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0~2歲嬰幼兒餵養指南》及解讀
汪之頊,盛曉陽,蘇宜香
中國營養學會「婦幼人群膳食指南修訂專家工作組」
前言
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是社會和家庭關注的焦點,也是衡量國家、地區社會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生命早期的營養和發育對體格生長、智力發育、免疫功能等近期及後續健康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不但決定一生的健康走向,甚至可以產生代際效應。出生後至滿2周歲階段構成生命早期1000d關鍵窗口期中三分之二的時長,該階段的合理餵養和良好營養無疑是兒童近期和遠期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根據嬰幼兒生理和營養需要特點,充分考慮當前嬰幼兒餵養存在的問題,提出嬰幼兒餵養的指南建議,幫助父母科學合理地餵養嬰幼兒,是促進嬰幼兒健康的重要舉措。《中國嬰幼兒餵養指南》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日臻完善。最新版嬰幼兒餵養指南將2周歲前劃分為「6月齡內」和「7~24月齡」兩個階段,使相應建議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更強。
26月齡內嬰兒母乳餵養指南出生後1~180d內的嬰兒,即6月齡內階段。是一生中生長發育的第一個高峰期,對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高於其他任何時期;但嬰兒消化器官和排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功能不健全,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及代謝廢物的排泄能力仍較低。母乳既可提供優質、全面、充足和結構適宜的營養素, 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又能完美地適應其尚未成熟的消化能力,並促進其器官發育和功能成熟。同時母乳餵養又能避免過度餵養,使嬰兒獲得最佳的、健康的生長速率,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礎。在食物形式上,6月齡內嬰兒需要完成從宮內依賴母體營養到宮外依賴食物營養的過渡,母乳是完成這一過渡最好的食物,任何其他食物都不能與母乳相媲美。母乳餵養能滿足嬰兒6月齡內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母乳中的營養素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構成一個特殊的生物系統,為嬰兒提供全方位呵護,助其在離開母體子宮的保護後,仍能順利地適應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健康成長。應遵循以下六條指南建議。
2.1 產後儘早開奶,堅持新生兒第一口食物是母乳初乳富含營養和免疫活性物質,有助於腸道功能發展,並提供免疫保護。母親分娩後,應儘早開奶,讓嬰兒開始吸吮乳頭,獲得初乳並進一步刺激泌乳、增加乳汁分泌。嬰兒出生後第一口給予母乳,有利於預防嬰兒過敏,並減輕新生兒黃疸、體重下降和低血糖的發生。此外,讓嬰兒儘早反覆吸吮乳頭,是確保成功純母乳餵養的關鍵。嬰兒出生時,體內具有一定的能量儲備,可滿足至少3d的代謝需求。開奶過程中不用擔心新生兒飢餓,嬰兒體重下降只要不超過出生體重的7%就應堅持純母乳餵養。溫馨環境、愉悅心情、精神鼓勵、乳腺按摩等輔助因素有助於順利成功開奶。準備母乳餵養應從孕期開始。
2.2 堅持6月齡內純母乳餵養純母乳餵養能滿足嬰兒6月齡以內所需要的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此外,母乳有利於腸道健康微生態環境建立和腸道功能成熟,降低感染性疾病和過敏發生的風險。母乳餵養營造母子情感交流的環境,給嬰兒最大的安全感,有利於嬰兒心理、行為和情感發展。母乳是最佳的營養支持,母乳餵養的嬰兒最聰明。母乳餵養經濟、安全又方便,同時有利於避免母體產後體重滯留,並降低母體乳腺癌、卵巢癌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9]。應堅持純母乳餵養6月。母乳餵養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專業人員的技術指導,家庭、社區和工作單位應積極支持。充分利用政策和法律保護母乳餵養。
2.3 順應餵養,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
母乳餵養應順應嬰兒胃腸道成熟和生長發育過程,從按需餵養模式向規律餵養模式遞進。嬰兒飢餓是按需餵養的基礎,飢餓引起哭鬧時應及時喂哺,不要強求餵奶次數和時間,特別是3月齡以前的嬰兒。嬰兒生後2~4w就基本建立了自己的進食規律,家長應明確感知其進食規律的時間信息。隨著月齡增加,嬰兒胃容量逐漸增加,單次攝乳量也隨之增加,哺喂間隔則會相應延長,餵奶次數減少,逐漸建立起規律哺喂的良好習慣。如果嬰兒哭鬧明顯不符平日進食規律,應該首先排除非飢餓原因,如胃腸不適等。非飢餓原因哭鬧時,增加哺喂次數只能緩解嬰兒的焦躁心理,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應及時就醫。
