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也有胡漢之分,那麼所謂「胡法」究竟是怎麼操作?
《射經》與《教弓法》中所指之《北胡之法》僅言「屈大指,以頭指(當為食指)壓勾之」(後一字《說郛》與《古今圖書集成》均作「指」字,以前者先解之)。至於其他手指,是否也勾住弦?沒說。以大拇指勾弦,手背必向上;其餘手指勾弦,手背必與地面垂直,這是兩者手姿明顯的區別。元人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中有一彎弓射鵰者,其後手似是以一隻食指勾弦的,清人上官周所繪之周德興像,其後手動作也是如此。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胡法」了。
▲ [元]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局部
「胡人」在古代是個通稱,「北胡之法」是指何種民族?《射經》為唐人王琚所寫(《說郛》錯題為「宋·王琚」,胡道靜先生在《事林廣記》中華書局影印本前言中有考證,闡明其誤。在唐代,「北胡」應指回紇、東突厥等,突厥既為匈奴之別支,秦漢時匈奴騎射者應與其射式有所一致,元時蒙古人有此射法,或是從匈奴人繼承下來的。
▲ [清]上官周《周德興像》
周德興像,從圖上看,只有一隻食指勾弦,但其箭畫在食指之下,此圖也許是畫錯了,或刻工刻錯了中指的一筆線條,原稿可能是中指也勾弦的二指拉弓法,此圖可存疑;但劉貫道這張畫屬於元代宮廷繪畫,若指法畫錯,長於此道的蒙古貴族,會命其改正重畫。反覆細看,覺得此畫可有兩種理解:一是為食指單獨勾弦,但畫得不甚精確,這在中國畫中是常有的事,畫中箭正在食指上方,因朝天射鵰,估計要用大指幫助夾住箭,即前文所論述的「胡法」= 食指勾弦;還有一種理解,這是畫的「拇指拉弓法」,若以食指單獨勾弦,後三指要緊握,食指下之弓弦應可見到,而不是被擋住。
由於難以確定食指單獨勾弦的圖像,關於「胡法」是「頭指壓勾之」或「頭指壓勾指」這兩種說法,孰是孰誤?就產生了疑問。看來,「胡法」應以「頭指壓勾指」這一句為準,其解釋則是食指緊夾勾弦之指,「壓」字作「夾」字理解,但「勾指」指哪幾隻?語焉不詳。後幾個手指可多可少。這樣,「胡法」就可能是前面說過的「後手如日」之類的手法,包括二指與三指拉弓法。
所謂「胡法」,主要用以騎射,在快馬賓士之際,將箭飛快射出,若僅用一隻食指勾弦,那就只能將箭架在食指之上,《射經》中還有「胡法不使大指過頭,亦為妙爾」之言,即大指彎曲,不伸向前,不超過頭指(食指),便於勾弦之指放鬆發射。這樣箭在弦上不夠穩定(「漢法」拇指扣弓時,有食指在上方可稍有倚靠)。而二指或三指拉弓法則將箭夾在食指與中指之間,要穩定得多,而且省力。
關於「胡法力少」的問題,從外行人看來,以拇指拉弓與食指拉弓相比,自然拇指力大。若以三指拉弓與其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但王子林先生言:「拇指開弓法勁力最大,可開八十斤以上弓。」他可能是根據什麼記載或訪問過前清遺老、射箭行家(自然,要經多年苦練方能開硬弓)。
再有,步射因距離遠,需用較大型硬弓以射遠;騎兵可衝到前方,近射也更準確,用的弓較輕巧,便於攜帶,便於馬上引弓(當然,同樣大小的弓,弓力也有很大差別)。故有「胡法力少,利馬上;漢法力多,利步用」之稱。
推薦閱讀:
※滑輪弓不能射古代重箭嗎?
※如何評價射箭這個活動?
※嘉興哪有射箭的地方?
※韓國林東賢視力只有0.1,是如何射箭的,能看到箭靶嗎?
※傳統弓射箭的地中海式和蒙古式的放箭方式的區別、及各自特點和利弊是什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放箭方式?