斯對秦王言聽計從,在執行中大展雄才,為秦帝國立下千秋功勛,也因為太過懼怕王威,看中身名,被秦王利用,為後世詬病。

秦始皇第五次東巡,身邊帶著四個重要的人物:李斯、趙高、胡亥、蒙毅。趙高不離左右,是他最親近的人。

其一、李斯和趙高,出生都是平民。

李斯出生毫無背景。最早是個掌管文書的小吏。有一天,他看到米倉中的老鼠和廁所中的老鼠的不同境遇時,頓悟「人不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他目睹了環境的重要性,並由此立志,高居廟堂之上而非庸居鄉里,他要做人人仰慕的倉中之鼠,而非令人嫌惡的廁中之鼠。從老鼠哲學出發,李斯一路從楚國、齊國走到秦國,從長史、廷尉、做到丞相,從位高權重、合謀改詔到腰斬咸陽。他用實際行為詮釋了這種老鼠人生。

如今看來是一個多麼可悲可嘆的笑話。

趙高的出生更為隱秘:「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這是說趙高的母親受過刑罰,身體或面容上留下了殘缺,因此趙高兄弟從出生起就低人一等,似乎更為可憐。他的身份是比普通庶民還要低半級,所以從小就遭受世人的鄙夷,看到的都是人世黑暗的一面。因此他的奮起,是從白眼,冷笑、譏諷中逼出來的,自然帶著一股冷酷的陰森之氣。與他最後的肆虐和張狂是對稱的。

其二,李斯以才學急急入世,趙高用心機春風化雨。

李斯從家鄉辭官求學,拜荀卿為師。荀卿的思想接近法家,他對儒學進行了發揮和改造,主要教授的是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這對於雄心勃勃,期望通過真才實學改變平民身份和環境地位的李斯來說,是正中下懷的。所以他學的是法家的「帝王之術」,研究是治理國家的具體措施,實際上做的也是利國利民的實事。

趙高為人也很勤奮,歷史上稱他為法律學家和書法家。想來秦國人才濟濟,從不缺學識淵博之士。而趙高也沒有任何著名的舉措建議為秦王賞識,但他還是引起了嬴政的注意。總之,趙高被嬴政看中,一是懂法,二是書法一流。並不是野史所說的只會阿諛奉承的宦官末流。他不僅被秦始皇提拔為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而且還成為公子胡亥的老師,專門教習法律刑名。但趙高的才學和影響力遠不如李斯。然而秦始皇和胡亥對的信任和賞識遠甚於李斯。所以世人揣測他察言觀色和逢迎獻媚的本事了得。

嬴政深諳帝王之術,一般不會喜怒於色,要拍他的馬屁實在不易。由此可見,趙高的能耐,一言一行如春風化雨,隨風潛入,都細細地都拍到了點子上,且還深藏不漏,自然舒適。以致於,秦王根本離不開他。哪怕他知法犯法,被判處死罪時,秦王嬴政都能一筆勾銷,一言不提,繼續保在身邊鞍前馬後,位高權重。至於胡亥,得到秦王的偏愛,也多半是趙高這個師傅悉心指點的緣故。有這兩個人穩穩地被趙高攥在手裡,趙高不奪天下,沒有篡位之心,真是「情理不容」了。

第三,李斯做事,趙高做人。

李斯協助秦王,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度量衡。建立中央專制統治,影響中國兩千餘年,功勛千秋。趙高做了什麼?培養了一個無能的秦二世,知法犯法、指鹿為馬。

兩者相比,李斯才高,專心做事。趙高恃才,一味做人。同樣是學識淵博,人生追求完全不同。李斯不管誰做皇帝,只求保住廟堂高位。趙高收服身邊所有人,低頭抬頭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這麼看,李斯還有懼怕的,趙高已經無恐了。做事的功在千秋,做人的攻心為上,沒有比人心更難控制的,誰更厲害呢。

第四,李斯懦弱,趙高陰狠。

從性格上來講,李斯懦弱,被自己的老鼠哲學所困,一句「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為人生格言,卻是作繭自縛。趙高陰狠。位高權重之時尚有恃無恐,知法犯法。其人能耐與膽略不可估量。

趙高殺李斯,猶如玩只老鼠。

後世人臣從李斯身上看到迂腐和急世。從趙高身上看到野心和貪婪。不過人世繁雜,豈是小人二字可以說清的。「小人」不過是圖一時口快,真正的緣由,還是人性的局限和法律的不健全。秦始皇一生致力於法治,最後卻被個小人鑽了空子,輕輕一筆,毀了長城,換了江山。法不健全,一切都是虛言。


推薦閱讀:

小人無錯,君子常過
「道友請留步」——評申公豹
小人無錯,君子常過——摘自趙妙果道德經學用
小人的手段
踢去你的小人

TAG:李斯 | 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