2.4 生後數日開始補充維生素D,不需補鈣人乳中維生素D含量低,母乳餵養兒不能獲得足量的維生素D。適宜的陽光照射能促進皮膚中維生素D的合成,但鑒於養育方式的限制,陽光照射可能不是6月齡內嬰兒獲得維生素D最方便的途徑。嬰兒出生後數日就應開始每日補充維生素D 10mg(400 IU)。純母乳餵養能滿足嬰兒骨骼生長對鈣的需求,不需額外補鈣。推薦新生兒出生後補充維生素K,特別是剖宮產新生兒。
2.5 嬰兒配方奶是不能純母乳餵養時的無奈選擇由於嬰兒患有某些代謝性疾病或乳母患有某些傳染性或精神性疾病,乳汁分泌不足或無乳汁分泌等原因,不能用純母乳餵養嬰兒時,建議首選適合於6月齡內嬰兒的配方奶餵養,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態奶、成人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餵養嬰兒。任何嬰兒配方奶都不能與母乳相媲美,只能作為純母乳餵養失敗後無奈的選擇,或者6月齡後對母乳的補充。6月齡前放棄母乳餵養而選擇嬰兒配方奶,對嬰兒的健康是不利的。
2.6 監測體格指標,保持健康生長身長和體重是反映嬰兒餵養和營養狀況的直觀指標。患病或餵養不當時,營養不足會使嬰兒生長緩慢或停滯。6月齡內嬰兒應每半月測一次身長和體重,病後恢復期可增加測量次數,並選用世界衛生組織的《兒童生長曲線》判斷嬰兒的是否得到正確、合理餵養。嬰兒生長有自身規律,過快、過慢生長都不利於兒童遠期健康。嬰兒生長存在個體差異,也有階段性波動,不必相互攀比生長指標。母乳餵養兒的體重增長可能低於配方奶餵養兒,只要處於正常的生長曲線軌跡,即是健康的生長狀態。
3 7~24月齡嬰幼兒餵養指南7~24月齡嬰幼兒是指滿6月齡(出生180d後)至2周歲內(24月齡內)的嬰幼兒。這個階段的嬰幼兒處於1000日機遇窗口期的第三階段,適宜的營養和餵養不僅關係到近期的生長發育,也關係到長期的健康。對於這個階段的嬰幼兒,母乳仍然是重要的營養來源,但單一的母乳餵養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其對能量以及營養素的需求,必須引入其他營養豐富的食物。與此同時,該月齡段嬰幼兒胃腸道等消化器官的發育、感知覺以及認知行為能力的發展,也需要其有機會通過接觸、感受和嘗試,逐步體驗和適應多樣化的食物,從被動接受餵養轉變到自主進食。該階段嬰幼兒餵養的特殊性還在於父母及餵養者的餵養行為對嬰幼兒營養和飲食行為有顯著的影響。順應嬰幼兒需求餵養,有助於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並具有長期而深遠的影響。依據嬰幼兒營養和餵養的需求,考慮我國嬰幼兒餵養現狀和營養健康情況,基於目前已有的證據,同時參考WHO等的相關建議,對7~24月齡嬰幼兒的餵養提出以下六條指南建議。
3.1 繼續母乳餵養,滿6月齡起添加輔食
母乳仍然可以為滿6月齡後嬰幼兒提供部分能量,優質蛋白質、鈣等重要營養素,以及各種免疫保護因子等。繼續母乳餵養仍然有助於促進母子間的親密接觸,促進嬰幼兒的發育。因此7~24月齡嬰幼兒應繼續母乳餵養。不能母乳餵養或母乳不足時,需要以配方奶作為母乳的補充。嬰兒滿6月齡時,胃腸道等消化器官已相對發育完善,可消化母乳以外的多樣化食物。同時,嬰兒的口腔運動功能,味覺、嗅覺、觸覺等感知覺,以及心理、認知和行為能力也已準備好接受新的食物。此時開始添加輔食,不僅能滿足嬰兒的營養需求,也能滿足其心理需求,並促進其感知覺、心理及認知和行為能力的發展。
3.2從富鐵糊狀食品開始,逐步加達到食品多樣7~12月齡嬰兒所需能量約1/3~1/2來自輔食,13~24月齡幼兒約1/2~2/3的能量來自輔食,而嬰幼兒來自輔食的鐵更高達需要量的99%。因而嬰兒最先添加的輔食應該是富鐵的高能量食物,如強化鐵的嬰兒米粉、肉泥等。在此基礎上逐漸引入其他不同種類的食物以提供不同的營養素。輔食添加的原則:每次只添加一種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循序漸進。從一種富鐵泥糊狀食物開始,逐漸增加食物種類,逐漸過渡到半固體或固體食物,如爛面、肉末、碎菜、水果粒等。每引入一種新的食物應適應2~3d,密切觀察是否出現嘔吐、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適應一種食物後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3.3提倡順應餵養,鼓勵但不強迫進食隨著嬰幼兒生長發育,父母及餵養者應根據其營養需求的變化,感知覺,以及認知、行為和運動能力的發展,順應嬰幼兒的需要進行餵養,幫助嬰幼兒逐步達到與家人一致的規律進餐模式,並學會自主進食,遵守必要的進餐禮儀。父母及餵養者有責任為嬰幼兒提供多樣化,且與其發育水平相適應的食物,在餵養過程中應及時感知嬰幼兒所發出的飢餓或飽足的信號,並作出恰當的回應。尊重嬰幼兒對食物的選擇,耐心鼓勵和協助嬰幼兒進食,但絕不強迫進食。父母及餵養者還有責任為嬰幼兒營造良好的進餐環境,保持安靜、愉悅,避免電視、玩具等對嬰幼兒注意力的干擾。控制每餐時間不超過20min。父母及餵養者也應該是嬰幼兒進食的好榜樣。
3.4 輔食不加調味品,盡量減少糖和鹽的攝入輔食應保持原味,不加鹽、糖以及刺激性調味品,保持清淡口味。清淡口味食物有利於提高嬰幼兒對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減少偏食挑食的風險,同時也可減少嬰幼兒攝入鹽和糖的量,降低兒童期及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強調嬰幼兒輔食不額外添加鹽、糖及刺激性調味品,也是為了提醒父母在準備家庭食物時也應保持清淡口味,既適應了嬰幼兒的需要,也保護了全家的健康。
3.5 注重飲食衛生和進食安全選擇新鮮、優質、無污染的食物和清潔水製作輔食。製作輔食前須洗手。所用的餐具、飲具、場所應保持清潔。輔食應煮熟、煮透。製作好的輔食應及時食用或妥善保存。進餐前洗手,保持餐具和進餐環境清潔、安全。嬰幼兒進食時一定要有成人看護,以防進食意外。整粒花生、堅果、果凍等食物不應給嬰幼兒食用。
3.6 定期監測體格指標,追求健康生長
適度、平穩生長是最佳的生長模式。每3月一次定期監測並評估7~24月齡嬰幼兒的體格生長指標有助於判斷其營養狀況,並可根據體格生長指標的變化,及時調整營養和餵養的食物。對於生長發育不良、或超重、肥胖、以及處於急慢性疾病期間的嬰幼兒應增加監測次數。
4.結論純母乳餵養應該是6月齡內嬰兒的理想餵養方式。因此本版《6月齡內嬰兒母乳餵養指南》要求出生後儘早開奶,讓母乳成為新生兒第一口食物。強調純母乳餵養的重要性,倡導順應餵養,提醒維生素D補充,糾正補鈣誤區,正確認知配方奶的利弊,引導母乳餵養影響嬰兒健康生長的理念。7~24月齡嬰幼兒的餵養,關係到營養攝入應滿足生長發育需要,餵養的膳食和方式對行為發展具有長遠的影響,因此本版《7~24月齡嬰幼兒餵養指南》特別關注嬰幼兒膳食從母乳餵養(液態食物)逐漸過渡到日常膳食的膳食模式,以輔食添加的意義、時機、方式、方法以及內容為核心,倡導順應性餵養;以合理滿足營養需要和培養健康飲食習慣為目標,指導繼續母乳餵養,合理選擇和使用輔助食品,確保營養與膳食的安全餵養,並形成良好的飲食行為,促進健康生長。
1
汪之頊,男,醫學博士,營養學教授,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少與婦幼保健學系主任,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婦幼營養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營養學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營養學會科學技術獎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圍產營養與代謝專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營養與健康管理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DoHaD聯盟理事,美國營養學會會員,國際DoHaD聯盟會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婦幼營養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1991年畢業於青島醫學院,獲醫學碩士.2003年畢業於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獲醫學博士。2001、2004、2009和2011年美國Tufts大學HNRC營養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和博士後研究工作。1991年至2008年,先後任青島大學醫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醫學營養學研究所副所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導師。2009年調入南京醫科大學工作,先後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兒少衛生學系工作,目前為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系主任。
先後承擔多項國際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國內橫向科研基金項目課題。主要研究領域為婦幼營養。參與起草制訂《中國孕期、哺乳期婦女和0~6歲兒童膳食指南》。完成專著《現代營養學(第8版)》(2004)和《現代營養學(第9版)》(人衛出版社2008)。參與起草制訂《中國孕期、哺乳期婦女和0-6月齡兒童膳食指南(2007版)》的起草和論證。參與制訂《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年版)》脂溶性維生素膳食參考攝入量,負責撰寫維生素A的膳食參考攝入量。參與修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5年版》「孕婦、乳母和0-6歲兒童膳食/餵養指南」,負責執筆起草《6月齡內嬰兒餵養指南》。研製「回顧性膳食調查輔助參照食物圖譜」、「膳食供量份識量食物圖譜」、「即時性圖像法膳食調查技術和即時性圖像法食物估量參照圖譜」,建立「即時性圖像法膳食評估系統」互聯網應用平台(公眾微信號埠「膳食評估」)。
從事學科:人類營養學。
研究領域:婦幼人群營養學,以及微量營養素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1、人體類胡蘿蔔素代謝和維生素A需要量
2、孕婦、乳母膳食營養與健康關係
3、膳食指導和膳食評價新方法的研究
推薦閱讀:
※幼兒園數字小兒歌,孩子們喜歡的不得了
※幼兒園虐童最新進展 | 教會孩子說出被傷害經歷,比防「壞人」更實際
※幼兒園大班必讀世界經典繪本
※Diy手工坊成為兒童新「夥伴」
※孩子不願上學(幼兒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